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观和择业观
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前言 内容摘要: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是直接投身职场生涯,还是选择创业呢?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就当前的就业情形,创业条件以及各行业的竞争情况等方面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或创业之路,使大学生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高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观
就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择业观是就业观的基础,择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动机与就业目的。择业观的变化与发展,将促使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
择业观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择业的过程中,每一位大学都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可是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清自我、提升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呢?
(1)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明确自身的不足。具体说来,大学生有以下几点典型的问题:
1.知识转化率低
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总体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即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可见此问题的严重程度。
2.学习的知识面较窄。在大学里,我们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是涉及本专业及其相关的知识,对于别的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定与我们所学的专业相关联,导致了我们自身 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使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输在起跑线上;
3.价值判断盲目
①攀比与求高心理。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②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2)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择业误区:
计划经济下“统招统分”模式的消失使“择业”一词日渐升温,从分配到双向选择到自由自主择业,政府从就业市场的主导位置上逐步后撤,社会及学校积极参与,毕业生成为就业最终的主体。但是,作为就业主体的当代大学毕业生们仍存在着诸多的择业误区。
1求体面,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时下,考取各类各级公务员似乎成为了流行,几乎是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当然,他们所看重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公务员的社会地位或者说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社会地位。然而,相对于庞大的报考人群,公务员的录取率可以说是相当的低。一部分毕业生却执着于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最终也错过了寻找其他工作的最佳时机。图实惠,盲目追求高薪酬的职业。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把薪酬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薪酬待遇更成为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刚开始,毕业生的目标往往定位比较高,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同学会随形势逐渐调整自己的定位,而有些同学没有及时调整就容易陷入择业误区。寻“热土”,片面强调地区观念。当前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
(3)树立正确择业观
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目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正在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提倡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走向基层和农村,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主要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毕业生如果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专业所学,奉献青春和智慧,将会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开创新的天地。
发挥专业所长,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
就业观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有误区
“都是扩招惹的祸”“大学毕业就是精英”“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等错误的认识使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2)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去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相关方面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也就是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首先想法设法保证经济稳定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就可以提高就业含量;其次面向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降低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企业应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应完善大学教育体制,积极推进产学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校的培养也需有所加重和侧重。一味地以市场为导向则学校演变成为公司企业快速供应技术员工的培训基地,而只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又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劳动力市场。两者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性问题。
3.大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社会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现在民营企业需求量增长较快,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随着个体、民营经济的继续发展,其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此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这要求广大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形势要求,到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和充满机会的中西部地区中去工作。
结语: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青岛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学 院 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 业 自动化 班 级 自本143班 姓 名 李硕 杨蒙
学 号 201428377,201428369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一、调查项目
1、调查任务和目的 :现在大学生普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的多样化,为了加深对大学生今后走向的一个初步了解,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调 查 时 间: 2015年6月10日
调 查 地 点: 青岛理工大学ABC区、食堂、图书馆、二教 调 查 对 象: 青岛理工大学在校生 调 查 方 法: 问卷调差 调 查 人: 杨蒙、李硕、2、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分工合作制定总方案 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改和制作 : 杨蒙、李硕 发放问卷 : 杨蒙 统计资料。数据录入 : 杨蒙 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杨蒙 演说: 李硕
3、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抽选大学生总共50人。按随机原则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此次就业调查。据调查目的,设计问卷内容。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最后总共选了10个单选题。(调查问卷见附件)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意义。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为此,我们经此调查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与总结。
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大学生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如今大 学生的就业情况,只要耽误你一点时间。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你的回答没有对错,只要真实的给出你的答案,非常感谢你的支持和合作!
