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派教学课例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8:4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感派教学课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感派教学课例》。

第一篇:语感派教学课例

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课例研究

2006年11月,在学校领导、专家组和学校语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参加了桥口区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执教《凡卡》一课时,运用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品味语言的全过程,与文本深入对话,深切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惨。设计理念: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于1886年所作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这篇外国文学作品,其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内容都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使学生在时间、空间上都会产生距离感,这是本课学习的第一个难点。本文的第二个难点是结构复杂,全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这种文体形式学生接触甚少,只有让学生弄明白三部分内容,才能深入理解、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第三个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突破这些难点呢?我的教学落脚点——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读”上下功夫。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凡卡》一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扣住重点词句,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走进凡卡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到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体会到了情感之后,再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插叙的乡村生活与现实中的学徒生活进行对比的写作方法,从而落实抓住语言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插叙的作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文章能够从内容到语言形式的全面掌握。在教学中,我力求运用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求的学习氛围中,兴趣盎然的读书,带有感悟的读书,具有个性的读书,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地提升。

教学过程描述:

一、复旧引新,初步感知。

开课后,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复旧引新,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感知,有目的性的阅读,从而锁定本课学习、理解的重点段落,并对重点段落有自己的初步阅读体会。

链接课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圣诞节的前夜,鞋店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都到教堂做礼拜了,凡卡利用这难得的时间,给他唯一的亲人——乡下的爷爷写信。在读书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凡卡为什么希望爷爷带他回到村子里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读凡卡写给爷爷的信,通过信来了解他的学徒生活,走进凡卡的内心世界。

2、快速浏览凡卡的信,哪几段强烈地表达出凡卡想回村子的愿望? 生答:8、10、15自然段

3、凡卡为什么一心想回去呢?请同学们默读8、10、15自然段,边读边勾画相关内容。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放到文字中,设身处地的去想,把自己的情融入其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4、拿起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放声多读几遍,待会我们交流感想。

5、学生交流整体感知后的感想。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阅读的“综合感受法”,即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继而“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以把握全篇文章的语脉文思,并进而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在《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初始,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它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研读体悟,再现其“苦”。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培养其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重点段落第8、10、15自然段中能

体现凡卡生活痛苦的关键词句,通过换词比较、再造想像、联系生活、实物演示、展开联想等多种方式,引导从灵魂深处体悟到凡卡生活的痛苦不堪,最后能真情朗读,动情朗读,声泪俱下地朗读,从而将凡卡生活的“苦”理解透彻,体悟深切。

生5:我看到了老板抓着凡卡的头发,把他拖到院子里,凡卡挣扎着,地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拖痕,老板拿着皮带,不断的抽在凡卡的身上、脸上,还用穿着皮鞋的脚猛踢着凡卡。凡卡抱着头在地上打着滚儿。

师:你不仅理解了,还能把文字变成画面,相信你能读得更好。生5:感情朗读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想像。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还从哪里体会到“苦”?

(2)“戳”:尖尖的鱼嘴扎在小小的、嫩嫩的脸上,多疼啊!

(3)随手捞可能会捞到些什么?(学生说:、铁条、楦头„„)老板看都不看,捞起来就打。倘若老板捞起的是一根在火炉上烧得通红的铁条,随手刺向凡卡„„你们不敢往下想了,是吧。还有苦吗?

(4)第13段:没有鞋穿。教师引导体会挨冻。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小脚?(5)第15段:你有过饿的感觉吗?“饿得要命”?(头昏眼花,四肢无力。)

凡卡是一餐饿得要命吗?一日三餐。是一天这样饥饿吗?他每天都饿得要命。当你读到“孤零零”一词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仿佛看到了蜷缩在墙角,瞪着惊恐的眼睛,瑟瑟发抖的小凡卡。

(6)出示“楦头”,这就是做鞋子用的楦头。摸一摸,硬梆梆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砸在桌子上,(老师将楦头砸在桌子上,学生发出惊呼声。)你们为什么惊呼?这样的楦头打在哪里?

