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笔记-信息技术与教育
目录
概述................................................................................1 1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1
1.1学习要点........................................................................................................................................1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1 1.2 课后习题.......................................................................................................................................2 2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2
2.1学习要点........................................................................................................................................2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2 3 通信技术与教育....................................................................3
3.1学习要点........................................................................................................................................3 4 网络技术与教育....................................................................3
4.1学习要点........................................................................................................................................3 5 多媒体技术与教育..................................................................4
5.1学习要点........................................................................................................................................4 6 人工智能与教育....................................................................5
6.1学习要点........................................................................................................................................5 7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6
7.1学习要点........................................................................................................................................6 8 教育软件..........................................................................8
8.1学习要点........................................................................................................................................8 概述
本学习笔记记录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与教育》(第2版)中的知识点。黄容怀 马丁 张进宝 编著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概述
1.1学习要点
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看,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从技术的功能与过程上看,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从扩展信息器官功能的主要技术内容上看,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信息技术的体系:
主体技术层次、应用技术层次、支撑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
1.1.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能力结构的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工具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① 学校教育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学习的对象,作为教学工具,作为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职工信息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总务管理,学校概要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 ② 家庭教育 ③ 社区教育 ④ 企业培训 ⑤ 特殊教育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要素(六个要素):
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视觉素养
1.2 课后习题 计算机技术与教育
2.1学习要点
2.1.2计算机教育应用
个人计算机对教师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测验:Computer Assisted Testing
计算机的应用: ① 在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② 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计算机的特点:
信息的存储与共享,信息的发布,协作与交流,科学计算 应用: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
“数字鸿沟”逐渐扩大,世界上70%居住在乡村和边远地区的贫困人口很少有机会接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凸现 ②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的丧失
由于失去了面对面交流必须承担的责任,学生在bbs上不注意自己的言行。③ 信息过量造成网络迷航,网上过量的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对知识的正常吸收; ④ 不利于深层次思维的培养,在信息网络环境中,人们开始习惯依赖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剪辑、重新组织信息,忽视自身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通信技术与教育
3.1学习要点
无线通信:把数据信号转换为电磁波或光波后直接通过空间进行传送。蓝牙技术
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超宽带无线技术(UWB)
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Worldwid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re Access)WiMax 4G技术
通信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要素:信源、信道、信宿。
GSM是英文Global System for Mod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CDMA是英文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
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播教学、电视教学和移动教育
电视教学的种类及教学方法: ① 系统课稊教学,在学校内开展电化教育,要由教师加以具体组织和具体辅导 ② 专题教学,运用电视教材亣替教师在某一课程中的部分传授,或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厞或补充。一般应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结合,扬长避短,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③ 实验课程教学 ④ 技能训练教学 ⑤ 课外教学 网络技术与教育
4.1学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模型:通讯主体、通讯设备和通讯协议
计算机网绔中各台计算机连接的形式和方法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等。
讠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还有负荷均衡和协同计算。
计算机网络协议主要由语义、语法和定时三部分组成。IEEE802.3标准即通常所说的以太网,它所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叫做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点接入(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令牌环网(TOKING RING),采用IEEE802.5协议(令牌环协议)
Ipv4采用32位的地址长度,而Ipv6采用128位的地址长度。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意义: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知识接收的效率,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基本功能有:广播教学、交互功能、远程控制、学习观察功能、学生管理 网络功能、电子考场功能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应用方式: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环境教学。
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技术环境、教学策略和人-机关系等若干要素促成。
分布式资源库的两个基本思想是:目录集中检索和资源数据分布存储
OSI体系结掄(7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协议集: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卣层
