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7: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普定县猴场中学汤永文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孟子〉两章》。本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法制教育目标

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宣布战争和发布动员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全国人大,决定战争与和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国务院: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解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材料,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课件展示: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课件展示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争中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法制渗透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目前,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在我国,为民所用,为民所谋,为民所系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得到民众的拥戴。你知道我国什么机构?什么人能决定发动战争吗?

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宣布战争和发布动员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全国人大,决定战争与和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国务院: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阅读《孟子》一书。

八、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积累经典;第三板块“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指导背诵思路。第四板块“总结升华、法制渗透”通过孟子思想对今天世界格局的意义,引出我国《宪法》中对战争决定权的规定,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句子节奏。

3、理解、疏通文段。

4、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

5、背诵第四段。

6、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段。

3、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常识,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完成(学习目标一)

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检查、齐读。

二、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学习目标二)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三、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不理解处打“?”,提问(学习目标三)

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教师前后巡视,了解情况。

2、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回答。

3、请二三位学生翻译课文,错误处教师引导指正。

四、在疏文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学习目标四)

1、引导、讨论。

2、师生共同归纳: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课堂巩固

背诵课文第四段。(学习目标五)

六、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助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幕布徐徐开(激情导入)

1.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幻灯片2)

二、扶槛入文来(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幻灯片3)。

孟子:

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 “孔孟”。

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与之初相识(阅读初体验)

(过渡语:宋代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下面请大家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听读课文,幻灯片4)

1、读熟课文。⑴第一遍,要求: 读音准确(幻灯片5)(生读后,教师再指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字字音)

⑵第二遍,要求:读准节奏(教师先出示节奏,生再读。)(幻灯片6)

⑶全班齐读。

2、读懂文意。(自主学习、展示)

⑴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⑵检查生疏通文意的情况。(让学生先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翻译句子的意思,全文分五张幻灯片完成。幻灯片7——11)

3、再次全班齐读课文。

四、冥然深味之(品读探究)(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

四、行至水云间(拓展延伸)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五、余音绕梁绝(小结感悟):

(大到国家,小到集体)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实例 分析论点:

守城胜利

攻城胜利

推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第四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1

1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而”“以”、实词“道”“域”“固”“国”等。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同学能借助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只需对个别字词做引导;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议论文,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可能有难度。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难点: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预习展示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三、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活动2【导入】呈现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活动3【讲授】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活动4【活动】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交流探讨、互助释疑

所展示疑难之处研究讨论,共同解决(教师适当补充)。

活动6【活动】研读共品

1、再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2、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4、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

6、整体归纳: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b、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c、这篇短论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1、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2、孟子语录摘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活动8【测试】达标检测

一、解释黑体字词:

1、而攻之不胜( )( )

2、夫而攻之( )

3、天时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之( )( )

6、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亲戚之( )( )

二、翻译下面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等组织学生学习。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课文特点,本节教学拟采用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大量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涵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调动旧知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已知事实出发,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文的学习讨论。

(二)、文学常识学习:文学作品学习讲求“知人论世”,故安排此环节,由学生借助手头资料自主学习相关文学常识,教师在做重点强调,以期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

(三)、朗读并译文: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本节教学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由于时代的差异,要理解古人思想,必须先通其文意。这历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故本环节为本节课重要环节之一。又由于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有一定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加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故本节课拟采用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教师引导学生重点领会如下文言知识的方法组织教学突破重点。

(四)、赏析文本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从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过程到得出结论,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拟采用教师设疑导读,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讨论归纳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提高议论说理的提高议论说理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安排此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观点,领悟孟子的思想,增强对“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理解,并在积累中予以贯彻落实使课堂学习得以升华。

总之,本节课将充分贯彻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力求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总感觉到有些别扭,不就仅仅是公开教学么?都是熟悉的同事啊,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谈吐高雅、机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是我在备课上还是不够充分,顾头不顾尾的。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第五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精读品味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是比不上。“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

对,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师:读得很好,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以是凭,靠的意思。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教后反思:

孟子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资料链接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一、教材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虽然文章短小,但论证严谨,思想深厚,本单元的读书方法正是要求学生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亳州九中徐秀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