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

时间:2019-05-15 08: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健康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

中学生健康教育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

案例:

小强、17岁、初中二年级,属于外地借读的学生,性格偏外向,爱交朋友,好胜心强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初一学习成绩中等,对学习数学很有兴趣。到下学期成绩开始下降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被老师批评处分过,从那以后就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了,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数学也有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到初二这种现象就更加严重,在课上不仅不爱听课、不发言、还故意接老师的话音,故意说话,甚至顶撞老师。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火,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还召集校外的人来学校打架,同学都怕他。初二上学期11月份,他带了一把长刀到学校,在学校放了几天,被同学发现,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报复老师、吓唬老师的。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听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很可怕,学生怎么能对老师有这样的暴力行为呢?老师的安危何在!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力行为?是老师的错误吗?是学生的错误吗?老师该如何面队这样的学生?如何将学生这样行为的发生预防在前呢?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主要是同学间的。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间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和对老师的伤害”,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根据暴力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综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

学生暴力行为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强,14岁,初二正是青春期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心身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有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索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刚刚还心平气和,可能马上就变得怒气冲天,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也就是说会把对一个人的怨气转怒到其他人身上;在行为上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学生的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具有自制力的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教强,情绪稳定。与之相反,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小强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小强缺乏自制力。因为他是外地来的,所以有一定的自卑感,父母经常告诉他;“我们是外地来的容易被人瞧不起,所以你要努力学习。”小强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的矛盾之中,因此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对老师暴力倾向的举动。

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格形成的标志。人格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十三、十四岁正是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概念很强,会过多的关注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想法而忽略了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评价而自己对自己却没有正确而合理的评价。这就容易导致其会过多的关注老师对其不好的评语,甚至夸大某些话语的严重程度,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误会,产生摩擦。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体和“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自己的“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来了解和审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又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会作出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小强儿童期的“重要他人”就是他父亲,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因此他的自我概念都是反面的,是有暴力倾向的.因此他的行为方式也是暴力的.到了青春期,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过程是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这个时期学生的“重要他人”就是老师,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十分在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评价.而且这个时期的自尊心是格外强烈的,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他都会认为伤到了他的自尊心.因此,如果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伤害,也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小强就是因为和老师发生了矛盾,没有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而是过多的关注了自我的感受,夸大了事情的结果,认为老师从此以后会对他有成见了,这时他对老师的话语的理解也会产生误会,过多的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有些话语或是方式认为是伤害到了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所以他和老师的误会和矛盾越来越深,导致最终的暴力行为。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错位

喜欢用暴力惩罚子女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易产生攻击行为。这里,突出的是父母的攻击行为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因为,打孩子并不能真正使孩子改掉品行上的缺点,相反,使孩子容易形成对暴力的错误看法,一旦他的身体长大、力气增加后,他也很可能用暴力去对付他人。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促使子女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且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儿童期也是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多的批评指责孩子,从来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形成的自我概念就是消极的,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差生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在愿意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兴趣.2、师生交往中的效应偏差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首因效应的偏差

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如果在第一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从他的言谈、举止等方面你感觉不错,喜欢他。那你对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会很友好。由于首因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一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不要盲目地把所谓不入眼的学生拒之门外,使这些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近因效应偏差

对一个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得到的信息最深,并往往掩盖了对他的一惯了解,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偏差往往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损害,如我们常因某学生犯了一次错误,就改变了对其的一贯看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冷静的分析,全面地评价学生,以矫正近因效应偏差。

他感效应偏差

教师可以通过其他一超级途径得知有关学生的情况,形成对学生的一些印象或看法,并在对其的教育中把这些印象和看法夹杂进去,这就是他感效应。由于“其他途径”很复杂,有赞美之词,有偏激之语,有客观反映情况的,有带主观色彩褒贬的。因此,他感效应的失真性和局限性在所难免,教师要克服他感效应的偏差,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而不道听途说。

光环效应偏差

观察一个人时,由于他的某一特点突出,于是这一点就掩盖了他的其他特点和品质。突出的一点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这个人身上,所以称为光环效应。目前,学生中出现的“追星族”就是一种光环效应。所以,教师在观察学生时,既要看到突出的特点,也要看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建立对其正确的总体印象。

泛化效应偏差

我们对某人印象特别好时,这个印象会扩展到此人的特征之中,如我们说西施长得美,那她肚子痛的样子也被认为是美的,这就是泛化效应。泛化效应在教学中相当普遍,教师对学生印象好时,他的优点可以掩盖其缺点;而当教师对某个学生有成见时,看他的一举一动都不合规矩,泛化效应的影响之广,危害之大是最突出的。

3、社会学习因素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学习、模仿是很有关系的。学习心理学家指出,特别是模仿的影响在攻击行为的迅速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现代社会来讲,影视中的暴力内容和网络游戏往往对青少年产生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多次人观看暴力节目,逐渐会形成实施暴力的倾向,本来就喜欢打架的中学生,观看暴力节目后,更加强了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有的中学生会直接模仿影视中的暴力行为,而引以为自傲。