网竜对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瘄理解
突砤了封闭式的校园式教育,使教育能够面向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现开放式教育
对教学的理解 对学习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与教育
5.1学习要点
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借助计算机,并以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斸式(数字信号),把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㼖码ৣ码技术、存储技术等集成在一起,从而方便的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等操作。
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思路:
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经济性和适用性等进行整体协调,最优化、适当地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的5个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 内容符合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 高效能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多媒体语音教室 微格教室
以当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根据反馈原理与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交互白板 电子书包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
盲目选择先进媒ན,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 教育资源艭莠不齐,重复建设严重 媒体使用不当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
6.1学䩠要点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8 专家系纟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pwork),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校拟生物㥞经网络的智能计算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数据挖掘(Data Mh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是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智能导师系绝的组成:领域知识模块、卦生模块、教师模块
人工智能技术圠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导师系统
注重已有知识、人类教学专家的经验和系统推理功能,可以集中教学专家的智慧进行因材斝教 智能歔疑粻统
将来自各地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解答有机地组织起来存储到相应的答疑库中,通过语意理解䊀术来分析并自动匹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自动给予问题解答的系统。教学设计自动化
包括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恮管理系统、电子绩效攫持系统 基于智能代理的网络教学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
7.1学习要点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4y):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朮、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桌面式、沉浸式、僠加式、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绗。
虚拟现实系统的5个关键成分:艚拟世界、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技支特征: 多感知性,交互性,存在性 6 自主性:是挅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定律动作的程度
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 ①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内容。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② 实时三维图像生成技术
在不降低图像质量和复杂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刷新频率将是该技术的研究内容。③ 人机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系统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可以通过数据手套、特殊头盔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计算机还能根据使用者的头、手、言语及身体的动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及声音。
现有的虚拟现实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系统的需要,例如数据手套具有延迟大、分辨率低、作用范围小、使用不便等缺点。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人机交互技术包括手势识别,面部表情识别,眼部跟踪等做进一步的研究。④ 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选择适当地系统开发工具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开发质量。⑤ 系统集成技术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包括大量的感知技术与模型,因此系统的集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集成技术包括信息同步技术、模型的标定技术、数据转换技术、数据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军事及航空领域 建筑城市规划 医学界 培训领域 娱乐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硬件上讲,数据存储设备的速度、容量还十分不足,现实设备造价昂贵,清晰度不够好 由于硬件的诸多局限性,使得软件的开发费用十分惊人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认知理论
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注重学生的具体经验和对情景的理解,使学习者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利完成。建构主义
教学虚拟环境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经验背景,以便学生借助这一平台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模拟法则
模拟法则主要有两大类: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主要是物理模拟,即耚过设计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规律。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实验室 虚拟仿㜟校园 虚拟博物馆 专业教育和培训 特殊教育 教育软件
8.1学习要点
当前典型的软件开发技术: J2EE技术:
J2EE是Sun公司提出的多层、分布式、基于组件的企业级应用模型,在这样的一个应用系统中应用程序逻辑可持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组件,每个组件是一个封装了瘄软件单元,能够与相关的一些类和文件一起组成J2EE应用程序。
.NET技术: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VB.NET,C++.net,J#.net以及C#,它的最大的特色是支持交叉语言互操作,即一个系统同时可以采用多种编程语言来开发。
教学软件除了提供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外,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软件本身也要体现创造性,包括问题的设计,启发思维的方式等。
教学软件设计理论: ① 学习理论:教育软件的作用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或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内心的变化都要作为教育软件开发的理论支持。② 教学设计理论 ③ 人机交互理论:包括:用户对软件进程的控制能力,人机界面。
教育软䫶设计流程: ① 厯境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使用对象分析和开发成本估算等 ② 教学设计
是应用系统科学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寱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③ 系统设计
包括封面的导言设计、屏幕界面的设计、两互方式的设计、导航策略的设计、超文本结朄的设计。④ 脚本设计
脚本是在教学设计基础上所做出的计算机与学生交亐过程方案设计的详细报告,是下一阶段进行輯件编写的直接蓜本,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 ⑤ 软件编写 ⑥ 软件适用 ⑦ 软件评价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软件本身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另一部分是分析学习内容,学习水平,媒体的选择与设计以及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的标准和规范 ① 教育性 ② 科学性 ③ 整体性 ④ 开放性,要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 ⑤ 艺术性 ⑥ 可靠性 ⑦ 灵活性 ⑧ 安全性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习笔记
本节课包括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两大部分内容。
