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 我们少数与多数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尝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要求: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1.“我们”——某一生命个体或某一群体。(“我”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思想者的风采,改革者的品格,某一民族、某一政党、某一种文化文明的处境„„)
2.“少数”与“多数”——力量地位的对比(弱势与强势、边缘与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差异„„ “少数”与“多数”的力量对比,是否“少数”者一定居于弱势、处于边缘,而“多数”者则一定居于强势、处于主流?他们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数时需要勇气,是多数时需要宽容?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①少数者处于边缘,力量弱小,却行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数者掌握话语的优势,守成的力量强大,成为时代发展的阻力。少数被多数围攻,真理被权势压迫,维新被守旧诟病,此时,作为少数者有没有勇气坚持,坚持真理,坚持梦想,坚持信仰?而作为多数者有没有胸怀包容,包容异己,善待批评,尊重对手? ②少数会变为多数,劣势会变为强势,当少数者由边缘进为主流,随着地位的转化,精神品格也要随之变化。当初备受孤立,有勇气坚持自我、信守信仰固然不容易,那么现在权势在握,人多势众,有宽容之心善待异己则更加艰难。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它需要有一种唯真理是从的使命感,需要有对生命尊重和关怀的大同情。
③少数者掌握权势,多数者一无所有,少数者成为社会的精英、居于主流,而多数者却不断被边缘化。对于少数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勇气,反而是宽容,是尊重,是关怀;对于多数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宽容,反而是勇气。权利靠自己争取,沉默只会不断地走向被奴役。
3.“勇气”与“宽容”——什么是勇气?“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迎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寅初)“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是由内而外的,是源自内心的强大,源自对真理的信服,对梦想与信仰的热爱;源自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与对文化的尊严的执著。心中唯有真理,唯有倾注了全部生命热情的梦想与信仰,才能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也不唯俗;才能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有不盲从、不依附的人格,才可能泰山压顶不折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什么是宽容?“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狄德罗)宽容是一种能力,宽容也是一种自信,它源自开放的胸怀、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观念、尊重的思想。大权在握者、沉默的大多数往往缺乏这种精神,往往以势压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信奉的价值当成是普适的价值,以强力推行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权势与世俗的暴力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那摧木之风、湍堆之岸,往往将社会的优秀人物、卓越的思想当成是异端、叛逆,必欲除之而后快。
立意角度
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 视角1.寂寞圣哲——傲立时代的潮头: ①我思故我在:思想者的风采
思想者永远是少数,但为了思想的权利决不盲从于多数,决不屈服于压力,尽管“倾听我的耳朵,要在两百年后才出世”(尼采),独立苍茫、无人喝彩的孤独和寂寞,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也不能使他们退怯 ②改革是少数人的破冰之旅
