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大全
《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宪法学A(The Law of Constitution)课程编号:162129 总学时数:48学时 讲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上机教学: 0学时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中国法制史 法学导论
教 材:周叶中 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宪法(中国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崇德 主编 胡锦光 副主编 李步云 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李树忠 主编,《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共三编十六章,形成了以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宪法实施为主线的宪法学教学体系。第一编是宪法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与宪政等基本理论。第二编论述了中国宪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论述了中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请求权等。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两条主线。主要论述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各级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自治机关,最后论述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三遍论述了宪法实施,主要是违宪审查制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为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求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宪法学的理论前沿和制度建设的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中国宪法学A》授课课时分配表 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讲课***2习题课***0讨论课***2实验***0其他***0合计***24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主要内容是:宪法释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分类。
重点、难点: 宪法释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难点:宪法的发展趋势;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三章:宪法的制定
主要内容是:宪法制定权;宪法制定机关;宪法制定程序。重点、难点:宪法制定程序。第四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主要内容是: 宪法形式;宪法结构。重点、难点:82年宪法的结构。第五章:宪法规范
主要内容是: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重点、难点: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
第六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价值与作用。重点、难点:宪法的作用。第七章:宪法与宪政
主要内容是: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重点、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第八章:国家性质
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重点、难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九章:国家形式(上)
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十章:国家形式(下)
主要内容是: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重点、难点:特别行政区。
第十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
主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重点、难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第十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
主要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重点、难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十三章:选举制度
主要内容是: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重点、难点: 选举的民主程序。第十四章:国家机构
主要内容是:代议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重点、难点: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十五章: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是: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重点、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十六章:违宪审查制度
主要内容是: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违宪责任;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重点、难点: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三、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适度结合各国典型宪法案例,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素质,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能力。
四、成绩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大 纲 执 笔 者:蒲 红
大 纲 审 定 者:
分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编 写 时 间: 年 月 日
第二篇:2017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教材:宪法学编写组,《宪法学》,高教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宪法学课程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具体知识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具体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宪法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法治思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掌握宪法理论和立法原则,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地投身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核心概念:
1、宪法(P21)
2、宪法分类(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柔性宪法、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近代宪法、现代宪法)P26-27
3、制宪权、制宪机关P33-34
4、宪法解释、宪法监督P35
5、宪法修改
6、宪法实施P296、宪法监督P299
基本问题:
1、宪法的特征(P21)
2、宪法修改的程序P41-42
3、宪法的作用P43-44
4、宪法基本原则的作用P93
5、宪法实施的功能P297-298
6、违宪与违法的区别P299
7、宪法的渊源P29
8、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P36-37
9、我国宪法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涵P86-92
10、论基本权利的限制P206-208
11、宪法监督的意义P300
12、宪法监督的类型P303-308
13、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P309-315
第二部分国家机构
核心概念:
1、国家性质P105、我国的国家性质P107
2、单一制、联邦制P121
基本问题:
1、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P110-114
2、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P115-117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P145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质P149
6、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P152-153
7、选举的组织和程序P154-155
8、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P156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P247、职权P248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和主要工作程序P249-250
11、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和地位P252
12、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任期和机构设置P252-253
1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253
14、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P254-256
15、国家主席的职权P258
16、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组成、领导体制、会议制度、职权P258-262
17、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P264-265
1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自治权P275-279
19、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产生、组织、职权、工作原则P279-282 20、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产生、组织、职权、工作原则P282-286
21、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本内容P288
22、特别行政区自治权的内容P289-290
第三部分基本权利
核心概念:
1、人权、人权的历史发展P195
2、平等权P208、选举权被选举权P210、言论自由P211、出版自由P212、结社自由P213、宗教信仰自由P215、政教分离的基本要求P217、人身自由P218、人身自由不受侵犯P220、人格尊严P221、住宅安全权P223、社会经济权利P225、财产权P225、劳动权P226、休息权P227、社会保障权P227、受教育权P229、物质帮助权P228、监督权P230
基本问题:
1、权利的分类P193
2、基本权利的学理分类P197
3、基本权利的的性质P199
4、基本权利限制的三种方式P205
5、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216
6、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P221-222
7、监督权的内容P231
第三篇:宪法学教学大纲(2012)
