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论安乐死》(共)
论安乐死
专业班级:法学101班
姓名:张满怀
学号:03010110146
摘要:对于安乐死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近年来经常可以接触到相关的信息。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牛津法律大词典》将安乐死解释为在不可救药的患者的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者加速死亡的措施。《布莱克法律字典》则认为安乐死是从怜悯出发,将患有绝症又极度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和作法。而我国学者这样解释: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身体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实施的,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结束生命的过程。许多国家都在对安乐死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安乐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分析其是否构成犯罪、伦理角度的思考、我国适用安乐死的立法建议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证后,认为法律应对安乐死做出具体的成文规定,确定实施安乐死行为不构成犯罪,且应对安乐死实施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限制,用以防止不怀好意之徒借安乐死达到非法目的。国家必须指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以规治安乐死的适用范围,防止法律滥用,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安乐死 研究现状 犯罪构成 伦理 立法建议 对于安乐死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近年来经常可以接触到相关的信息。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牛津法律大词典》将安乐死解释为在不可救药的患者的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者加速死亡的措施。《布莱克法律字典》则认为安乐死是从怜悯出发,将患有绝症又极度痛苦的人处死的行为和作法。而我国学者这样解释: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身体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实施的,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结束生命的过程[1]。许多国家都在对安乐死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实施安乐死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各国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现状
综观国际形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安乐死的成文法业已施行。早在1996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利法》,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从而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允许实施安乐死行为的法律。其中针对安乐死实施的条件做出了专门规定。随后,2001年4月10日荷兰上议院通过安乐死法案,将荷兰冠上了全世界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的宝贵称号。该法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它为了防止医务人员权利的滥用,特别规定了3个前提条件加以限制。比如病人必须是无医治之希望,其病痛必须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病人在意识清醒时真实自愿的要求实施安乐死等等。同年5月16日,比利时众议院亦通过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殊情况下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继而成为第二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紧随荷兰之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都出现了安乐死的病例,一些国家也正在进行安乐死的立法探索。
但总体上以法律形式确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为数不多。大多数国家的刑法都没有在立法上将安乐死确认为合法行为。它们将“受嘱托杀人”或“被害人同意的杀人”视为杀人罪。比如奥地利、瑞士、日本的刑法都规定由于受他人的诚挚及迫切请求而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人,要处以六个月以上的刑罚。这些国家在处理安乐死案件时,通常以杀人罪来定罪处罚,但在实际操作中量刑很轻。
(二)国内现状
我国对安乐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1986年,陕西汉中市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患肝硬变腹水,肝性脑病等病症。为了解除病痛,主治医生蒲莲升通过对其注射冬眠灵实施了安乐死行为。结果蒲莲升于1987年9月25日被逮捕,直到1991年4月6日才被宣告无罪释放。因为经法医鉴定,冬眠灵只是加深了夏素文的昏迷程度,虽然产生了促进死亡的结果但并不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造成夏素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肝性脑病引起了严重感染。这是我国涉及安乐死的第一个病例,从中暴露出我国法律规范的不足。此后,我国学者多次提出安乐死的立法需要。1998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课题组在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后,提出了《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但未能施行。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成文规定,并且很多学者主张根据我国《刑法》的解释,实施安乐死行为就是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属于犯罪行为,要接受法律制裁。
鉴于国外对安乐死行为的不同规定,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有必要研究安乐死行为的性质,以法律形式加以界定。
二、安乐死不应当构成犯罪
对于安乐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有两种学说: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认为,安乐死是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愿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该行为并不违法,不构成犯罪。否定说则坚持安乐死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刑事违法性,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在我国,法律既没有对安乐死明文肯定,又没有明文否定。受不同学说的影响,各地法院对于安乐死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引用《刑法》第13条的规定,认为安乐死行为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有的则引用《刑法》第232条的规定,认为行为人犯故意杀人罪,但可在量刑时适当减轻刑罚。针对我国各地法院处理方式的不统一及部分学者所持的否定说观点,本文表明态度:笔者支持肯定说,认为安乐死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要件,不构成犯罪。具体理由
(一)从犯罪的基本特征来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犯罪行为必须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而安乐死不具有这种特性。对于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使用大量的药物和仪器设备也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病痛,不能根治患者,这样是十分没有意义的,反而在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往复,却又得不到任何一种解脱。同时,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负担也加重了,医疗资源和大量金钱物资的浪费在所难免。可结果往往很难尽如人意,患者回天无力,家属身背巨债。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安乐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帮助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且可以防止加重医院和家属的负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对于患者而言,死亡不是灾难,而是解脱,是自我灵魂的释放。由此可见,安乐死行为并未危害社会,相反的,既节约了社会资源,又让家属能够更好的生活,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再来看犯罪的另一个特征——刑事违法性,安乐死是否符合这一特征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表现。我们已经知道安乐死不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那么当然地,它也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公民享有生命权,法律没有规定公民不能行使放弃自己生命权的权利。依照我国刑法的解释,法无明文禁止即不为犯罪。安乐死不过是患者借医务人员之手结束其没有积极意义的生命,这是患者在行使放弃生命权的行为,又岂是犯罪。医务人员不承担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没有意义的生命存活的义务。在患者及其亲属的要求下,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安乐死,并不违背职业道德,亦不违反法律规范。与其让患者怀着绝望的心情,背着医生和亲属,以自杀的方式逃离病痛,不如赋予他们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让他们有尊严的安然的离开人世。
至于刑罚当罚性,则是针对具备了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两种特征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应接受惩罚的规定。在不具备任何一种特征的前提下,自然谈不上刑罚当罚性。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得知安乐死不具有刑罚当罚性。
经过分析,我们知道安乐死不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所以实施安乐死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从犯罪的客体上分析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而安乐死行为并没有侵犯他人的生命权。患者本人有选择以适当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他为了寻求解脱,要求医生帮助他实施无痛苦的死亡。医生只是出于人道,满足患者的意愿,帮助患者以死亡的方式享有生命权,行使生命权。因而安乐死并不是侵犯他人生命权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死亡不以实施安乐死行为为必要条件,即患者的死亡是必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实施安乐死结束生命和等待自然死亡,两者间只是时间上的差别。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是身患绝症,而不是安乐死行为。安乐死行为的本质不是决定患者的生与死,而是帮助患者实现从痛苦向安乐的转化,是用科学的方法优化死亡状态,以保证生命的质量。安乐死行为体现了对患者生命权的尊重,而非侵犯。相反的,故意杀人则意味着他人的生命权遭受侵害,他人可能要承受死亡的危害结果。但如果生命权没有受到侵害,他人就可以安然自在的继续生活。这是安乐死行为与故意杀人行为的根本区别。
(三)从犯罪的主观方面分析
安乐死行为不具有杀人的故意。医务人员和家属并没有剥夺患者生命权的主观愿望,只不过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患者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且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是用大量的药物、设备和金钱物资来维持生命,还是用安乐死来尽快结束痛苦得到解脱,人们陷入两难的选择。不难看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存在剥夺他人生命权的故意,只是无奈之余的适当选择。而故意杀人行为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剥夺他人生命权的故意,追求他人生命结束的结果,并不存在无可奈何的成分。
(四)从犯罪的客观方面分析
故意杀人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但安乐死不同,它是患者在意识清楚时提出死亡的要求,行为人即医务人员只是就此做出了被动选择。患者自愿放弃生命,行为人实施行为所追求的并不是患者死亡的结果,而是通过医疗手段假以外力来转变患者的痛苦状态。安乐死行为是对死亡方式的选择,而不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危害行为。
综上所述,安乐死不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且从客体、主客观方面分析,均不符合犯罪的构成要件。对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安乐死并无违法情节,也就是说,安乐死没有触犯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属于正当行为。
三、从伦理的角度分析安乐死
