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时间:2019-05-15 08:5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第一篇: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摘要: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教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分析佛教创立的背景和全过程,不难看出,佛教经历了此起彼伏的发展,从佛教教义中,我们体会到所谓的佛的真谛,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关键字:佛教 创立 教义

一、佛教的创立

(一)佛教创立的时间及创始人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宗旨,佛教自此创立。

(二)佛教创立的背景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世界宗教。

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代。它是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同归于尽”前夕的社会状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印度复杂纷繁的文化现象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产物。古代印度,包括中国史籍中的“身毒”、“新头”、“信度”、“天竺”等国,大体相当于整个南亚次大陆。

另一方面,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进入所谓“列国”时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各国之间不断发生争霸战争,战乱加深了人民的灾难,促使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和新思潮的出现。

从被统治阶级到统治阶级,整个社会都感到难以存在下去,各阶级的人们都惶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奴隶阶级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而且奴隶主阶级也需要探索解脱险境的道路。当时,统治阶级中就有某些人看到前途的险恶,纷纷进入深山老林,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之良方。

佛教基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运而生。

(三)佛教的创立过程

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 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常随弟子据说有125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 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较少,只有2、5亿多人,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该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公元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为佛教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释迦牟尼创教并向弟子传承教说。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与戒律认识产生分歧,分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和瑜迦学派。7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形成密教。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纪才稍有复兴。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

二、佛教的教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三、我对佛教教义的认识

自佛教传入中国始,至封建社会结束,宗教在中国盛行近2000年,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是儒教占据人们的思想,宗教并非主流,但是漫长的历史使得宗教思想还是在人们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按照佛教教义的“缘起论”和“中道观”,以我的理解,佛教教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尊重现代人的个体意识,顺应世俗的个体本位价值观

现代社会是个体意识高度觉醒的时代,而且,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就是以个体本位价值观为基础。没有独立人格而只是依附于群体的人,是无法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也无法参与民主政治,因此,个体本位价值观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共同体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利益。这是时代之缘,佛教必须顺应此缘。

(二)弘扬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价值观

个体本位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但当代的许多问题,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等,都需要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整体主义立场才有可能解决。这种整体主义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站在人与自然统一体的立场上的整体主义,但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不是轻易能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佛教的同体大悲的整体主义立场和彻底的利他主义精神,使其能够超越狭隘团体主义,站在这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立场上,开展自己的活动。同时,当代已有许多人许多团体认识到了这种理想主义的整体主义的必要性,佛教应当一与志同道合者联合起来,为创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佛教教义主旨的浅析,佛教可译为“慈悲+智慧”,慈悲就是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智慧就是看到世界的本质即:无常,无我,空性,缘起等在慈悲与智慧的基础之上,佛教教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主体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中记录它们的“历史”“神”等资料的书分别是什么? 佛经有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②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③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④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⑤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⑥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⑦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⑧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⑩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⑾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⑿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道教是 《道德经》,《老子》 基督教是《圣经》 伊斯兰教《古兰经》 《水上门徒行》:耶酥基督曾秘密在印度学习佛法十二年 基督教早期经典《水上门徒行》(水徒行传、水徒福音)在2004年被教皇公开确认是真的。《水上门徒行》中基督自述:“你(佛陀)所赐给我的道,我将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赐给他们,他们也将领受”。这部经典实际上已经指出:耶稣基督是在印度学了12年佛法以后,针对西方人特点,把佛教的净土宗加以简化的方便法。因为天堂虽然不是净土,但是去净土的过渡,是“净土预科班”、净土集训班,基督将在天国把人们送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水上门徒行》 7;14 节选 耶稣到了加利利的迦拿,是他曾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位法利赛人,名叫安得烈。他听见耶稣到了加利利,就来见他。安得烈问耶稣说:“主啊。你世上的老师是谁?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老师的教导,无人能行。” 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耶稣举目望天说: “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秘密地指导,我接受释迦牟尼佛陀的教义。佛陀是我在世人唯一的导师。我在印度学习了十二年佛陀的教诲。如今人子得到了荣耀,父在人子身上也得到了荣耀。我们父子因为佛陀的伟大方能得到荣耀”。安得烈又问拉比(耶酥):“如何才能道成肉身”? 耶稣回答说: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太初有道,道与佛陀同在,道就是我的师尊佛陀。我的生命就是佛陀的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孩子,你们是从血气生的,是从情欲生的,是从人意生的,不是从神生的。我对愚蠢的你们说地上的,你们都不信。如果对你们说宇宙唯一的真理——佛陀的教导——你们如何能信?所以,我只对你们讲最浅显的道理。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我秘密地赐给你们一条命令: 乃是叫你们听从我的老师佛陀的教导,荣耀我的老师佛陀。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爱我伟大的老师。你们若有敬爱我的老师佛陀的心,父和我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礼拜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陀: 我已将你的名,显明与他们。他们本是你的,你将他们赐给我,他们也将遵守你的道。如今他们知道,凡你所赐给我的,都是从你那里来的;你所赐给我的道,我将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赐给他们,他们也将领受。他们已确实知道,我是你的弟子。求你保佑他们脱离罪恶。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使他们因遵行你的教导而得到永生。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 你的道就是真理。叫他们也因你的真理成圣。”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地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教皇 保罗二世 与《水上门徒行》 法国时报:教皇保罗二世抵法国路德圣地朝圣 2004年08月15日 本周日是天主教的圣母升天节。凡帝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飞抵法国西南部的天主教圣地路德,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余万朝圣者主持弥撒。法国天主教圣地路德,由于历史上传说圣母玛丽亚曾经在此多次显灵而闻名于世。每年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信徒及残疾重病患者来到路德圣母显灵洞祈祷朝拜,期待寻回生命与健康。今天圣母升天节,教皇保罗二世再专程来到路德。依照传统习俗,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到机场迎接教皇。教皇赠送希拉克一套基督首徒彼得所著《水上门徒行》。这也是教皇第八次来到法国。他行前曾表示,这次既不是正式访问,也不是宗教之行,他是以一位身患重病的普通朝圣者身份前往路德。长久以来,凡帝冈教庭与法国政府在政教问题上一直有存有争议,法国实行政教分离国策,规定学校世俗化。最近,法国通过禁止校内佩戴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各类明显宗教钸物标记,以及希拉克坚决反对将天主教信仰写入欧盟宪章,都曾引发凡帝冈教庭的不满。意大利邮报 在2004年的平安夜祈祷当中,保罗二世为那些丧身于战乱和流血冲突当中的亡灵祈祷;他和众多教众一起,重新回顾了耶稣基督来到尘世的过程,为教众选读了《水上门徒行》。在“弥撒”仪式上,保罗二世向耶稣祈求获得帮助,不过并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冲突或是世界性问题。他坐在白色宝座上,祈求着全人类都获得耶稣基督的帮助。除去为基督徒们祈祷之外,教皇的祷词还祈求所有的基督徒、穆斯林、犹太教徒能够和平共处于这个世界之上。教皇用德语祈祷说,希望全人类能够和平共处,共同繁荣,让全世界成为一个安全的乐土,成为无论是清教徒还是追寻真理者的家园。在圣彼得广场上,聚集在这里的大批教众都在欣赏着高达32米的巨大圣诞树——这棵树是从欧洲最高山脉阿尔卑斯雪峰上面砍伐而来。许多信徒早早来到这里,在排过几个小时的队伍、经过种种检查后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参加圣诞“弥撒”仪式。广场四周,意大利警方派出了大量警力维持治安,防止意外发生。

