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8:1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三林中学

傅国帮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要求学生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中国特色;懂得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对待和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讨论法。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我国的民族政策》一框内容,并思考本框主要讲了哪些基本问题。

2、学生收集有关“我们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各族人民共同斗争的历史”、“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资料。

3、教师认真备课、收集教学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 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提两个小问题:

1. 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什么?

2.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新的内容: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课前预习,你认为本框主要讲哪些基本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本框主要讲六个方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6. 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学习。

教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为 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如果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民族纷争,导致国家战乱、百姓受苦。古今中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举例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幻灯片)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略,见课本第91页)教师:为了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对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教师:从1949年《共同纲领》、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到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教师:同学们,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状况,并非区划整齐、界限分明,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出示幻灯片)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幻灯片)

注意:一个少数民族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地方建立自己的自治地方,例如回族在宁夏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在新疆昌吉地区建立昌吉回族自治州;在一个较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也允许其他民族在他们的聚居区内建立较小的自治地方,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有昌吉回族自治州。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设立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有哪些?(见课本)举例:(出示幻灯片)教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一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概括而言,那就是: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应该允许民族自治,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课前请大家收集了有关资料,下面请运用你所收集的资料,说 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举例说明略

教师归纳:肯定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并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具体说: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我国各族人民有着长期的共同斗争的历史。3.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特殊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国情。那么,实 行这一制度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出示幻灯片)

1.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2.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3.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如下材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出示幻灯片)

材料1:宪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2:《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今昔对比 学生讨论: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民族政策,请大家看课本第93页。

四、我国其他各项具体民族政策。(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一项基本政策,了解了其他具体的民族政策;懂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极其中国特色;懂得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同学们,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出示有关图片),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由于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祖国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如今,我们又吹响了西部开发的号角,这必将加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布置回家作业:(出示幻灯片)

2001年11月11日

第二篇: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1、《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

《民族政策常识》在整个课程中位于中间部分,起到承前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民族知识常识与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的衔接。相对小学的知识要更为抽象一些,而又比高中所学的要更为现实、具体。

本教材共有八个课目,每个课目介绍一项民族政策。每一课目的内容基本划分为七个部分:

引言:放在本课目的题目之前,通过趣味引入或承前启后,揭示本课的基本内容。引言文字精练,具有启发性。

题目:紧扣本课学习内容的主题要旨。阅读与思考:系统地阐述某个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民族花园:根据每个课目的主要内容,陈述一个典型案例或故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个课目内容。

探究与体验:结合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设置一些相关栏目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该主题的相应内容。

讨论与分享:设置相关活动供学生讨论和分析,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基本意识。

实践园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和意识拓展到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主要内容

介绍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制定这些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教材以民族政策常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民族团结作为教育的主线。

本教材介绍到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学目标

了解党和国家制定上述八个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与对待党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分2个学年使用,共计4个学期,合计20—24个学时,平均每个学期5—6个学时。每课目教授3个学时,每个学期完成2个课目。

第一课 民族平等政策(上)

教学内容:

民族平等政策 “阅读与思考”和“探究与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特征;理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提高对我国各民族权利平等的认识能力;学会和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爱国的情感,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同“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这一观点;树立民族平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平等。教学重点:

(1)民族平等政策的主要内容。(2)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

(3)自觉维护民族平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民族平等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自觉维护民族平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什么是中华民族、其构成和分布特点。

炎黄子孙谓之百姓,蚩尤后裔称之黎民,合称黎明百姓,是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发展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所有民族的集合,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任一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当一个人拥有中国国籍时即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和海外华人的总称。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属于社会的公共政策范畴。民族政策,顾名思义,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实施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政策历来是党和政府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特定的统治集团的民族观和他们的利益要求。

2、民族平等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是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一律平等。因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二是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对于发展落后的民族,只要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提供发展的机遇,他们就一定会获得进步。主张各民族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三是主张民族平等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在法律上、政治上。

四是主张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五是主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甚至不惜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现实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自觉维护民族平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党和国家制定了民族平等政策,需要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在认同的基础上去遵守和主动实践。学生在了解民族平等政策之后,应当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积极主动地贯彻,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学会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同学、同胞。

3、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1)权利的广泛性(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我国公民在经济、政治、人身、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享有权利自由)

2)权利的真实性(首先,真实不真实,是同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而言的。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赋予公民权利,而且花样繁多,实际上因为它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权利主要为资产阶级所享有,人民的权利常以各种借口被剥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其次,公民权利的实际享有,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既有物质条件的积累过程,又有民主制度的完善过程,还有公民意识的提高过程。以选举为例,如果公民不珍惜自己的权利,视选举为儿戏,那么公民的选举权利也就落实不到实处。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公民的真实权利会更充分地落实。再次,正确认识公民权利被侵害的现象。如果一个国家公民的实际权利被侵害,而得不到保护,侵权行为得不到制裁,那么这种权利就说不上是真实的。如果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后,法律主持公道,制裁侵权行为,那么公民的权利就是真实的。我国属于后者。我们要通过法律常识的学习,增强权利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保障自己所享有的真实权利。

3)权利的彻底性。4)权利的完整性。

5)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4、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政策是我国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基础,没有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问题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研究与体验

按课本“研究与体验”内容进行师生互动,要求学生都动起来,参与交流。

四、巩固练习:教师提出与课上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来回答。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后,归纳本课重难点。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民族平等政策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3、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4、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课时 民族平等政策(下)

教学内容:民族平等政策“民族花园”、“探究体验”、“讨论与分享”。教学目标:

1、阐述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制定和贯彻民族平等政策,达成理性认识;

2、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少数民族同学平等相处,实践所学内容。

3、激发道德情感,导行的教育。教学过程:

第二课 民族团结政策

教学内容:本课时旨在通过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教材内容;

3、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做维护、促进各民族团结的热心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明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的重要性,做维护、促进各民族团结的热心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导入

课前全班齐唱《爱我中华》。

教师导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花满园。”正像我们刚才歌中所唱的,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鲜花,只有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一起盛开,中华民族这个美丽的大花园才会春意盎然,满园花香。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我们资兴市有哪些少数民族。

二、阅读与思考

课堂探究一:有同学说:我们要讲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地区就交给少数民族自己去管理,在他们生活有困难时,由政府拨点款资助一下不就行了?

