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定稿)

时间:2019-05-15 08:4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定稿)》。

第一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定稿)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 “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 “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 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 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以维护社会安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黄宗曦 反专制思想及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面对封建专制的腐败,封建专制的迫害,产生了反专制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潮,黄宗羲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明末清初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家。

(一)政治上: 以天下为公原则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1)、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实为天下大害。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而今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君为主,天下客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君主不再是公利,不再能够代表天下。是对君主合法性最为尖锐的批判。(2)、对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君主本身不仁。天下把教养民众的责任托之于君主,而君主并没有担负起这一责任。历史上尽责尽职的君主很少,而不仁不义的君主甚多,现实社会一切不仁不义的现象根源是君主不仁。(3),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三代以上有法,以下无法“他所讲的法度,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没有法,而是没有良法,没有公法。用一家之法主宰天下,不符合天下至公的原则,最终必然是没有法。这揭露了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4),对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所谓君臣关系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关系,一味的按君主意志办事是愚忠的表现。臣下出仕应该以道和万民为重。对臣下行为原则的陈述 就是对专制权力和封建纲常伦理原则的批判。(5),批判中国古代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批判。历代儒家思想家都在理论上论证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然而“天”代表公平,而天子是天子化身,实际上是天子将公天下转化为私天下的工具。这恰好击中了儒家这一理论的要害。从理论上批判了君主专制体制。2(1)批判内容广泛,有君主权力的合法性,统治原则的合理性。(2)批判尖锐,他“前不见古人“的批判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真相以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3)他的结论为后人思考这些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深刻的批判思维,批判精神和勇气启迪我们思考今天的政治经济。总之黄宗羲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精神资源。

3黄宗羲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后提出变法救世的主张。

黄宗羲提出(1)传统儒家法先王和法先祖是谬论。因为政治活动受到极大的时空限制,秦汉以来的君主专制的法统均是非法之法,没有效法和继承的价值。(2)天下**的根源在于非法之法。欲求大治,在法不在人。如果法制不变,即使有贤明君主也无济于治国。(3)非法之法的根源君主专制,因此黄宗羲的变法是围绕君主权力而展开的。(1)置相权以分君权。(1)君主的目的是治理天下,设相分而治之以求得大治。(2)天子传子,宰相传贤,天子不能保证人人尽贤,宰相传贤可以补救君子的不贤。(3)明朝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废除宰相制度,因此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2)设学校以监视朝政。设置学校(1)培养教育人才。(2)制造舆论、议论朝政、判断是非的中心

总之设置学校的目的就是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3设方镇以去集权之弊。专制政治的根源是过度的中央集权,因此主张设置方镇,给各方镇充分的自主权力。以放弃对地方的统治来解决过度的中央集权实际上是矫枉过正,但是对于反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意义。

(二)历史意义(1)、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伸张了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以万民忧乐为治乱标准的思想观念。(2)、黄宗羲关于“治法”与“治人”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法治、德治、人治”的关系及其利弊,促

使我们为建立基于民主政治的现代法治社会而作出不懈的努力。(3)、政治主张是对君主专制政体根本性的变革。恢复宰相是对君主权利过于集中的纠正;学校议政是恢复儒家为学的传统。设置方镇,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是设置相权,学校以制约君权在当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下市不可能实现的。

3.马基雅维利和韩非思想异同

马基雅维利是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其人之一。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不同, 然而政治思想却类似。由于具体环境和人物不同,思想也有些差异。相似点

一、关于人性的观点主张人性恶政治思想理论基础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最初和动物一样,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而权力和财富又是有限的,因此在争夺中人与人关系总是虚假的、伪善的。人性也是本恶的。韩非认为人都有好利之心,人的行为都是好利的本性支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益交换关心,因此在本质上是经济关系。因此针对人性本恶提出用礼和法约束,节制和矫正人性。因此韩非和马基雅维利都是倡导性恶论。二、具体命题的阐述

1、国家政治统治都倡导君主专制制度、法律和暴力机关的依法治国、政治权术。

(1)韩非子以性恶论和礼治为基础,主张尊君爱民,君主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对于君主来说,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君主应有臣下的辅佐,但是臣下的利益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法术势并用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强调依法治国。(2)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恶和人的行为出发,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而维护国家统治基础是法律和军队。基于现实的意大利分崩离析情况应采取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的统治方法是手段应为目的服务的政治权术。

