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

时间:2019-05-15 08:1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

第一篇: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

蒙族民间舞《提压腕组合》教学案例

教师:

一、主题与背景

学生喜动、爱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悟性较好,针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质。本课以创设蒙古的情景来贯穿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即兴创作”为抓手;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本课教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系列地音乐体验活动中,快乐自主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课例:蒙古族舞蹈组合《提压腕组合》 流程1---创设情境、启动体验

像每节课一样,我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做着准备活动,有脚腕活动和压腿、压胯等动作。

准备活动结束后,播放音乐,听完后提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好听,”学生答到。流程2----设计问题、激活体验

1、取得初步的效果,启发学生:“告诉老师,你们听到这段音乐都想到了什么?”

“辽阔的草原,马儿在草地上跑。”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继续启发学生:“老师用这段音乐为你们表演个舞蹈,你们看一看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教师表演蒙古族舞蹈,如硬腕,硬肩及跑马步等动作)我表演时同学们在下边交头接耳议论。

表演结束后我请同学来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蒙古族舞蹈”学生答到。

2、设计问题:

(1)蒙族舞蹈都有什么特点?(2)蒙族舞蹈的提压腕动律是怎样的?

流程3---实践纵情、主动体验 教师活动:

1、讲解单一动作,实际操作演练。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2、动作短句的学习,教师教授,学生模仿教师动作练习,教师指正错误动作。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设组长一人。

4、布置学习任务

在舞蹈动作学习结束后,教师播放舞蹈视频欣赏蒙古族的筷子舞、盅碗舞、摔交舞等代表性舞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学生活动:

学生分为4组,每组根据自己所学提压腕动作创编简单的队形,要求:动作有高低对比,队形不少于3个。

流程4 ——交流感悟、分享体验

1、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2、其他组成员和老师参与讨论、补充、互评。

3、全体师生共享学习成果。

这三项流程,我通过设计三个活动来体现完成: 活动1——学生表演。(学生参与体验表演活动)

活动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问题。(学生参与体验小组探究、学习、讨论过程、学习成果分享活动,教师巡视、点拨、提升。)

在这一活动中,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团队贡献智慧,不是单一个体的封闭式思考。它有利于激发个体思考的积极性,确保个体思维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同时,每个个体在团队合作中将彼此的智慧成果进行了交换与分享。

活动3——展示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其小组学习成果。其他组成员和老师参与讨论、补充、互评、全班共享学习成果。(师生参与体验全班各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分享活动)

展示分享:参与式教学方法特别倡导成果的展示与分享。这一环节主要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学习成果通过互相展示,在全体师生的范围内进行更大范围的分

享。

流程5——评价反思、升华体验

1、通过以上流程的学习、体验,总结蒙族舞蹈提压腕的特点。

提压腕动作在舞蹈中的运用,腕关节在手臂上是一个重要关节,它是连接手与臂的纽带,是肢体动作延伸的关键,提压腕动作在蒙古舞中浓缩了力量与豪爽的气质,是蒙古族风格完美体现的重要元素。

2、说出蒙族舞蹈的分类。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

3、加入简单的舞蹈编舞技法里的高低对比、队形的变化等知识。课外作业:

(1)课下练习巩固提压腕动作与组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组合。(2)回忆学过的舞蹈种类,想象腕关节在其中的应用,并能做出两个代表性的动作。

三、案例反思、评析

蒙古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应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学习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最终能使学生节奏准确,动作连贯的跳出舞蹈。

蒙古族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之一,通过电视和书本知识,学生对蒙古族多少有些了解,在教学安排上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听、看、学、赏等几个教学环节来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来陶冶学生。

本节课我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为学习舞蹈做好铺垫工作。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的硬肩、笑肩、提压腕等动作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及特点。使学生接受了美的熏陶,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要上好舞蹈课,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为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完成舞蹈课的教学任务。采取讨论的形式创编,小组展示,师生评价。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行为动力。用教师表演蒙古族舞蹈作为精彩的导入,既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音乐感知隐隐成线,音乐能力环环相扣,音乐思维不断发展,音乐情感呈螺旋型上升。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体验快乐、分享快乐中学习。

