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美术,我赞成(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7:0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这样教美术,我赞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这样教美术,我赞成》。

第一篇:这样教美术,我赞成

我们这样教美术

(唐简版权所有,哈)

办学之初,曾有好心人劝我:要立足市场,尽量去迎合家长的需求,我拒绝了。

在我看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底线。我的底线是,绝不违背教育规律做事,绝不昧着良心做事。只要对孩子有益,即使家长一时不理解我也要坚持到底。

因此,我们坚持每年为家长举办一次义务讲座,我们真心希望,每个家长对美术、对教育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我们彼此都可以少一些盲目、少一些误解。

孩子,你画的是什么?

快下课了,我把作品摆在一起给孩子讲评。孩子们一围过来就发出惊叹:好美啊!甚至都情不自禁的鼓掌了!下课了,家长纷纷进来接孩子,看到这些作品就发出惊呼:崽崽,这是画的什么啊?怎么都看不懂?

是的,我相信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家长,在小鱼儿貌似在乱画一通!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毕加索新画了一幅画,有位商人看不懂,就问毕加索画的什么意思?毕加索指着旁边的画眉鸟问商人:你觉得画眉的声音好听吗?好听!毕加索追问:那你知道它在叫什么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变成了这个商人,看事物非要看出像什么。而孩子,他们却能最本真的感受到美。像什么?是我们用头脑思考。美,则是我们心灵的感受。回头想想: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用头脑思考、计算得失,而很少用心去感受周围了!

用心感受,世界便无处不是美,一块砖头在哭泣,一棵老树在哀鸣,一片云彩在舞蹈,一汪清泉在歌唱。。雨水在墙壁留下的屋漏痕是美,叶子掉落在长廊的空地是美,衣服上破了一个洞是美,老人家脸上刻下的深深皱纹也是美。。

用心感受,我们会觉得心情平静,充满祥和、幸福!

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永远不是像什么东西,而是从这些东西上用心感受的那一丝美。

达芬奇不是为了画像蒙娜丽莎,而是在表现那一丝神秘的微笑之美; 米开朗基罗不是为了塑造大卫,而是借大卫倾注一腔英雄的阳刚之美; 梵高不是画向日葵,而是表现向日葵扭动的花瓣中隐藏的那种激情奋斗之美;

康定斯基更不是为了画像什么,而是用点线面的跳跃表现一种音乐节奏之美;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你才能看懂什么是艺术!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我们不是教孩子像什么,而是带着孩子一次次的用心接近美,感受美,表达美!

令我们担忧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家长仍然在教孩子画这、画那,以为画得像个什么了就了不起。须不知:如果走错了方向,越努力就越错得深。

胡湘玉 六年级

美术,要的是那份独特

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少家长也抱着这样一种目的,送孩子来学习美术。

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能力孩子从来就不缺乏,只是被我们压抑了。记得当初,我们的孩子初来世界,他的心灵多么柔软而敏锐,他们什么都去咬,什么都想摸,因为他们对这个陌生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经常有一些十分怪异的想法,那是他们用心灵感受的一份独特,而我们却用头脑判定为幼稚、荒唐!正如孩子用心画出了一个绿色的太阳,马上被妈妈指责为错误,并要求孩子涂画成红色。而妈妈不知道的是,孩子画的是“当太阳长满了树”。孩子一次次被我们修正,在我们看来越来越懂事了,只是他们已显得不再独特!于是,我们发现孩子慢慢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了。

美术教育,正是鼓励孩子去聆听心声,去找到自己那份独特。用心感受,孩子便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同样画一盆兰草,有的孩子看到的是争夺,许多叶子在争夺一丁点养分;有的孩子画的是友情,叶子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有的孩子看到的是向往,叶子向往着窗外的蓝天白云;还有的画挣扎、舞蹈。。孩子不是为了画像兰草,孩子是在表达那份美的感受。我们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要的是那份独特。慢慢的,孩子们就能跳出常规,用另一种角度去观察世界。因此他们的想法总是能别出一格、与众不同。这不是因为他们故意去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只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而每个人的感受一定都很独特。

因为这份独特,孩子的想象力有了、创造力来了、审美力提高了„

你会发现:孩子不仅画画进步了,作文也进步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爱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学会像孩子那样去用心感受。看孩子的画,要发现孩子的那份独特,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几句表扬。