守成的力量无比强大,却有少数的仁人志士,力肩梦想,变革现实,不懈进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管他前面是地雷阵、万丈断崖,也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③“我一个都不宽恕”:独与世俗叫阵的决绝
与世俗为敌,与沉默的大多数作对,决不苟同流俗,决不随波逐流“我的活着,就是要让他们皱眉” 视角2.守望家园——养护心灵的绿地 ①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之中,做一个清醒者
众人奔竞利益,乐此不疲,而颜回却安贫乐道,处贫贱而不移,居陋巷而不改钻营权势,征逐利益;世风的围攻之下,庄子却安然独钓,守护心中的明月;沈从文,做不了时代的逐浪者,那就退守心中的边城,回望逝去的美好。
②不断被娱乐化的现代,将自我放逐,让心灵沉静尘世生活的中心,永远是欲望离红尘愈远,离心灵愈近,让脚步慢下来,直到停止,然后静静地思考、回味和体验 ③最后一个匈奴:日渐消逝的文化的苍凉与坚守的孤绝 视角3.张扬个性——永做天地之中的“这一个” ①敢于标新立异,决不盲目从众
②坚持自我,决不因多数人的反对而放弃自我,放弃独特的个性 “越来越多的人活得像一个人,像别人的替身;越来越多的人生像一场抄袭,像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王开林)视角4.追寻梦想——那孤独前行的背影
不惧嘲笑,不畏风寒,冲破阻力,为梦想而孤独前行,执著不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却不改初衷,依然坚守
二.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视角1.感谢反对者——不因反对者是少数而无视甚至压制 视角2.理性地对待不同的声音,尊重少数人的思想 视角3.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不做逆来顺受的大多数
众多的视角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我们就可以在写作时游刃有余。
【精彩范文一】
守望者,守住未来
鲁迅有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就是在警示我们,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有针砭时弊的声音,要有敢于直谏的守望者,来守住人们的未来。
当我们是少数时,仍然要有勇气发出“时代的声音”。有这么一个守望者,他有知识有胆识有勇气,看到了人们餐桌上的危险。于是,他不顾黑夜的恐怖、上司的压迫、不法商家的报复,在半夜蹲在臭气熏天的小沟旁拍摄取证,只为揭发“地沟油”事件。他就是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尽管“揭黑”会给他带来事业的封杀、家庭的不安、甚至是生命危害,但他也毫不退缩,无所畏惧。只为了守护百姓餐桌上的清明、健康,守护国人明天的幸福。
我们的餐桌需要守望者,我们的食品安全需要守望者。同样道理,一个国家如果想要繁荣和发展,就必须有来自“守望者””的声音,那些可以反映国家弊端的不一样的声音。古有商鞅不畏强权,不惧贵族施压,冒着生命危险,力排众议说服秦王进行变法,终于赢来秦国的强大。近代有戊戌六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肩负起国家繁荣昌盛的重担,即使可能遭遇家破人亡也毅然决然进行维新变革。今有总书记坚决落实“反腐””计划,面对各种困难也不动摇,使众多贪官纷纷落马。美国白宫“最会折磨总统 ”的记者海伦·托马斯即便面对总统,也敢十分犀利地提问当下最尖锐的社会问题„„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守望者 ”,我们的社会、国家、世界,才会更加的清明、健康、繁荣,美好的未来才得以开启。
当我们是少数时,仍然要有勇气发出“时代的声音”。诚然,做“守望者”的确会招致麻烦,也许会招致事业衰败,也许会导致家庭破裂,但是,一个时代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那些“时代的声音”。守望者们敢于说人们不敢说的话,敢于做人们不敢做的事,但这些“言””与“行””并非方舟子般搬弄是非,惑乱人心,并非如某些网络“大V”般混淆事实胡编乱造,而是如闻一多般为了国家的法度与昌盛愿意牺牲自己,如王海般十五年来坚持打假,即使遭受报复也不动摇。“守望者”发出的“时代的声音”是有依有据,是为了时代的发展与繁荣,着实令人敬佩。
守望者之于人,就如一面指路牌,警示人们误入歧途;守望者之于社会,就如一剂良药,时时消退弥散的戾气;守望者之于国,就如一支厉鞭,激励着国家找到弊端,向前发展。世界需要“守望者”,需要“时代的声音”,这样才能找到并解决存在的弊端,人类才能迈入更文明的社会,才能守住人类的未来。让世界多些守望者,一起守住人们的未来!
