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

时间:2019-05-13 19:0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

第一篇: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

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

摘要:新设立的中央网信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 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 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 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据悉,在成立 中央网信小组之后,一些工作将摆在重要位置,如:制定一个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力气 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企 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成为维护 网络安全主体„„ 中央网信小组的成立,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 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也标志着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 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真正成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们这 个拥有6亿网民的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开始提速。关键词:网络强国 信息安全 意识形态 正文:

网络大国≠网络强国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三次浪潮》一书风靡世 界,也给中国人带来了一份惊喜。该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次浪潮为信 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作为领跑农业文明几千年的中国,却在自17世纪末开 始的工业文明中落伍。这个发明火药的国家,却在1000多 年之后用大刀、长矛迎战“洋枪、洋炮”,导致长达一个 世纪的“被动挨打”局面。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无疑为中 国提供了与西方列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机会。

应该说,中国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科技改变生活。20年前,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互联网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13年年 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 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 3家。2013年网络 购物用户达到3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人 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8%,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 人民币。

然而,“大”不一定“强”,“网络大国”并不一定 是“网络强国”,中国离网络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 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仍然 十分繁重。我国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社 会和经济发展问题,也都需要尽快解决。据CNNIC的数 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在欧 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数据通常在70%~80%以上。更何 况,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有28.6%。

同时,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 杂和多元。中国目前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仅2013年11 月,境外木马或僵尸程序控制境内服务器就接近90万个主 机IP。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也时 有发生。此外,我国网络管理体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九 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对互联网 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为此,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 舞台,在党、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整个 社会得以进入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在发扬民 主、建言献策,尤其是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反腐 败等方面,起到了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种种现象表明,中 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如果把网络强国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网 络信息的安全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今年的 “微软XP停摆”事件,去年的“斯诺登事 件”,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安全成为我国迈向 网络强国的第一道关卡。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其影响 力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推动着国家经 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任何技术都是“双刃 剑”,互联网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衍生出 很多网络安全问题。常态化的互联网治理必须建立在网络安 全的基石之上。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 际社会的焦点问题。中国是网络攻击的主要 受害国。黑客攻击、传播病毒、窃取信息、侵犯隐私等行为暗流涌动,广大网民对信息安全的呼声十分 强烈。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成为各方角力的主战 场。2013年震惊世界的“斯诺登事件”再次证明,没有关键 技术和自主产权的网络,没有对于网络安全的保护与防护,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将无秘密可言,都将无安全可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再强 大的硬件设施都可能成为“聋子瞎子”。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变成“自由市 场”。世界主要国家对网络空间战略的价值认识正在不断深 化,并把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注重加强 战略筹划与指导,以期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2011年,美国颁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 间行动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统一部署网络安全,全面 提升在网络空间的行动力和控制力。俄罗斯把维护网络空 间国家主权放在首位,强调技术装备和信息系统的自主 可控,坚持技术发展与安全并重;2011年2月,德国颁布 《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提出联邦政府应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确保德国信息技术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领域 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十大战略举措;2013年2月,欧盟颁 布《网络安全战略:公开、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提 出五项战略重点;日本防卫厅也已组建了一支由陆海空自 卫队专家组成的5000人左右的网络战部队,专门从事网络 系统的攻防作战。由此可见,加强战略部署,维护网络安 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惯例。面对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严峻形势,我国需尽早调整 战略方向,打造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打破 西方国家的钳制局面。

首先,明确我国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定位。明确我国在 网络空间的核心利益,并定位到国家安全角度;认清我国 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明确独立自主的信息安全技术产业 体系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中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到我国的 发展现状,承认在技术产业上的巨大差距,循序渐进地发 展技术产业,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技术,充分保持 自主性。其次,全面构建信息安 全积极防御体系。采取以防 为主的积极防御策略,强化 对安全风险、威胁和安全事 件的预防和发现能力,构建 以可信计算、访问控制等为 基础的主动防御技术体系; 整合现有技术手段和信息资 源,形成国家网络空间积极 防御协作机制,建设国家网 络空间战略预警平台;建立 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处置 体系,提高国家对信息安全 事件的处置能力;研究各种 网络攻防对抗技术,提升网 络攻防能力;加强有关信息 安全漏洞、恶意代码等核心 信息的共享,提升漏洞分析验证、恶意代码检测等核心技术能力。最后,打造自主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加强顶层设 计,明确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扶持信息安全“国 家队”;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品高度依赖国外的情况 下,加快推进可信计算产业化,并有序推进国产化替代; 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支持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 软件、安全终端产品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实现关 键技术和产品的技术突破;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自 主信息安全产业链;坚持以应用促发展,支持政府部门和 重要领域率先采用具有自主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带动从基 础产品到应用产品和服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 发展。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 之双轮。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 “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同步推进,向着 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 及、自主创新能力显 著增强、信息经济全 面发展、网络安全保 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 进。伴随着中央网信 小组的成立,我国的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 理体制、机制必将发 生深刻变化,这个新 框架不仅预示着我国 新的信息化战略和网 络强国战略会被提上 重要议事日程,而且 也预示着中国在打一 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 术的翻身仗,未来不 可限量。

