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为民务实清廉主题论文
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新的历史条件,给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如何纠正和防范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突出倾向
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关系的行为,概而言之,就是思想上背离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游离群众。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
(一)对群众尊重不够,思想上背离群众。主要呈现为三种现象:一是不能以“平等”之心看待群众。有的总认为群众是“大老粗”,眼光浅、见识短,视群众的纯朴憨厚为愚笨,把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群众看作是“刁民”,觉得群众胡搅蛮缠不讲理,打心眼里瞧不起群众。二是不能以“平民”之心接待群众。有的以“父母官”自封,总觉得自己比群众地位高,喜欢在群众面前打官腔、说官话,摆架子、抖威风,对群众的来访态度生硬,习惯于对群众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三是不能以“平常”之心对待群众。有的总以为自己站的高、看的远,遇事比群众高明,与群众“扯不到一块儿”,习惯于“我决定你执行”的工作模式,而群众反映的问题无关紧要,不善于听取群众意见,不乐意听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不能做到与群众“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心贴心”的真诚交流,甚至形成群众不上访不面对、不出事不交流的现象。
(二)与群众沟通不够,工作上远离群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决策前沟通不到位,群众不认同。有的热衷于“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调查工作不深入,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不全面,在定政策、作决策、上项目时,不认真倾听群众心声,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这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作法,导致工作决策与基层实际脱节,甚至触及到了群众利益问题而受到抵触。二是工作落实中沟通不到位,群众不支持。有的在执行法规政策、贯彻上级意图、推进预定项目等工作落实中,不注重与群众沟通,不建立基层上报情况的渠道,不开辟群众表达需求的空间,因不善于发动群众推动工作落实,缺少民意温和式参与的途径,既使上级对群众的思想脉搏难以准确把握、合理要求难以及时反映,也让群众丧失了对事关切身利益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不够公开、透明的“暗箱操作”现象,导致一些群众因对工作不了解而不予以支持、甚至故意唱反调。三是难题处理后沟通不到位,群众不信任。有的在处理敏感性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等难题后,对群众有一种“戒备感”,信息不够公开,通报不够及时,而对群众的种种质疑,有的也不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善于解疑释惑、疏导情绪。这种防着群众、瞒着群众的遮遮掩掩行为,导致一些群众对党委、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
(三)给群众关心不够,生活上游离群众。主要凸现为三大行为:一是对群众合理诉求关注不够,“高高在上”刁难群众。有的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忘记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习惯于在群众面前“摆谱”,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理不睬,对前来办事的群众故意刁难,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卡拿要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群众切身利益关切不够,“眼睛向上”疏远群众。有的热衷于溜须拍马、迎来送往,邀了这“官”请那“官”,吃了东家赶西家,一天到晚沉迷于吃喝玩乐,迷恋于高档酒楼,往返于歌厅舞池;而对群众切身利益置若罔闻,遇到群众牵肠挂肚的事不主动作为,而是消极应对,或打“太极拳”、“踢皮球”,能敷衍就敷衍、能搪塞就搪塞、能推诿就推诿、能躲避就躲避,或用行政手段、靠权力压制,“通不通、三分钟,时间一到龙卷风”,往往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三是对群众生活疾苦关怀不够,“一切至上”冷漠群众。有的不把基层群众当亲人,而把上级领导当“神”供,只亲近上级领导不亲近基层群众,只关心上级领导不关心基层群众,三天两头往领导家里钻,逢年过节加劲跑,费尽心机、想尽办法地接近上级领导,靠拉关系、走“后门”成为上级领导家里“座上宾”;而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很少到包括困难户、五保户在内的基层群众家里走一走、看一看,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高高挂起,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一些领导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的种种作法,导致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甚至成为“水火关系”。
二、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具体成因
纵观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表现,究其根源,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具体分析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认识偏位,名利思想占位。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忘记了群众这个“衣食父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丢掉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错误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成为脱离群众的思想前提。一是“官贵民卑”思想严重。有的总认为群众觉悟低,遇事喜欢无理取闹,往往提出一些难以满足的过高要求,是麻烦制造者、障碍设置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跟他们打交道没意思、风险大,导致遇到棘手问题不想接触群众、不愿接触群众、不敢接触群众。二是“上智下愚”思想严重。有的把市场经济错误地理解为能人经济,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认为只要与上层能人、精英搞好了关系,地方经济就能发展,群众就会得到实惠,从而把群众利益抛到九霄云外,热衷于傍“小阔佬”、结交“大老板”,陷入疲于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利之交。三是名利地位思想严重。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作决策时不是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而是热衷于提“立足于快、着眼于早、致力于超”等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口号,上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立竿见影的项目,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以此树立个人声誉和威望,为“升迁”捞取政治资本;有的不是用好手中公共权力为群众谋福祉,而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实惠,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把权力当做谋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的见到好处就像打篮球抢来抢去,碰到问题则像打乒乓球推来推去,把矛盾上交,将责任下推,惟恐自己挨“板子”、掉“乌纱”。凡此种种,导致一些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甚至出现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
