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5 08: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

第一篇: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

涟源市中学物理实验创新大赛

气体膨胀做功实验创新设计

主讲:桥头河中学颜克英

2012年10月19日

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

涟源市桥头河中心学校

颜克英

一,实验在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第四节热机的内容。是理解热机原理的核心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实验原型及不足

原实验方法是采用在试管内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试管口,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气体膨胀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原实验不足之处:

图(1)

1、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1).软木塞冲出以后试管里的沸水有可能冲出来烫伤学生。

2).软木塞塞得太紧,试管可能炸裂伤人;软木塞塞得太松,实验现象不明显

2、实验现象的持续时间短。

软木塞冲出的时间只需零点几秒,如果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就无法看到实验现象。

3、只教师演示,同学们没有全体动手操作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实验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2、实验现象发生的时间变长,实验现象可以控制

3、可以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打破了老师指定现成实验器材的束缚

5、学生制作的实验器材可以各不相同,改变了学生使用统一实验器材的现状 四,实验器材

自制运动器一个,试管一根,橡皮塞一个,酒精灯一盏,铁架台一个,U形玻璃管一根,试管夹一个,带夹子的橡皮管一根,烧杯和水,火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当水沸腾以后,有大量水蒸气从玻璃管中冲出,推动运动器不停的运动,瓶盖上有水滴下。气体膨胀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就是热机的基本原理。

在原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软木塞中插入一根U形玻璃管,在玻璃管的一个出口处放一个自制的运动器,另一个出口套上带夹子的橡皮管。

六,实验过程

图(2)

1.将水注入试管,塞好塞子,按图2组装好实验器材。

2.用酒精给试管加热,指出观察的重点是运动器跳动的情况及是否有水从瓶盖中流下。

3.松开夹子,看运动器会不会再运动。七,实验效果

1、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发生的时间变长,只要试管中的水不干,就一直能看到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可以控制,松开夹子,跳跃器停止运动

2、学生更容易理解热机的原理,知道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3、过程和谐,富有吸引力。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快乐,快乐地学习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八,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安全性高

2、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发生的时间长,实验现象容易控制,实验结论更直接

3、便于学生分组实验

4、实验器材取材方便,运动器的制作方法简便,不拘一格,废物利用,实验成本低廉,实验与生活联系密切 实验创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验本身,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社会、科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推缷的重要责任。学生在本实验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更是提高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实验创新能力。与以往传统的演示实验相比,本人认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实验创新设计。

第二篇:气体实验题

气体的综合实验及探究题

1、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发生装置生成的氢气可

能含有氯化氢和水)。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

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应

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

① 加热氧化铜 ② 检验氢气纯度 ③ 停止加热 ④ 通入氢气 ⑤ 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5)实验过程中,通入D装置的氢气如果不纯(混有空气)就可能发生事故。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干燥氢气(2)无水硫酸铜 白色变成蓝色(3)硝酸银溶液(4)②④①③⑤(5)爆炸

2、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2、CO和HCl组成,请从图2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图中装置不得重复使用,有的装置可不选用。)

(1)所选用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序号)。

(2)选用的第一个装置的作用是;选用的第二个装置的作用是。

(3)首尾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分别为。

2、答案:(1)④⑥①⑦⑤(2)验证混合气体中HCl的存在;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排除对H2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水的验证的干扰(3)有白色沉淀产生;有白色沉淀产生

3、某同学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还要防止反应后多余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他准备了甲、乙、丙、丁四个装置(丙装置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试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丁

(1)装置丙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2)实验进行时,各装置口的连接顺序为:A接,接,G接。

(3)C处放出的气体为,应处理。

(4)装置丁中反应管内的现象是。

(5)装置乙中的现象是。

答案:(1)吸收原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因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大,NaOH极易溶于水;而Ca(OH)2质量分数小,属微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吸收CO2常选用NaOH,不用Ca(OH)2。(2)

A接E、D接F,G接B。(3)CO,点燃法(4)黑色粉末变红(5)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4、一种气体可能含有N2、H2O(气)、CO2、H2和CO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研究该气体的组成(A中试剂足量):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为:A、E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F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浓H2SO

4D

中氧化铜转化为一种红色物质。

于是他得到如下结论:

气体中① 肯定不含CO2;② 肯定含CO; ③ 肯定含H2O(气);④ 肯定含H2;⑤ 可能含N2。你认为不正确的结论是(填序号)。为使实验得到正确结...论,须将上述实验中的仪器装置重新连接,你认为合理的排列顺序是(填代号)。其中C中浓H2SO4的作用是,F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答案:不正确的结论是①③④,正确顺序为BACDFE。浓H2SO4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

F无水CuSO4的作用:证明D中是否产生水,从而判断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H2。

5、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来进行实验,水应从端通入。答案:(1)浓硫酸(2)澄清的石灰水(3)B;B;A

6.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回答:(1)用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应选(填序号,下同)______;用固体受热反应产生气体应选_____;收集难溶性气体应选______;收集常温下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应选_______。