点评:本文立意准确,把握了材料的精髓。作者从时代、国家、社会需要守望者入手,着眼的角度很高。其二,论证层层深入,鞭辟入里;辩证分析,使说理严密周全,富有分寸。其三,语言精辟优美,形象生动。如“守望者之于人,就如一面指路牌,警示人们误入歧途;守望者之于社会,就如一剂良药,时时消退弥散的戾气;守望者之于国,就如一支厉鞭,激励着国家找到弊端,向前发展。”等,字字珠玑,凝练准确。
要有宽容的胸襟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题记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曾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是的,特别是当我们是多数时,更应该理性地对待不同的声音,尊重少数人的思想,这就必须要有宽容的胸襟。
宽容似一缕清风,可以吹散他人心底的阴霾,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
杨澜曾问王光美这样一件事:当年六岁的儿子当着你的面唱打倒刘少奇的儿歌,这个教他的人一定是身边工作人员吧,你就不做任何调查吗?王光美却淡淡地说“查出来,这个人不就完了吗?”王光美身陷囹圄12年,丈夫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可她昭雪后从未想过“报复”二字。她的心虽在流血,但她那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不仅赢得人们的尊敬,更让迫害她的少数者无地自容。宽容如一场及时雨,可以给干涸的心田以滋润,使人倍感生活的温馨。
一位老妈妈在他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
老妈妈的宽容,可以说 “网开一面”,给爱一条生路,让丈夫深切地感受到婚姻、家庭的温馨美好。老妈妈用宽容道出了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人生的其他方面不也是如此吗? 宽容似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尘封的心灵,化解往日的恩怨,让人肃然起敬。
南非民族英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受到残酷的虐待。谁也没想到,曼德拉出狱当总统的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尊贵的客人,然后把他当初在监狱里看守他的3名狱警也隆重介绍给大家。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
巴金说:“用谅解、宽容的目光和心理看人、待人,人就会觉得葱茏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处充满温暖、慈善、友爱、同情。”就像王光美、老妈妈、曼德拉等一样理性地对待不同的声音,尊重少数人的思想,让人世间充满了温馨,所以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景仰。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特别是当我们是多数时,更应该理性地加以对待。【点评】从材料作文中,作者选取后一分句的角度进行立意,提出“特别是当我们是多数时,更应该理性地对待不同的声音,尊重少数人的思想,这就必须要有宽容的胸襟”这一中心论点并从三个方面地进行论证阐发,结构清晰、自然,论据典型新颖。卒章总结归纳,铿锵有力,使观点得到强化,是一篇较有特色的议论文。
拓展相关素材
◎在美国波士顿竖立的“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德国神父马丁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铭文:“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多人反对,不以为意,左思坚持自己的梦想,孜孜纥纥,兀兀穷年,以十年之力创作《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人皆称誉
◎艾菲尔铁塔初建的时候,遭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但设计者艾菲尔并不因此而放弃,而是力排众议,坚持以钢铁结构来建造,终于让它成为了工业革命的象征,成为了巴黎的地标
◎面对国家的罪恶,军方的错误,左拉敢于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为素昧平生的小人物施以援手,与强大的国家机器相对抗,即使坐牢、遭放逐也不改变自己愤怒的控诉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站出来,执著于信念,正视淋漓的鲜血
◎北大校长马寅初在建国初期提出新人口论,顶住主流话语的压力,决不因自己势单力孤而举手投降,放弃自己的思想为了真理,“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
◎文革期间,梁漱溟的书籍、字画等被红卫兵焚烧,他倔强地说:“书籍可以烧毁,思想是销毁不了的”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造反派逼梁漱溟表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批林,不批孔”,矛头指向他,被批斗、被围攻,但决不随声附和,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陈寅恪的狷介: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决不作,违背自己意愿的话语决不说信守学术独立,秉承思想自由,以生命践行自己的信念,一生不写溜须拍马之文,一生不说歌功颂德之话,自居边缘,甘于寂寞,书写一代史家之良知
◎傅斯年一生率真,愤世嫉俗,痛恨贪官污吏,决不因他们人多势众,势焰熏天而退怯,而三缄其口,而敢怒不敢言他曾经在国民参政会上对当时的权贵宋子文、孔祥熙大骂他们的贪腐,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读书人的风骨
◎当大多数同伴反对自己,阻挠自己,嘲笑并挖苦自己时,海鸥乔纳森并不因此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而是勇敢地飞出去,超越平常的生活,历尽艰辛而不辍
◎哥伦布的探索,布鲁诺的执著,詹天佑的坚持,哪一个不曾与大多数人的势力相交锋?他们无畏地前行,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征途,或锲而不舍,其勇甚矣!
