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务处三年教育教学规划
教务处三年教育教学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xx市教育教学文件和xx乡中心初中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情,以教务绩效考核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学创新管理,润泽雅善教学,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奠定学生美好人生,创建师生雅善精神家园。
二、工作目标
1、倡导“262”教学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共同体,构建三环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设立胜任型、骨干型、名师型评价机制,创建一体两翼校本教研模式,分层次提高教研水平。
三、工作原则
1、导向性原则。立足于xx小学的校情、师情、学情,用文化育人。打造课堂文化,建立尊重、民主、宽容、健康的课堂,是学校的大势所趋。推进课程改革,必需以课堂为主渠道,建立以生为本的雅善课堂就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激励性原则。课堂的角色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以课堂为载体。学与教的活动是相互促进、激励的。教学本身是一个情感互动,生命提升的过程。给教师一个美名,他会为之而奋斗;给学生一个美名,他也会为之学习。
3、主体性原则。学校要以师为贵,班级要以生为本。用雅善精神滋养师生灵魂,竭力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挖掘潜能、展示才艺,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成就自己,实现人生出彩的愿望。
四、工作举措
1、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走广泛学习、大胆借鉴、模仿迁移、创新运用之路。以问题——设计——实践——反思为主要流程。以个人反思——集体攻关——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革故鼎新,打开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2、赏罚分明,制度管理;以德树人,情感管人;道法自然,文化管理。三者融合,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雅善精神。
3、坚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外家”工作,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五、关键词解读
1、雅善教学,是指以生为本,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教学。雅,即教师温文尔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感染学生;善,即,教师上善若水、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生。雅善,也可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形成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心灵儒雅、趣味高雅、为人俊雅的品质,养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校园、善待家园的风格。
2、学习小组共同体,是指在班级里,为了完成某一共同问题,便于互动、展示而形成的学习单位。一般地,学生4至6人按学生性别、性格、知识、能力等互补而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副组长是纪律的维持者。学习小组共同体,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准则、考核机制。它是以团队精神为支撑的。小组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3、一体两翼,指以《实施农村小学生雅善课堂的有效性研究》为主体,同课异构、案例反思为两翼,立足于观察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群体性参与的草根教研活动。
4、三环六段式课堂模式,指定向、自学——互动、展示——检测、升华的学习流程。流程随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的课型和科目灵活变化。三个环节一堂课可同时俱备,也可只俱备一个环节,依课堂情形而定。旨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信品质,体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思想。
5、“262”教学理念,指一个班级,从全班的角度来看,20%的学生是优等生,60%的学生是中等生,20%的学生是后进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20%的知识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学会做,60%的知识点,学生交流会做,20%的知识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做;从教学时间的角度来看,20%时间,教师用来引导、点拨,60%的时间,学生互动、展示,还有一个20%的时间,学生用来整理、反思,力争达到当堂消化知识、形成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
六、阶段目标及实施策略
第一年 2013——2014学年度
目标:教学质量上台阶,与业小、同小持平;教研水平有基础。策略:
1、解读雅善教学的“6个3”,形成共同的教学价值观。
2、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奖惩方案。
3、领导带头,规范教师教学常规、赏罚分明、隆重表彰优胜者。
4、狠抓后20%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第二年 2014——2015学年度
目标:教学质量打翻身仗,超越业小、同小;教研水平有起色。
策略:
1、实施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十条”,教师专业成长修炼“十条”。
2、开展“微型家长会”,灵活机动达到家校齐抓共管局面。
3、验收小组学习共同体,三环六段式教学模式。
第三年 2015——2016学年度
目标:教学质量能跨越前进,与xx小学相抗衡;教研水平有品牌。
策略:
1、创设雅善课堂开放日,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
2、校际交流,打造课堂教学文化品牌。
3、整理教师相关文字、图像资料,能向外校推广经验和做法。
第二篇:小学教务处三年教育教学规划
姜岭小学教务处2013--2016三年教育教学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汉川市教育教学文件和南河乡中心初中教育教学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情,以教务绩效考核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学创新管理,润泽雅善教学,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奠定学生美好人生,创建师生雅善精神家园。
二、工作目标
1、倡导“262”教学理念,建立学习小组共同体,构建三环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设立胜任型、骨干型、名师型评价机制,创建一体两翼校本教研模式,分层次提高教研水平。
三、工作原则
1、导向性原则。立足于姜岭小学的校情、师情、学情,用文化育人。打造课堂文化,建立尊重、民主、宽容、健康的课堂,是学校的大势所趋。推进课程改革,必需以课堂为主渠道,建立以生为本的雅善课堂就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激励性原则。课堂的角色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以课堂为载体。学与教的活动是相互促进、激励的。教学本身是一个情感互动,生命提升的过程。给教师一个美名,他会为之而奋斗;给学生一个美名,他也会为之学习。
