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9: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前夜》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前夜》读后感》。

第一篇:《前夜》读后感

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前夜》

【摘要】《前夜》是最早出现新人形象的小说,体现了屠格涅夫对于时代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小说通过叶琳娜从一位善良的贵族小姐与保加利亚爱国者英沙罗夫的爱情为主线完成叶琳娜新人形象转变的过程,为正在改变的俄国命运埋下伏笔。【关键词】叶琳娜;英沙罗夫;舒宾;斯塔霍夫;别尔谢涅夫

引文

俄罗斯文学总是带着浓厚的责任感、使命感,阅读不同时代的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了解十九世纪俄罗斯历史的发展。从普希金笔下出现的“多余人”到屠格涅夫的“新人”跨入历史的舞台,慢慢读来能感受到先进贵族知识分子阶级对于社会制度的忧愁。《前夜》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前一年发表,更是展现了作者对于俄国命运的精准把握以及浓浓的爱国忧愁。

一、舒宾人物形象分析

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上流社会,拥有艺术家气质的舒宾在那个年代就像陶瓷一样精致而易碎,身上的一切散发着健康的愉快,洋溢着青春的无忧无虑,自爱又自溺,能够随心所欲的欣赏一切的美“湖水有如巨快坚硬的玻璃 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巨盆之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而繁密的树林则正静静地凝视着透明的湖心”。他的感情也是直接而奔放,毫不顾忌,性格也是跳跃而张扬——与别尔谢涅夫沿着莫斯科河走着,快活得舒宾会有“再洗一回澡”的随性想法;他也会在明知会惨遭拒绝的时候仍然大胆地向叶琳娜坦露爱慕之情,情场失意后他直接向别尔谢涅夫诉说自己的苦闷、怨恨。他还能敏锐的洞察人心,见他人之所未见:看出姑妈与姑父名存实亡的爱情、卓娅的轻浮、别尔谢涅夫的掉书袋、抓住众人言语间难以捕捉的微妙情感。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身上有着“多余人”的气息 顶着褪色贵族光环,艰难的踽踽独行,有时软弱无力,却坚持内心的善良正义,被挑衅激怒时也会爆发,只是这种爆发确是可笑而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当他们去察里津诺游玩时,遇到一大群彪悍粗鄙的汉子的无理行径时,舒宾试图用言语威吓他们“可敬的不相识者,请让我像你表示,您的行为使我们大家实在感到惊讶,据我判断,您该属于高加索人种的撒克逊支。因此,我们不得不设想您也该懂得一点社交上的礼节,可是,您竟不客气地对一位未经介绍的太太说起话来 1 啦”。贵族势力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软弱而无力的话语,也就只能受到那帮无赖之徒的轻蔑“用有力的手把舒宾一把推到一旁,好像扔掉一根树枝似的”。在归去的路上,舒宾陷入了极为深刻的沉思“和风拂着他的眼睛,使他烦恼,他裹在自己的外衣领子里,几乎要流下泪来”。他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要逃离这片纷扰的土地,去意大利呼吸新鲜的空气,但是不管有多么厌恶,仍然没有付诸行动,还自我安慰:如果我不飞,那就证明我不过是一只企鹅,没有翅膀罢了。在向乌瓦尔·伊万诺维奇排解内心的苦闷的时候说道:我们的时代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体现了对自己不能在这片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无可奈何。

他是俄国式的哈姆雷特,睿智、敏感、多疑而自我,空有满脑子思想,却四肢瘫痪,无力抵抗,即使捧起手中的黏土,恐怕也能溅起水面上的一点涟漪,搅不乱那一池春水,掀不起惊涛骇浪。不难看出屠格涅夫是喜爱这个角色的,所以才会用细腻而又不流于纤巧,淡雅而又保持其风度的抒情笔调,向我们勾勒出这个天真烂漫的艺术家,并让他在结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舒宾在罗马,他已经整个地献身于自己的艺术,并已被视为最杰出,最有前途的新晋雕塑家之一”。但他必将屈从于平庸凡俗生活的习套,被家庭、建制与经济的关系网络牢牢嵌套在既有秩序上,拿不出决心把这张网完全打破。因而他只能寄希望于他们中间有“真正的人”出现。

二、别尔谢涅夫的形象分析

不管是舒宾还是叶琳娜对于别尔谢涅夫的评价都是老实善良、努力刻苦,阅读沉思又有些木讷。起初叶琳娜对学识渊博的别尔谢涅夫有好感,尽管敏感的舒宾已经明确的告诉了他,但却因缺乏主见,性格懦弱不敢相信自己喜欢的叶琳娜对自己也有好感。而后,在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相遇后,善良老实的他不断向叶琳娜描述英沙罗夫的美“这是个铁柱子的人。而同时,您能看出,他身上有某种孩子似的真诚的东西,尽管他那么专心致志,那么稳健缜密。说真的,他的真诚,那不是我们这种不值钱的真诚,不是我们这种根本没什么可以隐藏的人的真诚……瞧我带他来见您,您等着吧。”最后,发现英沙罗夫和叶琳娜相爱后,尽管内心无法平静,甚至连每天晚上的读书习惯都打破了,仍用一颗真挚的心对待、帮助两人。这些可以看出别尔谢涅夫的稚子般纯洁的善良内心,但也反映出别尔谢涅夫对于爱情不敢追求的懦弱形象。而这甘于平庸、不敢追求的形象也反映在对理想的追求上“希望能得到许可,出国去留学……”;“完全满足,叶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完全满足的,还有什么更高尚的事业呢? 只要一想到这样的一种事业,我就充满了欢喜和惶惑……先父就曾祝望过我,要我献身给这样的事业……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先父的遗言。”而当时,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大量有志青年都积极投身革命洪流,而别尔谢涅夫的理想完全与时代脱节,没有年轻人该有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尽管大学教授的志向不算低,但是1853年,俄国克里木战争惨败使俄国国际地位下降,没有抱有更加宏大的志向。这显然是不符合有明确目标,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新人”形象,也就只能在历史前行的洪流中激起一丝涟漪。

