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避雨》的教学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板书课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板书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二)、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扫除生字词语: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不会读的地方可查字典,其他同学认真听,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地方并给以改正,时间是五分钟。
2、学生自由读文,并给以纠正。
工尺 冗长 里弄 陶冶 嘈杂 寂寥 ......
3、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三)、学生轮流读文,出示自学指导
(一): 自学指导
(一):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且有感情。
2、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四)、学生讨论、理解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积极思考下面的问题,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五)、当堂训练: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五、设计说明: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双龙中学:何举仁
第二篇: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写词语,读准字音:
寂寥
嘈杂
冗长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六、书面作业: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讨论活动:话题一,找出两个女骇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及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力量。)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第三篇: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 寥(liáo)嘈 杂(cáo)冗(rǒng)长 里 弄(long)
工 尺(chě)陶 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 两个女孩 青年们 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 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在现实中体会音乐的趣味。
3、写一篇短文,写在日记本上:我的音乐感受。
第四篇:山中避雨教学反思
篇一:山中避雨教案+ 反思
山中避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弄懂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鉴赏文章中的妙字妙词、修辞手法及相关写作方法;
3、理解“乐以教和”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感受音乐的真正魅力。
1想情感,把握“乐以教和”的主题思想;2妙字妙词、修辞手法及相关写作方法.握字词
寥(liáo)嘈(cáo)杂 冗(rǒnɡ)长 里弄(lònɡ)工尺(chě)冶(yě)从(cōnɡ)容
人 望洋兴叹 陶冶 萍水相逢 乐以教和
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
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
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
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
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读丰先生的儿
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
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鉴赏文章中的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掌丰子恺(kǎi)寂唱和(hè)陶趋之如归 怨天尤
二、人物了解: 丰子恺,是中国现年沧桑风雨中保持流传极广,失散也读者带来极大遗憾。是寥寥几笔,就勾杯,一卷帘栊,便例如《阿宝赤膊》,童漫画,让我们这一些欺诈,少一些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
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
《白鹅》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
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三、理清线索
小组讨论:
1、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1、2组)
2、作者在避雨前后心境的变化。(3、4组)
3、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的变化。(5、6组)
4、三家村气氛发生的变化。(7、8组)(提示:抓关键性的词语)
1、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在书中画出来
我: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因山中阻雨而感受到一种“寂
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
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乐趣”;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
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两个女孩:开始
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
琴声歌唱而兴奋无比。
“三家村”的气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书中标注 先是“雨越下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后来作者拉琴,两女孩唱,“引得三家村里
的人都来看”;继而“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声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
得十分温暖”;最后“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依
依惜别之情。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 —依依惜别。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
—拉琴得乐——欣然惜别。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
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2、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1“趣味”?表示什么意思?(1、2组)2较,其作用?(3、4组)3何作用?(5、6组)4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原因。(7、8组)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
味。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 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
2突出主题”的方法。
2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明确:
2、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明确:
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原因是“乐以教和”,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四、合作学习、课文中出现几次、文中多处运用比、文中插叙部分有、第五段运用了哪明确:
1、第2节四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地使她们有这种趣且表现了作者对孩、体会“运用比较,“运用比较,突出启发:本文多处运①将作者平时与这“运用比较,突出启发:本文多处运①将作者平时与这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
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
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
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3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并不会改变
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一种叙述方法。
3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并不会改变
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
一种叙述方法。
4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
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同的心境作比较。
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
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
“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 “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
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
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插叙在记叙的过中心,插入另一个它是记叙文常用的、插叙在记叙的过中心,插入另一个它是记叙文常用的、启发:本文多处明确:①将作者平②将两女孩前后不③将胡琴与钢琴、比较。
同桌互相讨论:“比这一中心服务的,五、小结本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辅资料。板书设计: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教学反思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遇大雨,在避雨过程中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滋味”,“反
觉得比胜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胡琴拉
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趣味”。直到后来与众人
惜别还依依不舍,作者证实了一句话“乐以教和”。
在执教中,我将主要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来感受和体验作者所说的
意境和道理。设计了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探究,研讨语言的方式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
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
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固然是“主体”“主人”“研究者”,但也不要忽略老师作为“组织者”
“引导者”的身份。不足之处,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只是口头将答案明确,应在屏幕中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清晰答案。以后多多调动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
战。这就需要我不断地进行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进化成新理
念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篇二:山中避雨反思
《山中避雨》反思
安贵香
《山中避雨》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作者对二胡的爱上,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乐以教和”,是音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使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
二、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篇三:《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渔光曲》。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2、题目解说:从标题上看,“山中”介绍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避雨”是本文要介绍的事件。文题给读者留下了未知的故事。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4、学习生字:
寂寥(liáo)冗(rǒng)长 工尺(chě)弄(lòng)....
乐(yuè)以教和 陶冶(yě)雇(gù)...