(二)群众观点移位,工作方式错位。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化,群众感情淡漠,群众立场动摇,实际工作不问社情民意,只追求所谓“政绩”,导致工作方式错位。一是侧重于对上、忽视对下。有的“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以给上级交账为目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却不把群众放在心里,置难办的群众利益问题于脑后,根本不顾及群众的感受,这种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的工作方式,群众很反感。二是侧重于对内、忽视对外。有的对一些敏感问题和重要情况,只是在党内公开甚至只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公开,而把群众视为局外人,对群众或隐瞒、或掩盖,甚至以“官方的无语”应对社会上的“小道消息”,导致一些群众被传言谣言所惑、为杂音噪音所扰,从而出现以讹传讹、人云我云的现象。三是侧重于点上、忽视面上。有的认为深入联系点就是深入基层,慰问几个典型就是联系群众,精心培养“小盆景”,热衷打造“新闻点”,根本不注重面上的工作,导致对真正困苦的群众、复杂的问题、艰苦的地区、矛盾的焦点心中无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只愿到经济发展好、工作亮点多的地方去,不愿到复杂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即使勉强去了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做做样子、走走形式,听半小时汇报,作大半天报告,因听不到群众的真话,看不到基层的实情,难以研究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际、有利于推进工作的政策举措。
(三)制度建设缺位,监督落实虚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方面,没有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把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难以全面形成鼓励、支持和维护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环境。一是规定尺度不够严明,实际操作难以把握。有的制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大都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因规定内容过于原则,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往往难以把握尺度。二是履行程序不够严格,实际落实难以到位。有的联系群众制度没明确“怎么联系”的问题,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实际履行过程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导致一些好听的制度放在嘴边、挂在墙上、写在文件中,成为“美丽的画饼”,遭遇“落实难”。三是督查考评不够严厉,实际执行难以奏效。有的对联系群众制度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目标考核手段太软,特别是群众对干部职务升降、人员去留的话语权被“边缘化”,以及存在失责不究、违责不罚的现象,导致建立的制度流于形式,最终沦为“牛栏关猫”成摆设。因制度约束力不强、激励性不够,加之执行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导致有的在执行有关群众政策上大打折扣,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在接待群众来访中不够热心,造成群众深感不理解而流露出不满情绪。
三、加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对策
保持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统筹考虑、标本兼治,思想教育是前提,转变作风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证。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在强化群众观念上下功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就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一要坚持科学理论武装。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理论。要通过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坚持理论系统培训、建立学习评价体系等办法,激发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热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着力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自觉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切实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用个人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二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生命线”。加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对于我们党经受“四大考验”、抵御“四大危险”,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加强“为民”教育,做到群众感情纯真,以心系群众的情怀温暖民心;加强“务实”教育,做到工作作风纯朴,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凝聚民心;加强“清廉”教育,做到为人处事纯净,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三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最为崇高的价值取向。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认识到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伤害群众是“最大罪孽”、服务群众是“最大责任”,而且要认识到顺应民意、尊重民权、化解民忧、维护民利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党性所需,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人本理念、“群众上访有理设定”的认识理念、“发展依靠人民”的工作理念,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以敬畏之心面对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群众,以赤诚之心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二)改进工作方式,在转变干部作风上下功夫。群众工作既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使命,也是一门复杂的沟通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扎实的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保障。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是党心民意的深切期盼,更是执政为民的根本遵循。要按照“八项规定”,注重改进工作方式,树立良好工作作风,恭恭敬敬向群众学习,勤勤恳恳为群众工作,忠心耿耿为群众服务。一要加大事务公开力度,坚持以民主的作风让民“参政”。要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财务、商务、服务“五务”公开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要推进“三重一大”、“三公”经费的阳光透明,实现从事前公开向全过程公开、定期公开向随时公开转变,不断提高政治、经济生活的透明度。要主动适应媒体社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记者发布会等途径发布信息,传达党的惠民政策;开设新闻中心、网站主页,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类社情民意信息,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或调整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重大项目、重要工程的研究、论证和决策要吸收群众参与,通过重大决策问计于群众、难题攻关借力于群众、检验成果求证于群众,着力聚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正能量。二要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以务实的作风为民服务。