◎孔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多数人不够宽容的结果
◎三峡建设的成就,既来自那些建设者的贡献,那些反对工程上马的人也功不可没,他们虽然是少数,但是没有他们的反对和批评,没有他们的监督和提醒,就没有工程的胜利完工要向敢于说不的人致敬!要让世界拥有更多的声音,用同一种声音说话,用一个大脑思考,是时代和社会的不幸
我们这些多数人
有一句话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这句话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气又有宽容,但窃以为,其本质是怯懦和不宽容。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错了。这句话有个潜在的意思:少数人处于弱势,所以需要勇气,多数人处于强势,所以需要宽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凭什么多数人就是强势的,而少数人就是弱势的呢?不,我觉得事实常常恰恰相反,少数人往往是强势的,居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往往是弱势的,处在社会底层的。自人类有社会以来,哪种社会形态,是由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哪种社会里面,是多数人掌握了占多数的财富的? 在人类社会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总是少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只是把这一拨的少数人换成另一拨的少数人而已。陈胜吴广们一开始的想法总是很简单的:不起义,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当多数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数人也可能头颅不保。但每次起义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刘邦们取代了嬴政们,司马们取代了刘邦们,然后是李世民们,赵匡胤们。
也许有人要说,布鲁诺,哥白尼这些天才不是被当时的多数人迫害了吗?我要说:又错了!能迫害这些“宗教异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少数人的权利机构。而那个时代的多数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鲁诺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说:他们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如果不是这些先驱们的非凡勇气,我们可能还活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总是少数人。但这些天才,离不开滋养他们的多数人,他们是靠智慧和勇气从多数人里面走出来的。如果不是城市的兴起,如果不是市场的繁荣,科学的种子就很难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为什么会兴起,市场为什么会繁荣起来?那是因为十字军东征,少数特权等级们放松了对多数人的压迫,领主们不得不向低贱的商人低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我们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数人给多数人多一点的空间,一些宽容,文明就可能茁壮成长。中国也有一句话很出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言下之意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有时也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需要对多数人报以必要的宽容,然而这也基于多数人潜在的有可能爆发的勇气。
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多数人变成了房奴,菜奴。那些吃着地沟油的平民,喝着三聚氰胺奶粉的幼儿,砸锅卖铁去黑砖窑寻找儿女的父母们,那些自焚的钉子户们,蜗居在城市里的穷二代们,他们都是多数人。为什么要呼唤他们的宽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着高额退休金和养老金的高官们,他们是少数人。他们需要什么勇气?
对于我们这些多数人,社会的草根大众,宽容这种美德太奢侈。勇气,才是我们需要的。当你看到别人的权利受到践踏,看到社会种种不公,也许你会选择沉默,群体性的失声在目前环境中并不少见,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沉默是中国人的通病。但沉默并不代表认同,我们呼吁沉默着大多数拿出点勇气,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宗教裁判的烈火,但至少,在面对黑暗和不公的时候,不要像阿Q一样,把自己的恐惧当成宽容。
第二篇:多数和少数物理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效益,应该指被教育对象整体的效益。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对象的整体中一般会有多数的“中间”和少数的“两头”。教学既要面向中间,也要抓好两头。只抓“两头”不管“中间”虽然不对,但对“两头”也要充分重视,不处理好“两头”,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如“上头”的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不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要求水平,如果不引导他们拓宽课本知识,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教学效益有所损失,同时也因为他们学习过于轻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影响整体的学风。
我采用的方是,课内重点放在中间,课内教学水平以中间多数为对象设计,使他们得到满足。少数的上头学生,允许他们不听课,离开课堂自学,使他们充分地利用时间。下头学生,进行课前辅导,要求他们预习,努力跟上课堂教学的进度。课外重点放在两头,对上头学生,指导他们阅读参考书,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参加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并在整体中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对于下头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接近多数的水平。
第三篇: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少数与多数(范文模版)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少数与多数[1]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尝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要求: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1.“我们”——某一生命个体或某一群体。
2.“少数”与“多数”——力量地位的对比。是否“少数”者一定居于弱势、处于边缘,而“多数”者则一定居于强势、处于主流?他们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数时需要勇气,是多数时需要宽容?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勇气”与“宽容”——什么是勇气?勇气是由内而外的,是源自内心的强大,源自对真理的信服,对梦想与信仰的热爱;源自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与对文化的尊严的执著。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能力,宽容也是一种自信,它源自开放的胸怀、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观念、尊重的思想。
【参考范文】
我们这些多数人
有一句话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这句话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气又有宽容,但窃以为,其本质是怯懦和不宽容。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错了。这句话有个潜在的意思:少数人处于弱势,所以需要勇气,多数人处于强势,所以需要宽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凭什么多数人就是强势的,而少数人就是弱势的呢?不,我觉得事实常常恰恰相反,少数人往往是强势的,居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往往是弱势的,处在社会底层的。自人类有社会以来,哪种社会形态,是由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哪种社会里面,是多数人掌握了占多数的财富的?