杨艺柳 六年级

“小儿科”有大学问

很多人认为专业美术应该是素描,少儿美术只是“小儿科”。甚至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儿童画就是出个题目随意想象,与以后专业训练没有什么关系,培养兴趣而已。其实,这都是对美术不了解,对孩子不了解造成的误解。

我们知道,孩子学语文、英语,总是要先学字、词、句。美术和语文、英语一样,它也是一门语言,它也拥有自己的字、词、句——(点、线、面、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我们把这些语言要素按照难易程度,一一编入到线描、油画棒、水粉、水墨、版画等各个学期的学习中,从而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美术课程体系,这在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圈子中也是享有盛名的。比如同样教油画棒,别人教画小鸡小鸭,是为了怎么画得像;而我们则是通过小鸡小鸭,让孩子领悟到什么美术语言。曾有美院学生到画室观摩,惊讶的发现孩子学的东西和大学是一样的!没错!艺术语言从小到大都是一致的,只是深浅层次不同。把握了美术的语言要素,才算触摸到了美术的本质。

有人会想,这会不会太难了?其实,我们的孩子从没有觉得有多难,因为我们总是把这些美术语言打散成“药粉”,分放在各个游戏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去慢慢玩味、领悟!孩子上课时,基本上都是很兴奋的。由于每个学期的绘画媒材不断变化,孩子始终充满好奇感,学习兴趣不断加强,绘画经验也不断丰富。一个周期过后,您便可发现孩子在各方面的变化了!这个周期的长短,则取决于以下我们将要谈到的几个因素。

梁家* 初一

反对“超龄化”与“弱智化”

我们坚决反对违背儿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目前,有两种违背规律的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把孩子超龄化,二是把孩子弱智化。

超龄化,就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过早过高的要求孩子。比如听了某某专家的建议,要求过早的进行素描训练。根据生理学和我们长期的实践观察:在五年级以前,孩子头脑中的三维空间感根本没有发展完善,而硬逼孩子去画三维的素描,无异于让一个幼儿举起100斤的重物,这是对孩子心智的折磨,对艺术兴趣的扼杀。即使孩子能画出几张像样的素描,那也不过是死记硬背的结果。只有当孩子进入五—六年级左右,他们的空间感、立体感、比例感都逐步的发展起来,这个时候再切入到素描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老生和新生在学习素描中存在巨大差距。老生由于有前段艺术语言的积累,以前的绘画经验可以随时调用,他们对素描的技术领悟比新生要快很多。而这些优势,在将来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弱智化,指一味的追求孩子的“童趣童真”,不进行美术技术教学。有的老师认为儿童画最美的是孩子的那份“童趣童真”,教技术反而丧失了这份天真烂漫。于是,每次上课就出个题目,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画。这对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个性是有裨益的,但缺陷是孩子总是在原地打圈圈。因为美术语言没有积累,孩子最终因为得不到新的营养,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丧失兴趣。况且“童真童趣”只是儿童自然表露出的一种状态,我们也不可能让孩子永远不长大。一味追求“童真童趣”,是老师把孩子弱智化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在绘画中体现出孩子真实的状态,这才是可取的。

为什么你们也在示范?

有家长看到老师在示范,觉得很惊讶!怎么小鱼儿的老师也示范?许多人认为:示范这种教学方式太死板,会限制孩子的思维。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示范没有对错,关键是老师示范的方式!传统的教育,死板的画一个东西让孩子照抄,只为了应付家长的虚荣心,这无疑会让孩子越学越僵化,这是要被批判的。但在小鱼儿,示范更像一种表演,是我们六大启发方式之一。教师示范时,动作总是很夸张、很缓慢,目的是刺激孩子的触觉、视觉。小鱼儿很少做完整的示范,我们都是半示范半启发,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直观感受,又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看孩子们的作品,即使表面看上去效果相似,但你总会发现孩子那份独一无二的感受在跳动。

