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课教案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默写
2、新课导入: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看图)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救国运动,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胜利后,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在政治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在经济上,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领导下,中国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那么,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经济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而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也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受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来感受一下鸦片战争后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大家看一下本课的课标要求,请同学们大声的读出来。
4、本课请大家分三个环节来学习,下面我们看第一个环节:感知历史现象。在这里有一个展览馆,分三个展厅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形体修饰,休闲娱乐和礼仪风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具体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展厅一,形体修饰。
5、下面我们看一下溥仪的一些生活照,从溥仪的生活照上可以看出不同时段的他穿着截然不同的衣服,从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男士服装的变化历程呢?第一幅图片,年少的溥仪穿着长袍马褂,第二幅图片,鸦片战争后,溥仪穿上了西装,第三幅图片,民国之后,溥仪的服装是中山装。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人们在对传统的长袍马褂依依不舍的同时,对样式独特新颖的西服革履开始青睐有加。尤其是19世纪末,随着留学海外的学生越来越多,穿西服的人也越来越多,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在近代社会并行不悖,成为当时社会特有的景观。这种中西服饰并存的现像表明了外国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很大,并且这种影响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也说明了清政府的统治能力大大下降了。
第三幅图片,中山装,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6、了解完男装的变化后,我们来看一下此时的女装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通过欣赏婉容的生活照体会一下女士服装的变迁。婉容和溥仪是什么关系?对,一个是皇上,一个是皇后。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左侧这幅照片,婉容穿的是满清旗袍,而右面这幅照片,婉容穿的是改良后的旗袍,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可见,当时的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7、通过对男女服饰变革的了解,我们总结一下鸦片战争后,服装的变革特点。女子的服装,清代,穿的是满清旗袍,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女子的旗袍发生了改良,满清旗袍袖子比较长,而且身形宽大,而中西合璧后的旗袍,袖子变短了,而且能更加体现女子的线条美,这说明人们的思想从封闭向开放过渡。男子的服装,从清代的长袍马褂到鸦片战争后的西服革履,民国后又出现了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代服饰变迁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和中西合璧相结合。
8、说道中山装,大家了解中山装的真正含义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9、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近代服饰的演变历程,一会找同学完成表格。
10、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一张图片,看一下陈独秀,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陈独秀除了变化了服饰外,还什么发生了变化。对,是发型。
1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发行的变化,对,就是断发。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大家来看一下断发三部曲,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结辫陋习革除。大家看一下当时是颁布的法令,强制剪辫,因此这一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2、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新潮的冲击下在形体修饰方面需要革除的最后一个陋习,那就是缠足。俗称小脚,又称三寸金莲,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寸金莲。
13、下面再看一下这些裹脚的女人,利用外力来阻止发育,这一过程是非常心酸的。所以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由此开始了不缠足运动。康有为的女儿开启了不缠足运动的先锋。
14、通过颁布法令,长辫陋习彻底革除,虽然不缠足的时间比断发的时间晚,但是它不彻底,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分析原因。
15、下面我们做两个小题来巩固一下。
17、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展厅一„„„„„„
18、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展厅,看一下当时的休闲娱乐。
19、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根据学案,大家记一下报刊与电影这一幕,完成以下表格。
20、这是《申报》
21、这是定金山剧照和歌女红牡丹的剧照
22、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你所了解的近代报刊还有哪些?
