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章静电教案04(含五篇)

时间:2019-05-15 08:1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章静电教案0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章静电教案04》。

第一篇:08章静电教案04

第八章 静电场

1.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1)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了解场强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场强和电势。

(2)理解静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掌握用高斯定理计算场强的条件和方法,并能熟练应用。

(3)理解电场强度通量和电位移通量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电场力作功和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

§8-1 电荷 电荷守恒 库仑定律 §8-2 电场 电场强度及其计算

§8-3 电场线 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8-4 静电场的保守性 静电场的环流定理 §8-5 电势能 电势

§8-6 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学时:10学时;

3.教学重点:掌握电场强度、电势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叠加原理。掌握静电场的特定:电场线的有源性和无旋性;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流定理。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

教学难点:场强叠加的矢量性,场强和电势的叠加原理计算的微积分方法,使用高斯定理计算场强的条件和方法,使用场强积分计算电势和电势差。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叠加原理的灵活应用。

5.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6.主要参考书:唐南 王佳眉主编《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讲稿(见附件)

第一单元

第三篇

电磁学

第八章

静电场

§8-1 电荷 电荷守恒 库仑定律

电荷与电荷守恒

基本概念:电荷、电荷分类、电量及其单位、点电荷。基本规律:电荷守恒。二

电荷的量子性

库仑定律

两个点电荷电量分别为q1和q2,设矢量r由由q1指向q2,则q2所受的库仑力为:

Fkq1q2r2er

其中:k9109Nm2/C2为静电力常数。或:

Fq1q2er

40r21其中:018.851012C2/Nm2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4k讨论: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

§8-2 电场 电场强度及其计算

电场

电场的概念:电场概念提出的背景、什么是电场、近距作用观点、电场的物质性。二

电场强度

试验电荷,电场强度的定义

EF q0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电场强度的单位,电场强度的矢量性。三

电场力及其计算方法

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与场强叠加原理(1)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EqFer q040r2(2)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E 点电荷系产生的电场

Eii

nE4ri1qi2eri

dq图8-8 静止点电荷的电场

0i连续带电体产生电场的规律

EdEQ40r2er

对应于连续带电体的体分布、面分布和线分布三种情况,可以化为如下三种形式

dVe2r V40rdSEdEer

2S40rEdEEdEdler 2L40r第二单元内容

用叠加原理计算电场强度 电偶极子的概念,电矩

p=ql

例8.2求电偶极子中垂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

图8-11 例8.2图 电偶极子的电场

图8-12 例8.3图 带电直线外一点的电场

例8.3试求一均匀带电直线外任意一点处的场强。设直线长为L(见图8-12),电荷线密度(即单位长度上的电荷)为(设0)。设直线外场点P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为x,P点与带电直线的上下端点的连线与垂线的夹角分别为1和2。

均匀带电直线可以理解为实际问题中一根带电直棒的抽象模型,如果我们仅限于考虑离棒的距离比棒的截面尺寸大得多的地方的电场,则该带电直棒就可以看作一条带电直线。P点处的场强可以通过微积分来求解。

在带电直线上任取一长为dy的元电荷,其电量dqdy。以P点到带电直线的垂足O为原点,取坐标轴Ox,Oy如图8-12所示。元电荷dq在P点的场强dE沿两个轴方向的分量分别为dEx和dEy。因而

dExdEcosxdy40r3

3dEydEsinydy40r 由于yxtan,从而dyxcos2d(此式在几何上表示,当dy很小时,dy对P点张开的角度d与dy的关系),由图1.7知rxcos,所以

dExdycosx40r34d 0x由于对整个带电直线来说,的变化范围是从2到1,所以

E1cosxdEx(sin24d0x40x1sin2)同理可得

E1ydEysin4d(cos20x1cos2)0x4P点总场强的大小可以由下式得到

EE2xE2y 特例: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外任意一点处的场强,本题中无限长的准确描述是

