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篇一:《光的行进》教学设计五年科学上
篇二: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的版 本:
年 级:
抽签号: 行 苏教版 五年级
进》 《光
1、光的行进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秘。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实验盒等。
学生:手电筒、卡纸三张(中间钻孔)、塑料屏、蜡烛、纸盒、半透明塑料纸、钉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宿豫区千鸟园夜景图片,提问:是什么让我们千鸟园的夜晚如此亮丽?(灯光)如果夜晚没有光行吗,白天需要光吗,你们觉得光重要吗?那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光呢?
2、小结:生活中处处需要光,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光)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给光源分类。
1、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讲述:科学上把自己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光源)
3、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光源。
4、学生辨别哪些是人造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
5、小结:我们还可以按照其它的标准给光源进行分类,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查阅资料继续给光源分类。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播放课件,带领学生领略光的风采,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发现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行进的呢?(板书:光 ?行进)
2、学生分组讨论,猜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小结: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手电筒,三张中间带小孔的卡纸,和一个纸屏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吗?
4、学生分组讨论。
5、汇报交流。
6、教师提实验要求,学生分组验证假设。
7、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明了什么?(投影: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刚才我们 研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在水中又是怎样行进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研究。
(三)指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课件展示)讲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有谁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墨子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2、师:今天我们就亲自来做一做这个“小孔成像”实验,做完后我们再来解释这个现象!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4、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5、小结: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蜡烛的火焰与我们在实验盒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分组讨论。
6、学生汇报
7、教师课件小结。
三、巩固总结:
师生总结。
四、课后拓展:
问题:如果小孔变大了,还会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板书设计:
光 的 行 进
电 灯
在蜡 烛 人造光源 空光火 柴 气
中 萤火虫
源 自然光源 闪 电
太 阳 沿 直 线 等
篇三: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
课 时 教 案
主备教师:李玲 执教教师:
教学内容: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 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后者是本课的探究重点,也有一定的难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光学最基础的知识,后面要学习的很多现象都要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因此,这一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激光笔、三张带小孔的黑纸片、小孔成像实验盒、喷雾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设:
㈠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把教室的灯点亮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灯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人工宝石)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2.学生讲述见解:电灯本身发光。宝石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宝石放进暗盒里,请三个学生观察,确认宝石不是自己发光的。
4.教师讲述:像点亮的电灯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宝石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5.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
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
10.学生猜测。
㈡设计方法,搜集证据
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科学方法寻找证据。(之后教师出示三种方法:一是从生活中找出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二是使用观察的方法,三是对比实验验证。)
2.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讲述并记录。(教师
引导:出示激光束、霞光的图片。)
3.教师演示与讲述:(用激光笔照射白墙,墙上出现一红斑。)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是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东西来见到光行进的路线。(教师用喷雾器在激光笔和墙之间喷水雾,学生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
4.教师提供激光笔,学生操作激光笔,让光在桌面上行进,观察到光行进路线。
5.教师出示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谈话:实验要借助器材。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灯光、人的眼睛)设计对比实验,证明光是直线行进的。(学生分组设计后汇报方法,达成共识。)6.教师出示三张带孔的卡片和细直铁丝,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教师的提示语:带孔卡片如何摆放能够看见灯光?怎样才能知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后汇报,达成共识,学生明确方法,画出实验方法图。
7.讨论:小组4人怎样合作,能够省时高效完成两个同样目的的实验?
8.全班达成共识,确定小组成员各自责任,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㈢ 分析归纳,概括结论
学生观看记录结果,总结结论: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重点:根据有哪些?)
㈣ 运用新知,拓展巩固
1.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规律,请举例。
2.学生解释:⑴对铁杆的影子位置的解释。⑵运动员射击瞄准时用到这个规律了吗?⑶同学们站成一对,体育委员喊“向右看齐”。
3.学生阅读课文中“墨子发现小孔成像现象”的介绍。(之后,教师讲述:墨子的发现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拥有聪明智慧和极强的观察能力。)
4.学生交流与操作:怎样利用光的直线行进规律查看线绳直不直?
5.教师简介:青藏铁路线上的激光准直作业。
6.教师讲述:我们的研究是在空气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空气中光是沿直线行进的,那这个结论适应于水中吗,我们得观察一下。7.教师演示光在水中的行进,学生总结结果。
8.教师继续引导:光既通过空气又穿过水的话,路线还是直线吗?我们也做观察。
9.教师借助喷壶和水槽演示光的折射现象,学生观察、总结结果。
10.全班学生共同总结结论:光在空气中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㈤ 总结全课,反思过程
1.学生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小结。
2.学习反思:学习有什么收获?