23、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结合材料思考,报刊的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请同学们读一下材料,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
24、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两点,还有以下两点。
25、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展厅三,礼仪风俗。
26、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传统的礼仪风俗.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清代礼仪深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人们的相见礼仪根据所见对象的不同分为三叩九拜、长拜作揖等。这种礼仪体现了贵贱尊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为维护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可见,当时,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变化,相见礼仪由跪拜、作揖等向鞠躬握手等转变。称呼也发生了变化,旧的称谓大人、老爷改为先生或君。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西方平等民主的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传统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社会地位由等级森严到人人平等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
27、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代婚姻风俗的变革。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在和西方婚礼的对比中,中国人开始产生了简化婚礼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式婚礼的批判,进一步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追求自由恋爱,追求幸福婚姻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婚礼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在这里需要注意
家,因为他们思想比较先进,容易接受,我国绝大多数的婚礼还以旧式婚俗为主,即使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也是新旧陈杂,即使在民国时期,纳妾现象仍然存在。
28、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葬礼风俗的变革。中国人即注重生也注重死,自古就形成了厚葬之风,到了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29、30课堂练习
31、总结展厅三
32、本课的第一个环节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个展厅„„„„„„
下面我们走入第二环节:理解历史的本质。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总结一下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小组讨论。带领同学一起分析总结。
请大家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带领学生分析总结。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解决现实问题。课堂小结
第二篇:2课教案
2、索溪峪的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渎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5、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7、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教学体会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感受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是多么的有意义。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要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应该对时间和人员等有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小组合作只能成为几个人的共同学习,而达不到小组合作所期望的交流与提高的目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合作机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
1、合理配置合作人员
小组人员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小组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也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小组交流读书体会,探究感悟时,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出发,根据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不同,在各小组中合理地安排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并且,每小组还选出了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
2、合理配置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是指每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具体问题。在《索溪峪的野》这课中,学生或感悟索溪峪的语言美,或领悟作者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或质疑解疑。这样,在合作内容上体现出层次性,难易程度,使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没有反馈,汉有评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合作学习后,首先对他们的合作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合作过程评价的同时,反馈合作学习的成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在小组合作的中,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学生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合作的胜利!从而也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第三篇:哲学2课教案
哲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上课日期:第八周星期五第5节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等于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
课的类型:新课
讲授方法: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1、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
教师举例: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那我们既然知道了联系的概念,那大家再想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存在上些事物它同任何事物之间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着(学生讨论)。当然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明了万事万物无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教师举例:“一枚铆钉与一个国家的命运”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事物
内部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枚铆钉看起来很小,但它与整个帝国的命运却是密切联系的,工人—铆钉-马掌—马—元帅-帝国。这些环节少一个都不行,因为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教师举例“阿基里斯的脚后跟”由于局部细微的弱点而导致全局的崩溃,就是这则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对于细节来说,很多时候,100减去1不是等于99,而是等于0。由此,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功亏一篑,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许多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在细节上没有尽力所造成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造成了大的问题。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播放“孟母三迁”的动画,提问学生,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小结,一个人的成长与他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孟子的母亲就是看到了这个联系,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她才要三次搬家,为中国造就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大家知道08年奥运会是中国人心中的期待,为了申奥成功我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大家知道我国申奥的成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吗?接下来先让我们来看申奥的短片。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申奥的成功与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氛围、人才服务、群众拥护、政府支持、体育场馆、通讯科技、道路交通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
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提问学生: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乌鸦叫丧,喜鹊叫喜;左眼跳灾,右眼跳福:打喷嚏是有人在背后骂我等。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吉利,而是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反对。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前几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将如何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改变的只是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
4、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板书)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作用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联系种类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主要联系 次要联系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而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所以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作业: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A、C、D)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C)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第四篇:第2课教案
第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张丹霞 田剑 孙晶 主备人:孙晶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②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③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③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引导 教学形式:多媒体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
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承前启后。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了解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板书设计:
第二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二、女皇武则天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 课堂练习:见课件
作业布置:1.阅读下列材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上述名言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3)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2)材料中说唐太宗“夙夜孜孜”、“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唐太宗。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2)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维护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体现了他重视百姓,以民为贵的思想。(3)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2.(1)因果关系。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2)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第五篇:2课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
2、了解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掌握抗美援朝斗争的结果;
3、说出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情感及能力培养
1、通过对抗美援朝背景和取得胜利原因、意义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3、分析抗美援朝意义,理解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既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也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及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奔赴朝鲜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曲反映了什么事?什么是抗美援朝?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力衰弱,我们凭什么战胜世界最强大的美国?随着斗志高昂的歌曲来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吧!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教师结合课件朝鲜内战地图美国轰炸我国城市图片,简介背景:朝鲜内战、美国干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境内等。补充介绍小知识——三八线。
2、阅读当时中国情况和中美实力对比材料,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如果你是当时的领导人会主张出兵吗?”
3、快速看书找出抗美援朝目的、时间、司令员、主要战役、英雄人物、结果等知识点。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过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代表是——黄继光和邱少云。
1、学生讲述黄继光和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2、引导分析两位英雄的人物的区别,概括为“黄堵枪”“邱烧云”。
4、介绍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第一个当志愿兵并牺牲的事情,带头示范的作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其他感人故事如杨根思、罗盛教等。
5、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6、图片美军签署停战协定和联合国总司令克拉克签字图。
7、讨论分析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见课件)●巩固练习(见课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