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 里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 系, 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的思想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 成功的意识形 态不仅能够发挥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结构的功能, 起到维护 社会整合与国家稳定的作用, 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 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前人类社会正 在迈向信息网络时代, 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将 被嵌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之中, 几乎把整个人类相互关联、融 合在一起。从距离上讲, 我们的地球已经被称作“ 地球村” , 但世界并非亲如一家, 冷战的结束使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 对抗开始被科学技术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掩盖着的意识形 态渗透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 当计算机网络不仅作为一种 信息传播的途径, 而且也成为一种文化传播途径的时候, 利 用网络对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 位的意识形态渗透, 就成为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互为矛盾的 意识形态将在网络领域里展开更为激烈的斗争, 网络时代我 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将面临种种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关系 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致谢:感谢老师你给我们上课,你辛苦了。参考文献: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 曹方

必须重视网络时代 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牛晋芳 孔德宏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已超出了现有常用的框架。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和晴雨表,准确分析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化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价值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海量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息。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信息本身,而在于通过分析数据关联性预测未来。网络舆情分析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而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分析、预测提供了支撑和保证。一)、舆情分析、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传统舆情分析是对已发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而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其滞后性。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挖掘、分析网络舆情相关联的数据,将监测的目标时间点提前到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通过建立的模型,模拟仿真实际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实现对网络舆情预测。二)、网络舆情全面是实现大数据价值的条件:大数据技术要预测舆情,首要条件是对各种关联的全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传统数据时代,分析网民观点或舆情走势时,只关注网民跟帖态度和情绪,忽视了网民心理的变化;只关注文本信息,而较少关注图片、视频、语音等内容;只观察舆论局部变化,忽视其他群体的舆论变化;只解读网民文字内容,而忽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舆情分析角度看,网民仅仅是信息海洋中的“孤独僵尸”犹如蚁群能够涌现高度智能而单个蚂蚁如附热锅到处乱窜。大数据时代,突破了传统数据时代片面化、单一化、静态化的思维,开始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分析网络舆情数据,地看似关紧要的舆情数据纳入分析计算的范围。

第三篇:网络强国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式与政策】

网络强国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主要面临有西方国家的渗透、网络文化的挑战、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和意识形态创新能力不强等四个方面的挑战和问题。要通过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切实解决国内矛盾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等措施来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是网络发展的重要媒介,同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及其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我国打造网络强国的同时也在注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首先,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存在技术性关联。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新信息技术基础上,把新科技日益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着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地位。其次,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存在信息性关联。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与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联系是通过信息。再次,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存在工具性关联。新媒体由于其特有的技术、信息性能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是促进人们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利器。

现阶段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一是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着民众的政治认同,影响甚至动摇政治稳定的基础。二是网络文化的挑战。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渗透、流动、扩张等特性,使全球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冲突与融合成为可能。三是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会受到动摇的担心也在与日俱增,当这种担心一旦形成国民的普遍共识时,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置疑。此外,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地消解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四是意识形态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党政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当前,我国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依然比较陈旧,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中仍然充斥着带有浓厚的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的基本范畴。

一)加强理论研究,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 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结合起来,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吴怀友在书中写到:“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作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的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共产党是我国的政治领导力量,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首先加强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领导,确保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共产党的身体力行,定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

