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快感。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纵欲。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名著而热衷于看经过名著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4]
娱乐是网络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同样使得娱乐成为了交际主体互不相识、空间分离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聊天室中发现很多没有主题,完全以“说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显然,“说话”的过程就是网民们获得快乐的过程。而要在“说话”过程中获得快乐,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规范的聊天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2.对现实交际的复原
网络言语交际与现实交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言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无法看见对方表情,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我们排除网络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因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这大概是出于交际主体隐匿性的需要),意义的传达完全依靠文字来完成。
而规范的汉字聊天就如同文一般,一方面过多的语法规则使得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交际不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声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来比较麻烦而使交际主体不得不放弃声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将导致交际双方在意义传达上的重大损失。美国口语学者雷蒙德·罗斯在其《演说的魅力》一书中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来进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语调、动作、衣着、表情等完成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网络交际在获得交际主体隐匿性的同时也丧失了现实言语交际中语调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参与大部分交际意义传递的表意途径。为了复原现实交际的非语言符号表意途径,使得网络交际更加轻松从容,表意更为充分,网民们便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表示声音、表情的词汇形式,如“55555(呜呜呜呜呜)”——表示哭声,“:-D”——开怀大笑。
3.维持交际的顺利进行
前面已经提到,网络言语交际从目的上来说多以娱乐为主,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以文字输入来完成的。交际目的的娱乐性及交际主体的隐匿性导致了交际对象选择和更换上的随意性,如果打字速度慢,或者交际语言呆板,话题无聊,交际一方可以随时更换交际对象。因此,文字输入的速度及语言是否个性新颖能吸引人就成为能否获得交际机会或者能否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网民们创造网络语言的重要的基础。
毫无疑问,网络语言无论在速度要求上还是在个性新颖上都很好的完成了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现实使命。如汉字输入中以重码字词中最先出现的字词代表目标字词的对错别字词的极大包容性,用输入一系列的数字、字母、数字字母组合来谐音代替复杂的汉字输入,用标点组成表情或用聊天工具自带表情动画来代替文字的表情描述等等。
第二篇: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谢峰(2009),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
[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汉语的语言变异形式。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社会发展与网民群体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 产生
原因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文化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
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
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历史序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计算机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环境
“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快感。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3]
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外语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
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计算机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英语那样简单。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台湾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
外部社会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纵欲。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文学名著而热衷于看经过名著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
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
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4]