(二)、情感贯穿,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感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情感的体验必须以听觉为先导、动觉为切入。以音乐为媒介,音响为载体,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视觉媒体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在媒介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体验活动中。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落实,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高雅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

(三)、即兴创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践与创造是培养音乐能力的基础。音乐创造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广阔地创造空间。在音乐实践中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自学能力。本课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的投入到舞蹈实践中来,在通过视觉媒体的切入,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有了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发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二篇:蒙族舞蹈——《筷子舞组合》教案

蒙族舞蹈——《筷子舞组合》教案

学前教育 王文君

一、教学目的:

1、筷子舞基本动作

2、组合短句学习

3、完成《筷子舞组合》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筷子舞基本动作要领

2、能够运用蒙族舞风格表现筷子舞欢快而又抒情的舞蹈特点。

3、配合队形变化完成组合学习

三、教学重点:

1、筷子舞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使用带道具的舞蹈,因此对筷子的制作,拿法,舞蹈中筷子的朝向都应详细介绍,力求学生熟练运用。

2、筷子在不同体态,不同位置所击打出来的声音不同,要能够区分。

四、教学难点:地面部分的筷子舞动作难度较大且比较辛苦,鼓励学生努力掌握。

五、教学方法:欣赏观摩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等。

六、教学准备:蒙族筷子舞蹈的教学参考资料与多媒体播放设备。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师生问好,进入课堂教学

(二)基础训练:

1、基本素质训练(在把杆上进行压腿、压肩、甩腰等活动)

2、朝天登训练组合

3、呼吸提沉训练组合

(三)新授:《筷子舞》组合

1、基本介绍

1)筷子舞:以前是蒙族的礼仪舞蹈。常在宴会上出现。过去是男子的舞蹈。蒙族男子在酒喝到兴奋时,随手拿起桌上的筷子,跟随的音乐节奏,击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跳起欢快的舞蹈。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筷子舞演变为蒙族舞蹈的一个部分,道具筷子也变成了扎着红绸的两大把。舞台上也出现了女子表演筷子舞的身影,具有特别的韵味。蒙族的筷子舞也可以运用到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中,融合一些蒙族动律特点,加上道具,也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道具筷子的制作:准备材料:十双筷子,两条对角一尺左右的红绸,尼龙线。制作筷子舞道具,首先要准备两把筷子。一般是十双筷子,分两手拿。如果舞者是孩子,可以适当减少。筷子以竹木材料最佳,这样敲击出来的声音最轻脆。接下来要做的是,在每根筷子比较粗的一头钻一个小孔,然后用尼龙线将筷子分两组串起来,最后绑上红绸的一角扎住。这样道具筷子就完成了。注意:筷子不要扎得太紧,要让筷子尖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敲打起来的声音才会松弛好听。3)筷子拿法:双手全把握住筷子教粗的一头,让红绸和筷子尾部靠近小指一边。预备时,筷子横拿,筷子尖相对而不要朝前。

2、站立部分基本动作:

1)平步打肩:1拍走左脚,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2拍走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有转身一周,手动作同1拍。4拍动作同2拍。

2)平步打背:面5点预备。1拍走左脚,右手筷高擦背,左手筷低擦背后,拉开到右五位,左三位。2拍上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右转身面1点;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4拍向1点上右脚;双手对称第3拍动作。

3)踏步后重心位击胯:1拍右脚向右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2拍撤左脚呈踏步后重心,双手再击胯打开到三位。3拍左手筷击右肩。4拍右手筷击左肩。5~8拍对称反复。

4)展翅位击胯:

1、2拍左脚向左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后打开到三位。

3、4拍撤右脚呈小踏步,双手筷横击胯后打开到四位;上身前倾,抬头看前方。

5、6拍向前上右脚呈前弓箭步,同时双手筷经击胯后向前平举。

7、8拍左腿顺势跪地,双手抽回击胯,上身直。

5)肩胯连击:

1、2拍大八字位左脚重心,双手筷从上向下连击肩和胯。

3、4拍双手自然下垂,保持左脚重心,屈膝;上身略前倾,送右肩;眼看1点。

5、6拍上身站直左手自然下垂击左胯;右臂体前顺时针甩一个立园。

7、8拍右手自然下垂击右胯;左臂顺时针体前甩一个立园。

3、跪地部分基本动作:双膝跪地预备。

动作1:8拍完成。1拍上身左前倾,双手筷击左前方地板。2拍双手上提击双胯。3拍上身直,双手继续上提,击双肩。4拍双手提至五位。5~8拍向右前倾对称1~4拍动作。

动作2:8拍完成。1拍双手在头上向左横着击双筷。2拍双手向下走,向右横击双筷。3拍继续向下,向左横击双筷。两手臂从上向下走了一个“S”形。4拍提上身提右筷。5拍右手击右肩,左手击左胯。6拍上身左侧前倾,右手向左前擦地;左臂后摆。7拍提上身,右臂上提至右五位。8拍左手击右肩。

4、组合动作: 1、2*8:全体向8点、2点、1点,走四次平步打肩。1点走两次

1*8:竖排单数同学先左后右,做踏步后重心位击胯两次。双数同学走圆场步五位交替柔臂;四拍向前走,四拍返身向5点走。1*8:以上两组同学互换动作。2、1*8:全体面向1点,做一次展翅位击胯。

1*8:1拍变双腿跪右手托按掌位,上身前倾。从左侧竖排开始做,每排占一拍时间。如:第一排做1;第二排做2;三排做3。7拍全体双手筷击双肩。8拍上身左前倾准备。

2*8:全体做跪地筷子动作1,四组。3、3*8:做跪地动作2,三组。1*8:全体起立向1点做平步打背动作一组。4、3*8:全体做肩胯连击动作三组。横排一、三排可按5、6、7、8、1、2、3、4的顺序做。1*8:全体右转身,1~4拍面向5点做肩胯连击动作的1~4拍。5~8拍继续反复上面1~4拍,并将动作逐渐放慢,结束。

5、组合练习

1)听组合音乐,让学生们数清楚组合音乐共有几个8拍,熟悉组合音乐 2)老师先带领学生把组合动作分段练习,熟练之后再进行完整的组合动作练习3)学生自己练习,注意筷子的击打部位以及击打方法 4)整体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配合着音乐分组表演,各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九、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十、布置作业:

1、写出组合动作中所运用的筷子击打部位、击打方法

2、练习《筷子舞》单一动作以及组合,熟练筷子的击打方法。

第三篇:浅谈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蒙族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1

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蒙族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

内容摘要:

舞蹈的创作者根据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时代要求、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创作出体现自我民族特色的舞蹈,使每一个舞种裂变,得到众多异彩纷呈的舞蹈,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涵和风格相当的丰富。民间舞蹈在自身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受时间和空间双重制约的:一方面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民间舞自然伴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演进;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提供了民族的发展基础和生存环境,决定了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蒙古族的舞蹈在我国的民间舞蹈系列中占据着重要地地位,它于草原上诞生,在解放之后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和提炼走到了世界舞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了大批被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反映出了社会的变迁,而且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组合鄂尔多斯为例,分析其在蒙族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蒙古舞;鄂尔多斯;特点;教学;意义

前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蒙古草原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生活着中国游牧民族,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活,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赫赫武功和优秀的草原文化。他们喜欢在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喜爱在蓝天翱翔的雄鹰,也很喜爱天鹅和大雁。于是把民族的性格,感情和来自草原的气势,都和这些富有生命活力,矫健美丽的生灵融汇在一起。在他们所创造的众多舞蹈形象中,也总是不自觉地透漏出他们的神情,动态,心声和灵性。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历史悠久的民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的风格矫健彪悍。传统的舞蹈有:鄂尔多斯、马刀舞、安代、筷子等。这些舞蹈舞步轻捷、节奏欢快,表现出蒙古族劳动人民热情、纯朴的健康气质。建国后的蒙古族舞蹈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舞蹈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创作者个性的升华,风格各异,各有特点。