课件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这样一个稚嫩的生命在生死线上挣扎着、挣扎着,好容易才慢慢的醒过来,也许下一次挨打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了,他的生活——学生看课件齐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3、语言渲染,感情朗读。

凡卡没有人疼,没有人爱。在莫斯科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街道两边的圣诞树不属于他,橱窗里的各式各样的钓钩不属于他,肉店里的山鹬、鹧鸪不属于他,教堂里的唱诗台也不属于他,他就像一只流浪在街头的小狗,过着无依无靠,饱受欺凌的苦日子。手指板书——苦

词句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词语的感受、理解能力以感性为基础,离不开对具体、生动的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感知。只有让词语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感受词义,从而对凡卡生活的“苦”能从字面意思到具体形像到情感体验,并在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中,有效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三、对比升华,体悟其“孤”。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乡村生活“乐”与城市生活“苦”作对比,使学生从凡卡身体上的痛苦上升到对凡卡精神层面所受折磨的体悟,从而对凡卡悲惨命运获得更深的体验。

在乡下,凡卡有爷爷,有小伙伴,不会无缘无故的挨打,而在莫斯科,谁都可以打他,捞起什么就用什么打。在乡下,他不会受了委屈,没有人诉说。即使被爷爷结结实实的打一顿,那也是因为凡卡做错了事,打完了,爷爷还会把小凡卡搂在怀里,问上一句:还疼吗?可是在莫斯科,挨了打,有人可怜他吗?受了委屈,有人安慰他吗?凡卡孤零零的,就像墙头的一根小草,孤苦伶仃,自生自灭。板书:孤

身体上的痛苦可以忍受,可精神上的恐惧、孤单如何让一个9岁的孩子受得住呢?

3、引发情感共鸣,个性化朗读。

凡卡的信字字带血,声声是泪,他就像一只单薄的小舟,在苦海中挣扎,在这个9岁孩子的心灵中承载了人世间太多的悲苦,他再也受不住了!这些苦他能向谁倾诉?他能向鞋店老板倾诉吗?(不能)他能向伙计们倾诉吗?(不能)他

能向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吗?(不能)他只能向谁说——爷爷——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爱他、疼他的亲人。此时此刻,你就是凡卡,你怎样向爷爷呼唤。

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

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

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因此,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双向移情,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中的凡卡,不断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通处,通过比较、探讨乡村生活到底“苦”不“苦”,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真切情感联系起来,再通过对凡卡几次呼唤的感情朗读,使凡卡形象的感染程度不断加深,不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达到入境又入情,“语语悟其神”的情感的共鸣境界。

四、课堂练笔,体悟痛苦。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感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依据文本内容,开发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练习。在凡卡的呼喊中,作者多次使用了省略号,让学生任选一处,在省略号的后面帮凡卡写上

一、两句的课堂练习,既能让学生牢记省略号的作用,又能通过实践,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使学生与凡卡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凡卡的同情、怜悯之情。

读写结合,强化语感。当学生已与文章的思想感情水乳交融时,再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真情实感、创新思维流出心田,付诸笔端,通过文字表达升华自己的体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新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

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和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应该锲而不舍地雕琢学生的语感,让语感训练贯穿于语文课堂。

一、诵读涵泳,领悟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可见,“读”是培养发展语感的重要方法。课文语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对语言进行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默读、自由读、有感情的读、个性化的读,齐读等各种朗读形式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觉到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在引导学生体悟凡卡三次互换时,我先通过引导学生读好“多么快乐的日子啊!”这句话,体会到凡卡对乡村生活的无限向往,再让学生说说乡村生活苦不苦,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在上下文的对比、联系理解中,体会到一个人身体上的痛苦可以忍受,可精神上的恐惧、孤单是一个9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向这世上唯一的亲人爷爷呼喊着。此时,让学生将凡卡的三次呼唤连起来朗读,情感自然是喷薄而出。这样的朗读训练既让学生凭借语言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又在诵读涵泳中,领悟了语感。