三)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宣传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你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要牢牢控制住各种文化传播途径,尤其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绝不给错误的思想意识提供传播途径。一定要注重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的重要性,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四)解决现实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中国有句俗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不论怎么说,说的再好,只要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不去,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不会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是必然的,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客观状况的应对不力和主观失误造成的。只要我们认真、冷静的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定能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发展成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在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挑战面前,只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没有动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有保障。从实践来看,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迫使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用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取而代之。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从来不畏挑战,它在与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销蚀、破坏、解构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要防“明枪”,更需防“暗箭”,借助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整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思维和方法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和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对多元文化进行引领,处理好多样化的社会与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关系、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与抵御外来错误思潮的关系。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意识形态出现安全问题都源于大众在核心价值观上发生动摇和改变,导致这种动摇和改变的是在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核心价值取向离散。在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信息管理“把关人虚弱”的趋势下,发生思想混乱和核心价值观离散的风险将不断加大。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应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所谓“堵”,就是在划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前提下,吹响反击各种错误思潮的“集结号”;所谓“疏”,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进行自觉引领,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实现思想统一和力量凝聚。

(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对社会舆论的掌控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既需倚重技术,又要讲究艺术。各级党政部门,要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政能力,运用新媒体创新社会管理,使各种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进入新媒体时代,言论闸口日渐拓宽,信息来源变多变杂,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言、猜想等裹挟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令舆论场的复杂性骤然增加,也给舆论场引导增添了难度。”[7]对于新媒体的舆论,我们既要重视,又不应片面迎合,而应区别对待,加强引导,依法管理。对新媒体发出的偏激言论、虚假信息给予坚决回击和充分揭露。同时,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优势,扫除社会瘴气,匡扶时代的正气。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多对多”的特点。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水波效应”,找到“共振频率”。所以,要探求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有关负责部门对社会舆论的掌控能力。

(四)积极制定促进新媒体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维护,需加强受众的“自律”和“他律”。所谓加强“自律”,就是提高受众的社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不信谣、不传谣。新媒体不应脱出法律与道德的空间,加强管理和言论自由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对立,一个缺乏自律的行业没有多少发展余地。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越是变得‘浮光掠影’,媒体从业者越不能‘捕风捉影’和‘哗众取宠’,越是坚守新闻专业的守则,不轻信、不盲从,清醒、理智、冷静、踏踏实实做新闻。”[8]所谓加强“他律”,就是强化新媒体舆论的信息技术管理和法规建设,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坚决打击利用新媒体散布谣言和各种违法违规的活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德国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管理,就包括那些通过新媒体煽动极端的言行,如“纳粹主义、恐怖主义、种族主义、暴力以及儿童色情等黄色内容,自2003年以来,已有上千个媒体被检查处列为青少年不宜接触的媒体”。[9]类似的经验,我们应积极借鉴。

(五)努力创新新媒体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从管理的角度看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一要在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叠加效应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的新媒体,并使其发挥传播信息的主导作用;二要对新媒体进行积极地监控和管理,在管理主体上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管理方法上要“多管齐下”,在管理策略上要把 “短、平、快” 治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在管理分工上要落实好有关部门的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责任;三是理顺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新媒体经营者最核心的诉求是发展环境,希望有关管理部门有比较清晰的政策预期,而管理者最关心的则是健康和安全的发展态势,要求新媒体完善信息制作和发布流程;四是要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定位为国家战略性的基础设施,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条件,同时也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全面竞争的重要平台;五是积极培养既懂意识形态工作艺术、又熟悉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新型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应对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的挑战,积极认识新媒体技术要领,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努力探索新媒体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规律,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得以充分维护。

第四篇: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2003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致于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世界各国都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知识以经济发展中上升到绝对的优势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多;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机遇也越大;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实践证明,哪个国家知识生产水平信息传播快,科技成果运用广,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强。知识经济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成功致富的最重要资源。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料主要靠对土地面积的控制;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源主要靠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控制;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致富的资源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和内驱动力。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我国“十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八大高新技术到2010年后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八大高新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当今靠知识致富的全球首富,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储备,只有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该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创造了世界奇迹,比尔·盖茨的成功启示我们,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1: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着更大的效益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知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的投资较比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产出更高的收益率,它能极大的促进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的改善,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而高技术产业又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为重要的资源依托。这些高技术行业的兴起,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还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几个值得深思的数据:a:据2002年统计美国80%以上的岗位是脑力劳动、b:美日在前苏联解体后从独联体挖走专家9万多人、c:西欧一家电子公司200万美元的高薪想挖美国科技超导大规模集成电路专家、结果以3000万美元买走所在的企业、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美国的因特网使美国的经济增长35%以上、e:美国《商业周刊》去年底发表文章表明,美国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浪潮。美国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经济浪潮提出了新的国民教育纲领:八岁儿童能读会写,13岁儿童上网获取知识,18岁以上青年都要接受大学教育,成年人要接受终身教育,2、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境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经历了20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国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格局,企业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并呈现出“后工业经济”的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9.7%。预计本世纪前20年还要保持年均7.2%的增速。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展望21世纪,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重心。

