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避雨》教案
容县珊萃中学
梁
聪
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2、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3、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
1、读准字音: qū liáo cáo rǒng 趋之如归 寂寥 嘈杂 冗长 lòng chě hè yě
里弄 工尺 应和 陶冶 yuè huáng tì zòu 乐以教和 仓皇 剃头、演奏
2、字义:
趋之如归(小步急走)
怨天尤人(责怪)望洋兴叹(仰望的样子)(发出)
萍水相逢(浮萍)
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仓皇;匆忙而慌张。也作仓惶、苍黄。
惜别:
三、研读课文
1、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前天;
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结果:乐以教和。容县珊萃中学
梁
聪
经过:
叙事
情感变化 山
山中避雨----扫兴 中
丰
女孩心境----苦闷 避
子
借琴安慰----欢喜 雨
恺
我拉众唱----兴奋
还琴辞别----难舍
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两个女孩的心境:
“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欢喜
→
无比快乐
(因出游遇雨)
(见作者要拉琴)
(和着琴声纵情歌唱)“三家村”的气氛发生的变化:
“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
→
作者拉琴两女孩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
“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起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
“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变化的原因是:
“乐以教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3、“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①、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你能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吗?
探究明确:①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②将两女孩前后不同的心境作比较。
③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④将“三家村”的前后气氛进行比较。
②、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比较”能更有利于突出“今日般的音乐趣味”,强调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③、“比较”是为“乐以教和”这一中心服务的。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四、精彩片段品析。第4自然段
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
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 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能充分表现出两女孩想听“我”拉琴的急切心情,若改了,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明确: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4、“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 明确:“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5、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容县珊萃中学
梁
聪
明确: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所以他认为“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品析完精彩片段后,让学生有重点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片段,根据以上品析片段的方法,进行自我评析。)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第二篇:《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丰子恺 教学目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诗开头,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凯,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力达中学。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这期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号“婴行”。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凯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进》等。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全文共六段,试着概括每段大意。
1、字词积累 寂寥(liáo)嘈(cóo)杂 冗(rǒng)长 陶冶(táo 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 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
释词: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2、文章脉络
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四、分析课文 重点分析4、5段
1、细读课文,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祈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课后习题123
五、板书(文章脉络)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
还琴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 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 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六、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第三篇: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理解本文的记叙线索。
3、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清记叙的两条线索。
2、“乐以教和”的主题。教学难点:
主题的品析。
教具:简笔画、录音机、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乐以教和”的主题 教学难点:
关于“没有尝过今日这般的音乐的趣味”的理解。
一、导入
师生同唱欢快的儿童歌曲《当我们同在一起》
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了这首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答:轻松、愉快
像是回到了童年,很欢快
老师站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唱歌,我们就像是朋友欢聚在一起,很高兴
很兴奋,都想站起来唱了
感觉大家都很快乐,像是去郊游的路上,大家在一起欢歌
师:
对,我们就像是去郊外游玩的路上,大家边走边唱,心情愉快,一片欢歌笑语,但是,如果这时下起了雨,阻碍了我们的行程,大家的心情还会这么高兴、兴奋吗?
生答:不会,会抱怨天气
很失望,会很生气
心情很失落
觉得扫兴,没心情唱了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的心情就会发生变化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山中避雨》,作者也有这样的经历。(板书课题)
二、看图回顾内容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五幅图,它们分别对应了课文中五个段落的内容,请同学们用四个字分别概括它们。抽生概括:
教师板书:遇雨苦闷、借琴安慰、拉琴和歌、众人齐唱、依依惜别
三、引导提出“乐以教和”
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好,把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完整的给我们呈现出来了,两位女孩由开始的皱眉报怨到后来的喜极而歌,还惹来了青年们的齐声歌唱,是什么把大家拉在了一起呢?对,是音乐的力量(教师板书)书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意思呢,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生答:乐以教和
教师板书,同时抽生解释这个词
生答: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师:
书上哪一段落能具体体现“乐以教和”这一意思呢? 生答:第四段
四、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说的同时,拿支笔在手上,勾画出最能体现“乐以教和”的词事或句子。
五、赏析句子
抽生回答:
1、“苦雨”、“荒山”更显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贵。
2、“闹”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
3、“温暖”写出了环境的温暖和内心的温暖,表过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4、“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我与大家分享音乐的不同感受:A、茶店雨窗下,环境与往日不同,天然之美;B、人物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是和谐之美;C、大家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是一种真挚之美;D、大家一起歌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氛围之美。
(教师板书)
以上种种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一起来感受一下。
六、拓展
音乐的魅力是如此大,生活中,音乐随处可听,各类音乐都给了人们心灵的蔚藉与情感的抒发。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遇到过的类似的对音乐的体会吗?
