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3.2 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讲解(写写帮推荐)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
教学目标
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 能够根据幼儿注意发展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教学重点
幼儿无意注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
利用幼儿无意注意特点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数: 3 学时,其中实践性教学 0 学时。作业:详见“学生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以幼儿发展年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各年龄段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尤其是对于3-6岁间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做了重点介绍。学生应当对这一部分内容做重点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学生应当在平时下园与幼儿的接触中不断进行观察与积累,以方便自己以后展开教学时能有资源利用。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计划用3学时完成。
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特征1学时,1至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1学时,3至6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1学时。
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
1-3岁幼儿注意发展特征
1.注意的发展与“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对注意的影响
客体永久性:指幼儿知道即使物体看不到,它们依然是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的发展使得幼儿开始去关注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物体。
2.注意发展开始受表象影响;
当眼前事物和已有表现或事实与期待之间出现矛盾或较大差距时,幼儿会产生最大的注意。
【例如】:幼儿的母亲原本是长发而且没有戴眼镜,但有一天她去把头发剪短,还带上了眼镜,此时幼儿母亲的形象与幼儿大脑中已有的母亲的表象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引起幼儿的注意。
3.注意发展开始受言语支配;
1岁之后,幼儿言语开始发展,此时言语活动不仅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而且还能支配幼儿注意的选择性。
4.注意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活动中注意的时间逐渐延长,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注意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例如】:幼儿能够坚持看完感兴趣的动画,能够去注意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就是在这些注意当中,幼儿一方面开始更多的积累知识经验,另一方面观察的水平也逐渐提高。
第二篇:第5章第1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幼儿的记忆
第一节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目的
掌握什么是记忆及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掌握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二、教学重点
记忆及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四、授课时数:1
五、教学流程 导入课题:
幼儿的记忆什么是记忆? 幼儿记忆发展有何特点? 记忆与幼儿的活动发展有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如幼儿老师在家里休息时仍有班上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这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2.特征
(1)直观性(形象性)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然而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如:虽然见过南京长江大桥,脑中有长江大桥的表象,但那仅是对大桥的轮廓和大致的长度有印象,远不如你亲自在大桥看到的那么具体、鲜明。(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如表象中的“房子”的形象,一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但它又确实具备了房顶、墙壁等“房子”所共有的特征,它是各种各样房子的积累,概括成了“房了”的表象。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 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奶瓶喂幼小的孩子吃奶,当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作出吃奶的反映。这是他知觉的经验在起作用,对奶瓶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依靠的就是记忆。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又谈何游戏呢?如“南京长江大桥”的搭建,如果没有幼儿头脑中的“原形”,孩子就无法进行这个活动。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不开记忆。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幼儿没有记忆,那么就可能出现老师“现在”、“将来”永远在教孩子认识“小兔子”、“小猫”,孩子则永远处在“今天”的学习阶段。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幼儿记忆发展有哪几个特点? 记忆主要是以再认和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额叶的成熟,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如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如幼儿感兴趣的,能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成为幼儿活动对象的都易被幼儿识记。反之,幼儿则不易识记。可以说,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多数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持终身。由此而知,人们早期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无意记忆的结果。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如幼儿老师常要求小朋友背诵一些简单的儿歌,到中大班,又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要他们回忆星期天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地教育和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当然,这些必须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与之相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努力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材料,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来加强记忆。如:一位5岁的幼儿,在听了老师对他的嘱托以后说:“请你再讲一遍,要不,我会忘的。”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在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孩子自身的运动有关,若不记住,严格遵守,则不能再次参加游戏,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主观上,他会努力去记规则,而在一般实验中,却是主试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是被动的,因此记忆积极性就不高。所以幼儿活动的动机,深深影响他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的积极性。(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其中,形象记忆又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都需运动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如吃奶时身体被抱成一定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在幼儿园中被关过小黑屋的孩子,此段恐惧的情绪经历不易忘去。可以说: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结果。整个幼儿期,幼儿记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性。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对定理、公 式等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材料(见表5.1)。同时,对于各年龄段儿童来说,无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这种现象与儿童言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有关。但是,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很低,言语尚不能在词语记忆中独立起作用,所以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表5.1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一)
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见表5.2)。原因在于前者有语词参加。对于熟悉的事物,儿童一般都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因此在记忆中形象和语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幼儿在记忆熟悉的词时,由于他们对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往往也是熟悉的,一提到词,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就会马上呈现在头脑中,成为词语记忆的形象支柱,因此,记忆效果明显优于记忆生词。可见,形象与词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表5.2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二)
(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幼儿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只能记住一些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且言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此时,他们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了,他们也会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改造。如复述故事时,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较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这都说明①幼儿开始有意义记忆,而且在发展。②实验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见表5.3)。表5.3不同年龄幼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图片的百分比比较
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原因在于: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这样,通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这两种记忆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很陌生的材料,机械识记的材料就多些;对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识记。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如:教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6”,可将字形与“哨子”形象联系起来,建立人为的意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创教案讲解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 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 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 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 点。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 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 50周年的清华建 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 人, 梁启超先生之子。1915年至 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 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 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 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他 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 是我 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文明演进, 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 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 早年就读清华大学, 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 筑, 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
