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国家级语文教学名师于漪老师身上所学到的
从国家级语文教学名师于漪老师身上所学到的――
于漪老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她的人生名言,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莫名的被感动着。读过很多人教学的座右铭,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有“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的,还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再比如我吧,我总爱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是很少见到这么普通的一句话,字字平凡,却又字字珠玑。真的,我无法言说我内心的感受,感觉有如鸿毛般轻,又感觉有如泰山般重,更如重锤敲击,督促我学做一名老师。于漪老师一辈子践行着她的诺言,从年轻到年老,从稚嫩到成熟,耕耘在讲坛,她热爱学生,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使命来完成,在教中学,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的主体,捧得高,看得重,纯粹如此。
不仅如此,于漪老师还在她的博客中写道:“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老师,老师就是榜样,是模范。老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要做老师,你的智慧就像泉水—样喷涌而出;你的思想言行要能够做别人榜样。这个分量很重。用现在的话说是:德才兼备。
另外,她还说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真正成长和发展,在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无法不感激于漪老师的文字,在当下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中,在当下老师难为的处境中,这真如甘霖洒在久旱的土地上,让我在纷纷扰扰的教育中稳住阵脚。懂得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必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当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孩子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尊重。当然,我还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永不枯竭的清泉,用清冽和甘甜滋润孩子的心。
这不由使我想到我的另一个身份—母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女儿,我感觉自己有亏欠之处,学校工作是繁琐、细致、正能量的。回到家,我总感觉累,脾气也不大好,我会因一件小事情莫名的对女儿发脾气,不管不顾的把消极情绪带给她,虽然我有时会拥抱女儿,表达爱,但感觉生活中的女儿依然冷漠了点,女儿似乎也不够宽容,我想这和我爱挑剔的毛病有很大的关系。于漪老师在《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浅谈》中谈到,教育就是培养人,是茹苦含辛的,当下社会,独生子女多,王子,公主,老子天下第一的意识强,应当培养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爱人的心,讲诚信。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塑人文精神的重任。对学生,对女儿,我都需要用丰富性,多样性,来教育他们。以良好的忍耐力影响他们。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就是说:做老师一定要德才兼备,自己的言行要给孩子做榜样。于漪老师就很喜欢这句话,她不是中文系的,曾经教过心理学、中国历史课,后来,改教语文,她拼命的学习,每天没有超过12点是不睡觉的,她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虚心的向他人请教,老师,同辈,学生,博采众人之长。平时,我虽然也爱看书,但大多看的是小说,杂志之类的,很少接触一些纯文学的书籍,这使得我自己没有多少语文素养,没有什么国学基础,在课堂上无法延展,有时候在没有教参的时候,我会有点手足无措。虽然,有时候,就课文中的某些难点、疑点,我会与同事一起讨论,但讨论的时候是不多的,而且也不够深入,而于漪老师呢,她会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中的东西变成她自己的东西,上课的时候做到如吐自己之心,如出自己之口,和作家的心灵有交流。对于公开课,不管是哪一级的,一般来说,我都会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我觉得选课很重要,所以选课时,我会集中精神,将语文书上的课文全部通读一遍,通读的好处就是,会感知到哪篇课文走入自己的心灵了,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有了初步对话,我就会很好地抓住这一契机,继续朗读好几遍,并在心中质疑,逐步明晰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个时候,我再参阅教参,拓宽视野,并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在撰写教案时,我会充分考虑自己所教的学生,因为教的是普通班,所以所预设的问题不宜难,梯度不宜大。于漪老师所说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就是告诉我,要研究书本,研究学生。上公开课的时候,我还是两相都做了,非公开课的时候,由于当了班主任,再因为一些其它的家庭事情,每每只是按照教参备完课,草草收场,有时,甚至临时抱佛脚,完全没有去深入地研究文本,考虑学生。真的,如于漪老师说:这样的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我想这应该是我热爱教育还不够,有位哲人说过:快乐不是你所经历的事情,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态度。由于工作的琐碎,学生所造成的负压,来自社会的舆论,同行的竞争,我常常感觉身体疲累,没有以高度的热情参与教学,因此,有那么一些课成了摆设,为完成任务的课堂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说:停住把,你是多么美好,这时,就敲响了我的丧钟。是的,教育不能裹足不前,必须不断学习,学知识,学教育的方法,于漪老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习几乎是她的整个生命,她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否定中,不断的超越她自己,使她自己的生命和历史的使命结伴同行。我想,在我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我需要像于漪老师那样,积极求知,不断积累,增加见识,使学生在我这块沃土上,开出理想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篇:于漪语文教学提炼
