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雨寄北》试解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用了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寂雨时。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诗是这样理解的。教材的注脚中有:诗人当时在巴蜀,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教学参考书“中这样理解:此诗是寄给谁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妻子的,一种说法是寄给长安友人的。我们采取后一种说法„„这首诗象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从这两个理解可以看出,教材是把此诗作为思友诗理解。我以为,这样理解欠妥,意蕴分析过于表面化。按照新批评学派以文字自身作用的“细读”方式,单从字面解读,此诗亲切明快,写出了设想归后与亲友秉谈此时此地的情形。但,由于此诗主体与对象的隐在性,时空转换的限制无伦次,使此诗的真实意蕴与字表义有较大的距离,可以说是一种曲折的表意方式。
窃以为,此诗仍为抒臆诗,抒发的是一种无奈的企盼。
要解读此诗应与李商隐先贵后寒先宠后贬的人生际遇联系起来。李是才子,他的发迹得于他文才达豁,被牛党孤楚赏识,后直线辉煌。李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因牛李党争,使他清寒潦倒、远离贵官、客死汞阳。这种前后质的变化,使诗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痛。川东环境的凄清、生活的清寒,怎不叫他魂牵繁华富足的长安?政治的失意,际遇的落拓,怎不叫他痴想昔日的威风?与故交新贵的分隔,怎不叫他倍感孤独与无助?因此,在川东的此地此情此景,总企盼有人能伸援助之手,使他重回昨日的天地,对于一个受宠惯了的多情诗人,就不足为怪了。诗人在《安定城楼》中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再创辉煌的高远抱负。长安,就是诗人欲回的“天地”。然而,现实就是现实,此时的诗人只能是无奈,只能是苦笑,在痴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由此可见,“北”应指长安,指诗人苦思冥想的能发挥诗人才能的地方。“君问归期未有期”,采取的是一种委婉的手法,是诗人的扪心自问,是诗人无奈无助的感叹。第二句突出了此时之苦,秋雨夜滴,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则写出了诗人的期盼,色调也现得较明快,而这种明快则反衬出诗人那种欲求不得的挣扎心理。
诗人矛盾、烦闷、苦虑的内心世界,使此诗的意蕴沉厚晦腻含蓄,使诗的色调也灰暗与明快各半,前两句的灰暗与后两句的明快。这种笔法上的矛盾统一,又反衬出诗人的苦楚与企求。
总之,李商隐在本诗种是有所渴求的,他的渴求又是无奈的,是不能实现的企盼。如把此诗看作是爱情诗或是思友诗,那显然是不妥的
第二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泌阳)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②:泛指巴蜀之地。
③:再。【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体裁是 七言绝句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作者的介绍:
李商隐(813年—858年),男,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隐全集》以清人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冯浩详注《樊南文集》八卷、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汇合成全集,并删除笺注而成,内容全而篇幅不长,价格较低,并在书后附以李贺诗集,适合有一定古文基础而又喜爱晚唐诗文的读者阅读。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第三篇:夜雨寄北(教案)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学生朗读,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三、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四、赏析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前句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后句“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第四篇: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了解诗人李商隐的生平。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李白与杜甫吧,他们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现存有《李义山文集》,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夜雨”,表示时间,“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文题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一作“夜雨寄内”。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2、听录音朗读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听录音的同时注意划分节奏。
3、教学朗读
学生听完录音后自己大声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四、赏析内容(1)翻译全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回家的日期。巴山:这里指巴蜀大地。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来信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自己翻译,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内发表见解。(2)赏析诗句 第一句中的“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只见夫妻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
诗的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愁别绪,通过一问一答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长思念。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中何当:何时。却话:再来叙说。“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诗的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时的景况,含有欢聚的情绪。离愁是实,欢聚是虚。诗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五、深入探究(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请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某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一片黑夜迷茫,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孤独愁苦,思念妻子(友人),盼望归期。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举手回答,教师点拨。
六、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此诗用语浅显,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畅,既有民歌的质朴之美,也有文人诗表情细腻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
夜雨寄北<有家难归,夜雨涨秋池——现实
剪烛西窗,话巴山夜雨——想象>情思绵绵
第五篇:夜雨寄北教案
《钱塘湖春行》
一、解题
从题目《钱塘湖春行》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答:时间、地点、事情)
明确:“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二、作者我知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同学们感兴趣的可以课下去了解。
三、图片欣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说天上有天堂,人间有苏杭,而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其中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谓是千古绝唱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
四、朗读
第一遍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第二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注意“堤”的读音);补充完律诗的时候后让生再次朗读。
补充:律诗的相关知识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8句,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对偶、押韵)
例如本首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第1句的“西”,第2句的“低”,第4句的“泥”,第6句的“蹄”,第8句的“堤”,都押“ī”韵。
五、疏通文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初:表时间,刚刚。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好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子。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纷繁的花。没:遮没,淹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足:满足。)
PPT展示译文,让学生找出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翻译出来,请生回答。课文注释有的让生圈画标记,没有的补充在课本旁边。生齐读译文。
六、思考
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七、内容总结
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终。以“ 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 之情。
八、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最后播放水墨动画《钱塘湖春行》,此时学生更能深刻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