三、斯塔霍夫的形象分析

斯塔霍夫作为全文中唯一的一位顽固守旧、留恋贵族生活的保守派形象出现,暴露了俄国贵族阶级的无所事事、淫乱享乐,很好的反衬出“新人”的品德。作为小说的重要鲜明的角色,在他还没有出场前,我们就已经能通过舒宾了解到斯塔霍夫整天呆在德国女人家里,没有追求、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物设定。而首次“亮相”是在客厅抱怨“但是舒宾先生……就算他是个惊人的不同凡响的艺术家吧,这我不去争论;可是蔑视一个长辈,蔑视一个对他不管怎么说,可以这么认为吧,还有不少恩德的人,——这我,我承认,就我全部的良知所能及,没法儿容许。我这人天生就不挑剔,不!可是凡事都得有个限度呀。”却又断然不肯叫舒宾出来道歉“可您,请问,叫他来干嘛?我根本不要求这个,也不期望他会来。”引起悬念后才道出舒宾适合他一起在德国女人家的时候对他的冒犯惹怒了他。

而作为叶琳娜父亲的形象时,结识枢密院的首席秘书库尔那托夫斯基后,就迫切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希望能将叶琳娜介绍给他。当得知叶琳娜擅自与黑山人英沙罗夫结婚,气的痛骂,但是叫骂声中却夹杂着:安娜·华西列夫娜,请您立刻告诉她:您取消了她的继承权!一般这种情况,让我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发表意见,是断绝关系而不是强调继承权。当斯塔霍夫的独吞妻子财产的目的没有得到满足时,开始大吵大闹,甚至说要去控告英沙罗夫,将他流放。最后,却在妻子答应替他偿还债务并给他一千银卢后,平静下来。随后和牌友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说道,“我的女儿,就因为学识渊博,和一个什么大学生结了婚呢。”作者到这里成功的刻画了一位冷酷无情、恶习颇多、视财如命的“保守派”的父亲形象。

而当叶琳娜与英沙罗夫踏上马车即将离开俄国的时候,之前一直宣称不愿意见英沙罗夫,还管他叫“黑山种”的斯塔霍夫在最后赶了过来。“感谢上帝,幸好我还是赶上了,”他叫着,急忙跑到旅行雪橇这面来。“这,叶连娜,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后的祝福,”他说着,把头低到车篷下面,一面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一个缝在天鹅绒袋里的小神像,挂在叶连娜的颈上。“来吧!”他抖着手将酒杯递给他俩,可是他自己的眼泪却已经一滴一滴地滴到他的大衣的獭皮领上了,“上帝祝福你们……”他开始说,可是他却说不下去了,当车夫已经催动了马,他傍着雪橇跑着“记着……给我们写信……”他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说。且在小说最后,奔波各地寻找女儿,让父亲形象重新树立。而这一转变,也有可能是被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动,使自己对贵族生活的追求少了一份坚持。

四、小说梗概

舒宾“充满青春活力、全身散发着健康的幸福和愉快,洋溢着青春的欢欣、无忧无虑、得意洋洋、自爱自溺和青春的魅力。”别尔谢涅夫呆板、可笑却表现出深思的习惯和善良的天性,“似乎是位老人”。但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都深爱着叶琳娜。

叶琳娜出生贵族,却丝毫没有豪门傲气,对身边的疾苦心生怜悯,积极地施行善举。在她看到舒宾的不羁与轻浮的、孩子气的行为后,对老成持重的别尔谢涅夫产生了好感。而这一切在英沙罗夫登场之后发生了转变。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人,父母因土耳其官吏而惨死,成年后流历祖国保加利亚后,唯一的愿望确立为解放自己的祖国。“当他一说到自己的祖国,他好像就长大了,长高了,他的姿容就立刻焕发了,他的声音也变得像纯钢了……”叶连娜内心这样看待他。特别是在察里津诺出游的意外遭遇,她逐渐明了了自己内心对英沙罗夫的爱恋。“你知道我已经现身给那艰苦的、不望感激的事业,我……我们不仅要经历危险,也许还要忍受贫困、屈辱?”“我知道,一切我都知道……我爱你!”

两位相爱的人在一个雨夜互明了心意,随后,秘密的在一个小教堂结婚。回到莫斯科的英沙罗夫突患的一场大病,叶琳娜冒险探望,终于被斯塔霍夫察觉了端倪。当得知叶琳娜背着他擅自结婚甚为恼怒,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确定好了“女婿”人选——枢密院首席秘书。虽然父亲百般阻挠,母亲却深爱着女儿,在她的帮助下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婚姻最终得到了认同,并一起离开了俄国。然而病情不时反复的英沙罗夫在威尼斯的乔凡尼河岸旁的小屋里等待伦季奇载他们回保加利亚中死于动脉瘤和肺病并发症。当失去丈夫时,叶琳娜终于知道自己的未来,请求伦季奇带她踏上了去保加利亚的旅程,希望在爱国起义中做一名看护,小说在叶琳娜写给母亲的回信中结束。