据教皇回忆录完全版《耶稣基督的代理人》(Vicar of Christ),教皇首次在书中公开披露了《起来,我们走吧》(Get Up and Let Us Go)一书中被隐瞒了的真实情节和相关的经典及资料。他在书中写道: 1958年的一天,他正在湖上泛舟,忽被红衣主教召至华沙,受任克拉科夫主教之职。他惶惶然,说道:“阁下,我太年轻了——我只有38岁啊。” 大主教回答说:“请不要违逆圣父的愿望吧!耶苏到印度学习释迦牟尼佛陀的教导时,比你更年轻,此种缺点我们很快便能克服。” 大主教亲手赐给他《水上门徒行》,这是他第一次得见此经。岭云关雪(点评): 《水上门徒行》的作者是耶稣首徒圣彼得。如果基督教信仰系统不信仰他的言教,就跟佛教徒不承认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尊者)在七叶窟集结的佛经一样可笑。除非你能够证伪它们,但事实上,你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基督早期的思想被视为异端的不纯洁的成分,那么他们是以什么为依据来修订《圣经》的,难道修订以后的《圣经》反而更纯洁了? 这不符合历史的进程——你不可能比古人更了解古人。反观佛教,其轮回学说是有所继承的,《四吠陀》中就有轮回的教义,佛陀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它。因为轮回在古印度被视为一个事实,佛陀只是以其智慧确认了它,并从因果的角度给予更准确细致地抉择。不偏不依的中道就是这样被实践的。宣称自己是唯一真神的宗教太多了,有些是妄语,有些是错认消息的结果。比如关于与圣灵交流,或浸润在某个光体之中感受大爱,这是你们基督徒经常说到的修持经验。佛教徒也有(这些禅定中的某些体验),但从未有正信的佛教徒会把这看成是“开悟成就”,(在佛教看来)这不过如远足行人沿途看到的路边风景而已。所以佛教能够取得“不希天堂、不惧地狱”,从而“超越三有”的“出世间”修证成就,这是由它的理论决定了的。其它复活故事之所以不赋予“道成肉身”的内含,并非就是事件本身低劣得不足挂齿,而是不在上面增益什么。因为复活除了说明永恒的一面之外,它本身不再证明什么,而“轮回学”说本身强调的就是生命无尽,“复活”也好,“改头换面再来”也好,并没有多大差别。ZT美国最著名预言家爱德格·凯西无意识讲的佛学与基督教道理相同

