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教案 - 第2课 日字旁
第2课 日字旁
教学目标:
1、学习日字旁的写法
2、把握好字的结构,要端正、美观地书写时、晖、曠.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笔,写好日字旁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握好结构,端正美观地写好时、晖、曠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指名说说“口”字旁和叶、唯、味的写法
2、学生练写,评价
二、示标
阅读课本第4页上的碑帖例字,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日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
三、合作探究“日”字旁写法
1、出示日字旁,学生合作探究日字旁怎样写才好看。
2、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老师小结、范写。作为左偏旁的日 字旁与独体字比较基本相同,只是字形变小、位置偏上,注意横 的右端应留点空隙,横上下居中。
(1)学生练写、评价
(2)自纠性学习
四、学生自主探究: 时的写法
1、学生自由观察,探究怎样写时
2、小组里交流
3、指名当小老师范写
4、老师根据小老师的范写补充评价
五、练习
在习字册中练写时、晖、曠
六、阅读书法园地:摩崖
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板书设计
第2课 日字旁
时、晖、曠
日字旁要点:字形变小、位置偏上,留点空隙,横上下居中。
教学后记:
第二篇:书法教案 -第3课 月字旁
第3课 月字旁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月字旁的书写要领。了解带有这个偏旁的字书写的一般规律。
2、写好“明、期、朝”,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3、通过学习,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写好带有月字旁的字,了解月字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月字旁的书写要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出示课题
二、示标
阅读课本第6页上的碑帖例字,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日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
三、合作探究“月”字旁写法
1、出示月字旁,学生合作探究月字旁怎样写才好看。
2、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老师小结、范写。月字第一笔为竖撇,第二笔折笔、顿笔后向中央内收,勾的时候作短暂的停顿,然后迅速向上勾出,中间两短横不要关门,右边 留出一点空间。(1)学生练写、评价
(2)自纠性学习
四、学生自主探究: 明的写法
1、学生自由观察,探究怎样写时
2、小组里交流
3、指名当小老师范写
4、老师根据小老师的范写补充评价
5、学生练写、评价
五、练习
在习字册中练写“明、期、朝”
六、阅读书法园地:大字无过《瘗鹤铭》
《瘗鹤铭》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但其书法艺术却诚然可贵。《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并且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
板书设计
第3课 月字旁 明、期、朝
月字旁要点:竖撇,折笔、顿笔后向中央内收
教学后记:
第三篇:书法教案 第1课 口字旁
第1课 口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口字旁的写法以及在结字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评改以及鉴赏能力,初步能把本课例字写得结构匀称、整洁美观。
3、进行补字练习,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和能力,培养情操。教学重点:口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重点:口字旁的写法以及结字时的变化和搭配要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示标
阅读课本第2页上的碑帖例字,研究不同书法家书写 “口字旁”,小组内交流它们的结构特点。
三、合作探究口字旁的书写要点。
1、阅读课本第2页中部例字“叶、唯、味”右边的文字,思考:口字旁的书写要领是什么?同独体字“口”的书写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汇报总结。
①口字旁的形态有两种变化方式:一是伸长或缩短其中的笔画,如“唯”;二是改变横平竖直的基本形态,如“味”字。②口字旁一般位于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
四、多媒体展示“叶”字的书写。学生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拓展例字书写。“唯、味”
(3)学生自主研究“唯、味”字的源流,体会不同书体字的特点
五、展示其作品,学生相互评价,老师提出优点和不足。
六、阅读书法园地:笔软生奇
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句的“笔”,应将它定性在“用笔”,而非“毛笔”。“软”根据汉人解释为“软弱无力”。“奇怪”引用侯开嘉先生的解释为“不合规范,或丑怪。”综合起来也就是:“如果用笔软弱无力,就会产生不合规范,奇异丑怪的线条来。”这样的解释也许更符合蔡邕的原意。
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第1课 口字旁
“叶、唯、味”
口字旁要点:伸长或缩短
横平竖直
教学后记: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书法第二课日字旁 教案
第二课
日字旁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日字旁的书写方法。
2、认识带日字旁的形体特征,掌握日字旁与字右部的结构规律。
3、了解“日”字在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中的形态变化与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日”字在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中的不同形态。掌握日字旁的书写方法。
三、教学准备:墨汁、毛笔,毛毡。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要求学生准备好书写用具,强调坐姿,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字旁的写法,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五种不同的碑帖中的“日”字的写法。(出示图片进行欣赏)
(三)日字旁的书写方法
1、今天我们来学习日字旁的写法(板书课题)
2、分析日字旁的形态(1)观察日字旁的形态。(2)教师分析讲解书写的要点
(3)提示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细节。以及笔画的位置。“日”字作为左侧的偏旁时,要写得狭长。第一笔竖斜切入比,收笔处课悬针亦可垂露。横折笔画中的横结束处略停,然后折锋竖下,横细竖粗,日字旁的变化较多,一般会加长右竖。中间短横与两数相连,也可以写成点画。最后一笔横变提,收笔较轻。
3、教师示范
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纠正学生的不良执笔姿势,对学生的书写提出建议。
(四)初步掌握带有日字旁的例字的书写方法
1、引导分析“時”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1)讨论:“時”字书写时有哪些特点:(高低相称,并列有序)(2)“時”字日字旁位于右部件的中间部分,高低相称,并且日字旁向右倾斜,与“寺”中的竖和竖钩的倾斜角一致,并列有序。
2、引导学生分析“暉”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讨论:“暉”字书写时有哪些特点?(相依相偎)讲解:
3、引导学生分析“曠”的用笔与结构特征 观察欧体“曠”结构特征(主辅相谐)
4、教师归纳总结并对三个字的书写作出示范,学生仔细观察
5、讨论在三个例字中,口字旁的位置与形态有什么不同?
6、学生练习“時”“暉”“曠”,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先布置课堂作业,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再动笔书写。教师在巡视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对个别问题要个别指导。
(五)本课讲评
教师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全班展示(优秀、一般、较差),并对习作进行评价。
(1)采用先自评,在同学之间互评,全班点评。(2)教师为学生提供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的方法。
(六)课内拓展
学生课前收集一些不同笔毛的笔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后反思:通过练写,学生基本能按要求写日字旁,但是对于书写带日字旁的例字,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它们的结构,还需要继续联系。
第五篇:第2课教案
第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张丹霞 田剑 孙晶 主备人:孙晶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②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③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③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引导 教学形式:多媒体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
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承前启后。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了解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板书设计:
第二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二、女皇武则天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 课堂练习:见课件
作业布置:1.阅读下列材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上述名言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3)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2)材料中说唐太宗“夙夜孜孜”、“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唐太宗。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2)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维护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体现了他重视百姓,以民为贵的思想。(3)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2.(1)因果关系。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2)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