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近代前夜的危机
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A.君主专制
B.闭关政策 C.“重农抑商”
D.对外贸易
2.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据此可知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是()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3.统一台湾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的原因是()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帝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
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
D.清政府盲目骄傲自大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有()①杜绝了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 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A.倭寇入侵
B.闭关政策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政策 ③郑和下西洋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9.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还把四个通商口岸减少为一处。这一处是()A.宁波
B.泉州 C.天津
D.广州
10.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不是这个帝国被打垮的原因的是()A.对外关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者的包围圈中
11.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前夕(近代前夜)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有()①皇权进一步加强 ②中国人与外国人通商非常方便 ③经济结构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④要与外国人做生意只能到广州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最严重后果是()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发展 C.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
材料二:清初,戴梓发明了一次填发28发子弹的“连珠铳”和威远将军炮。清统治者竟固守“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但不采用,还听信谗言,罚戴梓充军关外。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一政策?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华,向清政府提出划一未设防小岛给英国人居住,准许英国人于宁波、舟山、天津贸易,在北京设商栈,减免商税等六项要求,当即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乾隆皇帝指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他还颇为自豪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当时的清政府只允许哪一地方能同外国商人做生意?
(2)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有哪些?
(3)乾隆皇帝的话是什么意思?
(4)清朝统治者的这种想法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参考答案】
1.B 2.B 3.D 4.B 5.C 6.B 7.A 8.A 9.D 10.D 11.D 12.C 13.(1)“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
(2)清朝鄙薄科学技术。(3)这些做法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社会矛盾加剧,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面临近代前夜的危机。14.(1)广州。(2)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倾销商品等。(3)乾隆皇帝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物产丰盈,各项生产、生活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与外国通商。(4)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逐渐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事业也衰落下去了;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第二篇: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区别和联系?元朝行中书省向谁负责?
中书省是中央的宰相府,为了控制统治区(汉人聚居区),不使地方掌权生事,中书省便往各个区域分派中央官员,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此,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行省制度,不始于明代,这是从元代开始的。也可说金代先已有行省了。但正式成为制度的是元代。我们今天俗称江苏省、浙江省,省像是地域名。但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中央的宰相府,一般称为都省。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过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所以有行台。中书省是中央政府最高机关,怎样可以分一部分在江苏,又分一部分在广东呢?这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因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最先使用这一制度的还是“金”。不过无论是金或元,都是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此如英国过去在香港,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在名义上,殖民地总督,由英国皇帝派,不由内阁派。此因内阁代表国会,国会代表民意。殖民地根本不许有民意。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等便不能有民主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总督来管理。可见任何一制度,其背后都有意义可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分张所,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再深一层言之。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寻。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参考资料: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有什么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朝设置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
第三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 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出示投影:课题)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
(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
二、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生自主学习)
师:中国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组织大家学习,同学们欢迎。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明中期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向近代文明演进,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却无视这种变化。正当西方列强发展之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之下摆上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致使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这样评说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出示投影)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附录二),试分析讨论这段话,之后说出讨论结果。讨论问题如下:
(出示投影)
(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
(让学生分析西方世界发展情况)
(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
(让学生分析明清危机: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伍于世界;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历史发展的政策;陷入鸦片贸易的危机)
(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多鼓励)
归纳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前夜尽管曾经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在迈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封建统治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终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殖民列强的挤压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近代化道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历史课中学习。
巩固练习
依学生情况设计(略)。
布置作业
“我来想、我来说、我来写”
假如你是一个历史老人(可能是几百岁),请你根据本课的有关内容,以历史老人的身份给大家讲述一个“近代前夜”的故事。
第四篇: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帝国的繁荣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A.北魏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专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A.锦衣卫
B.三司
C.军机处
D.六部 3.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穿越历史隧道扮演我国 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选项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 C.明成祖:“我废丞相,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 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5.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6.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童谣“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此童谣赞颂的是()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7.“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岳飞
