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语文教改 避免教学误区
反思语文教改
避免教学误区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摘 要】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推翻和颠覆所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以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感悟;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多年了,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教改中,仍暴露很多问题,甚至有的老师一味为“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作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第二篇:教改反思
教改反思
天宝乡中心学校饶小康光阴似箭,转眼间我来到天宝乡中心已有四个月了,这段时间时经历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以及自己亲身经历了近半学期的七年级数学和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感触甚多。那么今天借着教改反思总结大会这个机会,我将依据我的教学经历以及课内比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来谈一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首先,课前教师要精心备好课,对于要上的新课教师要清楚知道教材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材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一一展开的。哪些知识点课堂上只需一带而过,哪些知识点要着重讲解,哪些知识点在学完新课后学生都必须掌握,完成了这节课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实现筹划好,紧接着围绕着我们备课的情况自己制作出相应的课件,充分发挥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说精心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其次,教学目标的能否顺利完成,关机就在于新课的教学这一环节的完成情况。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较好达成教学目标呢?在这里我说说个人肤浅的认识:精彩的导入加之幽默的教学语言。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他可以吸引学生自己思考分析问题。如 我在上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电话计费问题)时,就以“你们以后用手机想不想每个月所需的话费最少呢,引出电话计
费问题的学习,这堂课学生学生自始至终思维都能紧跟着问题,积极思考,效果良好。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很饱满很有趣,从而使得学生热爱课堂知识的学习。如在上九年级化学 课题3 元素这一节内容要求记住前20号元素,我当时给了他们 5分钟时间现场记,时间结束后让部分学生背效果很差,我立即编了一个顺口溜,养闺女、贴该拿、嫁美青等,让学生先记住这个顺口溜联想出每一个元素符号效果明显。科学的提问。所谓科学的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能时时刻刻的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偏太难,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冷静思考联合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出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把心可设计的知识点在巩固了一遍。科学的提问还指提出的问题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如简单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让基础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而难题尽量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科学的提问可以激发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七年级的王仁浩同学刚开学时数学基础很差,于是平时课堂上一些简单问题经常点点他,逐渐的他上课能紧跟我的思路,时不时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现在他的数学明显比开学时好多了。组织教学。科学的组织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校目前大力推行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更要有调控、驾驭好这种教学模式,力争是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大放光彩。
最后,课后反思,反思什么呢?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若是达成的较好,找出原因以后继续沿用;若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不好也找出原因,尽快改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由于我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不久,课堂教学