探究思考:说一说你对同学甲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民族团结的含义真的就是由政府拨点款资助一下不就行了吗?

教师点拨分析:民族团结是指我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总原则之一。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对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和汉族是兄弟民族,只有五十六个民族都发展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园才能算是真正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要在政治上确保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课堂探究二: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思考: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教师点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团结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课堂探究三:学生阅读教材第11、12页。

探究思考: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民族之祸”?

学生结合教材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归纳作结:因为各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障。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个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三、探究与体验

1、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党和国家做出了哪些努力?

教师点拨分析: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在我国无论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应用。(如:毕业证,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商店、工厂牌匾都用两种文字标识;考试有少数民族语文、电台电视台播放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

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很多大学设民族预科班。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

2、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提示:孔繁森的事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查找图书报刊资料、观看《孔繁森》影视录像、请有关人员作孔繁森事迹报告等。孔繁森事迹包括:忠诚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等。

四、讨论与分享

1、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教师点拨分析: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战争和地区冲突都是由于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苏联时期对车臣民族政策有偏差,导致今天车臣要从俄中分裂出去,不断制造暗杀、绑架事件、甚至发动战争。因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

2、畅所欲言:

A、你们知道“5·12”地震的发生地汶川主要居住的是哪几个民族吗?举例说明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手拉手,肩并肩”,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的?在抗震救灾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通过“5·12”汶川大地震,你如理解“三个离不开”?

五、作业与练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在实际行动中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第三篇:八年级民族政策教案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1、我国民族结构状况

(1)中华民族: 了解基础知识

(2)少数民族:

2、我国自古以来就是

(3)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 知道我国自古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以来就是统一

(5)我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及意义: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建立

4、各族人民对祖国都 理解中华人民 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随后经做出了贡献 共和国是各族 历了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巩固和发展 人民共同创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战争): 的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 知道我国各民 族人民为

(3)抗日战争时期:

(4)解放战争时期:

(1)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2)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3)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捍卫的 缔造和发展统 一的多民族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家做出了贡献 通过问题驱动、指导阅读法理 解主要内容

4、阅读与思考:

(1)、我国各民族分布有何特点?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怎样的?(3)、为什么说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 的?

(4)、举例说明我国各民族人民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七、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坚持民族平等民 引言:旧中华民族关系状况及原因 导入主题族团结

1、开辟民族平能团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来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 了解我国新型结互助和谐的新型 互助和谐的新时代,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 了解我国民族

2、我国民族政策的 政策的总原则总原则 理解民族平等

3、民族平等和民族 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原界的含义及团结是解决民族问 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其关系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1)民族平等的含义: 了解民族平等 原则的基

4、民族平等原则的

(2)民族团结的含义:基本出发点和心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 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个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5、为落实民族平等

(1)基本出发点: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本出发点和核民族团结政策,国家 心

(2)民族平等原则的核心: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 知道国家为落采取的措施(1)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 实民族平等民 家事务管理(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族团结政策,在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解决本民 政治经济等方 面采取的措施 族内部事务权利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民族地区发 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 团结的重要保障)

(5)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教育等社会事业。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 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P26“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 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关系上的“三 认识怎样维护 P27

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继承和个离不开” 民族团结和谐 发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局面

7、怎样维护民族团 民族团结,多做有利于…,不做…;对伤害民族感情结和谐的局面 的…,要进行…;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要进行…。在学校…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①经济上的发展繁荣

二、努力促进各民族 了解各民族共共同发展繁荣: ②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少数 同发展繁荣的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内涵

1、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 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理解怎样加快 民族地区发展

2、加快民族地区发 ①要靠国家扶持。②要靠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③要靠 繁荣展的意义 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④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优先发展科教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

3、怎样加快民族地 养少数民族人才。区发展

1、西部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怎样做?

4、保护和发展少数

2、怎样才能实现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掌握重点问题民族文化

三、阅读与思考:

七、教学反思: 教 学 设 计课题:

第三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对党的民族政策有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难点:依法行使自治权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 引出主题治 族内部事务的?

1、民族区域自治含义(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了解民族区域自(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的地位:解决我国民族问题 的基本政策,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治含义和地位 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内容,了解民族区域自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 治的制度的基本度的基本内容: ①法律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 内容 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为

(1)建立民族自治地 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方: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级别: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 治县。③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 域面积的大小。④自治区与国家的关系: 各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基 础和条件.(2)设立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②区域自治地方人大主任或副主任应当由区域自治的 本民族公民担任;政府主席、州长、县长由区域自治 的本民族公民担任。民族自治权利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建立区域自

(3)自治机关依法行 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自治使自治权: 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自治权有: 了解自治机关依 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法行使自治权: 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③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④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⑤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⑥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⑦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原因和作用: 理解大量培养少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自治的关键。民 数民族干部原因 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

二、大量培养少数民族 和作用 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干部 民族区域自治与国家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 致的,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个民族管理本民族 理解民族区域自 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民族平等 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完全符合中国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情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

具有强的优越性 大的生命里的巨大的优越性:

1、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 大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2、适合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

3、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具体实际结 合起来,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民的优势。

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四课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及其形成、重要性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践行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树立正确风俗习惯观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点风俗习惯及其形成、特点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各民族的风俗我国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在衣食、饮食、婚丧、节庆、生活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