生:每次升旗仪式的时候,大家一起听唱国歌,随着那雄浑的节奏,心情非常激动,感觉热血沸腾。
生: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会为他(她)唱生日歌,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让气氛变得很热闹,让我们其乐融融,而且跟着音乐大家会更亲切。
生:前段时间我们军训的时候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集中声音一起高歌,感觉很有力量,充满气势,声音在操场回响,从响亮的歌声中能够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向上的集体。
„„
刚才的同学都谈得不错,其实很多时候音乐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憾。
七、师生齐唱赵传的《当我们同在一起》结束本堂课。
播放音乐
教师:今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课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高唱这首《当我们同在一起》,我们大家是一个凝聚的集体,我们要一起同心协力握紧方向,勇敢的向前冲,绝不低头,绝不退让。
八、板书
第四篇:山中避雨教案2011nian
山 中 避 雨 教 学 设 计
一、激趣导入:幻灯片播放作者的漫画、毛笔字,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活情趣),(他是一个特别善于丛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发掘生活的情趣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同样能体现他生活情趣的文章《山中避雨》。本文处处饱含着浓浓的诗意,希望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共同体会文中处处闪烁着美的艺术。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3.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 配乐 散读课文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都写了什么?那么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叙事散文)学习这类文体,我们首先从哪方面入手?
(记叙六要素)请大家找出来(七嘴八舌)
过渡语: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
(一)让心灵接近美:
1、你喜欢雨天吗?
2、为什么喜欢,说说原因?
3、那就不由的使我想起我们学习过的《春》中描写雨的句子“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怎样的感情?对,只有用心去感受去品位,才能将春雨写的如此的美。
那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那让我们用心灵去接近美------感受情感美的变化。
4、小组讨论
自学 “我”的感情变化:
游山遇雨,扫兴——避雨,感受“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拉琴,和唱,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与山村青年依依惜别,并因实证另外“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
两女孩的感情变化:
扫兴,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因借琴而转忧为喜——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师:谁能说说,在避雨的过程中,女孩的心情由扫兴,到难舍难分,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1:我觉得是音乐感染了她。
生2:因为是下雨,所以非常浪漫。
生3:女孩和唱,三家村青年同声齐唱的那种气氛。
作者在叙事过程当中创设了很悠远的意境,山中人物的情感被音乐所感染,他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的心灵去共同寻找美
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原因,哪一句更恰当?
生:(纷纷地)音乐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呢?
生:(七嘴八舌)乐以教和。
教师板书:乐以教和。
(二)让心灵与美相融
1、让我们的心灵与文中的情感相融,来理解乐以教和的深层含义
2、你使怎样理解:“乐以教和”的?
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3、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思考:
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
4、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种场面?和谐、快乐、真诚
5、文章中的人们是如何和谐的相处的?在文章中找到具体的语言来和大家一起分析?
和谐美:小茶店内听歌、唱歌的人,除作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一些年青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和谐之美。
假如你也在其中的话,你会和他们一起唱吗?为什么?
真挚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
6、你对此有什么感悟,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如何去与人相处?
小结:这不仅是一场给人带来快乐的山雨,不仅是一曲耐人寻味的音乐,我们从文章中能感受到每个人内心当中美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和谐、真诚生活中正需要,全社会都在倡导,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大屏幕:和谐
真诚
7、联系实际: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讨论归纳:对,我们局直中学举办的在阳光下成长,构建和谐校园。我们那时是如何来体现和谐的?
(三)、聆听美的声音。
从课文中我们感悟到了,音乐让陌生的人们聚集到一起,甚至于在分别之时依依不舍。音乐的这种力量你感受到了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教师播放曲子《高山流水》,学生听后发言交流。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聆听了美的声音。“白云不离天空、高山情系流水”。和谐社会呼唤真诚和信任,“信任土壤”需要全社会共同耕耘。愿人与人之间充满感激和友谊,让春天般的滋味永驻你我心间,温暖着每一天。
第五篇:《山中避雨》教案设计
徐承爱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教具:课件,录音机,《梅花三弄》录音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