2、、政治与道德关系都主张政治高于道德。

(1)马基雅维利从人的经验出发,否定了人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的命题,首次把政治从伦理道德中分离出来,由于受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和马本身是功利主义者,提出政治应高于道德,可以牺牲道德来维护政治。但是我们应看到政治与道德纵然不能完全混淆,但绝对不可完全对立,政治以道德的合理为支撑,道德以政治的正当性存在。因此他这种思维方式是经不起历史推敲的。

(1)韩非从人性恶出发,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利益交换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因此作为潜移默化的道德本来就是无效的,因此主张法术势兼用进行政治统治。韩非反对儒家的德治,何道德规范都不应该与现实的政治相冲突。这是一种严重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不同点

1、利益观:马基雅维利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韩非持君主利益高于一切。

(1)马基雅维利是坚定的国家至上主义者。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不是美德,而是自己的地位和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暴力也在所不惜。一个君主完全可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基础是法律和强大的军队。(2)韩非强调,“国者,君之车也”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应有臣下的辅佐,但是臣下的利益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存在价值就是能为君主所利用,君主利益高于一切。

2、思维逻辑

马基雅维利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结束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强有力的君主专制。而韩非子是为着实现天下君主私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合法性。

(三)两者思想影响及评价 影响:(1)两人都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马基雅维利贡献:A政治与道德分开,强调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最早提到“国家利益”和认识到近代专制君权新特征的人。B但是以目的说明手段合理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对后世影响较大,这一思想也遭到后来人的强烈反对。

(2)A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适应了由诸侯割据向中央集权国家过渡的需要。B但是必须看到这种理论的局限性,韩非的君主利益至上的极端专制主义一旦付出实践出现的只能是暴政,这也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4、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一)理论基础。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到达理想境界的途径。因此主张无为治国,无为而无所不为。即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二)1、政治上无为而治(1)政事清简,不扰民,愚民。以及(2)柔弱谦下的为政策略 A 不尚贤,使民不争。人的夺之心根源在尚贤,不尚贤可以制止纷争。

B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刺激人的欲望。C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认为社会**原因在于人类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D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绝巧弃利。

F、慎征伐.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2、社会层面:否定群体生活的社会制度,否定礼仪秩序。崇尚小国寡民。国家规模小,人口少;政治生活自由自在;重生寡欲;有什佰之器但不使用;文化上结绳记事。道德上人们淳朴自然。

3、个人层面无为的处世哲学 老子以无为基础,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的养生之道和“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修身之道,而且提出了“退而不争,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生之道。

(三)评价

(1)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对当时后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在当时战乱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无为的为人之道可以修的一份安宁。对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无为之道让我们多了一份淡定。(2)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关心下层人民疾苦,对于缓和阶级矛盾有重要作用。但是“无为”只是手段以“无所不为”才是目的,统治者通过无为扼杀民智,使民变得无知无欲,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统治术,归根到底是为专制主义服务的。(3)老子是用社会历史倒退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下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一)庄子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倒退表现为(1)最初没有圣人而产生了圣人(2)由最初的茫然状态产生了智慧(3)由最初没有政治制度而产生了政治制度。尽管对于社会历史的解释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但是却产生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二)庄子的社会批判对象如下

1、批判现实“文明”

(1)庄子批判的对象是世人所称道的圣人。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崇拜圣贤观念。在很多人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有圣贤制定的。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三皇五帝治天下实际上乱天下。从此角度出发,君主与盗贼同质。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国家。

(2)庄子批判的对象是社会的伦理道德。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越败坏,礼仪规范越是隆盛。而仁义名利,正是社会衰败的凶器,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社会伦理道德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3)对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也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由于人们过分的注重先王留来来的糟粕经验,因此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

三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庄子淡泊名利,守道乐贫,对世俗的名利观念予以深刻的批判。(4)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是败坏自然人性的重要原因。“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也只不过是跟小盗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盗窃。而小盗者称为世人指责的强盗,而窃国者却成为统治者而被世人称颂。庄子反对一个政权“有为”的治理,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君主专制的统治是对民众的束缚,认为统治者的存在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威胁,只会对人性的自然造成破坏。这种破坏既表现在“乱人之性”,引起人性变异,使人类自身每况愈下,逐渐远离和丧失自然本性,主张君主无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向至德之世。