于漪语文教学提炼··教法·解决问题不能多,目的落实具体课文中·局部重敲激活,引生举一反三精设计问题,引导生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但不碎尸万段分析错,要顾全文内容思路意图,分析词段在文中作用,选动情点启发提问吟诵,段段讲千课一面差,反馈及时了解学情,学越积极越好·引导生多读看写积累实践,讲解决不了大问题,生自己读写实践,点拨开窍引导鼓励读写,否则没表达能力。培养发现、思维想象记忆能力·文学作品情景教学讲趣味性形象科学性·在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序列上有突破好。尖子生、大面积生都要提高,研究生实际(思想状心理特点兴趣方法习惯)人的研究要有突破,质量才提高的快,列出问题,提出方案改革·不无限加作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养自己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意·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影响学生智力,练听的能力。把思想情操能力认知情感人格贯穿在听说读写过程·别人经验总结攻自己之玉,据此班找症改革,梳理教育思想思路,审视自己的教学习惯、方法·素质:创造性独立思考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班教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由于习以为常对学生问题熟视无睹·学古外经验(比较研究法)·背古诗好·提倡自学进行启发式,把课文上活,善于点拨问题关键处,启发学生五官、心·在主动积极获知识培养能力。哪些采用讲解、讨论、多训练,要因文而异,没固定启发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研究不能停,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寻章摘句肢解不能只重视字词句中的技能技巧,在知情意上收获少,文章灵魂不见了·作文要细水长流,文字技巧思想内容要硬·阅读教学: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思路)为什么这样写(意图),书声琅琅,舍人文无法掌握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教育结合····以前语文问题:1以考题为准绳,教学出现程式化,题海成纯技术训练课,脱离生思想生活,离生活文化熏,认知能培,缺情少意不能提高语文水平·对语文的认识:语文教是基础,塑造学生心灵;不能照本宣科,拘泥于固模式,现人应有强阅读能力,观认识生活,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重积累;因材施教,语文能思文化素质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研究规律注意:不舍传统好的,采“洋”论理,静心提炼研究;真正科学20、30年跟踪调查,在反馈基础上修正提高·对青年教师希望:从实际出发,发特形成风格,找到学生学习最佳方法;爱事业的激情;上好每节课,师生共同参与,钻(语文最耗心力)·送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这是传统好的)但不守旧。不培养生成书橱,应有理解运用语文能力·过去路思考:任何做法有利弊,适度,超度就枉;机械练题利润驱、误青春变异教;教功能:调他们学语的内驱力、亲历语文之境,实践、提能,教师组指导启发者,可领跑示范,以多样性满生需·激爱读指学生会读、自主阅读表达,师生平等交流;高集中超水平发挥;形成知情意的交流网络。以上1-80页。
第三篇: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
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语文教学流派异常繁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的导读派,以代表宁鸿彬为代表的思维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管理派,以洪镇涛为代表的语感派,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大语文教学派,以武镇北、王文延为代表的目标教学派等九大流派,本论文旨在研究情感派代表人物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及其主要特色。
众所周知,于漪老师被称为语文教育审美派或“情感派”代表人,属于情感型教师。她不仅能将文学作品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而且就算是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蕴,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①。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于漪老师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今天我们将从于漪老师具体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等来分析和探究其教学风格和特色。
一、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
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是指于漪教师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注重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深切的情感渲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带着丰富的情感融入文本及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人语音动听,感情充沛,有相当深和广的知识,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讲起课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特别是讲授文艺作品,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般,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进入角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②,这明显说的就是情感派语文教学,也充分说明了于漪教师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
例:“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③,本短话出自于漪教师《春》的教学实录,是该课程的导入部分。我们从该导入分析,于老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用饱含情感的语句以及大篇幅关于“春天”的诗句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浓厚情感基调的课堂。在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充分体会了关于“春”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春》文本产生了极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自觉的代入课堂。
二、重视学生心灵的重塑性
于老师的课堂丰富多彩,其教学特点突出面极多。如果我们要研究于老师的教学特色,抛开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来讲,关于学生心灵的重塑性,这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一点。
于漪老师曾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因此,于老师的课堂是极其重视学生心灵的塑造的。于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倡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例:“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我不一个一个地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1排的一位学生)。’生;‘青岛八大关。’生;‘故宫。’生:‘善卷洞。’师:‘在什么地方?’生:‘宜兴。’生:‘福建厦门的鼓浪屿。’生:‘上海南翔古猗园。’生:‘北京的颐和园。’生:‘西藏的布达拉宫。’师:‘好,讲得很响亮。’生:‘河北省的赵州桥。’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生:‘课文《中国石拱桥》。’师;‘对。’„„④”这是于老师《晋祠》教学实录的节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于漪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所熟悉的名胜古迹,看似平常,实则高明。在当今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模式的现状下,在课堂上简单的述说我国的名胜古迹,这本身就对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较深的文化回忆,其实质便是一种心灵塑造。由此,于老师引入课堂教学,也让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猜测和情趣,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三、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于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她善于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于老师十分精通于教学艺术,例:《春》的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