娱乐是网络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同样使得娱乐成为了交际主体互不相识、空间分离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聊天室中发现很多没有主题,完全以“说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显然,“说话”的过程就是网民们获得快乐的过程。而要在“说话”过程中获得快乐,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规范的汉语聊天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2.对现实交际的复原
网络言语交际与现实交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言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无法看见对方表情,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我们排除网络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因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这大概是出于交际主体隐匿性的需要),意义的传达完全依靠文字来完成。
而规范的汉字聊天就如同写作文一般,一方面过多的语法规则使得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交际不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声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来比较麻烦而使交际主体不得不放弃声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将导致交际双方在意义传达上的重大损失。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在其《演说的魅力》一书中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语言来进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语调、动作、衣着、表情等完成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
网络交际在获得交际主体隐匿性的同时也丧失了现实言语交际中语调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参与大部分交际意义传递的表意途径。为了复原现实交际的非语言符号表意途径,使得网络交际更加轻松从容,表意更为充分,网民们便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表示声音、表情的词汇形式,如“55555(呜呜呜呜呜)”——表示哭声,“:-D”——开怀大笑。
3.维持交际的顺利进行
前面已经提到,网络言语交际从目的上来说多以娱乐为主,从形式上来说主要是以文字输入来完成的。交际目的的娱乐性及交际主体的隐匿性导致了交际对象选择和更换上的随意性,如果打字速度慢,或者交际语言呆板,话题无聊,交际一方可以随时更换交际对象。因此,文字输入的速度及语言是否个性新颖能吸引人就成为能否获得交际机会或者能否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网民们创造网络语言的重要的心理基础。
毫无疑问,网络语言无论在速度要求上还是在个性新颖上都很好的完成了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现实使命。如汉字输入中以重码字词中最先出现的字词代表目标字词的对错别字词的极大包容性,用输入一系列的数字、字母、数字字母组合来谐音代替复杂的汉字输入,用标点组成表情或用聊天工具自带表情动画来代替文字的表情描述等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74页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武晓平《.网络语境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形式意味化手段》《.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90页
第三篇:2014最新网络流行语言(定稿)
网络流行语
第一名:虾米
闽南词汇“虾米”是闽南语“什么”的谐音。正字为“啥物”例如“做虾米(zuo xia mi)”“创虾米”=“做什么”,“为虾米(wei xia mi)”=“为什么”。闽南语“什么”的发音为:xiá mì网络用语“虾米” 网络用语,“虾米”=“什么”,取自闽南语“什么”的谐音。发音:xia mi 多用于网络聊天、论坛贴子当中,是对“什么”的一种时尚称呼,在80后,90后网民中普遍流行。毫无疑问,“虾米”居于2013最新网络流行语榜首位置。
第二名:人艰不拆
人艰不拆,表示 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该词语出自林宥嘉歌曲《说谎》,其中有段歌词是这样的:我没有说谎,我何必说谎。爱一个人,没爱到难道就会怎么样。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该词常出现在网友回帖中,楼主直接说出了一个让人无法面对的真相,回帖网友感同身受,只是一时没法面对。“人艰不拆”成为2013最新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第二位。第三名:熟女
熟女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经济实力,消费得起名牌等奢侈品。对于这个说法,我实在不敢认同。熟女要具备经济独立能力是对的,而消费不消费名牌奢侈品倒没多大关系。到了今天,我们其实很有必要把‘熟女’这个词重新定义一下。”“‘熟女’一词从日本传播界流传过来的词汇,现在泛指30岁-50岁的成熟女人。但不是所有成熟的女人都是熟女,我们这里要说的熟女不仅仅是性成熟。真正的熟女应该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内涵,气质优雅,自爱自信,懂得体贴和关怀。”,2013最新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第三位就是“熟女”了。
第四名:屌丝
屌丝,也写作“吊丝”、“吊死”、“叼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源自D8元老级会员操笔帝一篇文章创新性的开创“屌丝”一词,后被魔兽世界吧会员用以嘲讽李毅吧会员,而李毅吧吧友欣然接受这一蔑称,并以“屌丝”自居,由于李毅吧人数众多,后得以火遍网络!意为劣等毅丝。以己方实力实现一线城市中心区域有房有车的梦想对于屌丝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该词因在年轻人群体间的语言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其使用和含义变得更加宽泛。所以,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如意的人,对自己进行自嘲都是很正常的。其实,“屌丝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亦为一种新型的文化。