二、品析词句,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深入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是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在课本中,虽然有些词并不深澳,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赏,挖掘其隐含的意义,体会作者遗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引导学生品味第8自然段“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一句时,采用换词理解的方法,将句子中的“揪”、“拖”、“揍”换成“抓”、“拉”、“抽”,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抓”就是用手紧紧抓住头发,而“揪”则不仅是用手紧紧地抓住,还要将头发使劲地拉、使劲地扯;“拉”是抓着衣服拉动,而“拖”是将凡卡硬生生地拽出房子;“抽”字只写出

了老板用皮带打凡卡,而“揍”字还包含着拳打脚踢。学生通过换词比较,深切感受到老板对凡卡的毒打。在接下来的品味语言中,我还运用边读边想像画面体会“用鱼嘴戳”,用展开联想来理解“随手捞”,用实物演示“楦头砸”来敲击、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从灵魂深处体悟到凡卡生活的痛苦不堪,最后能真情朗读,动情朗读,声泪俱下地朗读。将学生置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引导他们去细细品味佳词妙句,再现文中的情景,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地培养了语感。

三、多说多写,提升语感。

人一接触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语感能力,只是部分地而非全部地来自于阅读实践,还可来自于写作实践。因此,把“吸收——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听说结合,或读写结合,或多项交叉结合,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模式。在《凡卡》教学中,我将学生的读、说、写训练交叉进行,让学生在阅读感知——交流表达——感情朗读——对比阅读——合作探讨——个性朗读——当堂练笔的交叉训练中,不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断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不断深入语言文字,在对语言文字的吸收、理解、感悟、运用中提升语感。

语感训练的途径很多,但仍要立足于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珍视学生的语言感受,加强听、说、读、写的结合,使语感训练贯穿于课堂始终,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

第二篇: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语感,即读者或听者通过阅读或听他人讲话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最好的路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我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感知语感。如教学《等待戈多》这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练对话,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辩论,学生很快感受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又理解了作者创作戏剧《等待戈多》的主旨,还领会了西方荒诞派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差别,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诵读的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而“百看不如一练”强调的是写的重要性。良好的语感就是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的。如教学《阿Q正传》,除了指导学生听、读、议、辩,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作品人物阿Q的性格以及作者鲁迅写作此文的用意外,我还让学生以《阿Q精神说》、《解读尊严》为题进行课外练笔,这样不但加深了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每教学完诗歌、文言文等课文,都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这对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大有益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培养语感

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分析、琢磨、领悟、拓展,是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办法。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体验情感”单元,我分别选了《我的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和《故乡的榕树》三篇课文,让学生从亲情、友情、乡情方面去体会人间美好的情感。教学开始时,我叫一个学生讲述他自己搜集或经历的最感动的情感故事,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丰富而又美好的情感世界。在学过上面三篇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去领悟、拓展。一道是绘画题:请学生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友情,并说出理由。学生有的说友谊是粉红色,因为它美好迷人;有的说友谊是白色,因为它纯洁;有的说友谊是蓝色,因为这是大海和蓝天的颜色,交朋友要有大海和蓝天的胸怀„„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还有一道是游戏题:让学生写出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经过四次选择后,最后只能剩下一样。我看到多数学生的五样事物是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学生每一次选择都很不忍心,有的还感叹“真残酷啊”!从大家选择的结果来看,剩下的多数是亲情。我想这个游戏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是一次情感的升华。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培养了语感,达到了体验情感的要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述有关“残缺美”或者“缺陷美”的故事,有的说阿炳正是因为瞎才能创作《二泉映月》,有的说正是因为“千手观音”的表演者是一群聋哑姑娘才更能震撼世人的心。引导学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三、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教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我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作者小时候从一次脱险的经历中学会了解决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的方法,你是否得到启示,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并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们都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他们通过谈体会,写读后感,明白了“要想实现理想着眼于一小步”的道理。这样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践证明,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能丰富语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能培养语感;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能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文章来自教学论文网:http:///转载请注明

更多论文入口

高校教师http:///gaoxiaojiaoshi/

技校教师http:///jixiaojiaoshi/

英语教学论文http:///yingyujiaoxuelunwen/ 美术教学论文http:///meishujiaoxuelunwen/ 注意切莫“借鉴” http:///blog/52/