此外,小鱼儿的老师总是会占用很长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调侃、做游戏,部分家长也不理解。其实这是小鱼儿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 “遇教绕三圈”。不赤裸裸的对孩子施教,而是不断与孩子兜圈子,我们经常会和孩子谈文学、谈历史、哲学、地理、生物。。整个课堂,孩子根本感受不到他在受教育,他置身于知识海洋充满好奇,而教育却在润物无声般得滋养孩子的心灵。因为旁征博引,孩子的感受往往特别奇特,思维也异常活跃,画的作品显得松活灵动。另一个好处是,很多孩子通过长期的熏陶,知识面大增,对各方面都充满兴趣。有的孩子突然爱看书了,有的孩子突然喜欢数学了,有的孩子突然作文水平提高了。。知识本来是一体的,触类便能旁通,孩子会显得越来越聪明灵活。

隆杏果

我的孩子有天赋吗 我的孩子到底有没有艺术天赋?这个问题我已经听过不下百次了。

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在小鱼儿家长会上说过,也在美术论坛上讲过。看来,实在有太多的人在天赋上存在误解。

肌能——天赋的第一要素

画同样一个图形,为什么别的孩子一画就成,我的孩子却怎么也画不好!这是天赋吗?我想说,这绝不是天赋的高低,而是身体肌能的差异。所谓肌能,我们简单定义为肌肉动作,如:涂、抹、点、勾、勒、擦、滴、洒、撕等。每个正常人都拥有100多种这样的肌能。肌能发展得好,手的动作就灵活,画画自然就轻松;肌能发展得差,手的动作就笨拙,画画自然就吃力。这就是为什么画同样一个图形,有的孩子画得好、有的孩子画不好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肌能有先天差异,但主要还是后天的锻炼。肌能发达的孩子,一般都是经常运动,经常动手做家务活或者从小喜欢摆弄玩具的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色彩、肌理对孩子都是一种刺激,孩子手部的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然而,我遇到过一些孩子,由于家长从小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甚至连吃饭、穿衣服、系鞋带都由家长包干,结果孩子的身体肌能自然就落后。每次绘画时,其他孩子能够迅速灵活的完成作业,对他们而言却显得异常艰难。我们真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锻炼肌能的机会。美术领域中的绘画、手工、装置等活动,对锻炼手部肌肉协作能力和精准度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为什么加入大量手工活动一个原因。

重视孩子的肌能培养,就能让孩子逐步体现出天赋的优势。

生活经验——天赋的第二要素 记得有一次画《忧伤》的主题创作,孩子们很感兴趣,有的画白雪皑皑冬天,小女孩捧着火柴望着远方;有的画自己懒散的坐在凳子上,呆呆的盯着空金鱼缸。。有个孩子却跑来问我,老师,忧伤是什么?我楞了半晌,费尽口舌的给他讲解忧伤的含义,可是他茫然的眼神已宣告我解说的苍白。我感到无计可施,孩子没有过忧伤的感受,又怎么能用绘画表达出来呢?还有一次画《拔河》的创作,很多孩子画出的人物十分生动。但是,有一个小女孩却怎么也画不出来,后来和她慢慢的交谈,才知道她从来没有看过拔河比赛。我知道不管我讲的多么贴

切,她都无法明白拔河的那种激烈感,因为她没有这种实践经验。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促使我思考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我发现那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学习进步快的孩子,大多是家庭环境比较宽松、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孩子。他们比那些只顾着课本学习、很少参加生活体验的孩子,感受更多更深,生活经验更丰富,画出的画也更张扬、更灵动,因此也表现得比别的孩子更具有“天赋”。

如果说学习是一颗成长的幼苗,那么生活经验就是肥料。当你说孩子没有天赋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孩子的肥料够充足吗?多一些放养,少一些圈养,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劳作、自己去感受,让他们的思维触及面更广阔一些,他们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一些。

状态——天赋的第三因素

记得去年去江南写生,大家的作品都不错,但有个孩子连续两天画得很糟糕。他妈妈很是纳闷。从作品表面判断,这孩子天赋有问题啊!