3、主体性原则。学校要以师为贵,班级要以生为本。用雅善精神滋养师生灵魂,竭力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挖掘潜能、展示才艺,服务他人,服务学校,成就自己,实现人生出彩的愿望。
四、工作举措
1、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走广泛学习、大胆借鉴、模仿迁移、创新运用之路。以问题--设计--实践--反思为主要流程。以个人反思--集体攻关--专家引领为主要形式,革故鼎新,打开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2、赏罚分明,制度管理;以德树人,情感管人;道法自然,文化管理。三者融合,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雅善精神。
3、坚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外家”工作,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五、关键词解读
1、雅善教学,是指以生为本,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发展的教学。雅,即教师温文尔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感染学生;善,即,教师上善若水、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学生。雅善,也可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形成语言文雅、行为优雅、心灵儒雅、趣味高雅、为人俊雅的品质,养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校园、善待家园的风格。
2、学习小组共同体,是指在班级里,为了完成某一共同问题,便于互动、展示而形成的学习单位。一般地,学生4至6人按学生性别、性格、知识、能力等互补而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副组长是纪律的维持者。学习小组共同体,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准则、考核机制。它是以团队精神为支撑的。小组的学习成绩和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3、一体两翼,指以《实施农村小学生雅善课堂的有效性研究》为主体,同课异构、案例反思为两翼,立足于观察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群体性参与的草根教研活动。
4、三环六段式课堂模式,指定向、自学--互动、展示--检测、升华的学习流程。流程随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的课型和科目灵活变化。三个环节一堂课可同时俱备,也可只俱备一个环节,依课堂情形而定。旨在课堂上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信品质,体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思想。
5、“262”教学理念,指一个班级,从全班的角度来看,20%的学生是优等生,60%的学生是中等生,20%的学生是后进生;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20%的知识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学会做,60%的知识点,学生交流会做,20%的知识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做;从教学时间的角度来看,20%时间,教师用来引导、点拨,60%的时间,学生互动、展示,还有一个20%的时间,学生用来整理、反思,力争达到当堂消化知识、形成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
六、阶段目标及实施策略
第一年 2013--2014学
目标:教学质量上台阶,与业小、同小持平;教研水平有基础。
策略:
1、解读雅善教学的“6个3”,形成共同的教学价值观。
2、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奖惩方案。
3、领导带头,规范教师教学常规、赏罚分明、隆重表彰优胜者。
4、狠抓后20%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第二年 2014--2015学
目标:教学质量打翻身仗,超越业小、同小;教研水平有起色。
策略:
1、实施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习惯“十条”,教师专业成长修炼“十条”。
2、开展“微型家长会”,灵活机动达到家校齐抓共管局面。
3、验收小组学习共同体,三环六段式教学模式。
第三年 2015--2016学
目标:教学质量能跨越前进,与马口小学相抗衡;教研水平有品牌。
策略:
1、创设雅善课堂开放日,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
2、校际交流,打造课堂教学文化品牌。
3、整理教师相关文字、图像资料,能向外校推广经验和做法。
打造雅善教学 践行“6个3”
--姜小教务处教学策略解读
第一个3:理念
1、雅善教学观。
2、262教学理念。
3、学习小组共同体、三环六段式教学模式。
第二个3:目标
1、成功=时间+汗水+方法
2、教师追求=利益+信仰+团结
3、学生追求=等级+健康+合作
第三个3:方案
1、期末质量目标奖惩方案。
2、教师教学常规实施方案。
3、学生学习行为养成方案。
第四个3:规定
1、领导带头。
2、赏罚分明。
3、隆重表彰。
第五个3:策略
1、评教评学评习惯。
2、微型家长会。
3、课堂开放日。
第六个3:评价
1、期中、期末测评质量评价。
2、日巡堂、周调阅、月小结评价。
3、后进生综合素质提高评价。
第三篇:教育三年规划
黑林镇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
学校自主发展规划
(2012--2015)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位于苏鲁交界、赣榆县北部,黑林镇驻地。始建于1929年春,原名为黑林村初级小学,1957年定为黑林乡中心小学,1988年5月迁现址,后改名为黑林镇中心小学。下辖4所完小,3个教学点,有教学班60个,在校学生2547人,在职教师146人,其中本科学历61人,专科学历48人,现有小学高级职称82人。在新一轮课改中,我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进而全面发展,根据市、县的教育发展目标,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校“十二五”期间自主发展规划。
一、学校办学经验与成绩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注重强化常规管理,逐步形成了“爱满校园 德行天下”的校风,“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风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的学风。近几年,坚持以各种创建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品位。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学校网站评比获连云港市二等奖、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连云港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云港市百佳校园、连云港市管理规范达标校2所、县十佳校园、县平安校园、连云港市合格教科室、连云港市女职工权益保护先进集体(全县中小学只有2个获奖单位)、连云港市合格劳动实践场所、县级合格幼儿园2所、中心园、秦布地幼儿园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等。
学校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大力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成绩在稳步提