生活和舞蹈有密切的联系,不同风格特点和不同舞蹈语汇的“标准”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要想学好一种舞蹈,就需要掌握它全部标准和特点,讲究标准就要谈到‘规范化’;而所谓的谈‘规范化’就是把在生活中产生的,然后在生活中经过了众多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能明显的体现自己民族性格和生活的舞蹈特点,并将其稳固下来。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情、乐等融合成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舞蹈动作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并积极从事借鉴、继承的工作。《鄂尔多斯》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出发,它基于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从牧民驯马、骑马、挤奶、射箭、摔跤等劳动生活中,捕捉、观察、提炼并且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出游牧民族放马的典型形态,正确的把握住了舞蹈形象化的拴马、套马、骑马、飞驰等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游牧民族剽悍英武、朴实粗犷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马术高超、性格豪迈的牧民形象。

一、传统组合鄂尔多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饱受磨难的牧民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在生活逐渐好转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更希望通过舞蹈反应反应自己的新生活。因此,贾作光等老一辈艺术家曾多次到游牧民族的牧区体验游牧生活,经过长达两年的准备,于1953年的春天开始了他们的编创工作。他们通过借鉴苏联艺术家的创作民间舞的经验——民间曲调的舞蹈节奏和他们的民俗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创编,来表达“鄂尔多斯”人民热爱劳动的形象和坚强勇敢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喇嘛舞和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是作品的动作素材。喇嘛舞动作粗犷,表现力强,编创工作者选取了“鹿神”“散黄金”等等这些动作,并进行整理,发展变化,创造出富有现代感的人物形象。女性的动作中,很多都是通过提炼生活中的骑马,挤奶等劳动动作,然后融合蒙古族一些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展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使蒙古族的舞蹈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舞台是《鄂尔多斯》,创造了中国舞蹈当代新形势的艺术。原生态的舞蹈被贾作光先生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并且在此后建立了一套训练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体系,给蒙古族舞蹈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传统舞蹈《鄂尔多斯》中深深地感受到创作是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但却不是单纯意义的模仿,是将具体形象动态优化、韵律化、美化,将牧民性格和舞蹈的技巧紧密地凝结到一起。使“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得到真正体现。因此该时期舞蹈的创作不论是模仿还是观察,都更加强调舞蹈形象的“舞蹈本体”和“生活源泉”。

二、蒙族舞蹈的风格及学院派蒙族舞蹈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历史悠久的民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稳健有力、热情奔放、彪悍矫健、节奏欢快,具有剽悍、粗犷、庄重、质朴的特点。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总体可分为三类:一为宗教祭祀性舞蹈;二为自娱性舞蹈;三为表演性舞蹈。

蒙古族传统的舞蹈有: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马刀舞等。安代舞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可以自由地抒发思想感情的集体舞蹈,韵味深厚,曲调悠扬婉转。盅碗舞和筷子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流行。筷子舞是喜庆欢庆节日时,由一位舞者在弦乐和人声伴唱下,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盅碗舞也是在喜庆节日由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也叫打盅子。这些舞蹈舞步轻捷、节奏欢快,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热情、纯朴的健康气质。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舞蹈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创作者个性的升华,风格各异,各有特点。

生活与舞蹈联系的非常密切,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和不同舞蹈语汇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要想学好一种舞蹈,就需要掌握它全部标准和特点,讲究标准就要谈到‘规范化’;而所谓的谈‘规范化’就是把在生活中产生的,然后在生活中经过了众多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能明显的体现自己民族性格和生活的舞蹈特点,并将其稳固下来。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情、乐等融合成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舞蹈动作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并积极从事借鉴、继承的工作。《鄂尔多斯》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出发,它基于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从牧民驯马、骑马、挤奶、射箭、摔跤等劳动生活中,捕捉、观察、提炼并且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出游牧民族放马的典型形态,正确的把握住了舞蹈形象化的拴马、套马、骑马、飞驰等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游牧民族剽悍英武、朴实粗犷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马术高超、性格豪迈的牧民形象。

