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

时间:2019-05-15 08:5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

第一篇: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

2010 年第1 期改革与战略NO.1,2010 第26 卷(总第197 期)REFORMATION & STRATEGY(Cumulatively,NO.197)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 范林榜

(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摘要] 文章指出,分配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是按劳分配的实践基础。理解和掌握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小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中加强按劳分配理论实践也有利于促进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按劳分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0)01-0162-03 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理论是关系到能否以科学发展观对待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正确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的重大问题。中小企业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薪酬管理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科学实践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人才竞争力。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创立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约·弗·布雷1839 年提出的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其萌芽状态的按劳分配思想,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发展了这个思想,在1875 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正式创立了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可见,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有四个基本的要点。1.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的历史前提条件是既消灭了私有制又消灭了商品市场。马克思指出:“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①2.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的具体形式是不通过货币只通过“证书”来实现。他说:“他从社会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②3.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依据和尺度是劳动。劳动既是分配的依据也是分配的尺度,作为分配的依据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与劳动,“不劳者不得食”。劳动作为分配的尺度是指用劳动时间作为分配度量标准,“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③虽然马克思同时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智力或体力上胜过另一个人,他就会在同一时间提供较多的劳动。但这并不影响劳动时间直接表示劳动量的大小,因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有种种理想的前提,全社会单独的公有制决定了个人的智力或体力也是社会投资培养的结果,即使先天条件好,这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培养和劳动中得到补偿。“社会劳动日是由全部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各个生产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所提供的部分,就是社会劳动日中他的一份。” ④“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⑤4. 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双向的。即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工作,而社会则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主要指六项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 1 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⑥之后,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简单概括为: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时间分配,是指社会在实现了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的前提下,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时间进行个人消费资料(经过扣除)的分配。

二、释读按劳分配的“劳”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按劳分配的“劳”指的是用以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经扣除后)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一种尺度,即在种种条件下的劳动时间,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前提、依据和尺度。但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1997 年9 月中共十五大提出有关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以来,人们对按劳分配中的关键和核心“劳”有各种不同理解,综合理论界的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劳”指劳动数量和质量。苏联经济学家M·亚姆波尔斯基早在1931 年发表于《经济问题》杂志的《现阶段的工资问题》一文中就说过:“按劳付酬由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增长所决定,并取决于每个工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1936 年斯大林同美国作家霍华德的谈话中也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有劳动的义务,虽然人们所得到的劳动报酬不是以他们的需要为标准,而是以他们所投入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准。” ⑦“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客观必然性,要求社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不劳动者不得食”(许涤新,1981)。2.“劳”指劳动要素。“按劳分配是物质要素公有化之后不再充当分配依据时产生的一种分配方式”,可将按劳分配“视为按要素分配的转化形态,即完全按劳动要素分配”(郑志国等,1998),即按劳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3.“劳”指价值。有人说,按劳分配是按价值分配,“劳”就是价值,并把这种观点强加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来证明按劳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是按“社会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交换,即“按价值交换”(张泽荣,1984)。4.“劳”指劳动成果。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成果是劳动的最终完成或实现,它综合地反映了劳动能力、劳动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劳动的社会效果等多项因素。从只能对有效劳动付与报酬这个意义上看,这种形态的劳动是确定分配标准的最充分、最可靠的依据。依此来计算报酬,会促使劳动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合理利用劳动对象与劳动手段,关心劳动成果的社会价值。如此,也就在全面的意义上体现了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社会经济职能。”主张按劳动成果大小进行分配的人还往往以马克思的这样一句话作为根据:“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⑧5.“劳”指劳动能力。还有人指出按劳分配中的“ 劳” 是指“ 劳动能力”,即潜在形态的劳动。认为它是各种劳动形态的基本内容,所以按劳分配之“劳”首先应该指劳动能力。6.“劳”指劳动效益。受市场经济条件的限定,按劳分配的根本是劳动者个体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劳动投入,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效益,即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对企业生产利润所产生的效益。劳动者投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劳动量只能从两个角度来衡量:一是劳动耗费量,二是劳动效益即劳动贡献量。要劳动必然有劳动耗费,表现为一定量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但是,劳动耗费并不一定会带来劳动效益。即是说,等量的劳动耗费并不带来等量的劳动效益。劳动效益是指对企业生产利润做出贡献的劳动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是不同质的劳动,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担负着不同质的劳动职能。唯有把劳动者不同质的劳动视为相同的劳动,用统一的劳动效益尺度来衡量,才能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使劳动者既积极__劳动,又追求其劳动的经营效益。这必将促使全社会和全体劳动者在观念和实践上进一步摆脱单纯以劳动时间或劳动数量来简单、片面衡量其劳动价值,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将社会劳动和个人劳动的评价重心转到以劳动效益为中心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按劳分配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