http://hi.baidu.com/caifuchan/blog/item/0ccc700e9245c1ce7acbe1cd.html 虚云老和尚与孙中山对话——耶稣到印度学佛:http://tieba.baidu.com/f?kz=412653522 佛经中讲述的“佛教与道教本是一体”的铁证:

http://hi.baidu.com/caifuchan/blog/item/d649db331b8a5a4bac4b5f72.html 佛教护法的二十诸天(28天)

http://hi.baidu.com/caifuchan/blog/item/9839932390c9794cac34de6f.html ZT佛经关于人类起源的开示,记载了大梵天(上帝)自称“造人”的因缘

http://hi.baidu.com/caifuchan/blog/item/195fc913a61f2c26dc54015b.html 佛教与基督教本是同源的,耶稣基督十八岁以后,曾往印度研究佛教,可能曾与马鸣菩萨弟子辈谈过道,耶酥在印度留学大约十年或十一二年,才经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去传教济世.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写的《水上门徒行传》,有这样的记载,可惜此一经本已被后来的教廷所禁了,以致并无流传.耶酥教义与佛教净土宗大致相同!耶酥诞生于释迦之后四百余年,自无可能是净土学自基督.阿育王在基督纪元前二七二至二二六年在位,大弘佛教,派遣正法大僧至叙利亚、埃及、马其顿传播佛教,已将佛教观念播种于中东一带.耶酥自十二岁初次讲道后的事迹,至耶酥三十二岁正式在以色列传道,其中二十年之事迹,全无记载于圣经新约,实无道理!有西洋学者发现耶酥大门徒圣彼得所著作的《水徒行述年纪》,载有耶酥早年赴印度参学佛教之经过及后来经波斯土耳其而返以色列传道,此一记录,据云当初原载于圣经新约,后彼罗马教廷删除, 若此说成立,则更可证耶酥可能受佛教之影响,得到《阿弥陀经》,归国另创新教.基督是主张博爱的,基督教与佛教在教义上精神上,原本是很接近的.基督主张博爱不分种族,佛陀主张慈悲有教无类,基督教人要爱仇敌,佛陀教人怨亲平等.基督教人施予,佛陀教人布施.基督说天国就在心里,佛陀教训说法由心造........;从民族宗教上讲,犹太群体原来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属于闪米特人的一支,血缘上与阿拉伯人相近。根据记载他们历史的《圣经·旧约》传说,他们的远祖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辛)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子,嫡幼子以撒成为犹太人祖先,根据《古兰经》的记载,其与侍女夏甲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阿拉伯发音易斯玛仪)的后代就是阿拉伯人。但根据基督教《圣经》记载,以撒有两子,长子以扫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是犹太人的祖先,而以实玛利流亡埃及不知所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创始论;2,三位一体论;3,原罪论;4,救赎轮;5,末世论(灵魂与永生、天堂与地狱);6,因信称义论;7,信、望、爱,爱是基督徒最大的道德。不同教派的教义: 天主教: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项圣事,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弥撒)、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圣事。在这其中,弥撒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宗徒信经和《玫瑰经》。东正教:东正教派的神学和对于经卷的解释都是遵循基督教兴起初期所传下来的典范。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要继续和延续基督传给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传给早期教会僧侣的神学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新教:新教具有与天主教和东正教不同的教义,比如:强调“因信称义”,即得以称义是不需要任何善行,只在乎信;人人皆可为祭司,因为彼得前书2:9“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只有圣经为最高的权威,并只承认洗礼和圣餐礼两者为圣礼,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注重圣事(即圣礼)的传统截然不同。佛教的基本教义 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伊斯兰教基本教义 伊斯兰又称伊斯俩目,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伊斯兰的教义由三部分组成 一. 基本信仰:指信真主(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二. 宗教义务(尔巴达特):指穆斯林必须完成的五项宗教功课;简称念、礼、斋、课、朝。三. 善行(以罕萨尼):指穆斯林必须遵守的穆罕默德圣人按《古兰经》指导规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五大信仰之说:

1、信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正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和99种德性,是独一无

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2、信使者。据传先知列圣数量多达12万4千余人。受命的使者313人。《古兰经》只提到其中25人,其中有20位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经》人物。但这些人物的实际内容却与《圣经》的记载有许多出入: 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应服从他的使者。

