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落的时代与重归的记忆
失落的时代与重归的记忆
作者: 三文 | 发表时间:2015.06.22 刊发于总2115期《中国经营报》[文艺]版
事实上,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再看看90年代的颓废和新世纪以来的严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证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
——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
每逢上海电影节,总是梅雨日。当我坐在上海影城二号放映厅,等待野夫作品改编、霍建起导演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展映时,心情也和天气一样阴晴起伏,有些疑惑,甚至有点紧张——紧张部分是为野夫,我知道野夫为这部电影奔走不休,但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会是什么样?看过之后,我觉得放心了,觉得基本达到了原著意图,而且演员的表现其实比预期好,尤其是90后的女主演。
《1980年代的爱情》由霍建起导演执导,在利川正式开机。利川是故事原型真实发生地,也是野夫成长的家乡,当地山清水秀,风物鲜明。在上海电影节上,这部电影成为金爵奖入围的两部国产电影之一。野夫说他们也很意外这个结果,因为没有进行任何运作。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电影节展映当天,易中天和沙叶新也到场,低调混迹后排观众人群。
说起来,我对这部电影并非一无所知。《1980年代的爱情》出版之后,我就读过,甚至和很多朋友推荐讨论,但是一直没法写点什么。去年8月初,这部电影在恩施利川开机之际,我和一群朋友正在恩施,当时开机在即,仗义的野夫还是陪同我们走了不少恩施山水,很多当时留恋不已的利川风物也在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中再度闪现。于我而言,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也是关于恩施,看到满屏莹碧的恩施山水,很令人感动。这故事关乎年代、爱情、青春,可是也关系家乡。每个人的故乡都难以避免沉沦消失,因回不去而愈加美好的故乡记忆。
野夫+80年代+爱情,会等于什么?
先说野夫,他是江湖浪子,天生具有游民气质,关于他“一流的朋友,二流的情人,三流的丈夫”的评价说出世俗评价的一面,但野夫的仗义重情也有并不张扬的另一面。一个无根的人,如果得到一点温情,往往会成为生命中恒久的温暖,野夫在德国科隆莱茵河畔追忆往事,完成了据说写了十多年的《1980年代的爱情》,是小说,也是写实,是写自己。
其次,野夫与80年代组合在一起并不奇怪。虽然野夫在大众层面成名是前些年的事,但野夫这个名字的内核其实注定和1980年代结合在一起,对他们这代人的不少人来说,80年代是一生的精神源泉以及精神花园。野夫自己也曾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说:“我们这一辈人从那个被淹没的年代穿越而来,即便桂冠戴上头顶,但仍觉荆棘还在足尖。多数的日子看似谑浪风尘,夜半的残醉泪枯才深知内心犹自庄严。一个世纪中唯一凸显干净的年代,让我辈片叶沾身,却如负枷长街。每一次回望,都有割头折项般的疼痛。我知道,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最终是在薄奠那些无邪无辜无欲无悔的青春。”
那个年代不失粗糙,也偏爱宏大叙事以及英雄主义,如同一壶烈酒,品质未必醇厚,但是饮过之后,爱好这口的会永远难以忘怀。那个年代孕育与成就了无数人,当然同时因为变迁毁灭与消磨了无数人。
作为一个自认有点批判性的85后,我偏好个人主义,也曾经以为80年代过于简单粗糙,甚至避之不及。如今年岁渐长,时过境迁,也慢慢体会一些不同况味,那或许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一定不是最坏的时代,也逐渐理解80年代何以成为一种情结,一种安慰,一种希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有那么一类,对爱情笃信有爱过好过没爱过,对时代,也无不偏执地认为,毛毛躁躁的大时代或许好过庸庸碌碌的小时代——话说回来,为什么好像只有这两种选择呢?
如今,随着接触过不少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以及目睹者之后,纵然每个人观感不一,但那个年代确实类似一场旋风,席卷了无数聪明人的大脑,同时也是一股清泉,滋养了无数期待永远年轻的心灵。正如野夫在《1980年代的爱情》跋文所言,“我痴迷于这个故事已经十年,真实抑或虚构,都渐渐在不断的质询里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对了,就是回忆,使我日渐明白这个故事的真正意图,是在追忆那个隐约并不存在的年代。”
野夫散文砥砺奔放,我常常读一次哭一次,私人记忆是对抗集体遗忘的最好的途径;不过我常常也在想,除了野夫式的恣肆狂歌一派之外,汉语表达的蕴藉含蓄一派好像不够多,是否社会文化还没有足够空间孕育沉静下去的文字?
当这种情绪从非虚构散文换成虚构小说,野夫其实在尝试换一种写作方式,构思也变得轻盈起来。因此《1980年代的爱情》多半不会被认为是野夫最成功的作品,但堪称野夫最小清新的作品,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是,有些《白昼》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感受。
在《1980年代的爱情》之中,爱情作为普世语言成为主线。爱情其实是所有人的集体记忆,不同世代,甚至90后、00后,或许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都会找到共鸣。就像男女主角在乡间地头的闲谈对坐,其实不过日常的一咏一叹,但却成为彼此的刻骨铭心,这种日常背后有其隽永的力量,正如这些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的所谈,“平常的卑微的不起眼的琐碎日子,就这样成了永恒。”
这种平淡的宁静,其实并非毫无代价,是以往激烈运动之后的劫后余生,这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也有闪现。以往野夫作品中深沉怒目的人物隐退了,但也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变为丽雯父亲、老田之类的配角人物,在一句两句的台词中闪现锋芒。
《1980年代的爱情》是写那个年代的爱情,男女因为城乡背景而分离,这在今天看来有些夸张,但在当时确实典型。作为年轻人,我阅读小说时对于丽雯隐忍的选择尽管理解,但是不完全赞同。换作电影时,因为叙述由小说的男主人公叙述变为影像图面,女主角就显得立体得多,主演表现比预想的好得多,电影很好表达了这种情感抉择与内心纠结。不同年代中,爱情都是一种本能,爱情本身未必伟大,当在爱情遭遇磨难与挑战时刻,才能体现人性的高贵与卑下。野夫对此应该有体会,爱情或许是他用来以往宏大苦难的另一种叙述方式,更轻却也更接近人心,“事实上,每一个年代的爱情,都有各自的历史痕迹。50年代的单纯,60年代的压抑,70年代的扭曲,80年代的觉醒和挣扎„„再看看90年代的颓废和新世纪以来的严重物化,大抵可以印证不同年代的世道人心”。
正是去年在利川,我从野夫那边听到一个多少令人哀伤的消息,英子(麦琪)在2014年刚刚去世。她不到50岁,去世据说是1月,大家关注甚少,野夫评价是人生苦短,她是很不错的诗人。顾城的悲剧,也是80年代的爱情标本之一。本来就是个暗黑事件,足以激起太多的负面情绪。但无论评价如何,简单对错判断实在不是外人能够判断,或许只有上帝才有资格做出最后的审判。从大时代角度来看,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可作为80年代余晖破败的无数象征与注脚之一,昔日的理想、爱、诗歌,每每在时代转折中消磨沉淀,美好的事物,往往抵御不过恶的侵蚀,无论是制度之恶还是人性之恶。
以前读《1980年代的爱情》 到一半,就觉得有时代挽歌的立意,虽然写男女爱情,未尝没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立意。20世纪80年代是无数的人乡愁,时代乌泱泱碾过这代人,浇灌了他们的生命也浸没了他们的精神,这是一代人的乌有之乡,有人永远停驻在斯地。
爱情、故乡、80年代、青春„„或许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我们甚至也会变成我们憎恨的人甚至引以为傲,但是一切都可以在记忆中得到不朽,精神不灭意义在此。
第二篇:数字出版时代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目录
摘要....4前言....5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5
第二章 发展数字出版的必要性....5
第一节 发展数字出版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6
第二节 出版业数字化的重要地位....6
第三节 我们需要吸取教训,趋利避害....6
第三章 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和问题....7
第一节 我国数字出版的宏观成果....7
第二节 微观上谈我国数字出版....9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10
第一节 复合型人才急需培养....1
1第二节 技术支持和宏观调控相结合....11
参考文献....1
2致谢....12
摘要
本文首先对数字出版做了有关介绍,包括数字出版的含义,特点,出现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分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宏观上阐述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几种数字出版形式从微观上剖析了数字出版发展的新要求,穿插阐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统一而非对立的观点。最后具体概括数字出版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关键词
数字出版 ; 编辑出版;数字化;网络出版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就有出版社意识到数字出版这个发展方向,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市场环境、技术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2006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出版业的5年发展提出了期望,希望出版社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真正利用自身内容资源适应行业发展,创造更大收益。
今年1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网络文化建设的学习会上,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的五项要求中,也提到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这一方面表明国家已经将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提到了一个产业战略化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已经到了出版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的最好时机。
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
在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作出如下定义:只需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一工具惊醒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从行业发展来讲,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起步晚、行动快是它的特点。