马克思按劳分配在理论界的争论充分说明“劳动”必须参与分配,但并不是以马克思所指的劳动时间绝对长短作为分配的标准,即按劳分配中的“劳”在作为分配标准时不是指“绝对劳动时间长短”。这说明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员工的“劳动”必须不折不扣地参与分配,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时不能随意拖欠和克扣员工薪酬,也不应该随意延长员工劳动时间来增加员工薪酬收入,中小企业应在提高员工劳 2 动时间效率基础上增加员工薪酬收入。我们还认为上述第二种观点(即:“劳”指劳动要素)极具代表性。因为劳动同样是一种生产要素,而并不是劳动力是生产要素,正如管理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不是管理能力是生产要素一样,因为只有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才能生产出财富,而不是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一起生产出财富。如有劳动能力但不劳动,也不能产出财富,自然也就不能参与分配,更不能说用它来作分配的依据。但要劳动肯定得要有劳动能力,而有劳动能力却不一定劳动,还要由劳动能力的拥有者(劳动者)的主观意愿来决定。可见,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不仅要通过薪酬来吸引人才,更要通过薪酬实践来用好人才,调动员工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按劳分配中的“劳”指劳动要素,即使在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中“劳”也有劳动要素之意,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其实质也是按要素分配,只不过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更强调劳动这种要素与其他要素分配总产品(经六项扣除)后剩下属于劳动要素的那部分的分配。因为这部分的分配能很好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这部分当然只能“按劳分配”、按劳动量进行分配,这时的分配才是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即劳动这种要素分得的总量应该怎样再进行分配(第一次分配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其他要素应分配的份额——六项扣除部分),在马克思假设的理想状况下是按劳动时间进行分配。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具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仍起作用,我们认为,劳动这种要素在与其他要素进行第一次分配其共有的成果时,是按要素分配并且不能只按劳动这种要素进行分配,如果这样中小企业投资者没有任何的积极性,中小企业很快就会走向衰亡;在进行劳动这要素已分得的那部分再进行分配时,只能是按劳分配,这时只能按劳动量的大小来分配,实现“多劳多得”公平的薪酬管理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种分配都应该由价值规律、市场机制来进行。所以,按劳分配的“劳”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种生产要素和其他要素一样要参与分配,并且在“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下,是单独强调了“劳动”这种要素,说明它是首要要素要首先参与分配,并分得大头,从这层意义来看,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劳动这种要素。这就说明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不论企业盈利还是亏损,员工的薪酬要首先支付,才能分配给其他要素,即先完成企业劳动者薪酬的分配后,中小企业投资者才能受益剩余部分,而不是相反,否则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人才吸引力。其二,在劳动这种要素分得的那部分再进行分配时就只按劳动这个要素量的相对大小来进行分配。换句话说,在对劳动要素这部分获益进行分配时,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进行分配,这时按劳分配中的“劳”指劳动量。在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根据不同员工不同劳动量进行分配。分配的具体标准也不可能是上述所说的价值、劳动成果、劳动能力和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时间,而应该是劳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量用劳动效益来衡量,劳动效益计量应市场化,这样才能在分配中体现效率兼顾公平。虽然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预见对社会主义经济作了基本分析后提出来的,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状态还有差距。在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发展观来对待和实施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和谐、健康和快速地发展。

注释:①②④⑥⑧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斯大林文选(1934—1952)[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7.[参考文献]

[1]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郑志国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途径[J].经济学动态,1998,(5):37-40.[3]张泽荣.实行两级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J].经济体制改革,1984,(2):18-22.[责任编辑:黄兴豪]

第二篇: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浅谈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现状的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实际的探讨,道出妨碍现今社会环境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问题关键在于薪酬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薪酬机制的不完善,薪酬架构的单面性还有没有主见盲目跟随,选用不适于自身企业现状的薪酬方式这几个方面。本文全面地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与论证,并且针对解决民营企业薪酬问题作出了专业的意见。本文章我觉得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对薪酬管理理念惊醒转变量身打造薪酬战略的也设立全面、高效与可实行的薪酬制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设立和完善薪酬架构,确定与实行合适现状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薪酬方式这样就可以指标又治本的解决薪酬管理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本、薪酬和薪酬管理

1.前言

1.1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管理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在于企业的有效薪酬管理,它的表现在与企业的经济规划和盈利、股东的收入水平上,更和各位员工的自身利益密不可分,变成激励员工工作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有力手段。合理高效的薪酬制度不但可以令员工全力达到企业的发展预期目的,也能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状,引入还有留住一帮高素质和有能力的雇员的队伍。不过不可否认当今大部分刚开始崭露头角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除了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外,薪酬管理的不完善是最迫切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本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致力于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2.薪酬与薪酬管理概述

2.1薪酬与薪酬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薪酬的意思是指用人单位以金钱或等同金钱或等值的任何方式支付员工的酬劳,包括员工从事工作所得到的工资、绩效、提成、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福利回报的总金额。(注1)薪酬管理其实可以说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调制的工资政策许可范围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定制各种激励方法与规矩章程,在员工仲实施安老分配的原则的过程。(注2)薪酬管理的关键在于现代化、合理依据“劳”来制定员工的工资差距,就是定制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薪酬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薪酬管理的作用是在保障员工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时候,也要充分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和激励员工动力,让企业发展保有竞争力;还有,推进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必须有完善的薪酬管理。这些年,我国在法律和政策都给民营企业提供很多帮助,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成长趋势正有力增长,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可以在弱肉强吃的竞争中站稳脚步和向前发展。它们从未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是史无前例,可是因为发展历史的因素和自身发展所限制,在完善薪酬管理的方面,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多加功夫。

