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理念、方法剖析——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教学方法自我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一、让读书插上快乐的双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低年级语文的特点是:识字多,写字少,在大量读书的基础上,积累字,丰富词,发展学生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课文的学习主要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还能把课文读出感情来。那么学生自己愿意读、乐意读非常重要。
要读好课文,开始老师的要求不能太高,指导时注意体现层次性,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读书的兴趣靠调动。我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听你们读书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同学们亮开你们的嗓子,用你最好听的声音,让老师享受一下好吗?学生的回答是响亮而兴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大家评议。你喜欢谁读的呀?为什么?
为了激励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在班里设置了一个“读书乐趣多”园地,读完一本书,奖励一朵小红花,每周读书多的同学被评为读书大王,给家长发喜报,学生们喜欢读书,一学期下来,有3个孩子读书近100本,读完50多本书的有6人,读完20多本书的有13人,最少的也读了3本。所以学生的识字量大大提升。
不要规定学生一定读什么书,但可以推荐几本,选择权在他自己的手里:每天的课间或课外活动就是我和学生谈心交流的时间,我总是忍不住问:“有什么好书读啊?”有了“生杀大权”的他们也总是倍感自豪。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许许多多的是非,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让读书插上快乐的翅膀吧!它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的灿烂;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变得阳光。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胜交一个朋友,一个良师。使我们的学生喜欢读书,乐于读书,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份乐趣,这是多么重要的事啊!
二、用快乐塑造孩子的快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中,该是多大的成就啊!于是我把游戏引进课堂,用快乐来塑造孩子们的快乐。例如,在“识字”的教学中,我用找“朋友”、玩“魔方”的游戏,让孩子们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又如,在“拼音复习”的教学中,我创设了“拼音王国”的情境,让孩子们在通往“拼音王国”的旅途中,通过克服重重困难、过关斩将的形式巩固对拼音的认读与书写。在“复习巩固和园地训练”中,我一般是采用竞争激励机制,让学生们乐于去做,去争,去胜,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我喜欢让学生来“登山夺旗”、“智力大比拼”、“闯关快乐行”等。把学习的知识按难易程度设置成一蹬蹬阶梯、一道道关卡,让学生去爬、去闯关。一些新课的学习我也经常利用“闯关夺旗”的游戏形式来进行。
新授课前,我一般都安排学生自己先预习。利用早读时间,给同学们一个能力展示的机会。(谁愿意把自己课下学到的知识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孩子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什么都是可喜可贺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我喜欢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只要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可喜的,只要尽心尽力去学、去做、去争、去抢就是最棒的。
“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人生的幸福感觉,让教育闪烁出美丽动人的生命光彩”一直是我工作中研究探索、奋斗的目标。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进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让我们用饱满的情绪、科学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使枯燥、陌生的课堂多一些欢声笑语,让每一个孩子和教师本身都体会到:我学习,我快乐吧!
第二篇:02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渑池县职业中专团委文稿
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渑池职专2011-2012
渑池县职业中专团委文稿
怎么办?这时候唯一的源泉就是学习,只要你一读书,灵感马上就来了。”喜羊羊们对付灰太狼的种种方法,大多是他们从科普读物中获得的启发。正是学习,给了他们无尽的想象力,给观众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人的知识和眼界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在大千世界里,你的存在也就是那么几十年,你所处的范围也很狭窄。唯有通过学习,你才能开阔视野,了解到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而了解与不了解,了解得多与少,对你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都是有极大影响的。对待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人会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别?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学到的东西、掌握的知识不一样?