概念的形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着重体现把握同事物的本质进而抽象、概括、下定义、符号化的过程,采用对话形式展开,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获得:学生经历将一般问题特殊化(取几个不同的 k 值分别作图),再从特殊情形到一般(合情推理)的过程,在直观与抽象的思维转换过程中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发现参数对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影响的过程中,学习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识图过程中学习函数单调性的描述。这一部分信息技术(Geogebra 软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弥补作图的不足,增强直觉。弥补 k 值取得太少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时的直觉体验。(2)从眼见到脑想,促进思维发展。利用软件 Geogebra 的作图及动态演示功能,学生易于发现不论 k 取什么值,所得函数的图象在形状上是相同的,都是双曲线,但 k 的符号决定图象的位置与增减性,并且没有公共点,都与坐标轴无限地接近,即以坐标轴为渐近线,|k| 越大,图象离原点越远。该发现的基本都发现了(对称性在后续课上提出并证明),这些发现为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觉上升到理性。
第三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学习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书学习笔记
最近,看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正是万同,勾出了我的记忆,那是一个被我或者因而我除名的学生。
二 不当的教育可能毁灭人生。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读完李老师的报告,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青春的岁月,我们也经历了反叛,也容易误入歧途。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是阅读,是更为艰苦卓绝的思考使我避免了走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堕落!是阅读提升了我,让我幸运地看清了生活的部分本质,在崎岖的路上依然没有丢掉理想的火把。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不,无数忙碌的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不相信神话,不相信奇迹。但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吹捧”的行列。读镇西师的书,有许多言论是直接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镇西师也有足够的智慧来抹平自己身上那些细小的绒毛,但镇西师却依然如他在教育在线的头像一样,自然而舞,裸体朝天,从不讳言自己的“幼稚”。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希望读过这本的同行受到教益。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2012年12月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2009-06-20 08:15:15)标签:教育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1.1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1.1.1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内涵
定义: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也被定义为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信息技术“四基元”:
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控制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
①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②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 ③信息高速公路--现代信息技术的杰作 1.1.2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1.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①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②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③学习化社会需要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①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 ②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要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③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
④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1.1.3教育信息化概述 1.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2.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 从教育角度看,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七化:
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3.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①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②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 ③教育资源建设 ④培养信息化人才 ⑤制定信息化政策
1.1.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2.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CAI;CAL;IITC 2.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2.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2.3.1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
2、以课件设计为核心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
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2.3.2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
2、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
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无效的协作
2.3.3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创设情景,过分依赖多媒体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
3、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3.4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
1、重视硬件资源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3、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
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2.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 4.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
5.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3.1教学结构理论
3.1.1教学结构的定义及其特征
教学结构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特征: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 3.1.2现行的两种教学结构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4)教材不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大量知识。3.1.3“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3.2建构主义理论 3.2.1建构主义概述
皮亚杰--“同化”与“顺应”说。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观。强调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3.2.2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的理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①学习的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4、建构主义的策略观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 3.3创造性思维理论
3.3.1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的人,其核心素质--创新思维
3.3.2创造性思维结构及其组成要素
一个指针(发散思维)--用于解决思维的方向性
两条策略(辩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策略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 三种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用于构成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3.3.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2、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3、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4、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5、要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 3.4多元智能理论 3.4.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
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3.4.2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
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5、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