1290,故有

E2

0x例8.4求均匀带电圆环轴线上的场强。如图8-13所示,一均匀带电细圆环,半径为R,所带总电量为q(设q>0),圆环轴线上场点P到圆心的距离为x。

图8-13 例8.4图 均匀带电细圆环轴上的电场

例8.5试求均匀带圆盘轴线上的场强。设带电圆盘半径为R(图8-14),电荷面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电荷)为(设0),求圆面轴线上距离圆心x处场点P的场强。

图8-14 例8.5图 均匀带电圆面轴线上的电场

第三单元内容

§8-

3、场线 电场强度通量 高斯定理

(8-18)一

电场线

1.静电场的有源性 2.静电场的无旋性 二

电场强度通量 1.有向曲面的概念 2.电场强度通量的定义 3.电场强度通量的计算公式

图8-19 E通量的计算

sES 均匀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E通量

eESco任意的曲面上的E通量

edeEdS

S4 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图8-20 通过闭合曲面的E通量

高斯定理

eEdS

SeEdSSq内0

即: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E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围的净电荷(电量的代数和)除以ε0。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实际上是静电场有源性的数学表达。例8.6 如图8-22(a)所示,有一边长为a的正方形。在它中垂线上距离正方形a/2处有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求正方形上的E通量。

a/2 a q q(a)图8-22 例8.6 图

(b)

应用高斯定理求解具有高度对称性的带电荷体系的电场 1. 点(球)对称的情况

例8.7

求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分布。已知球面半径为R,所带总电量为q(设q>0)。例8.8

求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分布。已知球半径为R,所带总电量为q。

图8-24 例8.8图 均匀带电球体的电场

图8-23 例8.7图 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分布

2. 轴(柱)对称的情况

例8-9

求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分布。已知直线上电荷线密度为。

例8.10

求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面内外的电场分布。已知圆柱面(半径为R)上沿轴线方向的电荷线密度为。

例8.1

1求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体内外的电场分布。已知圆柱体半径为R,电荷密度为ρ。

图8-26 例8.10图 无限长的均匀带电圆柱面的场强 图8-27 例8.11图 无限长的均匀带电圆柱体的场强

3. 面对称的情况

例8.1

2求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分布,已知带电平面上电荷面密度为。

+ – I II III

图8-29 例8.13图

图8-28 例8.12图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的电场

例8.1

3两个平行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图8-29),其电荷面密度分别为1和2,而41011C/m2。求这一带电系统的电场分布。

第四单元内容

§8-4 静电场的保守性 静电场环流定理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在任意静电场中,电场力做功都是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即静电力是保守力。二

静电场的环流定理

Edr0

L 7 物理意义:静电场的保守性。

§8-5 电势能 电势

电势能

点电荷q0在任意电场中a点处的电势能为:

(0)(0)WaaFdrq0aEdr

零点常常选为无穷远处(在工程技术上常以接地为电势能的零点),此时

W

aq0aEdr

电势

VaWaq 0电势是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电势能,有

Va(0)aEdr

若取∞处为电势和电势能的零点,上述电势的积分公式变为

VaaEdr

三 电势差

UabVaVb

即单位正电荷在a、b两点处所具有的电势能之差。或

UbabaEdr

即把一个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三

电势的叠加原理 1 点电荷电场的电势

Vpq4

0r2 电势的叠加原理

nVaVai

i1对于点电荷系

Va对连续分布的带电体系

4qi0ri

Va4dq0r

例8.1

4一个电偶极子电量为q,相距l。点电荷q0沿半径为R的半圆路径L从左端A点运动到右端B点,如图8-32所示,试求q0所受的电场力所做的功。

O x dx L R P x L R A-q l +q B

图8-32 例题8-14图 图8-33 例8-15图

例8.1

5有一长度为L,电荷线密度为λ的均匀带电直线段(如图8-33所示),求其延长线上距离近端为R的P点的场强和电势。

例8.16

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细圆环,所带电量为q,求在圆环轴线上任意点P的电势。

图8-34 例8.16图

例8.17

求均匀带电球面的电场中的电势分布。球面半径为R,总带电量为q。

图8-35 例8.17图 图8-36 例8.18图

例8.18 图8-36表示两个同心的均匀带电球面,半径分别为RA=5cm,RB=10cm,分别带有电量qA2109C,qB2109C,求距离球心距离为r1=15cm,r2=6cm,r3=2cm处的电势。