3.教师讲述:凡事不能只凭借感觉,必须有思考和科学的验证。
教学反思:
日期:
篇四: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篇一: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十月份,为迎接株洲市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我校八年级停下第二章“光现象”的教学,改为学习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现已结束。从本周开始,又回过头来学习第二章,星期一到星期二的教学任务是第四节“光的折射”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进行了二次备课,但还是有许多不到的情况。
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设计了几道题;第二步,引入新课,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照光的反射,明确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一般会发生折射,并要求学生弄清“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概念;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分三个探究实验,(1)探究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的情况;(2)探究光从空气中斜射玻璃中的情况;(3)探究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并且在每一步探究中,都要求学生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入射角,看折射光线怎样偏折,如果光秉直入射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投入,基本能得出实验结论。
课堂亮点:(1)由于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也省了许多口舌,学生反而学得更扎实;(2)课堂生成令人兴奋不已,如在实验班上课时,有颜甜等发现了当光从玻璃中斜射到空气中时,有可能找不到折射光线,而只有反射光线,接着我干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情况下折射光线会消失呢?不一会,又有谭斯琪回答出了这个问题。仍需改进之处:(1)学案有待进一步改进。由于时间比较紧,在备学案时,没有经过多的讨论,就形成定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些地方存在较大的不足。(2)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时,虽然老师想了办法,在水中加入少量墨水,红色的激光在水中的路径清晰可见,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却很难看到,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加烟雾的方法来看到光的空气中的路径,这里该怎样增加可见度,值得我们思考。(3)
1、时隔一个月之久,学生对“光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多有遗忘,在学案中我们先设计了几个课前巩固题,引起学生的回忆。而作反射光线时,有少数学生开始时无从下手,以前全体同学都已经过关的反射定律都记不起来,星期二第三节课在实验班上课时,有同学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混为一谈。我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该怎样让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呢,还望能向其他老师学一招。
篇二: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很重要,并且是光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尽量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遵循“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实验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并想解决问题。我设计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折射断筷”,一个是“硬币上升”。通过学生手边简单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体现>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既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情境。我觉得这是本节的一个成功之处。
在讲授完什么是折射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折射,你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例如:发生光的折射时,遵循什么样的规律?之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问题系列,并且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和时机。我觉得这是本节的一个亮点。它很好地体现了“六环”中整合问题这一环节。
本节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在最后,在讲过池水变浅的道理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问题讨论“潜水远在水下看岸上的路灯,情况会怎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作图的方法确定看到路灯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产生出更高更新的问题。
本节的一个遗憾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我采用了课件来演示实验。如果可能的话,我觉得这个实验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将一束光斜射向水杯底,在杯底出现一个光斑,向杯中加水,就会发现光斑的位置发生移动,从而得出: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线行进方向发生改变。再进行光的折射的教学。
篇三: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本课难在“探究”,因为学生初学物理,他们的物理思维还没有形成,更不用说实验探究能力的具备了,所以本课的探究不能放的太宽泛了,在探究前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思考,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引导。因为有“光的反射”一课做铺垫,所以本课学生动手操作降低了一定的难度。但本课也有其独特的难点:
1、利用玻璃砖做实验时看到的光线很多,借助课件明确要找哪条如何记录下来。
2、光路可逆不好做。
3、分析实验证据时借助课件,学生不能很全面的总结,需要老师有规律的引导。
4、为了及时巩固光的折射规律,练习画简单的光的折射光路图,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利用光路图更好的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总而言之,若想降低自己上课的难度,就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每课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并积极的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些困难。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老师要有很大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的投入到课堂当中。
第二篇: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的 版 本:年 级:抽签号:
行
苏教版
五年级
进》
《光
1、光的行进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秘。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实验盒等。学生:手电筒、卡纸三张(中间钻孔)、塑料屏、蜡烛、纸盒、半透明塑料纸、钉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宿豫区千鸟园夜景图片,提问:是什么让我们千鸟园的夜晚如此亮丽?(灯光)如果夜晚没有光行吗,白天需要光吗,你们觉得光重要吗?那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光呢?
2、小结:生活中处处需要光,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光)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给光源分类。
1、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讲述:科学上把自己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光源)
3、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光源。
4、学生辨别哪些是人造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
5、小结:我们还可以按照其它的标准给光源进行分类,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查阅资料继续给光源分类。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播放课件,带领学生领略光的风采,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发现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行进的呢?(板书:光 ?行进)
2、学生分组讨论,猜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小结: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手电筒,三张中间带小孔的卡纸,和一个纸屏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吗?