五、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新人形象

叶琳娜以富有同情心的形象出场:自小渴望行动,渴望积极的去做好事,一些贫穷的、饥饿的、病弱的人令她牵挂、不安,甚至做梦都会想起他们,向自己所有的熟人打听这些人,给予周济时倍含关切、怀着不由自主的郑重、喜庆事激动的。甚至受虐待的小动物也会受到叶琳娜的庇护和捍卫,亲自给他们喂食,更甚至是被蜘蛛网缠住的苍蝇也派列诺奇卡去解救。十岁的时候和小乞丐卡嘉成为朋友,以谦卑又快乐的心情吃卡嘉又干又硬的面包,当卡嘉遭遇不幸去世后,叶琳娜就一直处于被自己内心不断出现的忧愁困扰,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才能缓解内心的忧愁,直到英沙罗夫的出现。他不是出生在贵族家庭,但有一颗超脱个人的爱国情怀,这可能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土耳其官吏抢走并杀死了他的母亲,并杀死了他的父 亲。二十岁从基辅的姑姑家出发游历了保加利亚,在这过程中,接触到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从而改变了单纯的报私仇的想法,而确立了要把自己的国家从土耳其解放出来的宏大目标。英沙罗夫又积极勇敢,坚强果断,善于行动,言行一致,对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从不动摇和怀疑,这些完完全全的吸引着叶琳娜,让她终于找到了内心忧愁的排解出口。于是便完全的沉浸在爱情中,世界上的一切对她仿佛都不存在了。以至于英沙罗夫生病,她便“瘦得像蜡烛了”,当英沙罗夫昏迷不醒的时候,叶琳娜便想到“他要死了,我也就完了。”当英沙罗夫病愈后,叶琳娜跟随英沙罗夫去支援保加利亚人民解放祖国,是因为“妻子怎能和丈夫分开”,小说到这里,叶琳娜展现的是爱情至上的形象,而作为“新人”的形象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英沙罗夫病死前的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卡嘉用雪橇带着她去困住英沙罗夫的索洛维茨基修道院的路上,掉入一个底部传来叶琳娜声音的深渊。最后梦醒,丈夫病逝,叶琳娜失去了原本心灵的依靠后,终于找了了自己的位置,并坚决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因失去依靠而变得怯懦。叶琳娜乘船离开威尼斯前,给家人写的一封绝笔信将小说推到了高潮“我亲爱的家人们,我跟你们永别了。你们从此不会再见到我。昨天德米特里死了。对我来说,一切都结束了„„”也终于完成了“叶琳娜”作为新人的性格发展,明确的凸显了“新人”对目标的明确、坚持,有自我牺牲情怀的形象。

叶琳娜完成的性格发展,成为“新”生活的先驱者也昭示这“新生活”在俄国的出现,为之后出现的农奴制改革埋下暗笔。屠格涅夫能够很好的把握住祖国前进的方向,体现了先进贵族阶级对于底层人民的关心,但我觉得屠格涅夫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述及对舒宾的喜爱也可以反映屠格涅夫对于改革没有彻底的决心,仍然有所留恋贵族生活。只能是更多的关注底层人民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尽管内心忧愁但无法坚决的脱离这一阶级,正如舒宾一般希望有真正的人能出现搅动这一摊死水。

参考文献

1、《前夜》,屠格涅夫

2、《前夜》人物批判,兰英年

3、俄罗斯妇女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前夜》中的叶琳娜,张素文

4、傲雪报春香彻骨一一谈屠格涅夫《 前夜 》中的叶琳娜形象,卢兆泉

5、浅析屠格涅夫《前夜》中的新女性形象,李小平

6、《前夜》舒宾形象分析,侯效平

7、浅析《前夜》中别尔谢涅夫失去叶琳娜爱情的原因,陶思瑜

第二篇:文革前夜的毛泽东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文革”前夜的毛泽东》才彻底感悟毛泽东的思想精髓,文革前夜的毛泽东读后感。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崛起奋斗的一生。是彻底实现和完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为宗旨!为世界劳动人民而服务!他的胸怀无人能比。他一直在担心修正主义在中国发生,他说苏联的赫鲁晓夫是代表一个阶级。在中国的几十年以至100年都会出现。

苏联丢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亡党亡国,可以说苏联的灭亡始于赫鲁晓夫,而终于戈尔巴乔夫。中国丢了毛泽东思想,就要走向倒退,就要走回头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丢掉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但使苏联解体。也让中国走向讨好日本,美国之路,中国现状,精英以做洋奴卖国为荣。

如今世界政局!世界人民惨受美帝国主义侵害。无人能与抗衡。

事实看来确实如此,试看今日之中国。国企私有化。有权势的腐败分子们打着“改革”的旗号内外勾

结疯狂地瓜分着全国人民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才积累起来的庞大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民营化”“

私有化”的浪潮中,他们有的仅用不足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低价就买卖了十几倍几十倍的国企资

产,一大批原来的国企老总摇身一变,在“一夜之间”便拥有了巨额股份,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百万富翁

”,这是合法的占有和掠夺。

帝国主义掠夺我宝贵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产阶级剥削我工人阶级,许多人因为公司上市而一

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而股市十年来只涨了一百多个点,股市已成为资本家合法圈钱骗钱场所,成为劫贫

致富的正当工具,成为中小散户的屠宰场;黄赌毒黑死灰复燃;毒奶粉、地沟油、转基因、瘦肉精、染色

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连人命关天的药品也敢造假。对违法的罪犯惩罚太小,从现在的法律就能

解读法律在包括违法行为。可笑的是现实之中人们对簿公堂。证据要合法以及对方允许。证据才成立。法

律为保护富人和强盗而立。老百姓打不起官司,付不起立案费,请不起律师,更难以取证,百姓连凭良心

做正都不敢,法律对强权的倾斜,法官也处处为强权开脱。思想道德滑波低下,整个社会冷漠无情,一下子就回到解放前。。

所有这些都说明在中国,打着红旗反红旗。打着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

换来的社会主义就要葬送。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任何汉奸卖国贼王八蛋们都篡改不了的事实。

现在象茅鱼死、猿腾吠、楚天一毙这些畜生王八蛋恶毒攻击新中国的缔造者,污蔑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

泽东,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其用心何其毒也。贪官奸商汉奸卖国贼不除,我中华民族谈何复兴!