在人类社会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总是少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只是把这一拨的少数人换成另一拨的少数人而已。陈胜吴广们一开始的想法总是很简单的:不起义,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当多数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数人也可能头颅不保。但每次起义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刘邦们取代了嬴政们,司马们取代了刘邦们,然后是李世民们,赵匡胤们。
也许有人要说,布鲁诺,哥白尼这些天才不是被当时的多数人迫害了吗?我要说:又错了!能迫害这些“宗教异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少数人的权利机构。而那个时代的多数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鲁诺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说:他们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如果不是这些先驱们的非凡勇气,我们可能还活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总是少数人。但这些天才,离不开滋养他们的多数人,他们是靠智慧和勇气从多数人里面走出来的。如果不是城市的兴起,如果不是市场的繁荣,科学的种子就很难在中世纪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为什么会兴起,市场为什么会繁荣起来?那是因为十字军东征,少数特权等级们放松了对多数人的压迫,领主们不得不向低贱的商人低头。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我们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数人给多数人多一点的空间,一些宽容,文明就可能茁壮成长。中国也有一句话很出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言下之意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有时也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需要对多数人报以必要的宽容,然而这也基于多数人潜在的有可能爆发的勇气。
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多数人变成了房奴,菜奴。那些吃着地沟油的平民,喝着三聚氰胺奶粉的幼儿,砸锅卖铁去黑砖窑寻找儿女的父母们,那些自焚的钉子户们,蜗居在城市里的穷二代们,他们都是多数人。为什么要呼唤他们的宽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着高额退休金和养老金的高官们,他们是少数人。他们需要什么勇气?
对于我们这些多数人,社会的草根大众,宽容这种美德太奢侈。勇气,才是我们需要的。当你看到别人的权利受到践踏,看到社会种种不公,也许你会选择沉默,群体性的失声在目前环境中并不少见,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说沉默是中国人的通病。但沉默并不代表认同,我们呼吁沉默着大多数拿出点勇气,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宗教裁判的烈火,但至少,在面对黑暗和不公的时候,不要像阿q一样,把自己的恐惧当成宽容。
【写作素材】
◎多人反对,不以为意,左思坚持自己的梦想,孜孜纥纥,兀兀穷年,以十年之力创作《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人皆称誉。
◎艾菲尔铁塔初建的时候,遭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但设计者艾菲尔并不因此而放弃,而是力排众议,坚持以钢铁结构来建造,终于让它成为了工业革命的象征,成为了巴黎的地标。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
第四篇:2013年高考语文 作文预测30题(材料+审题+立意+优秀+评析)“少数”与“多数”素材
2013高考作文预测30题:“少数”与“多数”
摘要:2013高考作文预测30题:“少数”与“多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尝言:“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要求: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材料分析】
1.“我们”——某一生命个体或某一群体。
(“我”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思想者的风采,改革者的品格,某一民族、某一政党、某一种文化文明的处境„„)
2.“少数”与“多数”——力量地位的对比(弱势与强势、边缘与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差异„„
“少数”与“多数”的力量对比,是否“少数”者一定居于弱势、处于边缘,而“多数”者则一定居于强势、处于主流?他们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数时需要勇气,是多数时需要宽容?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①少数者处于边缘,力量弱小,却行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数者掌握话语的优势,守成的力量强大,成为时代发展的阻力。少数被多数围攻,真理被权势压迫,维新被守旧诟病,此时,作为少数者有没有勇气坚持,坚持真理,坚持梦想,坚持信仰?而作为多数者有没有胸怀包容,包容异己,善待批评,尊重对手?
