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
咏华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
1.板书:华(hua)山,领读“华”,第四声。
2.简介华山:在陕西省的东部,华阴县城南,远远望去,它的样子好像花,所以叫华山。名胜很多,是游览的好地方。“华山自古一条路”,仅只南北一线,全程大约10千米。解放后,曾经对山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且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
3.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相传神话故事《宝莲灯》中的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说说你看到的景色。
4.是啊,华山高而陡峭。“咏华山”就是诗人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领读课题。5.读了课题后,小朋友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质疑
1.请大家带着疑问,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4.出示生字词:
山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不自禁 吟 诵 寇 准(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平舌音的字:自、赞、诵 前鼻音的字:赞、沿、难、禁、吟
(4)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5)理解词义:
①不用讲解的:山路:山间的路;自己:本人;艰难:困难;沿着:顺着。②教者举实例讲:
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吟诵:有节奏地诵读。
③“与、齐”到精读训练时讲解。
(6)开动脑筋记生字:华 间 代 岁 与 齐 称 ①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者小结:
换一换:华,“花”字去掉上面的“艹”,下面加个“十”。称,“你”字去掉“亻”,换上“禾”字旁。教“禾”字旁。
加一加:自,“目”字上面加一撇。齐,“文”字下面加上撇和竖。
部件法:路。“足”字旁,加个“各”。“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关键法:“己”与“已”结合起来记,“已”半“己”空。②各自记生字。
(7)读了课文,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吗?指名说。(宋代的寇准7岁登华山时写的)
出示第一、第四自然段,指名读。你觉得寇准怎么样?介绍寇准生平。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华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2.学生结合平时写字体会谈怎么样写好上述生字。教者小结:
(1)合体字如:华、路、齐、称等,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位置。
“华”,上面的“化”大部分在横中线之上,“十”在横中线之下。“齐”的“文”字大部分也在横中线之上。“路、称|”的左边部分在竖中线的左边。
(2)独体字“自、己、与”则要更多地注意确定关键笔画的位置,防止偏上偏下或偏左偏右的现象。“自”的第四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己”的第二笔“横”也在横中线上。“与”的第二笔中“横”要与横中线重合。3.按笔顺描红。
四、作业 1.给多音字写上拼音并组词。
称()华()()()2.读读、写写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能响亮地读出它们?(开火车读,齐读)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不自禁 吟 诵 寇 准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欣赏华山视屏,介绍: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到这样的华山,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寇准吟诵华山的那首诗的意思。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5
咏华山
登→咏→赞→点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案例评析
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案例评析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大巷中心小学
点击数:207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型----文包诗。这篇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片段1]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看。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完后把你看到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谁来把你刚才交流的告诉大家?
生:我在华山顶上看见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看见了远远近近的山都像在自己的脚下。
生:我看见了白云在山腰间飘动。
师:小朋友读了这两句就看见了蓝天、白云、太阳和远远近近的山,你们真会读书。
师:你觉得华山的景色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丽。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迷人。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奇特。
师:是啊,华山的景色真美啊!老师这儿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对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请学生自由画图,一生板演)
师:你们觉得他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太阳画在小孩的头顶上很好。因为华山很高,太阳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师:你说得真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他把山画在小孩的脚下很好。因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师:那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很高,高得山都在自己脚下了。
生: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
师:那你觉得白云该画在哪里?你来画给大家看看。
(生重新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生: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所以要画在山的中间。
师:你不仅看得仔细,也很善于思考。
师:小朋友画得真好,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景象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片段2]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试?
师: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华山真的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生:华山真高啊!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小寇准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他做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评析:作者胸有境,入境如与亲。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蕴意。情不自禁一词是文与诗的联系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学生换位体验,自悟其情,体会词语意思,也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古诗的学习上。]
[教学片段3]
师:寇准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所以先生听了---
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老师请小朋友同桌间互相合作,来演一演小寇准吟诗和先生称赞的情景。小朋友在表演时还可以配上动作。我们来比比看,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
师:哪组小朋友来表演给大家看?
(一生演寇准,边吟诗边表演举手、回首等动作,一生演先生,边听边说边点头。)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表演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小寇准的举手、回首都表演出来了。诗也念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先生边说边点头称赞表演得很好。
生:我觉得老先生还可能会捋捋胡子,翘翘大拇指。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表扬表扬他。让我们一起来吟吟这首诗,来赞一赞小寇准吧!