1、你所处的年级()A.大一 B.大二
2、您毕业以后打算在哪里发展你的职业?()
A.家乡所在地 B.大学所在地 C.沿海发达城市
3、您现在是否经常关注各类媒体就业信息?()A.经常 B.偶尔 C.从不
4、请问您毕业后考虑()
A.深造 B.马上工作 C.边工作边深造 D.出国深造 E自主创业 F.考公务员
5、您上研究生选择学校主要考虑因素是什么?()A 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 B 学校的历史,发展状况及排名 C 师资力量 D 专业排名 E 与就业有关
6、您认为找工作要专业对口吗?()A.要 B.不要 C.在考虑
7、现在除了上学是否有兼职?()A.有 B.没有 C.在考虑
8、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就业?()
A.熟人介绍 B.现场招聘 C.学校推荐 D.网上招聘
9、您会选择去什么企业?()
A.国有企业 B.私营企业 C.中外合资或外企 D.不计较
10、(可多选) 当您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您会注重那些方面?()A.福利 B.个人发展空间 C.薪金 D.交通 E.其他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分析:由调查结果得到,在总共50份的有效问卷中:
选择工作的有19人,38%;考研的有15,占30%;出国的有5人,占10%;边工作边深造的8人,占16%,;自主创业的有3人,占6%。根据数据可以发现考研和就业占的比重相当大。其中大三各方向相差最悬殊,以考研和就业为主。大一和大二各方向相差相对小一些。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不同、学习和社会经验积累的不同,对待未来的态度和意愿也有不小的差别。进而有针对各个毕业后走向的不同特点和原因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2、出国方向调查结果分析
出国的总人数5人,其中大一1人,大二3人,大三1人。出国的原因:
可以看出所有同学对于出国的原因是十分明确的,没有人选择随大流这一项,其中大一和大二的同学选择以出去锻炼自己,增长知识为主要原因,而大三则的同学选择出国深造为主要原因。由此看出,大三的学生相比于大二和大一的同学目标更为具体,更为现实。
3、就业方向调查结果分析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的比例为54%,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想直接去工作,而且大三同学的工作意愿明显高于大
一、大二,主要是因为他们经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更加了解社会与自身的能力,更加成熟和现实。我们认为大一的比例比大二的还高的原因,是刚入大学的新生觉得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前景会很好,而大二的同学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
接下来,我们按所调查的问题逐个进行分析:
(1).大多数学生选择就业主要考虑的原因为:想早点工作,积累工作经验,认为上研究生意义不大。
他们认为工作能力比学历更为重要,他们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机遇,他们不再束缚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
而就“成绩不好,没有信心上研究生”这个原因,大
一、大二没有学生考虑,而大三则考虑了这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成绩不好越来越成为他们选择考研的限制因素。
(2).就业方向 对于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心里并不明确,可见,大学生心中迷茫,对于自己未来就业的憧憬十分暗淡,他们是最矛盾、最彷徨的群体,他们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却更加悲观,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是最有必要的。另外,我们自动化学院学生希望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大约为三分之二,由此可得,许多大学生还是希望学以致用的。而几乎没有同学选择不对口的工作。
(3).于选择工作单位的因素,注重个人发展空间的人占34.9%,注重薪水的占48.4%,有约一半的同学把“收入”放在首位;首先考虑“单位的未来发展潜力”的同学接近三分之一;排名次之的是“单位目前的状况”和“单位的福利状况”;被考虑的最少的因素是“父母的安排与建议”和“领导的个人魅力”以及“工作强度”。同学们之所以普遍把“收入”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指标,而不重视“单位的福利状况”和“工作强度”等软指标,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的择业观比较短视,不够成熟;二是信息不对称,在选择工作时,毕业生很难了解到工作单位的软指标情况。所以,同学们在培养科学的择业观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做到知己知彼。同学们应更注重发展自己、提高自身能力。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的希望固然是美好的,斗志与野心也是值得嘉奖的,可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是要认清和正确对待的。
(4).同学们对“城市”的选择,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多的是“沿海及特大城市”,但各年级比重差异较大:就此,我们分析得出:沿海及特大城市确实魅力不凡,为其他城市所不敌,但它的优势只是对大
一、大二学生的择业意愿影响较大,对大三学生做选择影响不大;大三同学选择分布较均匀,没有“扎堆”现象,可能除了考虑个人喜好外,更多考虑了人事关系、工作生活环境和竞争强度等因素,考虑的更为周全。4.考研方向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考研的人数为15人,占总体的比例为30%,就此可以看出考研的学生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考研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去向意愿的主要方向,选择上研究生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拿研究生学位,为找工作添资,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从大三上学期准备比较好,此时专业已经明晰,开始全面的掌握专业的知识,对专业的了解加深,对考研逐渐明朗,准备起来针对性较强 根据问题“ 您上研究生选择学校主要考虑因素是什么?”