王震将军说: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婊子养的,就是杂种野兽,谁就不得好死,谁家里就死光光。

薄一波说:毛主席看得比我们远5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读后感《文革前夜的毛泽东读后感》。

李先念生前曾几次对别人讲:“自己军事上是从徐向前同志那里学来的,经济上陈云同志是我的老

师,外交上是周总理直接指导的,而毛泽东则是我一辈子的导师。”

不管地主恶霸的后代、贪官奸商汉奸卖国贼和资产阶级的走狗们,这些跳梁小丑、卑鄙小人怎么反攻

倒算、污蔑攻击、恶意陷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造谣惑众,都将会和它们不得好死的老子一样,淹死

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个人理解文革就是为了打造人民公仆共产党员都像毛泽东那样一心为民

。以身作着,为人民服务一生。

毛泽东的“清贫”,成为中外执政党领袖廉洁自律的榜样!

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对贪污腐败,毛泽东嫉恶如仇,凡是大案、要案,都亲自一抓到底。从延安反腐第一枪到建国初期处死刘青山、张子善,他始终如

一、绝不手软。他说:“贪污犯是人民的敌人,他们已经不是我们的同志或朋友,故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将他们肃清,而不应有丝毫的留恋或同情。”

在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问题时,有人为他们求情。毛泽东说,“是要他俩?还是要国家?”“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

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们共产党不是明朝的崇祯,我们决不会腐败到那种程度。不过,谁要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足见毛泽东反腐态度,其铁心“割脑袋”的誓言令人震聋发聩,贪腐官员闻之丧胆,赢得了新中国的清正廉明.执*政*者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素食店里卖火腿。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打铁还要自身硬。反腐还要自身清。从这本书验证:今天发生的事。我们被糖衣炮弹俘虏了。再经过30年的腐蚀,被和平演变了。毛主席担心的事今天都应验了。

我为了保护近千名职工合法权利,阻止金融诈骗,阻止正在行骗五千万元诈骗案得逞。我却被贪官和公安局联手惩罚;被拘留七天。我不甘心!历尽艰难立案,四次不公的审理。我要复印开庭记录也被拒绝。欺我没请律师并且讽刺我请不起律师!最后让我明白法律是保护贪官的,是掠夺百姓财产和生命的工具。我的所做所为都是共产党宗旨提倡的。也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倡导的。也是心存正义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每个公民应该做到的。我还要受到如此惩罚。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也是爱国。可是……我们的祖国怎么了?权力是谋私还是为民一目了然;我一个普通公民,热爱公共事业,勇于和违法行为作斗争。保护近千名职工合法的财产。的亲身经历;不难看出我们的公检法以出现严重的故障。

第三篇:《前夜》读书笔记2

《前夜》读书笔记

书名:《前夜》

作者:【俄】屠格涅夫

翻译:丽尼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根据英文译本转译;并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3出版《屠格涅夫选集》第三卷校订。2004年1月重印。主要人物关系:

文章开篇以主要人物舒宾、别尔谢涅夫在莫斯科河畔关于自然美景与爱情的谈话开始,“充满青春活力、全身散发着健康的幸福和愉快,洋溢着青春的欢欣、无忧无虑、得意洋洋、自爱自溺和青春的魅力。”是文中对舒宾的描写,而与之相反的是“似乎是位老人”的别尔谢涅夫,他看起来身体呆板、有点滑稽可笑、却表现出深思的习惯和善良的天性。形象、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人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女主人公叶连娜的爱慕。

叶连娜虽出生豪门贵族,但对身边的疾苦有着怜悯之心,主张积极地善行。她善良、正直、富有爱心、有着独立的思想,在她眼里处处表现的不羁甚至是轻浮的舒宾是“小孩子气的”,而通过与老成持重的别尔谢涅夫的沟通、交流,她喜欢上了他,她相信他的感情的温暖和志向的纯洁。而这看似两情相悦的一对却在别尔谢涅夫将英沙罗夫介绍给叶连娜之后出现了转变。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人,父母受冤双亡,经历了诸多迫害,带着对土耳其政府的憎恨,在俄国念着大学的他,经济窘迫,唯一的思想

就是解放自己的祖国。坦然、毫无拘束、平静的镇定和单纯的平凡,使叶连娜对他原先的“英雄”形象有了改观,甚至是有了好感。“当他一说到自己的祖国,他好像就长大了,长高了,他的姿容就立刻焕发了,他的声音也变得像纯钢了„„”叶连娜内心这样将他与别尔谢涅夫对比着。

