第一篇: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
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体会
洞山中学
李方能
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就对中国的语文教学进行过猛烈抨击,说过许多像是过激的言辞,譬如他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老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论学问与知趣》)
曾几何时,生来就是我们擅长的母语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程式化操练。一切优美典范的语言文学,都被“阅读分析”的刀子割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文言文看不懂,题目做得出;白话文看得懂,题目做不出。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处在夹缝中,一方面深感语文教学的方向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被无形的“指挥棒”束缚。但是,近期认真阅读了于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后,深觉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一课一练,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艺术,是境界。当认真反思后,发现感受颇多,收获颇丰。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适合学生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考虑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理解,而不是学生应该怎么想,怎么理解,其所谓“眼前有书本,心中有学生”。
著名作家夏衍曾经说过:拿到一篇文章,先看题目,不要看文章,让我来想想,如果我写我该怎么写。书中所举案例中有一篇高中课文《丑石》,篇幅较短,文中也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因此,于老师没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而让学生学一下夏衍先生的读书方法,根据题目思考,让我们来写,我们准备选什么文体,定什么内容?由于在上课一开始就打破了强加于阅读的种种束缚,给阅读的充分自由,学生不是处在被动的阅读状态,学生创造意识一下子迸发出来,有的同学的构思和作家贾平凹不谋而合。
于漪老师在《谈艺录》中写道:“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学生能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开动脑筋思考,认真地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地训练之中,为获得新知识而欣喜,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而欢乐,而骄傲。”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训练。
其次,在《谈艺录》中于老师又一次揭示了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通病:“就是‘时间不够’,讲啊讲啊,似乎许多该讲的都没有讲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活动?„„乍看是课时问题,实际上观念问题,教学中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小孩最怕听老旦唱戏,鲁迅在《社戏》一文中这样写到:“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招,我以为就是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地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读书时很喜欢鲁迅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因为他写出孩童的特点,教书时却有些担心,担心自己有没有“踱来踱去”地讲,而学生在心里“喃喃地骂”。
课堂教学的主人本是学生,教师上课的思路应该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去理解课文的思路。因此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就很重要,在我第一次教《背影》这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哪里?儿子对父亲是什么情感?”这些问题虽然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但学生思维没有得到充分训练。我听取了听课老师的意见,设计这样的突破口:“课文中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爱’,如果直接讲出来,不一定有感染力,但我们读了本文受到了感染,它这种感染力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呢?”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评价,我又作了一次尝试。
文道结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文道怎样结合才好呢?因为这个结合处理不好就成了贴标签,生硬的结合非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正确的做法是从课文出发,开掘课文内容,对学生倾注情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再次,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学生认知链中的一个环节,教学要遵从认识论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按“尝试——归纳——练习——新的认识”的思路去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以前看到一则寓言,说的是一批客人羡慕主人家果园的美景前去观赏,热情主人忙着摘采,显得十分好客。吃着主人摘来的果子,望着那棵只剩下枝叶的果树,客人再也品味不出果子的甘美,心中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现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面对我们的学生,总是那样好客热情,忙着划分段落,辨析句意,其实客人来意更多的是欣赏而不是品尝。有的老师还不满足于帮学生摘摘果实,还为学生去皮,有的甚至还想榨成果汁喂给学生吃。正如一个人,一株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的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地“碎尸万段”呢?