(师生共同吟诗表演)
[评析:通过感悟、表演、评议,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表演文情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反思]
在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新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各种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的实践体会,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学科间整合,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程改革的趋势。《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堂评议,深化理解了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创新见解,无不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第三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读课题:咏华山)
2、玩游戏,认读生字词
小朋友们,想登上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1)第一座山【出示词语:沿着、艰难、山顶】你来读,“顶”是后鼻音,读准了,一起读(2)第二座山【出示词语:吟诵、称赞、七岁】你来读,“称赞”这个词你读得很准,做一下小老师带大家读
(3)第三座山【出示词语:宋代、寇准、山腰间】你来读,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这座大山【出示: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七岁、宋代、寇准、山腰间】小朋友们读得真准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叫做——(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二、精讲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请你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找对了没有。(生读)你真会读书
2、沿着山路(教师做动作)就是顺着山路,对了,你看,多读读,就懂了。
你明白“艰难”的意思吗?【课件强调“艰难”】你说。你们看,(指图)山是那么高,那么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读好“艰难”这个词吗?(学生个别读,点评:感受到不容易了吗? 学生体会,再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让大家能感受到登华山是那么的艰难。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读。
3、当他们好容易登上山顶一看【出示山顶观景图像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啊,哇,两个表示惊叹的词。两个感叹号。)找得好。他们惊讶的是什么?【点击强调:真高】华山真高哇,知道有多高吗?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抬头看看我们的教室只有一层楼高吗?十层楼呢?一百层呢?而华山有六百层楼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谁再来读一读?请第一小组的小朋友读好这句话。你们站得那么高,真神气啊!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请小朋友们大声朗读下面的话体会体会。指名学生回答。我们来看课文中的话。【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5、小朋友们看(指图)这些山,有的远,有的更远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这么多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的山,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远远近近)怎么读好这个词?这么多的山一下子是看不过来的,读好它。这些山都在小孩的脚下,难怪他这么惊奇,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名读)
6、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地面看,太阳离我们是那么远,白云在很高的蓝天上飘,到了华山顶上感觉有什么不同了?(指名读)【课件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你来读。小朋友们,白云在哪?(山腰)孩子在哪?(山顶)他要怎么才能看见白云呢?说得真好,因为孩子在高处,白云在低处。好,谁能读好这句话?我们一起读。太阳真近,我们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了
7、朗读2—4句话。小朋友们,你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吗?【课件出示2-4句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好,你评价得更好。
8、正是他到了华山顶上,有了这样的感受,所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赞美华山。【出示词语: 情不自禁】 读准这个词(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叫情不自禁)【课件强调“吟诵”】这个词你会读吗?(指名读)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就叫——
9、请你们也来吟诵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想要读好这首诗,先要读好这两个生字【强调与、齐】与是和的意思,齐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这里还有个首,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头)
10、现在,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第一句,谁来说?(指名说)说得真好。第二句呢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吗?小朋友前边的课文读懂了,理解这首诗就很容易了。谁愿意读这首诗?(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加上动作,再读。一起读。
11、尝试背诵诗句。小朋友们,现在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着眼前的情景,一起吟诵这首诗,好吗?起立,读。
(二)三四自然段
1、寇准仅仅用了20个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夸夸他?(指名读)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与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课题。
2、师:寇准写这首精妙的诗篇时才„„七岁,和我们小朋友们一般大,他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学习,我要„„)读好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写字
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1、看这个岁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老师告诉你一个顺口溜,你一定能记得牢牢的。山字头,加个夕,过了一年长一岁。这个字中有个新偏旁,叫做山字头,写的时候要写得扁一点,看老师写一个。(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在这幅画里,藏着个字,你能看出是哪个字吗?(间)日字关在门里面,这个字儿就是间。这个字写得时候要注意把外面的门字框写得宽一点,日才能塞进去。(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请小朋友们在习字册上写一写
3、评议。这几个小朋友的字怎么样?教师相机点评。
第四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教案
滨江小学
韩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二、精读第二小节:
(一)1、出示图片:这就是华山。华山高2100多米,人人都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
2、他们是怎么登山的?