升。目前,县、市、省乃至国家级课题立项及结题数均走在全县前列。被评为连云港市合格教科室。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2006年被评为连云港市德育先进学校。为擦亮这一品牌,该校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自编了两套校本教材。反应本地历史斗争故事的《思源》一书,重在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家长的热读。德育校本教材之二《礼仪教育》,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基本的礼仪规则编排,是师生共同走进现代文明礼仪殿堂的实用教材,这本教材一经编出,立即得到了校内外广泛认可。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学校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班额过大、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特色不鲜明、课题研究形式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教研、重成绩轻教法的现象普遍存在等。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再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奠基”作为“十二五”期间学校追求更高教育境界和自我完善的目标,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作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体验生命意义的过程;作为学校校风的时代性的诠释,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导引,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
(一)追求更高境界的文化管理
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目标。校园文化是管理文化之一,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突出 “儒雅”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落实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人文教学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学校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要引导教师追求更高的教学境界,在丰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努力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名家,做个性化、专家型教师,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带入学生心中,让学生的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三)优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学校德育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我们确定以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突破口,以“儒雅”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师生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情操、思想、知识、创造力得以升华。
三、主要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在五年内达到师资队伍优良、办学条件优越、校容校貌优雅、管理水平优胜、教育质量优异、学校特色鲜明的目标,真正成为县内突出、市内领先的示范性学校。
(二)分项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施优质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为学生、教师、学校的三维发展奠定物质服务基础。
2011年:加强学校附属工程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办公条件,进行校园文化综合论证与布置,实现教育现代化创建目标。
2012年:进一步高规格、高标准地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育装备;改善本部教师办公设施,初步完成本部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2013年: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创建省级绿色校园。
2014年:对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整体形象包装,达到办学条件上档次,校园文化高品位,成为与名校建设工程相匹配的精品校园。2015年:争创省绿色校园,创市级十佳校园。
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争上游,三年创先进,四年进优秀,五年树品牌的奋斗目标。为达成目标,学校努力探索管理最优化,丰富学校管理内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努力打造工作、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师生大家园。高度重视办学行为的规范性与程序性,做到收费规范、招生规范、学籍管理规范;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严肃性、科学性,规范课程计划的实施与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营造重人本、强文化、具活力的花园、学园、乐园、家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2011年:办学规模为局部8轨,40个班。依据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要求,努力完成创建任务。创新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决策的科学定位和决策执行的务实到位,提高学校办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提升学校的
办学层次。研究制定一整套学校管理制度。确定学校“三风”,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扩班8个,设置48个班。学校管理努力做到以“服务”和“合作”为核心,树立现代管理意识,打造合作型学校团体。探索艺体科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师自身特长,选准项目,广泛参与外显性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校安全、文明建设,争创市文明单位,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2013年:扩班6个,设置54个班。强化师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轻松、愉悦、民主、积极的学校管理人文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充满和气、充满士气、充满朝气、充满才气、充满喜气的师生大家庭。争创市素质教育先进集体。
2014年:扩班6个,完全达到10轨60个班的办学规模。实施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提升工程,选准学校管理的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并从质与量方面有较大提升,完成1-2项省级创建任务。
2015年:整体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争创省文明单位。
1.构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学校管理框架。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
2.强化制度管理。以《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严格制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3.坚持“效率优先”、“优质办学”策略,加强学校现代管理研究,优化管理手段,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凝聚人心、师生喜欢的活动,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成长和精神生活的乐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4.细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为指导,强化、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管理