三、教育策略与转化措施

1、通过合理的发泄方式让学生进行发泄,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不漫

2、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使学生建立清晰而合理的自我概念,调整其思维模式,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归因,学会和老师相处。

4、加强教师心理知识的培训,是老师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便于老师对症下药,用老师那颗博爱、宽容之心感化学生。

5、行为矫正方法

(1)消退法

有些中学生偶而打架殴斗只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其实,在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不少优点,他们也经常表现良好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受人到强化。同时,教师却去表扬他们的其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地批评攻击行为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去找这类学生谈话,婉转地指出他伞兵幼稚性,同时告诉他们打架行为与他们理时的表现是不相称的,从而启发他们的自尊心,自觉地改掉攻击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的副作用。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的对象。

(2)创造无攻击性的环境

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一段时期内,避免接触人际冲突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攻击行为的机会。通常,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里每天给这种学生确立当天的学心任务和行为目标,并且指定与他相处亲密的模范学生与他作伴,以督促影响他;在家庭中,家长给他妥善安排好作业外的活动内容,用良好的环境来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建立“情况联系卡”,及时对学生没有发生攻击行为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育他们坚持下去。

(3)培养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行为,同情心强的学生通常是非攻击的,而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对此,教师可能让被攻击的学生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具体讲述自己在受攻击后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紧接着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学生谈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逐渐憎恨攻击行为。另外,也可以让过去有过攻击行为而现在已彻底改正的学生,具体讲自己的改正错误前后的内心变化,这样做会激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的内心体验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过去行为的可耻,这也是培养同情心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思考

一、案例

王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二、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1、从小学步入初中以后,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复杂,由于青春期的原因,学生中的很多问题不愿跟家长和老师讲,长期以往,造成心理压抑,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

2、初中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和科目较多,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三、思考

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毅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四、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的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就能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第三篇:老师心理健康案例

教师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白仓金

—年轻班主任的心理困惑 案例:

我是一个年轻教师,工作三年多了,作为班主任一看到学生不听话就总想发火,而且又要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孩子们不急我却我急得经常暴跳如雷。虽然工作成绩家长和学校都是很认可的,但我不满意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了火,如果我不发火,工作是不是更好做呢?或者不发火,工作一样能够完成,那又何必增加学生和我之间的隔阂呢? 分析:

人格魅力最重要,发火不发火只是外在的表现。一个成功的人处世能力高于工作能力。做人要厚道,予人以温暖,润物细无声,说来容易做来难。发火是因为承受压力太大,是一种宣泄的表现。一个能够把握工作、驱动人群去取得好的效益的人确实不是应该随便发火的。你要学会自我减压,别把一些小事看得太重,这样会减少你发火,也不用自己忍得那么苦了。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都必须大家相互配合,所以一定要与学生真正建立起愉快的师生关系。

一个脾气不好的老师,就会被学生所恐惧,学生不能亲其师,又怎么能信其道呢?话说回来,火该发得发,不发下次还会犯同样的毛病。但,关键要知道发火的目的,发火是为了能尽快解决问题,避免下次再犯同样问题。当然发火要有艺术,要在适当的时候发。要做到收放自如。有时候发火是可以帮别人改进的,当然没必要的发火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心理不成熟和教育心理不健康的一面。

引发深思: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据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所做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另据北京市教科院日前披露的《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讲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如果我们再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和民族心理的健康,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明天!

那如何才能让老师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更好的培养我们的未来呢?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底线;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等。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

对教师来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悦纳学生,教师观的核心是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至少应该包括:

一是要把学生当人。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教师必须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既然学生是人,就有差异,十个指头有长短,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这样,就有可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享受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二是把孩子当孩子。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是美丽的错误,是教师年轻时也犯过的错误。我们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宽容地看待他们,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他们。如此,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的极度焦虑、愤怒和哀怨,在师生友好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三是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人,是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的功能是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服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也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一生的幸福负责。这样一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滋润剂。

最后,从我做起,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2008年庆阳市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城西二中 李彩明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初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光泽二中 黄承兴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人际交往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

下载中学生心理健康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心理健康之中学生攻击老师案例引发的思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

    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3

    案例 学生 赵刚 ,上课不认真。有时睡觉、有时做小动作,但聪明伶俐。 根源: 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也是相当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过多的零用钱使他有了花钱......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 石塔中学 心理问题与根源: 1、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雨季渴望阳光 ——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玉琳中学 邢晓亮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学生,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 上寨中学八年级(4)班2013.10 心理问题与根源: 1、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早恋 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提到了早恋引发情绪障碍的表现,在第一次咨询时,心理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因为学生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过程,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关注......

    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

    中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吴,男生,进入八年级后。以前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八年级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