其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传入中国,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越来越由依靠体力向依靠智力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人力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产,“知识型企业”、“计算机企业”和“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态开始出现。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与人力、资金并列的企业战略资源。2003年底信息产业部人事司颁布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宣布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工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0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站,2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20个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并计划在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加快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起到了带动作用。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其发展必将受到诸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第一,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历史原因,在与中国的高科技交往中,往往采取敌视态度。为抑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利用“人权”等借口,严格控制其高科技成果的对华出口;日本由于与中国有较深的历史结怨,总担心中国强大会对其不利,想方设法从技术上控制中国。在这种国际关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引进困难重重,阻碍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第二,我国目前整体科技知识水平较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引进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受一定影响。高科技人员相对不足,而懂技术又懂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更少。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三,高技术应用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中国的基本国情恰恰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多是指每年有1500万人口汇入就业大军;底子薄是指我国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强,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迎头赶上。这种既要发展高科技又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矛盾,正是知识对中国国情的挑战;第四,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加大了对知识资源需求,而相对缩小了对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使中国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日前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向公众透露,2001年我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90年上升26位。专家指出,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在我国发展极不均衡。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尚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但一些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经传入我国。2001年,衡量我国第二次现代化的4类指标发展不均衡,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知识创新水平和高收入国家有较大差距。

3、对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思考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为发展知识经济储备动力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高技术产业化。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只靠尖端科技,而是要靠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国家应统一布局发展规划,发挥我国53个国家级和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选定综合开发项目使之形成产业化。按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知识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其条件尚不具备,但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大城市,已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我国应先在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城市建成高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全国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化,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出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知识性人才,知识的获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全党办教育、全民办教育,办大教育、大办教育。那麽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如何发展将是教育领域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二、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在2003年底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知识经济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21世纪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这就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要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走改革创新之路。2004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为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所瞩目。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一是构建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1998—2002年《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二是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既要有技术开发和运用能力,更要有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只靠引进和模仿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是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的。因此,我们要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有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去的人,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1: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 “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确立“四个观点”。即:破除把教育当产业来办的观念,确立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观点;破除教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点,树立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教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点;破除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双重任务的观点;破除教育由政府包揽、国家包办的观点,树立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必须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观点。第三,要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中小学为升学服务,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二是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一位学者说过:“教育本身在于有教无类,重视每一个人才”。给学生以分门别类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走上充分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三是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四是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2: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出发、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大胆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二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群体素质德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三是全过程性,包括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四是全方位性,学校、家庭、社会与各部门的行为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五是基础性,在打好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基础的中小学段凡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拔苗助长等做法都是反对之列;六是发展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地、充分地发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要承认差别,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得到不同的相应发展,使差生向中等生发展,中等生向优等生发展,优等生向尖子生发展,不歧视“差生”,也不压制优生,是因材施教,差别性教育。如要求差生掌握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中等生掌握教学大纲教材全部内容;优生(尖子生)可以高出(加深、加广)教学大纲、教材。二是小班教学。传统的大班,可以同时教授较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视同仁”、“拉平取齐”,即牺牲了差生,也压制了优生的缺陷。小班制不仅可以克服大班的弊病,更好地分层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转变差生。可以说“理直气壮的培优,满腔热血地补差”,逐步形成:优生教育---精英教育---劳动力的教育---公民教育的创新教育发展轨迹。3: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价体系。当前,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改革小学评分制度,用等级评价代替百分制,即实行分项考试+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第二,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第三,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办法,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还未普及,初中升高中仍有选拔任务,仍需实行统考,但考试科目形式上有大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只考语、数、外等,进行招生指标定向分配、保送选优、职教分流等方法的改革。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四,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会考,改革考试内容,“三加X”,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两考,下放考试权,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教考分离,学生到招生部门招考等,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是一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这是一个“指挥棒”问题。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升学率,社会向学校要升学率,校长向教师升学率,教师向学生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21世纪的教育必须改革。如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再停留再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创新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泡在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受到轻视和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乐园,所以,一个学校办的好坏;应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高低。4: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是选好一位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价值观、质量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着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的好坏,教育改革的成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必须选拔优秀人才当校长,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学校能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性,教师素质的高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增教师素质;二是开展在职培训,实行终生教育;三是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堂练兵;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进取。现阶段,应首先抓好“师德”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当前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师队伍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乱收费、乱罚款,工作讲价钱,责任心不强等方面极大的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引起全社会关注。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即教师必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作学生的表率;第二,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表达、教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教育能力,善于扮演“多重角色”教学多面手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一句话、就是教学创新能力。第四,必须具备身心审美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5: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修订《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适时起草《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研究制定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全面清理、修订教育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部门规章,积极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规、规章,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知识经济、创新教育都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文件来加以保护。教育已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在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网络与数字化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由于其知识含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效益好,因此,极容易被复制和盗版。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应建立一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网络登记与网络安全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商标法”等法律制度,给知识经济以特殊的法律保护,以保证高技术产业的顺利、高速发展。在人才保护方面2004年河北省省委、省政府以省委冀字(2004)1号批转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决定》的文件。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指导