三、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学院派蒙族舞蹈教学中的训练价值

蒙古舞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鄂尔多斯作反映了民族的团结与安定,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历史的灿烂文化,学院派蒙族舞蹈教学的重要训练价值如下。

(一)推广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正确地认识蒙古舞的其情感因素及空间原理

不仅蒙古舞,甚至是任何民间舞都有自身的动作法则。在蒙古舞、民间舞教学中应推广和引进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用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绘制蒙古舞的舞谱,这是一项需要一定的资金的系统工程,并且需要舞蹈理论家、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它是可以带来巨大成果的一项改革。在充分理解蒙古舞的人体自身的运动空间原理、蒙古舞的动态、蒙古舞的“空间形成法则”、情感等因素后,然后正确地把握住蒙古舞特有的内涵,认识蒙古舞草原风格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领悟、认识能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

每一位老师都强调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笔者认为,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应包括生活体验与教学相结合,舞蹈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表演与教学相结合。就像前边所说的,民族性是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特点,而民族性与该民族的民族传统、居住环境、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不走出校园,就不能正确认识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这就会使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落伍。要想体会到蒙古舞站姿的意义就必须站在草原上。要想理解蒙古舞的节奏就需要去看万马奔腾。边欣赏雄鹰翱翔边挤奶、拎奶桶,才能明白手臂翻动、手指变化的奥妙。一个以表现马为主题的舞蹈创作,若演员甚至是创作者都没有去过草原,游牧生活也没有亲自体验过,没有骑过马,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灵魂。舞蹈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深入民间,进行风土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由此,才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加强对原生态风格、对作品的理解。

(三)注重民间(蒙古)舞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加深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

蒙古舞教学自身与理论教育对学生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培育问题有关。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以往就经常提起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在此提出该问题是为了强调除了文化课之外,民间舞教学本身也应承担起提高、培养学生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责任。学生的文化素质跟不上去,一般人们普遍认为是文化课没有学好造成的,将责任全部推给了文化课。其实,对学生理论修养的培育问题本身就应该包含在专业教学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加深对民间舞原生态风格认识。

在民间舞教学中使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认识进一步加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上述的第一个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蒙古舞教学中讲解蒙古舞空间原理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舞谱及图表把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记录下来,与此同时,学生还需用舞谱及图表记录自己及他人练习中的动作,再由学生自己将3种舞谱(他人为自己记录的舞谱、自己对自身舞蹈动作运动方向之记录、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之舞谱)进行对比,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正确认识蒙古舞的自身及原生态风格存在的不足。专业课的训练在此时也可以进行,同时这也是训练学生的理论修养。

此外,学习传统蒙古族音乐文化等相关的艺术形式,阅读蒙古古典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阅读史诗《江格尔》、《格斯尔》、《蒙古秘史》等,要想正确理解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阅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四)蒙古舞教学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

群舞在传统蒙古舞中就极为被重视,就好像鄂尔多斯的筷子舞。群体性本身就包含于原生态风格之中。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护民间舞原生态风格。

每一个学生的位置以往民间舞教学中总是固定不变的。在排练、教学中如此,在比赛、演出中依旧如此。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的特点难以被另一个学生正确了解,优秀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自己的长处,同时也看不到其他同学所展示的魅力和空间,自身所处空间的优点更是不能被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发现。群体性正是一些传统民间舞的魅力所在,群体的努力才能使某些原生态风格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蒙古舞中传统律动特点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安排让学生体会不同空问所展现的价值,尝试不同的位置,去全面领悟蒙古舞特有的原生态风格的内涵。