2.2薪酬决定于调整制度

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大多都会根据先人力资源的市场的薪资标准来制定自己员工的工资水平,企业本身对薪酬的制定不完善也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员工对定薪和加工资方面往往没据可依,正正是这样也就不可以反应出员工的收入是去到什么等级。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随意定制薪酬,调整或不调整薪资,所以说企业更不会说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而进行评估和分析此岗位在市场或同业里工资的分配是否有公平。对于打工一族来说,他们最在意的工资的差别有多少而不是工资的等级,那么企业就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进行工资的分配。现在的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薪资是有差别,这能理解的,但有时候就算是同一部门每个人的薪资也还是有差别的,恰恰反应出职责的不同和个人能力。若是薪资没有公平化的话,后果可想而知,都是做一样的工作甚至比你的更辛苦更劳累,得到的工资却不如你,着可会造成员工的心理不平衡、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氛围,企业是没有可能稳步发展的。还有一方面如果企业对薪资没有一个标准、加薪没有一个标准的话,员工也会感觉没有安全感,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按什么制定的,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员工要努力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符合加薪的标准,打工一族就会在这些疑惑中工作,这样只会感到越不安也充满疑问,这样员工没有安全感更可能造成不满,从而造成凝聚力降低,对企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信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定制薪酬机制的时候并没有做过相关调查,这样就很难保证企业员工的薪资和现市场的工资水平达到一致或相接近,很多时候就会造成工资比一般比市场低,这样员工的流动性肯定很大。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制定薪酬的时候,必须对现市场的薪资做调查,再来就是细化到该企业的部门与市场的薪资,从而解决工资对外竞争的问题。据统计,造成员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有工资、发展前景和存在感等等,所以一份具有竞争力的工资是员工决定去留的关键所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员工工资若是合乎情理,与市场或者同业的标准相等话,这样更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成为引进优秀员工的先决条件。但若是企业的薪酬比市场或同业低的话,不到会造成员工跳槽,人力资源部要不断需要招新员工,而且因为薪资不高,引进的人才素质也不高,流失率大,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同时工作也在增加,但原本留在企业的高素质员工也会因为积累了人脉和工作经验就跳槽到薪资更高的企业,这样人才就流失了,而因为这些原因又招不到优秀的人才,这样恶性不断循环,曹成人力资源部门的极大工作量,也没有成效。站在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角度,借鉴现市场和同业的薪资时需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成本问题和工资水平2 要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

2.3薪酬补充机制

相较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和持有特定技术的员工来说,企业应该给于高于市场甚至是同业的员工更高的薪资和更完善的福利待遇,因为他们的去留可是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立足的能力和是否能蓬勃发展的因素。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大型的民营企业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很多时候就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碍,最显而易见、最为明显的就是企业生产的核心专业技术往往只有少数人拥有,因而这些关键的员工一旦离槽,影响甚远,严重的话可以决定企业的去留。比如: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老板负责如何把产品如何成功打入市场,而技术类的工作则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来操作。那么留住这些具有特殊技术的人才就是企业能否大力发展的关键,一般最常见的就是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的模式,高额度的年薪制这个模式,但只有高额度的年薪制这种模式往往不够,企业应该把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的结合让员工意识到在企业更在乎的是日后长远的利益。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必须明白与员工分享利润的关键性,不能赚到钱对员工没有回馈,要为企业的大局发展考虑,这样企业才能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从而稳步发展。

3.薪酬结构的问题

3.1 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也就是工资结构这一问题也是对绝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困扰的其中一个问题。工资结构是指员工的工资的构成项目和各自所占比例。通常来说工资结构的构成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外在薪酬可细化分成:资本工资、补贴、提成、奖金等直接薪资和福利开支,有薪假期等间接薪资,还有良好办公环境,和优良的建设设施等等非薪资报酬。(注4)从现在的大环境看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薪酬、福利和奖金等方面的发放形式和比例的不合情理,企业发的薪资就算很多,可是员工的对工作的积极性还是不高。也有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工资的构造上往往没有什么突破,都是基本薪酬+当月绩效这样的固定模式,没有好好的运用薪酬这一方面。企业必须好好利用薪酬这一模式,对员工进行激励。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腾飞,更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工资,这一现象很好,正如之前所论述,薪酬不仅就是“钱”,其实还有很多原因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和态度的不可抗力因素。一般的民营企业老板对薪酬工资的理解就是货币薪酬,却大大忽视了其他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的其他表现模式。在这种没有见地的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也很常见民营企业的老板对员工不尊重,严格对待,很多条条框框限制,有些过分的企业甚至连员工的基本的保险都不缴纳,最直接的就是国家规定企业要对员工缴纳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企业这样做,其实就可以提现员工在内在薪酬是负增长,员工对企业也没有信任可言,劳资关系日趋紧张,这样员工的流失率就大了,企业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影响收益。企业想要有发展,老板就得好好制定薪酬的形式和激励的形式,只有明确的定制这些形式并且操作才能解决问题所在。

3.2 不合理运用和运用先进、新型的薪酬模式

据了解,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是很老式的,但发现新潮先进的管理模式,也跃跃欲试,当然在薪酬管理这块也是。然而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基楚都不稳健,又怎么能往更好的发展呢?!可想而知一定是失败收场。人力资源这门也很与现代挂钩,很多新型和先进的模式层出不断,想战略平衡的薪酬的管理形式与方法就给HR工作者的思维带来很大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往往令HR工作者产生对旧式的管理造成怀疑并对新鲜的有探寻的欲望,跟随决定结果的不同就演变成企业的发展现状,有一些不适用于企业发展管理模式套用在这之上,在错误时间在错误的环境用错误的方法往往导致结果都是错误的。其实不难想象连一个企业自身的战略都不确定的,又怎么适应战略平衡式管理薪酬呢,给你用上吧,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或者中小型民营 3 企业会很迷惘,但相信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员工也同样是迷惘啊。不恩呢该说这些管理的模式不科学、不先进,只是说当你决定用这些模式时必须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考虑,这样才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切实上的帮助。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需要改变旧式的薪酬管理理念,定制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和合理的薪酬结构、制度、机制,这样才能让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问题解决,员工也会更有积极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调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4.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的解决方法