从行业性质来说,数字出版兼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易沟通,易检索,节约资源等优势,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仍属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数字出版先进的地区同行业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发展阻力也相当大。
第
第三篇: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2003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致于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世界各国都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知识以经济发展中上升到绝对的优势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多;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机遇也越大;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实践证明,哪个国家知识生产水平信息传播快,科技成果运用广,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强。知识经济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成功致富的最重要资源。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料主要靠对土地面积的控制;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源主要靠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控制;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致富的资源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和内驱动力。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我国“十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八大高新技术到2010年后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八大高新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当今靠知识致富的全球首富,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储备,只有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该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创造了世界奇迹,比尔·盖茨的成功启示我们,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1: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着更大的效益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知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的投资较比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产出更高的收益率,它能极大的促进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的改善,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而高技术产业又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为重要的资源依托。这些高技术行业的兴起,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还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几个值得深思的数据:a:据2002年统计美国80%以上的岗位是脑力劳动、b:美日在前苏联解体后从独联体挖走专家9万多人、c:西欧一家电子公司200万美元的高薪想挖美国科技超导大规模集成电路专家、结果以3000万美元买走所在的企业、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美国的因特网使美国的经济增长35%以上、e:美国《商业周刊》去年底发表文章表明,美国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浪潮。美国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经济浪潮提出了新的国民教育纲领:八岁儿童能读会写,13岁儿童上网获取知识,18岁以上青年都要接受大学教育,成年人要接受终身教育,2、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境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经历了20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国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格局,企业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并呈现出“后工业经济”的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9.7%。预计本世纪前20年还要保持年均7.2%的增速。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展望21世纪,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重心。
其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传入中国,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越来越由依靠体力向依靠智力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人力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产,“知识型企业”、“计算机企业”和“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态开始出现。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与人力、资金并列的企业战略资源。2003年底信息产业部人事司颁布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宣布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工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0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站,2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20个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并计划在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加快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起到了带动作用。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其发展必将受到诸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第一,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历史原因,在与中国的高科技交往中,往往采取敌视态度。为抑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利用“人权”等借口,严格控制其高科技成果的对华出口;日本由于与中国有较深的历史结怨,总担心中国强大会对其不利,想方设法从技术上控制中国。在这种国际关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引进困难重重,阻碍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第二,我国目前整体科技知识水平较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引进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受一定影响。高科技人员相对不足,而懂技术又懂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更少。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三,高技术应用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中国的基本国情恰恰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多是指每年有1500万人口汇入就业大军;底子薄是指我国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强,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迎头赶上。这种既要发展高科技又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矛盾,正是知识对中国国情的挑战;第四,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加大了对知识资源需求,而相对缩小了对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使中国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日前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向公众透露,2001年我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90年上升26位。专家指出,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在我国发展极不均衡。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尚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但一些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经传入我国。2001年,衡量我国第二次现代化的4类指标发展不均衡,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知识创新水平和高收入国家有较大差距。