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把群众的事情抓在手上,通过建立联系点、蹲点工作等办法,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作出时间规定,促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研,并借助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对大量调研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客观、精确地反映当前的社会舆论和民意动向,努力倾听来自群众的真实声音,以调整工作部署;真情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积极探索服务承诺、结对帮扶、领导领衔、专项治理、挂牌督办、现场办公等破解难题方式,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要以“燕子垒窝”的韧劲、“水滴石穿”的恒劲、“抓铁留痕”的狠劲和“九牛爬坡”的拼劲,切实做到能办的事当场办、不拖,难办的事想法办、不等,该办的事坚决办、不推,务虚的事着实办、不空,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三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坚持以担当的作风帮民维权。在尊重群众民主权利,扩大群众在各项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同时,要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通过实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深化政风行风评议,建立电视、电台、报纸、网络联动机制,推广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微博问政,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方便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气有地方消;条件允许的,要建立政党网站、个人博客或组织领导干部与民众网络对话等方式,实现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快捷沟通,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表达、权利诉求、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机制,确保群众的意见有表达出来的通道,有向政府传递的管道,有最终得以解决的渠道。
(三)完善配套制度,在落实监督考核上下功夫。引导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契机,按照“既有正面导向又有反向制约、既有激励措施又有惩处办法”的原则,逐步构建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配套制度体系。一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采取日常督查、季度总结、半年评估、年终评定的办法,把经常性检查监督和有针对性的抽查结合起来,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规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的同时,要通过聘请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业代表、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等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基层群众监督的作用,以广泛的监督促进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规定持久落实。二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各级实绩考核办公室要建立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个别座谈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动态考评;重点要把对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评价权交给群众,把是否获得群众认可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把群众口碑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眼睛向下、立足实际、埋头苦干、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客观、公正、透明地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把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好坏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奖励惩戒、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以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励和约束党员干部真正把密切联系群众规定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漠视民生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该澄清的要澄清,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对领导干部作风粗暴、滥用职权、与民争利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要让其掉“帽子”、挨“板子”、甚至进“笼子”。
第二篇:对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对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行力,这对于解决一些地方政令不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执行力”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令畅通,标志着中央对执行力的高度重视。反观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执行力方面还存在不良表现:一是囫囵吞枣的盲目执行。有些同志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墨守成规,不能很好地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是教条式地执行,工作中缺乏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错失发展良机。二是敷衍塞责的消极执行。有的同志在其位不能很好地谋其政,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既不吃透上级精神,又掌握不了下级情况,导致工作思路不清,轻重缓急不分,无所用心,办事不力。三是缺乏创新的呆板执行。有的同志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靠讲话落实讲话”的办法抓工作,不善于用法律和市场调控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特别是在处理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诸如计划生育、征地拆迁、换届选举、污染整治等事务上,由于重结果、轻程序,导致遗留问题较多。四是缺乏合力的无效执行。有的同志民主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权利独揽,以致班子成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以上“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果”现象,严重影响组织决策和目标的实现。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这对于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科学决策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抓的一项中心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订决策、作部署必须科学、正确。而正确的决策无疑是正确执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决策能力。对此需要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一)调查研究要“透”,必须以全面准确的事实和信息为依据。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在“调研”风气上要正,坚决摒弃“以文媚官”现象的发生,直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搞透,为决策提供可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确定目标要“实”,必须着眼全局、把握重点进行价值定位。如对于我市创建“平安龙岩”、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等重大活动中的目标要有长远打算,把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加以分解,把握好科学定位,不能搞群众厌恶的一阵风,特别是在为民办实事目标上,必须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防止求全求快,损伤群众利益。