4.1改变薪酬理念,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策略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们要改变薪酬的理念,才能关注人力资源资本的薪酬策略的发展。只有确定了企业的策略,才能确定适合的人力资源展露甚至是薪酬策略。薪酬策略的原则是要企业的工资体系和企业发展的策略有效的凑合,让企业的工资体系或者工资策划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标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战略要为企业的大局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企业的工资制度可以有力看出企业的战略方向,不要看沉默的企业成本关联,更应把目光投向投资理念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也意识到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可以达到标杆的目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应该重新制造一种关怀人力资本增长的企业人文,形成适合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竞争力。详细来讲,要有这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将薪酬管理提升到策略的等级思考,要让薪酬策略和企业的策略紧紧相连,为企业策略的最大化服务。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定制薪酬策略时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到什么阶段、企业自身法阵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策略的方向等等方面,坚定企业的发展宏伟目标,看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与此同时,管理者应依据企业的发展程度和特点等,制定企业应采取的相关薪酬激励模式,风险和回报率这些都有考虑。再是制定此策略需要的人数和用哪些类型的专业人才达到组织目标,这才又定制出有科学又符合企业发展的薪酬策略。再者是把旧式的方法只关注员工使用从而转变到关注员工创造力提高上来,让员工的培训机会、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的文化结合放到首要的位置,坐到关注员工存在价值、强调员工有参与和管理、乐于奉献、追求更高的企业文化熏陶。到最后形成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经验客户,以客户摆在第一位中心的企业服务观。抛弃旧式以产品为主的观念,把顾客放在第一位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清楚意识到客户是他们的米板班主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若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改变旧式思维,讲企业的管理理念从旧式的“以物为主和以市场为主”改变成“以人为本”,实施这一薪酬策略的管理就可以从源头上改善现阶段薪酬不合情理的情况。

5.设立完善、有效和可实施的薪酬制度

5.1设立完善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设立完善的薪酬制度需要岗位的分析、评估,薪酬工资的等级设定搞到薪酬准则的制定也要建设与完善,要看出企业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同时要让工资的薪酬标准与同行行情吻合,也要与本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因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重点挽留对象,因此企业要在这方面舍得花钱,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空间,让他们资源留下来为企业的发展做努力。中小型民营企业因为薪点不高,原来的薪酬管理工作并无计划,所以必须要求企业本身要做分析,分析企业的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性质、方法和特点,作业是否需要工具辅助,工作岗位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经了解后在对每个工作岗位的性质进行初步的评估,岗位工作的难易等级,责任是否中大,需要具有什么技能的人来驾驭这个岗位,通过岗位的评估就可以知道企业每个职能部门的重要性在哪里,知道职能岗位的等级排序后,为薪酬设立制定一个统一的职位评估的准则。有了完善的岗位等级,中小型民营企业就可以制定与之相对的工资薪酬级别,让工资薪酬和职能等级有个统一,令工资薪酬更有公平和公正性。再来就是确定工资薪酬的标准,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使用“拍脑袋”这一做法,根本没有可靠的依据来支持。4 针对这一问题,中小型民营企业可先对市场做个调查,分析人力市场和同业的工资情况,在定制薪酬的准则就能有效讲竞争者与有吸引性的工资待遇相结合。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得看企业的规模和资金力量,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不会去聘请专业的调查机构来做这件事,却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中介、行业协会、装爷网站等媒介取得自己所需的资讯。在掌握了相关薪酬资讯后中小型民营企业就可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分析公司每个职能部门岗位定制一个合情理的工资薪酬等级,也能有效降低决定工资的随意和盲目性。最后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依据员工为公司贡献的多少发放公司,所谓多劳多得,可以适当缩短差距,避免有不平等的现象发生。同样的,对企业的核心和重点的员工,老板一顶要舍得投资,高级的人才就应该有高级的汇报,让他么安觉得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工资相符合,不仅提供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有多余的钱做其他利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晋升空间,用企业的人文留住人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还可以使用很多国企甚至外资公司都用的股票、股份、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激励的做法,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收益联合起来,让员工也能分享努力后公司的盈利利润。这个小法可以看出是一种管理的文化,强调“员工是公司的一份子”外,也能营造出加强绩效和分享权的氛围。就那著名的微软公司来说,19745年伊利后,一向以不正常的步伐发展,那是因为他拥有像比尔盖茨一样的高级管理人才经痛最先进的技术又乐于经营管理。(注5)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定要理解和认同知识性人才的存在价值和他们可以对企业的蓬勃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留住高素质人才决定到企业生存和日后发展的方向。只有留住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即是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企业就不会被淘汰。