安乐死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与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冲突。现在各国对于安乐死普遍存在两种态度。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安乐死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不尊重生命,违背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一种消极悲观的生命观,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持肯定态度的人则认为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应该尊重这项权利,实施安乐死,让患者无痛苦且有尊严的辞世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也解除了社会和家人的负担,对社会有益。
人们一般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应该尽可能的延长生命,就像大家对长寿的追崇,这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人道主义伦理观念。而现代人道主义则追求生命至上与生命质量的统一。我们不仅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还要注重生命的内在质量。中华民族历来向往追求良好的死亡状态,有善始善终的说法。安乐死所体现的帮助患者从病痛向安然死亡的转化,是人们对良好死亡状态的选择,是保证生命质量的选择,是构筑新型社会文明的要求,使社会文明在公民的死亡环节得以体现。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生命质量则是衡量的一项指标。生存无望且痛苦不堪的生命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患者选择有尊严、更安乐的死亡方式正是尊重生命、注重生命质量的体现。
在我国,儒家学派流传已久,其倡导的“仁、义、孝”等思想对于广大民众影响巨大。出于道义、责任,患者家属不敢选择安乐死,寄希望医院能够妙手回天,治愈病症。更有甚者,家属向患者隐瞒病情,自身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常言道“百事孝为先”,为人子女的最怕别人戳脊梁骨,如果父母选择了安乐死,儿女就难免要被套上不孝的名号,邻居、同事、亲戚、朋友的评价议论,会压的人抬不起头。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仁义、孝顺,患者家属才更应该选择安乐死,这样解除了患者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使他们免受病痛折磨,得以安然离去,才是最真的道义。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人道主义的职责不但要救死扶伤、治愈病人,而且要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悲伤。对于身患不治之症、痛苦不堪的病人,实施安乐死是明智的选择,并不违背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的宗旨是追求优质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救治无望、万分痛苦的患者的生命,只是遵循了生物学所指的生命的简单含义,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与现代的人道主义伦理观相违背。患者选择安乐死,并不是持有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而是考虑到现实状况,自身的病症已经无法救治,已经不能继续承担对家人的责任,不能再照顾妻子儿女,不能再侍奉老人,只是徒增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所以,患者勇于面对现实,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阻断病魔的肆意横行,安然离去,以慰藉亲人。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对身患绝症的病人实施安乐死,会给其他病人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认为是自己拖累了家人,浪费精力和金钱,从而消极厌世,放弃生存的希望,导致变相的自杀。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允许安乐死,并不意味着对所有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都要施行,法律会做出严格的条件限制,且要以患者的主动要求为前提。
四、我国适用安乐死的立法建议
安乐死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要妥善处理。法律应对其做出具体的成文规定,确定实施安乐死行为不构成犯罪,且对安乐死实施的条件和程序进行限制,用以防止不怀好意之徒借安乐死达到非法目的。在此,笔者提出以下立法建议:
(一)适用条件患者所患的病症必须是不治之症。即依据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根本无法医治,并且病人濒临死亡。
2、患者遭受的病痛必须是无法忍受。也就是说,该病痛无论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忍受的。
3、患者必须是在神志清醒,意识正常的情况下做出的真实意思表示。这就要求患者真实自愿地提出接受安乐死的请求。
(二)适用程序申请程序上要求患者自愿,是神志清醒时做出的真实意思表示,患者本人须签字盖章,经过公证后方产生效力。受欺诈、胁迫或是在其它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做出的表示均属无效。如果患者的神志不够清醒,精神也已失常,可以由患者的直系亲属,至少两人以上提出申请,签字盖章后经公证生效。
2、审查程序上要求由医学专家、法医学专家、法学专家组成审查委员会,各司其职,针对患者的病症情况、申请条件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审查,看看是否符合实施安乐死的要求,最后报经人民法院批准决定是否实施安乐死。
3、执行程序上要求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由省级以上医院指定的医生专门负责,实行时必须有两名以上的专职医生,其中应包括患者的主治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法医,两名以上患者的直系亲属在场。实行完毕后所有的见证人都要签字盖章,证实现场情况。而且,安乐死的适用必须采用无痛苦的方式,比如麻醉、注射等手段,禁止使用暴力手段,如枪决、电击等。这样才符合实施安乐死的初衷,才不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4、司法监督程序上要求安乐死实施完毕后,要报经有关司法部门备案,以方便日后的核查,便于解决有关安乐死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是患者家属对患者遗体捐赠等事项的安排。
安乐死一经法律确定,将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因为我国现处老年社会,存在大量的高龄人群,而这一群体又是疾病的高发区,很多疑难病症都会出现。为了摆脱医疗费用、经济负担、精力损耗,难免有一些人打着安乐死的幌子逃脱应尽的孝道,推卸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寄望获取巨额遗产等等,造成不必要的人员死亡。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掩盖不可见人的非法勾当而采用安乐死这种合法方式蒙混过关。相对而言,医务人员有可能为了一己私利,滥用职权,非法对病人实施安乐死,又或者以极不人道的方式致使患者死亡,造成患者临终前的不安心。种种状况的发生将会扰乱安乐死的推广,所以,国家必须指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以规治安乐死的适用范围,防止法律滥用,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结语:
今年3月份,美国女植物人特里•夏沃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以及为了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美国州最高巡回法院最终裁定拔掉特里的进食管,对其实施安乐死。由于美国适用的是判例法,所以特里案件将会对今后的安乐死案例的判决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特里事件也表明美国法律对安乐死合法化的国际支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民众素质的提高,支持安乐死的呼声渐高,各地潜在的安乐死现象和法院间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安乐死实行的混乱。现实表明,急需国家立法规范安乐死行为。虽然不免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碰撞,但是实行安乐死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应该克服艰难险阻,坚定的一直走下去。
第二篇: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论安乐死的合法化
摘要: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现代文明社会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权与个人选择,对患者以临终关怀,使之死亡状态得以优化从而使死亡安乐化。安乐死具备现实性、合理性,所以安乐死应该有其合法化的地位。
关键词:安乐死起源
现状
立法思考
实施程序
目录:
一、安乐死的起源及各国的现状
(一)安乐死的定义
(二)安乐死各国的立法
(三)我国安乐死事件
(四)国内的民众关于安乐死的意愿调查
二、安乐死的学说
三、安乐死存在的可行性
(一)存在的合理性
(二)存在的合法性
四、安乐死的实施程序
(一)实施程序
(二)违法执行安乐死应承担的责任
五、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一、安乐死的起源及各国的现状
(一)安乐死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语源自希腊语“美丽的死”(Euthanlos),又称安死术或称怜杀原意是指舒适或无痛苦地死亡。①
安乐死作为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目前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定义。《牛津法律指南》将安乐死定义为“在不可救要的病危者自己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对其定义为:“对于现代医学无可救药的并濒临死亡的病人,医生在患者本人真诚委托的前提下,为减少病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安乐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安乐死,包括一切因为身心原因致死,让其死亡及自杀。狭义的安乐死则把其局限于不治之症而又极端痛苦的人,即对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不对他们采取人工干预的办法未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或为了制止剧烈疼痛的折磨而采取积极的措施认为的加速其死亡的过程。安乐死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安乐死”实施的对象应该是指那些有充分证据证明在当前医学条件下毫无救治可能并正处于极端痛苦之中的病人或者是无生命价值的人。
2、“安乐死”应该是在病人自愿请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在病人在非自愿情况下,而强行对其实施就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3、在这一行为中,执行人,只能是取得合法资格的医护人员,且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死亡的问题,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类的死亡,体现了自然的规律,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因为即使不实施安乐死,该病患也会死亡,而且是痛苦的死亡,所以,安乐死不是生向死的转化,而是把死亡由“痛苦”向“安乐 ”的转化。其本质是驾驭消除痛苦的机制和规律,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科学调节,消除痛苦,是病患死的安乐,是优死。
安乐死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而分为:1)积极的“安乐死”与消极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又称为主动“安乐死”指医务人员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病人的生命。
消极的“安乐死”有称被动的“安乐死”指对那些身患绝症处于极端痛苦的病人停止救治、放弃救治,包括停止使用生命辅助设施和药物,是病人自然的死于疾病。2)根据被实施者明确表达愿望与否,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指病患在意志清醒时候,有明确的表示,自愿实施“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指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脑死亡、植物人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由于这类人都无行为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这类病人的安乐死应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思想发起于17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培根、洛克、休谟等都阐述过他们对死亡的看法。托马斯·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中还对如何实施安乐死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想。20世纪30年代,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一部分危重病人的生命可以在人工干预下,长时间地、极其痛苦地延长,这在极大程度上激化了医学伦理中延长病人生命和解除病人痛苦的矛盾,使安乐死合法化运动与人权运动结合起来,并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英国首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1944年,澳大利亚和南非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1983 ①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年美国成立了“无痛苦致死协会”。②
(二)安乐死在各国的立法