1、风俗习惯及其形成 引出主体习惯

2、风俗习惯的特点 ①什么是风俗习惯 ②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③风俗习惯往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点 饮食习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养猪、不食猪肉。服饰特色 丧葬习俗 节庆 禁忌

1稳定性2群众性3民族性4敏感性 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及形成的因素 理解风俗习惯

3、我国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结论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有很大影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1“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①从思想上认识她的重要意义不是个人的小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群众性和民族性处理不好就会伤害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团结

②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意义 知道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4、阅读与思考

③必须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3落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的意义 有利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请列举不同民族习惯的实例。

2、民族风俗习惯有何特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有何意义

3、怎样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驱动促使学生阅读理解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一课

二、尊重和白虎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宗教的特征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我国并行流传的五大宗教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上认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言行上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二、教学重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教学难点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宗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宗教的特征社会历史现象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实体。

2、宗教活动与迷信的区别宗教活动是在宗教活动场所按照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基加利进行的诸如拜佛、诵经、烧香、礼拜等活动。迷信则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等利用封建迷信愚弄群众危害社会治安的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而迷信活动依法取缔。

3、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有的民族只信仰一种宗教有的民族信仰多种宗教有的民族的全民族信教。民族认识宗教的形成及特征 知道宗教活动与迷信的区别

二、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 问题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

1、五大宗教并行流传佛教2000年历史、道教1700年历史、伊斯兰教1300年历史、天主教、基督教150多年。

2、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基本内容①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②不强制公民信教或不信教不歧视信教和不信教的公民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④政教分离政策⑤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状况 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 引导宗教团体和人士把爱教和爱国结合起来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逐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6、作为中学生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要在言行中认真贯彻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合法的宗教活动。二要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从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三要坚决抵制利用知道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实质和出发点 知道作为中学生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阅读与思考 宗教分裂祖国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1、宗教活动与迷信的有何区别

2、怎样正确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3、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

4、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5、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6、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7、作为中学生怎样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通过问题驱动加大阅读和理解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知意行统一

七、教学反思

课题第五课 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 回族概况及来源 第 12 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回族分布特点回族的形成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回民族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师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回族的产生及其特有的文化和奉祀风俗习惯 增强对回民族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回族的形成回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难点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回族概况

1.回族的分布特点

2.回族的形成 引言在我国有56个民族的百花园中回族是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朵。了解回族的历史及其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增强兄弟民族感情增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像是意义。1人数相对多9816805人居55个少数民族第三位排壮、满之后居住分布广98℅以上的县都有回族居住生活

3大分散、小集中。回族的形成是历史上中亚、西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汉族、蒙引出主题 了解回族的分布特点 古族、维吾尔族人等通婚、融合入形成的。早在唐代阿拉伯、波斯商人、传教者、学者、旅游家等沿着“香料之路”“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一部分人滞留中国娶妻生子定居下来。到宋代定居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已有相当规模朝廷专门划出区域供他们居住建起清真寺、开辟公共墓地有的办起学习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子弟学校。13世纪初蒙族崛起因蒙古人西征强行政调来数十万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东迁中国他们被称为“回回人”。随着元朝统一中国战争的完成回回人分布全国各地从政、经商、屯田、从事手工业 了解回族的形成

二、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1、回族是一个重视科学和艺术的民族 制造其中以西北、中原及云南为主要聚居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为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明代因通婚、信仰伊斯兰教等原因大量的汉人、蒙古族、维吾尔族人融入回回人之中加速了回族的形成。民国政府只允许称为“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经过民族识别运动回族正式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定。

1在数学方面阿拉伯数学知识引进中国弧三角法的传入郭守敬大受其益间接推出流传大360年精确度很高的《授时历》。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运算加倍简便促进中国数学的进步。

2在医药学领域五代时波斯人李口著《海药本草》丰富了传统中医药物学的使用范围。“切口排脓”“宽布带高位绑扎止血”“放血疗法”“拔火罐” 知道绚丽多姿的回族文化

2、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回族的风俗习惯

天文地理方面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建议主持修纂《元大一统志》地球仪的制作郑和创造航海之先河第六次行号队航海归来编绘《郑和航海图》 1明学者李贽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明末清初的王岱舆称为与儒家文明对话的第一人。清代状元诗人马世俊流传作品800多首收入《匡奄诗集》清代诗人沙琛著有《点苍山人诗钞》 1语言文字汉语中保留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2回族姓氏保留了阿拉伯、波斯人的传统明代实行汉化政策禁止使用本民族姓名习惯汉姓汉名取代传统名姓出现了新的姓氏如赛、纳、喇、哈、海、回、冶、铁、韦、岩、等同时使用经名。3特色服饰男子多戴白帽女子多戴盖头。4清真饮食受教规影响不饮酒不是猪肉、血液、自私的和未按穆斯林方式屠宰的畜禽不吃狗、驴、马、骡等动物的肉不吃一切小噢那个凶禽猛兽、奇形怪状、丑陋的东西。清真食品以“性善”“佳美”“洁净”“安全”为原则。5信仰伊斯兰教

1、简述回族的形成和风俗习惯。

2、简述回族科学文化成就和杰出代表人物。掌握回族的风俗习惯

四、阅读与思考 掌握重点知识

七、教学反思 审批者签字 年 月 日

第四篇: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新中华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供稿:王红曼 录入: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10-31 浏览量:424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少数民族政治政策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为实行这些权利和义务所制定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维护和确保国家的统一、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是新中华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所在。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类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等方面。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其基本内容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政策。

(3)民族社会改革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领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其基本内容是:“三不两利”、“和平协商”、“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直接过渡”等政策。

(4)民族识别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辨别民族族类和民族族称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斯大林民族定义是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历史事实和就近认同,是民族识别的实践标准。