A、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
B、学校的历史,发展状况及排名
C、师资力量
D、专业排名
E、与就业有关
从总体来看,大部分考研生将“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学 校的历史,发展状况及排名”及“ 专业排名”作为三个主要的考虑因素。三个年级的选择略有差别: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对五个因素呈现出平均关注的程度,三年级的学生则比较集中一些,主要部分都集中在了ABE上。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自己所获信息的增加以及对社会更深刻的了解,高年级的学生一一将对自己来说的重点考虑因素缩小了范围,更进一步的找准了目标,为下一步的读研究生做好了准备。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提案
1、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而是能体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综合能力。很多用人组织的择才标准还显示,品格已成为社会选择人才的核心要素。品格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诚信,中外合资用人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把道德和诚信作为选择人才的核心标准。
(3)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2、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 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3、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4、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部分摘自网络文库)
五、调查心得体会
1、大学生能够基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条件。以及当前的国内、国际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反向作出理智的分析。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
2、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部分专业存在就业难问题。同时好专业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任何一个大学生。想要取得一分满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必须在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新生知识做一个拥有一技之长而又博学的成功人士。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有较明确的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享受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专业之间存在差别。但并不存在好坏。只要心中有目标。并一步一步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报告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报告》
引言:
为生活的环境留下属于自己的成绩,其贡献自己的最本质途径就是就业,这就牵扯到如何更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如何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历年来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而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就在于就业环节,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众多考验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就业才能使得经过高校系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说明
(一)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大学生,主要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二)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日 到 2013年8月21日
(三)调查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对毕业后择业与创业的认识、了解以及态度。
(四)调查的方法: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根据网上的问卷调查结果,并适当参考网上提供的资料和数据,综合资料和结果来进行这次调查实践。
一、数据资料统计和分分析
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有点困难,统计结果表明,7.61%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比较容易。17.39%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一般。35.87%的人认为普通大学生就业有点困难。39.13%的人认为很困难。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99万,比去年增加了45万,增长率为8.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近6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招收新一代大学生默守“老一套”
不少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而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 1 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所以正是由于企业的这种老套模式,不能更好的吻合于当代大学生的属性,继而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2、新一代大学生的自身问题较为突出
新一代大学生毕业生自身问题不容忽视: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就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三、通过几个重要的问卷问题: 1.你的择业出发点是什么?
有百分之五十五点五六的人选择了职业前景,有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选择了薪酬水平,百分之三十八点八九的人选择了个人兴趣,百分之零的人选择了停产他人意见。
2.你的择业观念是?
各有百分之十六点六七的人选择了希望一步到位和暂时不就业继续深造,有百分之三十八点八九的人希望先就业后择业,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
3.在读期间是否考虑过择业规划问题?
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三的人认真考虑过,有百分之五十五点五六的人偶尔想过,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几乎没考虑过,剩下的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从未考虑过。4.你对未来毕业和就业的心态是?
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充满信心,百分之十六点六七的人镇定自若,有亲友相助,而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的人没有底,抱观望心态。百分之五点五六的人感到很恐惧。
5.如果自主创业,你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
百分之七十二点二二的人认为最需要资金,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二的人认为缺乏技术,而其他因素的则有百分之五点五六。6.你认为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缺乏资金和经验的占到了百分之六十一点一一,缺乏良好的团队有十一点一一,专业知识不够的占有二十七点七八。7.你现在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打算? 完全没有的人有百分之四十四点四四,而百分之五十的人考虑过,已经在创业的则有百分之五点五六。8.如果创业,你会选择哪个方向?