3、对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思考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为发展知识经济储备动力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高技术产业化。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只靠尖端科技,而是要靠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国家应统一布局发展规划,发挥我国53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选定综合开发项目使之形成产业化。按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知识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其条件尚不具备,但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大城市,已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我国应先在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城市建成高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全国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化,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出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知识性人才,知识的获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全党办教育、全民办教育,办大教育、大办教育。那麽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如何发展将是教育领域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二、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在2003年底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知识经济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21世纪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这就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要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走改革创新之路。2004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为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所瞩目。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1998—2002年《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既要有技术开发和运用能力,更要有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只靠引进和模仿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是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的。因此,我们要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有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去的人,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1: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 “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确立“四个观点”。即:破除把教育当产业来办的观念,确立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观点;破除教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点,树立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教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点;破除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双重任务的观点;破除教育由政府包揽、国家包办的观点,树立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必须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观点。第三,要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中小学为升学服务,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二是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一位学者说过:“教育本身在于有教无类,重视每一个人才”。给学生以分门别类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走上充分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三是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四是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2: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出发、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大胆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二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群体素质德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三是全过程性,包括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四是全方位性,学校、家庭、社会与各部门的行为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五是基础性,在打好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基础的中小学段凡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拔苗助长等做法都是反对之列;六是发展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地、充分地发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要承认差别,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得到不同的相应发展,使差生向中等生发展,中等生向优等生发展,优等生向尖子生发展,不歧视“差生”,也不压制优生,是因材施教,差别性教育。如要求差生掌握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中等生掌握教学大纲教材全部内容;优生(尖子生)可以高出(加深、加广)教学大纲、教材。二是小班教学。传统的大班,可以同时教授较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视同仁”、“拉平取齐”,即牺牲了差生,也压制了优生的缺陷。小班制不仅可以克服大班的弊病,更好地分层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转变差生。可以说“理直气壮的培优,满腔热血地补差”,逐步形成:优生教育---精英教育---劳动力的教育---公民教育的创新教育发展轨迹。3: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价体系。当前,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改革小学评分制度,用等级评价代替百分制,即实行分项考试+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第二,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第三,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办法,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还未普及,初中升高中仍有选拔任务,仍需实行统考,但考试科目形式上有大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只考语、数、外等,进行招生指标定向分配、保送选优、职教分流等方法的改革。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四,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会考,改革考试内容,“三加X”,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两考,下放考试权,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教考分离,学生到招生部门招考等,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是一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这是一个“指挥棒”问题。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升学率,社会向学校要升学率,校长向教师升学率,教师向学生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21世纪的教育必须改革。如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再停留再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创新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泡在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受到轻视和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乐园,所以,一个学校办的好坏;应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高低。4: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是选好一位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价值观、质量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着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的好坏,教育改革的成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必须选拔优秀人才当校长,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学校能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性,教师素质的高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增教师素质;二是开展在职培训,实行终生教育;三是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堂练兵;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进取。