(5)民族干部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2.少数民族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状态,发展民族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这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综合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而制定的特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和税收两

大方面的适当照顾和特殊优惠。

(2)产业发展政策。这是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农牧业发展和民族贸易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内容。

(3)扶贫开发政策。这是国家为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资金和物资等方面实行更为宽松的优惠以及扶贫与开发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

(4)开放联合政策。这是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民族经济发展活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横向经济联合、对口支援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

3.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保护、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所实行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并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教育政策。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发展权、创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倡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和民族教育的对口支援与协作等。

(2)民族文化政策。即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

(3)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4)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5)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坚持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指国家调节、干预和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政策。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民族人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民族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生产于物质生产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环境。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区别对待原则。即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把少数民族与汉族区分开来,把不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地区区分开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2)控制人口数量。即提倡晚婚晚育,限制生育数量,实行计划生育奖惩机制,控制人口出生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3)提高人口素质。即实行优生、优育、优教,促进民族人口在体能和智能上优秀个体的繁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

[ 教学目的 ]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要求学生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中国特色;懂得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了解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对待和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加强民族团结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努力奋斗。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民族的组成以及民族分布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各民族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点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 教学难点 ]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 教学方法 ] 教学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演示法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提两个小问题:

1. 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的性质是什么?

2.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新的内容:我国的民族政策。通过课前预习,你认为本框主要讲哪些基本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本框主要讲六个方面的问题: 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5.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6. 我国其他各项具体的民族政策。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学习。

教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为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如果民族关系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民族纷争,导致国家战乱、百姓受苦。古今中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举例略)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略)

教师:为了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懂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的。

教师:从1949年《共同纲领》、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到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教师:同学们,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状况,并非区划整齐、界限分明,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注意:一个少数民族可以在不同的聚居地方建立自己的自治地方,例如回族在宁夏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又在新疆昌吉地区建立昌吉回族自治州;在一个较大的民族自治地方内,也允许其他民族在他们的聚居区内建立较小的自治地方,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有昌吉回族自治州。(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设立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

教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有哪些?(见课本)举例:(出示幻灯片)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一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概括而言,那就是: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应该允许民族自治,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课前请大家收集了有关资料,下面请运用你所收集的资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学生:举例说明略

教师归纳:肯定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并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具体说: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我国各族人民有着长期的共同斗争的历史。3.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特殊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国情。那么,实 行这一制度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1.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2.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3.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如下材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材料1:宪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2:《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

材料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今昔对比 学生讨论: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我国还有其他一些民族政策,请大家看课本第93页。

四、我国其他各项具体民族政策。(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一项基本政策,了解了其他具体的民族政策;懂得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极其中国特色;懂得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同学们,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直十分重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出示有关图片),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由于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策,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祖国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如今,我们又吹响了西部开发的号角,这必将加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布置回家作业:

第十七专题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本专题是阐述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概况,着重阐述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民族和宗教是和国家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但与国家密切相关,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民族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本专题所讲的内容,是国家问题的延伸。

本专题的第一部分为民族。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观点和知识,接着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概况,为我们把握第一部分的重点问题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奠定了基础。本专题的第二部分为宗教。着先介绍了有关宗教的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宗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及其复来的社会作用。接着介绍了我国的宗教概况。这部分的重点问题是阐述我国的宗教政策。【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

2.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 界观。

4.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 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Ⅱ、基本原理 1. 民族的基本特征

⑴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的解体而形成的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⑵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⑶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久远的历史。这一特征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开始形 成,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现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

我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这一特点表明: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 相同的义务。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各民族自身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有效保证。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机关除了要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之外,还有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5. 我国的宗教概况

(1)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 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我国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随着剥

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办的事业,而不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和利用的工具。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4)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

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对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和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一定要坚决依法制裁。6. 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的。自然的 压迫和社会的压迫是宗教产生的根源。

宗教一经产生,就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宗教对社会的发展、对认识和改造自然、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7. 宗教的基本命题

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要对其本质有深入地认识就必须理解宗教的基本命题。宗教 的基本命题有以下八个: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是从来就有的。不管哪种宗教,都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不过不同的宗教派别所信奉的神不同而已。世界是神创造的,人要服从神,反动统治阶级的权力也是神授予的,君权神授,人民群众不能起来反对反动的统治阶级,如果起义了,就违背了神的意志,将会受到神的惩罚。在阶级社会中,这一命题常被剥削阶级利用维护其反动统治。(2)灵魂和肉体的关系。

宗教认为人死了之后,肉体腐烂了,消失了,但灵魂还存在,灵魂可以脱离肉体。在

阶级社会中,反动统治阶级利用这一宗教命题来维护其统治。要想使自己的灵魂下辈子附到飞黄腾达的人身上,这辈子就要心甘情愿当顺民。(3)天堂和地狱

宗教认为,神生活在天堂,而人生活在人间地狱,要想下辈子灵魂升天,就要听神的

话,而在阶级社会中反动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说成神的化身,神的代表,听神的话,也就是这辈子甘当顺民,逆来顺受,这样灵魂才会升天,下辈子自己才会成为神的化身。(4)善和恶

宗教的教义也是讲善和恶的,要求人们行善,反对恶,它所谓的善和恶,有些地方

是和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善恶观相通的,如不偷盗等,但不是一切都相通。因为它讲的善和恶标准是以神、宗教利益为最高出发点,而不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出发点。8.我国的宗教政策 见重点和难点。

3. 有关知识之间的关系 1. 民族与氏族、种族的区别

民族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的四个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种族是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特征来区 别的。这种特征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社会现象。2.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

(1)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国家政治生

活密切相联,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正因为这样,我们常说民族、宗教无小事。(2)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体现了这个国家统治阶 级的利益和意志。

3. 我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关系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 信教。因此,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 结,巩固国家统一。

4. 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

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1)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内涵。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有四个基本特征。