但我细细观察他——时而问妈妈要吃饼干,时而要去上厕所,时而被飞过的蝴蝶引得心潮起伏,时而目送路过的老外直到消失。整个上午,他根本就没有在用心画什么画。这种状态就必然导致他画不出作品,也无法进步。其实这种情况在学习中也比较常见。晚上,我就开始给他传授独门秘笈——铁布衫。首先给孩子渲染了一番少林铁布衫功夫的神奇,然后问:你想练吗?孩子对功夫很憧憬,当然想学。怎么练呢?最难的就是内功心法,抗干扰。不管外界怎么吵闹,不管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你就是不能分心、也不能和他说话。一分神,铁布衫就破了。孩子很好奇,立马要练。然后我开了他最喜欢的个动画片,让他在一边画画。开始有点分神,提醒几次后就很专注了。任他妈妈说什么,他就是不应。我经常在孩子画画时,故意找人去干扰,孩子也基本不理。把画画当成一种功夫修炼,孩子很上瘾。当人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潜力不可估量。胜过老师千百遍约束。后来好几天,这个孩子画画很专心,作品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妈妈可开心了。这是天赋吗?就解决一个状态问题。

几年的观察发现,那些望子成龙愿望太强、要求过于严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进步很慢,因为孩子把学习当作了一种任务,他们害怕失败、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有的家长不太在乎孩子的结果,更多的关注孩子学习的状态,孩子反而进步更快,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包袱,他们真正在享受艺术、融入艺术,自然就进步快。如果孩子的学习总是停滞不前,先不要用“天赋”来妄下结论,好好观察孩子的状态吧!

第二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听过华应龙老师的课,他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2009年,我在一次“千课万人”活动中买了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我又有幸仔细学习了华老师高超教学艺术,其中《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靠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给我的启发:

1、我的数学课堂缺乏思考,总是为了教书而教。通过学习我明白,教和学是一回事,应当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也许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的专业才得以提高,我们的学生才会收益。

2、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3、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

看完全书,对照自己,真的是有些惭愧,华老师的专业奉献,理论素养,都是我自愧不如的。只有以他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不断锤炼自己了。

第三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

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阅起来。再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感受,总感觉自己练习课不是那么会教,因此一开始我就看了其中有关“多位数减法练习课”的教学实例。想从华大师那里学到一些有关练习课教学的“功夫”。

在这篇文章里,华大师首先写了课前慎思: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文中是这样说的: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在一定的`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确实,练习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枯燥的数学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魅力。在华大师的《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教学实录中,在课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将要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他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带密码的旅行箱。他很高兴,但过后他又想:万一我把密码忘了,可怎么办哪?我设什么密码好呢?而后爸爸和儿子就玩起了设密码的游戏。密码箱上需要设三个不同的数字,开始设密码,一步步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便饶有兴趣的设起密码,通过想三个不同的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最大数减最小数;再用减出的得数的三个数字,再组成最大数,最小数,再减——一步步深入教学,学生不但学会了三位数减三位数,还对这样的练习课不是显得那么枯燥,而是兴致勃勃,有一直想算下去的冲动。看了这篇,我深感佩服,练习课能上的如此精彩,甚至下课了,学生都是恋恋不舍的离开教室。也开始深思:为什么自己上练习课总是显得那么枯燥乏味呢?总是感觉是为着知识的教授而在教授呢?确实,自己在以后的练习课教学中也要多注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比较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如走迷宫一样感兴趣的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干巴巴的走着小道,通过情境中的设疑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从迷宫中走出,这样学生也会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数学学习越发感兴趣。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2

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详细记载了华老师12节精品课,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到专家评析,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他的数学课的与众不同,如同在接受专家解析一样,受益颇深。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示了独具特点的教学作风。课堂上把更多的时光留给学生进行探索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重视领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涯教训动身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构造清楚、语言简洁,天然朴素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

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休会,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快活。更宝贵的是老师在学生进行探究运动中浸透数学研究的立场和精力,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触到他数学这门课程的.酷爱,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育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 这本书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提出的教和学关系的论述,他提出:教和学是一回事,要追问四个问题,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这四个问题,那么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我的教学反思往往是几句话就了事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往往只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无非是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以及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之处加以描述,再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略微记录几点。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没有从教学反思中得到收获,获得成长,可以说,那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反观华老师的教学反思,有涉及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方面的再探讨,更有教学中具体环节的再审视,篇篇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教学随笔,有思想,有见地,有理论,有价值。执教数学将近二十年,华应龙老师一直都是数学老师们的偶像。虽然我们没有数学大家的水平和风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课堂焕发出自己的风采。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3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课例,每节课例都充满着创意、个性、激情与智慧,全面展示了他在数学课堂中的风采。在阅读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华老师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生的关注,下面我和大家具体分享一下阅读感受。