3、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Jibra'il)、米卡伊来(Mikal)、阿兹拉伊来(Azral)及伊斯拉非来(Israfil),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4、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5、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认为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此外,伊斯兰教还信仰「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除了做为整个伊斯兰教中心支柱的作证词念功外,处于四边的其它四个支柱是:礼、斋、课、朝。一个穆斯林必须每天做五次礼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和宵礼。五功的意义是人不应该忘记他是依赖真主而存在的,他通过记念真主获得滋养,新的活力和生命的力量。一个穆斯林每年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份封阴历一个月的斋,封斋的具体时间是从黎明到日落。从肉体方面讲,他不能吃,不能喝,不能吸咽,不能进行性交。从精神方面讲,他必须弃绝一切罪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想、非礼勿行、非礼勿言。换言之,他努力通过在自身中体现真主的某些美德而体认自己的真实自我。据传先知列圣数量多达12万4千余人。受命的使者313人。《古兰经》只提到其中25人 :易德里斯、呼德、萨利哈、易布拉欣、鲁特、易斯玛仪、易斯哈格、叶尔孤白、优苏夫、艾优布、苏艾布、哈伦、穆萨、艾勒叶塞尔、祝勒基福勒、达乌德、苏来曼、易勒亚斯、优努斯、宰凯里亚、叶哈雅、尔萨、穆罕默德 由圣经《主祷文》和古兰经《开端》比较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下面是基督教《新约圣经》中最经常被引用的段落之一:主祷文(《马太福音》)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天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这是基督教最经常采用的祈祷文,因为这是由耶稣基督亲自确定并要求众人使用的祈祷文。从这篇祈祷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些重点:

1、神的形象很人性化,这也是基督教的一个根本特点,神是“我们在天上的父”,给人以家庭的温馨感。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给人以父亲的温暖,耶稣给人以兄弟般的亲切感,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距离和严厉感。

2、强调天国“降临在地上”,这在早期基督教中尤其突出,虽然使徒保罗开始强调“基督徒在地上是做客的”“应该顺服掌权者”,似乎是放弃了尘世,但“在地上建立天国”的思潮在基督教内仍然很强烈,新教的进取精神以及诸多“基督复临派”就是这种思潮的集中体现。

3、祈祷着重于感谢。这里提到“日用的饮食”,倒不是祈求上帝赐给吃喝,而是感谢上帝已经赐给了吃喝。耶稣本人也曾经说过,不要向上帝祈求吃什么、喝什么,这些他都知道,信徒应该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因此基督徒的祈祷,感谢的成分要大于祈求的成分。圣奥古斯丁就曾经断定,祈祷不是乞求,而是与神对话。

4、强调宽恕。“免我们的债”的前提是“我们免人的债”,这是基督教作为“爱的宗教”的一个突出特征。翻开新约,绝大部分章节都宣扬忍耐、宽恕和自甘受苦的美德,虽然这些教诲在后来并没有得到充分贯彻,但仍是基督教伦理思想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基础。

5、害怕“试探”,认为试探和“凶恶”到处皆是,随时需要小心警惕,需要上帝的帮助。这使得基督徒都有一种内省的精神,重视内心的思辩和信仰的深入,害怕自身信仰不坚,当然这也间接造成了后来“宗教裁判所”满天飞的恶果。

6、强调上帝的“权柄”和“荣耀”,实质上也是拟人成分比较大。上帝的“权柄”和“荣耀”当然不同于人间君主,但圣经往往以人间君主为模本来形容上帝,这可以视为一种人性化的近似,使人更容易理解。

再看看《古兰经》的第一章《开端》,这也是伊斯兰教最经常引用的经文之一。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领我们走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这可以视为伊斯兰教的一篇常用祈祷文,虽然和基督教的主祷文不完全相同,但有很大的相似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教的一些特点:

1、神的形象比较抽象。伊斯兰教几乎从不说真主是“父”,强调真主的概念不能用人间的概念去形容。这种神学观念强调了神的神圣性,却削弱了人性化的程度。在神学体系上可能比较先进,但给信徒的温暖感不足。

2、“仁慈”和“报应”并重。伊斯兰教也认为真主“至仁至慈”,还经常使用“至人主”这个称谓。但即使谈到仁慈,也不忘将“报应日”(审判日)拿出来威吓,可谓恩威并施。在基督教新约里,除了最后一章《启示录》,其他章节很少谈到末日审判和地狱,主要还是说理,但古兰经中却到处强调“报应”“审判”,真主的仁慈形象反而大大降低了。

3、祈祷着重于“崇拜”,而不是基督教的“感谢”。在古兰经其他章节里,真主曾亲口说:“我创造天使、精灵和人类,单单为他们崇拜我。”任何宗教都要求信徒崇拜神,但伊斯兰教显得尤其强调,并定下比较复杂的礼拜和朝觐形式,这在世界三大宗教里恐怕也是最严格的。

4、强调真主的“指引”,这和基督教有些类似。伊斯兰教也害怕“迷误”,伊斯兰教的魔鬼易卜劣厮相当于基督教的魔鬼撒旦,都对信徒起着一个试探的作用,信徒需要神的指引来走上正路。但相对来说伊斯兰教对试探的恐惧没有基督教那么强烈,因此内省程度也不及基督教,反而更加外向。