②少数会变为多数,劣势会变为强势,当少数者由边缘进为主流,随着地位的转化,精神品格也要随之变化。当初备受孤立,有勇气坚持自我、信守信仰固然不容易,那么现在权势在握,人多势众,有宽容之心善待异己则更加艰难。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它需要有一种唯真理是从的使命感,需要有对生命尊重和关怀的大同情。
③少数者掌握权势,多数者一无所有,少数者成为社会的精英、居于主流,而多数者却不断被边缘化。对于少数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勇气,反而是宽容,是尊重,是关怀;对于多数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宽容,反而是勇气。权利靠自己争取,沉默只会不断地走向被奴役。
3.“勇气”与“宽容”——什么是勇气?“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迎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寅初)“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是由内而外的,是源自内心的强大,源自对真理的信服,对梦想与信仰的热爱;源自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与对文化的尊严的执著。心中唯有真理,唯有倾注了全部生命热情的梦想与信仰,才能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也不唯俗;才能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有不盲从、不依附的人格,才可能泰山压顶不折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什么是宽容?“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狄德罗)宽容是一种能力,宽容也是一种自信,它源自开放的胸怀、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观念、尊重的思想。大权在握者、沉默的大多数往往缺乏这种精神,往往以势压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信奉的价值当成是普适的价值,以强力推行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权势与世俗的暴力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那摧木之风、湍堆之岸,往往将社会的优秀人物、卓越的思想当成是异端、叛逆,必欲除之而后快。【立意角度】
1.寂寞圣哲——傲立时代的潮头
了巴黎的地标。
◎面对国家的罪恶,军方的错误,左拉敢于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为素昧平生的小人物施以援手,与强大的国家机器相对抗,即使坐牢、遭放逐也不改变自己愤怒的控诉。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站出来,执著于信念,正视淋漓的鲜血。
◎北大校长马寅初在建国初期提出新人口论,顶住主流话语的压力,决不因自己势单力孤而举手投降,放弃自己的思想。为了真理,“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
◎文革期间,梁漱溟的书籍、字画等被红卫兵焚烧,他倔强地说:“书籍可以烧毁,思想是销毁不了的。”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造反派逼梁漱溟表态,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批林,不批孔”,矛头指向他,被批斗、被围攻,但决不随声附和,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陈寅恪的狷介: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决不作,违背自己意愿的话语决不说。信守学术独立,秉承思想自由,以生命践行自己的信念,一生不写溜须拍马之文,一生不说歌功颂德之话,自居边缘,甘于寂寞,书写一代史家之良知。
◎傅斯年一生率真,愤世嫉俗,痛恨贪官污吏,决不因他们人多势众,势焰熏天而退怯,而三缄其口,而敢怒不敢言。他曾经在国民参政会上对当时的权贵宋子文、孔祥熙大骂他们的贪腐,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读书人的风骨。
◎当大多数同伴反对自己,阻挠自己,嘲笑并挖苦自己时,海鸥乔纳森并不因此而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而是勇敢地飞出去,超越平常的生活,历尽艰辛而不辍。
◎哥伦布的探索,布鲁诺的执著,詹天佑的坚持,哪一个不曾与大多数人的势力相交锋?他们无畏地前行,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征途,或锲而不舍,其勇甚矣!