澳大利亚,是一个历史上较早在个别区域范围内通过了安乐死立法的国家之一。1995年5月25日,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临终患者权利法案》。该法案自1997年起生效实施,于1999年3月被废止。③
至今为止,英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安乐死成文法。但并不等于医生不能为患者实施安乐死。2002年3月22日,英国最高法院裁决同意了普雷蒂娜女士可以实施安乐死。这一判例,表明安乐死在英国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合法地位。④
荷兰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日本是世界上首次以司法判例形式附条件地认可安乐死行为合法的成文法国家。1962年12月12日,名古屋高等法院公示的适用安乐死六个条件,它不但为日本本国日后的安乐死案件审理提供了相应的法律准则,亦成了世界各国刑法学届约定俗成的一个不成文惯例。⑤
(三)我国安乐死事件
1986年在陕西汉中发生了我国首例安乐死: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女儿的要求,为患者夏素文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经历了6年诉讼后,蒲连升终获无罪释放。这并不意味安乐死是合法的,只是蒲连升开出的冬眠灵并非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1994年9月8日,河南省宁陵县的吴秀云因患肝癌疼痛难忍而要求其丈夫刘某协助其安乐死并写下遗嘱,刘给吴喝下半杯农药,致吴某死亡。后吴家人将刘告上法庭,法庭认定刘是处于安乐死的动机协助其妻自杀,但按我国现行法律,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⑥2001年4月,西安市9名尿毒症病人联名写信给当地媒体,要求安乐死。消息见报后,又有40名尿毒症患者公开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四)国内的民众关于安乐死的意愿调查
1992年我国首例安乐死划上了句号,也是从1992年起,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案组都会受到关于安乐死的提案,要求立法。2001年4月10日,荷兰参议院通过安乐死法案,④此事在我国引起较大反响。一时间安乐死成了人们的热点话题之一,赞成安乐死、应当为安乐死立法的意见空前坚定和高涨。据中国天虎网2001年4月24日的最新网上调查结果,在32,000名参与调查人员中,74%赞成安乐死,反对者仅占26%。上海曾以问卷的形式对200为老人进行了安乐死意愿的调查,其中赞成率占72.56%,西安某大学小范围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人赞同安乐死。在对某医学院17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赞成对伴有难忍痛苦的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达77%,因法律无明文规定而表示说不清的占⑦16%。可见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非医务工作者大都赞 ②③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第4期,第323、324页 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69页 ④拿达里﹒安吉尔著,张涛译:《善待生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243页 ⑤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8页 ⑥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第4期,第324页 ⑦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36页 成安乐死,希望有相应的法律来予以调整。
二、安乐死众学说
(一)赞同派
1、“生活质量”说:在哲学理论界较为流行。有哲学家认为,人生活的质量和意义并不在于寿命的长或者短,而在于生活中能实际享受到的幸福有多少以及幸福程度的高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对一个精神和肉体都倍受痛苦折磨的人来讲,生活中己经没有了幸福和快乐。所以这样人继续生活下去必然毫无生活乐趣可言,更无继续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医生对这些生活质量明显欠缺(甚至根本都不存在)的人适用安乐死,丝毫不违背当代人的幸福观原则。⑧
2、“生命价值”说:持该说的学者们主张,根据历史唯物论观点的要求,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从自然属性看,他是属于个体的,而从社会属性看,他又是属于社会的。换言之,人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古往今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具有价值,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意义不同的参数。一个参数是生命对个人自身的价值,而另一个参数则是生命个体对社会或者某个群体的价值。这是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理论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基准。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人生命价值大小与高低的“尺度”。从人的社会属性高于其自然属性的原理推论,无疑人对社会或者群体的价值自然要重于人对个体生命的价值。结论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有无与大小,绝对不在于他是如何得到或者这样索取,而在于他怎样进行奉献。既然安乐死的适用对象一般都是己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并且不可能恢复的“索取型”人物,显然,其生命己无任何的社会价值。那么,对这类人就可以适用安乐死,对这类人也应当适用安乐死。⑨
3、“权利赋于”说:作为赞成安乐死派的一个重要理由在法理学界最为通行,并且,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人道主义学者和刑法学界的许多学者。该说认为,作为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公民,他不但有生存权,而且还有死亡的自主决定权。我国法理学著名学者刘海年认为,从理论上说,安乐死应当作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内容。安乐死权属于人权概念。荷兰著名人道主义学者简·格拉斯特·范隆始终坚信,延续一个人的生命与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之间的选择与这种自我决定的权力紧密相关。所有的人都必须被允许自我决定自己的生死,应当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保证和保护人们对自己生命做决定的权力,对于死亡不可避免而又遭受极大痛苦的病人来说,满足他们人生最后一个要求是人道的,他们应当有这个权利。⑩
4、“人道主义”说:人道主义者们一贯主张并认为,关心弱者和同情弱者是人道主义的基本信仰,而从行动上帮助他们,尤其是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更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信念的人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对一个备受痛苦煎熬而又孤立无援的生命垂危者,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到达之前予以其“临终关怀”,这是
11任何一个人道主义者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应该得到支持的。
(二)反对派
⑧⑨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39页 王晓慧著《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40页 ⑩ 〔美〕保罗·库尔兹著,肖峰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359页 11王晓慧著《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l月,第42页
1、“生命神圣”说:西方宗教界领袖以及具有浓郁的宗教思想和观念的人士多持该说,他们认为安乐死严重地违反了人的生命宗教意义。生命神圣,万物中,人的生命可谓是最宝贵的。死生有命、气数在天,这些是永恒的千古不变之真理。“生命的期限是上帝规定的,所以,死亡是归依于上帝的旨意,他的到来,也必须经过上帝的允许。”12基督教圣经的《旧约》也写到,“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身份、地位和能力的不尽一样,但每一个人的寿命却都是上帝预先规定的。”总之,天命是不可违的。“人总是会死的,至于生命的期限均认为由上帝规定。13
2、“阻碍医学发展”说:个别的临床医生同样反对安乐死。他们认为,如果实施安乐死,将不利于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这涉及到对医学技术上所谓“绝症”的认识以及如何
解决绝症的问题。安乐死中所谓的“不治之症”只是一个暂时的相对难题而已。根据医学技术发展史的经验,人类必须相信,“我们掌握的技术己有能力在某种限度内改变死亡的到来之期。在为期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可将这种能力扩大到控制死亡。14
3、“危险先例”说:刑法学界,部分学者担心,安乐死一旦立法,必然随之产生一种危险的不良的社会后果。于是,有人担心“一旦针对临终病人确立了安乐死的原则,那么,该原则被适用所有成为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人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15“安乐死合法化可能引发非任意安乐死、杀人或大量虐杀的后遗症。”16
4、“人道主义”说:个别人道主义者人为安乐死有悖于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宗旨,其本质就剥夺了一个人的实际生命。综观世界的各国法律、道德、舆论和风俗习惯,对痴呆、严重畸形、伤残乃至各种濒临死亡的人,普遍采取极其宽容的态度,这是人道主义精神在全人类中的普遍体现。17
三、安乐死存在的可行性
(一)存在的合理性
目前我国法律对安乐死还未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卫生部和国家计生委的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近1000万,其中有100多万人是在痛苦(如癌症晚期的剧烈疼痛)中离开人世的。这100多万死亡者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曾要求过安乐死,但因无法律根据保护而被拒绝,因此他们也只能“含痛死去”。可见其意义深远性和可行性。
生与死是自然的现象,人不仅有生的权利而且有尊严死的权利。对于身患绝症而明知治愈无望而采用人工的方法延续其生命不仅让患者忍受肉体上的痛苦而更是精神上的折磨。这显然是不人道的,同时也损害了患者生命的尊严。从病人家属的角度来看,长期看到自己的亲人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自己确无能为力,在经济和精神上都担负着巨大的压力。病情危重无生存希望的病人长期占用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消耗大量的医疗药品用以延续无治愈希望的病人,显然是对有 1213 《古兰经》第三章第139节 冯沪祥著:((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97页 14南川、黄炎平编译:“与名家一起体验死”,光明日报出版社20以年1月版,第5页 15张毅:“论安乐死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价”,《中国刑事法》2002年第3期,第117一118页。16夏强:“安乐死合法化探究”,《中国刑事法》2001年第5期,第25页 17杜金香、王晓燕著:《医学伦理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211页 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安乐死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使有限的医疗合理分配。
(二)存在的合法性
安乐死的合法化的关键在于人权是否包括自主选择安乐死的权利。何为人权呢?所谓人权,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本质是要求自由平等的。自由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的压迫和歧视获得尊严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自由。我国宪法尚未明确规定公民本身的生命权利,但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18而安乐死从某中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一种人身自由的权利。
根据立法规定及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具有上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刑罚当罚性。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上个基本特征中首要的特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决定一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安乐死”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且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公民的权利是以法律规定为限。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安乐死,所以公民可以为之。
从犯罪构成来看,安乐死行为和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犯罪构成不符。从犯罪客体方面看,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生命权利是每个公民所具有的最基本权利,包括公民生命不受他人非法侵害权和特殊条件下公民对生命的自决权。生命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一种社会关系。从客观来看,故意杀人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违法性是构成本罪的必要特征。安乐死是身患绝症、濒临死亡且忍受极大病痛的病人选择死亡的方式,而非对病人生命的非法剥夺。实施安乐死,对身患绝症的病人生命来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不同的是死亡过程的加速而已。由此可见,安乐死与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从主观来看,故意杀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刑法中所说的故意,应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前提,如行为在客观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行为人在主观上就无犯罪故意可言。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是出于对病人的同情与怜悯,出于人到主义,其目的是为了解除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使之安然逝去,行为人在主观上根本不存在杀人的故意。19