现阶段,应首先抓好“师德”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当前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师队伍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乱收费、乱罚款,工作讲价钱,责任心不强等方面极大的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引起全社会关注。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即教师必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作学生的表率;第二,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表达、教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教育能力,善于扮演“多重角色”教学多面手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一句话、就是教学创新能力。第四,必须具备身心审美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5: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修订《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适时起草《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研究制定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全面清理、修订教育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部门规章,积极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规、规章,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知识经济、创新教育都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文件来加以保护。教育已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在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网络与数字化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由于其知识含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效益好,因此,极容易被复制和盗版。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应建立一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网络登记与网络安全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商标法”等法律制度,给知识经济以特殊的法律保护,以保证高技术产业的顺利、高速发展。在人才保护方面2004年河北省省委、省政府以省委冀字(2004)1号批转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决定》的文件。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指导
为使我国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更坚定,更稳健,应在积极探索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整体创新思路,以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效化和有序化。前不久,中科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一份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系统,国立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高等院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政府部门主要对创新活动实行宏观调控,以提供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运行体制,使中国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高中国知识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通过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第四篇:铅字时代与电脑时代(最终版)
铅字时代与电脑时代
----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应该区分的两大历史阶段
1.引言
2.文字技术的三个历史时代和汉字技术的一个倒马鞍形
近40年来汉字信息处理进展突出地表明,文字的技术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发展变化的。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历史应该划分为三个时代。即古代,农业时代,文字信息手工操作时代;近代,工业时代,机械化处理时代;现代,信息时代或后工业时代,自动化与智能化时代,或电脑时代。古代中国的汉字处理技术在多方面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水平,创造了辉煌的汉字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近代,英文成功实现了高效的机械化处理,铅字是这个时代文字设备不可缺少的部件。这一时期,汉字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机械化,其机械化遇到确实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正是汉字被全面否定、开始拼音化改革的社会技术原因。近代,电子计算机诞生后,西方国家文字信息处理迅速迈进自动化、智能化的计算机时代。但在头三十年,还是主机处理自动化和外部设备机械化的混合状态。使用机械打字机改良得到的输入输出设备(如控制打字机和行式打印机),仍然离不开金属铅字。此时汉字无法进、出电脑。汉字承受着两个时代的重压,继续受到批判、打击。70年代初期,针式打印机诞生,计算机终于摆脱了笨重的金属铅字。这不经意间为汉字电脑处理准备了条件。很快地,汉字电脑应运而生。80年代汉字信息电脑化处理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汉字的技术属性不再落后。在二百来年屈辱、苦痛之后走入柳暗花明新天地。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汉字的技术属性的优劣曲线有个明显的倒马鞍形(参见图1.1):古代的漫长年月,汉字处理技术是先进的,汉字的技术属性也是优秀的;近代的几百年里,中国汉字处理技术落伍于西方,汉字的技术属性也落后于英文等拼音文字;最近的几十年是汉字复兴期,汉字处理技术不再落后,汉字的技术属性也不再落后。
图1.1汉字技术属性优劣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1.1上部的两个是马鞍形和倒马鞍形的示意;下部则是汉字技术属性优劣曲线的示意。横向坐标表示历史进程,纵坐标表示属性优劣;上为优、下为劣。该图想直观显示:汉字的技术属性仅仅在近现代,即(工业时代+电脑诞生后的头30年)这段时期里是落后的。再具体些说,是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近代铅活字排版印刷工艺的1645年,一直到微型机和针式打印机配套使用的1976年。图中的当代其实指1976年之后的三十多年。由于汉字电脑化过程尚短,进程中也充满艰辛,一些人没有看清汉字已经跨入新时代,把最近这40来年和工业革命以来的时间,或者和上个世纪初以来的时间统称为现代。认为汉字的技术属性一直比英文低劣;认为汉字虽然不得不继续使用,但必须把汉语拼音作为第二文字,积极推行‘一语双文’,甚至依然坚持汉字必须拼音化。实际上,对文字技术历史阶段的三分法和二分法是许多汉字争论的核心问题。
3.就文字技术而言,工业时代、机械化时代可以称为铅字时代
近代,工业时代,机械化时代,最早在西欧成熟。工业时代的文字处理的典型特征是机械化。这个时期的文字处理设备,铅字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必备部件。打字机,铅活字排版印刷,具有半自动、机械化特征的排铸机(排版员只需在排铸机前打字完成排版,不像汉字排版员手托版盒在车间不停行走),收发印字电报的电传打字,等等都少不了铅字。文字技术最重要、最主要的社会化产业应用就是排版印刷、电报电讯以及打字三大领域。排版印刷技术制约着教育(通过教材印刷)、传媒(通过报纸杂志的印刷)的规模与水平;电报电讯技术制约着军事、外交、商业的情报信息流通;打字技术制约着所有政府、企业机构的办公、管理模式和效率。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文字机械化时代也就是铅字时代。具体些说西欧的铅字时代始于十五世纪中(1455年古登普圣经面世),在中国则始于十九世纪末,铅活字印刷传入中国的时候。铅字时代的终结在铅字被淘汰的时候,也就是电脑时代开始的时候。中国电脑化浪潮始于1970年代中期(七四八工程起步或改革开放开始),汉字电脑化基本完成、铅字被淘汰是在1990年代中期。在西方和日本,铅字的被淘汰比中国大约早十年左右。电子计算机诞生在1945年,头30年,西方的计算机也还离不开铅字。那时控制计算机的电传打字机,用于输出信息的电传打字、行式打印机都使用着金属铅字。西方铅字的被淘汰,完成于针式点阵打印机和微型计算机普及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个针式打印机制造厂由发明人居美华人李信麟创建于1973年。
4.英文铅字和汉字铅字的对比----显著而严酷的事实
英文的铅字排版印刷,由于只用到52个拉丁字母及少量标点符号,其铅活字的总量不过只有汉字铅活字总量的百分之一(制备铅活字的汉字仅以5000计,是拉丁字母数的约一百倍),其复杂、困难程度比汉字小得多。实际上,英文的铅字排版很早就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英文铅活字排版,利用类似于英文打字式的机器,排版员只需坐在排版机前,击打键盘,相应的铅活字就从字槽里落下来。排版员不必不停的行走;不必强记成千上万铅活字字的位置。难度和强度都比汉字排版小得多。英文的铅活字仅仅用在排版印刷中,英文打字机、电报机中的汉字,已经不是‘活’的,是焊接在金属背杆前端,金属背杆可以用敲击键盘控制起落,实现打字或发报。
汉字机械打字机中的铅字只能做成铅活字字盘,一个字盘放置2450个汉字,两个字盘放置4900个铅字。汉字字盘只能人工手动操作,无法连接电报收发报机,所以汉字只能用四位数码的四码电报,不得不收发时各做一次人工翻译。
一个铅字的大小尺寸和字号有关。通常印刷用的5号字的字面为10.5磅见方,接近于4毫米见方。铅字字面上有笔画的地方是凸起的,没有笔画的地方是凹下的。凸起部分着墨后才能够印出字形来。繁体字的笔画比简体字多,即凸起部分多,耗费的铅也多一些。对于单个铅字,这种差异很微小;但一个检字排版车间就有数百万或上千万的铅活字(印一本50万字的书,必须用50万个铅活字!)。其间的差异就不容忽视了。图3.2是铅字架的照片。由于每个铅字,在一本书里都可能多次出现,所以每个铅字都要制作多个;还要考虑不同的字体、字号。这样铅活字的总需要量就极大。现代铅字印刷厂需要配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铅活字。这是汉字铅字印刷繁难的主要症结。清末和新中国的两次古籍版本普查统计中发现,活字印刷品所占比例仅仅在1%稍多。通常一个普通铅字印刷厂的检字排版车间需要一两百平米是很常见的。图3.3给出两个检字排版车间的照片。从其中人的大小,可以估计到车间是相当大的。图3.4是手工用镊子检出一个铅字的照片。图3.5给出在铅字架之间检字的情景。一名铅字检字排版员,一天里要不停地行走在铅字架间,一天走上十几里的路程也平常事。计算机排版印刷的实现,解放了铅字铸造工和检字排版工,使他们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和严重的铅污染。难怪王选1975年的立项申请在学校印刷厂打印时就引起印刷工人的热烈反响。