经验缺乏,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差,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不准,对教材重难点的讲解有时不够通彻。要想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我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深钻教材,备好课。多听相关学科其他老师的课,例如数学我可以听听卢老师,涂老师的课,化学可以听听经验丰富的柯老师的课,看看他们是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研究出适合自己的方式,融会贯通。上完每一节课及时做好反思,写出得失,力争不断进步。
第三篇:《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教学反思
上周五县视导团来我校视导听课,根据学校安排,我执教一节地方课。课题是"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学习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学会识别生活中的骗术,加强自我保护。课前准备时,我让学生收集报刊、网络及身边发生的上当受骗的案例,并对案例加以分析。由于课前学生做了充分准备,在课堂展示过程中,表现非常积极。有很多同学在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时,分析得非常到位,令我感到意外(可能是由于本课题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密切结合的原因吧)。这节课我尽量贯彻126教学策略,结合身边及自身经历的事件对骗子常用骗术、受骗原因及预防措施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探讨。
经领导点评及自己的反思,觉得评价激励措施用的不够好,只给了学生口头激励,没有落实到组内加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深化126教学策略,继续向朝圣学社的领导及老师们学习,以便于更快地推进学校的课堂改革,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潮流。
第四篇:信用卡提额避免两误区
信用卡提额避免两误区 来源:上海无抵押贷款 http://
过不少市民发现自己的信用卡额度不够用,往往在支付了两张机票后,可用额度只剩下几百元,无法进行酒店预订。市民小王就曾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试图提高信用卡额度,可是最终银行只是帮她提高临时额度。
信用卡临时额度和固定额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咨询了银行相关人士后,记者了解到临时额度虽然也是银行提高持卡人的信用卡额度,但是这个额度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是一个账单周期,过了这个周期信用卡就会恢复原先的固定额度。并且在还款时,持卡人要全部还清银行调高的临时额度部分,否则将产生滞纳金和利息,影响个人信用;而使用固定额度消费时,持卡人可以选择最低还款额进行还款,余下的部分虽不能享受免息还款期待遇,但不影响个人信用。
持卡人可主动申请提额
记者通过工行、建行、招行等银行了解到,持卡人可以通过客服电话或者书面方式向银行申请提高授信额度。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人初次申请信用卡时只满足较低额度的条
件,但若干年后,随着收入、资产等的提高,持卡人可以获得更高的额度。一般正常使用信用卡半年后,持卡人就可以提出提高授信额度申请。
某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用卡期间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持卡人通过拨打客服电话申请提额,一般都会获得通过(近期刚提额的持卡人除外)。不过,提高后的额度可能跟持卡人的心理预期额度会有一点落差。如果持卡人希望提高到更高的额度,则需要补充一些个人资产证明,如房产证明、工资证明等等。
关于提额有不同的方法
关于信用卡提额,不少用卡达人也有自己的妙招,就有人就给小王提供了三种方法:第一,曲线提额法,通过申请多张信用卡达到提高个人总额度的目的;第二,弃用提额法,以额度太低为由申请销卡,或者是停用一段时间(不过这种方法不一定奏效,要慎用);第三,持之以恒法,持续给客服电话提额申请,向不同的客服申请有时会得到不同的处理。
持卡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以下刷卡支付习惯将有助于
提额:首先,能刷卡的地方就尽量刷,消费笔数尽量多,例如餐厅买单、超市购物、百货购物、手机缴费、汽车加油等,能使用刷卡支付的就尽量刷信用卡。在有能力偿还的情况下,每月账单消费情况保持在总额度的30%以上。其次,消费的商户类型多样化,避免集中在少数几家或几个类型的商户刷卡消费,更不要在同一个商户短时间内连续刷N笔。再次,尝试多种还款方式,不一定要一次性全额还清账单,偶尔可以还个最低还款额,有需要的时候不妨办个分期付款,这也都对提额有利。
提额应注意避免两误区
误区一:盲目提额刷卡。刷卡也要适可而止,有了较高的信用额度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尽挥霍。持卡人在挖掘信用卡各类使用价值之时,千万不要忘记刷卡可能会“刷出”的三大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对于还款能力有限但信用额度较高的工薪阶层而言,过高的透支额可能会影响到生活品质,一旦不能及时还款,还要按照日利率万分之五计收利息,并按月计收复利。