(2)A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受热后试管________;B中的长颈漏斗末端应伸至液面以下,可以防止产生的气体_______。伸进D、E中的导管均应接近集气瓶底部,是为了将瓶中的空气________。(3)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加热来制取甲烷气体,请根据甲烷的性质回答:

① 制取甲烷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与实验室制取________的发生装置相同。② 收集甲烷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或________。

7.今有A、B、C三种无色气体和D、E、F三种黑色粉末,已知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 A+C→B② B+D→A③ D+E→B+Cu

(1)根据以上反应推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E._______(2)若C和F均可由某紫黑色晶体受热分解而生成,试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所示装置中,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集满的方法是:。

9.某学生设计了如下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分别与水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性质。根据该学生设计的(1是:(2)装置(3)装置10.(1试剂一般是。

(2)用锌粒和浓盐酸反应制氢气,将制出的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气中含有(写化学式),若要制出纯净、干燥的氢气,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的一种装置是,该装置中药品的作用是。

(3)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 加热② 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 熄灭酒精灯⑤ 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 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

11.(1)(2)若用装置C制取CO2,并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较长时间一直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

生成的CO2中混有气体。

(3)D是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① 中的现象是;② 中的现象是。尾气应该,以防止和控制尾气中的对空气的污染。

12.蒸气。

用A、B、C、D①

③(2是13.请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按示例为下图所示装置设计至少3种用途,并说明使用方法:(1)用途,使用方法。(2)用途,使用方法。(3)用途,使用方法。

14.现有碳酸盐矿石(主要成分是BaCO3和CaCO3),要从该矿石中分离出BaCO3,并尽可能除去Ca2。

分离要求:A:原料只有矿石、水和燃料,不另用其他化学原料;B:Ca2含量越低越好。

(1)下面是分离的实验步骤,在标有箭头的横线的上方或下方注明反应所需的条件、方法或所需物质,在(2由A由B由D

试题答案

1.(1)B;A;C;D

(2)炸裂;从长颈漏斗选出;排净(3)① A;O2② C;E 2.(1)CO;CO2;O2;C;CuO

(2)2KMnO42MnO4+MnO2+O2↑; MnO

23.(1)A、C;检验其纯度(2)B;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4.(1)所制得的CO2中含有HCl;将浓HCl换为稀HCl(2)紫色的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3)Ca(OH)2+CO2== CaCO3↓+H2O

5.(1)A;澄清的石灰水

(2)HCl;C;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3)③、②、①、⑤、⑥、④ 6.(1)B;检验甲烷的纯度(2)氯化氢

(3)黑色的CuO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气球收集或点燃;一氧化碳 7.(1)① D② B③ CAD(2)C;BCAD 8.(1)除CO2,在瓶内装入NaOH溶液,a进b出。(2)排水取气,在瓶内装满水,b进a出。

(3)证明CO2,在瓶内装入Ca(OH)2溶液,a进b出。

还可用于排空气取气,若向上排空气,应a进b出;若向下排空气,应b进a出。9.高温高温

A→BCaCO3CaO+CO2↑,BaCO3BaO+CO2↑;

B→CCaO+H2O=Ca(OH)2,BaO+H2O=Ba(OH)2; D→EBa(OH)2 + CO2=BaCO3↓+ H2O

第三篇: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篇一: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陶学明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 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三.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对学习内容任务和学习者的分析,提出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含义;

(2)认识两个必要因素与功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经历引出功的概念的过程;

(2)通过实例体验、情景归纳,体会功的物理意义及做功时力与距离的内在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从功的概念、原理中受到启发;(2)受到物理学史中科学精神的熏陶;(3)培养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意识。4.教学重点:(1)是否做功的判断;(2)做功多少的计算。5.易错易混教学难点:

是否做功的判断,尤其是关于“距离”的理解。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抓“要素”时,先用演绎法;

2、体会没有做功情形时,运用“归纳法”;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实践体验”、“演示分析”、“情景归纳”、“交流讨论”、“练习展示”等教学方法,切实转变学习方式。

4、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或“先行组织者策略”。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习态度、兴趣、积极性的评价,把学习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小组加分评价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

篇二:【教学设计】做功了吗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我是从人们使用简单机械的图片入手引入新课,吊车吊物体、牛耕地、用滑轮提升物体等,通过对比学生会很自然的提出质疑:这些劳动即有力、又有距离,力和距离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引入新课,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8min):

我首先根据刚才的图片,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定义来判断思考:顾客推着小车前进,顾客对小车做功了吗?用水桶向上提水,人对水桶做功了吗?运动员把球踢出后,他对球做功吗?等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不做功的情况:

1、f=0(不劳无功)对物体根本不施力,不做功。举物体靠惯性在水平面上运动的例子,说明没有推力对物体做功。

2、s=0(劳而无功)我推讲台没有推动,我对讲台不做功.展示举重运动员没有举起杠铃的情景。

3、f⊥s(劳而无功)因为这种情况下物体并没有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这个力不做功。

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进行分析。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情况物体是否在做功。