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可见,阶级划分的标准和民族划分的标准不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2)民族、阶级、国家有密切的联系。

从民族的最初形成来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由部落联盟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人们的新 的共同体,也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由国民、国土、政权和主权等组成的政治实体。国家由民族组成,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由多民族组成。任何一个民族都必定以国家作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存在一个具体国度里;一个人,既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也是属于一个国家的。

从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少数的剥削阶级和大多数的被剥削压迫的劳动群众组成的,都存在着阶级的对立。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之间不再存在阶级的对立,民族之间只存在差别,民族之间的关系已转变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只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之后,并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的消亡,各民族得到高度发展,真正达到共同繁荣,各民族发展趋于同一水平,民族的差别才会慢慢消失,人类无差别的共同体才会出现。

5.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这是本专题的一个易错点。

(1)共同点: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2)区别:A设立的地区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特别 行政区是港、澳、台设立的。

B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C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则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是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事务的愿望设立的,后者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

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1)二者内涵不同。

(2)要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 理论依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必须符合、体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7. 实行宗教信仰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的关系

(1)关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在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决不是对宗教问题放任自流。(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有利于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 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共性和区别

迷信,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迷信指不明察事情的真伪而受迷惑,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其对象不限于鬼神,还包括迷信书本、古人等。宗教从狭义上说,也是一种迷信。狭义迷信是指相信星占、风水、鬼怪等,也即通称的封建迷信。

宗教与狭义迷信关系不大,但可以比较其异同。从二者的共性来说,二者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均属有神论;二者对社会发展都有消极作用。但宗教和封建迷信绝不相同。宗教有经典、教义和教规,有一定的宗教制度,教徒受教规约束,而封建迷信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骗取群众钱财活动,无组织,也无固定的场所,制度。宗教对社会无直接的破坏活动,封建迷信活动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有直接破坏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封建迷信活动,要坚决制止和取缔,而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的。9. 宗教组织与邪教组织的区别(1)二者的性质不同。

宗教组织在我国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而邪教组织是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危害社会,危害国家政权的非法组织。(2)二者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宗教组织的活动是在法律允许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的。是采用诵经、布道,受戒等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都是公开的、合法的,受到尊重和保护。

邪教组织则采用冒用宗教、气功等方式,采用制造谣言邪说等手段迷惑、蒙骗他人,甚至实施精神控制或使用暴力相威胁。手段和方式都十分诡秘,有的甚至相当残忍。(3)二者活动的目的不同。

宗教组织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其根本目的。邪教组织在政治上,与执政

党和政府对抗,企图达到推翻政府,实现邪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上,以敛取钱财为目的。(4)二者活动的范围、场所不同。

宗教组织在法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教堂等)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邪教组织无固定场所,处处设„点‟,层层设站,其活动场所变动性较大。(5)二者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宗教在我国的消极影响作用被抑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展现出来的则是积极意义的一

方面,即宗教组织中的广大信教群众,把爱教同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邪教组织,则由其本质决定,对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6)国家对二者的态度不同。

对待宗教组织,首先,国家对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尊重和保护;其次,国家依法对宗 教事务进行管理;再次,国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待邪教组织,国家采取„依法治国,严惩邪教‟的法治原则。对于受蒙骗的群众不予追究法律责任,通过批评教育方式,澄清认识,使其自觉脱离邪教组织并与之划清界限;对极少数蓄意破坏社会稳定,构成犯罪的组织者,策划者,将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难点分析】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这是本专题的一个学习重点。把握这个重点,除在基本原理中提到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三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之处,还需把握以下内容。(1)关于民族平等原则

关于民族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最基本观点,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制定一切民族政策的基础。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别。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应一律平等。我国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

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四.在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还相对落后,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对少数民族要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这也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2)关于民族团结原则

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这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十分密切,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保证,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要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要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要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必须牢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3)关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贯彻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本质是使全体人民最终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就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较先进,民族素质提高较快,有的民族与先进民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只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才能为民族平等和团结提供保障。

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首先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扶持少数民族的政策。其次,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逐步消除东西部的差距。再次,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发展少数民族经济。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除要把握在基本原理中提到的民族 区域自治的含义、地位及优越性之外,还需掌握以下内容。

(1)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在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因此,要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法规定。民族自法机关享有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安排和管理本地方的经济建设事业、安排使用地方财政、发展和管理本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使用当地语言文字等方面享有自治权。(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共同繁荣。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有利于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防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既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国对于宗教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这一政策,要全面理解和贯彻。(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见“基本概念”。

(2)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它包括既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

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这两个方面。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

(3)怎样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不得恢复已经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立、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同时,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

在宗教的管理方面,必须依法加强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即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符合人民 利益的正确政策。

第一.符合宗教自身的规律。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只有实行这一政策,才能把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

来,把他们的意志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也正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年高考试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99~10)某中学高三年级的同学就“如何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举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提出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宗教信仰自由是对信教者而言的

B。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可以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C。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教的自由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识记和理解。D为正确答案。A、B、C属于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错误理解。宗教信仰自由对信教者、不信教者都适用。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的是正常宗教活动,而不是一切宗教活动。

(二)不定项选择题

(2000-27)在西藏自治区县乡换届选举中,选民的参选率基本上都90%以上,在自

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超过80%;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主席和各县县长,均由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近二十年来,国家先后拨出专款3亿元维修和保护寺庙,全区藏传佛教等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以上事实说明: A西藏人民充分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西藏自治区已实行全区范围内的直接选举 C西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D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答案;AC 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地方各级人大的产生、宗教信仰自由等,考生只有在掌握并正确理解这些知识才会选出正确答案。以上事实可以说明A、C。A、C应入选。B选项西藏自治区已实行全区范围内的直接选举不符合我国目前的选举法,我国目前直接选举只是在县一级进行。国家拨专款维修和保护寺庙,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使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以实现,这里并没有体现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所以D不应入选。有些考生选了D,是由于他认为D本身正确,所以要入选。从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确定选项时,不仅要考虑选项本身是否正确,还要考虑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学习方法指导】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教学原则和方法。注意运用有关原理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合,注意与时事政治的结合。比如在学习到民族、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时,就可联系当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在处理民族、宗教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思想性,提高自己的认识。可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查,调查一下本地的民族状况。