4、学生分组讨论。
5、汇报交流。
6、教师提实验要求,学生分组验证假设。
7、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明了什么?(投影: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刚才我们 研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在水中又是怎样行进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研究。
(三)指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课件展示)讲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有谁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墨子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2、师:今天我们就亲自来做一做这个“小孔成像”实验,做完后我们再来解释这个现象!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4、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5、小结: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蜡烛的火焰与我们在实验盒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分组讨论。
6、学生汇报
7、教师课件小结。
三、巩固总结: 师生总结。
四、课后拓展:
问题:如果小孔变大了,还会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板书设计:
光 的 行 进
电
灯 在蜡
烛
人造光源 空光火 柴 气中 萤火虫
源 自然光源 闪
电
太
阳
沿 直 线 等
第三篇:光的行进 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手电筒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并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4、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5、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教学准备:《光的行进》课件、有孔的黑色卡纸、黑色纸屏、手电筒、相关视频。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1、谈话:2008年在北京举行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难忘的时刻!(PPT出示6张奥运会放烟火的图片)
设计意图:用图片导入,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
2、师:漂亮吧!灯光、焰火共同照亮了节日的夜晚,那除了灯光、焰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发光呢?(板书:光)
学生举例
师板书
(学生会想到萤火虫、水母、灯光、闪电、阳光、烛光等)
设计意图:从图片引入“光”,身边的“光”很多很常见,但要纠正正确用语。比如是“阳光”而不是“太阳”。
二、认识光源
1、师:在这些发光的物体中哪些能自己发光呢?(学生说,师在相应的物体后面勾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删除不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2、小结:我们把这些自己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板书:光源)
3、师:古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月亮是不是光源呢?镜子呢?说说你的理由。
(月亮和镜子都是反射其他光源的光,本身并不发光)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光源的概念。
4、光源有很多种,刚才我们自己都举出来很多例子,那么谁能将这些光源分类呢?用什么方法分?(可以提示学生参照三年级“常见材料”的分类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
5、学生汇报、师板书(板书: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
6、那你能把大家举得例子分别与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相连吗?(指名上黑板连线)
三、探究光是怎么行进的
1、交流
(1)谈话:平时我看到有同学上课时会悄悄扔个小橡皮,我也模仿一下,大家看看它在空中运动的路线是什么?
你能把它在黑板上画出来吗?(请同学上黑板画橡皮的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并画“看得见”的橡皮在空中的运动路线,轻松理解“看不见”的光的行进路线,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2)谈话:老师指着教室里的电灯问大家,它是光源吗?
当灯泡亮了以后它的光是怎样传播出去的呢?你能上来画一画吗?(请同学上黑板画灯光的路线)
设计意图:有了“橡皮”的抛砖引玉,学生会很容易画出自己的想法。(3)提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吗?
(预计学生会说出光是直的,而且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4)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光是怎样行进的吧?(板书:的行进)
2、探究
(1)谈话:光沿直线传播,只是我们的假设。要想验证我们的想法对不对,还要通过实验来证明。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电筒、带孔的卡纸、黑色纸屏,你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假设吗?你们打算怎样探究呢?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老师给予引导和指导。
实验:将带孔的卡纸隔一小段距离排开,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让光线穿过所有的孔照射在纸屏上。
友情提醒:①实验时,不能大声喧哗;
②注意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③实验结束时,小组长把材料送到前面的材料盒里。
(2)小组探究,汇报交流(只有当三个孔在一条直线上,才会落在最后的纸屏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师:刚才我们用实验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老师也准备了一段视频,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播放视频:优酷 光的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的观察到光线的行进路线,尝试用激光笔在实验室里做,但实验效果很不明显,后来想到用视频,光的行进路线非常清晰。
(4)小结并板书: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探究小孔成像
1、今天同学们都非常爱懂脑子,所以老师决定跟同学们讲一件有趣的事情——古代一个叫墨子的学者坐在屋子里看书时,偶尔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易图)你觉得这种现象可能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这个小故事,同学们可能会觉得糊里糊涂,用简图的形式一目了然。
2、师:其实这就是小孔成像,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为什么所有物体,经过小孔以后,映出来的影像都是倒着的呢?这可以用我们刚学的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播放“小孔成像”视频)
3、五、拓展
师:我们了解了小孔成像的原因,是不是觉得光线通过一个小小的孔就将物体变倒了,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呢?其实同学们回家也可以模仿书P18制造一个小孔成像的仪器。
教后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力图利用视频,把抽象的“光线行进方向”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加深了“光线如何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印象。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用漂亮的图片引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学生的思维特别灵活,用卡纸和手电筒做“光线传播”的实验时,有的组是竖着,有的组是横着,互相合作,非常棒!
但教师的评价语还需要推敲和精炼,学生说完一句话或表示完自己的理由后,应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光的行进教案
2.1光的行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知道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教学准备:
光学实验盒(带小孔的纸板,光屏),手电筒
教学过程1: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光源:
1、展示各种光源(或图像资料)
2、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4、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光的作用
四、探究光的行进:
1,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2,,课件展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3,怎样证明猜测是否正确?
4,通过实验,认识光是沿着直线行进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光的行进》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源、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等知识,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课前,我展示了从没有光到有光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因为光而更精彩。课堂上,又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用实验探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如此经过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交流发言、得出结论等环节后,让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过程中准备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光的行进的实验,主要介绍光在空气中是怎样行进的,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用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张带小孔的纸片,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另一个是小孔成像的实验,利用小孔成像装置,观察蜡烛火焰和窗外景色,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在讲小孔成像实验时,引导学生用自制教具进行观察,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更体现了自制教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缺陷与不足
班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做了小孔成像装置,取得的效果有限,要
是能让每个学生都课后去做一个小孔成像装置,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