英文印刷厂中,上百米的铅字架,上百平米的检字车间是见不到的。
5.正是铅字逼迫汉字进行改革
使用七八十个铅字,就完成了英文机械打字、英文印字电报、英文铅活字排版印刷,使得西方迅速进入文字处理高效的机械化时代。拉丁字母和英文打字机伴随着西欧的殖民主义扩张,流传到世界。英文机械打字机在非拉丁字母国家的应用,是一种‘强权示范’,它逼迫、促进了非拉丁字母文字国家的机械化进程。这里,汉字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至少四五千个汉字铅活字无法实现英文那样高效、便捷的机械化。读者从本书图2.6已经见到,一个铅活字字盘,已经三四十公斤重。汉字机械打字机明显比英文的傻大笨粗,效率低下,使用繁难。汉字电报无法使用四五千个铅活字,只好求助于两次人工翻译的四码电报。汉字铅活字排版印刷,普通印刷厂也不得不配备数百万或者上千万的铅活字(印一本50万字的书,必须使用50万个铅活字!),不得不忍受一二百平米的排版车间,排版员不得不每日手托字盘行走十余里进行检字排版。由于铅字、铅版必须不断的重复铸造(铅版的耐印量为十万印,如经济日报,每日四十万份,必须每日四次浇铸铅版!【23】夏天俊文)。汉字的数量庞大和结构复杂,确实给机械化带来无法克服的障碍,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这正是汉字拼音化改革的合理的、正当的、真实的理由之一。
汉字无法实现像英文那样高效的机械化、现代化,这对于整个汉字文化圈是共同的。西欧强势殖民扩张也同时侵略了、打击了、伤害了东亚汉字文化圈各国,汉字改革也就成为东亚汉字文化圈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汉字都面对命运的动荡:废止,限制使用(限制字数、限制场合),汉字与某种拼音文字(假名、谚文、拉丁拼音等等)的混合使用;混合使中有主次、多寡的地位差异。汉字命运还存在着不断的争论和不断的反复。
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通常认为是从1892年卢赣章的《一目了然初阶》开始。稍后王照的《官话和声字母》(1900年),劳乃宣的《简字全谱》(1907年)都是早期工作。但他们都并没有主张废除汉字,只主张以切音字、简字辅助汉字,减轻汉字学用的难度【3,4】。诚然,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有人主张废除汉字,实行罗马拼音化,但还都是学者个人意见。而《国语月刊 汉字改革号》作为当时国家的文字改革官方机构及主流专家们的宣言面世。它鲜明地、强烈地、集中地喊出“汉字革命”的口号,坚决地表达了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拼音文字的决心。除了言辞的激烈、尖刻外,该杂志的封面用彩色漫画,描绘了作为牛鬼蛇神的汉字被拼音文字大军追赶得狼狈逃窜的形象(见图1.1)。近代汉字遭遇到的批判、辱骂,行将被抛弃的厄运,可以说《国语月刊 汉字改革号》就是个开启的标志。钱玄同文中认为:“汉字问题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就是采用拉丁字母,废除汉字;认为“西洋文化实在是现代的世界文化,并非西洋人的私产,不过西洋人作了先知先觉罢了。中国人要是不甘于自外生成,则应该急起直追,研究现代的科学、哲学等等”;“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于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都知道的”;“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华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除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这之后,鲁迅先生的“汉字不亡,中国必亡”,“方块汉字真是愚民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徜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6】;瞿秋白先生的“这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鹾、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7】;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的原则中,第一条就宣称“中国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动群众的工具之一”,第二条则认为“如日本的假名,朝鲜的拼音,中国的注音字母等等”都是改良办法,而非革命办法【4,76页】。这一切,都与《国语月刊 汉字改革号》的主旨一脉相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汉字拉丁化潮流,使汉字陷落入厄运之中。
钱玄同等激进改革家的许多言论有失偏颇,与事实不符。但钱先生如下的话,我是赞同,甚至是钦佩的。他说:“电报非用0001、0002.....编号就没有办法,以及排版的麻烦,打字机的无法做得好,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位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2,19页】。这里,钱先生正确地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汉字在当时最重要的社会产业化应用(打字、排版印刷、电报通讯)上明显地落后于西方的拼音文字,与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节奏不合拍。排版印刷的落后造成教材印刷、报刊传媒的落后;繁难、低效的汉字四码电报使得外交联络、军事情报传递、工商往来的迟缓难于容忍;笨重而昂贵的机械汉字打字机只能配置于办公机构,使中国失去了一个大众化的机械打字机时代。这些应该是促使汉字改革的合理的、真实的、正当理由。
6.两个时代其他社会特征的比较 机械化、铅字时代这样的提法和观察,是单纯从技术角度,特别还是从文字处理技术的角度来说的。这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也有其简单性、片面性。我们也必须做必要而简略的综合观察。铅字时代在西方是与宗教改革、产业革命、资产阶级兴起、近代科学形成等伴随的。这一切也造成欧洲及东亚两种文化对比的变化。正如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指出的: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成熟得多【19】。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侵略、掠夺成就了西方资本主义血腥的原始积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0】)中国的汉唐和两宋,都是开放的世界大国。明朝前期依然是开放的,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的船队是当时及稍后一百多年里国际上最庞大的船队。1405年(605年之前!)郑和第一次出航,船队有舰船208艘,最大的长125米,宽50余米,载重七八千吨,率众二万七千余人。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哥伦布的船队舰船3艘,最大载重250吨,率众88人。郑和比伽马绕过南非好望角抵达印度早92年。伽马的船队舰船4艘,最大载重120吨,船长不足25米,率众170人。郑和比西班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麦哲伦的船队舰船5艘,最大载重130吨,率众265人。(【21】p222)。据李约瑟估计“明代中国水师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的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不是它的对手”(【21】p579)。但哥伦布、伽马、麦哲伦都成为全球著名的地理大发现者,而郑和在他身后的四五百年里却被遗忘了。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后,明朝立即开始了海禁,主张闭关锁国的反对派得胜。兵部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案卷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郑和下西洋的许多宝贵档案确实被付之一炬,骇人听闻,损失无法弥补。《明史郑和传》对郑和记述亦极为简略。(【21】P374)。明末及清朝的闭关政策下,似乎罪过的郑和甚少再被提及。直到1904年(恰逢距郑和首航499年)梁启超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才重新引起关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美国学者Louise Levather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历史疑团就是:明代中国如何成就了海上强国,又为何在进行了广阔的远征后,却开始系统地自我摧毁了本身的强大海军,而丧失了原来超越欧洲的技术优势?”(【51】目录页)。郑和稍后哥伦布、伽马、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血腥殖民扩张、占领、掠夺成就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短短几百年里,西欧实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产业革命,建立近代科学,完成了从黑暗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过度;短短二三百年创造了超过既往数千年内积累的社会财富,根本改变了东西方优劣的地位格局。确实的,郑和轰轰烈烈的航海壮举,将要结出硕果时,却乍然而止,成为令后世扼腕叹息的绝响!中国的缓慢发展乃至停滞,便造成了自己的落伍。1840年后,中国迅速半殖民地化,国势衰微,政府腐败,民众饥寒交迫,国将不国。昔日天朝大国迅速沦为被欺凌、被压迫、被侮辱的悲惨境地。1894年,东洋弹丸日本在甲午海战中竟然使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战后所签《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付日本“战争赔款”二万万两。有人估算这些赔款接近当时日本四年半的国家收入(【22】,6页)。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抢掠、焚烧圆明园,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九亿八千二百万两;准许外国在北京使馆区及北京到山海关十二处可驻扎军队;规定中国不得出现反帝组织,违者一律处死。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武装侵略、灭亡中国,使中国付出三千万的民族牺牲,使中国处于亡国灭种最危险的时候。直到1946年12月24日,二战胜利国的中国北平东单操场,竟然还发生了美国大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女生沈崇的事件。尽管激发了全国性的反美浪潮,强奸犯皮尔逊最终还是逃脱了中国法庭的审判。陷入半殖民地的中国,完全丢失了主权、领土、财富和尊严。这种社会环境下,加之汉字明显地无法适应机械化的事实,就使得汉字落后论,拼音文字优越论,全盘西化,民族悲观,民族虚无等等思潮大行其道。难怪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中国先进的文化人也发出那么多今天看来十分失当的话。回顾整个近代史,我们就能够找到可以理解的缘由。