4、怎样计算功(12min):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推动课桌和推动讲台前进),配合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功的计算公式。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并指导学生认识功的单位:1j=1n.m ;力做1j的功约多大;让学生亲自举2个鸡蛋,感受做1j的功到底有多大。运用公式进行解题。利用公式可以直接求解的例题,在解题中强调:首先要判断是否做功。并且找准力和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在课堂中设计了练习题,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在介绍功的单位时,可以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由学生进行知识点小结,需要3min.5、作业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紧扣重点,难点,设计题目

6、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1、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机械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

第四篇: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

荣琴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 荣琴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

荣琴

不足之处:

1、反应条件不明确,反应时间难以控制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3、未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进了实验设计

⑴ 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 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

⑶探究了发酵产物

2、改进了实验装置

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杯(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干酵母约5g、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

荣琴

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说明:

六、实验过程

1、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将50ml大约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倒入烧杯,再将大约15g的葡萄糖及5g的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将搅拌均匀后的液体经漏斗注入玻璃瓶内,摇晃一下,使之混合均匀,加大酵母菌与葡萄糖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然后将玻璃瓶放入装有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的大烧杯中,水浴保温。

2、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将输液管的针头一端扎入玻璃瓶的橡胶塞上,输液管的另一端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七、实验效果

1、可以观察到,输液管的一端不断的产生了气泡,且气泡产生的速度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玻璃瓶中也不断的有气泡产生,堆积,说明发酵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气体。一端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甚至变成了乳白色。

2、实验过程中,问到了一股芬芳的甜酒味,说明发酵过程还产生了酒精。

八、自我评价

1、原理科学 利用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验证产生的气体是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

荣琴

二氧化碳,使实验更具说服力。、设计合理 实验设计严谨科学,让学生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的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象明显 改善发酵条件和发酵材料,短时间内可明显地观察到发酵现象,节省时间。、装置简单 操作简便 改进后的装置组装简单,气密性好,保证实验的成功率,而且见效快。、趣味性强,且实验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推广性强

6、通过该演示实验,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上所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对于之后学习酵母菌发酵用于制作馒头和甜酒等内容打下基础。

第五篇:化学实验创新教案

课题: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探究实验的改进

长沙县干杉乡干杉中学 盛晶呈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实验出现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前一课对蜡烛燃烧简单的实验探究中,初步学会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紧接着提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问题,第一次去尝试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好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空气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也为学生今后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开了个好头。

二、实验原型及其不足之处

教材中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呼出气体的样品,然后使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样品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在于:

1、当气体与水反应(广义上也可以叫溶于水)时,如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用排水法将会是这些气体部分溶解,尤其在我们的实验目的是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时,部分溶解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实验失去准确性。

2、在之后的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和《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中,明确强调二氧化碳不可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中考中也将二氧化碳的收集作为考点。

为了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准确掌握,需要对此实验进行改进。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去除“收集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这一步骤

2、用玻璃管和广口瓶的组装仪器,直接将空气和呼出气体利用气压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避免收集时产生的损耗,同时能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气体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避免出现诸如“空气到底有没有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疑问,同时现象对比更加明显,有助于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

器材:广口瓶x2,双孔橡胶塞x2,玻璃管x4,Y形管x1,橡胶管x2 药品:澄清石灰水

五、实验原理

利用简单的气体压强原理,吸气使空气进入澄清石灰水中,呼气直接吹入澄清石灰水。

六、实验操作过程

1,、如图装配好实验仪器,向两个广口瓶中均加入澄清石灰水没过较长玻璃管下缘;

2、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捏住右边橡胶管,松开左边橡胶管,向Y形管中吸气,利用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澄清石灰水中;

3、检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捏住左边橡胶管,松开右边橡胶管,向Y形管中吹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七、实验效果

1、捏紧右边橡胶管吸气时,明显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气泡,证明空气直接进入了澄清石灰水中,静候片刻,无其他明显现象,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2、捏紧左边橡胶管呼气时,澄清石灰水中同样出现大量气泡,证明呼出的气体全部进入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八、自我评价

实验器材方面:经过改进,实验用具变得略为繁琐,但是一套仪器组装好之后可以重复利用,有效减小了实验的局限性,同时操作变得更为简单易行;

实验操作方面:由于无需再收集气体样品,免去了传统实验前的大量准备工作,在实验中也无需担心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溶解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使操作更加简便安全;

实验效果方面:两个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化差异非常明显,有利于学生观察。

综上所述,我认为所做的实验改进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可操作的。

下载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气体膨胀做功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实验创新教案

    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改进 崔家桥中学 滕婷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通......

    实验创新教案 docx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创新教案 实验目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原理: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硫酸铜溶液进入试管中,通过上升的液体体积测......

    《第一节 电流做功》教学设计

    《电流做功》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通过探究,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的大小及通电时间的长短有......

    气体摩尔体积教案

    气体摩尔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②从微观上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③从宏观上了解决定气体体积的因素。 ④......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心得体会

    机械机构设计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践性的实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东西决定着做事的快慢以及做出的事的成败。这次实验我们做......

    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心得体会

    机构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机自101 李希东 201010301146 转眼间机构创新实验结束了,但通过这次实践性的实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东西......

    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13.1 怎样才叫“做功”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

    第一节 电流做功教案(5篇)

    第一节 电流做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能简单描述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⒉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 ⒊学读家用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