做小本生意的人有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二,而和朋友合资的人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八的人自己开办于专业相关的公司,剩余二十二点二二的人从事投机事业。
求职业应当理性择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目前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懂得技术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过去认为有白领工作才是好工作,现在不妨降低期望值,理性择业。光靠着知识是不成器的,必须要有技术上的支配,思想上的先进。就是说哪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哪里,大可不必非要抱怨择业的眼光提于自己无法登到的高度。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自己创业,就是怕冒险,不敢尝试。选择创业领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学业另起炉灶,毕竟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创造能力都能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业也是要具备有创业的性质,第一要具有艰苦创业的准备,不要因为以前没有受过煎熬就逃避艰苦,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会有一个阶段来经历一些难事才能真正成熟,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第二,对于自身能力和现有条件要有正确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再多参加一些培训和接受进一步教育来增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可以,那么工作对于你而言不仅仅是梦想的开端也是生活的必须条件,所以做好你所能接受的每一份工作,摆正心态,相信这只是上天对你的考验而已。
大学生创业真正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等外在因素,实际上是大学生主体内在素质的整合。
不可否认,现代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增多,确实使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根据全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众多例子来看,这种外在表现的能力,在一切顺利时能够起主导作用,但当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内在能力显的比较弱,出现临事慌乱,不知所措,遇难则止,知难而退的表现,最终导致失败。
从调查结果和群体分析来,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必备的基础条件估计过高,不能够准确客观评估,容易导致激情满满,但处理实际困难或问题的心理准备不足。
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首先面对的是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那想象美好的前程,要追求自然、创造自然、最后还是顺其自然,能够生存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生存才是硬道理。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
姓名: 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
观调查报告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
调查对象:青岛理工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共160人
调查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为学校,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总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青岛理工大学160名各个年级的学生
其中调查大一42人占26.25%,大二46人占28.75%,大三41人占25.63%,大四31人占19.38%。
问题:想创业还是想就业? 的学生选择就业,22.27%的学生选择创业。
分析:在当今环境下,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就业,只有一部分学生倾向于创业。
现如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以此拉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复制型经济转向为创新型经济。所以,基层政府,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使那些有激情,有梦想优秀的学生走向创业的星光大道。
择业观
问题:选择在哪里就业?
85%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只有15%的学生选择在小城市就业。分析:当下社会,大城市无疑有着更好的机遇、待遇、基础设施,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着极其大的吸引力,大城市也吸收了过多的人才资源,使得众多人才在茫茫人海中被埋没,与此同时,小城市却因人才的匮乏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以,学校与政府应该对学生的就业地点的选择有正确的引导,政府也应该加强小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福利待遇以吸引人才。当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转变过去的陈旧的思想,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问题: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吗?
67.5%的学生的选择是会从事,12.5%的学生选择不会,20%选择无所谓。
分析:从此调查问题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较为务实,顺成了大学的专业。有一部分学生对职位无要求,对就业有着迫切的渴望。较少的学生更为切合社会实际,从自身出发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当然在12.5%的学生中不乏理论专业的学生,本科专业就业难,只能另找出路。确实,对于理论专业(如:数学,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力不强,也致使他们放弃了本专业。
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对理论专业学生的培养,尽量缩小与工科学生就业率的差距。
问题:会听从父母意见吗? 的学生会听从父母的意见,35%的学生遵循自己的想法。
分析:父母丰富的社会经验会使他们在看待问题上更加切合实际,也能为我们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意见,这使得大部分学生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创业观
问题:对创业了解吗?
80%的学生一般了解,6.67%的学生了解,13.33%的学生只有热情。
分析:通过对是否了解创业的调查来看,当代大学生对创业这个行为大部分(80%)只是一般程度上的了解,而真正详细了解(6.67%)和怀揣热情(13.33%)拼一把的人占少数。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的计划并没有理性而且详细的计划,有了解的只是局限于在新闻媒体或者其他渠道了解,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学习和调查,停留在认知水平上的较多。
学校,政府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解创业信息的平台。
问题:在校有过创业经历吗?
6.67%的学生有创业经历,93.33%的学生没有创业经历
分析:在有创业打算的人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6.67%)人真正尝试过创业,而大部分(93.33%)人仍旧停留在创业计划与构想方面。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倾向于创业的大学生一方面还是受中学时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性的东西没有很大的能力与热情来实现;另一方面,存在一些“眼高手低”的情况,使得创业停留在规划层面而非进行实践层面;还有就是社会与学业的压力加大了大学生创业边际成本,而大学生对其创业的预期收益过高,从而未能达到投资目标,进而使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预期处于一个负面或观望态度,从而更加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
学校,政府应该加强对学生创业知识,形式的教育,组织想创业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本领。问题:有短期或长期的创业计划吗?