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与一个孤陋寡闻的人,必然处处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举止,而前者自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谁不想开阔眼界?谁不想打开一扇扇窗户,登上一座座高山,看到一片片美丽可爱的风景?谁又愿意坐井观天、只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呢?而要享受到前者的美景,你就需要不断学习,因为学习正是在开启一扇扇窗户,登上一座座高山!那真是其乐无穷啊!有的人体会不到这样的乐趣,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不可否认,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如果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哪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没有一番寒霜苦的磨练,哪有梅花扑鼻香的芬芳?世间万事,苦乐相伴,没有不奋斗的收获,没有不付出的享受。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看待苦乐的关系。
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极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哪有半点苦楚可言。譬如
渑池县职业中专团委文稿
品苦丁茶,茶入舌尖,先是苦感,接着是一股清凉,甜丝丝地浸人心脾。原来许多事物苦的只是表面,深入其里,品尝到的却是甘甜,苦中的甜更给人清爽的感受。
有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苦之极,恰是读书乐之极,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虽苦犹甜,甘之如饴。
当我们成功地掌握了一个知识点,背诵了一首古诗,做对了一道难题,通晓了一种学习方法,提高了一种思维能力,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时候,那种喜悦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有了这种快乐,学习就不再苦涩,读书就不再枯燥。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我们对学习充满了激情时,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学习是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之所以是发展的、因为它是无数快乐结果的积累,如果只感到学中之苦,我们就会失去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丧失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如果只感到学中之苦.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吗?如果只感到学中之苦,人类能在改造世界的征途中取得今天的成就吗?正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学中之乐多于苦。我们才会体会到生命之树常青,才会感到会当凌
渑池县职业中专团委文稿
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学习,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寂寞时光换成享受的时刻。”是的,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苦乐观,更好地去享受和体验学习中的乐趣。苦虽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但它会因为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而发生变化。面对困苦,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寻求快乐的条件,取得成功的动力。为了学业、为了成长而吃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高尚的享受,智慧的人会以一种主动的心态去接受它、珍爱它,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考试成功就仅仅是学习厚积薄发的一种回报。
享受学习不是课文拍成好莱坞大片,不是把唐诗宋词都变成周杰伦的歌曲,也不是把让生物课让位于《动物世界》。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同学们,当我们以一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构筑未来时,眼前就会呈现一片光明;反之,当我们将思维困于忧伤的樊笼里,未来就变得暗淡无光了,长此以往,不仅最起码的信念和勇气会泯灭,身边那些最近最真的欢乐也将失去。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享受学习,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享受学习,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享受学习,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享受学习,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考、感悟的喜悦、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评价,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营造出一份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我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学生智慧闪耀,灵感凸现,高潮迭起,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我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享受快乐和美的殿堂。
一、享受孩子的灵感。
课堂上,当老师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当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当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的平台,当置身于课堂的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点燃起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激发孩子们的灵感。
例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上课时,刚好下着小雨,我就带领孩子们出去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雨的词汇”。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雨的词汇,如大雨、倾盆大雨、毛毛雨、暴风骤雨、细雨„„我把它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雨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可以用画来表现,有的说可以用诗来表现,如《春夜喜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我又问:“谁能把春雨画出来?”一位学生上台画春雨,而下面的学生给予补充,很快就形成了一幅春雨图。接着,我又说:“咱们能不能根据这幅画来编一个故事?”于是大家一起编起了故事:“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高兴起来了,布谷鸟也欢快地唱起了歌。„„”我问:“布谷鸟是怎样叫的?”学生模仿着:“布谷、布谷„„”,“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哎哟、哎哟,风吹来的声音--呼呼呼,细雨的声音--沙沙沙„„”还有雷、大雨以及雨水停了之后等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模拟得很是相象。
“如此美丽的春雨图,这么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大家有何感受呢?”我问。孩子们可兴奋啦!有的说真想跳起来,有说想唱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还有„„我立即说:"那我们一起给这美好的春雨写一首诗吧。”于是,在《嘀哩嘀哩》的旋律中,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便诞生了:“天上下大雨,哗啦啦哗啦啦;天上下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大雨哗啦啦,小雨沙沙沙,我们笑哈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了碰撞,使他们的思维、想象、言语表达都得到了实实在在地锻炼和提高。孩子们在这样互动的课堂内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造,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盎然!
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文本,成为教学过程中最可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敞开心扉,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那样,孩子们的多彩梦才会如轻盈的蒲公英一样,乘着风
儿的翅膀遨游天地。
二、享受孩子的想象。
在人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想象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所探索的。琵琶大师刘海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由此,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绝不能搞“满堂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满足。
如《狼和小羊》叙述的是狼故意找借口想吃小羊的故事。课文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说着狼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因此,在课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读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一位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
一位学生说:“狼扑过去,咬死了小羊,然后一点一点吃掉了小羊。”
我接着两位同学的发言说:“是啊,狼是那么的凶恶,可怜的小羊如果没人帮助,就会被狼吃掉。哎,可怜的小羊„„”我话还没说完,只见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来说说。”
“小羊可能没有被狼吃掉。”
我笑了笑说:“哦,狼突然变好了,不吃小羊了?”