四、安乐死的实施程序
(一)实施程序
1、申请程序。除无近亲属的病人由单位代为申请外,实施安乐死首先必须有当事人的自己提出。申请必须是以正式的书面形式,写明申请的理由、意图、愿意接受安乐死的承诺,并由当事人签名。
2、确诊程序。所在医院应组成专家组对病人所患的绝症进行确诊,做出书面结论,载明诊断结果和医生对病情说明及处理建议。
3、审查程序。当事人提出申请由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后并需经专业审查和司法审查。首先,进行专业审查:将病人的申请书及医院专家组的确诊意见递交 1819郭春孚:《经济与法》群言出版社,2004年,第5期
肖良平:《对于安乐死的法律思考》载《江西教育学院报》2003年第2期,第28页 上级专家委员会(由各个医院该疾病方面诊断专家组成,专家不得少于三人)亲自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复诊,做出准予或不准予对病人实施安乐死的专业意见。做出准予实施安乐死的决定时,还应就实施安乐死的方法、用药剂量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其次,需要进行司法审查:专家委员会做出予实施安乐死的决定,应报医院所在地的地(市)级人民检察分院从法律上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由检察委员会决定是否批准。对准予实施安乐死的决定存有疑点,有权要求有关专家做出明确的解释。
4、执行程序。安乐死的最终执行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在批准的时间、地点、方法,由具备资格的医生进行操作。执行应当秘密进行,不向社会公开,地(市)级人民检察分院必须派员到场监督,病人家属有权要求在场见证。
5、备案程序。安乐死虽然不是司法程序,但由于是对人的生命的非司法处置,所以还应当强调对其进行司法监督。这需要执行完毕后附加一个备案程序,由所有参加执行人员当场在有关材料上签字,并加盖医院和检察机关的公章,最后将这些材料送检察机关归档备案。
(二)违法执行安乐死应承担的责任
1、刑事责任:⑪出于善良动机,医护人员或近亲属未经合法的审批程序擅自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刑罚可以酌情从宽。出于卑劣动机对绝症患者实施安乐死的相关人以故意杀人罪论处。⑫审查人员、执行人员、监督人员未履行或未认真履行责任,导致重大医疗事故,严重损害医疗机构与司法机关形象的应以玩忽职守从严论处。
2、民事责任:对于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个人或单位,受害人家属可以提出民事赔偿请求。
五、关于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安乐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必然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也势必给安乐死的立法带来重重阻碍。同时,我国医务人员的思想和技术也有待提高,这也影响着人们对医生诊断的信任度。面对现况,我们既不能消极等待,亦不能急躁贸然进行。安乐死的立法一定要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循序渐进,从严把握。既要满足人们对安乐死的合理要求,又要尽力避免安乐死的滥用。
安乐死的适用对象应是濒于死亡并承受巨大痛苦的病人,如无法忍受病体折磨的癌症晚期患者、植物人(不是自然的生命,而是人工制造的没有意识、任认摆布的“生命”)、患有严重生理或智力缺陷的新生儿,现代医学确实无法救治且缺陷将严重影响婴儿今后的生活质量的,而且其法定监护人不愿维持其生命的。
在立法形式上,因我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伦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近期内制定一部在全国范围内适用且内容详尽的《安乐死法》是不太现实的。可考虑采用渐进式方案,先从阻力较小的、公众容易接受的被动安乐死开始,即先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内容简略的、仅规定患者可以拒绝治疗,医生也可以尊重患者的意愿、停止对其进行治疗的《自然死亡法》,该法可规定要求安乐死者自己以遗嘱或由其亲属表示同意的方式停止维持其生命的治疗。制定该法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待其施行一段时间后随着科学的生死观深入人心和被动安乐死实施经验的积累、人们观念的变化,此时才可以考虑制定《安 乐死法》。同时,我国的安乐死立法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16岁以下患者的安乐死决定必须由其家长或监护人做出,16到18岁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同家长商讨后一同做出决定。
第二,必须有医生的诊断。申请安乐死者必须经两名医生(其中一名是患者的主治医生)确诊身患绝症且身体上的病痛程度是药物所不能控制或已处于垂危状态,主治医生必须向患者详细陈述实际病情和后果预测,当一切努力均不可能时才能考虑安乐死,禁止医生向病人作任何可以把安乐死作为一种选择的暗示。必要时,还需要一位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以确认其神志清楚,完全有能力自己做出安乐死的决定。安乐死申请应有上述医生签字同意方为有效。
第三,必须有患者或其亲属的申请。申请安乐死者如果有表达意愿的能力,则必须提交由其亲笔签名的书面申请,若口头提出申请则必须是录音且必须有二名以上的见证人。原则上说,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患者本人提出安乐死申请。神智不清、无法表达自己意愿的绝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对其实施安乐死,除非他们在神智清楚时已立有希望实施安乐死的遗嘱或有了解病人愿望的亲人提出请求。了解病人愿望的亲人是指那些长期服侍病人、能理解病人真实心愿的家属。当然,患者或其亲属可随时撤回申请。
第四,必须是患者明确、真实且深思熟虑后的意思表示。患者必须以语言或文字明确表示求安乐死,以暗示或其他方式表示的,都不能认为是明确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还必须是患者的真实意思表示而非出自胁迫、欺骗、诱惑等其他非本人意愿的因素。
第五,必须有患者亲属的认可。安乐死申请者的父母、妻子、儿女等共同生活者,必须对申请安乐死的要求共同认可,并在安乐死申请者的申请书上签名。
第六,必须经过专门委员会批准。由具有一定职称的医生和伦理、法律专家组成。病人的安乐死请求经有关医生签署意见后,专家组鉴定提出安乐死申请的病人所患疾病是否为绝症,决定可否实施安乐死。
第七,患者的安乐死申请被批准后,分别要有7天以上的“冷却期”和48小时以上的“等待期”。安乐死申请被批准7天后,如果病人仍然坚持安乐死,那么病人还要再签一份申请书,他自己在这份申请书上签字之后,还要再等48小时,如果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安乐死才可以正式实施。
第八,必须经指定医院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遵循严格的程序是防止安乐死被滥用的关键,安乐死应体现“安乐”,给死者创造一个愉快或无痛苦的死亡过程。安乐死必须在指定医院施行。并由申请人及其家属签名,施行时必须有死者家属及见证人在场。
第九,必须用医学方法实施安乐死。具体是由医护人员给患者注射针剂或由患者自己服用安眠药片等,所用方法不应使病人遭受不应有的痛苦或使他人产生残酷的感觉。
第十,申请安乐死的患者的主治医生不能因为患者实施安乐死而从死者或其亲属处获得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利益。20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人类理性面对现实,探索死亡文明的客观体现,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安乐死问题涉及面虽广,实施难度也很大,但却是十分现实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念的不断更新,对安乐死的争论将 20朱沛智:《安乐死及其立法思考》载《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1期,第78、79、80页 会越来越激烈。社会现实状况表明,面对这样一个群众日益支持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乐死制度,明确安乐死的非罪性,分清安乐死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必须而又迫切的。安乐死行为是人性善良的张扬。
参考文献
1、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严领蓉:《关于安乐死立法的思考》载《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12月 第4期
3、王晓慧:《论安乐死》,吉林人名出版社,2004年1月
4、拿达里﹒安吉尔著,张涛译:《善待生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5、肖良平:《对于安乐死的法律思考》载《江西教育学院报》2003年第2期
6、朱沛智:《安乐死及其立法思考》载《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1期
7、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8、郭春孚:《经济与法》群言出版社,2004年,第5期
9、〔美〕保罗·库尔兹著,肖峰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0、冯沪祥著:((中西生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1、南川、黄炎平编译:“与名家一起体验死”,光明日报出版社20以年1月版
12、张毅:“论安乐死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价”,《中国刑事法》2002年第3期
13、夏强:“安乐死合法化探究”,《中国刑事法》2001年第5期
14、杜金香、王晓燕著:《医学伦理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第三篇:论文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摘 要
本文主要以祥林嫂的悲剧形象为主,以原著中的“我”、鲁四及柳妈形象为辅,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议论,阐述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关键词: 悲惨命运
封建礼教
社会本质
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历史上对于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过详细经典的论证,无论是剖析人物形象,抑或揭露社会本质,观点各有所长。社会在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个体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里,作为一名学生,从个人角度,谈谈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我们虽不曾生活在那个年代,但是,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心绪早已在那个氛围中徘徊,处身置地的想,若是我们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生命个体,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境遇。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评论家在品读文学作品时强调文学作品只有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时代背景,真实地表现社会环境对形成人物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一)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实质 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但是,这种对于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不知道,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
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后来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认为,这下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这生动的表现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于是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为期不远了。于是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从而让人们感叹: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又是多么值得可叹呀!寄寓了人们带给她的无限同情与伤感。
一个别样的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祥林嫂在作品中的语言不多,但总是交织着心态与命运的变化。“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等这几句话,是全文中祥林嫂对于命运的探讨,她无力改变现实中的命运,但她期盼在死后有个平静的生活,无论怎样,她依然渴望和家人在一起,这正是她对于生命的探究,对于来世的渴望。同时,也造就了她悲惨的命运结局。“我真傻,真的„„”这段语言在文中重复了两次,并且作者所用笔墨较多,这重复的描写,更加勾勒出祥林嫂在她生命的唯一寄托“阿毛”意外死去后对自己内心的谴责。
祥林嫂是要强的,是上进的,是不屈服于命运的,但她的境遇是悲惨的,这根本的实质还来自于其它的因素。
(二)鲁四老爷冷漠腐朽的可悲
鲁四老爷作为长者,从来没有正面呵斥打骂过祥林嫂,也没有克扣过工钱,祥林嫂再嫁再寡后回来也仍肯收留她,表面看来似乎是个宽厚的主人。但受过教育的“文明”人挥舞的皮鞭不是捏在手上的,而是隐藏在他的动作里。鲁四老爷关心自己的情绪表达,至于会对祥林嫂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不在意。这个严格恪守理学的君子接受了儒家所追求的进退有度、顺适平和、从容洒脱的表面文章,而自动屏蔽掉了博爱、仁义等的精髓。他谦谦有度,话也不多说,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因为她“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死去,“这个时候”是“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考虑到的只是祭祀活动是否顺利吉利,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严重漠视。鲁四老爷虽在这个社会中为养尊处优之士,但究其思想,他冷漠、腐朽,自满在所谓的“理学”中,这又是一种思想意识没落的悲哀。