四、蒙古族教学改进展望

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鄂尔多斯,学生们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须接受蒙古舞的正规训练。要想跳好蒙古舞就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们要了解蒙族的舞蹈语汇;了解蒙族的生活习性。提升到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蒙族舞蹈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这样才能全面掌握鄂尔多斯。以下是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几个步骤: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马背民族”是蒙古族典型写照,茫茫大漠和漫漫草地塑造了蒙古族男性永不言败、勇敢、豪放、倔强、剽悍、伟岸的性格特征,马背游子的足迹遍布穹庐的天宇之下。典型的狂放的生活习俗和游牧文化,造就了不羁的男性个性。马是他们的生活中唯一可以依托与信赖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在蒙族舞蹈训练中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肢体训练,使得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它的目的,要求训练者全面把握住蒙族舞的动态特征。肩、臂和腕是蒙古舞蹈的风格中在动态上体现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因此肩、臂、腕是蒙族舞的肢体训练中着重要求学生们下功夫的地方。蒙族舞中有耸肩、弹肩、柔肩、抖肩、甩肩六种“肩功”,要想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就不应去寻求捷径,而应踏踏实实的从单一的硬肩开始训练。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的统一性,所以必须规定训练步骤。在练习蒙族舞的肩部动作的过程中,必须记住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由简单到困难的艰苦训练中练就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刻苦的训练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弹性、灵活性和力度韧性。同样,训练者在训练臂碗是,也应该从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起。在练习者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从零开始,稳扎稳打之外,还应学习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舞蹈的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变成一种概念性的反射是对训练者的基本要求,即幅度大、慢延续慢发力、呈连续不断的波浪起伏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硬肩、弹肩则应有幅度小、有棱有角、快发力、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了解各肢体动作之后,还要始终将蒙族舞蹈动作的基本韵律牢记于心,总结如下:肩部动作灵活、富有弹性、丰富;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推身、靠身和摆身的动律。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做各种步伐时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

马步的训练是一种腿与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特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更加敏捷和灵活,还可以使练习者具备跳跃的能力和完成技巧。在训练过程学生需要一直保持一种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和基本形象,通过这种形态、情感、发力、运气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韵、圆线、圆形、”的风格特征。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蒙古族音乐,自如掌握鄂尔多斯的节奏

节奏在所有的艺术中都有表现,尤其是在表演艺术中更加明显。节奏是舞蹈中舞蹈感情、力度的基础。因此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就需要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并且可以把它视为对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在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蒙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接下来任务就是学会将节奏处理到恰到好处,力求淋漓尽致的发挥出蒙族舞的气质,使蒙族舞的表演达到尽善尽美。如果说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处理节奏就是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圆润总体的表演水平。标志着把握肢体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就是处理节奏。作为一名舞蹈表演者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幅度的快慢与动作,力量的对比,不断深化舞蹈意识,圆润舞技。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幅度和强弱、快慢、力度、大小、高低、轻重的对比和变化,重复与交替,导致体现出含有各种感情的动作姿态,注意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节奏将各种动作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来表现舞蹈的内容,并且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生命离不开呼吸,就像舞蹈离不开节奏,聪明的舞者要想构造舞蹈就需要恰到好处的控制节奏,正如使生命顺畅而稳健就必须调整呼吸一样。另外,在学会从舞蹈本体上下功夫处理节奏的同时,也要对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以及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修炼培养节奏意识的有效手段。

(四)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蒙族舞的基本动态被掌握了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新的内涵注入到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中。蒙族舞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了自己的精神特征,主要表现为热情、勇敢、爽直的性格,将这些精神特征反映在舞蹈中,需要把“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同学们要牢牢的把握住这种气质,如果以环境因素作为考点,当然最好能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草原中去体验、去生活。就像贾作光老师,只有在表演时的完全的投入,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舞蹈的情感表达。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从关注、学习、体味草原原生态文化做起。只有表演者将蒙古族的原生态草原文化意识在自己的思维的内部扎根,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舞蹈中表现出蒙族的“那一个”气质来。实际上,舞蹈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这个意义层面上讲,我们在跳着这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时,我们也在演绎着这个民族自己的文化,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对舞蹈演绎的好坏,并且决定能否体现出该民族自身的情感特征。这里所说的“气质”,要想给学生加强蒙族文化意识,我们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要把握住蒙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动态形象大雁、鹰、马的习性还有它们的神韵气质。比如蒙古民族对大雁和鹰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并将它们视作理想、生命、吉祥的象征。学生要想了解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就要通过书本去学习知识。然后关注这些生活习性和这个民族的生存意识相互关联的东西,例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坦荡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在蒙族舞蹈中,面部表情、眼神、脚步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立体化的视觉,而所有这些都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眼睛时而俯临前方,时而极目远眺,表情坚毅而又明朗豁达,这一切体现出这个民族舞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素质,另外还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学、在自己的心里建造一个蒙族民族文化的实体,做到这些后表演时对蒙族舞蹈的气质把握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综上所述,要跳好蒙古舞,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必经过以上这些阶段:认认真真的学习,踏踏实实的进行肢体训练、气质培养和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握。通过这些分析,以上几个境界都是层层递进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前者则因为某种基础性对后者的训练形成一定的实践规范,各种学习不可偏废,都要稳扎稳打。