写作要言简意赅http:///blog/51/

免费检测http:///Nav/blog/id/122/

知网论文检测系统 http:///Nav/blog/id/119/

第三篇:教学课例

找准切入点 长文也轻松 ——河大版《社戏》教学实录

隆尧职教中心 王春华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刻画,从语言品味到写法揣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许多可以大讲特讲的东西。如果要面面俱到,恐怕不是两三节课可以解决的。但这些因素是否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设计《社戏》的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割爱,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美”,趣味横生的“童趣美”,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并由此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课文语言锤炼的精确,修辞运用的贴切,景物描写的细腻。整节课,都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目的达到了。

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我在设计《社戏》的切入点时,从文题入手,由看社戏时并不好看,而小说结尾却说“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出矛盾,引起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课堂教学也由此渐进状态。【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认真自学,精心预习。(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掌握预习一篇课文的要领: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3在文中标出美词、美句、美段及你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并注明理由。

4、尽可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5、试着用一到二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罗大佑的《童年》)

师:大家听过这首歌吧?它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长大了每每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去他的童年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课前布置的三道预习题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我们看第二道题:故事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课文的线索是什么)生:围绕社戏展开的。

师:大家是怎么知道的?或者是通过课文的什么了解的? 生:看题目。师:很好,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主旨。大家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羚羊木雕》。生2:《散步》。

生3:《金黄的大斗笠》《爸爸的花儿落了》《紫藤萝瀑布》。(大家意犹未尽)师:哇,回答出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继续坚持!

本文的线索是社戏,那么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在社戏前可加什么动词? 生4:“看”。

师:既然是戏,为何不是听戏?咱们不是经常这听那些戏迷们说:走,听戏去!生5:戏迷懂行,看戏是为了听戏,而小孩子是图热闹所以用“看”。

师:非常好!俗话说的好: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理清思路)那么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几部分?

生6: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师:好,咱们再看那夜的戏热闹吗,好看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地方写出“我”的感受的?(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7: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同意。

(三)质疑探究 齐读最后一段(两遍)

思考: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结合课本回答。(师巡回教室,提示学生作圈点批注。)师:戏怎么样呢? 同学异口同声:不好看。师:戏不好看,豆也很—— 同学异口同声:一般般。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1:课文第18节,“那铁老生却又不翻筋斗,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2:课文第19节,“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作者想看的没演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3:课文第21节,“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作者最讨厌的演了可见戏不好看。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其实都是从正面直接写戏的不好看,那课文有没有从侧面写戏的不好看呢?同学们可以找找看观众看戏的反应。

生1:课文第21节,“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师:回答得很好,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都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这样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能好好体会,争取在自己的写作中间有效运用,那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台阶。

师:戏并不好看,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迅哥就忘不了那夜的戏和豆呢?“我”究竟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人

师: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让“我”难忘?请大家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1:课文第7节,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能看出大人的忧虑,并及时打包票,让大人放心,可见双喜是非常地善解人意。

生2:课文第26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说明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生3:课文第26节,“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居然带着小伙伴们偷自家豆,可见阿发很无私,慷慨大方。

生4:课文第33节,“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里可见双喜很聪明,机灵。

师:双喜在这里的言语给人感觉好像偷人家豆子还是给人家面子。大家好像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小伙伴的身上,还有别人吗?

生1:还有六一公公,他的豆子明明被别人偷了,但他似乎不真正生气,只要别人表扬两句,他就非常高兴了。我觉得他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生2:课文第39节,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可见六一公公非常热情好客。

生3:我认为还有八公公,伙伴们不仅用了他的船,还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八公公是个细心的人,他肯定发现了,但他并没有找小伙伴们“算账”。可见八公公是个善良的人。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概括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总结,(学生和老师一起说)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是孩子们的领袖。

阿发::憨厚、无私,慷慨大方。

六一公公:是一位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老人。

八公公:善良。

师:所以“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人美。(板书:人美)大家回过头再来看一下文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些方法?

生: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那“我”难忘的除了人,还有没有其它呢?