(三)方案选择要“优”,善于借助集体智慧。方案确定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方案选择直接反映领导者的决策艺术和水平。要对备选方案采取专家评估、民意测验、模拟预测等方法进行评估,最终选择最优方案。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防止单纯为上项目而不惜破坏环境、资源,要避免“拾到篮子都是菜”的短视作为。
(四)实施过程要“调”,在动态发展中正向纠偏,以求贯彻。受决策信息和领导者主观决策能力的制约,既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甚至可能被证明是偏向的、错误的,倘若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势必会偏离决策的价值目标。因此,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从而提高执行效力。如,龙岩发展定位的问题,从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增创优势,立体开放,综合开发,迅速崛起”的闽西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到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二、落实责任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只有在执行中明确任务、分清责任,各级组织才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只有明确任务、分清责任,才能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十一五”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闽西发展,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决策部署,狠抓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落实。在当前推进闽西新一轮大发展过程中,特别要对关系全局的项目带动战略、“10+3”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项目提出落实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完成时限,逐一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和牵头领导。遇到职能交叉,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按照“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科学界定职能,明确领导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好相关问题。二是落实全员责任。领导的作用在于“出主意、用干部”。而决策的实施最重要的在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把每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身上,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解决我市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问题上,我市对“三个一百”和重点项目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强化领导挂钩责任制、分级管理制、业主负责制和督查联动机制,实现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廉政“五同步”,就是落实责任很好的做法。
三、加强督导是提高执行力的手段
督导就是督促指导。一个优秀领导者,应是一个高度关注执行过程、切实指导执行方法的“指导者”。指导力决定执行力,指导力比执行力更重要。提高执行效率,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健全督导机制。
一是领导带头督查。领导者既是决策的主体,又是决策执行的直接责任者和推动者,要带头承担责任,带头勇挑重担,带头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抓到位、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通过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指导下属去寻找执行的规律、深化执行的方法、接近执行的目标,促进工作落实。特别是要防止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不惜采取强迫命令、违反群众意愿、不依法执政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组织现场观摩。对安全责任防范、环境污染整治、征地拆迁、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做出突出成效的进行定期观摩,现场检阅工作成果,并将观摩评比结果与目标考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观摩评比和竞赛活动,树立典型,交流工作经验,营造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良好氛围,提高执行绩效。
四、制度建设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保障作用、规范和制约作用。因此,提高执行力需要以制度建设贯穿其方方面面。一方面,制定完善各项执行制度,创新利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治激励、物质激励和保障机制,旗帜鲜明地关心、支持和重用那些讲真话、干实事、敢抓敢管、干事创业的好干部,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从而把他们的潜能变成显能,进一步提高领导工作的效能。
第三篇: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幼儿园收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幼儿园收费问题不仅已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对国内部分地区近三年来出台的幼儿园收费政策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当前幼儿园收费问题主要涉及政策适用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时间、退费处理、收费管理等六方面。不必讳言,当前各地幼儿园的收费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深入调研,以求不断完善。
【关键词】幼儿园;收费政策;合理性
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天价幼儿园”开始在各地不断涌现,“幼儿园收费高于大学”这样的新闻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因此,有关幼儿园收费问题事实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园收费问题不仅成了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由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幼儿园收费的政策,旨在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行为,促使幼儿园收费更合理,以达到既能为家长所接受,又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目的。有鉴于此,笔者对国内部分地区近三年来出台的有关幼儿园收费政策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幼儿园的收费改革提供参考。
一、幼儿园收费政策的内容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查阅的资料来自福建、广东、河北、黑龙江、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县(市、区)近3年来出台的共计57份关于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文件。
(二)政策内容
综合这57份关于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文件,我们发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政策适用的范围
即政策适用于哪些幼儿园。根据这些收费政策文件,幼儿园收费政策适用的对象包括辖区内的公办、民办幼儿园(部分地区将集体办幼儿园单列出来,多数地区将这类幼儿园归为公办园)。
2.收费项目
多数收费政策规定的项目为:保教费(含管理费、杂费)、代办费。广东省汕头市、云南省玉溪市除保教费、代办费外,还有借读费(或称择校费);有的地区(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河南省郑州市等)还有延长服务时间的收费规定。江苏省的许多县(市、区)、安徽省蚌埠市等则采用一费制,即只收取保教费。
3.收费标准
公办园的收费标准一般由当地教育局、财政局、物价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确定,民办园收费标准则通常根据办园成本确定。
4.收费时间