结论:

蒙古族舞蹈历史悠久,大家高兴了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具有粗犷、剽悍、庄重、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蒙古舞的舞步轻捷,节奏明快,在一扬鞭、一跳跃、一挥手之间饱含着蒙古人的热情、勇敢、纯朴、剽悍和粗犷,表现了他们豪放英武的气质和开朗豁达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蒙古族民间,酒和歌舞密不可分。可以说蒙古族是一个以歌舞为伴的民族。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因为长期在绿色草原上生活,他们从事着游牧活动,逐水草而居。蒙古族人民在这种生活过程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艺术。在他们的生活中,歌与舞同他们游牧的生活密不可分,反映着所固有的游牧民族风格和个性。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因民族个性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它以不同的手足的舞动、动律,表现着不同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如《鄂尔多斯》等正是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升华从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上乘之作。由于蒙古民族居住在广阔草原,因而各地舞蹈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虽然各地舞蹈风格有一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有较强的统一性。在教学中把握这种统一性之中的舞蹈风格,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贾作光著.《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2]陈卫业 纪兰蔚,马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3]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舞蹈杂志》.2007.7

英文摘要 Abstract

Dance creators according to personal experience,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other factors made a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self dance, let each species fission many colorful repertoire, as bloom on the stage。Folk dance is a 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s variety meaning and style is very rich.Folk dance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subject to spatial and temporal dual constraints:a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rovides a 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dance style formation has a decisive role;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hange constantly folk danc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The dance of the Mongolia nationality in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olk dance, it was born on the grassland,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the art workers extraction processing onto the world stage,I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birth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s favorite classical repertoire, the repertoire that reflects the social changes, but also influenced by era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rdos as an example, in its analysis of the Mongolian Dance Teach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Mongolia dance;Erdos;characteristics;teaching;significance

第四篇:版式设计-图形-图形的组合-教学案例.

《版式设计》子项目

“图形的组合”教学案例

【任务名称】:绘制图形进行组合

【任务要求】:对用工具绘制出的两种图形进行调整,然后进行组合 参考效果:

第五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案例评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张波

执教 道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韩建会

评析

1、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动脑分析拆分的方法,主动参与,学会和同伴合作交流,从而得出求组合图形的方法。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观察、比较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拆分组合图形,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激趣导入。

1、教师课件展示用七巧板拼出的美丽图案,向学生直观展示用己学过的平面图形可以拼出各种图案。

2、请学生上台用七巧板拼图。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评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完用七巧板拼出的美丽图案后,让学生到展台上拼图,这是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好方法,只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弄清楚学生的情况,导致学生没能拼出什么形状来,然而教师也没有在这里采取补救措施,直接就跳到了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拆分中队旗的方法。建议是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用七巧板拼一拼,再来课堂上展示,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合作探究,学会拆分组合图形。

1、课件出示中队旗。

2、学生分小组讨论,将中队旗拆分成己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几种折分方法?

3、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4、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拆分方法。

5、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组合图形。

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评析: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拆分中队旗的方法时,教师给足了学生时间,学生在交流时也做到了各抒己见,是有效的活动。如果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梳理好组员的方法,并做好发言记录,对于同样的方法不重复,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这样的话小组交流时更有效,也省时。)

三、运用拆分,学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例题:求一间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分小组讨论,看看有几种折分方法,并分别求出面积。

3、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4、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拆分法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共三种求法,具体拆分见课件)

(评析:全班汇报交流时采用了“活力课堂”的形式,学生的介绍结合了学具的演示,能让下面的学生一目了然,发言后的补充很到位,有知识的交流,也有个性发展的建议,说明了学生是在认真倾听,而且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足之处是学生在介绍方法时没有配合,存在重复的方法,以及声音不够响亮等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在组内交流时先梳理好方法,进行归类后再汇报的话,效果肯定更好!)