例8.19

求电荷线密度为λ的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电场中的电势分布。

图8-37 例8.19图 图8-38 例8.20图

例8-20

求电偶极子的电场中的电势分布。已知电偶极子中两点电荷q,q间的距离为l。

第五单元内容

§8-

6、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等势面

场强分量与电势方向导数的关系

Er

dV dr10 ErdV dr三

场强与电势梯度的关系

如果电势的分布已表示为笛卡儿坐标x、y、z的函数V(x,y,z)

ExVVV,Ey,Ezxyz矢量表述公式

E(VVVijk)xyz电势梯度定义为

gradVVVVVijk

xyz(8-59)其中表示一个矢性算符,定义为

ijk,表示对函数求空间变化率。于是 xyzEgra(dV)V

(8-60)即电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等于该点电势梯度的负值。

例8.22

根据8-5节例8.16中得出的在均匀带电细圆环轴线上任一点的电势公式

求轴线上任一点的场强。

例8.23

根据在8-5节中例8.17中已得出的电偶极子的电势公式

求电偶极子的场强分布。

Vq40(Rx)221/2

Vpcos40r2

图8-42例8.23图 电偶极子电场

第二篇:第8章教案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时间为10学时)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深刻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搞清楚如何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和特征;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和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如何处理好分配中的各种关系。

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和特点。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6、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和指导方针。

7、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必要性和途径。

本章的难点: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把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党的重要文献与教材相结合。

2、把理论阐述与中国的国情、历史事件相结合。

3、学生自学、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讨论相结合 教学步骤:

1、首先介绍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

2、根据本章的基本理论体系讲授主要内容;

3、总结强调本章的重点、难点。

4、布置本章的思考题。教材选用: 国家教委统编教材 主要参考资料:(见附后)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方式。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是:

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经济体制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促进或者制约、影响经济制度的实现。表现在:如果选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可以在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使经济充满活力,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如果选择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会阻碍该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实现。

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

(二)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1、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形成的。在20 世纪50 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 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2、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确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到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2年12大。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的方针。,突破了过去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正式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1984年-----1992年。1、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三)第三阶段:1992年―――现在 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① 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经过20 世纪90 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 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要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经济关系市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竞争关系平等化。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每个市场主体都是平等的一员,谁也没有享有特权,主体之间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进行竞争。

4、从宏观层面看,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 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经济活动法制化。在市场经济中,法律成为调节和制约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这些共性是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人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认为计划和市场 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2、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他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运行,与不 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体现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既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为了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3、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确立的依据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二)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依据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多层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十七大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同时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实质和核心

1、涵义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实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二)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它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具体说: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核心和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3、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4、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

5、公有制是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6、公有制是实现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因此,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

(三)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3、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

(四)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的涵义

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对其它经济形式的影响力、渗透力、带动力,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3)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必须坚持贯彻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有所为----就是国有经济要控制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在国防和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行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行业要占支配地位;在重要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通过少量的国有资本控制和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

有所不为----是指国有资本要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退出,让更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依靠多种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支持和帮助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城市和乡村许多领域中的生 产、流通以及生活服务事业都可依靠集体经济组织兴办、集体经济的具体组织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在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经济条件下,公有化的程度、分配方式以及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有所不同。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对全国而言,在不同地方和产业应有所不同。

(五)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这主要是指人们如何占有、分配、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本来就有多种存在形式,不同存在形式的公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

第二,在同一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中,因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也应当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如因资本组织形式不同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 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因经营方式不同有直接经营、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租赁制、承包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

3、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营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的性质是中性的,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总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1、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的私有制经济。

这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一种私有经济。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2、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私营业主凭借生产资料占有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获取非劳动收入,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是,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客观上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3、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从所有制性质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资成分及外商独资企业属于外资经济,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

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满足需要、增加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推进公平市场准入,在政策上给予各种所有制同等待遇。

