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化学用语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化学用语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化学用语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用语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用语教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有效性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原子团、化合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等。这些化学用语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效的化学用语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人在化学用语教学中做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1、记是基础
化学用语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记忆就成为学好化学用语的基础。记忆的内容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记忆方法。常采用的记忆方法有:
1.1、口诀记。如前20号元素、金属活动顺序表、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可以提高兴趣,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并把以上三个“顺口溜”以“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一看,课堂上有遇到的元素符号也很方便学生查阅对照。
1.2、卡片记。如将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制成小卡片,随时随地可以识记与考查,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3、谐音记。如有些元素符号的书写与其字母当作汉语拼音或英文读音相似,例如钠(Na)、氦(He)、氖(Ne)等,可利用谐音记忆。
1.4、归类记。元素符号可将按第一个字母相同的归类记忆,如碳(C)、铜(Cu)、钙(Ca)、氯(Cl)等为一类。化学方程式可按反应类型分类记忆。
1.5、理解记。如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必须理解才能准确记忆。
1.6、联想记。如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与其它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商品价格相似,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时也表现一定的价值。例如五氧化二磷化学式中+5价的磷元素和—2价的氧元素是由2个磷原子与5个氧原子化合时表现出来的,就如同西瓜和小麦的价格是由5斤西瓜换2斤小麦时表现出来的一样。
当然也可从生活中识记,如从一些商品标签或成分表中学习元素符号或物质的化学式。
2、读是前提
既然是化学用语就是在化学学科中使用的一种专业术语,与其它的文字语言一样,有它的来源、使用演变的过程,读写用是分不开的,会读是会写的前提,用是读写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化学用语的读。只有会读、熟读化学用语才能正确书写化学用语。例如在容易混淆的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符号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然后根据读法与写法相同去让学生写,或者写出来再读,检查书写是否正确。又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一大难点,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发现反应规律,还应让学生熟读化学方程式,这样才能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特别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学生犯的通病就是气体或沉淀符号的遗漏,熟读化学方程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读时强调读出生成某某气体(或生成某某沉淀),这样学生就不易遗漏了。
3、写是巩固
要正确规范的书写化学用语,必须让学生寻找到各种化学用语书写的规律和一般步骤。学生很容易混淆离子符号的书写和元素化合价的表示,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书写二者当中的符号和数字的顺序与读法的顺序一致,然后让学生按读的顺序去书写常见的离子符号和化合价。这样,学生很容易区别和书写离子符号和化合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学习化学用语的重点和难点,要正确书写也必须掌握书写的一般步骤。教学中可书写步骤编成口诀程序化,如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步骤可编成“先排序,后标价,约简交叉写右下”的顺口溜,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编成“一写二标三配四查”的顺口溜,这样既简化书写又便于记忆。
4、画是深化
物质的微观结构很抽象,学生很难想像清楚,此时就可借助图示。如可让学生亲自或仿照教师画出常见原子和分子的示意图,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常见离子结构示意图,以及典型化学方程式微观示意图。通过画图可使学生很形象地掌握物质的微观结构,并能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可深化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5、演是拓展
化学用语是物质及其变化的抽象概括,利用直观演示,既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化学符号周围数字意义归纳为四种情况:正前方、正上方、右上角、右下角,课堂上让四名学生表演话剧: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独白。我们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我是计数器,站在符号正前方,显示分子、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我是普查员,藏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调查一个分子中含有的某原子个数;我是计价器,蹲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表示的是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我是测电笔,挂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表示的是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可要求分组演示氧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的结构及与原子的关系。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可要求分组演示水通电时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遭到破坏原子间只进行了重新组合,这一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解疑释难于活动之中。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时,可以让学生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表演单人桌与双人桌换座位。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可以让学生以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为例表演双人桌与双人桌换座位。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反应的特征与规律。只要不断更换活动内容、变换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参与就能不断激发并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浓厚兴趣。
6、用是目的
学是为了应用,反之,应用又可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首先,在学习中应用。化学用语与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的问题,如: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原理、检验方法、反应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结论等。在平时作业或练习中尽量使用已学的化学用语,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化学用语的境界。
其次,在活动中应用。可创设恰当的生活情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模拟化学药品室整理药品标签、农资店化肥贴标签等活动,让学生练习使用化学式。也可开展化学式书写比赛、化学式连珠、化学反应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生活中应用。可设计课外作业,对家庭厨房常见调味品药品贴标签,农村学生可对家中废旧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肥农药等分类标注,培养化学用语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意识。
总之,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师既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年5期)
第二篇: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在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的同时,又能保证教学有效地进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1.熟练掌握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熟悉学生情况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充分备课
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兴趣
1.凸显化学学科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颇感有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所以开学第一堂课,一般先做几个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白纸显字”“魔棒点灯”“水火相容”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令学生欢呼雀跃,他们初次接触化学,就感到了它浓厚的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使学生们想学、爱学。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计精彩的引言,讲述一些化学故事、化学家的成长事迹、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