“不是。当狼扑向小羊时,正好来了一位猎人,把狼打死了,小羊得救了。”
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那如果没有猎人来,怎么办?”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一位学生说:“狼扑向小羊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小羊在狼扑过来时,一闪,躲过了狼,狼扑了个空,掉到小溪里,小羊就跑走了。”又一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正好来了一只狗,狼怕狗,就逃了,不吃小羊了。”
“母羊来了,救了小羊。”
……
学生众说纷纭,非常热烈。也许,有些并不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去想。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而想象,也可以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又超越了课文本身。因此,在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语说:“学起于思。”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孩子们的争论,包含着直觉的情感,听到他们独特的争论,我不由得激动万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是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辩论,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这种强烈的表现就是用动作来进行表演,由孩子们自己进行以动作为基础的课文表演,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活创造意识,维持乐学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而课本剧则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表演,使学生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
每次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评比作品,互相分享成果,并客观地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通过这种交流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有心灵的碰撞,有充满灵性的感悟,有乐此不疲的探索,有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在师生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新沂市草桥镇纪集小学
王艳丽
十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名师教学展示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花钟》一课。于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精彩对话,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如同似有若无的天籁,给人一种情感流淌的惬意,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生机。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课堂中随处可见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案例一: 出示课题:《花钟》
师:孩子们,你们看了题目一定感到很奇怪,什么是花钟呢?花钟又是怎样的呢?大家看了课文后,等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旁白>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师:大家理解了吗?(孩子们个个豁然开朗)
于老师抓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不仅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自主解决困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自主把问题解决又告诉大家,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于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案例二: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生还是说对)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于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同时,这种对话还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完成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钟启泉先生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学反思:
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
接对话、交流感情。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躁,喋喋不休。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地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二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序。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师最为丰厚的回报。
“阅读是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课堂阅读是学生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笔者深信,通过多种课堂阅读对话的精心组织与合理引导,就能多途径、多角度地发掘、创生和有效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建构出学生阅读课堂对话中属于自我生命的精彩。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课外读书活动工作总结
同江市第三小学
为了确保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总目标,更快地建设一个和谐的“书香校园”。我校加大了读书活动开展的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师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师生阅读为核心,通过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领导重视
为做好假日师生读书工作,我校安校长特别召开了班子会研究布置假日读书工作,并在学期末的教师会上传达了教育局假期读书活动的通知,结合上级要求及我校实际,向家长发放了学生假期读书倡议书,采取按年段重点推荐书目方式布置了学生假期读书活动。教师的读书以提升专业理论为主,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为辅。
三、具体工作
1、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
本学为了认真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在学校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配备了具体的指导读书活动人员。由周玉杰主任主抓,图书室和少先队大队部等部门配合,下设的具体分工人员有梁有丰、朱宝良、黄丽辉及各班图书管理员。即使分工人员有变动,我校的课外读书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学校读书组成员定期组织召开
“读书讨论”工作会议,督促“读书活动”的进程,研究下步工作,真正做到通过读书讨论,提高思想水平,明析思路,促进工作。
2、向各年段推荐了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推荐书目为:《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注音本为主的书目。
阅读要求;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重点读童话故事。
第二学段:推荐书目为:《成语故事三百篇》、《中外名人故事》、《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一千零一夜全集》、《寓言故事三百篇》、《叶对陶童话》、《雷锋的故事》、《格林童话选》等。
阅读要求:以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为主,读书重点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部分古典诗词和名著译本。摘录好语段,有选择地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三学段:推荐书目为:《唐诗三百首》、《世界五千年》、《水浒传》、《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骑鹅旅行记》、《钢铁是怎么练成的》、《童年》等。
读书要求: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摘录好句段、写读后感。
3、每学期开学后教师对学生的假期阅读笔记进行了检查,教导处对教师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检查。
检查学生阅读篇目、统计阅读的数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的读书班主任检查,教师学校检查,然后学校进行了全面总结,从学生中选出“读书之星”。
4、学开学初开展了“读书之星”表彰奖励活动。我校在资
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全校3至6年16个班的80多名“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颁发书籍作为奖品。
5、开展了读书测查活动。
我校于每年的开学初从学生读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汇总、归纳出了每一年级的学生所读概率比较大的书,并从这些书中出了一些知识问答题。对3-6年级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阅读非常有成效,阅读兴趣也大有提高。
6、推荐了必读书目
根据教育局下发的读书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我校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一本必读书目,对于书籍学生自买或向图书馆和图书室借阅。本学期各年级必读书目有:一年级:《安徒生童话》(注音读本);二年级:《格林童话》(注音读本);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成语故事》;五年级:《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六年级:《鲁宾逊漂流记》。
7、丰富了图书角