《宪法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及层次:法学专业(本科)学 分:4学分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践学时: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宪法学》是一门阐述宪法基本理论和传授宪法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宪法学》的教学目的是:讲授宪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人的宪法教育,为学习法律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为此,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掌握宪法理论及其法律地位,为学习法律专业课创造条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教学要求
全面掌握宪政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全面认识。全面了解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和制度运行的主要环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全面树立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现代法治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自觉地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
(一)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二)宪法学的学科体系
四、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2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宪法学的基本问题。【教学难点】宪法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 宪法总论 【授课学时】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释义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宪法的特征
(三)宪法的定义
二、宪法的本质
(一)认识宪法本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宪法本质的学说评介
(三)宪法的本质
三、宪法的分类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第二节 宪法创制
一、宪法制定
(一)宪法制定权
(二)宪法的制定机关
(三)宪法的制定程序
二、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概说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四)宪法修改的程序
三、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概说
(二)宪法解释机关
(三)宪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民主权原则
三、基本人权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五、法治原则
第四节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一、宪法形式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二)宪法形式与宪法内容的关系
(三)宪法的渊源
(四)我国的宪法渊源
二、宪法结构
(一)宪法结构概述
(二)宪法序言
(三)宪法正文
(四)我国宪法的结构 第五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概说
(一)宪政的概念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三)宪政的特征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
(一)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宪政建设的条件
(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 第六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一)司法机关审查模式
(二)立法机关审查模式
(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四)复合审查模式
三、违宪责任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一)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
(二)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1)宪法概念;(2)宪法的特征;(3)成文宪法;(4)不成文宪法;(5)刚性宪法;(6)柔性宪法;(7)民定宪法;(8)宪法的制定程序;(9)宪法性法律概念;(10)宪法惯例概念;(11)宪法判例概念;(12)宪法修改的含义;(13)宪法修改的方式;(14)宪法解释的含义;(15)宪法解释的分类;(16)宪法解释的机关;(17)宪政的概念;(18)宪政的基本内涵;(19)违宪审查的概念。
理解:(1)马克思主义对宪法的分类;(2)人民主权、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3)宪政的特征;(4)宪政建设的条件;(5)建设有中国特色宪政的基本模式;(6)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的区别;(7)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掌握:(1)评价资产阶级学者所作的宪法传统分类方法;(2)权力制约原则的现实意义;(3)如何实施和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3)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14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难点】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渊源;宪法与宪政的区别;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
(四)宪法产生的条件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一)宪法发展呈现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三)宪法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
(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一)晚清宪法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
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了解:(1)近代宪法;(2)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3)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共同特点;(4)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法》的剖析;(5)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的历史背景,它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主要内容;(8)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9)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
理解:(1)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2)对1975年宪法的历史评价;(3)对1978年宪法的历史评价。
掌握: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4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教学难点】宪法产生的原因;当代宪法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 国家性质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说
一、国家性质概念
二、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三、各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第二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
一、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本
三、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四、我国宪法对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 【教学要求】
了解:(1)国家性质的概念;(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相结合;(3)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4)统一战线的任务;(5)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
理解:(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2)统一战线的重要性;(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很重要意义。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结合。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2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内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的国家性质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第四章 国家形式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说
一、国家形式概述
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三、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四、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概说
二、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
三、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
四、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五、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说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第七节 特别行政区
一、“一国两制”理论
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四、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第八节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一、国旗
二、国徽
三、国歌
四、首都 【教学要求】