2、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支持帮助非公有制经济提高管理水平,引导他们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在政治上的关心和帮助。

5、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引导。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的涵义和内容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

(三)、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个人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因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四)、如何理解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2、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3、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五)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和意义

1、坚持按劳分配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中的体现。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4、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质

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二)生产要素的类型

生产要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的收入。

4、按社会保障原则参与分配。

三、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系

(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收人差别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人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1)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人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人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共同富裕要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前提、途径。(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受共同富裕的制约和指导。

需要强调的是: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3)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时,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我们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人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正确把握收人差距,防止产生两极分化,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人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人分配体系,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十四大以来,针对分配领域中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的问题,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2、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当前收人分配领域存在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一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二是加大收人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人。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等。

2、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1、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

--------加速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正确理解快与好的关系,把快与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快”是“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好”是快的表现和结果。

(二)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

(1)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前提的。这些成就为我们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应格局和重要的体制基础。

(2)提出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即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这四大挑战。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和内容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依据

1、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2、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3、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工业化。

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业化。

3、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化。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工业化。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1、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类型:粗放型增长方式或外延型的增长方式和集约型或内涵型的增长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通过扩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实质是以 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实质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2、经济发展方式的涵义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的统一,即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包括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统一;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的统一;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追求和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所以,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基本思路)

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实现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1、从需求结构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个转变的关键是提高人民收入,突出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2、从产业结构看,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转变的关键是转变产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要求是:

第一,巩固第一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做大第三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提升第二产业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农业落后的现状决定的,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2006年,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必 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29年的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等。

4、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培养了一支科技队伍,部分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总之,通过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和内容

所谓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1、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1、自主创新----是指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包括: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继续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集成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3、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 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六、统筹区域发展

(一)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1、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可以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全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措施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4、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 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5、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和内容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2、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2、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 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3、发展循环经济,这是重要途径。

4、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5、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6、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第三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

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

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

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演示交流生活中发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2)出示课件拓展其他的静电现象。

看来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中带有静电呢?(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呈中性。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2)出示课件:用塑料木梳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木梳梳头发时,木梳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木梳上,由于木梳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木梳就带正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1)活动一:用羊毛制品摩擦充气气球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板书:带不同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2)活动二:让两个都用羊毛制品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

整理和分析: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独立完成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板书: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3)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1、刚才大家的梳子是不是都与头发摩擦过,都能吸起碎纸片。(是)

2、师演示:借用同学的梳子,将梳子靠近碎纸片,纸片没有被吸起来。现在梳子为什么不能吸起小纸片了?(现在没有与头发摩擦了。)

3、如果让梳子与头发不停地摩擦,就可以让电荷发生移动吗?

4、这种持续的摩擦其实是给电荷运动起来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电源作为动力。除了电源,让电荷能持续地流动,还需要有一个让电荷流动的通路,叫电路。

5、举例: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灯、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也正常工作的。

6、演示动画:电荷的流动。

三、汇报总结

1、刚才上课时候,老师能把福娃贴在黑板上,这其中的秘密你们解开了吗?谁再来试一试?

2、今天这节课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拓展延伸

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

板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第四篇:第8章 教案2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8.3程序中断方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断的基本概念 2.掌握中断系统的组成 3.掌握中断的处理过程 4.了解多重中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中断的基本概念,中断系统的组成,中断的处理过程,多重中断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记忆;教与学对应的全链式教学法

四、教具使用

计算机一台、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提问:什么是程序查询方式,其接口电路包括哪几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程序查询方式,进入教学课题。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和板书)8.3程序中断方式

8.3.1中断的基本概念

提问:程序查询方式的缺点。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教师总结:

采用程序查询方式,当外设速度较低时,CPU大量的时间用于无效的查询,不能处理其他事务,也不能对其他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1.定义

中断是指CPU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突发事件急待处理,CPU必需暂停执行当前的程序,转去处理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CPU又返回原程序被中断的位置并继续执行。由于处理突发事件是以CPU执行中断处理程序的方式进行的,因此这种控制方式称为“程序中断控制方式”,简称为“中断”。