精彩语言 灵动课堂

01

课堂教学需要依靠教学语言传递知识与信息,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而教师评价语言的匮乏是现今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教学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多数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而在华老师的这12节课中,精彩语言随处可见,比如:“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 “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嗯?你也知道啦,哪位会哪位来,我先下岗一会。”,相信这样的语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巧用错题 点亮课堂

02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错误”,并巧妙利用,这不但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书中,华应龙老师在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时的引导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以前我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现在我发现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要有精心的课前预设。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堂中典型错误暴露不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

独特设计 精彩课堂

03

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审题”教学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每次看完华老师的教学设计,都会让我发出“我怎么没有想到”的感叹。对于一节课,没有好好思考,根本不会有什么新东西呈现。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在备课时要有问题才愿意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的方法,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想,我想定能上出有价值、有思想含量、有效的课。

读书以明志,读书以修身。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苟玉婷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4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日记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5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数学读物,一本集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理论指导于一体的数学读物。书中有12节数学课,而每节课例中都有“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都体现出华老师的教学理念,华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同时我能感受到华老师上课同样像呼吸一样自然,感受到华老师对数学、对生活的热爱,真让人羡慕。下面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一、课前慎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华老师教学的每一节课,课前都做了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华老师说:“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今后学习的重点,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现在想想也正是因为我在备课时的思考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研读不到位,致使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是导入。

二、关注一个中心——学生;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了老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老师时刻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华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才能上出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展示中,我们老师眼里要能看见学生,课堂不是展示老师自己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注意语言和表情对孩子的作用。这些我总是驾驭不了,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华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引导语…)都是那样优美与适宜。

这所谓的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一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计算一道题,学会记住圆的特点等等,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学会方法,体验过程,激发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学习数学。其实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样才是圆满的。

三、教学风格依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看华老师的教学课堂,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变,总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他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都能感受到他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努力着。正是他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之处。他伟岸的身躯里又一颗勃勃跳动着的童心,他的教育姿态最美丽?

常常想:看华老师的这本书,如在听华老师的课,真的是在与智慧交谈,与优秀对话。华老师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读书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通的方式,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在读书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今后,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能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6

”我的指导方法,显得很笼统,而华老师的指导方法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也把这样的读题方法介绍给了学生,结合本班学生读题时经常有跳读的现象,这是读0.7、0.8遍的现象,以及遇到学生做错题时,就问学生是否认真读题?

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

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学校里的主任来巡堂,当是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学生都转过身面向我,很有热情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她很惊讶,还以为我在讲故事呢!其实,我当是在讲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把这道题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身临其境,想象后再理解,那么学生会对这些题感到很熟悉的。

所以,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跟学生的眼神沟通、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和对知识的讲解方法是否到位都很重要。也就是说,一节好课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方式的巧妙。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7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本专着--《我这样教数学》。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时刻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着。

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

华老师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倾注了无限的精力……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如同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如同农民那样不误农时,如同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如同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我最喜欢他《审题》一课的设计,新颖,数学思维含量极高。最后华老师总结这节课,他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认真审题,还变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答题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另外,我还可以明显感受到:华老师在课上尊重所有的同学,包容其中所有的事。尊重孩子们的劳动,鼓励坚持己见的,表扬及时改正的,重要的是他很有耐心,等得起,让孩子的思考有暴露和转变的过程。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很有层次:基本题,节奏快,用时短,而难度大的,就节奏慢一些,时间长一些。所谓张弛有度。还有就是关注学生的特点,要对学生需要什么心中有数,而且对自己的特长也要清楚,好适时释放,发挥其张力。那种表面的热闹下传达的内在思维使得他的数学课显得很是丰满,迷人!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8

暑假里,我读的是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该书详细地记录了华老师的12个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读完后我的内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