5.1.2多方面、多层次设立和完整薪酬的架构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订做符合现发展社会的工资薪酬架构善于利用个方面构成工资薪酬的因素,从而更有力地激励员工。就湾仔工资薪酬来说,企业得依据岗位的重要性和岗位工作性质划分工资薪酬与各个部门部分的区别合理结合。中小型民营企业要依据自身企业发展的所在发展阶段平衡好工资薪酬的架构中稳定工资薪酬和可变工资薪酬的比例,寻找各个阶段的平衡点,令工资薪酬更强有力地与企业共同成长。中小型民营企业可参考工资薪酬的组成部分所体现的差异和刚性,各自采取高稳定、高弹性和折中这三个方式。高弹性方式其实就是补贴和奖金的比重相对比较大,保险和福利所占比重比较小。绩效薪酬是工资薪酬实行的基本形式。此形式其实是可以有很强的激励功用,但就没有那么稳定了。高稳定方式就是基本的工资薪酬占重要部分,福利等级相对高。这个方式对于员工来讲更有安全和存在感,确定是缺乏激励作用,这样的话公司的人力成本相应也会比较多,老板负担重。折中方式就是介于阿门之间,必须根据公司的特质来进行相结合。几时中小型民营企业强调外在工资薪酬,却也得留意不可将它完全和内在工资薪酬分割。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未打工一族提供公司旅游、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带薪假期等福利,这样会是员工的满意度和存在感大增,提升员工与公司的凝聚力。管理者应向投票选举一样,多邀请员工在工作中参与决策,尽可能提高工作的自由度,关注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此类员工心理的需要内容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中高档次的需求,体现在与员工参加社会活动时体现自我价值。就有关的资料显示可以具有一定程度可以显示这点。前程无忧招聘网中国大学生心中最佳企业雇主的评选结构,择业时最心仪“培训和发展机会”超过了一半的票数。百分之十七的人选择福利和工资薪酬,百分之十一的人选择良好的工作环境。此次调查一共收回19万份调查问卷,涉及到500多家高等学校,很具有代表(注6)。令人惋惜的事从大环境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工资薪酬管理的着力点最主要还是物质类的报酬,员工的关怀还是没有考虑到。若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在内在工资薪酬与外在工资薪酬充分运用这些结合的有效手段,通过和其他不同的组合对员工的心理造成不用的成效,就可以最大程度做到工资薪酬激励效果,这样员工也能积极、主动、全力、自觉地完成工作内容,最终为企业的制定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若可以这么做,相信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更加辉煌。

6.合适企业的工资薪酬方式那就是最好的方式

6.1合适的工资薪酬方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稳步成长,坚信、守护企业的发展需求是最好的理念,组织盲目运用创新、新型的工资薪酬方式。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切记不可以好高骛远,必须像建房子的地基,一定更要把地基打好打稳了,才可以最后到达最高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管理层,人力资源是且也仲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而不是唯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度不但决定于人力部,而是和整个管理水平相关联,密不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层次的提高就要节考企业总体管理睡了,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多方面结合考虑企业的实际管理层级和员工的素质状况,合理、科学的运用人力资源的战略和方法来稳步向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我们对于每一件事都有两个方面的看法就是对于不对,企业的变化快不快没有什么对与不对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自身企业发展而已,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就是最好的。人力资源要不断思考工资薪酬的策略,根据企业的变数、成长设立恰当的工资薪酬机制,那么工资薪酬才是一个好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企业不断茁壮成长。我们也要看到,中小型民营企业也不可以困在现阶段的管理层次,要以实际行动求突破。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成长,很多时候需要承受不间断的阵痛,但总会迎来企业高速成长的艳阳天,对于先阶段在发育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可以非常重要的过程。

虽然,中小型民营企业现在还有许多工资薪酬管理的问题还需要改进,而且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遇到卡位,完全阻碍企业的快速成长,这需要我们上下同心协力,站在发展战略的位置,坚持“一人为本”的新年,不断在工资薪酬的机制、制度和结构等方面尽最大限度去完善,信用更多相关技术管理人才,不断探索适合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工资薪酬的方案,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定可以冲破发展的困难,茁壮的成长。

7.结论

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可以更稳步的向前发展,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也正在积极不断完善企业工资薪酬制度,本文通过人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并结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了合理的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工资薪酬制度提出有实质的意见,提高员工投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稳步发展。

文献参考

1、课本《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八章,培训与开发

2、员工培训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页,2012年3月版次

3、对全员培训问题的思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 第22 期,9;

4、员工培训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第7-8页,2012年3月版次;

5、来源豆丁网,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2011-11;

6、来源市场报:民营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2-12-18;

第三篇:民营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

民营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

每个企业都渴望用通过薪酬管理来激励员工为企业效力。中小民营企业也不例外。然而,限于企业规模、资金实力、上市与否等因素,他们不能像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那样在薪酬管理方面有更高的设计自由度。

那么,如何设计适合中小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要构建适合自身情况的薪酬战略

并非只有大公司才制订薪酬战略,实际上每个组织都有自己或明确或潜在的薪酬战略。如果不明白公司的薪酬战略,就会陷入薪酬的具体设计之中,从而薪酬管理体系就脱离了企业的发展需要。

那么,如何制订企业的薪酬战略?围绕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薪酬战略制订模型。

如上图所示,企业首先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结合未来的发展愿景,制订出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甚至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常常处于劣势。因而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内部条件。接下来,从人力资源角度,在清晰地人力资源盘点之后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找出与企业战略所需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的缺口,制订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再结合市场薪酬调查的结果,根据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激励性和管理可行性),确定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模式: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支付。其中,薪酬水平主要解决的是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问题,薪酬结构主要解决的是企业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以及具体的薪酬体系设计,薪酬支付主要解决的是薪酬的实施形式问题。而三者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薪酬的激励性和管理可行性问题。