误区二:误信提额中介。任何人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可以为信用卡提高额度。因此,持卡人千万不要相信所谓的提额中介或者是委托人,把卡信息泄漏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据了解,一些违法分子常常假借帮助持卡人提额的名义,套取持卡人信用卡信息,或以手续费的名目骗取钱财。在信用卡提额收费的广告中,最经常出现的字眼就是 “100%成功,提高额度后再收费”。对此,持卡人应保持警惕。
第五篇:银行信贷管理应避免几个误区
银行信贷管理应避免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利润是企业归还贷款的第一来源。长期以来,信贷管理人员决策时往往忽视企业的现金净流量,而将企业利润视为决定贷款能否偿还的主要因素。这种思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未深入审查利润的真实性,如折旧是否提足,费用是否全部列支,收入有无虚构等。二是未考察现金流量是否与利润匹配。利润来源于各种资产,但企业还款须用现金资产,即使利润真实,也可能由于应收帐款增加、部分应付款优先支付等原因,使企业现金流量不能随利润的增加而增加,出现利润虽高但企业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因此将利润视为企业归还贷款的第一来源,简单地认为利润高的企业还款没问题,不尽符合实际。
误区之二:足值抵押的贷款可以大胆投放。在这种思维方式作用下,信贷人员对抵押物的关注更甚于对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关注。当然,强调贷款的足值抵押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大力提倡,但关键是不能忽视对借款人管理能力、偿债能力以及信用程度的分析,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将抵押物作为贷款安全性的充分条件是当前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一是某些借款人用过时、残次、不易保管的物品作抵押,刻意套取信贷资金,把银行当作“倾销”对象。二是如果借款人因各种原因导致还款能力不足,则银行成为借款人的“当铺”,被迫承受抵押品变现风险。
误区之三: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有无不良贷款与我关系不大。此中思维大多存在于贷款单位领导的关系人借贷中,信贷人员认为借款人与单位领导关系较好,他们可以不还他行贷款,但不会不还我行贷款。其实,借款人有不良信用记录,已是信贷大忌,反映了其信用观念或实际偿债能力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好。若银行在“关系好”的掩盖下,放松对借款人正常的信贷调查与管理,一旦发生本行领导人事调整或者借款人社会地位变动等事件,都极可能导致本行如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难以回收贷款。
误区之四:股东的贷款条件可适当放宽。近年来,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为增资扩股的需要,一般都将“可优先获得贷款”列为本单位股东的权利。实际操作中,部分信贷管理人员将此条款进一步演化,把股东视为自己人、关系户、信用良好者,同等条件下的“优先”逐步演变为不对等条件下的“优越”。只要股东有贷款需求,哪怕不完全符合贷款条件,哪怕数额巨大,也会为股东们大开“绿灯”。如某集团在一家城市信用社入股800万元,截至2004年3月31日,该集团在这家城市信用社累计贷款却已达13441万元,贷款金额是入股金额的16.8倍,占该社资本净额的1588%。不难想象,一旦该集团出了问题,这家信用社的后果是什么。
误区之五:贷款放出后,资金调度是借款人自己的事。言下之意。银行不必干预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固然,借款人有权调度、使用其借入资金,但应该按照贷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而银行若不对借款人使用贷款施加限制,则极易加大信贷风险。如企业将贸易性流动资金贷款挪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然产生资金沉淀,影响还贷。更有甚者,借款人把贷款转移到关联企业后再将借款企业空壳化,悬空债权,银行对这种资金调度行为必须依法干预。
误区之六:贷款已经到期了,转贷是迫不得已的事。这是转贷款申报、审批过程中的常见心态。当一笔贷款即将到期或逾期时,部分信贷管理人员不去分析企业难以还款的内在原因,甚至明知借款人销售收入下降,成本费用升高,资金运营渐趋困难,经营不断恶化,仍盲目相信企业将会好转的保证而予以转贷。其实,选择依法收贷还是予以转贷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决策,因为转贷意味着原定贷款在计划时间内达不到预定效果,还款来源不能落实。若不去认真区分情况,一味转贷,掩盖资产质量,只会丧失收贷时机,并使企业产生侥幸心理,弱化还款积极性。
误区之七:能正常结息的贷款就是好贷款。这种思维的问题在于:一是未分析还息来源。还息资金可能来自正常的主营业务收入或不固定的投资收益等,可能来自企业经营利润或向他行借款,甚至可能是在本行以贷还贷等,这些都是银行贷后管理应关注的。二是能正常结息并不代表能按期还本,不代表还款源能再度落实。在这种思维作用下,相当部分信贷人员因企业能还利息而做出企业运作正常的判断,进而放松贷款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续贷,忽视了企业经营状况渐趋恶化的可能。
误区之八:只要贷款能收回,用什么钱归还并不重要。且不论企业还款承诺是否真能实现,即使它的确是一个好企业,关注企业还款来源仍是必要的。同时,经办行也不应满足于按期收贷,还应加大营销力度,建立更加牢固的银行关系,因为贷款归还也可能意味着企业已转移成为其他银行的客户。由于放松贷后管理和服务而失去好客户与风险防范不力一样,都是严重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