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必修五 教案:12《字词梳理》(作为生物的社会)
14.作为生物的社会
字词梳理 1.字音 聚集(jù)
乱窜(cuàn)
巢穴(cháo xuã)
梭子(suō)..... 蚁冢(zhǒnɡ)蜂窠(kē)筹划(chóu)霎时(shà).... 阈值(yù)梗节(ɡěnɡ)积累(jī lěi)拱券(ɡǒnɡ xuàn)...... 鳟鱼(zūn)木屑(xiâ)毗邻(pí)... 2.形近字 3.词义 鳟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色斑点的鱼。毗邻:连接。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魔魔道道:古里古怪。
主旨浅探
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总结:作者通过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了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还可以总结为: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中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剖析:作者把前来开年会的医学家们比作昆虫,把年会比做“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不但幽默诙谐,引人入胜,而且切中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与其说作者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比作群居的昆虫,不如说把群居活动的昆虫比作人类社会。而且,作者还以调侃的笔调,委婉地批评了人类的傲慢。2.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剖析:这里的“它”,代替的是集体,指“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作者强调的不是蚂蚁的个体,而是“社会”。3.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剖析:群居性的昆虫往往以两种形态存在于动物界,它们不仅是单一的个体,同时是庞大系统中细胞样的成分,基于这一点,很多人都希望将昆虫与人类的某些特点划清界限。
二、重点语段 1.“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至“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剖析:作者在此段连续运用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例如,工蜂在建蜂巢时,就像胚细胞发育的组织,远看则像病毒制造出的一排排对称多边晶体,分群时则像在进行有丝分裂。这些语言都形象而生动,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2.“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至“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剖析:由动物界的群居性,联想到比动物更相互依存的人类,但是人们却往往感受不到联合智慧,人类的生存如同昆虫一样,被联系在一个系统的“电路”之中,这种“电路”并不为许多人所意识到。人类作为更高级的生物,应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性质。
第二篇:高中语文 12《读书做人》(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读书做人
不止是个科学家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1),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美国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
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水母与蜗牛》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文集。读过并仰慕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的人们,不由得会牵挂那种水母和蜗牛的命运。托马斯就是有这种魅力,能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然而又富有洞见的观察,来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因为,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在这二十九篇文章里,托马斯谈生谈死,谈人间,谈地狱,谈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设计,谈水獭、金鱼和疣子,谈疾病,谈思维,谈诗,谈语言学和标点符号。用他特有的托马斯方式讴歌生命,保卫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谐调,捍卫不容侵犯的人性,干预社会机体和公众心理上的疾患——这时,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但是,正因为他不止是一个科学家,他才是这样好的一个科学家。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关于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关于国家的科研政策、关于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关于生物—医学科研中的社会和伦理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
看来,大家都不喜欢板着面孔故作高深的文章,刘易斯之所以受欢迎,绝不是偶然的。你能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种原本看上去枯燥乏味的事物吗?如果你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或者你愿意做一个有情趣的人,那么,就请你动手吧!
用心爱心专心-1-
第三篇:高中语文 12《自主广场》教案(作为生物的社会) 新人教版必修5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窥见(kuī)匀称(yùn)河堤(dī)堵塞(sâ)....
B.老妪(ōu)洨河(xiáo)拱桥(ɡǒnɡ)疏浚(jùn)....
C.翌日(lì)和谐(xiã)残损(sǔn)鸟瞰(kàn).....
D.惟妙惟肖(xiào)并行不悖(bâi)姹紫嫣红(yān)...
解析:A项,“匀”应读“yún”;B项,“妪”应读“yù”;C项,“翌”应读“yì”。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彩虹别致巢臼
B.造形栈桥陡坡驻足
C.婉如桥墩惬意悠久
D.徜徉古朴迥异椭圆
解析:A项,“巢臼”应为“窠臼”;B项,“造形”应为“造型”;C项,“婉如”应为“宛如”。
答案:D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驻足(停留)胜景(胜利).
B.窥见(从缝隙里看)豁亮(亮).
C.鸟瞰(看)惟妙惟肖(相似).
D.匝道(周)巧妙绝伦(绝对).