(三)评价。

(1)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君主的统治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对名利的批判,要求人们远离功名利禄,追求自然本性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批判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学些的。有批判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2)但是庄子的批判又是激进的,他对现实的一切“进步”都批判,比如对社会道德的批判。人类社会是文化规范维系的群体,伦理规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产物,而在任何时代离开了社会伦理规范,人类群体生活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观,人兽可同居,人完全的回归自然,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庄子的社会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二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两汉经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昌盛。

董仲舒在宜扬他的主张时,大讲符瑞灾异,于是西汉后期做纬之学依附今文经经学大。谶是隐语和预言,纬是用诡秘的语言对经书的解释。王莽、刘秀争夺封建统治权时都利用了谶纬。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后,“宣布图谶于天下”,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用谶纬解经,谶纬之学遂占统治地位。东汉时期。许多思想家对谶纬之学提出严厉的批判,到东汉后期,谶纬之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东汉,在徽纬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反诚纬的声音,桓谭主要著作《新论》,共29篇,他用烛火表形神的辩证关系,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是王充。王充的《论衡》对谶纬神学进行深刻批判,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王充的《论衡》85篇,20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全书贯穿粉反儒、反谶纬、反迷信的唯物主义精神,为古典唯物论的不朽著作

古文经学之争

汉文帝时,一些儒家弟子将一些老儒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记录在当时通行的隶书上,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担任,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亦由今文经学家担任。从此、今文经得到广泛传播。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焚书时,被埋藏起来。汉初拆墙时相继被发现。西汉刘愔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叫“古文经”。古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训诂”、“举大义”、“不为(学)章句”。在东汉得到很快发展。古文经学大师辈出,古文经学的训沽和注释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许慎、马融、郑玄三人。

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书写文字与读法的问题,而且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不同,其区别大致有:今文经学家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而古文经崇奉周公,认孔子为史学家;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妄诞,谓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斥古文经为刘愔所伪造,古文经学家斥今文经为秦火残缺之余。古今经文争论的焦点在于立学官上。西汉时期,今文经为官学,经学博士皆由今文经学家担任。西汉未古文经立为宫学,遭到今文经学家的反对。王莽时一度立古文经为官学。东汉初又被取消。建出四年,朝廷在白虎观召集经今古文大师讨论五经异同,章帝亲临裁决,是为白虎观会议。会后经班固整理记录写出《白虎通义》,吸收两派观点。蔡葘等人写的“熹平石经”遂为五经定本,经的地位因此有所提高。

两汉时期的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争夺“利禄之路”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但在歌颂先王圣德、美化古代社会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上还是一致的。今古文之争,对学术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唐宋儒家

唐代儒学

背景;中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对社会生产的冲击和破坏。“今道人私度者几数十万,其中高户多丁,黠商大贾,诡作台符,羼名伪度,且国计军防,并仰丁口,今丁皆出家,兵悉入道,征行租赋,何以补之。”中唐以后,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寺院经济与国家政权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儒学的衰落因是生徒不复以经 1 /

4学为意,唯苟希侥幸。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

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

一、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

韩愈的排佛主张: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有害无益;韩愈认为君主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俗,如果天子信佛,百姓将争相仿之,其结果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韩愈认为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二、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1、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而民众则要治于人。

2、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

3、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

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

身世: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一、论君主、国家的起源

柳宗元认为君主的出现是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君主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止争夺、断曲直的需要。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

二、论国家的政体

1、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医院,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

2、柳宗元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到后来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并不是古往今来最完善的政体;列举史料证明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朝的灭亡不是郡县之失,而是咎在人怨,分封与否不能决定某一王朝运作的长短。

3、鉴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柳宗元主张将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三、社会批判思想

1、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

2、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定经界,核名实”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封建官吏的首要职分是控制与支配民众的生活,这种制度本身就为官吏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条件;宦官专权,朝纲败坏 北宋时期,儒学的主流仍然是汉唐主流儒学思想的延续,强调用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比如范仲淹提倡按照周礼改革官制,民间学者李觏甚至草拟了依周礼治国的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周礼致太平论》。