一、精彩的课堂评价语言

我们平常的评价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

“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

“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

“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

“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别致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这节课。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华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上课前华老师做了一个有心人:一开始,他认真地搜索了生活中的角,但发现都不需要度量的,因为大多数都是直角。后来,他发现衣柜里衣领的角千差万别,进而发现牙刷也有非常讲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形成一定的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最后选取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作为课题的引入。而情境中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即刺激的程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但现实中的滑梯几乎都是标准的、安全的,学生没有思维上的对比和冲突,就不会有意识的去思考下滑速度与角的大小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滑梯的角度多大才算合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度量角的大小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被激发了。接下来教师创设了一连串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角,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用量角器量角;然后通过应用情境: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舒服?在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高?……体会量角的作用。正是在这样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被习得和掌握了。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借用华老师的一段话结尾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9

暑期,根据学校校本培训的要求,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经常自满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少去钻研教学理论知识,课堂上或许还能自给,但是在课外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中就明显差别人许多。无论是学校要求还是教研活动带来的压力,都促使我必须去读一点书,无论收货多少比不读要好!

数学教师还是热衷于数学方面的先辈们积累的经验总结,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做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模式与秩序的科学过程,它是需要付出努力并花费时间的。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冒险”猜测,提出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和解法,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错误、不完善的观点。这时的学生,就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和模仿者,而必须积极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数学观念。

以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为例:

为了创设一个做数学的环境,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学习氛围。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被邀请来做数学,问题由老师或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地寻找解决的方法,而知识和技能作为做数学的一个结果被自然而然地掌握。华老师思考了“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从而找到了一个邀请学生来做数学的切入口,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进而能在纸制量角器上画角,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交流这些角中有没有不同的角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接触到了什么叫“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特别是对于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华老师的智慧。

只管教不管学,教学设计自然容易,但难点如何攻破就不敢保证;只管学不管教,教学活动自然轻松,但学生的错误如何矫正同样也无法保证。

教和学是密切联系的,教为学服务,学为教的基础。教促进学,学促进教,教学相长。华老师在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渗透了有分量、有内容的教学;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提出了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学生错误的概念理解和操作行为暴露出来,而教师在其中动态地把握各个教学时机,适时地介绍有关的事实性概念和操作步骤,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建构起角的大小的概念和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的理解。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这还不够,在教学的末尾,华老师又提出一系列感性又贴切的实际问题情境,如:哪个位置射门进球率最高,谁放的风筝高,椅子的靠背多弯才合适等,学生的学习活动被推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在辛苦的探索、暂时的错误之后,终于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幸福的味道。

不可否认的,这样一本书对我的触动,让我走入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展现出一个新的学习天地。我想,我需要再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尝,学习华老师那种高超的教学技巧,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快乐中去!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0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教师,对于如何教学生学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我担心由于自己的零经验无法让我的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课堂以及充满魅力的数学知识。最近,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华老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他的学生太幸福了,在他的课堂上不用担心学不好,只怕学不够,学生学的仿佛停不下来了。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颇深。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好的数学课必须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现了某一兴趣,坚持做远比培养别的兴趣简单的多,舒服的多。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在这短暂的40分钟内不走神的听你讲课,那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华老师的课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

其次,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而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然后,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

最后,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计划,有预设,但实际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适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绝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语言叙述出来,而是教师对现场情况作出判断后,根据自己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出的自然的反应。这种自然的流露既不能脱离教学的总体目标,也要与现场的情境、进程形成互动,它是一种教学机智、一种合理的教学决策,是老师实践性知识的集中表现。

这真是一本能让你读了一遍还想再多读几遍的好书,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1

严莉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看此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这12个教学课例,认真析读了他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课前慎思”。首先从课题的名字来说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会用计算器吗”、“游戏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等,就给学生的好奇心注下了坚定的砝码,想去探究与尝试。难怪有的教师听完课后问华老师问:“你上的是新课还是活动课?”因为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心中的教学思维定势,创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新路。

其次,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课题“角的度量”、“圆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也上得别有一番洞天,这无疑依赖于华老师潜心的课前慎思。有专家说“他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为什么其他教师“怎么没想到”这样教?因为我们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华老师却是认为“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当你所教的内容学生认为是一种需要的话,学生内心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自然就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是更佳的。华老师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备一节课一定得有自己想的过程”、“每次备课我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才会有所得。试问:你我课前做到于此了吗?