要注意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如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区分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等,通过比较分析,提高自己的比较分析能力。

【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0年8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西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的 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藏语文作为西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下,得到了广泛学习、普遍使用和巨大发展。”1995年,在政府主持下,已经完成了藏文计算机编码字符集工作,使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取得了前所末有的发展。这表明:

A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享有平等权利 B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当前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

D党和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落到实处

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两段话说明了:

A各民族之间存在优劣差别

B坚持民族平等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

C只有承认和坚持语言平等,才能消除民族压迫不平等的根源 D只要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3、我国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紧密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之中,能够同心同德地进行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相应的各级人民政府 A并不是国家的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而是民族自治机关

B既能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能行使法律规定的自治权 C既是民族自治机关,又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最高权力机关 D既能规定本地区的大政方针,又能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 8. 宗教的本质是

A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剥削阶级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C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D人们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

9.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求国家把宗教宣布为私人的事情、但决不认为同麻醉 人民的鸦片作斗争,同宗教迷信作斗争的问题是私人的事情。„这一论断说明:(1)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宣布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是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符合宗教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做法(2)宗教迷信同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这不是私人的事情(3)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策略,消灭宗教才是目的(4)无产阶级国家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它的消极作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空袭,科索沃危机进一步升级。科索沃危机产生的最初原因是由来已久的复杂民族矛盾,这表明

A 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 B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C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 D“宗教无小事”,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是因为 A民族与宗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B民族与宗教的一切问题都同国家政权紧密相连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 D民族和宗教方面的问题影响民族平等

3、在我国,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因为: A宗教存在的社会基础不可能很快消失

B虽然自然力的压迫已经消灭,但社会压迫末消灭 C传统上的宗教思想、宗教观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 D国际上宗教界的影响还会长期存在

4、我国外交部于2000年10月1日发表声明,对梵蒂冈举行“封圣”仪式,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北京、上海等地的天主教会也分别举行座谈会,抗议梵蒂冈利用“封圣”搞反华的行径。以上材料说明了: A我国宗教不与国外宗教相互交往,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B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C我国宗教受国际宗教的影响,必将长期存在 D我国宗教把热爱宗教与热爱祖国紧密结合起来

(三)简答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9年3月4日与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民 族、宗教界委员座谈时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只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整个中华民族才能振兴。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政治问题。(1)上述讲话体现了什么原则?

(2)如何认识“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四)辩析题

宗教不得干预政治,政治也不能影响宗教

(五)论述题

2000年1月3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举行迎春座谈,他在 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李瑞环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引导宗教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制定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运用哲学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加以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B

5、A

6、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A

3、ACD

4、BD

(三)简答题

答:(1)上述讲话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首先,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其次,只有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它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四)辩析题

答(1)宗教不干预政治是正确的。我国坚持宗教与政权、司法、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干预政府事务,不得进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

(2)政治也不能影响宗教是错误的。我们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我国公民的 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任何外来势力支配和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对于披着宗教外衣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依法处理。

(五)论述题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违反其内在规律的外部干预,任何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处理,都是不能奏效的。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深刻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规律,企图用行政命令去发展宗教也是错误的。

(2)我们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一切努力实现和维护广大

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权利。在我国,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才是主要的。只有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才能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团结起来,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目标上。(3)我国存在的各种宗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都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弃恶扬善、造福人群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能对宗教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挖掘、整理,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10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

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3.11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

综合有关资料和事例说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种民主的真实性需要制度的保障,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两种制度(政策),它保障着少数民族人民和信教群众也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

二、正文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P74的“探究与共享”

(通过对有关西藏解放前和解放后图片、数据的对比,说明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得益于我国实施的正确的民族政策。)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学生活动:结合中华民族分布地图,选择自己所了解的民族,举例印证P75的观点。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边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举例: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我国少数民族可以概括五个字,第一个是多。55个少数民族,成分也多,人口也多;第二个是大,少数民族地区占地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64%;第三个是长。历史很长,我国是自古以来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历史的特点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原苏联完全不同,有自己历史的特点。第四个特点是边,边疆的边,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我举一个数字讲,我国陆地边境线是22000公里,其中19000公里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特点我不愿意说,但不得不说,相对来说和全国相比,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却占贫困人口45%。

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学生活动:阅读P1/78的内容,举例分析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分析:

(1)国家性质表明,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3)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得到法律的保障(宪法)

(4)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

举例:旧西藏5%的农奴主压迫95%的藏族同胞。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阅读P-2/75-1/76,举例分析三大原则的相关内容。

(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基本内涵: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举例:P76的全国人大的少数民族代表分布图

(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B.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恶化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举例:中国的新疆东突事件和巴以冲突等说明问题。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A.基本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分析: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学生活动:结合漫画“输血与造血”,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C.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P77,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

(4)三大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法律的确认,也是各族人民的现实体验,要珍惜并巩固发展它。

学生活动:“忆一忆”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新型的民族关系(见上)

2.处理好民族关系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

什么是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本文地址:http://

本文地址:http://

第五篇: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从民族问题看我国的民族政策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不仅与周边一些国家的民族比邻,有些民族甚至跨国而居,随着多元文化与一体化的冲突加剧,变现为民族和宗教引起的冲突影响到国家稳定。本文从分析新疆乌鲁木齐事件及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等民族冲突问题的社会影响到分析民族问题的原因,最后对中华民族政策做出评价。