2、第二段:绘春。3.第三段:颂春。
五、课堂小结)”。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从于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录,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强烈的文学性 除了上述诸多特色之外,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看于漪老师的讲课视频,读于漪老师的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例:“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⑤。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我们只要从于老师的教学视屏中,看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
总的来说,从于老师的部分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探究分析,我们能够轻易的得出于老师独特的教学特色,即: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重视学生心灵的重塑性、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课堂教学强烈的文学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于老师的教学模式,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多学习、多探索,汲取各流派的精华,从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材的教学方式,设计出最适当的课堂类型,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
①节选自《语文审美教育论》张永昊、周均平②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藤英超 ③节选自《春》教学实录于漪 ④节选自《晋祠》课堂实录于漪 ⑤节选自《春》教学实录于漪
第四篇:于漪老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于漪老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于漪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语文教师之一。没想到,八十高龄的老人家,仍在关心思考当下的语文教学。最近,从《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上,我又一次读到了先生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辩文章,题目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从这篇凝聚着先生几十年语文教学正反经验的文章中,我分明感受到了老人家对新时期语文教师的殷切期望,对当下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毫不留情的批评。先生的意见虽然并不新异,但贯穿在文章中的历史纵深感,坎坎坷坷一路走来的有感而发,让你读来觉得格外通透格外清醒。临近期末,工作虽然较平日忙碌了许多,我还是抛开了诸事的纷扰,将先生的文章仔细读过并择其要,在键盘上敲了下来。
关于教什么与怎么教
于漪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佳作„感情的传染‟。”
“教什么必须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堂课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心中应十分清楚。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以上的话,应该作为语文教师每上一堂语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一堂课成败的唯一标准。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太多竞赛课、展示课、公开课,主办方及观众,看重的是教师的神采飞扬的表现,课堂的精彩。这不是本末倒置了么?“这些课,教案上目标一定写得明确,可惜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把它丢在一边。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发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课就成了货郎担,什么货物都有,多目标成了无目标。教学过程中很多是蜻蜓点水,学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学什么,掌握什么。”
“课的有效与否,功夫在课外。课前准备是教学高效的基础,基础不牢,课就飘飘忽忽。两个方面的准备必不可少人。一是文本解读。必须潜下心来,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几次。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准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领悟编者的编辑意图。此时此刻,就不是人是人,书是书,而是人读懂了书,乃至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呼吸与共,互补互融。教学目标的多而杂或大而化之、笼笼统统,往往源于浅阅读,或有甚者误读,错解作者意。问题出在未潜心钻研文本,独立思考,受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所左右。二是研究学生。学生的现状是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了解、研究。课前往往只见文章,不见学生,目中无人的糊涂观念至今对教师影响很大。须知,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者是第一因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活动,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发挥认识主体的作用。课要上得有效、高效,就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内心需求作一番研究。学生已知、已掌握的,再去“炒冷饭”,学生味同嚼蜡,十分厌烦;未知的、疑难的,又轻易带过,乃至疏漏,学生求知欲受到抑制、伤害,兴味寡然。
“学有所得,是课的质量的生命。无效、低效,就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学有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在欢悦中加大课的有效性,就能增添动人的色彩。
“解读文本与研究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制定课的教学目标就有了基础。要中心突出,重点明确,难点找准。教学不是一次完成,它有连续性、阶段性、层次性、反复性。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须放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学习单元中思考,要减头绪,削枝强干,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制定教学目标,教什么心中有了底。以目标为准绳,设计怎么教,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决定取舍详略,课就眉目清楚。一堂课时间有限,大胆舍弃,化繁为简,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是教好课的本领,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目标清晰,方法、合理,学生努力的方向明确,哪些地方该咀嚼、推敲、着力,心领神会,学习效果就比较理想。
