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上饶县应家小学:翁智
现阶段农村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以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为主,并且音乐课是不被重视的,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下的音乐教育的挑战,应当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步入二十一世纪,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发出新的挑战。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发怎样促进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提高呢?现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
在农村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受着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中主要以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为主,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教师的主导为主,极少以学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在小学的教育中,音乐课是不被重视的,虽然我国已经大力的推行素质教育,并对音乐课程的改革,但这些对农村的小学教师的观念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仍然采用传统的片面的分数评价为标准,对于音乐教学更是不重视,以为人人都可以教音乐,导致音乐教学的质量一直不高,面对新形势下的音乐教育的挑战,应当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在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喜欢音乐,但唱起歌来就是表现的不是很自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时,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教她怎样唱好一首歌,保护他对音乐的兴趣,人也变的自信多了。
三、注意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
四、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随着录音带学唱歌,有条件的可以用电子琴或是脚踏风琴教唱,但这些都是围绕着课本再转,没有什么新鲜的教学的方式。在一些优秀的音乐公开课中,运用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灵活的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枷锁,编创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的方法。我个人以为是很值得推广的。比如一些运用游戏的教学法,比如用跳蹦蹦兔,来学习节奏、鱼咬尾的方式来记歌词等等,都是很好的边做游戏变学歌曲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回归到教材当中,吃透其中的要点,并将知识进行串联起来,做到推陈出新,提高教学的质量,不知不觉中使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初级的阶段,所以每个人的音乐的才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认真的引导,在对学生的学习上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才能天分上则要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长足有效地发展。
五、注意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音乐是一种很高雅的生活艺术,它是源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也是承载着历代文化的精华。《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地灌输音乐”。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中的音乐都是很具有几纪念意义的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轻缓的音乐让整个世界的人民都一同团结在一起,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世界各组的儿女,是一种无形力量,吸引着人们的心田。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舒展我们的身心,感受那豪迈的温柔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音乐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操练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的素养。
六、综合运用各种音乐设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技术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作为新兴的的教育工具,具有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的传播功能。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身体的各个感官都非常的敏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音乐,我们怎么样运用好这些先进的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呢?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歌曲,学生可以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可以欣赏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将音乐的器材充分的运用到歌曲的创作拓展中,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新能力。
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小学的音乐教育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在音乐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忠实的心愿,书上说:施比受更为有福。把自己的音乐知识分享给学生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尽我们的努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遨游,在音乐的太空翱翔放飞!
第二篇: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
创设情境 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
摘要:音乐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再现与语言描述等教学手段,创设音乐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感受音乐,从而使学生心理产生感应,诱发联想,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情景教学可以建立起连接学生“音乐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关键词:情境 审美体验
多媒体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要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符合音乐情绪特点的教学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有很大的帮助,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注意研究运用语言,谁也不会体会语言的特殊性,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 1 妙用,通过语言描绘可以帮助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如当学唱歌曲《草原上》时,柔美而悠扬的音乐舒缓而悠长,在整个教室响起,学生竖起耳朵仔细聆听,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这时老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洒落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成群的牛羊贪婪的吃着青草。
二、利用光线的明暗创设情境
美术教学中有光线的明暗,在绘画中恰当地使用光线,可以增加物体的层次和立体感。同样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光线的明暗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一年级《闪烁的小星星》时,打铃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静静的夜空,星星眨着眼睛,教师安详地弹起《闪烁的小星星》。同学们伴随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来的情感。不需语言,不需行动,学 2 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安详,表情端庄,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音乐课。
三、借用简笔画创设情境