生(众):景色。

(四)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写景句,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写景句并说明喜欢理由。

(朗读,思考)

生:课文第11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从嗅觉进行景物描写。生: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触觉进行景物描写。

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进行景物描写。

师:11小节是这篇课文最典型的景物描写,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抓住人的感官进行景物描写(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等)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我们的写作中能运用自如。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1小节一起感受“我”所难忘的平桥村的美景。(板书:景美)

师:“我”所难忘的除了人美,景美,其实还有和平桥村的伙伴们所结下的深情厚意。

(板书:情美)

(五)总结点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虽然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我们课后再细细体会。现在我们结合板书一起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随生说:“我”醉翁之意不在戏,而是在平桥村的淳朴村民以及和小伙伴们所结下的友谊,在意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戏的感觉,难忘的是看戏前后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怀念的美丽的江南美景。

好,大家说得很好。

(六)布置练笔

师:课下找出“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标出来朗读记诵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段景物。

(七)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乐土:人美:语言 动作 神态

景美:视觉 嗅觉 触觉

情美:亲情 友情 乡情

四,教学反思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注意了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教材的取与舍和找准切入点,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切入点要鲜明醒目,击中“要害”,让学生有“想头。二是要还课堂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赏析品读。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 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第四篇:教学课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能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声现象,通过听觉感知,得到美的感受,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教学方法:启发、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相结合

器具材料: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烧杯、水、钢锯条、鼓、真空玻璃罩、闹铃、抽气机、胸麦、土电话、收音机。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几种声音(1)轻松的口哨声(2)机器的马达声(3)切割机的工作声(4)锤子的敲击声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个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讲授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相互讨论,得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生活动一:利用手边的器材发声,并认真观察现象。(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2)音叉的振动没有立即停止,因此声音也不会立即停止。学生活动二:敲击音叉一下。(让学生自己感受声音是否立即停止)(3)振动停止,声音的发生便停止。

学生活动三:用力敲击音叉一下。让音叉的声音快速停止。(根据生活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

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多媒体播放二:声音的片段

(1)雷声————地面上的人能听见(小视频)初步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2)静静的垂钓者。(图片)(3)隔墙有耳。(图片)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演示活动:真空杯中放入正在发声的手机。(1、不盖盖子

2、盖上盖子)

学生活动:认真听听声音有何变化,思考:声音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分析,不盖盖子时,声音听起来很清晰,盖上盖子时,声音明显变小,甚至几乎听不见。

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利用课本表格总结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学生自读课本“常温下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表格)

5、回声

多媒体播放三:回声小视频。

(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回声知识)通过看视频,知道回声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1、2、3、4、5

四、作业 课后练习6

五、板书

振动————发声(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波的形式

声音~~~~~~~~~~~~~~~~~~人耳

传播(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

六、设计仓促,对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解决不彻底。

第五篇:语感与中学语文语感教学

语感与中学语文语感教学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较为不稳定。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科目,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语文教学的出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收到了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新的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要求,形成良好的语感是提高以上能力的基础。所以,发展语感教学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感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中学语文语感教学应该更加突出学生在语感体验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传授作用转变为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从他们每个人生活经历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语言的内涵。”[1]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加到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够在自我体验中真正地获得语感。例如学习《渡荆门送别》一课时,老师以一首歌曲《故乡情》进行情感导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本课堂的语言情景当中。然后描绘李白作诗时的场景,包括作者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动作言行,周围的环境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诗人李白作诗当时的具体背景,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为作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怀。此环节过后,老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和分享更加完全地理解语言背后寄托的是怎样的情感。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理解加以纠正和肯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将老师语感教学中进一步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充分地体验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内涵。教师设置的语言情景引导着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语言的意境,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语感,更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加强语感实践,奠定语感基础。

“语感是在频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要想得到语感的提高就必须要加强实践。”[2]语言实践包括聆听、朗诵、背诵、默写等,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的语感提高。通过朗诵和背诵来提升语文语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大量朗诵和背诵中语言的精髓也就逐渐转化成学生知识涵养的一部分。在组织学生朗诵和背诵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灵活准确地处理好文章语言的节奏。尤其要掌握虚词和音节助词的诵读技巧和节奏上应该读断的地方。