收费时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月收取保教费、代办费,一种是按学期收取保教费,按月收取代办费。
5.退费处理
各地均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如果出现幼儿中途转学等特殊情况的退费处理方法。
6.收费管理
所有地区均要求幼儿园根据《收费许可证》亮证收费,收费实行公示制度,各级政府教育、财政部门等对幼儿园收费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幼儿园收费政策内容分析
(一)政策适用范围分析
本研究所调查的各地幼儿园收费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适用范围基本上包括辖区内所有的公办、民办以及集体办幼儿园。所有地区都是按幼儿园的性质制定收费政策的。换言之,幼儿园的办园性质是各地制定幼儿园收费政策的基础。只有明确辖区内各所幼儿园的办园性质,收费政策的制定及指向的范围才具有实质意义。
随着我国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许多幼儿园的办园性质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许多地区由原来的公立幼儿园为主、私立幼儿园为辅的格局变为现在的教育部门办园、机关办园、军队办园、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所有制单位办园、社区办园、股份制幼儿园、民办园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因此,要简单地区分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并非易事。对此,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来界定幼儿园的办园性质,而各地政府往往为方便本地区的管理而赋予公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以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二)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分析
从各地的收费政策来看,在收费项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称相同的收费项目其实内涵不完全相同。
保教费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收费项目,指根据成本分担原则向家长收取的由其分担的部分培养成本。仔细分析可知,各地收费政策中关于保教费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一种是考虑幼儿培养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收取的,它既包括保育费、教育费,也包括管理费、杂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收费项目,采用“一费制”地区的“保教费”概念通常是指这种收费。另一种仅指保育、教育的费用,而诸如教材费等列在代办费中。
关于代办费,有的地区(如安徽省、湖南省)仅指伙食费,福建省则指伙食费、教育部门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必备的学具费、幼儿保健费和一次性收取的被褥餐具费(仅限半日、全托幼儿)等,〔1〕广西北海市则包括水电费、安全管理费、课外活动费及日常生活用品费用等,〔2〕有的地区(如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等)甚至包括了假期留园服务费等。
关于管理费、杂费,有的地区将此归入保教费内,有的地区则单列,而管理费、杂费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各地的幼儿园收费政策通常都没有作出非常清楚的界定或表述。
(三)政策规定的收费标准分析
1.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关于收费标准问题,除个别地区允许集体办幼儿园可以在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基础上实行下浮或采用与公办园不同的标准收费外,大多数地区均是按照公办园和民办园这两种分类分别规定收费标准的。公办园的收费标准主要由各地价格、财政和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园成本、财政拨款、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分类分级制定。民办园则主要根据办园成本确定收费标准。
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和民办园一样的办园成本。然而,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存在多种办园形式。复杂的办园形式使幼儿园的性质本身难以界定,因此,目前各地这种简单的以公办园、民办园两种性质为区分并以此来分别制定相应收费标准的做法显然是不尽合理的。此外,各地的收费标准也并非每年更新,而各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事实上每年都有所不同。因此,这样的收费标准能否适应幼儿园办园成本的变化,也是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在2006年便开始实行“一费制”的江苏省南京市,出现了60家公办幼儿园集体申请提价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办园成本核算不尽合理, 收费标准偏低,导致公办园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合理的办园成本的确定是关乎幼儿园收费标准的核心问题,只有根据合理的办园成本核定的收费标准,才能真正体现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2.收费标准的上下限
笔者在分析各地收费标准时发现,绝大多数地区只对收费作出了上限规定。规定上限,目的在于控制幼儿园的高收费。而规定收费下限,则可以保证幼儿园最基本的运转与发展需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只有上限规定、没有下限规定的情况下,一些幼儿园为了不超过标准规定的上限,往往采取降低办园条件、压缩园所发展经费的方式降低办园成本,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各地应完善幼儿园收费标准,就收费的上下限都给出规定,既保证幼儿园不出现高收费,同时也保证幼儿园为提供起码的教育质量所需的经费支持。
3.收费标准的适用区域
适用区域即指所制定的收费标准适用的区域范围。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通常低于城市居民。如果收费标准适用于所辖区域内所有公办幼儿园,那么农村的乡镇幼儿园、村办幼儿园是否也按此标准收费?若都按此标准收费,农村家庭能否承担起这样的收费水平?如果不按此标准收费,农村幼儿园又该按什么标准来收费? 广东省潮州市发布的《关于幼儿园收费管理问题的通知》(潮价〔2009〕63号)文件中,不但制定了城区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还制定了镇中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但对于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未作出明确规定。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物价局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澄价〔2009〕29号)则规定区直各部门、各镇(街道)、村(居)集体办幼儿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其收费标准可在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根据实际,按向上浮动为0、向下浮动不限的幅度由办学单位自行制定。江苏无锡市《关于调整无锡市区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通知》(锡价费〔2006〕143号、锡教规〔2006〕140号、锡财综〔2006〕18号)、安徽省宿州市的相关文件则将农村幼儿园也按等级分类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
虽然有些地区制定了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区均未区别城区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这样的收费政策并不能全面合理地解决所辖区域内所有幼儿园的收费问题。
(四)政策的执行与监督
关于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各地均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幼儿园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即幼儿园在收费前必须到相关管理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实行亮证收费。其次,幼儿园采用收费公示制度。幼儿园在收费时,必须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等进行公示。最后,各地的政策文件均有相应条文规定要制定与健全收费管理制度,对幼儿园收费进行监督。