偷工减料与违背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对每一堂课进行研究,而且须在总体上加以考察。”
于漪老师直指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大大缩水”的现实――“初三年级、高三年级语文课本多被丢置一边,集中力量搞应试训练。”“从时间上来说,说中学学了六年语文,那是太冤了。较普遍的,初中高中各减去一年,六年剩下了四年;好点的,初高中各减去半年,六年剩下了五年。这种偷工减料不谓不惊人。课程的有效性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的,这是常识,无多少深奥的道理。由于对课本的小视,特别是毕业年级的语文课本形同虚设,那就难怪高考题中要求考生写出某篇课文的作者都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有人不服气,认为中学语文就是六年,并未偷工减料。毕业年级课时猛加,练得更多。一天一份模拟的考卷是学语文吗?求学不读书,不要说读经典,读文学作品、科学作品,连精选到教材里的许多佳作都不读,都无暇顾及,整日在训练中翻腾,有哪一类考题就采用哪一类的策略来对付。文章不读,但各类诗句、名言、成语、典故等背诵一大堆,各类中外名人名事可用以组成写作论据的也照背不误。如果说语文大厦是用各种建筑材料结构而成的,而今的一些做法只是取其中的某些钢筋、某些大理石、某些隔音板来让学生反复折腾,应对、应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本领、语文的整体素养有意无意地被丢失。那些零碎的、孤立的、五花八门的材料,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的脑子如马蹄杂沓,还有什么有效性可言?个别不等于整体,个别与个别相加也不等于整体,教学内容的偷工减料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伤害显而易见。
“有良知、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深知为考而教的危害,但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得已而做违心之事。考试在当今社会仍然是最公平的一种手段。但无论是检测性的,还是选拔性的,它不过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育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今,为考而教,那就错把手段当目标,违背了育人的规律、教育的规律。
“学语文要靠积累,多读多写绝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生在读写中能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认识水平,领悟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生命力并学会正确使用,这有个过程。提高每堂课的有效性就是为理解、积累、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供一步步上进的台阶,提供扎扎实实的语文素养的基础。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削足适履,必然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
“从事语文教育必须有坚守精神家园的定力。只看到眼前的分数、升学的百分比,不顾教育对象是否学到真本领,是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否获得培养与发展,是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缺乏起码的责任心。育人扭曲为育分,不仅可悲,而且其负面影响对学生本人,对社会都难以估量。”
解放思想,走出困境
“母语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语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冲击。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情结、民族的睿智、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尊重母语,鄙视母语,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由于对母语欠尊重,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出现错别字连篇、文句不通的现象。语言文字瑕疵百出的状况屡见不鲜。……如果社会文化纯洁、语言文字规范性加强、层次不断提升、语言环境良好,学生耳濡目染,实际上就支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少了相悖相左的磨擦与消耗。”
对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缺乏必要的认识是不少办学者的“集体无意识”。于漪老师列举了这样的事例:
“在学校第一线工作的常碰到这样的事情:自主招生、推荐生、保送生,测试的科目往往只是两门――数学和外语,语文不在其列。更有甚者,你诉说语文重要,希望有课时保证,听到的话却是:„要什么课时?外语、数学加课时,升学考会加二三十分,语文加什么?能加一个分就很好了,弄得不好还会减分,还要什么课时?‟实质仍是„考‟,什么课程不课程?这样的教育理念不更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可能变味为反复的机械操练,学生在题海中消磨青春。”
“考试是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能不能在多发挥积极作用上深入研究,切实改进,促进课程方案的落实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我们不能要求教什么考什么,但教什么总应是考的基础、考的出发点,考与教有联系有区别,但不能脱离。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提高,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育理念与对教育事业、语文专业的钟爱与深情。就拿课程教育理念而言,应认真学习,正确而完整地理解、把握。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理解与使用为核心。融合文本固有的情和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智育、学习方法指导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教学中既要抓“表”与“达”的正确、规范的理解、使用,又要抓“表”与“达”的内涵“情”与“意”,二者密不可分。忽视或者抽去“情”和“意”,语言文字就变成了僵死的符号,坠入纯技术的桎梏;脱离了文本语言文字的咀嚼、推敲,把“情”“意”凌空起来发挥,乃至任意拓展、延伸,还美其名曰加强人文,那就不是语文课。认识指导实践,对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等认识进入误区,行动上一定错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大大降低。