(三)像柳妈一样众多农村妇女愚昧无知的可悲
柳妈,鲁四老爷的雇佣,其实在现在来讲可以理解为祥林嫂的同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对祥林嫂的态度上也令人哀叹。柳妈是一个“善女人”,“善”在不杀生,拜菩萨。这是在封建标准下所谓的“善”。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去残害一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实际是冷漠、麻木与疏离。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地位的女人,一种强烈的不平衡,强烈的嫉妒心理使她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了祥林嫂她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且将伤疤的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心情的暂时平复。柳妈的心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众多农村妇女的冷漠、残酷和愚昧无知,这也是一种东施效颦的悲哀。
(四)作品中“我”的模棱两可不敢正视现实的可悲
《祝福》中接受过新思想的“我”对祥林嫂是同情的,这个离开五年后重回鲁镇的知识分子身上即带着外界的眼光,又带着年轻知识分子的气息,也就理所当然成为祥林嫂内心困惑与精神谜团的唯一解答者。可惜当这种同情与自己的利益冲突时,同情就消失了。“我”对祥林嫂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因为如果回答“有魂灵”,势必会增加祥林嫂的痛苦,这是与“我”对她的一点点同情相违的;回答“没有”又可能导致祥林嫂自尽,“我”不愿背负这样沉重的责任,所以用一句 “说不清”来打发。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是祥林嫂可悲下场的最致命一针。试想,当一个人仅存的一点希望也破灭的时候,后面发生什么也都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可悲,他们受过教育,也许明事理,但却不敢正视现实,不敢区分善恶美丑,那么所谓的受过教育剩下的,也就是鲁四老爷身上的腐朽了。
二、封建礼教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在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而封建的等级关系则仍旧是天经地义的观念;祝福前女人忙于准备“福礼”,但祝福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婆婆为了赚钱,可以用买卖方式将新寡的媳妇强行再嫁;男尊女卑,长尊幼卑,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是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的。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初年兴起在中国大地上的变革飓风,暂时还没有影响到鲁镇这个地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震动全国的事件,似乎并没有在鲁镇人们心灵的湖面上吹起半点漪澜。民主革命的风吹不到鲁镇的上空,一切封建旧物都没能受到冲击与洗刷。因此,当“我”离开了五年之后重又回到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可见鲁镇是一个停滞、凝固的、封闭的地方,它是当时众多中国偏僻而落后的一个角落。
(二)封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
鲁镇受到理学严密的思想统制。祥林嫂的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所谓理学,就是把“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奉为“天理”,宣传“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性,应该去掉个人的任何欲念。在婚姻关系上,它就要求女子从一而终,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论,以牺牲妇女的幸福为代价来维护“夫为妻纲”的神圣法则。因此,寡妇祥林嫂的再嫁,在讲理学的鲁四老爷看来就是“败坏风俗”,理应受到歧视。这种“不许忏悔”正是理学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种特殊要求,因而祥林嫂即使捐门槛赎罪,也仍然未能得到鲁四老爷的承认和饶恕,她始终被看成是“不干不净”的浊物。而这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致命因素。
鲁镇的迷信气氛浓厚。在年终时,鲁镇的人们家家忙碌,都在“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里反映了鲁镇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鲁镇人们这种对人欲的肯定,这种对人间幸福的追求,并不是寄希望于人的力量和人的斗争,而是寄托在对神的祈求。因而这种追求幸福的合理愿望是包裹在各种散发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活动中的。另一方面,鲁镇人们的宗教迷信思想有时又同某些理学说教融汇起来,赋予某些封建礼教以宗教的力量。例如鲁四老爷家的女佣柳妈对寡妇再嫁的祥林嫂说,嫁两个丈夫是“一件大罪名”,“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在人世,根据理学的要求,女子是丈夫的奴隶;在阴间,执行的也还是理学的法则,对于犯有“失节事极大”罪行的妇女,还要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这种理学同宗教迷信的交融,又强化了某些理学原则的威慑力量。可见,弥漫在鲁镇的迷信气氛,它有时透露出某些有悖于理学法则德正常的“人欲”;有时又对某些窒息“人欲”的理学法则起了强化的作用,它所蕴含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
祥林嫂所叙述的关于阿毛遭狼的故事,最初似乎在鲁镇人们中也有一些反响:“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而女人们“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然而这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真正的同情吗?这些人只不过是把祥林嫂丧子的故事当作一出情节悲惨的戏曲在观赏。当大家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戏剧的故事看熟以后,那些唏唏的叹息声听不见了,眼泪也没有了。作品所描写和鞭挞的,难道不正是这样一群赏玩牺牲的精神麻木的看客吗?他们给举目无亲的样林嫂带来的是精神上的透骨的严寒。
三、社会本质
(一)社会的进程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发展阶段。这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每一个阶段又都有其各自的特征。祥林嫂生活的年代,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刚刚结束了二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五四运动,虽然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思想发动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荡涤净尽,当然更谈不到封建制度的溃灭。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二)社会文化思想
无论在哪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固定的文化和思想,社会文化思想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主要因素。而祥林嫂所在的社会,始终受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束缚,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种畸形的社会文化思想,注定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三)社会个体命运
从人的思想体系的发展来看,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以及接受的文化教育密切相关,也可以说,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思想,而构成社会个体的人,最为反应着这之间的关系。都是农村劳动妇女,在原始母系社会,是部落的首领或家族的权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就会是任人剥削的奴隶和下人。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却是自给自足的生活主宰者。所以说,社会环境决定着社会个体的命运。
(四)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及现代人思想定位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展望未来,正朝着社会主意稳步迈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乐观,对于生活充满信心。现代人对社会的需求表现出多元化,其中农民群体仍是占中低收入阶层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对生活富裕的追求欲望更为强烈。这种心态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最好体现。
四、健全的社会制度对人健康生存心态的影响
心态,也就是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心态,则是指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共同心理状态。不言而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人们对他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又受思想、感情和情绪的支配。因而,社会和谐与发展和人的心态和谐程度息息相关。
人,做为社会的个体,他们的心态构成了社会心态体系。社会心里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积极的社会心理状态与消极的社会心理状态。积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昂扬的社会情绪,它推进着社会朝着进步发展的方向前进。而消极的社会心理则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心理,由于其不成熟的心理表现使得社会朝着后退和腐败的方向行走。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有一些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所有人,呼唤具有现代合理性的健全社会。健全社会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健全的社会机制离不开健康积极的文化精神和健全的个体心态。社会制度与人个体心态始终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良好的社会体制,事毕会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氛围,在这个环境下,人们能够按照各自的意愿生活,自由、平等是社会的主流。个人心态同时也映射着社会制度,当个体心态体现出健康和谐时,社会一定会向着更加民主、更加理想的制度化迈进。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3、黄玉捷.《当前我国社会心理状态及其疏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美)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第四篇:论文论酒店个性化服务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浅析餐饮个性化服务
——以维多利亚大酒店为例
学生姓名
魏彩玲
系(部)
经济贸易系
专
业
酒店管理
指导教师
王莉
2011年12月28日
-III-
重要性
问题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atering market and consumer to food service deman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individualized service demand already dash forward show up, and largely reflects a hotel service quality.Due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customer, make people for food and beverage service quality judgment not unified standards, can provide instant, flexible and considerate service, the standardization service than ever more competitive, more advanced consciousness, so as the hotel directly facing the customers of a line of business department, food do personalized service becomes even more important.In this paper, the food of individualized service o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Victoria hotel eight months internship experience, try to reflect now catering personalized service problems, and how to undertake personalized servi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Key works:
Catering personalized service
Victoria hotel
importance
question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前言 „„„„„„„„„„„„„„„„„„„„„„„„„„„„„„„„„„„1
一、餐饮个性化服务„„„„„„„„„„„„„„„„„„„„„„„„„„„„1