3.4.3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1、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
2、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设计丰富的、基于活动的学习
3、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
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4.1信息化教学环境 4.1.1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
教学环境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物理教学环境,(2)技术教学环境(3)情感教学环境 4.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4.2.1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大致分为三类: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4.2.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略)4.2.3“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
②描述教学/学习目标时的注意事项 ③从教学/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发现式”教学分支的设计 ①学习任务设计 原则: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任务”的解决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任务”设计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体验。②学习情境设计
③学习资源的设计和认知工具的提供 ④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⑤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协作学习策略通常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
4、“传递-接受”教学分支的设计 ①确定先行组织者 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③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协调”策略
5、评价设计:适时进行教学总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4.2.4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叙述式和表格式。4.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4.3.1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
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信息化学习资源广义上讲,它涵盖了上述学习资源的所有方面。加上信息化后即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化教学教材、信息化支持系统、信息化教学环境。从狭义上理解,是信息化资源的一种,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专题学习网站,图书馆数据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等。
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素材类、集成型、网络课程。
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化;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传输网络化;交互性;教学过程智能化;信息结构动态化;探索性 4.3.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
1、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索的工具
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
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 4.3.3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
1、信息化资源的来源渠道
①网上收集整理②现有资源数字化③购买商品化光盘资料④组织人员按需开发
2、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
①文本素材的收集与加工②图形/图像素材的收集与加工③音频素材的收集与加工④视频素材的收集与加工
4.3.4其他类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①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类
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又可将它分为几类:
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训练复习型;教学游戏型;资料、工具型。
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①网络课程的分类:授课型和自主学习型 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①专题学习网站的类型 1)某学科的专题网站; 2)某一知识点的专题学习网站; 3)培养综合能力的专题网站; 4)主题学习网站。
4.3.5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共享目录管理
优点:操作简单,只要在主机上建好目录,将资源放置在该目录下,设置共享即可,并配置好用户权限,建立过程非常简单,服务器、教师机、学生机都可以。
缺陷:分类属性单一,检索不是很方便,只安全性不好控制,受网络传输和设置的限制。
2、远程FTP管理
优点:配置简单,支持用账号进行权限的控制。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远程访问,不受所处网络的限制。
缺陷:仍然是物理存储的方式;检索不是很方便,只能按照文件夹视图的方式进行查看。
3、专题资源网站管理
专题资源网站中的资源围绕一个核心的“主题”展开,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结构化”呈现,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缺陷:管理资源过于独立,同一主题资源是良构的,不同主题间彼此独立,不能相互复用。
4、静态学科资源站点管理 优点:直观、方便,个性化明显。
缺陷:更新难度大,检索很不方便。资源的权限不好控制,缺少双向的共建共享交流。
5、动态学科资源网站管理
便捷的检索工具,可授权的上载机制、灵活的激励机制。
6、教育资源库管理 特点:
1)资源数量庞大,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储;
2)具备检索接口,资源库纪录了每一个资源的关键属性,针对这些属性的检索非常便捷; 3)提供开放式接口,支持资源的动态上载和更新; 4)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多种资源视图。
7、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管理
一种特殊的资源库,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http://www.xiexiebang.com), 教育部教学资源网http://etoe.edu.tw/scripts/learning/index.asp? 更大型的资源仓库,与资源库相比不同点:
1)更广泛的开放性,发布在互联网上允许更多的匿名访问用户;
2)除了资源实体外,还通过链接等方式将各类资源串联在一起,并提供方便的检索; 3)网页形式存在,有更强的交互性,影响面也更广。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5.1教学模式概述 5.1.1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应用。
2、教学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取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3、教学方法
广义,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即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
狭义,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等。本书所讲为狭义。5.1.2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主要区别: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教学行为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灵活多变,一般没有结构性。往往不指向整个教学过程,而指向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有操作性,可以看作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教学方法是相对对立的,基于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受很少的教学策略的影响。
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教学过程的元认知,对教学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要大于教学方法。
3、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教学结构处于较为宏观的层次,用于反映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中四个核心要素在教学中所展开的动态进程(客观的);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结构在具体的学科领域中的体现,同一教学结构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展开,可以衍生出多个用于指导具体教学进程展开的的教学模式(带有人的认识,主观性);教学策略较前者更具体,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在某个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同时一个教学策略也可用于多种教学模式。5.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概述 5.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1、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