7.再谈汉字改革的动因----技术因素与其他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文献【26】总结了大量文字改革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创制或修订文字的经验,对文字改革的动因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文字改革的动因来自三个方面:政治的、宗教的和语言的,其中语言文字优劣是第三位的、最次要的。蒙古脱离中国后,全民使用蒙语文,蒙文也从老蒙文改为斯拉夫字母蒙文,这完全是政治、军事、经济全面依赖前苏联的后果。维吾尔族文字从突厥文转用回鹘文,再转用阿拉伯字母,完全是因为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更迭引起。作者认为语言与文字的不适应,文字本身的缺欠仅仅有可能诱发文字改革,而不是必然引起改革【26,219页】;文字本身的科学性毕竟不是决定文字命运的首要因素,首要因素是政府的文字政策和推行力度,认为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心态非常重要【26,226页】。提及1950年代许多新拉丁化文字的命运时说道:出自当代一批专业语文学家之手的任何一种新文字都大大地胜过老文字,而这些新文字在“不太科学”的老文字面签,竟然显得那么软弱无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26,229页】。认为改革如果能够尽量少触犯人们头脑中那些约定俗成的符号组织原则,事情就比较容易成功,反之则可能导致失败【26,220页】。认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字改革是和新政权建立紧密联系的,除国民文化生活的实际需要外,它还体现了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自豪感,甚至是政治、军事斗争胜利的宣言【26,215页】。丰富的案例和明晰独到的见解是本书一个优点,但本书完全没有提及文字与社会技术适应的问题,对电脑技术对文字影响的估计不恰当。
8.电脑数字化字库与铅字技术的比较
9.电脑时代,汉、英文字对比中新的困难与复杂
文字属性的比较,机械化时代与电脑化时代,情形大大改变了,出现了全新情况及特殊的复杂。具体些说:机械化时期的文字处理设备,如机械打字机,汉字的与英文的比较,其差异是明显的、外露的、直观的、感性的。它们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使用难易、效率高低等等,对于感官正常的人,是一目了然的。不同人的评价、判断也往往容易得到一致的结论。如汉字机械打字机,比英文的傻、大、笨、粗,效率低下,这在不同职业及年龄的人群里,几乎完全没有异议。
图4.11 机械式铅字打字机(左:中文,右: 英文)
图4.11显著不同的机械中文打字机(左)和便携式机械英文打字机(右)。仅仅用肉眼,你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是中文的,一个是英文的;一个大而笨,一个小而巧;一个必须放置在坚固的工作台上,一个可以手提;一个至少数十斤重,一个不过三五斤沉。....总之,其间的巨大差异,单凭感官直觉,就能看得一清二白。
而在电脑时代,汉字的电脑与英文的电脑之比较,由于核心技术被微型化地封装在芯片里,或存储在硬盘、光盘中,其间的差异不再是明显的、外露的、直观的、感性的,而是隐蔽的、内敛的、抽象的、理性的。它们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等等感官性状,可能完全一样,但一个仅仅能处理英文,另一个却是汉英文兼容的;或者,两个看上去,在大小、轻重、形状、颜色,等等方面无一相同的两个电脑,倒可能是功能一样的,同样是中文电脑或同样是英文电脑。此时,不同人对同一设备的评价、判断,往往难于得到一致的结论。正确的判断,需要有起码的信息技术常识,单单靠正常的感官直觉,无法得到正确判断。对两个电子系统的比较,通常要设计、制定、执行具体、详细、周到的测试方案,并且要对测试结果做细致、周到、科学的分析。这种新情况,是汉字电脑化明显成功之后,人们对其评价仍然不能统一,甚至产生截然相反判断,以至于激烈论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图4.12 几种常见电脑存储器(电脑的核心机密往往存储在其中)
图4.12给出几种常见的计算机存储器:5寸软盘,3.5寸软盘,3.5寸硬盘,U盘,5寸光盘。需要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数字的、文字的、图形的、声音的、视频的)和计算机软件(编辑文稿的、处理数码照片的、购买股票的、设计建筑图的,....)都存储在这些东西里。存储不同内容的两个存储器,外观上可以没有丝毫差别。这些存储器可以隐藏种种机密。还有一个特点,在其他领域你看不到,那就是:越新型的存储器,存储量越大、存取时间越快,但其体积反而越小,价格反而越便宜。王选夫妇1970年代试排样书《伍豪之剑》,1980年成功。所用机器内存64KB,外存硬盘(保加利亚产)5MB。上图中小小U盘容量是王选用硬盘的200多倍,是王选用机器内存的16384倍。小U盘价格三五十圆(前几年价),王选所用的硬盘恐怕要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吧。信息技术产品,其功能增强的速度,体积缩小的速度,以及相伴随的价格下降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行业里,都是不曾有过的。
当我有了这样新的醒悟的时候,我再读到许多人对电脑汉字处理技术和结果误解和不恰当评价时,我变得平和、冷静。我会仔细思考:他一定是只看到某个细节而忽略了某个(些)另外事实的结果;应该介绍、解释些什么东西,能使人排除误解?本书许多内容正是这样思考的结果。其实,汉字电脑化处理的一些最基本事实已经为广大人群所了解,例如汉字点阵字库最低的是15*16,英文的是7*9;英文编码一个字符用一个字节,而一个汉字用两个字节;...。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异常的迅猛,变化也十分频繁(如1989年四通打字机普遍配备48*48字库),情况千差万别(王选1980年印刷成功的样书所有五号字已经是108*108点阵!),单凭最初期的几点基本常识就做判断,却往往做出误判;而单凭最初期的几点基本常识就做重大判断,那就后果严重了;但事实上这些却已经不断发生着。本书第七章,我力图通过具体、细致的分析,说明汉字处理在信息存储、文本编辑上确实变得比英文,比汉语拼音更为高效了;而不象普遍存在的误解那样:‘汉字电脑处理比英文,比汉语拼音都低效、落后’。我尽量细致、认真地通过介绍必要细节事实,解释了:尽管一个汉字用两个字节,比一个字母一个字节多耗费一倍;尽管汉字字库比英文的大数百、上千倍,近十多年来,一台微型机存储汉字还要比存英文节省约一半存储。原因在于字形存储的巨大消耗带有一次性,而文字编码表示则是累积性。近十多年来,微型机存储器容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汉字字形信息的一次性巨大消耗,被编码表达的看似不起眼的累积性的节省所补足、抵消和反超了。
10.汉、英文字技术属性比较已经发生逆转 11.汉字与汉语拼音技术属性比较已经发生逆转 12.繁简体汉字比较在两个时代有两种景象
在使用铅字的机械化时代,繁、简体铅字必须分别重复制造(包括雕刻字模、制作铜模,浇铸铅字、铅版,等等)。每一台机械汉字打字机的铅字,每个印刷厂里的铅字,都必须经过单独的铸造过程才能得到。这里繁体字的制作比简体字更费工、费时、费材料、费能源。由于每台打字机、每个印刷厂的每个铅字都必须经过一次浇铸,那么繁体字的缺点和简化字的优点就因为大量重复而积累起来,简化字即便仅仅节省百分之二三,其累计效果也会十分巨大。在电脑化了的情况下,由于字库和软件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有了第一套之后,其后的都经由简单的复制得到。数字化的软件和字形库,主要的开发费用消耗在第一个版本的获得。电脑化的复制十分简便,许多情况下,几乎弹指一挥间即可。现今用户拿到的电脑中,基本汉字字库和软件是现成的。用户只需要操作自己的电脑就能完成汉字处理。此时,繁、简体汉字的操作、使用中差异大大地弱化了,甚至是消失了。我们具体地逐项清理、说明如下。
由于电脑里的每个繁体、简体字都遵循同一个编码标准,所以所占字节数一样,即所消耗的存贮一样。
② 因而,同一文件的繁体版,简体版长度,即所包含的汉字个数,也一样,所以传输速度,编辑加工操作,排序、检索等效率都基本一样。
③ 电脑输入时,如果都用拼音法,差别很少。汉字:
一、壹、伊、意、肆、翼、懿,笔画数多少差异甚大,但拼音输入中,输入操作几乎相同;最多差一次选择。如果用字形码,差异大一些,但并非总是简体字简便,因为繁体字结构规律更强些。汉字‘意’、‘肆’的字形输入,未必比汉字‘一’的输入麻烦。换句话说,电脑输入时已经几乎消除了汉字笔画多少引发的操作差异。
④ 激光打印输出时,打印速度几乎无差别;墨盒使用寿命,用繁体字时可能稍微短些,但差异不会很显著。
总体地观察,电脑化时代,繁、简体在操作难易、效率高低上几乎没多大差别。铅字时代那种巨大差异不复存在。换句话说:繁体字在铅字时代的显著繁难性降低了;简化字在铅字时代的优越性也降低了。自然,这里所说,主要是技术处理方面,而非个人使用。
个人应用
电脑时代,人工手写汉字的需要比铅字时代少得多了。电脑打字越来越普及应用,使得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简化字笔画少带来的优越性降低,繁体字笔画多带来的麻烦也降低。
社会产业化应用
1994年起,中国的出版印刷和打字都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脑化。铅字被淘汰了。铅字印刷、打字中需要消耗的铅、锡、铜不再需要;金属熔炼、浇铸及相应的能源消耗也不再需要。简化字在这些方面的优越性,繁体字在这些方面的劣性,也就都不复存在。再则,由于电脑汉字字形库是数字化的,并且汉字编码字符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实现了繁、简体汉字统一编码。由于GB18030.2000(收入27848个汉字)是国家的强制性技术标准,自那时起,中国大陆的电脑里,实际上就都存储了繁、简体汉字字形库。这保障了、满足了中国社会对繁、简体分别处理及兼容处理的多样需要。又由于数字化汉字字形库有几乎是一劳永逸的优点,其主要研制费用集中于第一个产品的获得,其后只要简单的复制即可。由于复制操作几乎没有耗损,复制可以千次、万次的进行;而复制操作几乎仅仅是轻松地点击鼠标!退一步说,繁体字字形库设计有多少麻烦、多大花费,都已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支付过了。今天只是拿来使用的事,而这‘拿来’又仅仅是轻松点击鼠标。
需要说明,这里仅仅指通用或常用的字体字库,如基本集的宋、仿、黑、楷体等。这些是一般普通用户离不开的。至于更丰富的字体,更大字符集的字库,一些有商业盈利价值的使用,用户需要向字库开发者支付专利费用是正常的、必须的;否则开发者将无法生存。中国的字形产业正面临着这种困境。
电脑时代,繁简体兼容的这种性质,在铅字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一台机械汉字打字机,要想繁、简体兼容,那就起码必须配备繁、简体两套铅字字盘。设备的重量一下子就增加了大约一倍。如果一个印刷厂要繁、简体都能够印刷,那就必须同时配备繁、简体两套铅活字(增加数百万或上千万铅活字!),必须增加排字车间一两百平米,至少要增加一两百米长的排字架;还要增加一批繁体汉字的检字排版员,...。这和再建一个铅字排版车间几乎差不多。就是说,铅字时代,为实现繁、简体兼容需要成倍地增加投入。对每一台汉字机械打字机,对每一个中文印刷厂,这样的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当时的社会难于承受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电脑化的处理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第一个版本的发明、制造。中国,或者说天下华人世界,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进光与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王选课题组,后来的方正集团的贡献。今天,要建立一个‘汉字排版车间’,实际上只是购买一套方正排版系统(微机+排版软件+字库);或者自己购买微机,再购买方正排版软件和字库。其实,现今中国的每一台微电脑,都就是一个‘家庭排版作坊’,还是‘繁简体兼容的排版作坊’。此时,排版软件和字库的复制,完全不像铅字时代那么沉重、繁杂,消耗几乎同第一次创建同样巨大;而是轻松的点击鼠标就能完成的简单操作。这里,清楚地显示出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不了解这种时代差异,就难免对当今的汉字问题做出失当的判断与决策。
