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 题 汉字 教学案
专 题 汉字 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在游戏和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学习汉字的热情与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魅力价值。汉字中蕴藏的文化。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书法作品
2、猜字游戏(让两学生上台表演)
二、汉字的起源与魅力
1、看图猜字
(1)象形字:山、水、日、月、火、田、土、目(2)指事字:本、末、上、下。(3)会意字:如休、明。
(4)形声字:让学生举以“木”“水”为偏旁的字。如: 木:梅、杨、树、枯„„ 水:江、河、湖、海„„
引导学生发现所列举的字中的一个共同点:如“梅”,“木”表形,“每”表声。这类有形旁声旁的字,我们称为形声字。
总结:在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类造字法中,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重最大。由此看来,汉字是表形、表音、表义的文字。
三、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1、汉字与英文的对比(通过对比,表现汉字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男----man 妇------woman 汉字“男”“妇”的字形,我们可以得知古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田中干活,女人在家扫地,而英语却无法告知这些信息。
2、体会北京申奥会徽的多重内涵(探究汉字之美)
四、布置课后作业:
汉字的妙用:列举商品广告使用汉字不规范现象,改正错字。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专题 汉字 练习
1、汉字的形体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是什么?
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由繁到简
2、结合《汉字的魅力》,说说汉字的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中国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是什么?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汉字能引起人们的遐想,给人以美感:汉字有规律可掌握,使人享受到乐趣:汉字将陪伴我们终身:汉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原因是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于一体的特征”。
3、为接受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价,学校开展“推广普通话规范用字”主题活动。你被同学们推荐为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请写出其中的两项并说明活动的目的。
项目一:举办普通话比赛。
目的:
项目二:推广普通话宣传讲座
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明确活动的意义。
4、在学习了“汉字”专题后,班上打算行“汉字的魅力”辩论赛,如果你是正方四辩,在最后作总结陈词时,你准备怎么说? 称呼﹢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魅力或我们怎么做
第二篇:汉字教学案
汉字专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美。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学习方法: 合作 交流 探究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二
示标
三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汉字的造字法并举例 四
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五
学生合作、探究汉字的独特魅、力——集音 形 义于一体
示例:明一轮似火的红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走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希望。
六
拓展探究
汉字与结绳记事、手势语言、图画、歌声相比有什么优点?
七
练习
1李白的《静夜思》朗读中感受音韵美,想象图画美,体会意境美
2、班级要组织字谜游戏,你的任务是仿照教材中“甜咸苦辣各味皆备”(谜底:口)的方式,从“木 ”“心”“二”“人”中造一个字为谜底,用“××××××都有”的句式,设计一个谜面。
谜面:
谜底:
3、从下面提供的字中选一个拆开,说出所悟。
例:“路”由足和各组成,说明人生的路是靠各自走出来的。怒:
第三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第四篇: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第五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