just in time用于课前课后的辅助教学活动。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课内整合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划分起来比较复杂一些。比如有按照学科的角度来区分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的课内整合模式。按照教学策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等教学策略的课内整合模式
2、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 基于多媒体演示教室的整合模式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整合模式
3、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
由于教学策略的不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类型。(单一的策略)5.2.2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
3、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模式
4、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模式 5.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主要三类:接受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
5.3.1接受式教学模式
1、接受式教学模式概述及其操作流程
接受式教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
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有意义的联系,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按照某种认知结构变量关系将新知识“同化” 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并掌握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操作流程: a)呈现先行组织者 b)呈现新的学习内容 c)正确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 d)迁移、运用新学知识 5.3.2探究性教学模式
1、概念: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对教学目标中有关知识点的认真思考、主动探究和协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关于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2、流程图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环节。5.3.3研究性教学模式
1、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流程图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操作上包括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区别
1、教师作用的差别。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活动性,但学生的活动仍然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实施,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指定。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以平等参与者身份介入的,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
2、对课题的选定,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
3、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探究式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探究式学习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
4、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可以视作活动课程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实践与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实践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创新。研究性的知识来源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
一、定义: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Resources-Based Thematic Instruction,RBTI),是学习者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提高问题解决、探究、创新等能力,促使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得到提升。
二、概念内涵:
(一)资源指学习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各种客观存在形态。支持学习的一切的人、物、财和信息的总成。
(二)这里的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的覆盖面很广泛,只要学习者感兴趣或为教学需要,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或任何现象。
1、主题是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的前提,主题开发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主题开发可以参考以下理念:
①由师生共同开发:教师提供、师生共同开发和学生独立开发。一般教师提供。②具有亲和力: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要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③以“劣构性”问题为主:劣构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
④跨学科性/综合性: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使学习者将在分科科目学习中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用以解决真实的问题。
⑤具有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挑战性:所谓挑战性,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一般稍高于学生已经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作用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⑥目标整体性:主题应能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使学生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水平。
⑦实践性: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资源利用的广泛性:
2、具有主题性和主题的情境性
3、跨学科性:
4、任务驱动性:
5、探究性:
6、反思递进行 国外整合模式简介
一、WebQuest教学模式
(一)由来与本质
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WebQuest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分类
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成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
1、WebQuest的构成
①导言:②任务③资源:④过程:⑤评价⑥结论:
2、MiniQuest的构成
一个MiniQuest由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组成:
二、NTeQ模式
NteQ描述为:基于一个单元或主题,将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合作小组构建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种整合模式。按照NteQ模式创建课程单元计划包括10个步骤:
①制定目标;②计算机功能匹配;③确定问题;④处理数据;⑤显示结果;⑥设计技术整合活动;⑦设计准备活动;⑧设计结束活动;⑨设计支持活动;⑩评估。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概述
1、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2、功能
①诊断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调控功能④教学功能⑤导向功能
3、教学评价分类
①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②按评价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③按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内容 两个阶段:
教学设计阶段的成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单元包 教学实施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阶段,教学实施是教师、学生、媒体、资源等教学要素充分互动的阶段,其成果表现形式很丰富:现场课、录像课、教学后说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综合课例。
(二)教学评价的新发展
1、评价功能的发展
①评价过程中学生发展,轻甄别功能。
②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会思考,轻对知识的简单重复。
③评价过程不仅体现学生个体的反应方式,也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2、评价取向的发展
①过程取向评价:强调把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到评价范围内。
②多元主体取向评价:评价还要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假设的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情况,评价者和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的评价。还要关注,家长、社会人士等。形成一种民主参与、平等协商的多元化评价。
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 ①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是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反思、论文等,从而反映学生的成长足迹。通过档案袋不仅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是档案袋的主人可以从自己的档案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②研讨式评定