46.67%的学生有短期计划,6.67%的学生有长期的计划,46.67%的学生没有计划
分析:在对长期计划调查中,有长期创业计划的人占很少一部分(6.67%),而没有计划的和有短期计划的包揽了大部分(46.67%,46.67%)。经济学家戴尔·麦康基曾经说过,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重要。近半数的人只有创业热情或者只有短期计划,这样的两个群体在人力和财力上只是属于潜在投资者。反映出真正投入到创业中的人群很少,而且有充足财力和充足知识储备的执行者占少数,能力与财力的不足仍是制约广大大学生创业者重点。
学校,政府应该努力响应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学生在校,在外创业提过更多有利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强于创业观念,且,择业观与创业观都存在些许问题,存在主观认识上的不足,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正确引导。
最后,祝同学们在就业与创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第五篇:论当代大学生创业
论当代大学生创业
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由此引发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高潮。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有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据统计,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一数据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十倍的差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但后天的太阳。”马云常对青年创业者这样忠告,可见,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人数虽不少,但真正成功的却少之又少,能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大学生创业既有一定的优势又存在着一些弊端。
优势:1.年轻是创业的资本。大学生的年纪较轻,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候,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骨子里流露的是敢闯,敢拼的气息,充满了干劲,对未来也充满希望,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充足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正如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往往取决于其是否有正确的领导思想。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技术,在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投资。
3.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当代许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所以接触到的新鲜事物也比较多,而这便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当代大学生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增加阅历,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弊端:1.有信心缺准备。大学生由于缺少历练,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创业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从而导致一下子丧失创业的信心,创业梦想化为泡影。
2.有激情缺耐心。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验管理经验,而创业中的耐心也是成功创业必不可少的,这一点也正是许多大学生所缺乏的。此外,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3.有想法没计划。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相当一部分企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还试图用一个自以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而这仅仅是一个创业者自以为是的想法,投资者并不会接受。现在的投资人看中的是创业者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盈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创业者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绝不是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投资的,除非这个主意足以惊世。
4.高投入低产出。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她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最终导致创业者投资了一大笔钱,却获得了很低的利润,甚至零利润,负利润。大学生想要创业成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应该说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原因何在呢?缺乏耐心,缺乏经验,投资不足,教育上的缺陷。。。都是造成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原因。这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大学生要有“坚实的后盾”,即必须具备创业所必需的因素。大学生创业指导家,上海市创业教育培训中心校长徐本亮以为,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以下硬件:硬件一:经验。大学生长期呆在学校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殊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轻易陷进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往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治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硬件二:资本。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要翻过的一座山,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硬件三:技术。用智力换资金,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由于看中大学生所把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打算在高技术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开发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
其次,在万事俱备后,大学生创业者还必须有足够的精神力量。一:要有坚定的创业信念。想要创业成功,大学生必不可少且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自信。人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此外,大学生创业者要有创业的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创业者要有逆境中创业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能造就壮丽的创业人生。二:积极的创业心态。积极的创业心态能发现潜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创业者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创业者应有积极的创业心态,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清除内心障碍,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变不可能为可能。三:顽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包括:创业目的明确,决断果敢,具有恒心和毅力。四:鲜明的创业个性。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敢于冒风险,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智基础上的大胆果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自己所要努力的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解决困难和问题,不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
最后,光靠大学生创业者自己努力或许还不够,国家有关教育部门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1.树立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的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关键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改革就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增强创业意识,将企业教育思想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方面中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冒险,开拓进取,大胆开创事业。2.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通过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来实现。科学合理地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明确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高校应根据本校的特色,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3.培养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学校本身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如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为创业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为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社会各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支持和鼓励创业,宣传创业典型,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4.加强创业队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国的大学普遍缺少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对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学校可以从企业季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成功人士,管理专家,企业投资家担任兼职教师。另外,大学还应适当鼓励教师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5.借鉴国外经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在我国是刚刚起步的新鲜事物,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观念,再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可供我们借鉴与反思的经验,如创业教育由经济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等。我们可以加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通过引进短期海外教师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提高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研究水平。6.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随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变得日益重要,因为只有比较才能更好促进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促进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发展。
大学生创业,步履维艰,但也并非不可能,只是成功的概率很小。当然,也有中国大学生创业典型,如钱俊冬,聂赵阳,高燃,郑俊雅,杨锐,周鼎凯,茅侃侃,李想等。
大学生创业,任重而道远,每个大学生都应慎重考虑,在自身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都应考虑一下自行创业,肩负起报效祖国,富强人民的责任,为祖国的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09服装设计与工程
崔丽华
091742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