“教师不能依赖教学参考书与一课一练,要练就阅读、写作的真本领。钻研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与见解,上课时就不会人云亦云,而是说自己的话。自己的钻研所得,虽是不知名的小花,由于植根泥土,容易与学生交流,打动学生的心,因为它鲜活,带有泥土的芳香。语文教师要动笔写,有了写的实践,不仅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摒弃空对空的弊病,而且对文字运用的奥妙能深入底里,促进阅读能力、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当程度上靠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蘊。技术活儿易学,文化底蕴的厚实非一日之功,靠细水向长流地积累。因而,再忙,也要读点书,文史哲精读几本,其他方面的读物广泛浏览,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分析能力、文化判断力。自己功底厚实,教学就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就能成竹在胸。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让我们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尽心尽力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还母语教学应有的地位,建设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资料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09 06)
第五篇: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
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体会
洞山中学
李方能
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就对中国的语文教学进行过猛烈抨击,说过许多像是过激的言辞,譬如他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老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论学问与知趣》)
曾几何时,生来就是我们擅长的母语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程式化操练。一切优美典范的语言文学,都被“阅读分析”的刀子割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文言文看不懂,题目做得出;白话文看得懂,题目做不出。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处在夹缝中,一方面深感语文教学的方向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被无形的“指挥棒”束缚。但是,近期认真阅读了于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后,深觉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一课一练,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艺术,是境界。当认真反思后,发现感受颇多,收获颇丰。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适合学生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考虑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理解,而不是学生应该怎么想,怎么理解,其所谓“眼前有书本,心中有学生”。
著名作家夏衍曾经说过:拿到一篇文章,先看题目,不要看文章,让我来想想,如果我写我该怎么写。书中所举案例中有一篇高中课文《丑石》,篇幅较短,文中也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因此,于老师没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而让学生学一下夏衍先生的读书方法,根据题目思考,让我们来写,我们准备选什么文体,定什么内容?由于在上课一开始就打破了强加于阅读的种种束缚,给阅读的充分自由,学生不是处在被动的阅读状态,学生创造意识一下子迸发出来,有的同学的构思和作家贾平凹不谋而合。
于漪老师在《谈艺录》中写道:“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学生能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开动脑筋思考,认真地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地训练之中,为获得新知识而欣喜,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而欢乐,而骄傲。”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训练。
其次,在《谈艺录》中于老师又一次揭示了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通病:“就是‘时间不够’,讲啊讲啊,似乎许多该讲的都没有讲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活动?„„乍看是课时问题,实际上观念问题,教学中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小孩最怕听老旦唱戏,鲁迅在《社戏》一文中这样写到:“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招,我以为就是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地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读书时很喜欢鲁迅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因为他写出孩童的特点,教书时却有些担心,担心自己有没有“踱来踱去”地讲,而学生在心里“喃喃地骂”。
课堂教学的主人本是学生,教师上课的思路应该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去理解课文的思路。因此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就很重要,在我第一次教《背影》这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父亲对儿子的爱体现在哪里?儿子对父亲是什么情感?”这些问题虽然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但学生思维没有得到充分训练。我听取了听课老师的意见,设计这样的突破口:“课文中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爱’,如果直接讲出来,不一定有感染力,但我们读了本文受到了感染,它这种感染力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呢?”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评价,我又作了一次尝试。
文道结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文道怎样结合才好呢?因为这个结合处理不好就成了贴标签,生硬的结合非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正确的做法是从课文出发,开掘课文内容,对学生倾注情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再次,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学生认知链中的一个环节,教学要遵从认识论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按“尝试——归纳——练习——新的认识”的思路去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以前看到一则寓言,说的是一批客人羡慕主人家果园的美景前去观赏,热情主人忙着摘采,显得十分好客。吃着主人摘来的果子,望着那棵只剩下枝叶的果树,客人再也品味不出果子的甘美,心中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现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面对我们的学生,总是那样好客热情,忙着划分段落,辨析句意,其实客人来意更多的是欣赏而不是品尝。有的老师还不满足于帮学生摘摘果实,还为学生去皮,有的甚至还想榨成果汁喂给学生吃。正如一个人,一株树,一朵花,一泓清溪,一片云彩是不可随意割裂的一样,一篇文章怎么可以随便地“碎尸万段”呢?
“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的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