“以人为本”。“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如果将美好的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华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左右逢源地从容驾驭课堂,正式因为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是什么”。基于这些,华老师在课堂上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拓宽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习变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堂。

“至真至爱”。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是创新。华老师的12节教学课例总是给听课的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以无穷的回味。以至于学生课后的第一感受是“40分钟怎么这么快?”“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等等。因此专家说:“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而作为我们却有“我怎么没想到?”的感慨。我虽然没有亲身听到华老师的课,但细细品读这12个教学实录,就如同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堂一般,与学生一起感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12

初识华老师的文采,是因为自己要去上一堂数学活动课,去网络上百度了下,结果只有华老师的一篇,虽不见其上课风采,但是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其功底之深,想法之独特。此后,就特别关注这个人。

在千课万人展示活动中,他那堂《三角行三边关系》,深深地折服了我,别出心裁的设计,让我叹为观止,看到他的书,就抢了一本,带回家好好品味大师的巨作。

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记录了华老师精彩的12节课,从课前的选题、慎思,课堂实录,专家评析三个方面来解析每一堂课的来由,灵感的起源,课中所做的调整和努力,以及专家给予的肯定,给了我们一些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更加关注平时的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课,无不闪现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课堂。

华老师是一位智者,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宽以待人,对课堂那是精益求精。他的课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创造性。每一堂课,他都跟别人上的不一样,都比别人上的更耐人寻味,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功底,每一堂课都可以看出他才华横溢。

如《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这课,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坐车,觉得这是最平常不过的问题了,但是华老师却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学生需要的知识。精心的准备,让我这个数学老师也乐不思蜀地跟着他一起学习。《请把题目认真读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孩子们明白读题的重要性,对这篇中的开头导入部分特别欣赏,也很想去自己的教室去尝试一下,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在这种气氛下,感染学习的乐趣。

华老师的课,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喜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品读这些文章,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

第四篇:我这样教《论语十二章》

我这样教《〈论语〉十二章》

蕲春县蕲州镇初级中学 陈军

摘要: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尽管在现代始终没有完整而严谨的实证研究推论出其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笔者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充分注意吸收其精华的内容,将“小组合作学习”、“马上应用”、“教给别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诵读

教辅

小组合作

教给别人

马上应用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困扰着各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怎样让学生学得更高效,学得更充实,是摆在我们初中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学期,借助“学习金字塔”理论,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下面就《〈论语〉十二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提取信息、诵读记忆

学习文言文,了解作家作品,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诵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习本课做好充分准备。

1、借助教辅,强调预习。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完成《阳光课堂》中的基础梳理部分,疑难问题留到课堂中提出或讨论。课中,让学生从《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中的“资料背囊”中提取重要信息,主要是对孔子和《论语》的介绍。然后,请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补充有价值的信息,并在课堂笔记本中做好记录。学生补充的重要信息主要是“四书五经”的组成,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之为“杏坛”,孔子的其他著作,这样,学生对孔子及其著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

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因此,《论语》这样的经典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学生在整体感知、大体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又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势必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多是精粹语言,只要粗通大意,先吞下去再反刍是完全可能的。

二、小组合作、教给别人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1、师徒结对,同桌互学。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我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师傅”和“徒弟”同桌,小组中师傅之间和徒弟之间互相竞争,看哪位师傅善于教徒弟。因为“教别人”属于学习金字塔的“塔底”,可以记住90%的内容。课堂中,同桌之间、师徒之间互相订正《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中“基础梳理”的部分,疑难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由某一个小组选出代表说出其中一则“论语“的意思,再由其他的小组成员来评价。特别困难的可以向老师求助。

三、练习仿写、学以致用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效率在90%以上的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马上应用”。文言文在学以致用方面有值得发掘的教学资源吗?有!

1、仿写训练,培养能力。相比于现代文,文言文的仿写难度要大得多。但是我们可以先进行现代文的仿写,再模仿《论语》中的语句,将其“翻译”为文言文。如“不亦乐乎”的仿写:上课善于回答问题,老师表扬,不亦乐乎?写好一篇佳作,不亦乐乎?师傅教徒弟学习进步了,不亦乐乎?将以上三句改写成文言文,很精彩:课中善答,师赞之,不亦乐乎?有佳作自笔下出,不亦乐乎?师教徒,学日善,不亦乐乎?