关键字:民族冲突

社会影响

民族政策

团结平等

引言

拉萨事件、新疆乌鲁木齐事件等暴力恐怖时间后,人们意识到中国存在民族问题,于西藏独立,新疆独立等民族分裂活动密切联系,使西藏,新疆等地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使北京等城市成为恐怖袭击的可能目标,而且已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中国的民族问题发展到了今天,已成为中央政府和全体国民都必须正视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关联到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利益。建国以来宣讲的传统民族理论,民族平等,区域自治,共同繁荣的口号和目标与我们面对的显示社会的民族隔阂有明显举例,建国六十年后的今天,似乎民族问题比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时的情况任在恶化。民族分裂和民族情绪需要高压措施予以震慑,以军队和金钱的大量投资解决不了实际的名族矛盾和现实问题。

一、民族问题造成的社会影响:

民族问题特殊的、破坏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争端焦点对政府的致命性及其政治背景复杂性,导致它对我国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对我国政治都有强烈的震荡作用。

1、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民族冲突严重的地区,民族分离主义分子不断滋事生非,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比如,2011年7月18日12时许,18名暴徒按照预先计划冲入纳尔巴格派出所,手持斧头、砍刀、匕首、汽油燃烧瓶和爆炸装置等,疯狂进行打、砸、烧、杀,杀害一名联防队员和两名办事群众,杀伤两名无辜群众,劫持六名人质,在派出所楼顶悬挂极端宗教旗帜,纵火焚烧派出所。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被毁车辆达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

继7.5事件后在新疆发生的民族分裂分子有预谋、有组织策划制造的公然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恐怖气氛的重大恶性案件新疆针刺事件。就在乌鲁木齐的街头人气渐增,商场生意渐好,社会气氛逐渐走出“7·5”事件阴霾时,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用一个小针头在群众中间制造出大恐慌,妄图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激起全城市民的愤慨。

这些极大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和混乱不安。

2、危害生命、践踏人权

民族冲突形式或手段的血腥性,造成的重大后果之一就是无辜生命被残害,人权被肆意践踏。随便翻阅一下每场大规模民族冲突的统计数据,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造成197人死亡,1700人受伤。2014年7月28日凌晨,莎车县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造成数十名维汉族群众伤亡。2014年5月22日,7时50分许,有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造成31人死亡,90余人受伤。2012年2月28日上午,阿布都克热木·马木提在其家中召集恐怖组织成员,确定实施暴力恐怖行动,当日下午18时许,带领恐怖组织成员到达叶城县幸福路步行街,持刀、斧疯狂砍杀无辜群众,当场致13人死亡,16人受伤。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3、威胁国家安全,冲击国家统治

民族分离主义者公然搞分裂活动,就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挑战。民族冲突过程中,稍微处理不好,一则会使国家主权受损,另则会使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或集团浑水摸鱼,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比如2009年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随着真实信息的披露和媒体报道的深入,“7·5”事件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场反国家、反民族、反人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处理好民族问题就是保障国家主权完整,保证国家安全。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一地区把民族分裂叫嚣得过热,可能成为民族分裂的带头羊,引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国家安全危机四伏。

二、出现民族冲突的原因

民族冲突的根本原因由政策因素、结构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文化和认知因素构成。

政策因素是指中国现行的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也是民族冲突的最根本的原因。所谓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中国现在的民族政策是比较失败的。

结构性因素包括弱势政府、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以及族群地缘因素。

弱势政府是指一些政府天生软弱。例如,许多诞生于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地政府是殖民者扶持建构的,缺乏政治合法性,因而难以名正言顺地对领土实行有效的管辖。另外,地方性腐败、行政管理能力不强、没有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政府变得越来越软弱。当政府组织衰弱时,暴力冲突就随之而来。

对族群安全的关注也源于政府的软弱。当政府衰弱的时候,国家里的各个族群就感到必须加强自我保护,他们担心其他族群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族群在采取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就可能对其他族群造成威胁,这会促使邻近的族群也采取措施以减少自身受到的威胁——这就是安全困境。

政治因素包含歧视性政治制度、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族际政治和精英政治几个方面。

许多人认为,一个国家是否发生内部冲突,很大程度上与政治体系的类型和公平有关。封闭的专制体系存在时间长了,会使一些族群的利益得到满足,而另一些族群的利益被践踏。即使是在比较民主的体制里,如果一些族群在政府、军队、警察、政党以及其他政治机构中没能获得足够的代表席位,不满也会产生,时间长了,整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政府经常使用暴力、压制手段或政府正处于转型中,那么国内冲突就很可能发生。

排他性国家意识形态包括公民民族主义和族群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强调公民身份的神圣化、个人机会的均等、公民化的教育、集体行动等,因此在国内事务上通常会忽视或侵蚀少数族群基于文化特殊性的权益,倾向于国家对少数群体采取同化政策。就其本质而言,公民民族主义依赖已建构起来的法律制度去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相反,族群民族主义不依赖制度而是依赖文化,它主要强调本族群的文化特殊性,强调对本族群利益的维护高于一切,强调族群成员对族群内部事务的自主性,挑战多族群共存的国家,并在极端条件下形成分裂主义势力。

面对经济机会的不公平、占有资源的不平等、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等,受歧视的社会成员将其视为不公平和不合法。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地区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发展差距扩大。

文化和认知因素,包含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对历史的错误认知。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歧视,包括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使用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时所受到的法律和政治上的限制,以及对宗教自由的限制。

此外,民族冲突的原因还包括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易受蛊惑,所以一些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工作,不满因此而生。加之敌对中国势力的干涉支持及不法分子伙同各方的分裂势力,妄图分裂中国。少数极端分子挂念陈旧,支持独立。比如新疆居住有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人都安居乐业,但有少数的极端分子,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固执的认为是汉族群众侵占了他们的领土。