随着两人了解的深入,叶连娜的内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一次出游的意外,使她逐渐明晰了自己内心对英沙罗夫的爱恋。“你知道我已经现身给那艰苦的、不望感激的事业,我„„我们不仅要经历危险,也许还要忍受贫困、屈辱?”“我知道,一切我都知道„„我爱你!”尽管叶连娜与英沙保罗的爱情之间有着地域、地位的鸿沟,但在叶连娜的勇敢努力下终于有了结果,在这期间别尔谢涅夫、舒宾仍带着对叶连娜的爱以及对英沙罗夫的友谊无私的给予着帮助。

而故事远没有这样结束,由于英沙罗夫突患的一场大病,叶连娜冒险的探望,使叶连娜的父亲得知了真相,他甚为恼怒,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确定好了自己满意的“女婿”人选——现任枢密院主任秘书。尽管父亲百般阻挠,但在爱女心切的母亲的帮助下最终两人结婚得到了认同并一起离开了俄国。而病情不见好转的英沙罗夫最终在归国途中离世,为完成丈夫的爱国遗志、叶连娜放弃了母亲希望他回国的嘱托,而是踏上了去保加利亚的旅程,希望在爱国起义和战争中做一名看护,小说在叶连娜写给母亲的回信中结束。

佳句分析:

1、“在躺着死人的地方唱歌,是罪孽;而此刻,在这间房里,他所说的过去,那聚集在这里的三个人的过去,却正在死亡。它死,是为了新生,也许是这样吧„„可是,那终归是要死的了。”

这句话是源自叶连娜和英沙罗夫启程离国当天,一星期未见的别尔谢涅夫赶来送行,叶连娜和英沙罗夫满怀感激的和他拥抱,痛苦的沉默笼罩着一切,为了打破沉默舒宾说了句俏皮话。而他立刻感到羞愧和狼狈,从而有了这句感想。

过去在死亡,为了新生,而且是终究要死的。对于这句话基于小说情节,我的理解是叶连娜和英沙罗夫的离开,对于别尔谢涅夫来说,他失去了她的爱情,失去了他的朋友,而叶连娜即将开启新的生活,脱离原本的一切,对叶连娜来说义无反顾的对无法预测的新生活的选择也正是她个人新生的体现。过去对他们来说只能成为回忆,不会有所改变,只有未来还是值得期许。

结合自身实际来看,每个人都有过去,如果沉湎于过去的种种而无法自拔,那么新的生活也无法开启,只有我们把过去收藏,把它化作动力、勇气,才能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2、谁知道?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半夜醒来,以不自主的恐怖问着自己道:“难道我真的已经三十„„四十„„五十了吗?生命怎么消逝得这般快?死亡怎么来的这般近呀?”死神,是正跟个渔夫一样的:他已经把鱼打在自己的网里了,但暂时还把它留在水里:鱼仍在游着,可是网却早已套在他周围了,渔夫终会把他拖上来——在他高兴的任何时候。

这句话源于小说结尾英沙罗夫最终因病逝世,而在此之前他的病

情每况愈下,对于在他身边守护着的妻子叶连娜来说,每天的相处都是及其珍惜和充满担忧的。作者文末做出了人生无常的的感叹。

对于生命、死亡的看法我觉得这句非常受用,尽管充满着悲观主义。在我们的一生中自然灾害、疾病、交通事故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有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而也正是有着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我们才更应该在有限的生命,莫测的未来中,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做好没天想要做好的事情,像每一个所爱的人毫不吝啬的表达你的爱意。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珍惜当下,让每一天都过得不留遗憾。

3、“在我们中间会有真正的人吗?”

文末来自舒宾的疑问同样引起了我的疑问,什么是真正的人?显然舒宾所指真正的人绝非自然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行动,一种足以令任何人认同并且尊重的“人”。

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呢!是像英沙罗夫一样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为国献身的勇士吗?亦或是为了爱情舍弃一切,不求回报,并将其延续、升华的叶连娜吗?还是尽管自身存在私欲,但仍然为了别人的幸福,无私做出牺牲的别尔谢涅夫呢?或许是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或许是将个人价值进行最大化,又或许是仅仅是跟随自身心意“做自己”,事实上,我最后仍没得出明确的答案。读后感:

小说中除了四个个性鲜明的主要人物外,对我有很大触动的就要数叶连娜的父亲尼古拉·阿尔捷米耶维奇·斯塔霍夫,小说开始就将他塑造为一个贪图钱财、漠视亲情的伪君子形象。“他是一位在一八

一二年负过伤、在彼得堡干过邮差的退役上尉的儿子,十六岁就进了士官学校,卒业后就参加了近卫军。他多半只能出入于中流社会,上流社会可没他的份儿。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抱有两个梦想:其一,是做一位侍从武官;其二,是发一笔妻财。第一种梦想,他不久就放弃了,可是对于第二种,却抓得更紧。在与叶连娜母亲结婚后,他退了役,到乡下经营产业,但不久就厌烦了,开始沉迷于赌博,在家里无聊,就和德国血统的遗孀发生了关系,几乎一直和他在一起。对于不能再生育的妻子,他以此为借口回护他的私情,甚至用欺骗的手段将妻子的灰色马送给外面的情妇。”

当得知女儿和英沙罗夫私定终生后,他以演说家的姿势威严的对女儿讲着各种,甚至气急败坏的说道:“结婚了,跟那个走江湖的、那个黑山种结婚,贵族世家尼古拉·阿尔捷米耶维奇·斯塔霍夫的女儿嫁给那么个流浪汉„„你以为我会轻轻放过?我就不会去告状去去?我就会让你„„让你们„„我会把你送进修道院,把他送去服苦役,送到囚徒队里去!安娜·瓦西里耶夫娜,请您立刻告诉我:您取消了他的继承权!”“啊,我的上帝啊!我们的朋友们会怎样说,社会上会怎样说啊!咳,你,无耻的伪善者,做了这种好事之后,你还有脸生活在你父母的屋顶地下!你就不怕„„不怕天打雷劈呀?”