3.利用鼓励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及时和适当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即使只有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做得好,不要吝啬掌声,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做出适时、适当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可通过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晚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化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注意讲授的科学性
新课改实施后,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新编教材除了对有些知识进行了大量删减,有关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严谨,采取了模糊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性要求弱化。科学性一直是理科教学的生命线,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中间层次的“观念”,进而带动最高层次的“理念(或思想)”的培养,即“不能教教材,而用教材教”。于是在备课中我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观念教学的尝试。
例如,新教材中要学生设计实验说明盐酸中哪种微粒使石蕊变红。(此类探究题在近几年的中考卷中反复出现)这种探究的本意不错,但容易将片面的定性结论当做合理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其实这种观念不值一驳:食盐溶液、NaOH溶液中难道就没有氢离子吗?这些溶液怎么不能使石蕊变红呢?所以这种僵化的变化观是有害的。于是我在教学中提前引入了“氢离子浓度”这样的模糊概念,给出了定量变化观:只有当氢离子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变色。
实践表明,学生并没有难以接受,相反可以加深对变化的定量条件的理解,同时也为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做了适当铺垫。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推进化学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宜川中学
胡瑞英
通过这几年的高三化学教学,我发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听着都懂,但一说就错,一做不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通过明确范围,提高概念的掌握水平
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在概念的使用范围上,学生经常忽略前提而得出错误概念,还不知错在何处。
例:还有些学生对于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不完整,对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未搞明白。比如,2004上海高考题24题第(4)小题,要求判断附图中10min到15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加了催化剂、缩小容器体积、降低温度、增加SO3的物质的量四种情形中的一种或几种,很多同学漏选了催化剂选项。
对此,教师可设计两个情景:一,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二,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有何影响?对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对还未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平衡继续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其实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是不影响的,若不看前提,学生可能会误解为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化。例如:当生成物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增大后减小,正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那么生成物的含量最高点是达到平衡点,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应该看后半段。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勒沙特列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对象是已经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从而让学生做到对象明确,审题清楚,不做无用功。
二、通过比较辨析,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经常对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和整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在有序的结构中去提取明晰的概念,思维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
例如:针对学生对平衡移动和平衡常数K变化的关系混淆,可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化对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和差别的认识。
(1)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正反应 移动,K增大;(2)由 温度 变化引起的平衡向 逆反应 移动,K减小;(3)由压强、浓度变化而引起的平衡移动,K不变;(4)K值越大,表示 正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平衡向右移动,K值 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不变”)
(5)温度升高,K值 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可能增大可能减小”)
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平衡正向移动,K值才增大。
还有其它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简短归纳总结为:中和≠中性,酸性溶液≠酸溶液,电离≠电解,电解质≠导电,强电解质≠导电性强,金属键≠金属活泼性,分子稳定≠熔沸点高,平衡右移≠转化率高,平衡右移≠K增大,温度升高≠平衡右移等等。
组织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对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做到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从而在解题时既快又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三、通过观点比较,帮助分清是与非
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学生记住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学会思考,学会辨别、分析、证明和判断观点的正确性。让学生在经历不同观点辨析比较的同时,活跃和激发思维,学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例如:对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移动的学习,可以设计如下:对HAc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Ac≒H+ + Ac-,加入NaAc后平衡移动情况,甲认为Ac-浓度增大,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是平衡左移的结果,乙认为Ac-水解出的OH-中和H+,[H+]减小,平衡右移,碱性增强是Ac-水解的结果。对此,可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观点正确,又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证明?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到统一的结论,甲的观点是准确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因素。加入NaAc后,[Ac-]的增大远远大于Ac-水解出的[OH-],主要考虑Ac-本身的影响,若加入的物质原平衡体系中没有,才考虑加入的物质反应后的成分的影响。最后可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酚酞,将加入的NaAc改成中性的NH4Ac,若甲的观点正确,则考虑的是Ac-的作用,同样平衡左移,碱性增强,溶液红色加深;若乙的观点正确,则考虑NH4Ac中性,平衡不移动,碱性不变,溶液红色不加深。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题目中的HAc改成NH3•H2O,存在电离平衡NH3•H2O≒NH4+ + OH-,加入NH4Cl后平衡又是如何移动的?如何证明?通过举一反三来灵活迁移,巩固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当将0.2molCO2通入0.3molNaOH溶液中,HCO3-和CO32-的浓度谁大?在分析中,首先明确能反应的先反应,得到等物质的量的HCO3-和CO32-。在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和电离等影响离子浓度的反应中,CO32-第一步水解 > CO32-第二步水解 = HCO3-的水解 > HCO3-的电离,其中 CO32-第一步水解程度最大,是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CO32-+ H2O≒HCO3-+ OH-,学生可以得到结论:CO32-的浓度减小,HCO3-的 浓度增大,[HCO3-]> [CO32-]。
因此,当体系中有多种因素同时需要考虑时,抓住主要因素,就可以做到主次分明,结果立现。
四、通过自我设计,实现融会贯通
除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也可提示或者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来证明结论,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例如:在学习酯化反应时,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反应机理,指导学生设计了下列问题:(1)CH3COOH和 C2H518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2)CH3C18OOH和 C2H5OH酯化反应时,18O会在哪个产物中?