第五名:绿茶婊
“绿茶婊”成为网络热词,始出三亚“海天盛筵”涉嫌聚众淫乱事件。绿茶婊,即GREEN TEA BITCH,网友解释为特指那些装纯的妓女,总是长发飘飘,对外说素面朝天,其实化了裸妆。装出人畜无害、心碎无痕、岁月静好的多病多灾、多情伤状,喜欢瞪大眼,无辜的看着男人,其实野心比谁都大。姿色中上,以文艺女青年为伪装,通常以文艺片女演员/女记者/女主持/女作家为职业,爱发表文学艺术政治论点博得男人爱慕,四处宣扬受过情伤,咬牙坚强,QQ签名是世界上唯一一朵孤独的花之类。私生活混乱,以及有过劈腿或小三经历的成功女性。
第六名:人鱼线
人鱼线又名人鱼纹,正式学名为“腹内外斜急,指的是男性腹部两侧接近骨盆上方的两条V形线条,因其形似于人鱼下部略收缩的形态,故称之为人鱼线。达·芬奇在《绘画论》中首次提出“人鱼线”作为“美”与“性感”的指标。不过近来随着人们对人鱼线的追捧,很多爱美健康女性也晒出自己的人鱼线,声称人鱼线并非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第七名:萝莉
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洛原指美国一部小说,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第一个被世人公认的萝莉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甜甜仙子」里的主角Momo公主。第一代萝莉萌王是「魔卡少女樱」里的主角木之本樱。
第八名:不明觉厉
“虽不明,但觉厉”,即“不明觉厉”,网络用语,意为“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第九名:车震
车震,是指有车族热衷与恋人相互调情、作出一些暧昧动作或者发生亲密行为导致车的震荡的现象。车震,现代都市性生活的一种,指为了满足自己性需要,不固定的在汽车内发生性接触和性交。
车震,那顾名思义就是车内震动。具体的说法“车震”:一般是指异性之间利用汽车的震荡,相互调情和作出一些暧昧的动作或者是做爱。[1]当古龙在小说里把“停车坐爱”用得风情无限时,估计“车震”这个词还没有诞生,至少,没有像现在一样被关注。在论坛上喜爱讨论“车震”的网友和迷恋“车震”甚至上瘾的恋人们统称为“车震族”,“车震族”也成为了新人类的特殊词汇。
正常的男女车友都会有春心荡漾的时刻,而让大家发泄的地方,除了家里,应该还有“车”里。在国外,一项调查表明,浪漫性爱地点第一位是海滩,第二位就是车。实际情形是:海滩上的浪漫,对于芸芸众生,也许有些奢侈和有碍观瞻,相比之下,还是汽车里来得更为切实可行一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你完全可以活学活用,从而在各方面提高“车床”水准。
资深车床族指出,对讲究气氛和刺激的老手来说,卧室比不上餐桌,家里比不上宾馆,建筑物里比不上车子里。不单单是因为被窥见的可能性,使得刺激兴奋中掺杂着罪恶感和紧张,从而大大提高了性快感,而且在车上那样狭小封闭的空间内,每一声细微的呼吸喘息近在耳边、彼此的体温气味相互熏染,那种心灵的贴近和亲密,不是其他室外性爱所能相比拟的。
第十名:比特币
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比特币也被意译为“比特金”。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通过特定算法的大量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
第四篇:差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差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海头镇胡村小学
白学笃
摘要:差生是教学过程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学业需要提升,他们的人格需要尊重,他们的地位需要改变,广大教师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剖析他们存在的原因,为改变他们的处境做努力。关键词:差生、教师、学生、课程 正文:
一般来讲,所谓的差生是指学业成绩不达标、自控能力差,不能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同学。这一群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对象,对他们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他们学业和身心的发展,为了我们一线教师能够正确解决差生所产生一系列问题,差生产生的原因自然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内容。
教学活动是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课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存在三个基本元素:教师、学生和课程。由此,本文从这三个基本元素中追问差生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因素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修养、情感、态度、教学与管理方法对学生成绩等产生直接影响。面对一个班集体,教师总会根据学生成绩、个性特征、外观乃至姓名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类,从中标定出“好”与“差”,进而建立起有别的师生关系。譬如,在班级里我们通常通过座次可以分辨出几类学生:坐在教室最前边靠近讲台的同学一般来讲成绩差、自控能力差,但是教师觉得他们还是可以通过约束、管制等手段拉近与好学生的距离的同学;坐在最后边靠角落的、尤其是与其他同学隔离开坐的同学一般是被老师看作无药可救的同学,老师已经对他们失去了耐心懒得管的同学。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时,在互动对象的选择、内容分配、过程延续以及互动关系建构上都明显“因人而异”。总体上讲,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成绩好的、干部学生以及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交往,且对待他们的情感态度更多的是鼓励、支持、表扬、给予充分表达时间。而那些考试成绩靠后者往往被教师冷眼看作“差生”,他们要么因回答问题不熟练而被教师一棍子打死,要么很少被提问或者偶尔提问一次又沉默不语,抑或即便答对了也招来同学怪异目光或惊奇尖叫。总之,在分化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有别的师生关系,“差生”常常是教师随意斥责和宣泄的出气筒,是与错误相联系的符号,是教师表扬先进贬抑落后的道具和树立“善恶是非”标准的另一面,是“好生”课间饭后的谈资与笑料。
二、学生因素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基因、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环境不同,儿童的兴趣、爱好及专长自然多种多样,他们理解与解释世界的方式、存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传统的认知论和教学论以知识作为惟一标尺来丈量由人的教育活动,把达不到标高的视作“差生”。结果,生命个体本真意义上的多样性被置换、量化成制度、分数的等级差异性。