斯塔霍夫对于女儿的爱情关注点仅在于对方的地位、权势是否匹配,甚至完全没有问问女儿为什么这样选择,甚至在他看来剥夺女儿的继承权就是对她最大的威胁,对于女儿幸福的漠视,对于自身所谓“面子”的看重,完全没有一个父亲该有的慈爱、持重。而戏剧的是

之前的强烈反对,却在妻子答应替他偿还一切债务,当场交给他一千银卢布后很快答应了不去“闹得满城风雨”,而随后又和牌友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说道,“我的女儿,就因为学识渊博,和一个什么大学生结了婚呢。”

读者看到这里不禁对这个冷酷无情、恶习颇多、视财如命的“父亲”形象感到愤恨,对他的形象定位极为负面,甚至觉得要是有这样的父亲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而当叶连娜出发当天,之前一直宣称不愿意见英沙罗夫,还管他叫“黑山种”的斯塔霍夫却在最后赶了过来。

“感谢上帝,幸好我还是赶上了,”他叫着,急忙跑到旅行雪橇这面来。“这,叶连娜,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后的祝福,”他说着,把头低到车篷下面,一面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一个缝在天鹅绒袋里的小神像,挂在叶连娜的颈上。“来吧!”他抖着手将酒杯递给他俩,可是他自己的眼泪却已经一滴一滴地滴到他的大衣的獭皮领上了,“上帝祝福你们„„”他开始说,可是他却说不下去了,当车夫已经催动了马,他傍着雪橇跑着“记着„„给我们写信„„”他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说。

读者最终被这一幕感动了,原来再冷酷的父亲也还是爱孩子的,即便他有着众多的缺点,尽管他做出了很多错事,可是对于孩子的爱都不会掺假,发自内心的不舍,发自内心的关心,让父亲的形象回归了现实,看到了“生活中”真实的父爱。

第四篇:《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对宋朝的一点儿小感想

—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著

在我以往的印象里,宋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式微的一代,不仅没有秦朝天下一统的霸气、也无唐朝四海来朝的威仪,反而屡屡受挫、一再后撤;不过一来一直喜欢宋人温婉的的宋词、二来对那时候的山水札记也很有兴趣,对两宋的印象并不很坏。课上多了解了一些关于宋代的细节,又从这本书里看了宋朝的一个侧面,才发现之前对两宋的评价不甚中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开封古城很吸引年少的我,所以去年夏天我曾经骑自行车去过开封(我老家在河南,离开封不过两天的车程),结果很失望,骑着自行车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里穿来穿去,并没有看到这个古城太多的遗迹,反而有着小县城的邋遢,这座城市老了,不是那种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而是随处可见的疲态与日渐兴隆的消费产业。完全看不出这个帝都曾经辉煌的高层木制建筑,不知是毁于火灾还是其他天灾人祸。

世界上最先发明纸币的恰恰是“积贫积弱”的宋朝,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贫瘠的国家会需要如此多的货币储备来解决它所面临的通货问题。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数据来看,宋朝的商业十分的繁荣,其首都几乎是一个不夜城,各种贸易的船只穿梭在杭州城纵横交错的航道上。不得不承认,上层阶级对奢华排场和寻欢作乐的狂热,是宋朝财政亏空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城杭州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突出,勾栏瓦肆里尽是上等人的身影,在他们狎妓的同时,这座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正在为一顿饱饭痛苦度日。当时社会的巨大贫富分化,正在瓦解王朝最后一丝希望。

虽然每次天灾人祸皇帝都要下罪己诏、颁布大赦法令,不过也缓解解决官僚阶级利用民脂民膏来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元军未必有王朝的军队那般可怕。

说起军队,这个由行伍出身的皇帝打造的皇朝,反而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才能最差的一代。这和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军官们的社会地位往往低于同等级的文职人员,即使是在兵临城下的阶段,将军依然要节制于当地的行政长官,以至于军队里充斥着社会渣滓。此外,宋朝的军饷十分的低,军士们在战争时期往往要经商以自谋生路,很难想象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可观的只有其超过百万的数目而已。

与军队一样,行政机构同样面临着人浮于事而且俸禄极低的问题,冗杂的政府结构寄宿者这个社会最大的一群蛀虫。数量如此至少的俸禄自然无法满足他们奢华生活的愿望,宋朝的腐败问题比其他王朝更加突出。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群,那就是宋朝的商人们,应该说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具有新鲜活力的一群人,他们往来不停的奔波满足了上层阶层需要的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财富。不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一样,尽管暴发的商人们过着奢华的生活、有着该有的影响力,可是社会地位却被社会秩序强制地压低了,统治者不允许有任何人威胁他们的统治。所以商人们往往转身去做大地主或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为他们的儿子谋得一官半职(这在能够卖官鬻爵的南宋末年变得很容易)。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产生如此之早,不过结果却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从宋朝的社会生活中看到不少现代社会的影子:从农村来的从事小家庭作坊或者沿街兜售一些小货物勉强维持在城市昂贵的房屋租金和食物的“农民工”;高档消费区里

有着华丽的歌舞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奢侈品,他们半天的消费往往就可以负担一个苦命家庭几年的生活;掌管着疏通水道的官员们因为可以决定拆掉哪里的房屋所以便有了发财的捷径;