美术与音乐同是艺术教育学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美术学科间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前面提到了利用光线的明暗来学习歌曲,下面再说说利用简笔画来学习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简易粉笔画是最常用的一种美术表达方式,由于简易画是边讲边画,画面是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画面处于变化之中。这一特点,就必然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因而用简易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拿起一支粉笔,一转身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一棵大树的枝上落着一只鸟,旁边有一只小鸟嘴里叼着一只虫。老师转过身来,对着那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画的什么内容?孩子们热烈讨论,说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鸟妈妈给孩子喂食;有的说小鸟受伤了大鸟在给它叼虫子吃。老师接着学生的话题创设情境,把大鸟的翅膀画的下垂贴在树枝上,问学生:“你们猜猜大鸟为什么这个样子?”有的学生猜出来大鸟生病了。老师肯定学生说法,鸟妈妈生病了,它的孩子给妈妈打来了食。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创设了生活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四、利用桌椅创设情境
教室是我们上课的场所,而桌椅是我们上课中最直接的道具。通过教室的布置、桌椅的不同摆放,同样可以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学唱歌曲《采菱》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江南水乡在湖中欢快的采菱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我设计了一个音乐活动“湖中的一角”。用桌椅摆设的变化,巧妙地创设了水乡姑娘采菱的生活情境。让女同学将椅子摆在教室的周围围成一个大水湖,男孩子将椅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摆放在湖中,可以三五一组,分散坐在椅子上扮演菱的角色,随着湖水的荡漾不断地摇着身子,而女同学则接成长队,边唱歌边有节奏地划桨,并行进在湖中欢快地做着采菱的动作。在老师的导演下,教室很快变成湖中的一角,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在桌椅的创设的湖水中,孩子们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桌椅板凳的情境创设对歌曲的演唱产生了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感受与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欣赏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生活情境教学活动,就是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图画、游戏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让学生在情境的参与体验中感受音乐。低年级学生喜好游戏,在《玩具兵进行 4 曲》欣赏教学时,我将欣赏与情境游戏相结合开展活动。老师作生动的情境描述:夜里,小主人睡着后,调皮的玩具兵偷偷地从玩具箱里爬出来玩耍,有的练射击,有的练走路,还有的练舞剑表演等,家里顿时一阵混乱,吵闹声惊醒了小主人。在小主人起来检查时,调皮的玩具兵们纷纷以最快的速度逃回玩具箱,并保持原来的摆放姿势一动不动,不让小主人察觉。接着,老师扮演小主人,小朋友扮演玩具兵,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所有的同学都积级参与到音乐的聆听与表现中来。游戏时,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一个调皮的玩具兵投入地参与表现。老师扮演的小主人一趴在桌上,学生们一个个就神灵活现地合着音乐走出自己的座位,做着各种表演。当音乐突然中断、小主人慢慢醒来时,他们也灵敏地,就象情境中所描述地那样,悄悄地逃回玩具箱,做着各种不同静止的动作,有瞪眼的、弯腰的、伸手的、坐着的、站着的等等,玩得特别投入,在情境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充分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改变了以往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赏、过多讲述、死板乏味的现象。
六、使用媒体创设情境
音乐是听觉艺术。光靠单纯的听不能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音乐和画面相结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下,受某种气氛或情绪感染、触动、启发而产生音乐创造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展开联想和想像,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为即兴创造提供条件。在学习歌曲《草原上》 5 教学中,生活在平原上的孩子没有去过草原,没法体会草原的辽阔,更体会不到置身于草原那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所以在学习歌曲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介绍草原风景的短片,再配上动情的解说词。一下就把学生到了草原上,仿佛置身广阔的原野上,体会到了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歌曲《苹果丰收》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朝鲜乐器和舞蹈,我准备了伽倻琴、长鼓等图片和舞蹈《苹果丰收》、《桔梗谣》片段,在课上放给学生欣赏。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了朝鲜族乐器的形状,了解了朝鲜舞蹈的特点,课堂效果胜过教师枯燥的语言讲解。
总之,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多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兴趣浓厚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在音乐活动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需掌握的音乐基础和基本技能;在生动、形象、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架起一座多彩的桥梁。
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
西刘庄中心小学
王立生
第三篇:小学生音乐课常规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音乐课常规培养之我见
开学前夕,我们学校的领导重提了养成习惯的培养这一话题。并且,在全校开展了常规培养的活动。校长专门从课堂常规、课前准备、静息姿势、口令、学生发言举手、讨论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定。我就此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回顾了自己的教学。反思了原来的教学,认真剖析自身原因,发现音乐课上较乱,责任并不在于学生,与自己在课堂常规中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与自己对待音乐课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小学音乐教师由于自身所教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自己要教许多班级的音乐课。上音乐课,学生拖拖拉拉,进到教室后乱讲话,无视老师的存在,还随意换座位,甚至大面积的学生不带音乐课本,却把与音乐无关的书籍玩具带进教室。很有责任心的我,为此生气、发火、批评学生,但收效似乎并不大。埋怨所教班级学生纪律差,班风不好。)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对如何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表现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音乐课上,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的学生多了,不带音乐课本的学生少了,认真学唱、欣赏音乐的学生多了,随意调位、乱讲话的学生少了。今把这些做法和收获整理成文,希望能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和启发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思想的高度决定服务的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既然是一种服务性产业。教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的意识,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我们的“上帝”,是来消费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作为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又是学生的领导。邓小平说: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服务”的坚定意识。今天所谓“差生”,说不定就是某方面的特殊人才,我们的任务在于发现他的“闪光点”,加以适当的培养与引导。心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将其培养成材。