三、由民族冲突评价我国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一再强调平等问题。但我认为我们需要注意群体真正的平等问题。当你给某一个群体的成员给予集体性照顾的时候,这就是对其他群体成员的不平等。从长远来看,任何以群体为对象的优惠政策都是不平等的政策。但是,当一个群体曾长期处在被歧视的地位,现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歧视,帮助这个群体达到有平等竞争的能力,在政策转换后的一个过渡时期内,实施以历史上的被歧视群体为对象的优惠政策很可能是必要的。至于这个过渡时期的长短,就看我们政策扶助的具体效果如何。以美国为例,如果过了一两代人之后,很多黑人通过了“肯定性行动”的优惠政策进入了一流大学,甚至可以当上议员、市长、大法官、国务卿、总统,黑人已经进入很多政府机构,出现了一个一定规模的黑人中产阶级,这时候有些白人就会提出,黑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显著的改善,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对黑人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照顾?大学入学时为什么黑人有特殊名额,可以降分录取?当黑人中产阶级逐渐发展出来之后,主流社会的白人对这种优惠政策的反弹就会逐渐加强,认为这是“逆向歧视”,侵犯了白人作为美国公民的平等竞争权利。在白人中出现这种声音是很自然的,因为群体优惠政策确实是不平等的政策。但是过了一代两代人之后,年轻的一代白人看到的社会现象是黑人在享受政策优惠,这些年轻一代就未必理解和接受。所以我觉得群体优惠政策只能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政策,在实行了一到两代人之后,就会遇到多数族群年轻一代的反弹。

中国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优惠政策实行许多年了,实际社会效果却不怎么样。在刚刚解放的时候,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各少数民族在许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是应该的,我们必须帮助少数民族在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发展起来,让青少年学生进入好的学校,在各方面逐步具有竞争能力。但是建国已经六十多年了,这些优惠政策实施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应当进行反思。

这样一种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是不是真正起到了帮助发展的作用,也需要对客观结果进行检验。比如在新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考中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例如2011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公布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一本录取线比汉族低120分,而且数学录取分数线只有34分,大家知道150分是满分,90分是及格,同时文科一本的总分录取线比汉族低80分,数学录取分数线是31分。这样的录取分数线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否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既然这么低的成绩就能够进入大学,他们为什么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要那么努力学习呢?而且,在新疆的大学里维吾尔族学生跟汉族学生分班授课,维族班的录取成绩这么低,整个大学期间维族班的教学进度、考试难度必须照顾班里大多数学生,因此即使有一些数学成绩非常优秀的维吾尔族学生,他在这样一个班内的学习也要受大多数人的拖累。这样,当他们毕业的时候,维族班和汉族班的差距会十分明显。因此高考降分录取的政策并没有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起来,而且对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实际也有影响。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原来政治纲领中的联邦制相比,是个重要的改变,但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效果怎么样,还需要深入去调查研究。从历史上来看,民族区域自治的思路和作法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例如在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当时日本投降不久,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曾被伪满洲国统治,从1931到1945年伪满洲国统治了14年,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精英,这些人是受日本人影响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即将在东北地区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客观上非常需要团结内蒙古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为了更好地团结当地的蒙古族精英和普通民众来共同对付国民党,在当时的情况下,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另外1951年中央政府和西藏噶厦政府签订了17条协议,如果当时在协议里没有关于西藏实行区域自治的承诺,这个17条协议也很难签订。以这两个为例,一个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是1951年在17条协议中承诺西藏的区域自治,这两件事对于解放战争的进展与加快全国和平统一进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符合当时国情,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其他地区是不是需要建立这么多的自治地方,还可以具体进行讨论。

我们党和政府以及第一代领导人在当时对于处理民族问题是缺乏经验的,许多作法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用邓小平后来的话说,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要依据后来的实践效果去简单地指责他们。因此,我们过去在历史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们宝贵的实践经验,摸着石头往前走,不能说后来我们调整了制度,就很简单地说前面做的都是错的。现在我主张要反思六十年来我国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制度方面的一些实践,也不是要简单否定过去的制度和政策,而是提出应当要认真地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对我们在历史走过的道路做一个系统和理性的回顾,哪些制度做得比较成功? 哪些制度和政策实行得不那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时远:《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朱伦:《民族自治与共治》,《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3]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4]杨仁厚:《论民族冲突的影响、原因和消除—民族政治学的观点》,《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5]陈云卿:《论民族冲突形势的解决》,《管理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

[6]张践:《“文明冲突论”新解—以宗教为背景的泛化民族冲突》,《中华民族报》2009年第4期

[7]徐桂兰:《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学术论坛》2009年第1期

[8]杨冬云:《解释民族冲突的三种理论图式》,《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9]杨仁厚:《中华民族冲突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10]时宏远:《民族冲突的根源、发展及前景》,《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下载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的民族政策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 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 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开课教案

    专题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安庆外国语学校孙雁群一、教材分析第五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介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共两个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国家......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第六课

    第五课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

    民族政策主题班会教案

    杉阳镇九年制学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主 题:班 级:教 师:时 间:地 点:主 题 班 会 教 案 “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九年级78班朱祥宽 2016年3月7日本班教室 “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方面讲话精神 一、福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情况 根据2006年专项调查统计,福州市共有82个少数民族村,2个少数民族乡,619个村民小组,共有少数民族户数9992户,少数民族人......

    民族政策

    以下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资料摘抄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民族问题概论》 一、 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政策(222~223) 主要体现: 1、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科教事业的政策和法规 1)1950年11......

    民族政策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

    新形势下的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发展改革方针

    新形势下的我国少数民族政策发展改革方针 熊余松 (中南大学,经济系,中国 长沙410000) 摘要:在当前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城乡发展之间所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在城乡发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