学生自行讨论得出,根据酸脱羟基醇脱氢,(1)题18O会在酯CH3CO18OC2H5产物中,(2)题18O会在酯CH3C18OOC2H5产物中。显然,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主要问题出于学生对羧酸的共振结构没有概念。为此,通过教师说明当CH3C18OOH电离出CH3C18OO-时,CH3C18OO-≒CH3CO18O-,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得出(3)题
O会在酯CH3C18OOC2H5和H218O中的正确结论。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当告知第(2)题的结论不正确时,让学生感到好奇,急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时,乘势引入新的知识——羧酸的共振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新的前提下再作新的思考。
此外,还可以在复习元素金属性比较和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金属性Fe>Cu,Na>Al,非金属性Cl>S。在复习了弱电解质的知识后可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通过对方案的自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现对已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四篇: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讲授”——讲的精一些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能够更好地剖析课标与吃透教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优化的教学策略等,是教师协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在备《空气》这一节内容时,对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怎样让学生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呢?在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增加一个演示《白糖与铁屑的混合 》的实验,将白糖与铁屑混合后,再将磁铁放在混合物的上方,学生可观察到磁铁将铁屑吸引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能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2.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应该在备课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备好学生。备学生主要是针对两个层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障碍两个方面。老师要认真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然后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等情况,在对不同班级的授课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讲授第四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
二、有效“提问”和“讨论”——问的巧一些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在备课、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教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对学生采取“微笑、激励、共鸣”,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学习。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2、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学过的“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提出:其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续的遐想中。
三、有效“实验”——做的美一些
1、不断地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实验比较典型,这些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进度的问题,会把一些基本的演示实验省略不教,上课就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既然学生看不到实验现象,就谈不上实验结论的推导,科学的思维品质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学生真切的体会实验的发生和过程,才会理解物质之间的变化,才会开始学会学习化学,如果只是口说无凭、甚至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达到简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学生便对学习丧失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化学教师的作用除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在于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四、有效“反思”——想的多一些
因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要回顾课堂中的不足和亮点,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效果。
1.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身为教师一直在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反思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①预设教学效果很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好;②预设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教学效却不好③预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④预设教学效果不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好。教师按照以下四种情况分析自身属于哪一种,然后剖析其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然后找到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师课后的听课反思
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就是在听课反思中发现教学的种种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学科听课,不断地进行听课反思,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就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第五篇:浅谈化学用语教学的几点有效性实践
浅谈化学用语教学的几点有效性实践
胶州市第六中学 刘 钢
做为一名教师,经常在认识到新朋友的时候被问到任教的学科,当知道是化学老师后,听到最多的是两种声音,很多人说化学很好学,也有很多人说化学很难学。这种话听得多了,我就反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对化学会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并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认识呢?我针对这个问题,了解了很多持“化学很难学”这种观点的人,他们大多都说是学到酸碱盐知识时陷入了 “听天书”的境界。为什么会把化学课上成“听天书”呢?他们大多都说是老师写的化学方程式看不明白,涉及的反应感觉非常乱。怎样克服学生上化学课“听天书”呢?我认为只有把化学用语教学放在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位置,平日教学中注意方法,狠抓落实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关,就会使化学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天书”。