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是再合适 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 并从地域和历史, 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 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 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 1500年时,这个体 系就 “ 已经基本形成了 ” ,并 “ 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 ,在 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 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 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 “ 户外的空间 ”。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 以 “ 木材做立柱和横梁 ” 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 “ 现代的钢筋 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 ” 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 说明斗拱的作用, 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 定义:拱是 “ 弓形短木 ” ,斗是 “ 斗形方木块 ” ,它们组合起来称 “ 斗拱 ”。它不但可 “ 用以减少立 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 ” ,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 “ 举折,举架 ” 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 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 “ 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 ,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 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 “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 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 ” ,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
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 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 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 “ 文法 ” 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 风格,既有一定之规, “ 有一定的约束性 ” ,表现出 “ 千篇一律 ” 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 “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 ,表现出 “ 千变万化 ” 的 一面。作者以 “ 词汇 ” 和 “ 文法 ” 为喻,说明了 “ 建筑的 ' 文章 ”' 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 的建筑相比较, 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 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 不但具有实用 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 “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 ' 可译性 ' 的问题 ” ,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 “ 建 筑语言 ” 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 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 “ 文法 ” 和 “ 词汇 ” 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 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可以看 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 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 “ 为什么 ” 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 “ 文法 ” 和 “ 词汇 ” , 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 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并不是平均用笔的, 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
难易程度有所侧重,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 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 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 “ 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 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 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 “ 中国建筑的 ' 文法 '” ?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 “ 文法 ” 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 “ 中国建筑的 ' 文法 '”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 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 “ 拘束性 ” ,但也有它的 “ 灵活性 ” ,体现在具 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 “ 可译性 ” ? 【明确】这也是用 “ 语言和文学 ” 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 表达同一个意思, 语言形式却不相 同一样。所谓的 “ 可译性 ”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 “ 同一性质 ”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 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讲解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盐城市第一中学
陈仕桂
课
题: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
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教学设计思路:
《信息及其特征》这节教学内容,叙述性内容较多,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想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设计任务,也很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对处理这一节课时会让人觉得非常棘手。经反复思考,我认为:针对学生基础不
一、能力不一,又是信息技术第一课的实际,根据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反应就会较强烈,兴趣会较浓厚,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为打响高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第一炮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
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举出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主题活动1: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
⑵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如: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写教案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形、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
⑷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价值性
主题活动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学生讨论:那7个字是什么?”
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在学生充分讨论后)由此故事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⑵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GPS。
⑶信息可以增值。
⑷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时效性 主题活动3: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过去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欢哪一种?
学生讨论: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共享性
①信息可以被一次性或多次或同时利用;
②Internet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课堂考察: 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报纸上刊登的新闻
B书本中的知识
C存有程序的软盘
D电视里播放的足球比赛实况 下列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
A读书以明理
B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春雨贵如油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是()
A文字的创造
B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
C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使用
D语言的产生要 要 我们用福娃吉祥物来宣传和传递北京2008奥运会信息,这突出了信息的()
A 共享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价值性 萧伯纳说过: 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请针对萧伯纳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传递性
2、共享性
3、价值相对性
4、时效性
第五篇:简述个体发展特征
简述个体发展特征?
一、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
二、阶段性:指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晚上不均衡性;
四、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
五、个别差异性:先天与后天因素不同,会表现个别差异性。
德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纪教育;智育:收于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美育: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中心)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教育,包括体育运动和学校卫生。
一堂好课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多样,教学效果好。教育个体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影响系统而全面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有:培养人额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有促使智力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规模
4、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功能;: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学制发展现状:
1、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师德—职业道德,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核心为教师善、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师知—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主干)条件知识、教育情境、文化知识。师能—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师心—心理素养,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要素在个体的综合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师体—耐受力精力充沛,仪表风度。教师劳动特点复杂、示范、创造、长期、迟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