从处理的过程来看,中断过程的程序转移类似于子程序调用,但它们在实质上存在重大区别。子程序调用是由主程序安排在特定位置上的,通常是完成主程序要求的特定功能,与主程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中断是随机发生在的,可以在程序的任一位置进行切换,而且中断处理程序的功能与被中断的主程序没有任何直接联系。2.向量中断和非向量中断

(1)向量中断 外部设备在提出中断请求的同时,通过硬件向主机提供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这叫做向量地址。主机响应中断后,就根据向量地址直接转入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这种具有产生向量地址的中断功能,称为向量中断。

(2)非向量中断 非向量中断不能直接提供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而要采用软件查询措施,最后找到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

8.3.2中断系统的组成

(1)中断源及分类

中断源是指能够引起中断的事件或能够发生中断请求的来源称为中断源。提问:简述中断的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2)中断请求的提出 ①中断源的建立

提问:简述中断源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②中断信号的传送

提问:简述中断信号的传送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3)中断排队

中断排队,也就是中断的优先权问题。当多个中断源同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时,CPU就要根据设备的轻重缓急,把各个设备或说是将各个中断源排队,先响应紧迫程度高的设备的请求。

判别各设备优先权级别的方法有:硬件判优或软件判优。如图8-6和8-7所示。(4)中断的禁止(屏蔽)和开放

提问:简述如何完成中断的禁止和开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8.3.3中断的处理过程

中断的处理过程可分为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处理、中断返回四个阶段。下面将分别

1.中断请求

由中断源提出中断请求。中断源向中央处理器发出中断请求需要有两个条件,即: 外设本身工作完毕;系统允许外设发中断请求。2.中断响应

中断响应是指处理机从发现中断请求,中止现行程序到引出中断服务程序这一过程,即完成由现行程序状态切换到中断服务程序状态的转换过程。提问:简述中断响应的条件及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3.中断处理

中央处理器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的处理功能,由中断处理的任务来决定。4.中断返回

由事先放在中断服务程序末尾的一条中断返回指令实现。当服务程序完成处理任务即将返回原程序时,应使CPU的有关状态恢复到被中断之前,为此应当恢复现场与打开允许中断触发器。

在恢复现场时不允许被打扰,CPU应处于关中断的状态。对于多重中断方式,此时应暂时关中断,再恢复现场。对于单级中断方式,处理过程本来就处于关中断状态。

当完成恢复现场之后,执行开中断指令,然后执行返回主程序指令。开中断指令一般在完成开中断指令后,立即转入下一条指令。

提问:实现一次完整的中断处理过程,需要几个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实现一次完整的中断处理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中断源提出中断请求;当现行指令执行完毕处理机响应中断,即由硬件直接形成一条隐指令,由隐指令来完成对关键硬件状态的保护,并转入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在完成其他必要的现场保护后,便对中断源进行具体的服务处理;中断处理完成后,中断服务程序把原来保存的现场恢复;最后返回中断点。中断返回可以在中断服务程序的最后安排一条专用的中断返回指令来实现,该指令的功能就是用来恢复关键的硬件状态,返回到中断点。

8.3.4多重中断

多重中断是指在处理某一中断过程中又有比该中断优先级别高的中断请求,于是中断原中断服务程序的执行,而又去执行新的中断处理。这种多重中断又被称为中断嵌套。1.特点

(1)有相当数量的中断源;

(2)每个中断被分配给一个优先级别;

(3)优先级别高者可打断优先级别低的中断服务程序。

小结:

1.中断的基本概念 2.中断系统的组成 3.中断的处理过程 4.多重中断

作业:

1.复习本次课内容 2.预习下次课内容 3.做本章的随堂练习4.做本章学习指导中的作业

第五篇:《财务管理》第8章教案

第八章 风险及风险报酬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风险和风险报酬定价原理,特别是不同条件下,风险与风险报酬的定义及衡量,以及常用的风险报酬定价公式,特别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二、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理解风险的含义

2.理解风险报酬的含义及分类 3.掌握风险的衡量方法

4.理解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安排

1.课堂讲授3学时。

2.课堂讨论1学时。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要点

(一)研究风险报酬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有何意义?