从文本文件看,各地的政策执行与监督似乎应该没有问题,但几乎都缺乏对执行不力现象的处罚规定。如果能够在政策中制定违反政策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也许政策的权威性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思考
(一)应对幼儿园办园性质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统一规定
在我国幼儿园现有办园体制多元的大背景下,部分幼儿园的办园性质确实存在难以简单确定的情况。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各种办园性质的幼儿园进行比较清晰的界定,即哪些幼儿园可以划入公办,哪些可以划入集体办,哪些可以划入民办。相关部门在制定收费标准时也应充分调研,尽量提供针对不同办园性质幼儿园制定的收费标准,既制定基本的收费标准,又给予幼儿园一定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收费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应统一收费项目及其内容规定
当前,由于国家还未制定全国性的幼儿园收费政策,因此,各地只能依据当地情况自主制定。这样产生的一个问题便是收费项目不统一,且名称相同的收费项目其具体内容也不一致。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充分调研,对幼儿园的收费项目及其内容规定加以规范。这样,各地在制定具体收费政策时才能做到有据可依,也才有可能切实解决收费项目混乱的问题,并可让各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作横向或纵向上的比较。
(三)应针对城市与农村分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各地应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制定有区别的标准。同时,要设置收费的上下限,要防止出现高收费现象,也要防止低价抢生源现象的产生。此外,各地需要对收费标准进行充分论证,制定合理的办园成本核算制度,管理部门要及时修订收费标准。
(四)应制定出违反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
处罚是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处罚的重要作用在于有效维护法律、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在幼儿园收费政策的执行与监督中,应该有明确的违反各项规定的相应处罚措施,以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的威慑作用。
(五)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
目前,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巨大,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相关政策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仅体现在收费备案与收费公示两方面,并没有规定民办幼儿园到底应该收多少费用。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然而我国的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园,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于民办幼儿园在收费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收费的合理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应成为解决幼儿园高收费问题和低价争夺生源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相关部门应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的管理。
第四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滞后问题的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完善新时期干部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人员廉政勤政、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阻力、碰到了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审计对象是“人”而不是“单位”,并且审计对象多是掌握财政大权的单位“一把手”。他们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自我约束能力如何,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查出的领导干部贪污犯罪问题越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社会关注度也就会越大。
要使经济责任审计效果走到前列,审计部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办法。防止经济责任“审”和“用”的脱节。以下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如何改进审计方式,使审计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提出一些看法探讨如下: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由于组织人事工作的保密性,基本上实行的是“先离任,后审计”的办法,这样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难度,特别是一些退下来的同志更为明显,会造成审计意见不能落实到位,审计决定执行难等问题。
二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经济责任审计,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差。
三是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力度不够。过去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但没有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充分运用审计结果。
四是遗留问题责任不清,“新官不理旧帐”现象得不到制止,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被审计者的“推过揽功”现象,对自己有利于的悉数笑纳,对自己不利的则推脱“是上任的事,我不知道”,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本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而不解决,给客观地认证审计责任增加了难度。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较早,程序比较完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上求突破。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加强对权利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应从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切实增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地把这项制度落到实处。作为领导干部应正确对待审计工作,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配合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上求突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评价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用人提供依据。实行的届中审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离任,后审计”这一不足,但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尝试实行“先审计—后离任”这一新模式,监督作用将更为明显。