红灯区里挥霍着大把财富的年轻人往往有一个显赫的老子,他们天生不用劳作,却过着绝大多数人一生也无法企及的生活,尽管人们从心里鄙视这些人,不过更多的人愿意环绕在他们周围,幻想着搭一搭顺风车。

宋朝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不得不说,宋朝是一个相当了得的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坚持了三百余年,而且在经济文化领域留下了许多杰作。并不全然是我曾经简单理解的那样积贫积弱,也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过去我评判一个王朝总是首先去看它的疆域与战绩,往往陷入主观印象的误区,这是一种稚嫩的历史观,从宋朝来看,它还有很多地方我还很不了解,需要更过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说的大概是这个道理。

第五篇:《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贾克?谢和耐(Jacques Gernet)辑写,中译本由刘东翻译,199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出版。

本文不打算对此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只想就全书读后所产生的一些感想谈谈自身的理解或者体会。

本书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写作背景是二战以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对自十九世纪以来就己经出现的那种“中国社会停滞论”进行的反思,并普遍认为由中因数千年以来到前近代时期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其中宋代则是一个有着重大转折的时代。本书即以1275年前后的南宋都城临安为考察场景,描绘了中华文明在蒙古入侵前夜所能达到的高度,是西方汉学学术史上的代表性述著。此外中译本还在书末附有译者刘东先生的“译后絮语”,文笔精深,对于理解原文不无裨益,与正文相得益彰。

本书的写作有一个重要的学术前提,那就是承认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过巨大的历史变革,而中华文明则在此变革过程中造极于赵宋之世。实际上,自从东洋学术巨擎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以来,影响甚大,西方汉学界久寸此尤为推崇。故谢氏之书,未尝不是对内藤氏的一种呼应。然则,內藤的学说是否确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未必无再商榷的余地。因此,谢氏在书中的立论基础就必须予以重新审视,至少,那种将宋代文明发展的成就过分拔高的学术倾向,笔者个人是不甚认同的。

如是说,这个缺陷是由于学术见解的分岐所造成的话,则书中对于企图复完传统中国社会场景的努力尝试,也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的。而造成如此局面的最根本原因,则是中国传统史料的缺失。如果借用梁任公那种略带偏激的言语来评价的话,那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结果自然是让历史在很多时候仅仅成为一件表面华丽而实则空洞的外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从传闻、笔记、笑话、民间故事、私家史乘、方志谱牒等非官方史料入手,就成为历史学家们无奈的选择。但即使如此,恐怕也还是不够的。观谢氏此书,其史源也仅仅限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和《癸辛杂识》等少数几种,而这些史料主要也是由当时的士大夫们来撰写的,书中所记录的也多半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场景。因此,难怪有学人认为谢氏应该替他的书取名为《蒙元入侵前夜杭州人的部分生活》更为妥当。

谢氏此书着力描述宋代杭州(临安)人的日常生活,使读者得以概览当时杭州城的市井场景和生活百态,并对宋代的潜文化小传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自然有助于学者在思想层面编织出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总体构想,而这也符合西方历史学界对“总体史”的追求。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历史有如此的把握,着实令我辈感到汗颜。而且,应当承认谢氏此书的文笔的确很好,颇有中国传统士人那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这比起目前中国史学界广泛存在的那种冗长沉闷的学究式文风,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仅是做学问的不同,也是学术境界的差别。

与此同时,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该书对具体的生活场景的重视与描述,以及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个侧面作出近乎全景式的绘划来折射出彼时社会的时代特征的做法,就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极为相像。在众多读者的评价中,这两本书都是“很好读”的历史书。不过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和《万历十五年》在类型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前者算得上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后者则更像是一部历史散文(个人见解)。但是,就它们都希望或者已经摆脱了传统史学著作那种传统的“史料+结论”的写作模式而言,两者则颇为相似的。它们所共同关注和试图再现的,乃是由那些早已消逝了的人、物、事交织起来的社会生活。两书都并不刻意地以书末结论的方式告诉读者所谓的历史规律,而是试图让他们再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之“原生形态”自身去述说。在实现这个写作目标的过程中,两书的作者分别向读者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技艺,这也可能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两本书之后体验到了不同的兴味。

试举例而言之,在谢氏之书中,生动地勾描了一二二七至一二七九年间南宋首都临安汩汩漾动着的“生活流”。譬如该书“城市”一章,谢氏从蒙元北犯导致宋人南迁的大背景起笔,继而写到由此造成的统治者偏安东南和大量人口拥聚杭城,接下去依次便是住房紧张、在下来就是多层建筑的出现、再而是房租交纳情况、再而是火灾频繁、再而是各项防火措施,以及为防火而对夜生活的管制等等。不难看出,著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是社会生活固有的内在先后逻辑。也正因为这一点,著者才能够不着痕迹地再现彼时彼地较为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

与谢氏之书不同,《万历十五年》采取的是颇富文学色彩的“传记体的铺叙方式”(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认为《万历十五年》更像是一部历史散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书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追述他们在一系列与他人、与社会制度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来凸现其迥异与时的性格特征。书中的万历皇帝、权臣张居正、首辅申时行、猛将戚继光、“叛逆者”李贽等人,他们在诸事件中为何会有如此的作为?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性格和作为反过来又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什么后果?……黄氏正是沿着诸类事件自然发展的逻辑,向我们叙说了一桩桩历史的悲剧。古老帝国社会制度的顽症和前进过程中的困顿,也就从这些个人悲剧中折射出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西方人的立场看中国,则无论他们的眼界如何深邃,视角如何独到,在笔者看来,总还免不了带有“隔窗观火”的味道。又或者说,由“第三只眼看中国”,则这第三只眼似乎总是带上了有色眼镜,因而往往让人感到双方在看问题时总是存在着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

