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时间:2019-05-15 08:4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第一篇: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

葬花吟

黛玉葬花图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诗。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具体信息

【作品名称】《葬花吟》[1]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曹雪芹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

作品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 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呆。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3

作品鉴赏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人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读者再把《葬花吟》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4]

改编歌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秀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对原文作了一些改编,音乐制作人是王立平。改编后的歌词为:

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恰如污淖陷渠沟

尔今思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6]

第二篇: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第三篇: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场景赏析考核论文

《黛玉葬花》韵味品读

授 课 教 师:汉风

名 :董良

学院年级专业:传媒与影视学院 11级广播电视编导 手机号: ***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关键词

共读西厢 花冢葬花 《葬花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由曹雪芹编写前八十回,后人有无名氏编写后40回,最终完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黛玉葬花。如果文中有言论不当的地方,望老师能予以帮助。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 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红楼梦》部分简介

感悟:曾经阅读过《红楼梦》,并不是很了解其中具体的人文特色,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逐渐理解了《红楼梦》,学习到了阅读红楼梦必须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等等来一同考究。在老师上课精细的解读当中我理解了曾经不理解的词句,体会到了曾经没有体会到的韵味,总体来说这门课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谢谢老师。

第四篇:《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15汉语言文学1班 王鑫俞 1540508130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写作艺术鉴赏》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黛玉葬花,并对这一桥段进行简单的赏析。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葬花。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西厢记》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两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

黛玉葬花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葬花吟》,通过《葬花吟》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其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抒写了这位诗人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一首《葬花吟》,完全不在于表面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而意在塑造人物的思想性格,将林黛玉的人生浓缩其中。《葬花吟》是借以诗词更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葬花,也就是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鸟魂”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婉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1都给林黛玉的形象与性格以多面的烘托和渲染。人亡两不知!”○“花2在这里,曹雪芹将凋谢的残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红颜女子的命运紧密相连。长诗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3作结,将花人合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亡两不知!”○是作者对众女子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视。

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黛玉葬花是对林黛玉性情的描写,而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黛玉最怜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注释: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二十七回,第181页。

2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二十七回,第181页。

3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二十七回,第181页。

参考文献:

曹雪芹:《红楼梦》,北京出版社2008年7月版。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04月版。

第五篇:初二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千古一曲葬花吟

初二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千古一曲葬花吟

原创: 孟星沅

窗外,落英飞舞,流泻的阳光如同飘逸的金色丝绸自轻纱间落下,耳畔,犹如轻荡起葬花词的绝响,我在目光迷离之间仿佛看见了那抹倩影。

初读《红楼梦》时,就爱上了这样的女子,也许像黛玉那样的女子,用“美丽”二字形容太过于庸俗,她宛如山间的幽兰,清香而不热烈;亦如水中的白莲,纯白而不脆弱。又许是与红楼一梦的多次重逢,对其中女子命运的感慨多了几分,对黛玉由最初的喜爱变由了现今的深爱,这不止是一种过程的改变,更是一种知音的懂得与怜惜。

她,经历了亲情的丧失,从苏州的画舫之间走来,面对尘世,我便由不住好奇。那是她奔向苦难的源头,还是找寻幸福的开始。

她,有着绝世的容貌与满腹的才情,两弯似蹙非蹙娥眉,一幅似喜非喜又含情脉脉的眸,态生两靥之愁,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映水,倩影袅袅婀娜;行动如微缕柔风,身姿盈弱,她好似飘荡的扶柳,盛开满腹优雅若兰的心花,那份脱俗之美,宛若一缕幽香,如林梦似烟,默默装点大观园的每一个景致。她又是空灵如波,轻盈柔美好似落叶委婉含蓄,妩媚深情。

她,是大观园真正的诗人。她用诗篇造就了她的孤傲清高,忧郁脱俗的气质,她用一颗诗意之心活在自己真性情的世界里,她用一颗执着的心浇灌着自柔弱的生命,与如花的灵魂。

不禁感叹,她啊,究竟是如何的一个花魂!

她,晓露轻愁,轻灵如斯,满心揣怀着清秀的诗句,多愁善感是她的敏感,天生柔弱的是她的姿态,指间花微凉,瘦了河岸的古柳,惊了嬉戏的燕雀。生命中,两行清泪,片片花魂遗落尘世,一朝飞鸟惊醒红梦,那萦绕千年的情愫,都被她的纤纤玉手中的花锄,连同她的不安与悲愁,一起葬入了那尘埃之中。

那个春日,花也飘零,人也飘零,她飞离了尘世,她那颗零落的心,也化作一弯愁绪,都成为了那离尘世无比遥远的红楼一梦。看到这里,无限要倾诉的期盼只剩下了一声流婉的悲叹。

流年如水,爱恋满心,她的红楼一梦梦不尽她的伤春悲秋,她的一曲葬花吟唱不尽她的悠悠情思,她的哀愁最让人感伤,她的苦楚最惹人怜爱。花红花谢飞满天,红袖香断有谁怜?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她的离去,花英落成殇,又远去成了灰。不禁询问:

你还在满地落花的细雨花枝下苦苦寻觅吗?

你还在点滴霖霖的三更时分伤心悲泣吗?

你还在人已远去的憔悴镜前未语泪滴吗?

千古一曲葬花吟,她这朵芙蓉,虽香消玉殒,却让葬花吟成了她命运的结局,成了她生命的诠释,成了一曲赞颂千年的美丽绝响。

2017年10月月度优秀作品,已入围大赛复赛评选名单。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中学初二(22)班 孟星沅

指导老师:朱光

下载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__葬花吟__品读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

    读《红楼梦——黛玉葬花》有感

    读《红楼梦》 ——黛玉葬花有感 红绡香断了她的梦,谁为她卷起那闺帘? 看罢一段心酸,泪不觉为她而滴下,这样的女子像是已看穿了般的凄婉,为谁情钟,为谁暗洒相思泪,离开了父母,失去了......

    读《红楼梦》中《葬花词》有感

    一直推崇《红楼梦》,尤其其中的葬花词,因此“葬花词”三个字在懵懂时就耳熟了。妈文学修养较低,为了解答我的疑惑达到她所认为教育的目的,总会说,黛玉小气、爱哭,葬花就是她这种性......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个人和家族的历史为背景,叙写了一个鼎盛之家走向衰落的必然过程。纵观整部小说,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贾......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自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其中饱含功与利,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

    《化石吟》赏析

    《化石吟》 《化石吟》赏析 这是一首宣传科普知识的抒情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