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学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红桧()孕生()
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 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 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 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 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 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 学找出来。
第二篇:阿里山纪行学案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
设计人:全照强
教学目标:
1、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一、知识储备:
1、认识阿里山: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国有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在台湾省台中市嘉义县东北,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地跨南投、嘉义二县,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吴功正1997年7月初写的,当时,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是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3、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读课文时吐字要清晰,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认识字词:
风靡()
咣()当
秘()鲁
隧()道
山岚()
迂()曲
鳖()
幢()
红桧()
雄踞()
2、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在文中画出)
(同位之间或小组之间可讨论)
台北松山机场→ 嘉义 →阿里山站→ 神木 →下山路上
(写作方法总结: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作方法叫做“移步换景”法,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思考: 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三、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1、阿里山的风景优美如画,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可以自己找出或小组讨论)
2、这几幅风景图非常用美,读一读这些语句,看看语言美在哪里?
(温馨提示:本文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情韵美的特点,品读语言,体会这种特点,可以从节奏、音节、修辞方法、用词等多方面品析)
3、从美景中我们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方法指导: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这种写作的方法叫融情于景。)师生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如何写出美文,应该做到哪些?
四、阅读文段,理解分析 阅读有关“神木”段落做题。
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红色的“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木”已遭雷霹,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遂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香、高、粗、古
2.不能。因为这些都是表揣测语气的词语,删去后表达就不严密了。
3.虽然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但是“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天,雄踞山间,无可匹敌。所以“神木”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4.“神木”虽然不幸受到“巨创”,但是依然威风八面地雄踞在阿里山,依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这里“神木”不仅仅是“神木”本身了,它还代表着台湾人民的良好生态意识、台湾人民美好的向往;在这种生态意识和美好的向往中中,“神木”是永远不到的。
5.这一段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它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
五、达标测试
1、仿句练习: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了一片绿阴;
,;
。
2、吴功正写出如此的美文,是他独特体验的凝聚和喷发。请你以“黄菊、落叶、秋虫”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写出你对秋的体验。(50字左右)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
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光美如画 ;
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 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明确: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无可匹敌,他是阿里山的标志。神木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经历磨难,却不折不挠,昂扬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描写了阿里山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把这些美丽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层次清晰,开头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结尾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达标训练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3.假如你是吴正功先生阿里山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的浏览课文,参照作者行踪的关键词,完善下面的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然后改乘()进山,经过3个小时运行后我们会到达(),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五、堂清检测
l.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4.文章写景采用了 方法来组织材料,使文章行文思路清晰明了。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借花教子,教育子女举止要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②请你尝试从美学的原理对一、二两句诗进行赏析。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诗中海棠数点红色花蕾深藏在重重新绿之中,红绿相衬,更见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仅此两句,就写尽了海棠的美丽。
【例2】《山 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①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这首抒写了诗人的旅愁乡思之情。②诗的后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景致,烘托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氛和诗人的旅思乡愁。
【例3】《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 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请你对“绿柳才黄半未匀”句进行赏析。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③诗篇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富有理趣。说说你的理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二、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词名句或作家、作品名,然后回答问题。
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①这首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描绘了一幅秋雨绵绵、雁叫声声的萧瑟凄清的画面。
②说说你对全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全诗抒发了诗人远宦思乡之情,流露出孤寂和低沉的情绪,隐现着时代乱离的背景。
2.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①颈联把丹顶鹤和鸬鹚、鹦鹉相比,有何作用?
①把丹顶鹤和鸬鹚对比,意在表现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②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②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3.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②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抑郁苦闷之情。
③有人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这是不足取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逃避现实并非诗人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
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④举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以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用自己的语言试加以描述。
①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悲凉极了。(“闭” 字暗示了军事
事态的严重,戍边将士时刻准备御敌的境况。
②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戍边将士们慨叹功业未建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思乡之情。此句是全词的核心。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④试概括全诗的感情。
描绘了边塞奇异的秋景,(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
未立和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⑤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与苏辛相似,请你从形象和情感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阐述。
形象: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感情:感情沉郁。描写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怀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①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描写秋郊黄昏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
③体会“古”、“西”、“瘦”的意义。
三个词修饰普通的景物,显示出了景色的冷寂萧条,感情悲凉凄楚。特别是“瘦马”一景,更
使读者联想到这匹马经过了怎样的长途跋涉;马如此,马的主人该是何等的疲惫。
④ 说说“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
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适。安居“小桥流水”环境中的“人家”和奔波漂泊的游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又增几分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6.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 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①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②两首诗(曲)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②同: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异:《秋词》还运用了议论。
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②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含义)。........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存在,但万木依旧争春。哲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
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
①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②试分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这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
①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诗歌中两个“巴山夜雨”的含义有区别吗?
前者是对现在真实的巴山夜雨的描写;后者是想象中将来对如今的夜雨的回味。所以,两者的含义不相同。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今夜”的心情。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雨的期盼。
10.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①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同意。(1)“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2)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②联系全诗的意思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作者主张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机械模拟、泥古不化。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节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3)几欲先走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B)(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
5.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6.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领起。善在,它写出了。
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7.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剪纸、踩高跷等。(理由略)
第五篇: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
课题: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主备人:张黎明 合备人: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数:第一课时集备时间: 学习目标
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然界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美化大自然,让大自然魅力永存(重点)
一、课前预习
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2、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和()的基石,就等于保护了()基础,就是保护了()。
3、如何善待大自然及善待大自然有什么意义?
4、为什么要美化大自然及怎样美化大自然?
三、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
一、读41页材料及42页“相关链接”,回答问题。
活动
二、完成43页“填一填”。
活动
三、阅读44页和45页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
四、完成46页“说一说”和“议一议”。
活动
五、完成48页“填一填”。
四、巩固练习
1、我国2007年地球日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善待地球就要()
(1)停止一切生产活动,以免污染环境(2)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3)保护自然资源,禁止开发自然资源(4)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A、(1)(2)(3)B、(1)(3)(4)C、(2)(3)(4)D、(1)(2)(4)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下列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A、周末郊游,有人用弹弓打鸟
B、为了感谢朋友,小张请他到野味店吃穿山甲
C、某市林业局、卫生局等16家单位联合向全市发出了拒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
D、王某捕杀并贩卖藏羚羊
3、据2005年2月1日晚报讯,见到有人在马路边叫卖野生鸟类,好心女大学生张欣花350元救下。林业局森保站的专家鉴定发现,这是一只省级
重点保护动物豆雁。森保站的专家告诉记者,这只鸟是一只在青岛越冬的豆雁,但豆雁也是省级保护动物,贩卖或者捕杀豆雁都是违法的。用兼职
赚来的350元钱救下了一只受伤的鸟,张欣觉得很值得。她说:“钱花了可以再赚,但鸟被杀了就再也没有了。
”森保站的段站长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岛城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越来越强。截至目前,森保站已经救助了40多只热心市民送来的野生鸟类,并放归自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可乐这则新闻你有何感想?
2、我们应该如何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五、布置作业
1、如何善待大自然以及善待大自然有什么意义?
2、为什么要美化大自然以及怎样美化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