3、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就叫做——出示“艰难”谁来读一读?放进句子里能读好吗?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自读,指读。齐读
(二)1、他们在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请你再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2、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图)
(1)指读,他们看到了什么?齐读
(2)读了这两句,你认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从哪儿能看出华山高呢?(3)A、“远远近近的山”看图,有的高,有的……有的……有的 ……所有的山都在——“脚下”?说明什么?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贴)指读,齐读。
B、“太阳显得那么近”“那么近”是怎样的近?换词(非常近、特别近)为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C、白云飘在哪里?“山腰间”指在什么地方?师画山,指名上台指云的位置。说明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是“一朵云”吗?朵朵白云,随处可见,看图;一大片,一大片,就像云的海洋。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心里会怎么想?这美丽的云海奇观只有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才能看到呀。你们说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 1 山真高哇!”
(4)华山的高令人无不称奇,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表现出华山的高。
3、历尽了艰难困苦,他们终于成功地登上了山顶。当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他的心情怎么样?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极了(开心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激动极了(激动地读“啊!华山真高哇!”),幸福极了(幸福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是呀,他开心极了,激动极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出示,指读。
(三)1、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一首诗——
出示,图,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诗里写的,全是小孩儿登上华山以后看到的,美吗?再读一读。出示第一句。
3、出示第一句。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与”何义?“齐”何义?它的意思是一样高,“更无山与齐”没有山和它一样高,那就是所有的山——(降低手势)都在它的脚下。第二小节里,也有这句诗的意思,你能把那句话找出来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是——?
4、出示第二句。谁再来读读第二句? “举头”师做动作,何义?“回首”做个动作,何义?那么“首”就是何义?小孩儿抬头,看见了什么?回头时又看见了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在第二小节里,你能找到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
5、这首美丽的诗,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边读边做动作。指名上台表演。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叫做——出示“吟诵”。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诗吧: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全首诗。
5、登上华山之后,华山的高大、险峻和美丽给小孩儿和他的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他们看到的景色。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四小节:
1、先生听了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三小节,表演给同座看。指名演。“连连点头”不停地点头。“称赞”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表扬、夸奖、称颂)
2、先生不停地点头,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3、是呀,寇准那年才7岁,和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一样年纪。
四、总结:
在这个故事里华山的高大给年仅七岁的小寇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感受华山的雄伟高大,记住聪明的小寇准吧。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课文学完了,你会背这首诗吗?齐背。真聪明,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老师又带来了几首写山的古诗,你们读一读。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吗?
2、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这些诗各写了山的什么特点呢?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它们的意思。
4、出示练习册第二、五题,练习说一说。
自做第二、三、五题。
附板书: 咏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第五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
执教教师:顾婷 执教年级:一年级(下)
【教学目标】
1、字词:
(1)能写默本课生字新词,并能说出词语的意思:艰难、远远近近、山腰间、朵朵、吟诵、情不自禁、回首、举头。
(2)学生能说出重叠的词语表示数量的多。
(3)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学会两个新部首:山字头和禾木旁。
2、句段:
(1)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华山高的句子。能对照课文说出古诗的意思。
(2)学生能完成一定的句式练习。(修改后重新表述)好像没有了。
3、朗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背诵课。
4、课文内容或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说出华山很高,雄伟壮丽。(咏华山)
(2)学生能说出最后一段话中用上了一个“才”字,说明了什么。(赞寇准)【任务分析】
目标1:认读与默写属于文字符号的记忆;词语解释主要涉及具体概念学习。达到记忆、理解、运用水平。前者的学习条件是重复练习,后者的学习条件是联系上下文,从例子中学习。目标2:本目标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学生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
目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兼具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性质。达到记忆、理解、运用水平。其学习条件是重复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目标4:属于课文内容知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达到理解水平。学习条件是:(1)需要对被学习对象有相关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
/ 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都知道小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山吗?