谢氏是法国人,而法国人在历史上很早就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贵族气质相当浓厚的国度。风流之所及,也使得法国的学术也或多或少感染了这种“贵族气质”。通读全书,今笔者印缘深刻的感觉是,这很像一位饱学的法国贵族在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优雅的风度来讲述一个发生在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文明早已逝去的故事(这个文明一点都不比他自身的文明差,甚至可能还要好),娓娓道来,怀着一种既欣赏又略带遗憾的心情——有人毫不客气地称呼这种气质为“独特的西式八卦”。在这种气质的支配下,西方汉学家们往往不能全身心地,较彻底地融入到中国特有的文化状态中去,因而许多在我们看来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人或事,在汉学家眼里却是那么的大为可怪,甚至有些百思不得其解。通观全书,这样的例子并不为少。当然,由于视觉的不同,个别结论也不无进一步商讨之处。以下仅挑出笔者感兴趣的几个小问题,来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由于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持续不断的压力〔P3〕。换言之,谢氏认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对而言)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所致,然则这未必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多次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故然不假,但即使在较少受到这种压力的时候,南移的进程依然进行着,此间不见得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有什么必然联系。就笔者愚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因,归根到底应是由于北方经济的发展而导致了人口的膨胀,使得北方的耕地及粮食产量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北方民众在生活上面临极大挑战,故不得不离乡别井,另谋出路。恰好当时的南方因为开发较迟,尚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故吸引了不少北方民众南下求发展。以此观之,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压力,与其说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倒不如说是这一南移过程的催化剂显得更为恰当。换言之,终究是内因而非外因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谢氏认为因内蒙古的入侵导致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中断〔P5〕。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而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不少的支持(其中自然包括了部分中国人)。就是说,同样也是外因的作用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偏差(或者说脱离了原来的轨迹)。谢氏此立论是建立在宋代是前近代社会这一理论模式之上的,而这一看法又是基于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与西方历史发展轨迹相比较之上的。如谢氏在概括宋代文化时,就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明显就是以西方历史(特别是西欧历史)作为参照系的。但问题是,东西方的历史发展是否具有可比性,又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比性,这是问题的关键。迄今为止,这些问题都未取得显著的进展,更不要说是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了。因此,谢氏以此为基础的立论,虽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得出的结论却未必令人信服。笔者个人以为,只要不像西方汉学家那样,把蒙元史作为外国史(相对于中国史而言)来看待,则没有理由认为蒙古统治中国会打断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何况这一历史时期并不长久。

(三)谢氏又认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延误了印刷术的推广〔P174〕,这又是一个令笔者感到奇怪的结论。谢氏在此处大概想表达如下一种感觉:即中国人的不少发明都未能很好地为后人所用,有的反而被中国的敌人所利用而成了他们战胜中华文明的工具。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尽管中国人有着令人艳羡的四大发明,然而“外国人用火药来制造枪炮,中国人却用来造爆竹;外国人用指南针来航海,中国人却用来看风水。”相应地,活字印刷术的命运也有类似的情况。尽管宋人比西人早得多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直到清朝,在印刷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却依然是“落后的”雕板印刷术,而由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倘若放眼世界而论,直正将活字印刷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欧洲的日尔曼人,尽管这比中国人晚了好几百年。由此可以看出,对自身的文明遗产不能很好地应用并予以进一步的发展,正是宋以后整个中国社会所面临旳重大问题。以这一角度来看,谢氏的结论也有深刻之处。但是,其结论似乎表述不当(不知是否与译者在翻译上的失误有关?)。由上文可知,并非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延误了印刷术的推广(因为印刷术自发明以后一直在广泛使用,宋及宋以后均是如此),而应是传统的雕板印刷术应用的过于广泛阻碍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换言之,活字印刷术并没有起到太多促进中国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碍于篇幅关系,就不再多举例了。

下载《前夜》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前夜》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圣节前夜化妆舞会策划书

    湖南农业大学10级生态—1班 感恩节植物书签义卖活动 策划书 主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承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10级生态--1班 协办单位:衣氏创维工作室 2011年11月24日 一、活......

    为什么圣诞节前夜叫平安夜

    每年的圣诞前夕,即12月24日晚至25日晨这段时间,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安夜,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以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

    美国电影《新年前夜》观后感

    美国电影《新年前夜》观后感 剧情介绍 《新年前夜》的故事和《情人节》一样,仍然延续浪漫路线,并且融合了多重人物线索。《新年前夜》讲述了一群互相有关联的纽约人,在新......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中国......

    小学作文:考试前夜(全文5篇)

    考试前夜 我想:“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要多复习,到明天考个好成绩。” 吃完晚饭,我把书和习题册都拿出来,我从第一课读到最后一课,刚要看一看生字,就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我的几个小伙伴......

    冬季婚礼前夜主持词[五篇模版]

    关于新娘的十一个传说为什么准新郎以钻石订婚戒指向心上人表示此情不渝?——这个传统始于十五世纪,当时奥地利大公麦西米伦以钻戒向柏根地的玛丽许下海誓山盟。他的亲信大巨......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区别和联系?元朝行中书省向谁负责? 中书省是中央的宰相府,为了控制统治区(汉人聚居区),不使地方掌权生事,中书省便往各个区域分派中央官员,称为行中书省(简......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