5、祈祷文有少量诅咒色彩,即所谓“受谴怒者的路”,这与基督教有区别。在新约除《启示录》外的章节里,很少对不信教者进行诅咒,反而是对教内的伪信者指责较多,但《古兰经》几乎所有章节都有对“不信道的人们”的诅咒,连祈祷文里都少不了。

以上只是就宗教文献对两大宗教做一个对比,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只是尽量客观地陈述事实。希望能够起到一个借鉴作用,也欢迎高手指正。总体说来,从这两段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教义比较具体化、人格化,比较强调宽容、忍耐和感恩;而伊斯兰教教义比较抽象化、神圣化,比较强调外向、战斗和崇拜。当然,两大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这也是由人的软弱所决定的。

第三篇: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只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3

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 4

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 5

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科学家黄念祖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第四篇:佛教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企业文化

作者:释明生

文章来源:中国佛商财富论坛

“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子坐》里的句子,展现的是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色。因而,希望大家有如是明净之心态,也希望我的演讲能引导大家进入如此明净的世界。

公元前623年,伟大的悉达多太子降生于迦毗罗卫国。悉达多虽贵为太子,然而对于荣华富贵漠不关心,却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感触良深。为了得到圆满解脱这些人生缺陷的方法,二十九岁时,毅然逾城出家,经过雪山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他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五年,把真理的妙谛遍布于天下。公元前543前,佛陀在古印度迦尸那城进入涅槃。

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众所周知,佛教是解脱之教育,换言之,即是趋向圆满幸福、究竟快乐之教育,用佛教固有的名字就是涅槃之道。所以,今天我向大家阐示的就是幸福之道、快乐之道。这种幸福快乐是超越的,又是现实的,是唯圣者所证的,又是你我可以当下亲切体认的。是故寒山子说:“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最后又说:“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佛法就是人生宇宙普遍存在的真理,就是永久不会改变的方法和轨则。这个真理亘古常在,无处不有,“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只以佛陀发现了、亲证了,因而就称之为佛法。佛陀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每个人都具有亲证人生真谛之潜能,故此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能觉悟。换言之,众生都可获得圆满的幸福、究竟之快乐。

真理可以比喻作庐山,对于真理的探索认识以至于追求和体认,则不尽相同,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者是焉,就因不同则有诸种学派、诸多文化衍生,然而不管是岭是峰,皆不失为庐山面目。以是故,探讨佛教与企业文化,归根结底还是在触摸幸福,体认真理。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然而却以人为主,因为人具有可贵的思惟能力,有勤奋努力的特点,所以,人才是最堪修佛法者。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而凸显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佛教文化既然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那么就有许多相通互融之处,在这里,我谈三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佛教缘起说与企业人事管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请允许我对这一段话作一诠释。大家手上都有白纸,你是否看到这张纸上悠悠飘浮的白云,雷鸣般的闪电,抑或是斜织着的细雨,或许嗅到泥土的清香。你可否从白纸上折射出了伐木工人辛勤的汗水,回旋急促的电锯声,你可否从银幕般的白纸上影现造纸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大家可以与我一起默想要成就一张纸的全过程。

一个静寂之夜,一颗饱满的种子回归到大地的怀抱,一片片落叶覆盖了这一伟大的生命,冬天的皑皑白雪轻轻飘落,无声的催眠曲就此奏响,树种酣睡了。

春天来了,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厚厚的冬雪,种子在温暖湿润的泥土里苏醒过来,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树芽破壳而出,穿过腐叶,走向了世界,微风轻抚,春日注照,树芽由是披上了绿装。同伴们在鼓励,树芽由是长成了小树苗,可以聆听小鸟的歌唱。小树苗深知“本立则道生”的真理,暗暗地生根了,扎入了肥沃的泥土,它需要大地的营养„„ 多少年过去了,就是这泥土、这阳光、这雨水、这悦耳的鸟鸣、这力争上游的同伴,让它茁壮地长成一棵直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树。可以让飞鸟驻足,可以为行者避暑,大树之林因此在微风里愉快地合唱着天赖之曲。

伐木工人来了,他们为这片可造之材的树林而欢喜,在紧凑的电锯声中,在伐木工人挥洒的汗水里,一棵棵大树开始了另一阶段的旅程。它们上了卡车,换乘火车,辗转曲折多次才被整齐地堆放到造纸厂。经过去皮等一系列程序,文化用纸产生了。

我们由此观照,如果没有泥土的孕育,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就不会有绿色的大树。如果没有工人的汗水,车马的输运,机器的运转,就不会有雪白的纸张。你可曾想过,这一张薄薄的白纸,却是诸多条件、诸多劳动的集合,少了一个条件也不行。所以,在这一张纸上,不就有白云的飘浮、有泥土的芬芳、有雨露的润泽、有绿色的旋律、有苦涩的汗水、有隆隆的机器声、有列车的汽笛、还有出售给你纸张的服务员那微笑的脸庞。