财务活动经常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的。承担风险,就要求得到相应的额外收益,否则就不值得去冒险。投资者由于承担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收益,就称为投资的风险价值,或风险收益、风险报酬。企业理财时,必须研究风险,计量风险并设法控制风险,以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财富。

(二)风险与不确定有什么区别?

风险是指事前可以知道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的概率。不确定性是指事前不知道所有可能结果,或者虽然知道可能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两者很难区分,风险问题的概率往往不能准确知道,不确定性问题也可以估计一个概率,因此在实务领域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不作严格区分,都视为“风险”问题对待,把风险理解为可测定概率的不确定性。概率的测定有两种:一是客观概率,是指根据大量历史的实际数据推算出来的概率;另一种是主观概率,是在没有大量实际资料的情况下,人们根据有限资料和经验合理估计的。

(三)比较市场风险与公司特有风险的含义。

市场风险是指那些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风险,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这类风险涉及所有的投资对象,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因此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公司特有风险是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如罢工、新产品开发失败、没有争取到重要合同、诉讼失败等。这类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因而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来分散,即发生于一家公司的不利事件可以被其他公司的有利事件所抵消。这类风

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四)有哪些概念可以用来衡量风险?

概率、预期值、离散程度、标准差系数等等。

(五)如何根据期望值和标准差系数衡量风险大小?

衡量风险大小的原则是期望值越高风险越小,标准差系数越小风险越小。在标准差相同的情况下,用期望值大小衡量风险;在标准差不同的情况下,用标准差系数来衡量风险。因为标准差系数是相对数,它避免了报酬绝对值大小对标准差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投资项目使用单位不同不便比较的缺点。

(六)什么是有效投资组合?

选择有风险的投资项目的规则是:

1、各投资项目预期报酬率相同时,选择风险最小者;

2、各投资项目风险相同时,以预期报酬率高者为佳。

以上述规则选取的投资项目组成的投资组合,即为一个有效投资组合。所谓有效,就是此投资组合在某一风险水平下,其预期报酬率最高,且在某一预期报酬率下,风险最小。由于同一风险水平下,投资者希望预期报酬率越高越好,而在同一报酬率下,风险越小越好,因此有效投资组合正是投资者所追求的。

(七)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假定条件是什么?

要想找到有效投资组合是非常困难和费时的,因此,美国的威廉-夏普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有效投资组合的概念更一般化更富有意义。模型的要义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预期的风险报酬随风险水平正比例地变化。CAPM把风险和报酬简单地联系了起来。

模型的主要假定是:

一、无套利条件假设,即不存在套利,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垄断信息。

二、风险规避是大多数人的行为。

二、讲授方法

1.风险报酬:侧重区分风险报酬与货币时间价值。2.市场风险与公司特有风险:运用证券投资组合的实例说明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的区别。

3.有效投资组合:运用图形讲解。

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运用直观的图形使学生了解此模型的基本含义。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风险的基本衡量方法 难点:投资组合的风险衡量 关键:掌握风险报酬的基本内涵

【课堂讨论方案】

一、讨论论题

讨论说明风险和风险报酬在项目决策时体现在哪?可以如何运用?

二、讨论参考资料

教材相关内容

三、可能出现的答案及分析 我们在用净现值法讨论项目的可行性时,在折现项目的未来预计的现金流时,会涉及到项目的风险。因为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所以我们要对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进行折现的话,就必须把现金流转换为确定的现金流,或者在折现率上体现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我们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我们使用确定性转换系数把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转换为确定的现金流,此时的折现率是无风险利率;二是我们可以通过体现项目风险的折现率直接折现预计的现金流。至于这个折现率,我们可以通过CAPM模型或者其他模型来估计。并且讨论下这两者的差别和优缺点。

【案例分析引导】

一、分析方法

参照教材有关内容

二、参考性结论

1.系统风险是不可分散或消除的风险,因此不应将系统风险列入考虑的范围。附表2中对风险等级的划分是合理的,但对于相对风险的确定似乎缺乏依据。

2.典型投资项目的最低报酬率 = 额外收益率 + 政府长期债券利率 = 4% + 7.5%

=11.5%。

考虑风险情况下公司所要求的净资产报酬率 = 净利润 / 净资产

[习题答案]