将学生的“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评定的一个部分。源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③学生表现展示型评定 表现展示型评定通过学生实际演示某些结果以说明其是有价值的,并由此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结果。展示内容可以是科学试验、科学展示会、活动、表演、论文、方案设计展示等。④缝补兴评价
是指利用缝补性文本完成对某个任务的评价。这种“缝补性”文本起源于“反思笔记”。这也是一种评价策略,目的是产生和分享学生在进行一个项目的过程中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为产生最后结果提供基础。⑤电子化评价
计算机及网络应用于评价,解决信息量大、操作繁复、统计信息难以获得、工作量大等问题。目前已有一些电子支持的评估系统在实践中应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
1、评价地位发生变化
2、评价目的发生变化
3、评价主体发生变化
4、评价观点发生变化
5、评价价值发生变化
6、评价方法发生变化
7、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阶段的成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方案:常规教学设计阶段的典型成果;
教学资源:即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关教学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
教学设计单元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成果体现,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学习工具、评价量表、活动过程模板等。
(一)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
2、可实施性
3、创新性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定义
定义: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评价
(1)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评价时考虑的纬度和内容:
①选题②教学设计方案③教学资源④学生作品范例⑤活动过程模板⑥活动过程评价方法 6.3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
主要成果表现:现场课、录像课、综合课例等。对其评价纬度从教学结构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等进行。6.3.1教学结构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如下图):
6.3.2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
优质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方面具有的如下特征: 1.学生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 3.广泛的认知范围 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5.创新思维的培养 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7.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6.3.3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
(一)角色转换
(二)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四)学习资源与工具
(五)教学组织
(六)学科特点 6.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6.4.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过程的全程性
2、评价主体多元性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6.4.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和实施
1、评价内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学生的学习结果。
对于上述的评价常用方法:档案袋评价、评价量表、自我反思、表现性评价等。
2、评价实施 ①评价工具的使用:利用评价量表 ②评价结果的表述:等级分+评语 6.5面向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6.5.1档案袋评价概述
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
2、档案袋评价的类型 1)按照功能分类
①理想型②展示型③文件型④评价型⑤课堂型/教学型 2)按内容分类
根据档案袋的内容,把档案袋评价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6.5.2档案袋评价的实施
1、典型档案袋的数据基本结构
观察信息的文件:观察记录手册;调查表;师生交谈记录。
考试信息群:简单的评价课题;比较大的场面课题;长期的评价课题。
2、档案袋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
简单概括档案袋评价实施的过程:
①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定有三种方式:教师确定目标;学生确定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目标。②作品产生的过程:主要记录学生学习计划的产生过程、编制文件的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反思的记录(包括学生描述自己作品的特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判断作品质量的标准、入选作品的标准等。
③精选作品:精选不同时期的作品,要有详细的注释,以向阅读者解释它的重要性/意义。④展览:把精选出来的作品展现出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给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公众进行评价,从而得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
⑤会议:参与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促使教师和学生经常讨论关于创造有价值作品的过程、对尚在开发的作品进行评价的方式等。
3、档案袋评价方法与信息化课堂
有效的评价方式,对过程的评价方式,符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评价方式。
4、档案袋评价电子化的趋势
档案袋评价的电子化将是档案袋评价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提高效度和信度。
第五篇:教育法律法规学习笔记
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法》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条文及规定,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热爱幼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幼儿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紧紧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幼儿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幼儿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幼儿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幼儿高尚的品德。他们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幼儿做出表率。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热爱幼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幼儿的感情基础,幼儿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幼儿高尚情操、塑造幼儿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幼儿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幼儿,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幼儿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幼儿。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幼儿,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幼儿,要让每一个幼儿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引导幼儿,才是教师在爱幼儿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总之,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我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不歧视差生。爱一个幼儿就等于塑造一个幼儿,而厌弃一个幼儿无异于毁掉一个幼儿。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幼儿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幼儿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幼儿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适应时代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学习笔记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
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认定其教师资格,其任教时间计入工龄。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
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编写,内容力求精简,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济实用,保证质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第教科书由国务院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微利原则确定基准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出版行政部门按照基准价确定零售价。
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