(一)个性化服务的意义„„„„„„„„„„„„„„„„„„„„„„„„„„1
(二)个性化服务在餐饮服务中的应用„„„„„„„„„„„„„„„„„„„„2
二、维多利亚大酒店缺乏个性化服务的原因分析„„„„„„„„„„„„„3
(一)硬件方面的问题„„„„„„„„„„„„„„„„„„„„„„„„„„„3
(二)软件方面的问题„„„„„„„„„„„„„„„„„„„„„„„„„„„3 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4 2.缺乏客户特殊需求资料„„„„„„„„„„„„„„„„„„„„„„„„4 3.工作服务中缺乏个性„„„„„„„„„„„„„„„„„„„„„„„„„4 4.部门之间缺少合作„„„„„„„„„„„„„„„„„„„„„„„„„„5 5.机械管理,缺乏弹性„„„„„„„„„„„„„„„„„„„„„„„„„5 6.包厢装修风格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5
三、提高维多利亚大酒店个性化服务措施„„„„„„„„„„„„„„„„„6
(一)人性化管理„„„„„„„„„„„„„„„„„„„„„„„„„„„„„6
(二)完善酒店信息管理系统„„„„„„„„„„„„„„„„„„„„„„„„7
(三)个性化服务制度化„„„„„„„„„„„„„„„„„„„„„„„„„„7
(四)加强酒店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8
(五)稳定员工队伍,加强对宾客投诉的重视„„„„„„„„„„„„„„„„„8
(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服务培训„„„„„„„„„„„„„„„„„„„„„8
(七)用心装饰酒店„„„„„„„„„„„„„„„„„„„„„„„„„„„„8
结语 „„„„„„„„„„„„„„„„„„„„„„„„„„„„„„„„„„„11 参考文献„„„„„„„„„„„„„„„„„„„„„„„„„„„„„„„„„12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根据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2011年1月至8月我被分配到维多利亚大酒店餐饮部实习。通过8个月的实习, 我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尤其对餐饮服务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和了解,掌握了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在实践中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点。
维多利亚大酒店是一个具有13年营业经验的四星级酒店。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像其他酒店一样有许多特色值得借鉴和发扬,也有一些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改进。近年来,维多利亚大酒店在“个性化服务”这五个字在上,有着她自身的特点。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已经开始逐步为服务行业所认同。维多利亚大酒店已经意识到个性化服务理念是服务业日益加剧的竞争带来的结果。自身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当今优秀酒店的发展经验,个性化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维多利亚大酒店以个性化服务的标准化服务为基础,以客人需要为中心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及超常规的特殊服务,以便让接受服务的客人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赢得他们的忠诚。以便于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维多利亚大酒店的领导们已经清楚看到个性化服务理念形成的必然性,同时在实行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也很注意员工素质、信息管理等问题。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一、餐饮个性化服务
(一)餐饮个性化服务的意义
个性化服务就是以客人需求为中心,在满足客人原来的需求基础上,针对客人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主动积极地为客人提供特殊的服务,是对客人采取“量体裁衣”定制式的适合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便是饭店的一个特色。它能够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给顾客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个性化服务对酒店也有很大的意义:
个性化服务是饭店因人而异向宾客提供的周密、细致的优质服务。优秀饭店与一般饭店的区别正是体现在个性化服务上。个性化服务特别之处就在于,为宾客服务的时候不仅要想宾客之所想,而且想宾客之未想。不仅让宾客满意,而且让宾客惊喜。这也正是个性化服务追求的境界。
同时个性化服务也能提高酒店争取客户和留住客户的实力和竞争力,为酒店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丰富酒店服务的内容,扩展标准化服务的内涵,推动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创造新的需求机会,发现顾客的新需要,并促使酒店餐饮因时因地因人及时地对服务方式做出调整,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同时新需求也就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效益;有利于树立酒店的良好形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和关心,这种友好、周到的酒店形象就会根植于顾客心中,增加了顾客日后选择的筹码,因为良好的形象是酒店餐饮发展的名片和保证。
(二)个性化服务在酒店餐饮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酒店业的迅速发展,个性化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个性化服务,就是满足不同客人合理的个别需求,如商务客对互联网的需求,旅行者希望品尝当地的美食等。酒店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能提供即时、灵活、体贴入微的服务,比起酒店以往的标准化服务更具有竞争力。具有超前意识的个性化服务越来越受到宾客们的青睐。
顾客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希望感受到他被人接受并被尊重。所以服务并不能为服务而服务,而要一切为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人情味,使顾客的精神回报最大化。服务的真谛在于用心,服务的品质在于细节,酒店始终不变的信仰就是要用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细节的服务打动客人,让酒店充满浓浓的亲情与关爱,只有关注服务细节、突出服务个性,时时处处站在顾客的角度去做事,一切以满足并超越顾客期望做好服务工作,酒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超前了解宾客的生活习惯、爱好和特点,饭店服务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为主动、灵活、具体、细致和超出常规的服务。规范服务在于满足和实现宾客普通的、共性的需要,而宾客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需要只有通过个性化服务才能够得到满足。
二、维多利亚大酒店个性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酒店餐饮个性化服务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既有行业的通病,也有个别的因素。对此餐饮企业应当充分准确地认识,并在服务过程中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以提高服务的顾客满意度。
(一)硬件设施难以体现个性化
酒店餐饮的硬件设施难以体现个性化,设计上过于单一,追赶时尚的同时却忽略了塑造文化的氛围;另外,许多餐饮设施过于固定,难以加工和改变,设施往往只能满足某一年龄段、某一层次顾客的需求,不利于为广大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硬件设施的装饰与餐饮产品和服务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例如整体的环境装饰为古典,但酒店服务员的服装却追求现代时尚,这就剥离了环境上的协调性,不利于酒店形象在顾客心中的塑造。
(二)软件方面的问题
酒店的个性化服务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基础性工作还处于原始起步阶段。很多客史档案的记录和服务项目的总结过于简单,甚至有的仍旧单纯依靠服务人员的记忆,对记录在计算机系统的顾客信息又缺乏专业人员的维护;服务人员对个性化服务的操作规范缺乏深刻认识,实施个性化服务难以形成习惯。
在服务培训和管理中存在着“五重五轻”现象,导致个性化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即:重应知、轻应会;重死记硬背,轻实际操作;重标准规范程序,轻个性特点发挥;重短线应时节走过场,轻长线练内功打基础;重表彰上榜奖励,轻分析总结推广。这是目前酒店餐饮个性化服务培训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最普遍最明显的问题,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所有的培训不但达不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为受训人员的一种负担。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1.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管理中,对一线服务人员要求高,对管理人员要求低,认为服务纯粹是服务人员的事,对“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的理念认识不够。维多利亚大酒店的服务管理中仍存在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求不对等现象,认为服务纯粹是服务员的事,不懂得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的道理。只有优秀的管理才有优质的服务,不善于深入服务实践发现好的做法,就难以总结推广形成经验和服务品牌。在酒店里,经常可以听到领导臭骂下属的声音,我认为这是缺乏素养的表现,因为整体上管理层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很多员工都是因为受不了上级对自己严厉的呵斥而选择了辞职。一些管理人员不顾下属的感受,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伤害了员工的自尊。
2.缺少客户的特殊需求资料
酒店缺乏个性化服务所需要的宾客资料收集整理与有效流通。例如服务员在工作中无意间发现了客人的个性特点,并没有报告酒店相关部门的管理层,以至于酒店不能及时并顺利地将客人的相关档案输入电脑,从而影响了后续的个性化服务质量。
3.服务缺乏个性
酒店服务人员一直在被灌输“顾客至上”、“客人永远都是对的”这些单方强调顾客重要性的理论,而其自身的地位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提高,于是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卑感,在对客服务过程中缺乏自信、热情和创造性。
服务人员因自身心情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对客人的态度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导致服务质量时好时坏。在服务人员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其对服务的操作就规范而完整;但在其身心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就会自动修改服务的操作规范,使之方便于自己,甚至有的服务人员暗自将自己的不适通过服务行为转嫁到客人身上,使客人成为服务人员的出气筒。
服务人员人数不足,酒店在考虑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控制服务人员的数量。在客满的情况下现有人员就无法做到充分及时地为客人服务,很难想象一个服务员单独服务一个近二十人的包厢或是同时服务十人以内的两三个包厢时,还能够做到细心观察、揣摩客人的需求心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服务的规范操作做不到位,一方面客人的需求也难以得到及时回应。
服务人员在服务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和个性特色表现,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不善于注意积累、总结提高并上升为经验,以形成个性服务风格品牌,导致好的作法经验常常流失,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更得不到推广。4.部门之间缺少合作
酒店餐饮内部部门间的协作容易出现不连贯的现象,导致出现一个点的失误便影响了整体的努力效果;酒店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配合不力,容易将客人在一个部门的不满意感受延伸到另一部门。
在服务出现失误时,管理人员对宾客的投诉也比较轻视和逃避,使问题不断扩大,在顾客心中留下持久的不良印象。
对服务的发展认识不够,单方认为个性化就是服务发展的最高形态,从而在服务的继续发展问题上往往墨守成规,停滞不前,不利于服务的长远发展。5.机械式管理,缺乏弹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酒店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在许多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多数是带有处罚性的内容,奖励性很少表述出来。为了执行酒店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酒店成立了向总经理负责的质检部。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检查,不少人认为查是为了罚,罚了才能引起重视,重视了才能提高。按这种逻辑,有的酒店提出了“向质量检查要效益”的口号。有这样一个例子,某酒店的质检部为了使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制定了200多页的处罚条例。按此条例罚一圈下来,金额竟达2万有余。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消极面上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他们担心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而受到经济处罚,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实际上,这种做法无益于员工建立安全感,享受工作的乐趣,对此,员工岂能不怨声载道,人心思走?