一、思考题提示:

参见教材相关内容。

二、练习题参考答案:

8.1货币时间价值、额外报酬。

8.2无风险报酬率、投资风险报酬率

8.3分散风险

8.4 A

8.5 D

8.6 AB

8.7ACD

8.8 BCD

8.9 √

8.10×

8.11 ×

8.12(1)计算各种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1=8%+0.8*(10%-8%)=9.6%

R2=8%+1*(10%-8%)=10%

R3=8%+1.4*(10%-8%)=10.8%

R4=8%+1.5*(10%-8%)=11%

R5=8%+1.7*(10%-8%)=11.4%

(2)计算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

R=30%*9.6%+20%*10%+20%*10.8%+15%*11%+15%*11.4%

=10.4%

(3)计算投资组合的β系数

β=30%*0.8+20%*1+20%*1.4+15%*1.5+15%*1.7

=1.2 8.13 P=[15*(1-15%)]/[10%-(-15%)] =12.75/25% =51(元)

三 自测题答案

8.1 计算各种方案的预期报酬率 RA=0.3*30%+0.5*15%+0.2*0=16.5% RB=0.3*50%+0.5*15%+0.2*(-30%)=16.5% RC=0.3*40%+0.5*15%+0.2*(-15%)=16.5% 计算各种方案的方差:

2A(30%-16.5%)2*0.30(15%-16.5%)2*0.50(0-16.5%)2*0.201.10252B(50%-16.5%)2*0.30(15%-16.5%)2*0.50(-30%-16.5%)2*0.207.70252C(40%-16.5%)2*0.30(15%-16.5%)2*0.50(-15%-16.5%)2*0.203.6525跟据方差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A项目的风险最小。8.2(1)Ri8%1.5*(15%8%)18.5%

(2)

P=1*1.05/(18.5%-5%)=7.78

【补充阅读材料】

1.[美]罗伯特.C.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沈艺峰等译,中文1版,151-163页及175-17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陆正飞:《财务管理学》,1版,58-60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美]詹姆斯.范霍恩/约翰.瓦霍维奇: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郭 浩等译,中文1版,66-67页及111-112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1版,48-78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George E.Pinches: 《Finance Management》, NewYork, Haoper&Row Publishers, 1990,pp113-126.6.Eugene F.Brigham And Louis C.Gapenski,Financial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hristopher P.Klein,1997,pp234-252.7.J.M.Samuels and F.M.Wilkes: Management of Company Finance, Bershire, England, Van Nostrand Reinhold(UK)CO.,LTD.1986,pp36-42.8.E.J.Mclaney :Business Finance: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97,pp70-79&160-167.

下载08章静电教案04(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章静电教案04(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4下载工具 教案

    《因特网及商务应用》教案 第4章 下载工具 ..............................................................................................................................

    《动画城》教案04

    《动画城》教案 教学内容:歌曲《动画城》。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动画城》,分辨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旅程开始了,这一站我们要到一个既美丽又可爱的城......

    《夜深沉》教案04

    《夜深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 2、通过欣赏《夜深沉》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基本结构。 3、在听、唱的欣赏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我国“国粹......

    [教案二]7.2静电现象(★)

    沭阳广宇学校初二物理组 课题:第7章 第二节静电现象(第1课时) 课型:新课备课人:仲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静电——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

    第8章_安装操作系统-教案

    怎 样 安 装 操 作 系 统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操作系统的几种常用的安装方式。 2. 熟练掌握Windows xp基本安装方法。 3. 掌握Windows XP基本安装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

    第8章 动画制作 教案

    备 课 笔 记 (常技科) 科目:信息技术(1) 执者: 王 位 阜宁县东沟初级中学 初识Flash动画软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启动Flash的方法,认识Flash的工作界面; (2)、初步理......

    12章感应教案04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1.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理解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概念和规律并能计算 理解自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