2、板书:华山
师:“华”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huà 跟我读“华山”(两遍)书空。
3、(出示多媒体)“华山风景图”。简介:瞧!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的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去游览。
4、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儿和他的先生曾经到过华山,这个小孩儿叫寇准,(跟读两遍)他做过宋代的宰相。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寇准小时候和他的先生登华山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过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指导自学:小朋友听得很认真,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老师读得还要好。请大家先读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听读。
4、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
咏 华山 沿着 山路 艰难 山顶 自己 情不自禁 吟诵 与 齐 称赞 寇准(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如: 后鼻音— 顶 称
前鼻音—难 禁 吟 翘舌音— 称平舌音—颂 赞 自
/ 9(3)学生分小组读词语,互听互评。交流: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不懂?(初步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咏:赞扬、称赞、赞美 艰难:艰苦困难
山顶、山腰的位置要能指出来
情不自禁:忍不住,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称赞:夸奖、表扬
(4)请四个同学分段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5)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交流并板书:高。
师:你从哪些句子读出华山的高来的? 预设:除了„„
太阳显得„„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
如果学生读诗歌,也对其肯定,但不要强调。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正确书写。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分析、记忆字形。认识禾木旁。
3.学生在书上描红,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笔画。书写生字,除了“华”“代”“岁”。
4.指导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5.写后集体评议,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 9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古诗,学习新诗:课前2分钟背诵古诗。(挑选学生平时背诵的古诗)
《咏柳》、《敕勒歌》、《出塞》、《风》、《登鹳雀楼》、《春晓》
师:宋代的寇准跟随先生登上华山也吟诵了一首诗。今天继续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咏华山》
2、复习字词: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了课文,这些生字,还会读吗?(课件出示)
华 间 与
齐 称
代 岁
咏 沿 艰 难 顶 禁 吟 诵 赞 宋 寇
师评: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我们学习他,一起读。
3、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读准吗?我们开小火车读。
(课件出示)
华山 称赞 宋代 七岁 沿着 艰难 山顶 吟诵 寇准 山腰间 情不自禁 更无山与齐
师评:全读对了,大家一起读,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评:正确、整齐、响亮,好样的。
4、课文中还有一组特殊的词语,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课件出示)朵朵白云 连连点头 远远近近的山 师:你发现他们特殊在哪里?
这些词语中有同一个字会重复出现,一般可以表示数量很多。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二、学习美文
(一)感受华山的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和小寇准一起去爬华山,好吗?
打开书本翻到137页,找到第2自然段。听清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不齐读;读完了一遍,坐端正。小朋友,华山给你什么感觉?(高)
2、初步感受高:(基本读好这句话)
师:哪句话直接写出了华山的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 9 指名读。
评:听出了,华山还真高呢,(课件点红“真”)谁再来读。
3、数字说明高:(读好语气词和感叹号)
师: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我们这座四层教学楼有20多米高,华山大概要100多座我们学校的这样的教学楼叠起来这么高。把这份惊讶送到句子里,请你来读。评:你读得这么好,难怪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课件点红“感叹号”)我们一起读。
4、想象画面体会高:(抓住词语:艰难)
师:华山这么高,小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山的呢?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你看,面对飘带一样的台阶,他们爬山容易吗?(不容易)哪一个词告诉我们了呀?(艰难)
师:老师觉得他们爬山的时候一定是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你觉得他们爬山的时候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我们好像还听见——(直喘粗气);他们的手——(磨破了);脚——(又酸又疼);累了——(还要找块石头坐下歇一歇);
师: 是啊,他们爬得多么艰难啊!谁来读这句话?
评:爬华山的时候真是艰辛又困难;爬的真是太难了,让我们一齐读。
5、图文结合感受高:
师:华山很高,很难爬上,但爬上山顶,就能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是怎样的呢?(两位同学回答后出示课件)
/ 9 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评:这景色真美,老师想把它们都画出来,可以画什么呢?
▲画“山”。这是一座近处的山,这样画够吗?原来“远远近近的山”是指很多远的山,很多近的山,一座连一座,数量多,范围广。指名读“远远近近的山”。老师可以示范朗读。评:有远也有近;数量真多啊;一起读。
师:这些山原来也很高,可现在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师:这里的“自己”指的是谁呀?(寇准)
师:寇准有这么高吗?(因为他站在了华山顶上,华山很高)
师:是啊,除了蓝天,高高在上(点红:除了„„都„„),在蓝天下,华山是——最高的。
师:谁能用朗读,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评:对啊,只有天在上,再也没有其他山可以跟华山齐平了!我们一起读。▲画“日”。画在哪里?为什么?(“显得那么近”)好像就在我们头顶上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里还写到白云呢,我也想来画画白云。
▲画“云”。应该画在——山腰间。我们来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里?那么山腰在哪里?谁来指一指?