1.加强业务培训。加大教师培训和经济投入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实施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师绩效评价方案”,建立教师绩效评价电子档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要求青年教师相同的事做得比别人好,不同的事做得比别人早。实施“青蓝工程”,突破校际界限,实施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师徒结对工作,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4.大力推进“优师工程”。五年内,真正形成以县级教学骨干、高级教师
为核心的优良教师群体,让骨干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旗帜。努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名师、骨干教师,塑造个性化教师。学校重点培养一批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方法灵活、教学风格独特、能展示个人睿智的学者型教师,塑造师德高、有激情、善学习、会协作、负责任的活力教师。构建个性化的师生关系纽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性化的教育,让教师激情诗意地工作生活学习着,体现科学的民主精神。
5.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要求40岁以下的普通教师必须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教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发挥城区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作用。在已经形成的良好教师群体基础上,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教师自主发展引导工程,指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并实施个人自主发展规划目标,努力争做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适合学校自主发展的专业型教师队伍,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40周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60%,中学高级教师达到8%以上,小学高级教师达55%。
60%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达到县内优秀水平,30%的教师达到市级优秀教师标准,40%的教师能独立在市县范围内承担公开教学任务。90%教师都能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辅助教学,70%以上教师能制作使用课件教学,50%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运用有机整合。
教师业务竞赛省、市、县级获奖率得到提升,力求在教师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省级不低于10人,其中赛课、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3人;获市级专业比赛、优质课评比等奖项不低于30人次;县级获奖不低于300人次。努力争取教师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培养省市县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培养市名师3-5名,骨干教师不低于6名,县级名师、骨干教师20人以上。
努力培养出一名特级教师,1-2名省级骨干教师。(2)群体工作
教学质量提升
以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落实“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要求”。
2012年:以综合性研究活动为平台,探索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统一。争创县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制定个性化课程研究实施方案,争取在市级立项。
2013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创建市课程基地。个性化课程实施研究初见成效。
2014年: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创市级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深化个性化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申报省级课题立项。
2015年: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提炼教学管理内涵,总结个性化课程研究成果,形成本校的教学管理特色。力求管理经验在省级媒体展示。
4.教育科研
继续坚持“科研兴校”的现代办学策略,坚持教育科研“重实践、重实效、重过程、重应用、重合作”的基本原则,继续深化教育科研氛围,加强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多创教育科研实品、精品,形成以课题研究驱动校本培训的教科研特色。
以课题驱动校本教研为手段,走研究、工作、学习融合之路,努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五年内达到国家级3个以上,省级6-8个,市级不少于15个,县级40个以上。教师发表论文每年不低于30篇,80%的教师有论文发表或获奖。
2011年:制订切合实际的近、远期学校教科研发展规划,做到科学引领,规划在先,并组织实施。市级课题立项5-6个。组建本校学术团队,制定规划并实施。
2012年:探索教育科研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儒雅”文化建设,进行回归教育的深入研究,积极开展教师培养工程的课题研究。年内创县级优秀教科室。省级课题立项2个,市级新增5个。继续完善学术团队建设,力求1-2人在省市级教学活动中获奖。
2013年:开展学科“首席教师”评比活动,以点带面,结合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晋级等工作,强化教师教科研工作管理,再度提高教师教科研工作积极性。确保国家级课题立项1个,新增市级立项课题3-5个,省级1个。学术团队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新增省级获奖教师2-3人。
2014年:开展教科研工作专项评比活动,评比出本校首批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同时争创市级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新增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市级课题3-5个,推广已结题的课题成果。学术团队研究在省级立项。
2015年:提炼包装“研究、工作、学习相融合”的教育科研模式,总结和推销学校教科研成果。再增省级立项课题1个,学术团队研究经验在省市推广。
为达成上述目标,为教师搭设成长平台,每年至少承办2-3次市级及以上教学活动,4-6次县级教育教学活动。五年内建设市县学科基地2-3个。
特色创建方面
学校依托老区红色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爱心校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总体目标。
三年争创德育先进校,在市县有课题立项结题,依托品德学科基地建设,承办两次市县大型研讨活动,以县德育现场会为契机,开展德育与人特色放大效应,即:办德育报,举办校园德育讲坛,编写校本教材一本,推出一批市县师德模范和市县美德好少年。
二、具体做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德育氛围