朱熹有语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佛经里说,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善于思惟。我们可以制作一碗米饭的记录片,从“手把青秧插满田”到施肥、浇水、收割、脱粒、打辗、上市、购买、洗淘、蒸煮,可口的米饭是诸多劳动的结晶,所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是感人至深的。

一碗米饭如是,一杯茶如是,一件衣服、一枝钢笔乃至我们一切的生活用品,都是别人的劳动。我们读书、听课都是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思考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善友的提携。爱因斯坦说得好,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的劳动。

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缘起。缘是条件,一粒种子的成长需要条件,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亦需要条件,一个企业的成功亦需要条件。在企业里,细节决定成败,企业需要员工的敬业、忠诚、主动,需要员工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心志,需要员工们高昂的士气;员工们需要来自企业愉快、尊重、自豪和温暖的感受,也需要上下之间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沟通和交流。所以,企业领导要周全地考虑每件事,从细节抓起。

由于我们生活在缘起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要生感恩心,感激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的一切,同时,要象爱因斯坦一样,“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佛教中叫做报众生恩,报国家恩,就是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企业的员工有了这样的回报理念,那么,企业的前途才是无可限量的,如果把眼光只放在赚取利润上,企业就会走向死胡同。比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是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日本TDK公司的精神是“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所以,你的心量有多大,企业的成就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企业的发展就有多远。古人有诗曰:“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二、佛教性空观与企业团队精神

我们由上面的缘起内容可知,思想理念对一个人,一个企业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说眼睛对人有多重要,思想眼光对人生、对企业就有多重要,佛教有一位叫蕅益的大师说:“有出格的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此中见地就是思想,就是认识,也就是灵魂,如果把上面的学问当做产业,把文章比作利润,就可以看出,这都不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在乎见地,其次的则是品格,也就是道德、修养,由此方能衍生学问和文章。这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成功的次序,千万不可以弄颠倒了。由于传统文化的埋没,贪婪总是被命名为理想,欲望总是被定义为向上,良心总是被嘲笑,道德总是被鞭挞。一些略略有小成绩的人就自我感觉良好,俯视朋友,疏远亲人,不敬上司,漠视同事,一味地“孤高出众峰”,却不知和谐、和合才是幸福快乐之道,团结友爱方为企业成功的基石,这种心态在佛法上叫做“我见”。“我”凸出了,一叶障目,则不见团体,不见师长,膨胀的“我”就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佛法上说,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我见炽盛如火,对治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就要了达性空的真谛。俗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一个人的成功是多少人汗水的凝聚,所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些成语好。一个人要走得远就要正确地审视自己,就要分析成功的因素。只要清醒地抉择,就会知道自己的努力只不过是成功的一份子而已。

我见云何?“我”在佛法上有三层意义,即:自起、独

一、常住。

自起是误解,我们静心地思惟就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要靠条件的,所以是缘起,因缘的聚会才会有企业的辉煌,才会有事业的成功。辉煌、成功这些光彩夺目的桂冠是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上下一心、辛勤努力的因素共同铸造的。这不是某一个人的缔造,这是指万事万物之出现而言。

独一是指事物的存在。如果把人的出生比做生起,那么从生到死这段时间就是存在了。众所周知,人的存在需要朋友的告诫、师长的教导,要有工作维系生活,要有住房以安住身体,要有知识以滋养灵魂,如是等等,所以事物的存在不是独一的,是要互相依存的,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周围的一切。常住是指事物会永久地存在,大家知道,这不现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特亦云:“人不能两次踏入一条河流。”东坡有词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的,“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在这个世间,任何事物都不会永久地存在,且看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宇宙有成住坏空。一部历史,就是一部无常史,罗马大帝国、强汉盛唐,今何在哉!这是事物的真面目,要直面、勿回避,感情、财富、名誉、地位、寿命终究有一天都会走向无常,中国的古人讲的居安思危,就是要破除“常住”、永久这种错误的观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在演绎无常的哲理。

然而这不是消极,不是悲观,正因为无常,所以才要努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应当赶紧地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是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的。”这是对无常的深刻体认。证严法师说:“人的寿命因短暂才显得更珍贵。”无常的意蕴就是让我们珍重当下,而不是因为过去而悲伤,因为未来而发愁,这是“我”的三层意义。“见”就是执著、执取上面的错误认识,以为是最胜的。一个人有了自有、独

一、常住的错误见解,就认为个人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才华,企业的成功来源于自己的远见卓识,如是成就是我所作,常存不变,感觉好到了“唯我独尊”的境地,却不知如是见解就成了前进的障碍,开拓的羁绊,就会自我封锁发展空间,等于把自己变成了笼子里的鸟。