师:是的,这是山腰,这是——山顶,这就是——山脚。老师就在山腰上画云。画一朵,行么?有很多很多的白云,一个叠词朵朵,就把白云数量的多说清楚了。谁来读?请女生读。
师:华山真高啊,都穿过云层啦。老师忍不住要与大家分享一个四字词语,出示词语:高耸入云(小黑板出示),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平时那么高高在上的云朵,现在只能给华山当腰带。指名朗读。
评:山真高啊,真是高耸入云。你还把这景色读得美美的呢。
6、站在山顶上,抬眼望云,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都变得很小了,山腰间一朵朵白云轻轻飘荡。多美的景色,我们边读边欣赏吧。多美的白云,多高的华山,难怪小寇准要激动地赞叹:啊!华山真高哇!(齐读)
/ 9
三、吟诵好诗
1、师: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顾老师就带大家到高高的华山山顶去看看吧!老师媒体播放华山图片组合,学生惊叹四起。
2、师:大家刚才忍不住发出赞叹之声,这样的心情就是“情不自禁”。(小黑板出示)
3、师:文中的小孩寇准他就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谁想读?
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1)读正确:
指名读。评:你把诗读得正确流利。(2)读出停顿、节奏:
师:谁再来读一读,能不能超过他。
生读得好,师评:她读的时候还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诗的节奏,这样就更加优美动听了。(课件标出停顿符号)
学生依旧没读好,师:老师告诉大家,读诗的的时候要注意诗句间的停顿,这样就能读出节奏,(出示分隔符号)。听老师读第一句。谁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一读?
师评:你读得再慢一点就更好了。再请学生读。
师:后面几句也是这样,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自己练练。学生练习后个别读。
师评:读得优美动听;真像位小诗人了。男生读。(3)理解诗意,诗文对照。
师:诗的意思你读明白了么?分两行来说说。(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借助文中句子说)
(第一句教师补充:再也没有其它山和华山一样高,这就叫——“更无山与齐”。“齐”就是一样高的意思。)
老师再来考考你:
①举头(做动作)②回首(做动作)
看,“回首”就是“回头”,“首”就是“头”的意思,刚才“举头”和“回首”中藏着一对近义词呢!
/ 9 师:发现了么,文中这两句话,写的就是这些诗句的意思。
我来读上面的句子,同学读下面的诗句,我们来配合读一读。(诗文对照读一读)。(4)诗文比较。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写得和上面这段话是一个意思。老师数过了,上面这段话足有52个字,这首诗仅仅用了20个字,你更喜欢什么啊?(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理由)师总结:这首诗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都在说华山的高,而且读来有节奏,有韵律,朗朗上口,优美动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5)吟诵好诗。(出示整首诗)
师:这样,用诗歌来赞美,就叫做“咏”,吟咏、歌咏、咏叹的意思,本课的课题,也就是这首诗的诗题。我们把诗完整地读一读。谁来试试?老师为你配上音乐。(朗读最好的同学读。)
评:你读得真美啊,读出了诗的节奏,还读出诗表达的感情,就叫“吟诵”。我们学习他一起来吟诵。
评:我听出了抑扬顿挫,真的是用心在吟诵呢!
四、夸赞寇准
1、师:先生听了小寇准吟诵的诗一个劲儿地夸奖,自己读读课文。谁能学先生的样儿夸一夸小寇准?指名读。
评:你把“连连点头”读得好;看来先生真是非常满意。
2、先生的夸奖是有道理的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而且因为(指名读)——出示: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师:为什么要突出“才”字?寇准从小聪明好学爱读书,长大后成了有名的诗人,还做了宰相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了解一下。
五、总结课文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寇准与先生,登上了华山;通过想象、画画,我们读懂了课文;最重要的,我们吟诵到了一首好诗《咏华山》;小朋友可真了不起!
六、布置作业
师:老师想到了还有一位小诗人,也是在七岁吟诗,出示:《咏鹅》。我们一起读一读。他咏了一样事物是——鹅。我想这背后一定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 9 出示: 骆宾王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同学们展开想象,骆宾王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编编故事吧,下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故事会,讲讲《咏鹅》的故事。
板书:简笔画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