“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的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第二篇: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让语文课堂更艺术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王颖梅
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魅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实用的人文课程,更是多姿多彩的,且具有多功能的育人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是一门艺术,教与学应是和谐互动的。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诱导学生在佳作中寻宝探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精心安排掌控教学节奏,创设出艺术的教学课堂。教学艺术了,有情趣了,做为教师也便有了教文育人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艺术呢?方法是多样的。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主题报告中曾说过,课堂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艺术的课堂,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教学设计精心了,课堂效率就能提升,学生的收获也会大不少。
但课堂教学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于漪老师的建议是“减头绪,削枝强干”,她认为“教学不能搞倾盆大雨,把头绪繁多的教学内容塞进一堂课内,弄得学生眼花缭乱,要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紧扣教学目标,减头绪,削枝强干,使得课堂眉目清楚,容易理解,容易心领神会。”
要删减枝干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需要修剪枝叶,才能呈现个性的、艺术的状态,语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想要呈现艺术化的教学形式就要以目标为准绳,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决定取舍详略。毕竟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所以教学中千万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舍得,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所得。如牛汉的《滹沱河和我》,这篇课文可教授的点很多——作者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景物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伏笔等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景和人之间的有机关联,开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千头万绪。但教学中,不可能把文中所涉及的手法都放到一堂课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抓主干,舍枝叶,分步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要情动于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那么在教授此文时,可以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最终目标,抓情感变化的主线,由浅入深,由表象向纵深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阶梯状的呈现教学环节,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得。
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宏观上说,不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一个全面的安排,并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微观上看,即聚焦到每篇课文每堂课,学到的东西,必须是集中的、扎实的,不能因面面俱到而浮于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那么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应该怎样去确立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情,课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其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学的核心价值。
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它发表于1883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小说清晰而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揭示了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这篇小说被编入沪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w w w.f w s i r.c o m)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有了一些接触,并且多数学生对小说怀有较浓的兴趣,也能关注到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命运,并且有了一些阅读小说的经验和方法,那么教师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环节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物描写的分析上,在分析中揣摩人物性格。再加上八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视角,理解小说主题和作品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感受作者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也是建立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切记不能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而应向前推动一步,指点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教师在重点、难点上点拨到位,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总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去庞杂,强主干,学生学习时就容易收到功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海无涯学为舟,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于漪老师的这本《语文教学谈艺录》带给笔者的思考,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点一滴,需细细品味。希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前行,打造出适时适切、精致优美的语文艺术课堂。
(感谢东昌东校王颖梅老师供稿)
第三篇:读于漪老师(本站推荐)
读于漪老师《呐喊》有感
今年九月,开学不久学校发给我们全体教师每两人一套“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在工作之余拜读了这套书籍。
于漪老师《呐喊》一书选编了就当前基础教育问题坦率直言、鼓呼呐喊的文章。于漪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目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唯工具论和功利主义倾向给予有利的拨正,力陈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重视并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从书中可以领略于漪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她为人师表、一身正气,为她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坚韧品格和凛然风骨。
于漪老师说:“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境界”。
“人生必须仰望天空,选择教育就是选择高尚”;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状,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
是啊,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教育的本质应该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的高尚理想境界应该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塑造精神”。
这几天一直在反复思忖于漪老师这些话,它的份量是沉甸甸的,内在的涵义更是深刻,这既是教师担当的职责更是教师肩负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可能在以前的教师生涯中过多思考的是自己的职责,而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自身的使命与人生的价值。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思考:当初做教师为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留什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改变什么精神? 需要保持什么精神? 需要弘扬什么精神状态? 应该努力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应该把她作为一种人生目标,并把这种目标提升到人生境界、理想境界、生命的境界,与生命相交融合,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升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真正内涵,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理念,树立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和教师价值的体现——“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塑造精神”。
“追求高尚的教育理想境界”,我想首先就应该要提升自身的修养与人格魅力,拥有豁达宽广的胸怀,这样才会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才能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楷模。
当代社会需要合作的团队,而我们呢?必须具有学校意识,团队意识,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努力使自己具有宽以待人,诚实守信、不斤斤计较的美德,眼中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而不抓住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作比较。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学会修身养性,我想比什么都重要。保持一颗诚挚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最关键的应有“坦荡荡”的心境、一个敞亮的心怀,这也许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子袒荡荡”的修身之道吧!