四、巩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课件出示练习,求中队旗的面积。

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学生独立解后让学生汇报用了哪些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拆分(共有4种算法,具体拆分见课件)。这样即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动脑,观察、方面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环节可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安排讲解的详略。

五、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1、引导学生总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关键。方法:一分图形

二找条件

三算面积

关键: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2、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评析: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的环节,有知识的回顾,也有方法的回顾。)《组合图形的面积》课堂评析

新理念提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确地认识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张波老师在这节课中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课前学习,到课中交流,作品展示,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他从课前学习、情境导入、小组交流、资源暴露、知识及方法梳理、实际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学生的一思、一言、一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仅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而且在学习方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早知道的有效布置

张波老师在课前安排了学生在家用七巧板玩拼图的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组合图形含义的理解。

接着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关于组合图形的经典问题:让学生对熟悉的中队旗进行“割补”与“添补”,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学具或画一画,把自己方法清楚地展示出来,加上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正是因为在布置了具体而又详细的课前作业,学生才能顺利解决这两个问题,为课堂上的小组交流作好了铺垫。

二、课中小组交流的有效组织

课一开始,张老师让学生展示了课前的成果,也就是用七巧板拼图的游戏,学生个个情绪高昂,教师适时出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很快进入了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小组内交流“课前早知道”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如何把中队旗的形状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在交流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是“活”起来的,学生有序地一个一个发言,而且有结果也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大班额的集体中,这种交流形式是十分有效的。有了这个过程,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也有了初步的“优化”方案。

三、课中全班交流的有效倾听和补充

接着,张老师有选择地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到台上和大家交流,小组中的小组长有礼貌地和大家招呼:下面由我们小组和大家交流。接着一个一个轮流交流了自己的方法,一边用自制的学具展示,一边向大家详细地介绍想法,交流完了以后,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还有什么建议?接着下面的同学各抒己见,有对小组中方法的质疑,有对小组成员具体表现的评价,评价各不相同又点点到位,说明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倾听,在这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促进了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说这是数学课堂中的精彩生成!

四、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寻求价值信息

张老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一个倾听者、引导者,学生在小组交流时,他在关注孩子们的交流情况及大致方法的了解;学生在发言时,他适时点拨,比如当学生们说到把“房子”组合图形拆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及三个三角形时,他及时组织学生思考,有什么想法,学生马上想到了方法的优化;学生发言结束后,他又及时对大家的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体会到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张老师自始至终都注重了方法的指导,课前学习中,有方法的提示;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时时透露着自己的方法;在课堂学习的结束,不仅让学生谈到了问题的解决,也谈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最大的亮点是张老师把课的内容与课堂的组织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下载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案例维族《体态动律组合》

    维吾尔族民间舞《体态动律组合》教学案例 教师: 一、主题与背景: 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民间舞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把握作品、理解作品、再现作品、创编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学......

    《形体的组合》教学案例及反思

    《形体的组合》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

    一年级第一学期形状的组合教学案例.

    一年级第一学期《形状的组合》教学案例 一、研究的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为学生设计了“招待客人”的故事情景,使学生从兴趣中出发,在制作中体验快乐,并且能够与大家一起......

    《组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想是:教学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从学生站队(实践活动,活动认知)的直观动作认知到画线段图进行形象的图形认知,最后抽象出......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 ———————————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 授课教师:董靖 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 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

    组合图形教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杨志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9页“组合图形的面积”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割......

    组合图形教学设计

    《组合图形教学》设计 团结小学 王绪来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例题和练一练,以及课后练习。 教材分析:实际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很多物体,它们的表面积都不......

    组合教学设计[最终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1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的第7至9题。 教材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对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