1、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装满“一桶水”。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关爱学生,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说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们应通过音乐教育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深深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要热爱音乐教学工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学在不断地改革,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工作的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努力装满“一桶水”。一个人的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一定要有进取心,要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养成一种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2、精选教法,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根据兴趣和要求决定其学习的内容、难度及时间量,而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设计,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备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演唱、演奏、表演、讨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学习,有时还让他们自己上台演唱表现、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换位思考,以人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学生的弱点,如果你对这些弱点仔细观察和思考,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无关紧要,不应当对他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真心诚意地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信任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要负责。我在处理学生间发生的问题时,总是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心服口服。对全体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防止厚此薄彼。公共场合下发生的问题,我尽可能地做到个别处理;课内的问题留待课后处理,学生突然出了问题,总是先“冷”一下,不急于“热”处理。当学生犯了错误后,我真诚地加以分析、劝服、指正,以理服人。即使学生态度粗暴,情绪冲动,我也是动之以情,冷静对待。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在设身处地地为他解决问题。
二、提高管理的艺术与学问
1、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就可以维持课堂秩序的稳定,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管理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制度就能堵住这种管理的漏洞,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劣。音乐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就必须培养学生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而要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音乐课堂的学习制度。
每班一周才上两节课,因此音乐教师大都不能记住学生坐的位置,这也是有情可原的,但也给有些学生以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老师的这一情况,随便调位,想和谁坐在一起,就和谁坐在一起,并不是坐过去就算了,而是在一起窃窃私语、做游戏、甚至大声讲话,全然不把音乐老师放在眼里。等音乐老师一查,才知道他们换了座位,这着实让每一位负责的音乐老师大为恼火,可是老师光生气恼火起不到一点作用,下节课,学生照旧乱。
2、根据表现加分扣分,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我把学生按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1)每堂课带音乐课本来的加1分,不带音乐课本的,不但不加分,还要扣1分;(2)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加1分,不认真学歌的、不认真欣赏音乐、乱讲话扰乱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扣1——2分;(3乱换座位的扣1分,在给学生加分扣分时,我采用随堂评价与累计加分的方式,发现一直认真学习音乐的学生,就及时表扬加分,树立学习榜样,发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及时善意地提醒,该扣就扣,一碗水端平。在下课时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学校班级常规管理评分办法来进行评定。由于我赏罚分明、说到做到,有几个学生好几节课不带音乐课本、乱讲话、不认真学歌,想蒙混过关,都受到了扣分的处罚。所以,自实行加分扣分以来,学生的行为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带音乐课本的学生少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少了,乱换座位的学生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下课后,询问自己得分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看到这一情况,我非常高兴,说明这一手段对于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已经凑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环节中。而一旦学生养成了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上起音乐课来是那么轻松愉快,再也不用费心劳神了,音乐课上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有教师、学生和谐相处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和谐。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策略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学科的审美价值理解不够透彻,对如何指导和促进学生在音乐课中充分参与审美体验、培育良好的审美素养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审美素养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音乐是对学生实施素质培养的重要艺术学科。文章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讨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探索各种有效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为音乐美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审美素养;策略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可以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销售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价值的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应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以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全面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理念,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好曾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精设教学内容,激发审美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音乐这门艺术的特点就是将美好的艺术情境用声音传达出来,所以,丰富的想象力是感知音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想象,才能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美;同时,音乐美也只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娓娓道来:“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瑶族长鼓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到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热情,晚会沉浸在一派幸福欢乐的气氛之中。”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自由翱翔,对学生们在体验音乐艺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要充分尊重,并鼓励他们求新求异。
同时充分挖掘利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尽量展示对多种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快乐、开放和自由的吸收,通过熟练的教学,说明音乐不论风格如何都有表现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从音乐的多种风格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感受到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突出音乐美,并通过音乐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素养。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让学生去感知、体验一个具有美感的事物或环境,就要创造―个具有美感特征的艺术氛围,激发起学生对这个美感的渴望。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教授革命歌曲时,可将教室四周多挂一些五角星、红旗以及一些革命战争时的图片,而当在教歌颂大自然的歌曲时,可以在教室里摆放一些花盆、盆景及假树造型,为教室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氛。在这样―个充满新鲜感和温馨的情境下,再巧妙地设置几个悬念,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2、发掘作品情感,提升审美理解