除此之外,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拿苏南和苏北来说,经济的巨大悬殊使得地方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去甚远。我带一年级数学时曾问过一个女生为什么上课睡觉,她告诉我昨天晚上帮助妈妈织网织的很晚。这只是一个个例,也是苏北农村小学的普遍现象。试问这样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差生的产生?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允许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小学可以暂不开设外语课,这是很好的“照顾”也是最大的不公与歧视,它必将埋下“差生”的种子。
三、课程因素说
课程分化是现代课程发展的趋势,我国同一性质教育同一阶段的课程系统中不同课程的地位高低不同,从而分化为所谓“主科课程”与“副科课程”。在小学中主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副科有品生、体育、音乐、美术、校本、劳技、信息等等。课程的分化固然是好事,是课程发展的必然,体现出素质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要求。可是这对于一些地方来说是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器材、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得这些愿望在一些地方成了天方夜谈,这是客观原因,其实也是次要的因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一个学期下来、一个学年结束,最终对教师的考评和对学生、家长的回报仍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的考卷。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高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的艺体生都是各个班级的差生,感觉自己考学无望再学艺体,有哪个是出于对艺体的热爱?所有的这些都是课程分化以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滞后所导致,因而课程的分化加剧了差生的产生。此外,一些优势地区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而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对法定课程进行重组或增减科目或重编教材,从而增强其课程优势。由于职业技能和职业文化有别,教师在传授法定课程时都会程度不同地对其进行重构,从而形成自己的课程观。无论是课程改革实验带来的课程分化,还是教师重构课程出现的分化,都将导致学生所受到的课程出现分化,优劣等差在所难免,“差生”由此产生。
以上从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层面剖析了“差生”产生的原因。其实,寻根究底,这一切都是社会制度的产物。理解与正视这一事实,反躬自问的或许不是当代教育该给学生什么,应该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子,而是学校如何保护人,如何唤醒、保护人生而具有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精神。对社会而言,健康的学生正在生长和发育,社会总体走向繁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更广大学生的基本诉求,对生存保障,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第五篇: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为一名刚工作满一年的年轻教师,我在这一年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从教十几甚至几十年了,对待教师这一职业早已告别了初为人师时信心满满的状态,而更趋向于一种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心理。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倦怠现象如今在乡镇初级中学特别普遍,给社会、学校、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长年没有成就感引起倦怠。在农村中学,有一部分教师既没有担任学校领导、承担相应的事务,所教科目也不是所谓的重点科目,多年工作得不到肯定,也认为自己一事所成,这辈子也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了得过且过,因而在工作中没有自我成就感,在工作中找不到自我的价值而产生倦怠。
2.升学压力造成教师倦怠。在农村,特别是初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主课教师普遍加班加点,早晚监督学生背诵学习,常年超负荷的劳动,容易使老师身心疲惫。另外还有应付上级检查、学校检查及赛教,组织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产生倦怠。
3.生活困境造成教师倦怠。乡镇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农民到城市去打工生活,有大批农村孩子到城里上学,导致一些农村的普通中小学招生困难,学生的素质不高,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加上现在有些家长对教师一些做法不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频频受挫,从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从个人成长层面看,教师要有意识地远离职业倦怠。
(1)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锻炼身体,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和工作态度向上的同事探讨探讨。
(2)给自己制定目标,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在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小目标,从而创造成绩,树立成就感。
(3)仔细分析“自我倦怠”的成因,寻找克服方法。是人为造成的,寻找对策。如“问题学生”的出现,家长的不解等,这就正视现实,不回避、不自怨。多一份耐心、爱心就会解决。有的是社会原因,如“购房”“赡养老人”等,这是每个人生都会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有韧性和毅力,不将生活压力带进职业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