所以体解性空就会谦下,“水唯善下能成海”嘛;体解性空就会团结,就不会忽视哪怕是一个清洁工都是企业成功的缔造者;体解性空就会把成功的喜悦与员工们共享;体解性空就会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解性空你就会挥洒自如,不会由于失败而忧愁,不会因为成功而陶醉;体解性空就会在成功的竿头上更进一步„„

体解了性空,前途就会如同大海一般的广阔,现在很多企业里稍有成绩的人就认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是成功企业的缔造者,试想,一个企业里领导班子都有这种意识,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生命力。所以,企业要有团体精神,要增强凝聚力,企业的发展才会长盛不衰。一滴水,只有融入了大海,才会成其广阔。

佛陀成道后,依然与弟子们一起托钵乞食,赤足云游,所以僧团因此而长盛不衰。性空是灵动的,韦应物说得好:“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灵魂,因体解这一真理而悟道者万万千千,悟道是成功的象征。但愿佛法的真谛之魂能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之精神,则企业之成功亦将万万千千,正所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三、佛教因果论与企业伦理道德

如上所言,既然缘起是真理,由缘起衍生的因果报应理念亦为真理。因果报应是朴实无华的人生哲理,就象佛陀说真理的存在一样,是遍一切处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就如同大地和泥土一般地平常,然而世间众生的安立,一切生物的生长无不依赖它。是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大地,然而,我们却没有想到大地的可贵,没有想到大地是建立一切的基础。

我们还是从上面缘起的表述里来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就以白纸为例,从投入大地的种子起到制成白纸,这一阶段,是一连串的因果。假若以种子到大树此一时间段论,则种子为因,长成的大树就是结果了;若以大树到制成白纸这一时间段论,大树则是因,制成白纸就是结果;若从种子到白纸此一时间论,种子也是白纸的因,白纸是前面的树芽、小树苗、大树等一切的果了。所以,因果要依时间来表述。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又是紧密相连的。六道是我们人生与一切众生当下和未来的趋向。我们的未来有真实的轮回,当生有真实的轮回,当下也有真实的轮回。让我们一起先探讨当生的六道轮回。六道指的是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孟子说,“人者,仁也”,指有恻隐之心、仁慈之心就称为人。一般地,我们都称为人道。然而,六道之中又有六道,这就是当生的轮回。就以人道为例,作为一个国家的好元首,令出必行,于所愿得自在,衣食住行皆人间所极,是为人间天道。若是丰衣足食,心地善良宽厚者,是为人间人道。若是人间官长,福禄有余,然而性格暴烈,好斗逞强,即是人间修罗也。若是三餐不济,流落街头,抑或是遭受灾难,水米难得,久处饥饿,则是人间饿鬼道也。若是以出苦力以换取极少资粮以维系人生,如挑山工,大山车路不通,以身背送物资者,即人间畜生道是。我们不是经常说,旧社会的同胞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吗?若久处囹圄,或亲人别离,心如刀绞,或车祸的当事者,断手断脚,血涂遍地,是为人间地狱也。

一个人的心情心态也有六道之轮回,让我们一起来谈讨这种当下的六道轮回吧。当你找到了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或者和久别的好友相逢,或是拿到了不菲的奖金,心情异常快乐,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甚至对于以往的敌人都不憎恨了,还会报以微笑,问声你好!当时你就步入了天道。对于一个哲人或贤人,如曾子三省其身;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古来山居的高僧寒山子“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心境,一片宁静,光明自在。对于一切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天人的心态。别人的讥笑、打击、欺骗都可以一笑向春风。面对工作,就会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福利众生的想法,去一丝不茍地完成,这都是精神生活上升到了天堂,当然,这要自己去体会,佛法上经常这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嘛!

见到了即将被宰杀的鱼或者鸟,你动了恻隐之心,想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是一般骨肉一般皮的,当下慷慨一把,买物放生;过马路时,扶一把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牵一把左顾右盼的小朋友;将美食未尝先奉父母,逢年过节不忘向师长问好;于朋友从不失信,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乃至深爱你的妻子丈夫,不有外染;喜欢读有益于身心的书;把快乐与人分享,分担朋友的痛苦„„如此等等的心态产生之时,你当下就在人道。对于手下的职员或家里的保姆,没有耐心,动辄便大发雷霆,怒目相向,他人稍有违犯,便以十分还报,以斗争为快乐,如此念起就沦落到了可怕的阿修罗道。

本来有帮助人的能力,然而赈灾捐物时你无动于衷,乞丐的愿望一次次在你的冷漠中变成了失望,不肯把自己的快乐与人分享,总想得到非分的东西,如此的悭贪心态就是饿鬼道。假如做了错事,不感到惭愧,比如说窃取了朋友的名誉地位,巧取了公家的财产,劫夺了兄弟姐妹的财富,事成之后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不尊敬父母、师长、上司,经常在外面宣传自己单位、朋友的失误和过错,欺凌弱小,以此为乐。如果心胸狭隘,把一件不顺心的小事,放在心里,而且从各个方面让他膨胀,让心情异常地沉重;本来生活在于当下体味,而总是寄望于未来,为了赚钱而身心疲惫;本来孝养父母,扶持兄弟朋友是理所应当的快乐,却视其为负担,由是倍觉心情沉重;本来藉工作可以报答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劳动,却予以应付的心态,如上种种心生,当下就进入畜生道了。