解析:A项,胜景(美好);B项,窥见(暗中观察);D项,巧妙绝伦(极、最)。答案:C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的一项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③①④
解析:做顺序调整判断题,一般不要忙着找“第一句”,而要先寻找逻辑上结合最紧密的句子。以本题为例:①句讲“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下面就应该举例子来说明,也就是④句,所以①④两句肯定紧挨着,于是就排除了A项;再下面就该交代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了,那就是②③两句了,②③两句是一组设问句,②问③答,②前③后,于是我们就确定了①④②③的顺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5.选出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俨然:很像真的。
B.推崇:十分推重。
C.翌日:晴朗的日子。
D.孩提:幼儿。
解析:C.翌日:第二天。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6.选段中的粘菌和鲱鱼在生活中体现了怎样的行为特点?它们和人类的行为特点有什么不同?
7.“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8.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A.“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这样的事”指粘菌的细胞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B.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C.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D.作者列举了粘菌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E.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参考答案:
6.粘菌和鲱鱼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而人类本应该比动物更互相依赖,联系
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但是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的危机。
7.“电路”比喻社会结构,人的社会联系,“通电”,指人们意识到个体之间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互相联系、同步活动。作者认为人类的生存如同昆虫一样,被联系在一个系统的“电路”之中,这种“电路”不为许多人所意识。但人类作为更高级的生物,应该也有可能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性质。
8.解析:A项,“这样的事”指“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B项,尽管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但是他也看到“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说明其态度是乐观的。
答案:A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臭氧层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它们的“盔甲”。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
地球的表面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挡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在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臭氧层。
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O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72倍,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是氧气的一种不稳定的形式。在离地表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20~30千米的高度浓度最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表面也不过形成只有3毫米厚的一个层。臭氧虽很稀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UVA它却一点也不吸收,全部让其到达地表。正是由于臭氧层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然而,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卫星监测察明,从1969~1986年,北纬30°~60°,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了1.7%~3%,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冬季臭氧损失约6.2%。要知道,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就增强2%。要知道,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9.下面对这篇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了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B.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的问题。
C.本文说明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臭氧层遭到破坏的情况,并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D.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10.文中第一段看起来似乎与文章没多大关系,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11.简要概括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
12.把臭氧层称为“盔甲”,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指什么?
13.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讲究分寸,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A.表示估计 B.表示程度 C.表示限制
(1)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2)冬季臭氧损失约6.2%。()
(3)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4.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佳标题,它是()
A.臭氧层
B.地球的保护层
C.“盔甲”
D.地球的“盔甲”
(二)9.解析:A、B、D三项概括得都不全面。
答案:C
10.不可以。因为这一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臭氧层的作用。
11.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气流进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
12.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13.(1)C(2)A(3)B
14.D
二、语言运用
15.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彩虹
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析:所谓从正反两方面立意,简单的理解就是写出同一事物的优点和缺点、贡献和危害。
参考答案:圆规 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哈哈镜 正面:扭曲自己,带给他人欢乐。反面:因为自己腰板不直,才很难透视他人的正直。
我创新 我超越
16.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物种,你还知道哪些物种有明显的群居特性?深入观察,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考虑一下它们的社会习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意义?
略
第四篇:高中语文 12《内容感知》(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作为生物的社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本文选自刘易斯·托马斯的生物学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细胞生命的礼赞》写的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本文是作者关于群居性昆虫的有趣研究和独特的理解。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难以置辩地指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文章对群居性昆虫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说明,文中作者把动物界的这一特性和人类的社会组织进行了比较,侧重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在动物界它们群居性的智慧之谜有待于人们去揭示,它们联合的智慧带给人类有益的启示。它们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整个群体系统之中,群居性又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形式。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特理解和认识。
用心爱心专心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案 作为生物的社会
作为生物的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5.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地看第二部分的内容,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明确: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妆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6.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7、大家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9、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是、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 感的享受。
(六)规律总结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欺也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七)学与练: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九)板书设计
人类社会
生物社会
蚂蚁
能思考
科学发展
密蜂
有智慧
黏菌
靠集体
探索新解
鲱鱼
生物的社会组织同人类的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