宋代哲学

理学又称性理之学,主要谈论性与天道。性与天道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是往往被用于阐明社会政治问题的论证手段,还没有在本体思维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汉唐儒学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本源的认识基本囿于宇宙发生论的范畴,这种证明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是人们难以形成对宇宙本体或万物本源的高层次认识。魏晋之际的玄学思潮一度把人们引向本体讨论,但是,玄学家们的认识基本未能超出“本未有无”。“理学”我国哲学思想发展到宋代,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念而形成的唯心主义的新儒家哲学,因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所以称之为“理学”。宋代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陆九渊等,理学经二程弘扬,朱熹发展后形成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由于它适合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监位的官方哲学,周敦颐.字茂叔,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哲学著作,对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作了新的解释,主张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但太极不是物质,而是无形无象的“无极”。这就成为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还提出以“无欲”、“主静”、“诚”作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标准,要人们循规蹈矩,遵从三纲五常,放弃改善物质利益的要求,受到宋统治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恩想。、二程,即程颢和弟弟程颐。洛阳人,早年受业于周教颐。他们对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了突出作用,其言论保存在后人编的《二程全书》中。他们提出“理”和“道”的概念,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所谓“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万物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易的.要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使一切行动符合“理”,实际上就是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在封建社会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大学者。他对经学、史学、文学等均有不同的贡献。代表作有《四书书集注》等。认.理生气,气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理是万物之源,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他认为“天理”和“人欲”也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去人欲,存天理”,实际上就是要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陆九,之字子静,是南宋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学说。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这种“本心”也是永久不变的。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达到清明寡欲的境界。他的这一学说称“心学”。“心学”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

唯物主义:

张载,字子厚,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在本质上与二程、朱熹不同,并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物质的气,气凝康变化而成万物。一切事物皆由因阴阳二气组成.这是朴索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

陈亮的政治思想主张

身世: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龙川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存在于事物本身。

二、“人之同欲”的理欲观

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正当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

三、“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

四、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五、“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治理好国家。评价:注重实际,功利主义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

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叶适的政治思想

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财计》、《民事》、《君德》、《国事》等篇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

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

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三、“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

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反对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

四、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

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五、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

叶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地方官吏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这是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他又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不能由君主独专。由此他提出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三篇: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是转型期。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2.3.4.5.革命,是变革开始。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体系可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1)究天人之①殷周天命观

②自然天道观 ③理学天理

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2)修身之道①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②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础途径。③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3)施治国之略①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准则

②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环节 ③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4)求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概括为: 1)政治哲学 2)社会模式理论 3)治国方略和政策 4)政治权术

简评周公敬天保民思想。

1)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统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a)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

事。如果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惩罚。b)要体察民情。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

c)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

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周公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典使用刑罚,另一方面也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于刑罚的轻重程度加以调整。

总之,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的依赖天命,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简述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2)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6.7.8.9.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的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目的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简评孔子的政治思想。

1)仁、礼学说,仁主要包括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忠恕,而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

2)德治主张,包括礼治和正名,举贤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愚民政策。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共之。”如果统治者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3)人生哲学,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孔人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他并不是教育人们去积极的改造社会,不是倡导对于恶的政治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孔子人生哲学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简述孟子仁政思想主要内容。

1)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执行仁政。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2)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但施行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最主要的是统治者能多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与民同乐。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包括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施行仁政必须: a)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

b)平均赋税:“关市讥而不争,泽梁无禁”孟子主张均齐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c)保护工商业:孟子主张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免除关税。试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

1)共同点:a.荀子和孟子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

b.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的习得没有关系。

c.仁义法正都是可知的,可学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仁义法正的资质,所以人的本性能够得到矫正,达到善的境界。2)不同点:a.荀子是性恶论,孟子是性善论。

b.荀子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孟子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同,若者道之用。

1)道是周而复始的运行,道以柔弱的形式表现。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

2)老子对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老子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时,却忽略了一点,即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而老子却片面的认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事物都将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固然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但是最终却片面地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味强调“柔弱胜刚强”,强调“守柔”、“抱朴”这便使得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最终流于荒诞。

10.简述老子无为而治主张的主要内容。73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主要包括: 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人的夺之心起源在于尚贤,不尚可以制止纷争。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刺激人的欲望。

4)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认为社会**的原因在于人民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7)慎征伐。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11.如何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71 1)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度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3)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意。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12.简述庄子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7 1)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存。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为目的。