1.国学经典进校园。学校以《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配上小故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随时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教育作用。
2.传统美德进校园。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按照诚信、爱国、感恩、勤俭、廉洁等分类,教室前后每一排都有教育专题,处处渗透美德教育。
3.红色故事进校园。依托老区资源优势,把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的动人事迹,制作成作品,张贴上墙,让红色故事走进校园,让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提炼“三风”、“校训”,全力打造“爱心校园”。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并通过宣传栏、班级文化在校园呈现出来。学校宣传栏有德育专题,教室板报有德育栏,班级文化有爱心提示,爱心故事,校园中处处洋溢爱的文化气息。
(二)、大力锻造师德师魂,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1.弘扬师德师风
黑林小学始终坚持“修身致远”的校训,引导教师修养身心,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引导教师学习师德模范,赶超先进。黑林镇优秀教师的事迹读
本——《身边的人》在全镇发行并宣讲。
2、践行师德师风
发挥师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批市县师德模范 :如“爱心小组”成员刘广芳、殷伟等教师,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少年廖硕的事迹在校园中广为人知;尹世成、韩华善等教师义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的行动让人敬佩;双职工家庭牵手留守儿童,为他们捐衣捐物令人感动。
3.评选师德模范
为了在校园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提高了全镇教师的师德水平。我们在教师中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出台师德评选细则,有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共同参与,在每年教师节前夕,评选镇级“十佳师德模范”,评选的过程就是教育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创新德育模式,充分体现活动育人
1、校本教育系统化。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用好自编的《思源》、《礼仪教育》、《身边的人》德育读本。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认真抓好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立项一批高质量的课题,利用课题研究推进学科发展。抓好班主任工作,规范少先队建设。坚持开好晨会、班会、队会。每学期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晨会、班队会观摩与评选。完善少先队组织建设,做好学生自我管理,建立少先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指导开展好少先队主题活动。
2、专题教育常态化。每个月结合节日特点安排一些“专题教育”
3、仪式教育情感化
1.完善升旗仪式,改变国旗下讲话形式,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国旗下讲话,精心准备,把国旗下讲话打造成学校德育的百家讲坛,评选优秀升旗手,使“升旗手”成为人人羡慕的荣誉。学期末进行优秀发言人评选。
2.进行一年级新生入队仪式,让一年级新生喜欢和热爱学校这个新的集体。3.新教师欢迎仪式。旨在通过仪式树立青年教师扎根山区,安心从教的信心。
4.六年级毕业典礼,评选优秀毕业生,为六年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5.退休教师欢送仪式。举行隆重欢送仪式,对退休人员是一种尊重,对后来者也是一种教育。
4、倾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心洒满校园。
(1)教育局和学校联合投资,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可口的午餐,许多贫困儿童还吃上了免费的午餐 ;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项关爱活动,学校成立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严格按要求标准配置房屋和器材,并有专职教师负责管理工作,相关教师定期开展活动,配合希望来吧、星级咨询室建设,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活动。除每天中午外,星期
六、节假日也对留守儿童开放,让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
(2)做大 “一毛钱爱心基金会”,主要是管理使用社会各界及师生的捐款。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号召师生、家长自愿捐赠,积少成多,以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和孤儿,依此引导学生从小形成投身慈善事业的意识。“一毛钱爱心基金会”成立理事会,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同时,学校“爱心小组”成员对全镇15名孤儿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让爱心传递下去。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巩固、深化和拓展学校特色教育工作,以“儒雅”文化教育为基础,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和校本资源。以学术团队建设和个性化课程研究为突破口,形成本校环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2011年:科学规划,结合校园文化,制订校本课程的拓展利用和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孩子们喜欢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并组织好实施工作。编印校本教材。
2012年:以校本教材实验深化“儒雅”教育,初步形成特色,积极进行点上尝试运行,不断完善修改。
2013年:发挥学校体育馆的资源优势,选择论证1-2个体育项目,组队训练,力争早出成绩,形成本校体育训练特色项目。创市级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2014年:修订改编校本教材、教参,并全面运行。整理研究成果。2015年:学校“儒雅”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教育成果延伸、拓展,特色项
目市级以上立项,成果市级以上获奖,市内推广;学校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项目,成果市级获奖。
四、保障措施
1、学习求发展。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与专业素质。为实现学校各具体目标提供充实的组织保证。
2、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为依托。争取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对学校发展的指导帮助,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在提高教育软、硬件水平等方面的投入。
3、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和实施素质教育为依据,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完善学校的现代管理制度。为实施学校各项工作策略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本规划是在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实施过程中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情况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每年就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认真回顾总结,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有序运行。