1、虚词与音节助词注意轻读或延长。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公将鼓之”,“之”是音节助词,所以应该要轻读。《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 “之”属于结构助词,应该轻读。而句末语气助词“也”不能同前面一样用相同时间来读,而应该适当延长时间,以表达作者诸葛亮当时凝重的心情。又如《关雎》中 “在河之洲”中的“之”字,应该稍微短读。

2、注意读断的节奏。如《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其中“天下”是一个节拍,不能读成“今天”为一个节拍。又如《捕蛇者说》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是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加困窘,所以不能读成“生日”,而应该是“日蹙”。

3、注意,朗诵和背诵的语调。根据语言背后作者的感情变化,做到语调的高低、停顿以及轻重。如《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反问,所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调。《论语》中“其恕乎”中的“其”是“大约”的意思,应该读出表示推断的语调。

声音是语言重要的传递方式,在朗诵和背诵中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轻重、节奏和声调,能够最直接地表达出文字想要传达的情意。教师要注重纠正学生朗读的错误,让学生把文章的内涵依靠声音正确地表达出来。通过朗读慢慢地就会建立起语感,对以后所学文章意思的把握将会更加准确。

默写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的实践方式。这里的默写指的不是经过死记硬背之后半字不差的默写,而是学生经过对文章文字的学习理解、朗读背诵后的默写。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把默写看作一个文章作者对文章学习者的同化过程,如果学生默写的文字和文章相同则说明该学生掌握的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措辞方法,如果不同则说明学生对该篇文章内涵或者文字表达方式的理解还存在着不足。然而通过对比学生默写的文字和原文的不同,恰好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对语言理解上误区,这是锻炼语感的好机会。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故乡》中的最后一段进行默写。

原文内容: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生默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走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就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通过对比原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语感中的欠缺。“海边”丢掉了,原文地点具体确切,更能让人感受到特定的语言环境。“金黄”相对于“金黄色”表达简洁,而且原文“金黄”本身就是一个表示颜色的修饰词,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朗诵和学习中没有完全掌握作者描写景物时准确精练的语言。圆月用“挂”更加准确表达作者想象中的未来故乡的美好宁静,而该学生默写“走”,好像多了点动感,但其实是不理解作者想象的意境。下面“正如”“便成了”默写为“就如”“就成了”也是对课文意境及作者语言习惯把握不够到位。通过默写对比学生和原文的文字表达区别,能够最快找到学生语言学习的误区,使他们的语感得到快速提升。

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是学生在感悟和体验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内涵的表达构成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语言的运用方法。“教师应该把语感分析有效地加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做好语意分析,另一方面要做好语境分析。”[3]语意分析是通过分析掌握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语意分析需要找到语言中的关键词语与关键句。例如《白杨礼赞》一文,要着重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关键词“不平凡”表面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实则是歌颂抗日军民的不平凡:团结向上,不屈不挠,抵抗外敌。所以说抓住关键词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这样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形成良好的语感。语境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形成的环境,充分挖掘语言深层的意蕴,让学生感悟和想象语言的构成和韵味。

结论。

语感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语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加强语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效的语感训练中快速提升。加强语感分析,巩固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只有不断创新语感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稳定上升。

下载语感派教学课例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感派教学课例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12、《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郑村小学 施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获得成功。 2.学习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

    教学课例-《雷雨》

    《雷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不同的自......

    牛郎织女教学课例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文......

    识字教学课例

    多元识字教学案例 上允镇中心完小 刘国莉 【背景】: 我在2016年6月13至14日聆听了澜沧县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网络研修与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整合成果展示课。这次展示课有低......

    爱国主义教学课例

    爱国主义教学课例——《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二、教学重点 1.......

    体育教学课例

    《跳绳》教学课例 小学二年级体育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

    识字教学课例

    课例展示: 《丑小鸭》教案 富江县学校 陈海玲 教学内容:《丑小鸭》第一课时识字课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词句理解字义。会写4个生字。了解课......

    诚信教学课例

    诚信教育——文言文中诚信教学课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诚信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的理解,从中挖掘出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