二、合理确定可变薪酬的比重,拓宽薪酬上升渠道

较高的基本薪酬可以使企业吸引人才,但一旦人才固定下来,基本薪酬就会成为被员工视为理所当然的保健因素,不能对员工进一步起到激励作用。而可变薪酬则恰恰对员工起着激励作用,因此可变薪酬必须在企业的薪酬构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才能使员工被吸引进来,也能够被激励着留在企业忠诚效力。

同时保健因素的性质决定了基本薪酬的刚性,如此一来便会使企业的薪酬成本居高不下,这一点对于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民营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民营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合理地确定薪酬组合。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可变薪酬合理比重的建议。

1、可变薪酬的比重确定。下表所提供的国内外企业的薪酬比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国内外企业薪酬结构比例表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薪酬结构比例:一是企业目前的薪酬结构比例及员工对薪酬结构比例的意见。二是公司未来可提供的可变薪酬的品种,及这些品种在操作额度上各自能占到多大比重。

2、如何实现中小民营企业的可变薪酬比重增加。

由于基本薪酬具有刚性,因而简单地降低员工的基本薪酬、增加员工的可变薪酬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调整固定薪酬,然后逐步增加可变薪酬的品种或现有可变薪酬的额度。

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不同的员工制订不同的薪酬结构比例。此外,在不同幅度地增加不同员工的可变薪酬的时候要注意普通员工的反应和对他们的沟通。

以短期绩效薪酬和长期激励薪酬为主的可变薪酬增加之后,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薪酬上升渠道自然就拓宽了。从而可以通过树立员工对薪酬上升的期望,加强他们对公司的凝聚力。

三、完善现有的绩效薪酬机制

企业的绩效薪酬要想对员工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依赖于企业是否有一套执行性强,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评价、反馈、激励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这是因为,根据维克多•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绩效是三大知觉的函数:期望、关联性、效价。其中期望是员工对于自己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能力所作出的自我判断,它所揭示的是员工认为通过一定的努力会带来一定绩效的可能性。关联性是员工对于达到既定绩效水平之后是否能够得到企业报酬所具有的信心,它反映了员工相信一定的绩效水平会带来所希望的奖励结果的程度。效价是员工对于企业因自己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提供的报酬所具有的价值的判断,它反映了企业所提供的奖励满足个人目标或需要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奖励对于个人的吸引力。

因此,完善的绩效考核至少就应克服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如果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够客观,不能让员工信服,就会影响员工对关联性的判断。二是如果完成了绩效,而得不到令员工感觉吸引的奖励,就会影响员工对效价的判断。三是如果绩效指标太高或太低,就会影响员工对期望的判断,即他们要么觉得不努力也可以达到,要么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和组织的资源,做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完成。

四、明确计薪依据,加强执行力度

企业对优秀人才的薪酬激励,不仅是一个数量的问题,也是一个技巧问题。要增加对企业人才的薪酬激励程度,就必须在对他们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计酬方式进行科学设计的同时,恰当制订合理的薪酬支付形式。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计薪依据混乱、薪酬支付细节欠妥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明确”、“一个加强”、“三个统一”的建议:

一个明确,就是要明确员工能力系数,统一原来的混乱状态。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力系数是员工奖金的分配依据,其反映的是不同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贡献的对比评价。因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员工价值贡献评价的问题。其解决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将现有的固定工资为分配权数,这也是目前国内企业采用较多的奖金分配依据。但就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如果要通过这个途径解决分配依据问题,首先要加大薪酬构成中“职位工资”的差距,因为不同职位对企业所担负的责任和对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差别是很大的。二是进行职位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职位评价方法(如要素计点法),结合市场薪酬水平,最后评价出各职位的相对价值,以此为依据来完善原来的能力系数,使之明确化,与实际职位相统一。

一个加强,就是要加强部分薪酬项目支付的执行力度。首先,要明确和细化公司的各项薪酬福利项目,核算这些项目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的总额度,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如不能保证执行,就不如取消,否则给员工带来的仍是薪酬激励空许诺,反而会影响员工对公司整体薪酬的不信任。其次,要认真贯彻执行经过细化的上述薪酬项目,使之切实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三个统一,是指在薪酬激励的方式方法上,要在薪酬科学的指导下运用技巧做到三个方面的统一:从激励范围来讲做到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统一;从激励时效来讲短期激励、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统一;从激励形式上,做到经济性薪酬激励和非经济性薪酬激励的统一。尤其要注意第三个统一,从经济性薪酬到非经济性薪酬激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员工对于经济性薪酬激励要比较满意,否则非经济性薪酬是起不到作用的。在经济性薪酬合理的情况下,非经济性薪酬就显得重要了。这是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员工在满足了基本的需要后,就要追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优秀人才往往更符合这个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才宁愿选择一个相对低薪但职业发展空间、工作自由度、企业家素质等软环境很好的企业效力的重要原因。

民营中小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基于激励优秀人才的薪酬理念和薪酬体系,并辅之以良好的执行,才能最终提高优秀人才的满意度,从而降低他们的流失率。

第四篇: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精选)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国现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这在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也可以得到相关论述。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分配制度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分配的方式是由资源配置的方式决定的,分配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分配中,既要重视分配中公平的问题,也应重视效率问题。