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给员工的感觉是:没有人情味,又奴役感。机械的管理模式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酒店的管理。比如,酒店接待一次重大活动时,由于接待规格过高,接待人数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需要员工加班,这时,酒店除了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员工一定的补贴外,管理人员还应比平时更多的到现场问候、关心和指导,以削弱“机械”味增强人情味。如果仅仅把加班看作是一项工作制度,长此以往,员工终会“迷失乐园”而萌生去意。
6.包厢装修风格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
酒店在设计上,外观很漂亮,但内部功能规划、装饰的可行性一塌糊涂,设计很不专业,实用性很差,更缺少艺术性。致使酒店开始营运后需要进行二次改造,而且酒店对于目前的审美观点没有先完成市场调研、酒店选址、酒店定位、酒店规模档次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确定、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工作。
以至于酒店包厢依旧保留13年前的装修风格,而且每个包厢都是大红大绿颜色地毯,与强面装饰画不能形成一直,也就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设备设施和装饰装潢上,高星级酒店更需要有个性化的外观感受和过目不忘的企业特色。从客源绝对数量上看维多利亚大酒店这样的星级酒店是占有优势的,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凸现自己,个性化装修风格无疑是很好的途径。
三、提高维多利亚大酒店个性化服务的措施
随着酒店业的迅速发展,个性化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个性化服务,就是满足不同客人合理的个别需求,如商务客对互联网的需求,旅行者希望品尝当地的美食等。酒店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喜好,能提供即时、灵活、体贴入微的服务,比起酒店以往的标准化服务更具有竞争力。具有超前意识的个性化服务越来越受到宾客们的青睐。
由于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顾客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顾客日益寻求个人关注,他们总在寻找“差异”,希望享受到与众不同的、能满足自己特殊需求和爱好的服务。因此,只有发现个性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才能弥补服务的漏洞;只有优化管理才能创造优质服务,只有善于深入服务实际去发现好的作法,才能总结形成经验和优化成为品牌,推广成为酒店餐饮的竞争力。
(一)人性化管理
重视服务人员的管理,是重视和尊重员工的有效体现,这里需要的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人本管理,它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怎样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性化管理是酒店餐饮文明经营的体现,也是酒店餐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没有对服务人员的人性化管理,就不可能让员工在服务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为客人着想,真心实意地为客人服务。如果维多利亚大酒店能够在对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彰显人性化,关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心员工的生活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就能够让员工感激酒店的一切,并心怀感恩地对客服务,通过满意的对客服务来回报酒店给予的一切,用客人的惊喜笑容来回报酒店所给予的信任和期望。
维多利亚大酒店要想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就必须对员工开展人性化管理。让员工真切感到管理者对其人格的尊重和爱护,在员工中构筑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使其焕发最大的工作热忱,推动饭店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集体效力的发挥。
(二)完善酒店信息管理系统
酒店应该使用计算机建立顾客数据库,存储每位顾客,尤其是重要宾客和常客的客史档案。根据其预订与进店办理手续时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人员在客人住店时的观察,把客人的爱好、习惯、消费活动、旅游目的等信息储存起来,进行处理、分析,以利于服务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特殊服务,投其所好令其满意;并据此进行关系营销、联络感情,提高客人回访率。
酒店的信息管理非常重要。完善畅通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提高饭店工作效率,也能给饭店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完整的客史档案的建立,既便于服务人员及时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又能稳定并扩大饭店的顾客群体。
(三)个性化服务制度化
个性化服务离不开服务细节,追求服务的细节能使个性化服务更为具体。把一些经过实践推敲成熟的个性化服务细节通过制度确定下来,使之成为每个服务人员必须的工作程序,服务工作的细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将服务员单体的个性化服务提升为整个酒店的特色经营,将偶尔的个性化服务转变为常规性的特色经营,将只有个别客人能享受的个性化服务变成所有客人都能享受到的特色服务。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客人,服务也能真正上一个台阶。而且还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使好的经验有效推广和不断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从经营理念上讲,一切经营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尊重的基础上,即“消费者第一”。将客人当作朋友、亲人,个性化服务便是将“人情”融入到服务的理念中。酒店经营者在完善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必须以奇制胜,不断挖掘设计,编导出一系列具有主题文化的个性化产品。
个性化服务离不开服务细节,而酒店的为客人购物特色可以从许多细节上体现出来,打动人的地方往往在细微之处。细节会给顾客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 能为顾客和酒店创造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价值.在曼谷东方酒店,有位隔了30年后再访曼谷的英国客人,无意中谈到他愿重温昔日睡在蚊帐中的乐趣。酒店当真派人买来一顶大蚊帐,设在客人带空调的房间里。在汉堡四季宾馆的客房里,清晨有人把电话机从床头柜移到写字台,入夜又把电话机悄悄地放回床头柜;为保证客人不受街上嘈杂声音的干扰,向街面的窗户都有两层玻璃;为让客人感到安全保险,凡向走廊开的门都有两道。酒店对客人可谓关怀备至。
(四)加强酒店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每个酒店在做个性化服务中,往往要满足客人的特殊要求,这些需求可能涉及不同的部门,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往往会超出饭店职能部门的界限。因此,这就需要管理层通过与各部门协调来为客人提供服务,所以服务人员就必须熟悉和了解饭店各部门的操作规程,熟悉各部门的职能,必要时可以打破部门的局限,为客人提供及时的服务。比如客人预订房间的时候,销售人员要及时将客人到店时间及有关资料交代给当班的服务员,使服务员能够准确地识别客人并叫出他的名字;客人到店时,服务员要主动热情地与客人交流,以便掌握更为详细的资料,如客人的喜好等等,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到各个部门;销售部门与供货商密切合作,以保证每个客人喜欢的东西都能及时地送到他们的手中,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客人,服务也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五)稳定员工队伍,加强对宾客投诉的重视
维多利亚大酒店人员的大量流动,特别是餐饮部,这样的状况不仅使酒店培训成本增加,而且也使服务质量不稳定。这里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如果酒店能够营造一种让员工在各自岗位上体现到自身价值的企业文化,重视对员工进行长期和渐进的培训,那么自然能对稳定员工队伍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在个性化服务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付出都得到正向的回报,更不能避免失误和错误的发生。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及时作出服务的补救,只要认真及时解决问题,一般都可以得到客人的谅解,挽回因服务过失而造成的损失。那么,当宾客对我们酒店餐饮的产品和服务出现不信任而提出投诉时,酒店餐饮应当重视宾客的投诉,并做出及时合理的解决。酒店可以通过客人的投诉原因和内容发现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问题,及时整改,改善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和总体的服务质量。
(六)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服务培训
维多利亚大酒店的酒店管理者在抓好出品特色和质量的同时,更要加强服务多元化服务。建立和谐温馨的饭店文化,让每一位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同时个性化服务的实现有赖与高素质的员工,有赖于员工强烈的敬业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服务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不断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才能更好地为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维多利亚大酒店必须要求个性化服务的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1)熟悉掌握饭店的规范化服务程序,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规范化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个性化服务是规范化服务的延伸和提高。为满足客人的一些特殊要求,只有熟知规范,才能打破饭店各部门局限,通过统一协调来为客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如客人有特殊的饮酒要求,餐饮服务人员若对饭店酒水的服务细则熟悉,就很容易及时帮助客人解决问题。饭店业是知识更新迅速的行业,能快速更新和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就成为服务优势。例如,了解当地气候,民风民俗,旅游动态等,自然能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灵活性的服务
“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基本点。客人多变的需求完全可能在规范服务的范畴外,所以“灵活”往往带来更好的效果。如客人急需加一套干净的餐具,按餐饮服务规范应到洗碗间去取干净的睡袍,但如果洗碗间距包厢较远,服务员完全可以从相邻的未用餐的包厢中取一套干净的为其替换,再及时补充一套到未用餐的包厢里即可。
(3)在最短时间内减少与客人的陌生感
从客人的言谈举止了解客人,尽快熟悉住客的个人资料和生活习惯。这样,在提供服务时才能很快拉近彼此距离,为他们在心理上营造一种亲切氛围。如:客人在餐厅就餐时,若能意外的给他加一个地道的家乡菜,其效果可想而知。
(4)自然流露的服务意识
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事实上是一种被尊重的需要,人们更看重服务的细节和待客的真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诚。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预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及潜在需求,并及时满足顾客的这些需求,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感动客人,使个性化服务成为日常工作中自然的流露。如带领小孩子的客人进酒店用餐,服务人员就应把儿童椅提前加到客人用餐包厢,而不要等客人提出要求。
(5)讲求持续性
同一位客人,对他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应该是持续性的,即后续服务始终要比之前的服务更好。小到偏爱哪一种茶,大到包厢的摆设、位置都应该以之前最满意的服务为基准,不仅让客人感到被重视和尊重,同时也很容易使其进入饭店固定的客户群。这就要求服务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统一的服务意识和相互协调的服务理念,制定详细的客史档案。这也是实施个性化服务的重要环节。
(七)用心装饰酒店
任何一个消费层次的客人都懂得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选择酒店,体现自己的需求品位。酒店装饰要融入自身酒店的特点,紧跟现代人的审美观点针对目标市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大胆创新,突出人性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比如餐桌的布局,地板的颜色与墙面的颜色打扮都要和谐一致。
针对温州人爱面子的个性特点,维多利亚大酒店又位于温州市的市中心。所以,维多利亚大酒店可以必须能够给人豪华大气的整体印象,有因为温州市位于中国的南部靠东地区,所以淡雅的大色调也不能缺失。总而言之,温州维多利亚大酒店餐饮部的装修设计必须要用心。素颜又不失高贵,体小又不失其大气。无论一何种装修风格,都必须要与维多利亚大酒店的整体风格相一致,大主题相一致,具体气质相一致。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结
语
通过对酒店餐饮个性化服务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在酒店餐饮推广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酒店餐饮要想在激烈的餐饮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自身硬件方面的优势外,还应当充分分析市场需求,最重要是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积极推广个性化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保证酒店餐饮的长期发展,首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顾客,重视员工,给予员工“人性化”的管理,使员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并通过体贴入微的员工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客人有满意加惊喜的良好感受,对于取得的成果应当积极巩固,并在酒店内部进行推广和实施,为酒店餐饮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和保证。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
参 考 文 献
[1]陈志学.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与案例解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4 [2]张浩清.酒店经营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6(6).[3]曹小萍.浅析交流艺术在酒店个性化服务中的运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4]刘艺华.酒店人性化管理六要求[J].酒店经理人,2005,4:45-47页.[5]赵涛主编.餐饮店经营管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6] 易钟.赢在个性—餐饮酒店如何做好个性化服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7] 张延.酒店个性化服务与管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3)8-18页 [8] 张雅静.浅谈我国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7(8); [9] 郑向敏.现代饭店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0] 魏新生,饭店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7页,121-127页;
第五篇:军事理论考试论文论未来战争
军事理论考试论文
未来战争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未来战争的主要战场及陆、海、空、天军在未来战争中的影响并有所侧重,同时以美日军力为例进行了说明,适当参考了网上资源。
关键词:未来战争、陆、海、空、天、美日中
战争无处不在,有人就有战争!