5、理解生词。
6、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明确: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丰子恺为给女孩安慰,向茶博士借得胡琴(发展),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唱起了歌,一时,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依依不舍了(结局)。
2、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叙事中有两条线索并行,情节线索与感情线索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从情节看,四段依次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
从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今日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至于两个女孩,开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是因作者借
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是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四、教师小结: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情趣盎然。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文章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法上,运用比较,突出主题;语言上,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你能找出这样的语句吗?描绘了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情境。请你试着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阅读时要细细揣摩、品味。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
2、深入推进:“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明确:“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3、明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
三、精彩片段品析。
教师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下列问题:
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4、“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5、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品位语言:
1、“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这里点出了具体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句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里——裁缝店里——江北船上——三家村里,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的确是处处可见。另外,连说四个“有之”,又起了强调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2、“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这里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显得更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四、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1、“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明确: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
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五、合作探究:
1、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六、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让学生细读课文,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1、音乐美:那伴着雨声的《梅花三弄》,那雨窗下悠悠的琴声,那伴着琴声的《渔光曲》,构成了独有的音乐美。
2、绘画美:那雨中静静的小茶店,那拉琴的作者,唱歌的女孩??有屋,有景,有人,不正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吗?
3、和谐美:小茶店内听歌、唱歌的人,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年青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和谐之美。
4、真挚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5、氛围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
6、自然美:这次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丰子恺不愧为文学家、画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处处闪烁着多种美的色彩。
同学们也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美,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美!
七、拓展深化,布置作业。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以“音乐”为话题,谈一下你对音乐的感受。
八、板书设计: 篇四:《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丰子恺
教学目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诗开头,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全文共六段,试着概括每段大意。
1、字词积累
寂寥(liáo)嘈(cóo)杂 冗(rǒng)长 陶冶(táo 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 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释词: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2、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四、分析课文
重点分析4、5段
1、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祈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课后习题123
五、板书(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
还琴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 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 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六、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
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篇五:七年级语文第三课《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学情分析】
小学与中学的衔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刚入初中的学生仅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阅读策略。养成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坚实基础。
【教材分析】
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教学本文时应进一步教给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的要点,清楚地表达课文的中心内容。文章淡雅的语言渗透着作者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生活的情趣,应借此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真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要求1、2、3。
2、难点:教学要求4。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
《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字词附录】丰子恺(kǎi)嘈(cáo)杂 工尺(chě)趋(qū)之如归 寂寥(liáo)冗(rǒng)长 闭门羹(gēng)弄(lòng)里 涉(shè)水 气馁(něi)和(hé)平唱和(hè)和(huò)稀泥 和(huó)面
【词语附录】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回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趋:小步急走。.
寂寥:寂静空旷。嘈杂:声音杂乱,喧闹。怨天尤人:埋怨上天,怪罪别人。怨:埋怨。尤:怪罪。..
冗长:(文章、说话等)废话很多,拉得很长。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萍:浮萍。.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以:用来。.
【诗歌附录】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4、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目标1。
(1)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过程大致如下:
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趣味,寂寥深沉——众人歌唱,荒山温暖——依依惜别,感悟“乐以教和”。
(2)体会文章主旨。
讨论归纳: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
(3)“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4)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
(5)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讨论归纳:“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观众与演员其乐融融;歌迷与歌星融洽相处。
5、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教学目标2:
(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
明确: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的小茶店;
人物——“我”、两个女孩、茶博士,众青年。
事件起因——游山遇雨,在小茶店避雨。
经过——“我”为了安慰两个女孩而向茶博士借琴,为她们拉琴,女孩和唱,引来三家村青年们的齐唱。
结果——依依惜别,感悟“乐以教和”。
(2)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
作者: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感受趣味,寂寥深沉——给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从未有过的“音乐趣味”——依依惜别,感悟“乐以教和”。
两个女孩:游山遇雨,觉得扫兴——怨天尤人,苦闷万状——作者拉琴,转忧为喜——随琴声歌唱,无比兴奋。
5、课时小结。
6、布置作业:
(1)学习,抄写字词三遍。
(2)朗读全文,重点学习第三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精彩片段品析。
2、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3、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精彩片段品析——课文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提醒学生听读时注意下列问题: 用横线画出优美的语句或你认为用得很恰当的词,并说明它的好处。
(2)听读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在班内一起讨论。
a、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b、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c、“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d、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3、品析完精彩片段后,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
4、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1)“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启发: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明确:
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
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5、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
(1)让学生细读课文,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2)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进行点拨。
①音乐美:那伴着雨声的《梅花三弄》,那雨窗下悠悠的琴声,那伴着琴声的《渔光曲》,构成了独有的音乐美。
②绘画美:那雨中静静的小茶店,那拉琴的作者,唱歌的女孩??有屋,有景,有人,不正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吗?
③和谐美:小茶店内听歌、唱歌的人,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年青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和谐之美。
④真挚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⑤氛围美: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
⑥自然美:这次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自然之美。
【布置作业】
(1)复习本文,完成本课练习册。
(2)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以“音乐”为话题,谈一下你对音乐的感受。
(3)预习《风筝》。
第五篇:《山中避雨》教案设计
徐承爱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教具:课件,录音机,《梅花三弄》录音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