了解:(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2)政权组织形式同国家性质的关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6)单一制和复合制的概念;(7)单一制的主要特征;(8)联邦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9)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10)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和特点;(11)特别行政区概念以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理解:(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涵义;(2)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3)在我国只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4)我的首都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以具体事例说明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优越性。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12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容;我国行政区划制度的特点;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必然性和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内容;特别行政区概念以及其与中央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比较。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说
一、基本概念
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三、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概念与特征
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三、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第三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一、物质保障
二、法律保障
三、权利和自由的界限
第四节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一、平等权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政治自由
第五节 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
一、人身自由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三、住宅不受侵犯
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宗教信仰自由
第六节 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一、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二、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四、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五、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第七节 特定人的权利
一、保障妇女的权利
二、保障退休军人和烈军属的权利
三、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四、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第八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一、特点
二、行使原则 【教学要求】
了解:(1)公民的含义;(2)国籍的概念;(3)国籍取得的方式和原则;(4)基本权利的含义;(5)国家权力的含义;(6)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7)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8)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9)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理解:(1)“公民”和“人民”两个概念的区别;(2)公民权和人权的区别;(3)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3)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宪法为什么还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4)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掌握:(1)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2)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来看,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16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方式和界限;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宪法为什么还要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宪法为什么将劳动和受教育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第六章 选举制度
【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说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选举制度的作用
四、选举制度的体制
五、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的原则
五、差额选举的原则
六、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第三节 选举的民主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二、间接选举程序
三、几种特殊的选举
第四节 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二、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三、代表的辞职
四、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教学要求】
了解:(1)选举的概念;(2)选举制度的概念;(3)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4)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理解:经过对选举法的多次修正和补充,我国的选举制度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更为完善,更加切实可行。
掌握:(1)从我国选举法的多次修正和补充,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健全;(2)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选举的民主程序。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3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七章 国家机构 【授课学时】8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说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二、国家机构的阶级本质和类型
三、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代议机关
一、代议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概述
二、我国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四节 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国务院
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节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一、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审判机关
三、我国的人民检察院 第六节 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一、我国军事领导机关概述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 教学要求:
了解:(1)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点;(2)中央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5)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6)
全国人大代表的职权;(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和地位;(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10)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11)国务院的组成和任职;(12)国务院的领导体制;(13)国务院的职权;(14)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领导制度;(15)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涵义;(1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17)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18)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领导体制。
理解:(1)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2)责任制原则在不同的中央国家机关内部有不同的表现。
掌握:(1)在实际工作中,你如何理解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加强党的领导;(2)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3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国家机关的各自职能 【教学难点】国家机关的宪法地位
第八章 政党制度
【授课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说
一、政党概述
二、宪法与政党制度
三、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教学要求】
了解:(1)政党的概念;(2)政党制度的概念;(3)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理解:(1)各民主党派性质的发展变化;(2)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3)各民主党派共产党领导下参政、议政。
掌握:如何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布置3道思考题
【教学重点】我国现有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现有政党制度的类型及其成因
四、考核方式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形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闭卷笔试考试;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两部分构成。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宪法》(第二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宪法》(第二版),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宪法教学参考书》,韩大元、胡锦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宪法学》,魏定仁主编,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宪法》,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外国宪法判例》,韩大元、莫纪宏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中国宪法事例》
(一),韩大元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
大纲编写人:谭化容 教研室主任:蒲晓媛 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雷厉