我国有句古话:“居安思危”。尽管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共和国里,但我们决不能忘记战争的存在。
在21世纪作战,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战争的决胜权。就那美国来说吧,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和多国部队所建立的战区通信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多、最全、最先进的,它运用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化通信网络技术,把数十年来各国研制、生产和装备的各种战略、战区及战术通信网络和设备全面融合,综合为一体化的高效率的C3I通信系统,以98%以上的高战备率确保白宫、五角大楼、后勤支援基地与中央总部、多国部队和基层作战部队之间的联系,确保洲际之间、战区与本土之间、多国及友邻部队之间、各军兵种之间、飞机、舰艇和坦克等作战平台之间,以及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不间断的持续通信和信息交换。海湾战争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当时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设战区指挥部,各下属司令部也是在沙特开设。施瓦茨科普夫与各级指挥官讨论重大问题或研究作战方案基本是采用电视会议或视频面对面商谈的方式进行,各级指挥机构信息沟通也是采取电话、电报、软盘传递等方式进行。信息对战争的决胜权可见一斑。
再看一例,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刻意试验网络中心战和扁平式指挥的能力,所以没有按照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设立指挥体系,也没有在阿富汗战区设立前沿指挥部,只是在美国本土设立了一个战略总指挥部,下面直接就是战术指挥层次,所以这场战争的指挥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性战斗的指挥尝试。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首次试验网络中心战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从阿拉伯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有80%以上事先并不知道要去战区的什么地方、攻击什么样的目标,只是在起飞以后的飞行途中才接到指挥系统发来的最新任务指令,这时飞行员便可在指挥系统的引导下,选择最佳路径和方式对目标进行攻击。从阿富汗战争开始,网络中心战就已经正式进入作战程序,在这种作战程序中,指挥机构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最主要的不再是听取下属发来的请示,也不再是拟制电报或下达话音指令,而是在C4ISR系统的辅助指挥控下,侧重于做好这样三项工作:一是通过C4ISR系统掌握敌我双方的情报,驱散战争迷雾,定下作战决心;二是进行作战规划计划,提前下达作战任务指令,确定联合作战中各部队的具体认为是、出动批次、作战任务、作战目的、作战要求,具体各部队如何实施没有必要进行统一部署,只是提出准确的打击时间、地点、目的和要求即可,按照委托式指挥原则由部队自行协同;三是进行毁损评估,对上一次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便确定下一批次的打击任务。
所以掌握高科技与信息技术俨然已经成为未来战争胜利的必备因素。
未来战争中,地面作战已经被次要化。一个国家攻打另一个国家不再是为了土地,他需要的不是土地而是资源。他的最终目的是变相殖民化,建立伪政府,为其本部源源不断输入资源。同时把此地作为进攻下一个国家的后勤补给部,从而使其本国人民远离战火,一心一意的搞经济,如此循环,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国家和军事实力,为下一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攻占你的国家还要派兵、派官员常年驻守、经营,这样只能事与愿违!管理一个国家所付出的代价远比占领一个国家所付出的代价要多得多!在未来战争中,随着地面作战的不断弱化,陆军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减少,这就决定了以后在陆军的编制与训练上更多地是精兵简政,要的是素质而不是数目!未来战争中人多不顶用,一个核导弹可以让你们化为乌有!这就启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他可能成为战场的地方。
海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场。就拿日本海军来说吧,日本现在已经拥有世界排名第二的海上舰队和海上巡逻机部队,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具备了一支“大洋海军”所拥有的战斗力。据悉,日本海上自卫队目前拥有人员45842人,主要作战舰只152艘,其中包括4艘世界上最先进的宙斯盾战舰、54艘护卫舰(驱逐舰)、16艘潜艇。虽然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规模方面排名世界第五,但是其在反潜作战、海上扫雷以及海上补给能力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在航空力量上,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200多架各型飞机,其中包括99架P-3C反潜巡逻机、7架US-1A大型海上救难飞机、97架反潜直升机以及10架大型海上扫雷直升机。在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时期,担任过日本防卫厅长官(现已升格为防卫省)的石破茂议员在评价日本海上自卫队实力时,曾放出狂言称:“在像印度洋这样的大海上,能够既提供如宙斯盾战舰这样强大的护卫能力,又能够为美军战舰提供加油支援的国家好像也就只有日本和英国了。” 尽管我们的邻国—日本,其海军称为自卫队,但他的的军事实力早已不再是自卫了,我们不得不提防着!
太空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在ISR领域,由于卫星侦察和监视的覆盖范围大,并能实现全球覆盖、运行时间长和在平时可以进入敌方领土等优点,已成为实施网络中心战的前提。其中,6颗军用成像侦察卫星通过伊拉克上空,包括3颗KH-12卫星和3颗“长曲棍球”雷达卫星。每颗卫星一天两次通过伊方上空。KH-12卫星精度达到0.1米。“长曲棍球”雷达卫星最高精度达到0.3米。美军充分利用了有人和无人侦察机、战机以及个人跟踪系统所提供的实时情报和图像。这些信息定向直接传送到指挥部或者指挥官的战区指挥控制车。实时的情报和图像有助于区分敌我,减少传感器到射击器的时间。美国国防部所拥有的所有情报、监视以及侦察资源,在战争中都高速运行,为联军地面指挥部的陆军指挥官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指挥官,提供了一幅通用的作战图。美军已经在通信与数据网络中集成了ISR平台,并为它们的运行提供带宽。当然了在我国空军战斗机的现代化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推出的歼-10战斗机,这是中国在“嫁接”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制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性能的第四代战机。这不仅对中国航空工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战机本身的优越性能也将赋予中国空军更大的施展空间。
提到空军再往远地说就是建立“天军”—一只可以在太空作战的空军!伴随新军事革命而诞生的与陆军、海军、空军相对应的独立军种。依靠卫星信息侦察、跟踪监察、制导导航及航天兵器在外太空进行作战的部队。天军的作战平台大致有三类。
航天飞机它是目前为止天地间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可部署、维修、回收各种军用卫星,对太空武器如高能激光、粒子束等武器进行太空校试,操纵各种设备进行太空侦察,或直接作为航天战斗机和航天机动舰队,进行太空战或攻击空中、地面、海上目标。
载人飞船和空间站 两者一般配合使用。载人飞船是天军航天员通过弹道式轨道升入太空及返回地面的最小交通工具;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或轨道站,是供天军航天员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太空战时可作为天军作战指挥部和武器平台,也可作为天军重要的空间基地、空间作战指挥中心。
航天母舰 它在太空中就像航空母舰在海洋中,是航天飞机的起降平台。依据作用及形状不同。航天母舰可分为宇宙飞船型、飞艇型、飞翼型和地球航天母舰,其中宇宙飞船型航天母舰飞行在离地面36OOO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计划中的这种航天母舰十分巨大,可装载四架航天飞机、两艘太空轮船、一个轨道燃料库和一个太空燃料补给站。它将是天军的大本营,天军的总指挥部就设在航天母舰上。它统一调度、指挥各种航天器上的航天员进行太空训练与作战。另外,这种航天母舰一般还大量装载各式各样的太空战武器。
由此可见,未来战争将是一场集陆、海、空、天四维一体的全方位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故此,我们有必要为打赢此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