收入分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在收入分配中体现出来。

通过学习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在《资本论》的最后部分里,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不直接决定分配的具体实现方式即分配方式,分配方式是由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的性质,进而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分配的性质是由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首先指出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这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时,曾经深刻论述: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分配形式的具体设想,是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对此应当根据具体国情和实践要求进行创新发展,确立符合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分配的具体形式。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的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1)按劳分配的本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以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是消灭了剥削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消费品分配模式。

(2)按劳分配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总是以一定经济基础为条件而存在的,马克思说: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全民所有制,而且整个社会就只有这一种公有制形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都是公有制,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3)按劳分配制度下的劳动者都实现了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并且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是由于社会的经济基础都是公有制,消除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消灭了剥削。

(4)按劳分配所得的产品并不都是自己所有劳动的回报,而是都有所提取和扣除。马克思的按劳分配进行了下列提取和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 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在我国同样如此,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把这些需要从劳动者所创造的总价值中提取和扣除。

与我们过去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设想阶段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还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现阶段所贯彻的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同马克思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点:(1)按劳分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不同。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实行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商品经济不复存在。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那里具备了相当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因而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便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社会阶段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同时由于整个社会不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对立阶级,再加上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非常丰裕,已经能够取消市场和超越商品经济,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在消亡的商品货币关系下实行的按劳分配也就直接从社会中取得,每个生产者不再需要交换自己的产品。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到现在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社会的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不具备实行马克思那种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价值规律的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不同,各自的经济利益不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标准进行直接分配,而是要分别对企业联合劳动和职工个人劳动作两层次的估量。相应地,劳动报酬也要经过先集体后个人两个层次的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与自身的辛勤劳动、劳动的熟练程度等劳动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其所在企业占有生产资料状况、经营好坏有密切关系。按劳分配完全置身于市场环境之下,受价值规律支配。(2)按劳分配主体不同。

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的主体是国家,他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社 会,全社会就是一个统一的分配单位,每一个劳动者直接把他的劳动贡献给社会,然后由一个社会中心(国家)根据各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直接分配给他们相应的个人消费品,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同为国家。

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微观主体是企业。只能在公有制的企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按劳分配,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原则。具体说来,一方面,企业是生产的主体,产品都是企业员工的联合劳动产品;另一方面,各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之间的差别很大,只有承认差别,才能调动所有企业的积极性。所以,只能在企业内部实践按劳分配,而不是在全国。企业成为分配劳动成果的微观主体,国家在分配过程中扮演着宏观主体,对整个社会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确保社会的公平,我国分配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是不同的。(3)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同。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而我国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时认为, “等价交换的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交换的内容不再是价值,而是劳动,交换的形式不再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在马克思的未来社会里已经不存在商品经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内在地客观地要求等价交换,要求承认差别,而且我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激发竞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在现实中表现为:多劳不一定多得,少劳不一定少得。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体差别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存在,消除 “三大差别”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为否认、强制消除“三大差别”只会使大家都贫穷。(4)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劳动券”,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结束后, “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凭这些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而且劳动者所领得的这份消费资料是实物形式的,而非价值形态的货币,可以直接消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的形式,其具体实现模式是:劳动———商品———企业货币收入———货币工资———商品。

在这里,劳动力也是商品,经过市场交换,才能形成企业货币收入,通过企业内部 4 的分配,劳动者得到货币工资,货币工资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而不是类似劳动券的“证券”,劳动者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去购买商品。由此可见,我国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得到的是价值形态的货币。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说我国的按劳分配是个人的收入分配方式,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形式与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差异,片面地进行纯理论上的解读,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的反思,灵活地运用马克思理论。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按劳动成果分配,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更能体现经济还不发达或还未充分发达社会的公平。至于因此引起的收入差距,则需要国家来进行必要的调整。

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不公平。

以市场为导向的济体制改革,使得那些能够应市场需求的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鱼得水,而那些受到种种束缚和限制的经济主体则步入了缓慢发展的行列之中,市场机制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两极分化,拉大了收入的差距。其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客观上也会扩大收入差距。

按劳分配使得劳动能力较强、效率较高的劳动者能够获得较多的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由于财产在代际之间转移的数量不同,工作经历的不同,以及人们对市场机遇的驾驭能力不同,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逐渐拉大。

最后,过高收入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再分配体制不完善,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严重影响,致使再分配更加不公平。在地区收入差距中,东部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地域条件,能够吸引到较多的资金、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在收入上必然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这种差距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副作用。缩小收入差距,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一定要采取以下有效的对策措施:

第一,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

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第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二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要较好地解决公平分配问题,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率的协调发展是不行的。

应当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相结合,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政府要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要通过各种手段,理顺收入关系,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化。

第四,加强规范收入分配的制度化建设,避免收入差距过大。减少行业的垄断因素,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进行调节,并对其实行价格管制,减少和降低收入两极分化的程度,降低高收入者的水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做好收入的再分配工作,才能够真正地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综上所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15年11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执政党已经意识到收入分配领域的种种弊端,并正在开启新一轮的改革。

第五篇: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固疾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固疾

发布时间:2007-1-9 来源:网络

点击: 440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民营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截止到2005年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从1989年的不到9万家,发展到了365万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在全社会的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单位里面工作。但是在民营企业里面,绝大多数民营经济规模较小、所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员工素质较差、竞争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这些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经济未来的发展水平。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薪酬管理方面的不足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小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战略缺失