为使我国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更坚定,更稳健,应在积极探索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整体创新思路,以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效化和有序化。前不久,中科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一份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系统,国立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高等院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政府部门主要对创新活动实行宏观调控,以提供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运行体制,使中国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高中国知识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通过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第五篇:数字出版时代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目录

摘要....4前言....5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5

第二章 发展数字出版的必要性....5

第一节 发展数字出版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6

第二节 出版业数字化的重要地位....6

第三节 我们需要吸取教训,趋利避害....6

第三章 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和问题....7

第一节 我国数字出版的宏观成果....7

第二节 微观上谈我国数字出版....9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10

第一节 复合型人才急需培养....1

1第二节 技术支持和宏观调控相结合....11

参考文献....1

2致谢....12

摘要

本文首先对数字出版做了有关介绍,包括数字出版的含义,特点,出现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分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宏观上阐述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几种数字出版形式从微观上剖析了数字出版发展的新要求,穿插阐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统一而非对立的观点。最后具体概括数字出版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关键词

数字出版 ; 编辑出版;数字化;网络出版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就有出版社意识到数字出版这个发展方向,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市场环境、技术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2006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出版业的5年发展提出了期望,希望出版社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真正利用自身内容资源适应行业发展,创造更大收益。

今年1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网络文化建设的学习会上,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的五项要求中,也提到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这一方面表明国家已经将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提到了一个产业战略化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已经到了出版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的最好时机。

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

在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作出如下定义:只需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一工具惊醒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从行业发展来讲,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起步晚、行动快是它的特点。

从行业性质来说,数字出版兼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易沟通,易检索,节约资源等优势,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仍属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数字出版先进的地区同行业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发展阻力也相当大。

下载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强国时代与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安全问题总结

    计算机网络安全内容: 1、网络实体的安全2、网络系统的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 1、 完整性 2、可用性3、机密性4、可控性5、不可抵赖性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 网络实体威......

    电信网络网络安全问题

    电信网络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电信运营企业高度重视电信网的安全保障,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建立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标准、部署安全产品等有效地提高了电......

    网络安全问题研究报告

    网络安全问题研究报告一、 基本概念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用户 (个人、企业等)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在网络上传......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大全5篇]

    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认识就业形势,居安思危,唤醒职业规划的意识,激发成就动机;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作者:admin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9-2-23 9:09:20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其创新的重要保障,在中小企业创新中,管理创新处......

    铅字时代与电脑时代(最终版)

    铅字时代与电脑时代 ----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应该区分的两大历史阶段 1. 引言 2. 文字技术的三个历史时代和汉字技术的一个倒马鞍形近40年来汉字信息处理进展突出地表明,文字......

    休闲时代与旅游节庆策划

    休闲时代与旅游节庆策划 | []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中国将会面临真正意义上“休闲时代”,“休闲时代”的到来将给中国人节假日的需求心理和行为特征造成以下三种转变: 1、由物质追......

    大数据时代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大数据时代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侯云红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大数据是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技术革命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几何级爆炸数据包围的时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