本学期我校又规范了图书角的设立位置,图书角藏书的种类和数量。图书角的位置合理、醒目,图书数量超出了上学期。有的班级还实行了图书阅读交换制。进一步缓解了图书室大量借阅的困难。
8、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
为了展示本学期学生们的读书成果,同时也是作为一次检验班主任落实读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末都会由教导处组织1-6年级学生举行了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展。1-2年级每班精选2篇剪贴画;3-4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2篇读后感;5-6年级每班精选3篇手抄报、3篇剪贴画、3篇读后感。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读书的成果很丰富。
附开展的具体读书活动:
1、学校在三月份各年组进行了读书汇报会、课外读书测查等活动。
2、四月份进行了校级和市级“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3、五月份举行了青年教师朗读比赛。
4、六月份进行了丰富图书角活动。
5、七月份给学生布置了假期读书数目。
6、八月份学生读书并进行了读书摘抄。
7、九月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汇总”并进行好书推荐活动。
8、十月份进行了国学课启动活动。
9、十一月份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展示课。
10、十二月份进行了读后感、读书手抄报和读书剪贴画和读书笔记展等实践展示活动。
11、一月份进行读书总结并进行评比和颁奖。
四、读书成果:
我校开展读书活动一年来,尤其是国学教室启用,特色明显,由班主任主讲的国学美文开始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读书兴趣和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气质明显提升。图书藏书量也大幅提高,学校购进了30万元的新书,配备了专任教师上阅读课。使课外阅读能落实到实处。我校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在市里比赛获团体二等奖。
五、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
只有少数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看课外书,一部分学生能经常读课外书,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督促下进行,而且也是在家长想到的情况下提醒孩子看书,看的时间和什么书家长也并不作什么要求。故学生在假期中总的阅读量不多。原因就是电视、录象、电脑游
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学生多数都住在农村,教师无法督处和批阅、抽查。
2、学生阅读面较窄
我辖区内的学生以农村为主,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买书也任由孩子自己挑选,这其中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家里孩子读的书有10册以上的很少,20册以上就更少了;但大多数家长会甘心情愿给孩子买几本练习册。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原因有两点:一是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花更多时间在课外阅读上。二是受家庭经济负担所影响。我校外来打工者和农民的子女较多,家庭收入并非丰厚,无暇顾及也无力应付价格偏高的少儿读物。本地家长则暑假宁可出钱让孩子上各类补习班或提高班。
3、学生阅读方法不科学
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在受调查的学生家长中,学历在高中毕业以上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4、家长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在调查中了解家长的育儿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的假期读书没有按计划进行,不是调查表丢了,就是一本课外书都没读,交上来一张空白的表格。
六、今后工作方向
(一)、培养读书兴趣
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儿童读物的故事片断。在晨会或班会课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在学生广泛阅
读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系列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及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对于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应多予以肯定和表扬。可授予他们特有的称呼,如:“故事大王”“小作家”“阅读大王”等,这样,既激发他们努力向上的信心,也为同学树立榜样,增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二)、帮助选择读物
1、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
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儿童科幻小说》、《中国名人传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籍。
2、定期推荐书目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要定期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把推荐的书目的封面和主要内容展示给学生看,鼓励他们购买或上图书馆借阅,并通过书中的有奖问答激发学生去看书。同时做好每学期的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广度,纠正学生“偏食”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读书方法。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知道书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 的是略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类:摘抄文中好词好句,生活小常识,科学小知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想类: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创作类: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图书,要求他们做相应的读书笔记,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四)、转变思想观念。
当前,整个社会仍未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注重分数,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家长看重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读课外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认清形势,特别是课改后的语文试卷,课外阅读在试卷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认识到多看课外书是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充实藏书数量,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设借阅课外书的条件,给足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并向家长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少儿读物,鼓励他们购买。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够极大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2013年12月
第五篇: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在语文教学上开展减负增效的一些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
李莉
很多教师和家长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可以调节情绪。为应试而读则更为明显一些,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感觉他们更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我相机另外补充了一个事例之后,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能证明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在学期末我们来进行这方面故事的交流。结果,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课后,许多同学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阅《三国演义》,更有很多的学生自己买了《三国演义》和《易中天品三国》的书籍和影碟来阅读和欣赏,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一起讨论。当组织学生来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介绍得头头是道。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其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形成共识了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应该让学生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著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学生经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功利淡化了,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第三,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作为整天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完全可以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钱钟书、沈从文、郑板桥等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挑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引领学生回归经典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能还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积极作用,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