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领先、跟随、滞后的薪酬战略,分别适应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在中小民营企业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薪酬战略。

2、薪酬理念缺乏

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中,不知道应该对何种价值付酬,薪酬理念缺乏。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按照行政级别、学历和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来进行价值分配,而对职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员工的技能水平、员工的能力等产生绩效的真正关键因素,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3、没有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

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企业意识方面的原因,对企业需要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不足,中小民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往往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想做也做不了。没有这样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结果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相关的体系不能很好的配合起来,甚至有时形成冲突,降低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更加严重的是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随意性较大,很难保持前后的一致性,结果导致企业内部员工薪资标准的混乱,导致大部分员工都是谈判工资,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

4、薪酬结构失衡

薪酬结构是由各种薪酬单元组成,这些薪酬单元一般可分为静态薪酬(基本工资等)、动态薪酬(绩效工资、奖金等)和人态工资(福利、津贴等)三类。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薪酬结构的失衡。比如在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中,福利这一薪酬要素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薪酬结构失衡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对员工的短、中、长期激励的组合效果产生影响。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将福利完全变成了保健因素,激励效果很差,自助福利的设计没有引起重视。第二种是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5、职业发展通道缺乏,结果导致升薪通道单一

中小民营企业从某些方面讲是“机会型”企业,它们的兴衰往往和某些机遇联系得相当紧密,这就决定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

厚,人们一般以管理“职业锚”或“官阶”的大小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的发展通道,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6、职位价值没有量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

在中小民营企业中,薪酬的内部不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通常来讲,中小民营企业老总们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老总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或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设计与操作是公开和隐蔽的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成长初始阶段,相当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选择了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这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当企业规模一旦大起来了,就会出现问题。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待遇如何平衡?”、“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待遇应如何平衡?”、“同一行政级别,如主任、经理的待遇都应该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的本质上都是:在企业中职位的相对价值问题!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对基于价值创造的薪酬体系,如果价值评估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会极大地影响价值创造,进而会影响到可分配的价值,价值链的传导作用会得到极大的削弱!如果职位价值的大小不进行清楚地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评价不公、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也进入到了精益管理的阶段了。这就要求中小民营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只依赖老板某些定性的感觉来进行决策了,而是要求按定量的思维习惯来对决策内容进行分析。

7、薪酬调整依据缺乏,薪酬调整往往成为领导“拍脑袋”的行为

中小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中小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对机会的把握。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创始人在中小民营企业创业过程中作用至关重大,该创始人往往在公司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中小民营企业员工薪资确定后,是否能加薪,仅凭老板的意志,没有规范的薪资晋升机制。因为绩效管理水平较差,公司对员工的评价只能凭感觉、员工的薪酬调整,缺乏科学的依据,到薪酬调整的阶段,员工薪酬调整的数额,全部由老板一个人决定,即使存在问题,因为其地位的权威性,其他的人也很难改变。员工对自己的薪资增长的预期不明确,损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致使员工缺乏工作动力。更为可怕的是,如果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识别人才的能力不足,那样在企业里面只会搞关系、只会溜须拍马、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那些能力差的员工,薪酬反而更可能得到提升,得到重用。这样会严重打击那些真正好的员工,员工会对老板失去信心,对公司的发展失去信心,会导致公司骨干员工的流失,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8、薪酬没有“动”起来,薪酬和绩效表现关联性不强

在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没有很强的关联。员工的薪酬变得极具刚性,没有较好地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实行动态薪酬的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科学的薪酬管理中,一般会通过调整工资的等差、职位等级的级差、薪酬总额的计划比例、薪点值的调整、考核系数的调整来让薪酬“动”起来。造成薪酬静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科学的依据来让薪酬“动”起来。动态薪酬静态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绩效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没有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动态薪酬的发放虽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使得动态薪酬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激励作用。

9、对金钱之外的其他激励手段关注得不够,忽视薪酬体系中的“精神价值”

在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老板认为薪酬就是钱。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外在薪酬是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代价。内在薪酬是指人们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正是企业的“唯钱论”,使后者受到了极大的忽视。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而且也是很原始的薪酬管理观念,因而员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钱只能满足生理、安全和部分社会型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金钱得到满足。在民营企业中,很多高管和创业伙伴的离开,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因为“精神价值”没有得到恰当的激励。

10、薪酬激励不及时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直线经理没有掌握好有效激励下属的技能,这都大大的降低了薪酬激励的及时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业绩,这个时候,如果直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的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当员工做出一个公司所倡导的、所鼓励的行为时,他会一直关注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地激励的话,将极大影响其工作主动性和热情。中小民营企业老板,请大胆、及时地去肯定那些优秀的员工吧!(徐志平

下载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按劳分配释读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薪酬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作用

    摘要 中文摘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薪酬管理始终是核心。因为对于员工来说,薪酬是其职业生涯的原始动力,是生存发展的物资源泉,是社会......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问题

    2 、1 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制度不科学2 、1 1 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体系是指薪酬的构成,即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而言:员工的薪酬包括以下几大主要部分:基本薪酬......

    薪酬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现状与对策

    二、目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一)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

    关于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文献综述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

    我国中小企业中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中薪酬管理问题研究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完善市场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思考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及思考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着薪酬制度不完善、管理者薪酬管理意识薄弱......

    对当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讨

    对当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探讨【内容摘要】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就其......

    我国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研究[共5篇]

    我国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研究[摘要] 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