第四篇: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56学时 总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宪法学课程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法学专业都必须开设的一门法学专业必修课。宪法学是学习研究宪法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工作制度,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门法学学科。宪法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法学课程,在呼伦贝尔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必修课。法学专业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对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宪法的实施等内容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学生应具备运用宪法学理论分析和解释宪法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设本课程有助于掌握法学基础;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民主宪政意识、人权法治观念、理性和责任思维的现代公民;也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学习宪法学课程有利于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宪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领会和掌握中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及其具体规范内容,为学好法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宪法学,不断增强法治观念,积极促进改革开放,自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宪法学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宪法的概念、特点、分类、宪法渊源、结构、宪法的创制,了解宪法规范和宪法关系。
教学重点:宪法的含义、特征、种类、宪法渊源、结构、宪法创制 教学难点:宪法的特点、渊源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概念
二、宪法的特征
三、宪法的分类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一)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
(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
第二节 宪法的渊源与结构
一、宪法的渊源
(一)宪法渊源概述
(二)我国宪法的渊源
二、宪法的结构
(一)宪法的形式结构
(二)宪法的内容结构
第三节 宪法的创制
一、宪法的制定(制宪)
(一)宪法制定权
(二)制定权的主体
(三)制定机关
(四)宪法制定程序
二、宪法修改(修宪)
(一)宪法修改的概念和限制
(二)宪法修改的原因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1.全面修改2.部分修改3.无形修改
(四)宪法修改的程序
1.提案2.先决投票3.公告4.议决5.公布
三、宪法解释(释宪)
(一)宪法解释的含义
(二)宪法解释的体制
(三)宪法解释的种类
第四节 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一、宪法的价值
(一)宪法价值概说
(二)宪法的基本价值
二、宪法的作用
第二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掌握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2
宪法学教学大纲
教学重点: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 教学难点: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第一节 人民主权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
二、人民主权原则的起源
三、人民主权原则反对什么
四、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二节 基本人权原则
一、基本人权原则的含义
二、基本人权原则的起源
三、基本人权原则反对什么
四、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三节 法治原则
一、法治原则的含义
二、法治原则的起源
三、法治原则反对什么
四、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 权力制约原则
一、权力制约的含义
二、权力制约的起源 三、三权分立反对什么
四、美国:三权分立
第三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西方宪法史和旧中国宪法史;重点掌握新中国宪法的历史,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正。
教学重点:美国宪法、我国1982年宪法
宪法学教学大纲
教学难点:我国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第一节 西方宪法史
一、西方宪法产生的条件
二、西方主要代表性国家宪法
第二节 中国宪法史
一、旧中国宪法史
(一)晚清、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二、新中国宪法史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的:掌握我国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和义务的内容。教学重点:基本权利的内容 教学难点:基本权利理论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
一、公民
二、国籍
三、基本权利的内容
(一)平等权
(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三)政治自由
(四)监督权
(五)人身自由
(六)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七)社会经济权利
(八)文化教育权利
(九)特定人的权利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基本义务的概述
二、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民族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本经济制度等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国体、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民族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国体、国家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民族区域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一节 国体和政体
一、国体(国家性质)
二、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体的概念
(二)政体的分类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三、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
四、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
(二)行政区划的分类
第三节 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一、选举制度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制度的体制
(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选举制度的程序
二、政党制度
(一)政党
(二)政党制度
(三)我国政党制度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五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
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
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立
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机构
第六节 国家标志
一、国旗
二、国徽
三、国歌和首都
第七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八节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一、文化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二、我国宪法关于文化制度的的规定
第六章 国家机构
教学目的:掌握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特点;我国国务院
宪法学教学大纲 的领导体制及职权;我国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教学重点:国家机构组织的原则、国家元首的职权、我国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设置和职权
教学难点:国务院的领导体制及职权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第二节 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概述
二、我国国家元首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三节 国家机关
一、代议机关
二、行政机关
三、司法机关
四、军事机关
第七章 宪法实施与保障
教学目的:掌握宪法实施的条件、宪政、违宪审查制度;了解宪法实施的概念及特点、宪法秩序。
教学重点:宪法实施的条件、宪政、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难点:宪政、违宪审查制度
第一节 宪法实施概述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和特点
二、宪法实施的原则
三、宪法实施的条件及过程
四、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概述
(一)宪政的概念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宪法学教学大纲
(三)宪政的特征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联系
(二)区别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
(一)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宪政建设的条件
(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
第三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一)违宪审查的含义
(二)违宪审查的特点
(三)违宪审查的主要内容
(四)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1.司法机关审查模式2.立法机关审查模式3.专门机关审查模式4.复合审查模式
二、中国宪法监督体制
三、司法审查与宪法诉讼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学习法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宪法学作为根本法和母法也是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依据。
1、内容上的基础性地位。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它部门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所以宪法学的学习为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起到指导性与基础性作用。