音乐作品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和创 作灵魂。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美的踪迹无处不在。但是,如果不善于发现,那就辜负了大自然这神奇的创造力,他的一生也注定是荒芜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很好途径,但音乐又是其中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所以,音乐老师一定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任,通过提高他们的音乐感觉能力来构建对美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如语言描述、再让同学展开想象用语言复述,利用大屏幕播放具体的景象,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进入音乐情境等,来逐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在欣赏《念故乡》这首歌时,我用语言描述这首歌创作背景,原名为《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这个“新大陆”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示,吸取养料,创作出自己的旋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教师让学生随着我的语言产生联想: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美丽图片。对歌曲背景的讲述,对音乐画面的观看,让美的情境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不断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3、重视审美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和创造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必须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可以说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至于到底怎样理解还要看每个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表演、集体舞等形式表现歌曲。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要以赏识、鼓励为主,从而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三、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扬长补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贵龙.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策略探讨[J].当代音乐,2017.01.[2]陈小琴.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J].大众文艺,2016.10.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开发区实验学校 王晓峰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已经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目标为主转变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素养,就是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的一种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品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会更放松、更主动、更有自信、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学习活动会更积极,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给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棒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以下操作:(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棒,然后把另外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棒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1是10。(2)让学生增加一根小棒,把这根小棒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棒。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他个数。(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根一捆的情况,我让学生先自己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棒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棒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对认识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我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完成教学的:(1)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一个超市,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在超市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引出人民币。(2)深入了解人民币:①用人民币买过东西,那说说认识哪些人民币,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拿出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②我 准备一套人民币,请学生上台介绍认识的人民币并分类,要求说明分类的理由,这样引出人民币单位“元”“角”“分”。③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人民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④利用超市里的商品和学生手上的人民币,问:用什么面值的钱,多少张来买什么物品?这样来引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和适当的练习来加强元角分之间的认识。这样,从生活中产生的例题,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3.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经常用:你讲得很好,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写的真漂亮,老师收藏了、你的声音真好听再说一遍、你的作业真漂亮、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会听讲等鼓励式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的动力,并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强花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二.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获得能力的提高。
1.充分利用信息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每一个信息窗呈现的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从第一节数学课,我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信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孩子们学习得兴趣盎然。有效地引起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
2.模拟各种竞赛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创设这样的情景: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孩子们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
3.利用多种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新课标提倡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适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出示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让学生说说了解的信息,然后说明邮政编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活中关于数的兴趣,接着通过身份证号码、车牌号、食品卫生许可证号等的比较识别,真正了解到数字不仅仅是计算,数字所起的作用真不少。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再如教学减法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图意。在此基础上设问:你能用“小圆片”代替果子把这幅图的意思摆出来吗?学生兴致高涨,根据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马上摆出5个圆片,又移动2个到边上。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摆吗?生:因为5个果子被摘走了2个,就少掉了2个,还剩下3个。教师马上引导:像这样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时,我们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很容易理解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