三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求突破。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我市在2001年成立由党委牵头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也制定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但是在几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关部门未能通力合作,互相协调,密切配合;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未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应用上求突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及廉政建设中应用的合理性、充分性决定着其生命力。因此,组织部门、纪检机关要积极探索应用审计结果的方法和途径,组织部门不仅要与干部选拔工作挂钩,同时还应作为识别、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纪检机关要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对于清政廉洁的干部要树立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发现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查处。各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要将组织监督、纪律监督、经济监督有机结合,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和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
第五篇:对争做学习型领导干部思考
浅谈对学习型领导干部有效途径的思考
当前,随着党中央开展的“创造争优”活动逐步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学习型干部,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主流。煤矿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管理不断深化、矿井开采工艺的不断提升,对煤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政治修养和管理执政水平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如何建设一支学习型的煤矿领导干部队伍,促进企业良性快速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学习型领导干部,要坚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态度。观念的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关键是要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始终强调“工作太忙,很难挤出时间学习”,认为学习耽误正常的工作;强调“年龄大,无需学”,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感觉好,不必学”,自我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完全能应付平常的工作,学习没什么必要。如果领导干部只埋头工作而忽视学习,即使有敬业精神和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工作也难以上台阶,不仅影响个人成长进步,党的事业也会受损失。很难想象,一个不注重学习的领导干部,会有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其实,学习既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更是促进企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使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使工作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2010年,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起步年,也是继续贯彻实施我矿“精强富美”战略目标,全面落实我矿“安全为天、效益为先、员工为本、文化为魂”既定工作思路的提速年,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作为担当强企富民的各级领导干部,就需要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树立“我要学习”的新理念;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1的新理念;破除学习会影响工作的偏见,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新理念,自觉的把学习作为责任与追求,努力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全面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使自己的精神境界、思维方式和工作水平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并有效的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才会在建设安全、高效、发展的矿井中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二、学习型领导干部,要坚持勤学善思,提高综合素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和思考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认知过程。思考是学习的继续,思考的过程是对照比较、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领导干部学习也应做到“三勤而为、三思而行”。
所谓三勤而为。
(一)是勤看。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政治敏感性,对事物要勤于观察,从中多发现问题。要多看书、多看报,多看新闻,了解国内外重大实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力。要多看事、多看人,多观察,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不被现象所迷惑,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看得多、看得真、看得深,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是勤听。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L·费斯诺有一句名言: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多听少讲。领导干部也要多听各种声音。要多听上级的指示,理清工作思路,正确执行上级方针路线安排部署工作;要勤听民声,倾听最直接的基层呼声,掌握最丰富的一手资料,为民排忧解难,增进同职工群众的感情。要多听班子成员的建议,集思广益开展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有意见者畅所欲言,做到耳听八方,兼听则明,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全面了解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勤写。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子”。写作能力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基础,一个好的领导干部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要能以最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本企业和单位的全面工作,又要能以最精辟的语言宣传本单位。因此,领导干部要提高动手能力,要克服思想的惰性,善于动笔,多动笔,会动笔,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勤动手的习惯,要从企业发展着眼、从个人体会着手,多记读书笔记,多写调研报告,多撰理论文章,随时写下所思所想所得,不断提高自身文字水平。
所谓三思而行。
一思为谁学习。17世纪,英国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与成就成正比。而学习是走向成功、改变命运的捷径。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需要领导干部的聪明才智,但归根结底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投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通过学习,我们不但可以适应改革发展,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并改善生存环境。领导干部只有多学习一点点知识,多掌握一点点功夫,才会在生存竞争、事业发展等关键时刻多获得一些机会,多赢得一些主动,就会到达人生和事业的“巅峰”。
二思学习什么。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第一,要学好政治理论。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的提升是执行好党的路线的保证,是认识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关键,也是科学决策的基础。要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我们党始终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理论要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理论学习上的忽视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无知。第二,要学好业务技能。知识是构筑人生舞台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将决定人生舞台的大小。党员领导干部处在党的事业和企业机关工作的中枢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如果知识匮乏,我们党就无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先进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和以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都达到先进水