2、方法论上的关联。宪法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联系实际法、社会调查分析法、经济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使宪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与行政法学的紧密联系。宪法是静态的行政法,而行政法是动态的宪法,两者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的重叠性。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宪法(第四版)》,周叶中主编,高教出版社2016年版。
教学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宪法学教学大纲
《宪法(第三版)》,周叶中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年版。《宪法学导论》,张千帆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宪法学案例教程》,焦洪昌等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宪法事例研究
(一)》,韩大元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宪法导论》,刘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宪法学》,蒋碧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宪法学案例教程》,李树忠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宪法司法化:案例评析》,王禹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宪法精解》,蔡定剑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宪法学新编》,朱福惠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宪法学基本理论》,张庆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林来梵著,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西方宪政体系》(上、下),张千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韩大元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美国公民与宪法》,劳娃、许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代码:141112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
分:9 学时: 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
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
《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上古到本世纪初,近三千年来,我国文学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光辉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系统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这门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以丰富的历史知识、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教育、感染学生方面,都将担负重要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古汉语和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借助注释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3.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4.使学生能够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并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共20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建安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氏父子
知识要点:曹操的生平及创作,曹丕的生平及创作,曹植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建安诸子
知识要点:建安七子及其创作,女诗人蔡琰 教学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三曹的评价问题,曹植的政治遭遇与诗赋的创作关系,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三曹及七子的创作,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二章 正始和西晋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始文学
知识要点:正始文学的特点,“竹林七贤”,阮籍的生平及创作,嵇康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西晋文学
知识要点:太康文学,左思的生平及创作,其他诗人
教学重点: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正始和太康文学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知识要点:晋末的政治、学术概况,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创作
知识要点: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日常生活的诗化,朴素中见绮丽,平淡中见警策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内容与特色,重点掌握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南北朝诗文及民歌(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知识要点:山水诗的兴起,谢灵运的山水诗作 第二节 鲍照
知识要点:鲍照的生平,鲍照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谢脁与永明体
知识要点:谢脁的生平及创作,“永明体” 第四节 庾信
知识要点:庾信的生平与创作,其诗赋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南北朝民歌
知识要点:南朝民歌与《西洲曲》,北朝民歌与《木兰诗》
教学重点: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庾信文章老更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的诗歌成就,了解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了解“永明体”及庾信的创作成就;重点掌握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以及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知识要点:干宝的《搜神记》,其他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知识要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等 教学重点:《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的特色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小说的概念及其兴盛的原因,了解小说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知识要点: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知识要点: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 教学重点:《诗品》 教学难点:《文心雕龙》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典论·论文》、《文赋》、的主要成就。重点掌握《文心雕龙》、《诗品》的诗学思想。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共12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官体和沈宋
知识要点:上官体的特点,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王绩的生平和创作,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第二节 吴中四士 知识要点:吴中四士,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第三节 陈子昂
知识要点: 陈子昂的生平,其创作主张及实践 教学重点:“四杰”、陈子昂的创作
教学难点: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张若虚所创作的诗歌意境美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隋及初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了解“上官体”的特点,掌握“四杰”的创作成就,以及陈子昂的诗歌革新;重点掌握“四杰”、陈子昂的创作,熟练掌握他们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第二节 孟浩然
知识要点:孟浩然的生平思想,孟浩然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 王维
知识要点:王维的生平思想,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王、孟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孟浩然山水诗自然平淡的特点,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王、孟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边塞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边塞诗派繁荣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创作特点 第二节 高适
知识要点:高适的生平,高适的创作及成就 第三节 岑参
知识要点:岑参的生平,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重点:高适的创作及成就,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难点:慷慨奇伟之美,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高适、岑参的创作风格;重点掌握高、岑诗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李白(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知识要点: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要点:浪漫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权贵,追求自由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知识要点:全新的形式与风格,强烈的主观色彩,极度的夸张 第四节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要点:浪漫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扫清六朝诗风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
教学难点: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其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重点掌握其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熟练掌握重点作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无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全校统考闭卷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20%)+期中(10%)+期末(70%)
大纲制订人:杨冬梅
大纲审定人:翟英华 大纲批准人:陈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