2)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

从混同于自然的认识出发,庄子的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庄子认为,由人组成社会群体,实际上是道的衰败的表现,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人的形体和真性,也就是所谓的“以物累形”,因此,庄子认为,为了使人不至于以物累形,必须把人从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3)关于生与死的认识

他认为,人的生与死一个自然地过程 4)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

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这在庄子的著作中又称为养生。养生的要诀是兼养内外。所谓“折中”的养生之道,就是使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的保持和谐的状态。庄子认为,为了达1到养生,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但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

13.理解庄子相对主义思想。76 庄子把人们观念中的美丑、大小、贵贱、都看作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承认其客观性。

1)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

在庄子看来,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同用途,由于事物各有所长,所以,也就根本无法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判断优劣。2)无是无非

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人类社会的治与乱,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4.贾谊政治思想:基本治世原则。积极主张“有为”。

1)积极主治。他明确提出了政府积极举措的治国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兴礼义、定法制,即以礼义为中心对旧的政治统治模式进行改革甚至重建。2)强化君权。皇帝权威的加强是其干涉主义治国原则得

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3)民本与行仁政。统治者以民为本,力行仁政。行仁政,必须做到:一是在经济上要利民、富民。二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慎刑罚,勿扰民、伤民。礼法兼用的治国主张。

1)“劝善”用礼。贾谊认为以礼治国是古来成功的治国

之道。以礼治国则要:一要依礼建立起严格的尊君臣卑等级秩序。二要以礼的标准对待各级官员。三要以礼化俗。四要定尊卑之制。

2)“惩恶”用法。贾谊提出“慎行”的主张“一要约法

省刑。二是“疑罪从去,疑赏从予”三是,与其礼治思想一致,他提出“刑不上大夫”。治国策略

1)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实力的经济政策。提出驱民

归农,积贮说、主张国家掌握政权。

2)稳定边疆的民族政策。他推崇传统儒家以德附远的华

夷理论。

15.董仲舒政治思想:董仲舒以儒为主,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1)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理论标志着先秦儒学向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立论依据。2)君权至上与天谴说。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天谴说是统治阶级进行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提出“阴阳合分论”。合分关系还体现在等级关系上。董仲舒主张德治,并不排斥刑罚,只是认为不可专任刑罚。“中和论”为董仲舒缓和社会矛盾的德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4)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董仲舒将他所崇尚的政治原则称为“道”,并认为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15.韩非政治主张。

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

1)关于法:韩非认为法律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法律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再次,法律是惩治犯罪行为的唯一准绳。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a.法一而固b.以其所重禁其所轻c.法不阿贵

2)关于术:a.君主无见其所欲b.虚静无事,以闇观庇。c.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d.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3)关于势:势的内容就是德与刑,君主只有操德和刑二柄,才能制服臣下,为了保全君主手中的权势,强调几点:a.禁止臣下结党营私b.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c.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16.对法家依法治国和今天依法治国的理解。17.帝王思想的特点及政治思想内容。(汉武帝、唐太宗)125

汉武帝:

思想:

1)汉武帝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与约束人的行为同等重要。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为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特别是儒家的各种仪制典章,可以将专制主义暴力统治装点得温情脉脉。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了与政权相结合的道理。

2)杂霸政治术:汉武帝明倡儒学,实际兼采百家,杂用王霸。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以“杂用王霸”为主要特色。

1)求变:汉武帝所说的求变主要是指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灵活的调整。武帝认为在调整政策时。还要注意历史联系。

2)求治之本:强化君权就是对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最大维护。3)德刑兼用:武帝在宣传上重教化。在实际上则更重刑罚。以刑罚督责吏民是武帝治国特点之一。4)任贤:任贤的诀窍在于知人善任。

唐太宗政治思想内容:李世民君臣集团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以儒为主,杂以道、法)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李世民君臣从多个方面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a.奢侈无度;b.杜绝言路;c.用人不贤,小人掌权。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识前提。2)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唐太宗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仁政思想,李世民以“仁义”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主要有与民休息、刑罚宽平、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戈等政策。二是民本思想,承袭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3)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唐太宗重视保持社会安定,关注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吸纳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主张清净无为,戒奢从俭。