第四篇:小学教育教学发展三年规划
小学教育教学发展三年规划
(2011——2014)
一、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提升教育质量),突抓两个重点(“三全质量管理”、安全稳定),实施“八大”工程(平安校园工程、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质量攻坚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科学管理工程、校本教研和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工程、课程改革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二、发展规划
(一)学校管理上水平
1、围绕“团结奋进,文明创新”的校风建设,结合“抓三风、要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目标,实行校长负责、垂直领导、分级把关的管理体系,三年内把学校办成上级满意、家长放心、社会称道的示范学校。
2、大力开展“文明班”创建活动,三年内文明班达80%以上,文明学生达80%以上。
3、积极做好《寺坪小学教职工发展性评价方案》的探索和完善,使教师干有目标,干有劲头。
4、继续抓好素质教育工作。三年内使80%的学生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方面,有一技之长。每举办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
5、狠抓校本教研和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大胆探索教法、学法,有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体现“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思想。
6、狠抓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创建县级文明校园。
7、巩固“两基”成果,加强部室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化,学生升学率达100%。
(二)教育教学质量上台阶
1、构建新的德育工作管理机构,坚持德育系列化教育,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率达97%以上,教师乐学爱教,勤奋守纪率达100%。
2、高度树立“教书育人,安全第一”的思想。逐级签订安全协议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分级负责,分口把关,确保校园平安。
3、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强化“科研兴教,质量立校”意识,大力开展校本教研,积极做好课改实验,不断探索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2008-2009学镇级抽考各科要达前3名,县水平测试综合评比稳步提升;2009-2010学镇级抽考各科目要达前3名,争创前2名,县水平测试综合评比达中游以前;2010-2011学镇级抽考各科要达3 名以前,争创前2名,县水平测试综合评比达10名以前,争进前8名。
(三)校园环境上档次
1、高起点、高速度加快校园硬件建设。投资一定资金建成师生宿办楼,并修大门、院墙、花墙、林荫道(中院)、师生食堂等。
2、加强卫生管理,净化校园环境,三年内争创卫生先进单位。
3、努力创建“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坚持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永久性保存。
2011 3
年9月
第五篇:教学三年规划
朝阳市二高中教学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根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的教学工作以积极实施新课程为主线,以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为中心,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深入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以优化教学管理为抓手,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刻苦探究,勇于创新,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探索的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战略,名师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强各教研组实施课程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建立健全教学活动的过程督查和质量监控机制,推动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逐年上升,学校的艺术、心理、科技、蒙语教学特色得以进一步彰显。
三、主要举措:
1、切实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
(1)制订教研组发展规划。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用课改的理念,教学发展的要求,结合年级部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学习、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资料编写、特长生培养等方面,制订各教研组建设的规划,经过学校的评审,认真组织实施。1
(2)有效开展备课组活动,每周二7,8节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采取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主备人,备课程序及目标和教学内容,备教法和学习法,备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备德育渗透,注重内容和效果的研究。定时、定内容,开展以听评课、专题讨论、学术研究为主的多元化活动形式。
(3)根据一学的工作业绩及效率评选学校的先进教研组和备课组,并在校园内推广学习。开发出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又体现当地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完善选修课程管理,初步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实现70%—90%的教师能够编制校本课程纲要并能上好校本课程的目标,力争三年达到30-40本校本课程。
(4)抓好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队伍建设,打造3-5个朝阳市优势学科和20-30位学科领军人物,实施名师战略,名师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制定学科组和备课组目标评价方案,开展优秀学科组和备课组评选活动。
2、狠抓常规管理,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全、细、严、实的基本要求。完善年级部、教研组双重分层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年级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职责。修订完善和贯彻实施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积极实施有效教学,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突出中心环节,抓好薄弱环节,规范教学行为。进一步落实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强化、优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务管理基本流程。继续坚持和实施好教学量化考核制度。各层各级做好份内之事,出现问题由各个部门逐层解决,抓好层级管理,其主要内容为:(1)目标管理(2)制度管理(3)计划管理(4)过程管理。教务处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作