一、初中化学用语总体概况及重要地位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原子团、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符号、原子团相当于个体的零部件,化合价相当于零部件的连接件,化学式相当于连接起来的半成品,而化学方程式就相当于一件完整的产品。它们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网络,既相辅相成,又层层推进。
对化学用语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实施新课程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效地化学用语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看做是阻碍
学生学好化学的五道隘口,从开学的第一天,就把突破这五关做为一项必抓的任务,针对不同的化学用语,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突破学生的学习瓶颈,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扫清障碍。
二、落实化学用语教学过程中坚持的几条原则
1、分散原则
新改版的鲁教版教材,虽然从第一单元开始,就注重对化学用语知识的分散教学,如H2O、H2、O2、H、O的引入,但对于起始学科的九年级化学来说,化学用语教学仍然感到时间过于紧张,有明显的三个集中期。一是第二单元第三节、第四节是元素符号的密集出现区,二是第四单元第二节是化合价、化学式的密集出现区,三是第七单元是化学方程式的密集出现区。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难点进行分散处理,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可想而知。上册书还能磕磕绊绊的跟上,到了第七单元,就会彻底的掉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化学用语教学上采用分散原则来进行教学。
2、重复原则
化学用语的教学,需要学生对新接触的很多生僻的字词进行强化记忆,由于刚开始时,对化学知识理解的能力弱,所以学生遗忘的快,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遗忘规律,由密到疏的多次重复,使学生的记忆变牢固。
3、理解原则
化学用语知识,需要学生强化记忆,但完全靠强化记忆行不通,需要对该部分知识细化,讲解透彼此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弄清因果关系。比如学习化合价知识,就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原子机构示意
图知识,把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联系,才能正确理解。
三、化学用语过关的具体做法
1、元素符号和原子团的教学
对元素符号的教学,老师们各有各的高招,有的一次把30多种元素符号交给学生,让学生集中突击,快刀斩乱麻的“让我一次爱个够”,有的先让学生背名称,再把符号逐一配套,由简到难,逐步推进。
我们对元素符号的教学,分两大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记忆前20号元素。在这段的学习中,从第一节课开始,每节课布置学生记忆五种元素,通过课前听写、抽查学生、课代表负责逐一过关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巩固。把刚开学时,课堂上的相对轻松充分利用起来,并逐步拉长抽查的间隔。等到学习2-
3、2-4之前,再进行一轮突击检查,前20号的元素符号和名称基本可以过关。
从第三单元的学习开始,把常用的七种金属元素锰、铁、铜、锌、钡、银、汞,以及六种原子团布置下去,在检查落实时,兼顾着对前20种元素的落实。到4-2学习之前,进行强化,为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做好准备。
2、化合价的教学
有了元素符号和原子团这些零部件,需要有组装的连接件,才能组装成化学式。如果化合价记不熟,化学式的书写也无从谈起。化合价知识头绪太多,只靠机械记忆,势必杂乱无章。要理解化合价,就离不开原子结构示意图。2012版鲁教版教材,把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重新加到教材中,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展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这样学生对化合价的记
忆就和1-20号元素的知识进行了联系,既有助于理解化合价,又温习了元素符号的知识,使知识网络化。为让学生负担最小化,我们简化了化合价口诀:正一氢钠钾和银,正二钙镁钡铜锌。铝是正三铁二三,氯后负一氧负二。化合物中和为零,单质规定为零价。从使用效果来看,这个口诀是最简单的。也是初中阶段最实用的。
3、化学式的书写
化学式的书写正误,涉及到学生对物质组成、性质理解的正确与否,可以站在物质分类的角度上来对不同物质的化学式统一分析。比如单质的化学式,由于初中阶段对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都认为是原子构成的,液态非金属单质不接触,加上原子构成的稀有气体单质,所有单质中,就只剩氢气、氧气、氮气、氟气、氯气五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他常见单质都是以原子构成来要求的,写元素符号就行,问题一下明了化。
化学式的书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团、化合价的基础上,反复练习,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学生才能对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理解到位。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初中化学最关键的地方,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好化学方程式,可能不一定能得高分,但是学不好化学方程式,一定考不了高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化学方程式掌握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生。
对于初中的化学方程式学习主要有两大段。第一段是前五个单元学习的反应,这些反应大多都提前学习了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加上大多在配平上比较简单,用最小公倍数法就能解决。这一段学生最头痛的,要算上几个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了。我们以往用奇数配偶法给学生讲解配平方法,今年尝试着讲解耗氧法配平,感觉效果更好。
后一段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是与酸碱盐有关的反应。对于酸碱盐通性的八个反应,其中置换反应两个,复分解反应五个,碱和酸性氧化物的复合反应一个。
对于两个置换反应,我们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表结合处理。
对于碱和酸性氧化物的反应,由于是个复合反应,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我们给学生讲解时,为了和复分解反应的相互交换区分开,说成是碱把酸性氧化物兼并,同时,自己内部分裂出去一个水分子,为了保证生成一个水分子,需先保证氢氧根的个数是两个,其余的累加起来就是生成的盐的化学式。
五个复分解反应,酸和碱性氧化物的反应,由于是一个非特殊的复分
解反应,所以没有必要深究,我们让学生奔着氧原子的个数去配氢原子,一个氧原子配两个氢原子,生成一个水分子。其余四个在保证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按离子交换的实质去完成就行。不管什么方法,永远离不开扎实的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用语的教学,要尽量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从易到难;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在理解其重要性和涵义的基础上规范书写、反复训练。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笔、动口,逐步达到对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形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同时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