4)以法为治的思想:主要体现在:a.立法论:法要公平、稳定、宽简b.守法论:帝王要带头守法c.执法论:严格以法为治,明正赏罚,不避亲疏贵贱,一断于律。

帝王思想的特点:帝王的政治思想不同于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它具有功利性、驳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帝王们关注的是切实的治国策略,而不关心学派上的师承;原本相互冲突、攻干的诸家学说在政治标尺的裁量下可以混杂并用,构成特有的切于世务的帝王之道。所以,帝王政治思想的学术定位有时难以确认。帝王的权力具有至上性,对于诸种学术资源的吸纳往往随其所需,具有任意性,因而帝王的政治思想往往显得有些散乱,体现在他们的诏令、言论或政治举措之中。

总之,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在维护政治权力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过是手段。18.李鸿章

 李鸿章外交思想,355

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在双方力量的对

比上,西方列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次,李鸿章已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中的契约观念。再次,李鸿章对侵略者目的的估计是,洋人不是夺取中国的土地而是图中国的利益,基于上述考虑。1)李鸿章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和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羁縻、抚夷”。他在主办外交时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

2)李鸿章“和戎”思想的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有两层含义: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以敌制敌。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外交思想

1)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在双方力量的对比上,西方列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次,李鸿章已经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中的契约观念。再次,李鸿章对侵略者目的的估计是,洋人不是夺取中国的地方而是图中国的利益。基于上述考虑,李鸿章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和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羁縻、抚夷”他在主办外交时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李鸿章“和戎”思想的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有两层含义: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是以敌制敌。

2)李鸿章正确的估计了中外双方在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上的差距,并且认识到只有与外国和平往来,才能安心解决内政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鸿章长期对外主和,无非是想以少量的让步换取时间,兴办洋务,走“自强”“求富”之路,最终收回大清主权。3)承认敌强我弱,采取战略上的守势,这本不错,但战略上的守势不等于每次具体战役都以守为主,相反,没有一个个局部斗争的胜利,战略上的守势也无法维持。然而李鸿章对外的态度却是一味的妥协,或以夹胜即收为名,慌忙议和,导致不败而败,或勉强仓促应战,不筹持久之计,屡遭战败。

“和戎”的这一想法也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的时期,他们必然会竭尽全力为自己摄取利益,根本不会适可而止,与中国维持长久和局。而且和戎不能仅仅是玩弄外交手腕,更要有自己强大的实力作为依托,才能有条件与外国谈和。事实证明,即使李鸿章千方百计的避免与列强之间的战争,但战争仍然是无法避免的,中国人也会在一次次战败中丧失更多的利益。

 李鸿章外交思想对今日外交思想的启发。

19.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内容、演变、评价简述。342 1)张之洞写了一部《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总的概括和具体的发挥,也是对当时中学与西学的斗争作了一个官方的总结,这个总结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根本的都是要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

2)张之洞《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九章,是务本,以正人心。张之洞认为真正的变法救国必须达到“三保”的目的,即他在内篇《同心》中所说“保国、保教、保种”,他认为这三保的中心就是“保教”,而教的主要内容就是旧学中的儒学,更确切的说是纲常名教,这是维护天道的关键,可见,张之洞所说的“中学为体”的体就是国家专制主义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纲常礼教。

3)关于外篇,外篇各通,以开风气。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改、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张之洞理解的西学,分西艺和西政两部分,他所提倡的西学为用的西学是不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的,这所不包括的一部分恰恰是他认为中国最优秀的部分,也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儒家哲学。4)到了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学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器物层面上开为要学习西方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将西方的生产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在这个时候,张之洞抛出“中体西用”的理论,实质上是抵制维新运动,维护专制制度,这已落后于时代了。20.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21.鲍敬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1)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盘剥压榨之能事。2)赋役繁重,民不堪命。3)刑罚残酷,百姓困苦。

结论:如果想要在根本上铲除社会**的根源,只有消灭君主制度,回到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

22.罗隐的论明君: 1)仁德是明君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明君必须具有德权相辅意识,明强弱之理。2)明君知“损益知道” 3)明君重贤且悟驭臣之道。

23.魏晋玄学: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 24.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25.韩愈:性品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德,其中仁是根本。除此之外,还有七性,人性与情皆有品级之分,其中上品之人自然向善,不用教化;中品有善用,可教化使之善;下品之人惟可刑治。因此教之以仁、义,制以刑,礼、法皆为统治人的工具。