2、结合实际,学会应用。《论语》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大都是做人的道理,很多言论都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启示。如:“吾日三省吾身”,我根据学生实际,安排学生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三省吾身”,对当天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反省,有的学生写道:“学业完成乎?日行一善乎?日明一理乎?”长期坚持,效果良好。

几点思考:

一、关于教辅资料的使用。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理解表达能力,但根本上语文是一门课程,学生面对的是试卷,想要的是成绩。那么怎样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怎样用好教辅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对《阳光课堂金牌练习册》情有独钟,使用也得心应手:练习册的编排既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让学生课中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课后练习,更有中考链接的编排,强调学习方法的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教会学生怎样答题。可以说,“一册在手,语文无忧”。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利用。当前,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喜欢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相对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或教学环节都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少数程度较好的学生参与了、思考了,但相当一部分小组成员基本上无所事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时候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大有学问。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明确合作目标,可以采取师徒结对互帮、对手竞争合作等方式让全体小组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关于学习目标的应用。我们都知道,每一课都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论是哪一层目标,只有马上应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因此,语文课中,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都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马上应用,与学习实际结合,会考试;与生活实际结合,会做人,这样不仅能实现课程目标,而且效果很好,时间长久。

第五篇: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暑假期间我研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撰写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该书详细的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精品课,它们是: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我会用计算器吗、中括号、游手好戏的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圆的认识、六年级复习课“审题”、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能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令我内心油然生成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从中自己也收获了许多。

第一:华老师幽默、真诚又富有情意和风趣的语言令我折服。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例如:“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课堂中这一句句幽默、真诚又富有情意和风趣的语言,想让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都难。

第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善于乐观地对待挑战令我钦佩。

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设计一节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备课时,对于生硬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大胆怀疑,多多地追问“为什么”。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只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生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华老师备课前的问题与困惑是:

1、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呢?

2、“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法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关于量角的技能,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简要概括出了“二合一看”、“0度刻度线在左边看外圈,0刻度经在右边看内圈”等要诀,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3、我们的教学法有三个层次——教知识、教方法、教思想。以前我们只是教量角的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可以给学生什么样的方法和思想呢?围绕以上问题,华老师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等等过程,最后定出了角的度量一课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教学:

一、创设怎样的情境;

二、如何认识量角器;

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在每个问题的具体细节设计中都凝聚了华老师的智慧与汗水。 为什么说华老师是善于乐观的对待挑战呢?书中有一段谈到华老师,因为忙在周三的时候摔破了头,缝了六针,周六还要到外地上课。李烈校长都为他担心,课还能上否?他没有被困难吓着,而是积极的应对,还不断的思考自己的课应该如何上。在周五乘飞机时还想出了上中括号一课的精彩开场白与结束语。对照自己的教学真是非常的惭愧,把每次的机会当作困难与任务,所以是能躲就躲,不能躲也会找借口,能逃避就尽可能的逃避。真得好好向华老师学习呀!

第三:多读书,多思考,对教学工作永远充满激情值得我学习。

从整本书中可看出华老师专业素养造诣非常的深。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或许我们的数学课也会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们流连,温暖的故事让我们赞叹,真实的感悟让我们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下载这样教美术,我赞成(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这样教美术,我赞成(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我这样教数学)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书心得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数学读物,一本集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理论指导于一体的数学读物。书中有12节数学课,而每节课例中都有“课......

    我这样教数学5篇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寮步镇凫山小学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事迹知道挺多,也常在网上观看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在前段时间拜读了他的著作《我就是数学》,使我大受启发, 明白了......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一)王苗读完《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华应龙老师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

    我这样教学生学古诗

    我这样教学生学古诗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课程......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

    我这样教《蛋壳工艺品》(定稿)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美术制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上的。据了解,部分学生已经有利用蛋壳制作一些小作品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

    我这样教《锄禾》-教学教案

    1、评选“古诗大王”,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告诉学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在将近一年中已经背了很多古诗了,今天我们就要开展评选“古诗大王”的活动,形式上我采取了......

    作文这样教

    作文这样教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困扰着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学生怕作文,学生难作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会作文,爱作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