现今,汉字信息电脑化处理中,繁、简体汉字的操作差异已经显著地弱化、淡化甚至消失。简化字节省笔画的优越性在降低;繁体字笔画繁多的劣性也在降低。可是,关于繁、简体汉字的争论依然激烈、严重,持续不断。一些人不了解汉字电脑化处理的实际情况,思想认识停滞在铅字时代,是原因之一。语言文字学术思想差异,政治观点、感情爱好等方面的非理性因素是又一个重要因素。周有光先生在谈及大陆、台湾、香港“三种中文”时说:“其实,根据中国古老的书同文传统,使三种中文归并成为一种,并不是一件困难事情,关键在于使语文问题的研究,纳入科学的思考,降低政治的温度”。【45,11页】。
13.对英文的崇拜、迷信,对汉字落后、繁难的肯定是铅字时代社会思潮的遗存
14.对汉语拼音方案强制性、排他性推行是汉字健康发展的危害因素 15.新世纪应该是繁简体汉字并存、共荣、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在铅字时代,简化字比繁体字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个人使用如此,在社会化产业应用(打字、排版印刷)中更如此。那时,繁、简体的并用需要增加几乎一倍的消耗。在科技落后,经济实力薄弱,民众极度贫穷的年月,繁简体并存、并用是十分困难的。这是使得对繁体字应用的限制过于严厉、苛刻的一种社会经济技术原因。数十年的战乱,国家百废待兴,扫除文盲,开展基础教育任务繁重,难于顾及汉字古籍整理。那时香港为英国‘租用’,澳门卫葡萄牙‘租用’,台湾与大陆武装对立。当时的口号还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汉字书同文根本还无从谈起。
今天,新世纪,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大势之下;汉字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脑化的时候;简体字汉字系统和繁体字汉字系统,都已经成功地、甚至可以说精彩地适应数字化新时代的时候;港澳已经回归祖国,两岸和平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广大民众已经从饥寒交迫、贫困潦倒快速走向小康的时候;繁、简体汉字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也就应该到来了。让我们以切实的努力,开放的胸怀,去迎接这个美好新时代吧!
16.
第五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作者:admin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9-2-23 9:09:20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其创新的重要保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管理创新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所面对新的挑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那么中小企业管理应从管理思路、管理的组织、人才管理、技术管理、生产与作业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近年来,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深化,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面临的挑战分析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内容如下:
1、知识管理
在悄然兴起的知识经济中,知识已经成为独立地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人才,这一切是传统管理理念所中所不具备的。
2、快速反应管理
先发制人,以快取胜,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特征。知识、信息采集快捷、创新加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会赢得巨利,而后进入市场者,必将由于微薄的边际利润和高昂的边际成本而难以站稳脚跟。规模不再是企业制胜的第一法宝。这不能不说是管理理念的一次大转变。
3、和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工作也不仅仅是人类谋生的手段。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的需求并不呈现出层次感,而是同时并存。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成就自己的事业,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需要的是企业给他们创造一个让人各尽其才的环境,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螺丝钉被拧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追求个性、实现自我,是越来越多的人的目标。在这些新的释放个性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时,接受传统管理教育的企业经营者,如果不尽快更新观念,调换角色,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管理复杂的人性,和谐管理理论将日益受到重视。和谐机制将成为知识经济下管理所追
寻的最佳状态。所谓和谐机制,即不仅要重视组织手段和法律制度等硬的机制,还要重视政策、组织文化、内部环境等软的机制。
4、网络型组织结构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管理中的等级体系已经岌岌可危了。适应于工业时代所建立起来的管理等级体系,越来越多地显露出其种种弊端。传统的等级体系结构,虽然可以在部门内达到功能优化,但由于各部门协调困难,其结果并没有导致整体的最优。一种强调整合策略、强调动态协调、强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管理将是发展的趋势。如,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研究的是单个企业的发展。而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将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同时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况且网络化又使知识的获取如此之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均有利,不是非此即彼的你生我死,而是亦此亦彼的双赢。
5、新型营销管理
由于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的购物方式将发生巨变,网上购物成为新宠。网络使得买方与卖方直接沟通,从而把中间商所得到的好处转向厂方及消费者,这也迫使中间商由于微利而退出市场。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促进了管理学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升,为管理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管理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从企业创立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另一方面,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看,小企业从创立到发展成为大企业之前,要在战略和管理方面实现一系列重大的转变,其中核心的也是必须逾越的障碍主要有战略问题和管理转型问题。
1、发展战略问题
小企业需要有战略,即使是更小的企业也需要而且能够制定一个战略。伦敦商学院的G·哈默契(G.Hamel)副教授和密执根大学的C·K·普勒赫德(C.K.Prahald)教授曾深入分析了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他们发现,日本现在很成功的企业,如佳能(Cannon)、本田(Honda)、小松(Komatsu)等,几十年前还是后进的、弱势的根本不被福特(Ford)、施乐(Xerox)、卡特皮勒(Caterpillar)等美国的大公司看在眼里,但日本的佳能等企业在当时就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些企业在初期大多生产一些利润较低且被大企业忽略的产品,灵活地运用自身的资源,然后逐渐培养企业的制造能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的了解,积累的资源,然后逐渐培养企业的制造能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的了解,积累的资源,然后逐渐培养企业的制造能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的了解,积累实力,扎扎实实、灵活多变地发展自己。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在于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清晰。例如,日本的佳能公司一开始就抱定“击败施乐”的战略意图。为实现此意图,他们首先掌握施乐的专利技术,获取技术许可,依靠施乐的技术生产产品,获取市场营销经验,强化内部的R&D力量,许可其他制造商使用自己的技术,进一步强化自身的R&D能力,进入施乐力所不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最终成为施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明确的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清楚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可以集中并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可以通过借助别人的力量等途径有意识地积累资源,进而降低
资源不足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如G·哈默尔等人所说:“在竞争对手具有明确发展战略,并积极寻求拓展的情况下,资源充足本身并不足以使一个企业遥遥领先,企业竞争力产生于企业资源与企业发展目标要求之间的缺口。”
制定与实施战略决策,有助于中小企业将精力集中于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那些关键因素和环节,注重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环境的适应性,积极主动地应变,利用环境变化中存在的各种机会,使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发展壮大。这也正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所在。大量的管理文献都强调,在中小企业管理活动中,影响组织绩效的主要变量(或因素)以及这些变量间的适应性包括技术和结构之间、技术和战略之间、环境和战略之间的适应性等。注重这些变量及相互间的适应性,可以将小企业有限的资源与环境中的机会、威胁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使其从创业者转变成为成功的管理者。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战略管理的重点是行业和市场定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都走上了高度多元化的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现金流的压力;②管理能力弱,无法专业化深入;③促使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素质和能力(识别市场机会和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的惯性;④组织约束不力,公司治理不明确;⑤商业机会多;⑥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鼓励竞赛而不是竞争,企业之间赛规模、赛级别,不考虑经济效益。传统的思维模式促使许多企业特别是新创建企业盲目扩张,很多经营者简单地把规模的扩大等同于企业的成长。盲目的多元化很容易使企业走上机会型的发展道路而难以管理,不得不进行战略重组。