平,并实现最佳组合,才能形成更强的合力,达到促进企业和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学会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总体而言,领导干部应当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法律、计算机、金融、科技、文化、哲学、历史、国际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三思如何学习。
第一,要工学兼顾。有些领导干部常常借口平时工作事务很繁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或者疲于各种应酬而荒废了读书学习。这都是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关系的表现。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领导干部要学会忙里偷闲,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用于读书充电。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要善于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少出席几次宴会,少参加一些应酬,少打几圈麻将和扑克,少参与几场公共娱乐,少玩些电脑游戏,学习的时间完全可以挤出来,只有坚持用“储蓄”的方式用零星的时间一点一滴的学习,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总有一天会学有所成。
第二,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调研中,我们会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好的做法和经验教训。而且在调查研究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弄不懂或者理解不透,这就会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学些东西,思考些问题,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当我们把调查所得到的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时,就必须经过深入分析,周密综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们既要乐于躬身深入调查,又要勤于潜心思考钻研,养成不获实情不罢休,不得真理不甘心的韧性和习惯。
第三,要善于总结。总结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环节。领导干部要想提高工作水平,必须坚持及时总结,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深化
认识,作到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每做一项工作,都要认真总结,每读上一本好书,都要写写心得体会。要从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着手,从搞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着手,从具体分析某个实际问题着手,努力使我们的学习落到实处,这样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就会有新的提高。
第四,要向实践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据有关资料表明,人类获取的知识,阅读和听来的占25%,自己亲身经历的占75%。这就说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含,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取各种知识的宝库,向实践学习比向书本学习更直接、更管用、更有实用意义。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个个“循环”,才能把学习运用得更充分,把工作做得更加富有成效。
第五,要向他人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放下架子,善于向他人学习,俯下身子,甘当学生,要学习他们在领导工作中显现的各种知识、科学的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方法。哪怕是工作失误的反思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思想火花,也不要放过。同时还要和与自己资历、年龄相仿的同志切磋,更要向具有勃勃生气、常常迸发新思想、新见解的年轻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自省也”。只有坚持学习他人长处,引进外地成功经验,交流别人学习心得,才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就会取得较快进步。
三、学习型领导干部,要坚持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践。
哲学家说过:“认识一件事物,从事一项工作,首先应弄清其根源、目的和意义,否则势必会陷入唯心主义而迷失方向”。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作为一名煤矿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就要紧密联系制约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联系带着本企业本单位本部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联系企业的现实利益及改革发展问题,去了解情况、分析根源、寻找对策,最终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解决问题。要运用新理论提升工作效果。自觉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看工作是否有利于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看发展思路是否对头,发展措施是否得当。对不符合、不适应的工作及时调整、改革,使每一项工作都取得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要运用新知识提升工作方法。要学会运用安全生产制度与措施,以科学的理念和从严的手段管现场、查“三违”、治隐患、防事故,确保企业长治久安;要学会运用矿井生产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挖潜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技术转化为煤矿企业现实生产力;要学会运用表彰奖励、说服教育和典型示范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职工群众工作;学会运用法律的方法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做好企业的稳定工作;学会放权、激励等领导方法,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运用新技能提升工作效率。要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作当中,推行电子政务,运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为职工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真正通过学习,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创造力,使领导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确保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读一小时书,持续三年后就可以成为某一个问题的专家。在现代“蓄电池理论”表明,人要想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只有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做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学习、重视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履行好自身职责,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学习型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