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并将检查情况如实向分管校长作书面汇报,严格执行教学常规,逐步内化教师行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创设平台,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学习三年发展规划,引导教师把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达成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相统一、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相统一的共识。建立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的常效机制、考核与评价机制,创设民主、透明、公正、和谐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我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资源,发挥导师组在教学活动和教科研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继续开展“师徒结对”。创设师生发展契机,开展教学展示、评估等活动,激发师生发展欲望,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鼓励骨干教师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重视对年轻教师专业发展,“走出去,请进来”对青年教师指导培训,形成师生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精心设计教学载体,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4、加强对教法的研究,构建新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1)学校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以知识学习为主为能力培养为主,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多元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看书、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在参与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参与中获得亲身体验,得到提高和发展。
(2)认真学习《教育发展纲要》,推广实行问题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有效开展开放性教学。今后三年将进一步在各类课程领域内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构建适合学科特点、体现学校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推广实行分层次教学,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分层教学体系,优化细化分层教学模式,使学校的教学向多元化、多样化、开放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
(4)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教务处教科室每年对青年教师进行备课、上课的专题指导,让新教师更快地进入角色,熟练教学。建立随堂听课、评课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都要求听一定数量的随堂课,并对教师的随堂课进行评议,侧重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研究。
(5)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制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荐课、研讨课、示范课、案例课、观摩课、达标课和特色课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学年举行举行一次青年教师“青蓝杯” 新星大赛“希望杯”和“百花奖”精品课活动,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教师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5、开发学校资源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引领整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强化师生信息技术培训与教育。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力争在三年内编写高
一、高二年级的学案导学,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
资源。拓展校园网络功能,创设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发挥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利与弊,引导各教研组充分挖掘组内优势资源并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建立符合教研组发展和教师发展需要的专题特色网页,打造学科特色,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组合,求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建立公共资源库,三年内力争达到5000G。
6、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建设学习研究型组织和专家学者型教师队伍。加强教科研组织机构建设;制定学校教育科研三年规划方案;落实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实施指导;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检查和指导,做到人人有课题,年年出成果;创办2-3种体现学校特色的科研刊物;每学年召开一次教育科研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表彰大会;定期评选和向上级推荐优秀科研成果。
7、加强科技教育,有效开展学科技渗透教育活动。聘请专家来校讲学,作科普报告,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加强与市科技方面的课题研究的合作,发挥科技示范校的作用,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力争最大限度地使学科教学活动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完美和谐的科技、文化、品格的教育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加强特长学科教育,发展学校的教学特色。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蒙语、音、体、美、心理、技术等学科教育的特殊功效,体育课加强对学生形体的训练,音乐、美术课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强化以美育人,通过学生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网络知识教育认识新世界观。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举止,高尚的情
操,高远的志向。注重对特长生的挖掘和培养,发挥导师的怍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校的蒙语、体育、艺术、心理、科技、技术等学科教学特色得以进一步彰显。
9、坚持开展民主评教和民主评学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评教,真实地了解学校一个阶段的教情和学情,以便及时地、有效地来调整和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