评价:韩愈的人性论就对孟轲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杨雄的性善、性恶混杂说都做了重要的改造和发展,既避免了他们的片面性,又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愈的人性论把性和情相并提,认为善恶根源于性,而善恶的具体表现却反映于情,这种因情见性的人性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封建的等级秩序和儒家的道德教化作了辩护,另一方面,它又同佛教鼓吹的灭情以见性,即教人解脱君臣、父子、夫妇等世俗伦理关系的出世的人性论形成尖锐对立,突出表现了它的反佛斗争中的理论意义,总之,儒家人性论在韩愈这里更加精致细密,韩愈人性论在儒家政治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6.柳宗元:国家起源及政体论:为了调和矛盾,产生了君长刑政,也就是国家和法律。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也即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期间自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柳本人称之为势。

基于对势的理解,柳宗元又提出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郡县制的产生和封建制的衰亡同样是势之必然。他认为,分封制并不是最为完善的政治体制,而仅仅是国家政体形式发展长链上的环节。商周实行的分封制是迫于形势、风俗和实力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在他看来,国家政体历史演变的总趋势是权力日益集中。统一后废除封建而置郡县,这是符合必然之势的。郡县制有利于选贤任能,是优于分封制的国家政体。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26.陈亮的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7.叶适:本末并兴地思想主张,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28.张载: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把仁道推及到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

29.二程: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认为要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犯上作乱,这就必须爱养民力,以民力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的根本。

30.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能懂得遵守封建礼节,而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农业发展了,民众衣食富足了,才能遵守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31.黄宗羲:论天下为公:

1)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

为天下大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为了满足一家一姓的私欲,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

2)君主制不仅为天下之害,君主本身也不仁。君

是天下的道德楷模。现实社会一切不仁不义的现象,其最终的根源是君主不仁。

3)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法本来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法如果不符合天下至公的原则,就必然失去其正当性,人们就不能按照法的规范而行动,如此天下永远难免于乱。

4)黄宗羲认为,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也违反了天

下为公的原则,历代统治者以及董仲舒以下的正统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君为臣纲,臣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君主,这是极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5)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为主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

理论,黄宗羲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不是王朝的建立与覆灭,而是民众的忧乐。

32.林则徐:民心可用、民力可恃的民本思想。

33.龚自珍:对专制主义的批判.龚自珍描述了他理想的君臣关系。他认为君臣关系应是主宾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认为君主不能礼遇于士,那么他们就没有为君主尽忠孝死的责任义务。其中体现了抵制君主专制淫威的叛逆精神,也反映了维护人的尊严,倡导人性解放的某些因素。龚自珍对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封建的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以做官时日的长短作为升迁的依据,堵塞了大批有识之士报效国家的道路。

龚自珍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斗士,强烈的批判了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龚自珍认为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社会是否兴旺的标志“士气申则朝廷益尊,士业世则祖宗益高,士诗书则民听益美。”文字狱的结果是使人不敢思想,社会发展失去力气。龚自珍在万马齐喑的年代极力主张思想与言论自由,给思想界以极力的震撼。

34.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35.洪仁玕:中外平。

36.冯桂芬:人无其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

37.康有为大同思想:

1)苦乐观: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社会,古今

中外皆是如此。至于人生之苦的终极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2)平等观: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

种族的不平等。只有消灭家庭才能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这种平等是在完全消灭了种族差别,消灭了

家庭界限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完全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情况下,平等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3)仁爱观:以平等实现的程度为前提的。

大同思想的制度设计:

1)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

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2)在社会结构上,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3)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

对大同思想的评价:这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思想家的思想尖锐的矛盾两面性—要求民主自由而又害怕革命,一方面是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精神缺乏。

1)康有为所生活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天翻地覆,令

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这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个别的枝节问题,而是复杂严重的根本问题要求去解决。这使得真正的思想家要重新、独立的思考这个世界,给出自己的答案。康有为乌托邦式的大同思想虽然是空想,甚至有些怪诞,但这并不可笑,这时思想家对于这些问题做出的回答,显示了人的理性开始觉醒。

2)第二《天同书》的和特色是它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毫

无掩饰的表达了康有为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

3)《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

38.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

1)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兴交通,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2)废科举、兴学堂,改变管制