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动手操作,既增加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感知,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表象。这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小学生都喜欢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我注意观察、及时鼓励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敏锐感知、丰富想象、思维活跃、理解加深。如对一些不便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学生非常感兴趣,总想尽快背下来,笑声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或者编一些有趣的故事,组织一些游戏、竞赛、夺旗赛,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学生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
4.合理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运用,特别是我们学校多媒体进课堂的实施。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效果,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感知效果,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趣,达到“乐中学”、“学中乐”,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5.学会倾听,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数学素养的形成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正确的数学语言能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正是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观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学习23-7退位减法时,让学生在桌子上摆23跟小棒,然后让学生摆动小棒,设法得出计算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结果16。他们各自讲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的讲:先借1捆,10-7=3,再将3和13合起来是16根;有的讲:个位3不够减7,取一捆与3根合起来是13根,13-7=6,将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讲:„„ 学生在亲身感受下,能有条理地讲述计算方法与过程,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时,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出声思考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途径。在操作中,学生必然会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帮助学生是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按照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既获得了知识的内涵,又较容易地有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自然结合,学生学得有趣,讲的有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形成一种量化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初步培养,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用收集的数据和情境改编成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用几个数字编数学小故事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信息和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整理,并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慢慢到学会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些现实生活的简单现象,根据需要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猜想,逐步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1.课堂教学,培养数学意识。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认识一厘米后,学生能从身边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一厘米的物体、给学生一根小棒,学生能猜出大约长几厘米,并能进行验证。认识10以内的数后,让学生数一数手指,灯、桌腿等,还可以做猜一猜的游戏。猜一猜、估一估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在不断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数学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模拟购物、实际测量、随机摸奖等等。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使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种苗棵树,计算行距,株距„„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劲头,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四.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当数学和儿童的生活现实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才是激发儿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1.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们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颜色的、大小不同的图形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看谁拼得快、图案多。活动过程中,学生精神抖擞,非常活跃,急于表现自己的意识特别强。拼得快的学生到台前展示时,稍有落后的学生急得直搔小脑袋,不甘落后地苦思冥想。这种活动的确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有的拼出了房子、大树、小马,有的拼出了美丽的风景画,还有的拼出了奥特曼,虽然不太像,但的确有新意,看得出学生都在用心思考、探究创造了。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并让他们自己标明价格,贴在准备的物品上,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有奖促销”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在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问题,他们又是怎样分的。然后让生汇报调查结果:“商业大厦的超市中有分类,饼干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饮料放在一起„„”“我家的衣柜里,妈妈把我们三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格里„„”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面前的商品进行分类,并给自己组的“柜台”命名。任务明确后,至于学生在操作时如何分工,如何将商品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通过“分类”的具体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了时间后,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然后在钟面上拨出学过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时间,并设计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开展了“实际测量”的实践活动:测量同学的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项目,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长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3.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竞争,培养合作意识。数学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但由于独生子女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实践活动中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有观摩别人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竞争,能使他们认识到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真理、对待荣誉,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如“小小商店”这一课中,让学生带着“纸币”到自己喜欢的“柜台”中“购物”时,学生买哪件商品,买卖时如何讨价还价,教师都应放心地让学生去交流、去合作。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培养的能力也并非割裂存在的,培养的素质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只要我们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