2、创业者向职业经理人转变以及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
在企业规模很小、经营业务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经营者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支撑起企业的运转。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经营活动范围扩展、组织层次增多之后仅仅依靠经营者个人的力量绝对不够,必须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适当弱化经营者在中小企业经营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适当弱化经营者在中小企业经营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要降低经营者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也不是单纯要把企业经营决策权从经营者手中分散给下属,而是要把经营者个人的贡献转化成集体的成绩,将经营者成功的经营思想转化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将企业融入社会整体之中,使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样的企业才真正会具有持久的竞争力量,才会具有才期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才能摆脱小企业因规模小而产生的种种困扰。
3、管理工作规范化问题
《世界经理人文摘》在1997年5月号上刊载了多篇文章阐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管理技巧和观念没有现代和永恒、东方和西方之分,促使华人企业家成功的经营方法与现代西方管理大师们的教诲如出一辙。这些管理之道是跨越国界的,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它们都是也应该是一样如鱼得水。这里所说的共性管理之道,就是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犹如地基对楼房。仅仅看地面上的部分,每栋楼房都可能各具特色,但不管什么样的楼房,对地基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即稳定、扎实、支撑力强。而且楼层
越高,对地基的要求就越严格。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成长的“地基”,它可以促使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多地具有理智的特点,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减振器”。
在创业初期,迫于生存的压力,企业一切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这样做的本质是单纯以获取资金为中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企业的全体成员只是重视成果,而不重视过程;只重视所得,而不重视成本。以致于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都在快速增长,但利润却没有增长反而却可能下降甚至亏损,“红红火火不赚钱”。企业发展起来后,规模扩大了,市场基本上稳定了,企业需要严格过程管理,借助扎实的基础管理工作强化成本核算,通过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基本的管理工作秩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内容。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分析,并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及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必须要进行整体的管理创新。所谓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从提出到首次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益的非连续性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搞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管理创新。
1、首先要解决管理思路创新
如果说思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的话,那么观念创新就是思路创新的前提。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管理思路方面有所创新的话,首要要实现观念创新。观念创新主要包括:①以人为本,惟人兴业的观念;②瞄准市场,以变应变的观念;③顾客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④投身竞争,优胜劣汰的观念;⑤战略制胜,追求卓越的观念;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⑦诚实可信,依法经营的观念;⑧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概念;等。
管理思路创新的具体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某种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工艺等)管理的构想,还可以是管理措施的改进;可以是产中环节的物资人事协调,也可以是产后环节的产品促销管理等;可以是人才开发,也可以是资本运营的管理新思路。总之,管理思路创新可大可小。大到企业发展战略及落实,小到某种产品的营销策划和运作。
2、管理的组织创新
管理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管理组织体现了企业的生产关系,它是企业内各要素有效整合和配置的运行载体。组织形式、组织功能等最终要由企业目标和各要素,尤其是技术要素所决定的。一旦这些要素发生了变化,就会推动管理组织的创新。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规律的微观体现。管理组织创新,意味着中小企业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创建新的结构形式;要对组织内部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形成新型人际关系;要对原有的分工协作做出新的安排,以使组织功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例如,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创新应依据企业产品数量或品种等因素来确定。对于产品数量少或品种单一的小型企业仍可采用传统的集权职能制,但必须精简机构;而对于产品品种较多或附带有产品、工艺创新任务的中小企业,可考虑改为分权的事业部制。
3、人才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管理已成为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人才管理创新,才能留住人才,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人才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在人才管理上,海尔集团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海尔对科研人员采用的是“赛马而不相马”的动态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科研人员内部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的收入不是老总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根据科研人员的成果创造的市场效果决定他们的报酬。同时,借鉴国外高新技术公司的经验,在海尔计算机事业部逐步实行科研人员股份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正是这种科学的人才管理方法,推动了海尔的不断发展。
4、技术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成了未来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技术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流动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纷纷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使技术创新跨国界。例如我国广东顺德市的科龙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中国著名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后,为了最终实现成为世界最大冰箱企业目标,在电器技术最为发达的日本设立了日本科龙株式会社,以获取世界最为先进的信息和技术;二是世界性技术管理的输出,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开发研究所对该公司在各国的研究所进行跨国性管理与控制;三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建立自己控制的子公司,把技术向东道国渗透和转让,从而使技术流动全球化。
技术创新和技术流动的全球化,为企业获取新技术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对技术管理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创新,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5、生产与作业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趋势是分散化生产,职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办公室指挥车间的运转,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将大大减少。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一般占劳动力的80%;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将在各个领域代替人工劳动,直接在车间从事生产的工人逐步为机器所取代,劳动力的比例将不到20%,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将大幅度增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为急需的是人数有限的工程师、高水平技术人员、信息设计人员和学过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知识管理对生产管理的改进在于,员工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一员,而是通过积极的知识共享和组织创新,参加到生产管理的共同决策中,企业将形成一种更加有数的生产和作业管理制度。生产与作业管理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