于漪老师说:“基础教育是人生的一阵子,但影响的是一辈子”。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知心才能交心”。的确,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教育应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快乐是一种乐观的精神,快乐是一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除了吃饭、穿衣等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外,每一个人都有爱他人以及被他人爱、被他人关注的需要。一个和谐合作快乐的集体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又反过来促进集体更加亲密和谐快乐。
然而,现在的孩子有些什么需要呢?他们的需要满足了吗?他们快乐吗?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环境,拥有全家人的一致关爱、老师的关爱,他们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应该感到快乐。然而他们真的快乐吗?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地财力和精力,为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学这个练那个,天天忙得不可开交。
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忙着上课、做作业,放学前还要听老师讲作业问题,回到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和试卷。面对在学校几乎天天都能看见的这些现象,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作一个深刻思考:我们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他们快乐吗?我们现在要培养的孩子他们是知识的容器?还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度过的地方,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只有在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课堂上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都是教师关注孩子快乐成长的直接体现。教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蹲下来,在孩子的眼中看到自己”,“你快乐,我快乐”,“多一份微笑、多一份谅解、多一份进取、多一份创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精神,而从中我们又可以感悟到什么呢?我想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似乎距富有人文气息的、追求生命快乐成长的课堂氛围的教学模式还很远很远„„
虽然,课堂的人文氛围、快乐不容易形成,但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挚热爱事业和敏锐感受学生心灵需要的心,坚持不懈去努力创造、形成这种活跃、向上、平等、快乐的氛围,相信,我们是幸福的。因为这种快乐可能是孩子一辈子铭记在心的,也可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我曾看过《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书中于漪老师说: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实践,用生命在歌唱,为了我们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可爱的学生,生命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这可能就是于漪老师为之奋斗、为之追求教育理想境界最好的诠释了。
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我愿做追求高尚教育理想境界的拓跋者,让职责与使命同行,让高尚的教育理想境界与人生价值同行!最后,我想借于老师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我无怨无悔,因为选择了教师,我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我就一辈子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一辈子的生命,是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教育这多情的土地,选择我们可爱的学生,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第四篇:读于漪老师感
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细细品读于漪老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她被深深地震撼着。她——在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艰苦探索中,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学习的楷模。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课堂这个舞台对我来说,教书育人的分量更重一些。但与于老师相比,深感差距很大。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于漪老师从教多年,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
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习于漪老师的事迹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优秀教师的理解,做像于老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于漪老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她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第五篇:《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徜徉书海 点亮心灯
——由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想到的于漪是语文教学的老前辈,是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名师,曾经看过不少她的教育案例,教学实录,由衷地赞叹她的教育智慧。于是,今年特意买了几本她的专著,想系统地学习她的教学思想。但打开第一本《语文教学谈艺录》,震撼我的是她文章中旁征博引了古今中外大量论著,内容涉及领域广,专业程度深,但她却能信手拈来用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让我想到她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特级教师,大量的阅读应该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
阅读就是学习之本,立教之根,生存之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把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提升的途径。初中毕业的魏书生,高中毕业的任小艾,他们不都是靠不断的读书,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走上成功的彼岸吗?阅读,可以让我们与大师、伟人之间展开对话;阅读,可以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拥有自己的思想。读专业书籍能帮助我们提高业务能力;读理论书籍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境界;读人文科学帮助我们提高思想修养;读自然科学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如果要解决燃眉之急就读读教学实录,如果要解决根本问题就深究学术专著。捧读经典让人深刻,但也不要忘记与时俱进,翻翻流行文学、时尚期刊,学生手中的热门书籍也要略知一二,多点杂七杂八的知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只有读书,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用到书时方知读书好”,当我们的知识信手拈来,当我们的教学游刃有余,我们就要深深的感谢书本的给予。
读书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读书是一趟深入自我的探险旅程,书籍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有了这种探险的历程和这种文化的力量,我们的教师定会在一本本书中看清自己,看清过去和未来,并在不间断的思考中激发潜能,走出狭隘,驱散浮躁,在心中开启一扇扇智慧之窗,开阔视野,涵养性情,修炼人格,为步入幸福的殿堂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当我们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变了,生活变了。
拿什么时间来读书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大事小事总把我们忙成陀螺,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琐屑的生活中开垦零星的空地。学生自习时,与他们共同学习。工作劳累时,在阅读中学会小憩;心烦气躁时,用书籍调节心情;黔驴技穷时,向书籍寻求帮助;深夜临睡前,用书香熏陶心灵。书海茫茫不能一览无余,听听别人的推荐,看看报上的排行榜去粗存精,再没时间就到书店走一圈,看看书名,翻翻目录也能带给我们一些信息和灵感。如果认为没时间读书,就总也找不到时间;如果挤时间读书,就总能挤出时间。把读书看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约会。“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克服身体的疲惫捧书而读就可以缓解精神的疲惫。一树春风千万枝,书香阵阵拂面来。读书就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底气,更有灵气和大气,以及由内而外自然焕发出的蓬勃朝气。让读书,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使教育教学闪耀睿智的光彩,充满创造的快乐;让读书,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世界;让读书促进教师思考人生,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生活、一种习惯,让教师在读书中成就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徜徉书海,点亮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