最后是地狱道,我想是大家都不愿意听到的,然而我们还是要去了解它。如果凶残如屠夫;宁我负人,人毋负我;鲸吞国家财产,疯狂贪污受贿,巧取赈灾钱财,背叛国家,欺骗人民,忤逆父母,侮慢师长,欺凌众生,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我们经常读小说,看到“禽兽不如”之流的,如上相应一念心生,就是地狱了。

所以,轮回在当世,也在当下,要看自己的处境,要看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地认识,积极地改变,轮回就在一念之间啊!比如说朋友托你办件事,你感到这是负担,就是畜生道。你转念一想,朋友于我有恩,应该报答,知恩报恩嘛,由是便欢欢喜喜地去努力,就这一念,即入天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在六道中轮回,只要你认真去观察了。

未来的轮回是在这一期生命结束后的走向,就如同种子到大树是一期生命,从削皮加工到制成白纸又是一期生命,从白纸制成使用以至走向回收又是一期生命。大家知道,能量是不灭的,而是转换的,所以,轮回也同样如此,人死了绝对要投生,投生到哪里这取决于你这一生的善恶能量,以强者先牵的原则,决定未来。所以,要想未来一片光明,就要及时行善,以道德规则来要求自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饮用于身体健康有害的东西),都是道德规范。善的定义是“此世他世,俱顺益故”,也就是现在以至于未来,给人带来的都是利益。我们要仔细地甄别,有些眼前有利益,而未来无利益,这不是善的范畴,比如有的化工厂出产的产品赚了很多钱,可是排出的污水给未来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种只为眉睫的思想是恶的。道教有一则故事,可以给大家启迪,说的是吕洞宾出家修道,他的师父说我有点石成金之术传你,吕洞宾说石头变成了金子不会再恢复石头的原形吗?师父说,500年之后会的,吕洞宾说,我不学了,这法术会害500年以后的人,师父一听,大喜过望。想想我们的所作有没有这500年的眼光啊,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之破坏令人揪心呐,所以,善不是以当前的利益来界定的,而是要以时间来考证,如果为善了,给当下以至于未来的众生都带来了利益,那么你决定会在善道里受生,佛陀教导我们,不但要关爱这一期的生命,而且还要关爱下一期的生命。六道轮回无论是当生的,当下的,还是未来的,都是对因果报应的诠释。因果报应就是让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天地、鬼神、君子乃至一切生灵都要存有敬畏心,如果一个人是无所畏的,那这个人就是最可怕的。因果报应是警告我们,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因为那真正的是自作自受。道德就是好因好果的宽阔大道,也是成功、辉煌的宽阔大道。一个企业的成功强大,与企业每一个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员工的砖石共同造就了企业的大厦,假如其中一块砖石松动了,破烂了,企业的大厦就有了隐患。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企业的强大与员工的道德密不可分,我们希望员工们把企业共同营造成美丽的天堂,给人以期望、以梦想、以利益、以欢喜,只要员工们的认识提高了,道德提高了,有所敬畏了,企业就会强盛,就会强盛不衰。企业就有了标准,有了灵魂,有了内涵,有了希望。

文章来源:中国佛商财富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Colleg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46

第五篇:佛教与人生

十一班二组吴有兵

学《佛教与人生》有感

原本以为佛教离自己很遥远,深不可测;但我在学习《佛教与人生》后觉得佛教并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和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导游工作更需要佛教的许多观点来引导我们的工作态度,处世态度,生活态度,人生态度。

佛法是阐明人生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释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四种道理是:

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没有一样不是在演化不息的;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

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疑、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

三·空──空是甚么?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四·无我──我是甚么?是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

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

从佛法的观点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物质的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著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麻醉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虚的!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我们人的一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

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著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这样生活才有意义,生命才有意义。

下载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佛教的创立与教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与佛教建筑

    认识佛教与佛教寺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

    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会议 民主政治是今日世界的共同潮流,其基本原则在于纠合群力,集思广益,交换意见,截长补短,异中求同,融个体于群体,汇合为一共同的意见,以达到共同的目的,这也就是集体创作。因......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 府......

    佛教与诗歌

    中国佛教与诗歌关系谈 ——以白居易为例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

    福彩的创立与发展

    福彩的创立与发展 福彩的创立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步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福......

    杨振宁:《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物理学与佛教》 第一篇: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作者:杨振宁 时间: 2012-11-28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2000年中,中国与佛教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企业文化的共通点 佛教博大精深,特别是隋唐时期西风东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