3)建立法制,借鉴西方各国法律以完善中国法制 4)兴民智,实行君民共主

5)设报馆,译西书,宣传维新变法。侧重于通民智。

第四篇: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引言】

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正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相当长的历史中,儒学一直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动力支持。只有在少数的十来年,道学等学派才会占上风,但一过那段时期,儒学便又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么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儒家学说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学说了,在它的雄辩睿智之上融入了法家的严己律人,加入了墨家的尚贤与爱民,淬炼了道家的无为和休养生息思想,结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儒家思想变得越来越全面化,这也正标志着这个政治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儒家思想以伦理为中心,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重视继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它崇尚周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宗师孔子。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在这种文化陶冶下,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提高具有很好的帮儒家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融人伦、道德、政治为一体,撮己、人、家、国为一贯。仁在行动上以礼为范围,对待事物的关系要注重事物的矛盾的连接点。仁运用于主观,强调加强自我修养,在修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到随心所欲。然而随心所欲又不能超越礼的范围。仁在旧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一切,不是顽固地守旧;但他绝不赞助新事物的成长,新事物要冲决它很难,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新的、旧的,凡是能吸收的都尽量吸收进去了,所以,仁有极强的韧性。也正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注重施“仁政”,顺“民意”。唐太宗曾有言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君倡导“为国以礼”的人治,一是因为君子作为执政者,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因为人是道的体现者和承担者,道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并存在于历史生活之中,但只有通过人才能使之活化。在这里面正体现了儒学与道学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儒家的学说也沦为了统治阶层进行剥削压迫的工具,成为教化和役使农民大众的法宝。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了统治的伦理基础,把臣工吏属,劳苦大众,妇女等群体都局限在封建礼教的框缚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糟粕,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问题。通过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我进一步从精神层面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把自己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认知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每一个学派都最终融合到了儒学之中,可以说它们消亡了,也可以说它们得到了升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各种学说都自觉不自觉的服务于统治者,这是无法改变的。只是他们的各自表现形式不同,或温和、或激进、或具体、或模糊。

随着社会的进步,儒学的弊端——保守与狭隘日益表现出来,不得不被新的学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所取代。但是,它却始终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与思想,这是一种民族的智慧凝聚。它的“仁政思想”和道德教化对现今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它将会是世界全人类的财富。

总之,这是一门很有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课程,在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与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

第五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

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3年6月

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

内容摘要:

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关键词:墨家创始人兼爱尚贤节用

墨字简介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墨子擅长防守城池,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墨家的政治思想

墨子代表了贵族世袭制度井田制度瓦解以后,下层民间社会从下层知识分子到农民手工业者以及流民盗匪阶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一句话,是贱民意识的空前

集中表现。首先,《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同情贱人的》。其次,墨子不仅同情贱人,而且站在贱人立场上为贱人利益呼吁呐喊。最后,墨子学说反应贱人体验渴求。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墨子认为人民贫苦,不仅在于生产不足更在于统治者浪费,墨子反对消费享乐主义。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墨子有功利主义的博爱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这也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当时社会**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墨子兼爱的特点

1、投桃报李的功利博爱观;

2、爱无差异,他提倡人人相爱,普遍相爱,爱人如爱己,不分远近亲疏。墨子功利主义的特点:墨子是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墨子所说的利只是直接的物质利益;墨子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交相利的起点是保障每个人“生利”,即生存的权利。“衣食者,人生之利也”交相利的基础是珍惜财务。

非命,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墨子也反对战争,他认为凡是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战争就是不仁,不义,是莫大的犯罪。理由是战争都是自利的,而义不义的标准就是在于是否亏人自利,战争杀人,战争破坏生产,影响人民生活。

《墨子》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参考文献:

1、墨子简介-百度知道

2、江畅 墨子的兼爱理想与世界和谐的建构【J】 伦理学研究 20063、墨子的思想 .金山词霸汉语解释

教师评语:

分数:

下载《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王朝。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中国政治思想史5篇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 天命不常 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导论 56学时,3。5学分 教学重点:讲清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 2、为什么要学习? 3、怎样学习? 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法律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是于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法律......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阅读书目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1977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振常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 4.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

    孔子的“礼”功用的表述及其政治意义 孔子很重视礼,他认为礼的实施会使各种关系达到和的境界,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他呼吁人们呼吁人们约束自己严格按照礼来规范自己,以......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研修心得 凯里学院 赵文敏 通过半个多月的在线学习,有幸聆听葛荃和孙晓春两位教授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的看法,虽然由......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1、 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