◎孔子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多数人不够宽容的结果。
◎三峡建设的成就,既来自那些建设者的贡献,那些反对工程上马的人也功不可没,他们虽然是少数,但是没有他们的反对和批评,没有他们的监督和提醒,就没有工程的胜利完工。要向敢于说不的人致敬!要让世界拥有更多的声音,用同一种声音说话,用一个大脑思考,是时代和社会的不幸。
„„【佳作欣赏】
我们这些多数人
有一句话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这句话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气又有宽容,但窃以为,其本质是怯懦和不宽容。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错了。这句话有个潜在的意思:少数人处于弱势,所以需要勇气,多数人处于强势,所以需要宽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凭什么多数人就是强势的,而少数人就是弱势的呢?不,我觉得事实常常恰恰相反,少数人往往是强势的,居于社会顶层的,多数人往往是弱势的,处在社会底层的。自人类有社会以来,哪种社会形态,是由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哪种社会里面,是多数人掌握了占多数的财富的?
在人类社会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统治者,总是少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只是把这一拨的少数人换成另一拨的少数人而已。陈胜吴广们一开始的想法总是很简单的:不起义,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当多数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数人也可能头颅不保。但每次起义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刘邦们取代了嬴政们,司马们取代了刘邦们,然后是李世民们,赵匡胤们。
也许有人要说,布鲁诺,哥白尼这些天才不是被当时的多数人迫害了吗?我要说:又错了!能迫害这些“宗教异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少数人的权利机构。而那个时代的多数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鲁诺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说:他们是掌握真理的少数人,如果不是这些先驱们的非凡勇气,我们可能还
第五篇:少数民族风情与旅游论文
少 数 民 族 风 情 与 旅 游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婚姻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讲到维吾尔族的食品,我首先想到的是新疆的水果。哈哈,葡萄跟西瓜,我的最爱,又大又甜又好吃。维吾尔族的人民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在饮食上,禁食猪、狗、驴、骡肉和猛兽猛禽的肉,忌食未经杀而自死的动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动物的血。这些禁忌源于伊斯兰教,现已演变为生活习俗。忌践踏粮食、咸盐及各种食物,否则据说会遭到报应,不是日后无果腹之食,变成乞丐,就是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盐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亚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认为这种地方有饭粒、馕渣和盐水,而这些都是“圣物”,否则会带来厄运,遭到各种磨难。
然而,当前维吾尔族在中国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各地都面临的社会问题,但在新疆,就业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就业问题。今天,维吾尔族进入城镇的就业机会,已明显呈现出集中在以餐饮为主的服务业这个狭小领域,民族间的就业机会差距巨大,存在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在就业中遭歧视的现象,这些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对国家、对汉族不满的首要因素。
然后是“双语教育”问题。在实践中,双语教育中反应最多的问题,是造成大量孩子母语、汉语都没学会,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掌握知识,对学校产生畏惧感。新疆的双语教育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一系列课程,这导致维吾尔等少数名族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不断上升。此外,双语教育最直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大量有经验的维吾尔基层教师被迫以提前退休、或在学校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工作的方式离开教师岗位,让一大批维吾尔族教师成为这个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接下来还有就是宗教问题。新疆宗教问题上,最严重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严格管控造成极大反弹,南疆约2.4万个清真寺,每个清真寺有政府专门供养的神职人员,一个干部承包一个清真寺,负责不许外面的人、年轻人、名额以外的人礼拜。这种完全不考虑信众感受的严厉管控,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更在民间激发起极大不满。另一方面,与近些年来宗教政策的失败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地下宗教活动泛滥。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的极端保守和封闭的外来宗教思想,以地下流传和渗透的方式,在新疆急速扩散——从极为醒目的衣着装扮者越来越多,就不难看出这股潮流的盛行程度。一些维吾尔知识分子私下惊呼,因为外来宗教的影响,维吾尔人的装扮已经不像维吾尔人,而像阿拉伯人了。
对于维吾尔族的旅游文化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民俗风情交相辉映,构成了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优势。我们应该针对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加快发展民族文化和民俗旅游,充分体现其独特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不断提升景点品位和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应突出文化的历史与地域特色。
二、突出文化的宗教特色。
三、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四、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