8.康熙大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下列属于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外国侵略而采取的措施是()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平定准噶尔叛乱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0.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①郑和下西洋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清朝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列哪些史实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①坚决镇压少数民族贵族叛乱
②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 ③与一些少数民族会盟、联姻 ④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热播电视剧《宫》中的女主人公晴川穿越时空来到了清朝。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
②皇帝选调亲信设立军机处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如图,下列哪一本书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4.袁浩同学要制作介绍古代中医学成就的网页,下列人物可以选作素材的是()①张仲景
②华佗
③李时珍
④宋应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5.“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能从下面哪部古典小说中读到()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红楼梦》
16.下图中⑤海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其中的郑和群礁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一壮举(A.加强了七大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B.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C.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D.开通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
17.右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官办对外贸易的机构。该情况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C.坚持重商抑农政策
D.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8.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的落日辉煌》,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9.1842年,中英开战已两年,(清)道光帝竟然问道:“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这说明()A.道光皇帝积极备战 B.道光皇帝喜欢世界地理 C.清朝缺乏对外交往的条件 D.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0.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概括了历史全过程的是()A.中华的荣耀
B.帝国的彷徨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1分,第24题20分,共60分)2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热播电影《倭寇的踪迹》,倭寇指哪些人?同一时期的明朝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你能举例说明吗?(4分)3
(2)厦门鼓浪屿上有一座雕像与台湾遥遥相望(图二),望着“他”曾经为之努力而收回的宝岛。“他”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对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帮助?(3分)(3)17世纪80年代,图三中的这位皇帝曾经派大臣索额图去和当时入侵的沙俄进行谈判。这位皇帝是谁?在谈判之前,中俄有过什么主要接触?谈判的结果怎么样?(3分)(4)三幅图片中的事件或人物的相似之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4分)
22.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小明是班上图书角的管理员,现有以上图片代表的小说,请你帮他将这些图书准确分给下列同学(写出相应的图片及代表的小说):(4分)①小张同学想了解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内容,你应将哪幅图分给他? ②小华同学一直对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应将哪幅图分给他? ③小明同学想阅读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你应将哪幅图分给他? ④小龙同学对刘备、关羽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应将哪幅图分给他?(2)被称为明代“三大奇书”的是哪三部?请分别写出其作者。(6分)(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分)(4)请你选择上面的任意一幅图片所代表的小说作一简单介绍。(3分)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材料二 雍正帝时一位进士写了这样两句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结果这位进士被斩首。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我朝”是哪一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朝实行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除此之外,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该王朝还实行了哪些措施?请逐一列举。(4分)(2)材料二揭示的是哪一历史现象?其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清朝设立了哪一政治机构?当时的在位皇帝是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历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 4
点?(5分)(3)以史为鉴,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从中应有何借鉴?(2分)24.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共同探究。步骤一:中华民族一家亲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说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4分)(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4分)(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2分)(4)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2分)步骤二:对外交往促发展
材料一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二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践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派遣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此举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
(5)根据材料一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2分)(6)结合材料一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7)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4分)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北魏、元朝、清朝分别是鲜卑族、蒙古族,满(洲)族建立的政权,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属于汉族建立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C。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专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三司是明太祖设立的直属中央的地方管理机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军机处由清朝雍正帝设立,跪受笔录,把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明太祖在中央设立六部分理朝政。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秦始皇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 5
封建国家,元世祖创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行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明成祖设特务机构东厂,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正确答案为C。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并代皇帝拟写谕旨,发布政令,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
5.【解析】选D。本题属于理解性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据题干中现象文人吟诗,而被定罪可判断此现象为清朝的文字狱,故正确答案为D。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倭倭”“戚爷”等关键信息。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荡平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倭寇。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台湾”可判断此人是郑成功,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打击沙俄殖民者、岳飞抗金,故正确答案为B。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故正确答案为B。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建筑,是当时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凡是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显示了专制时代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①③分别反映了中国与亚非和日本之间友好交往的史实。②④分别反映了唐蕃、清朝与西藏之间民族团结、民族友好的史实。
11.【解析】选D。清朝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减免赋税等优惠政策,还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故①②③④都有利于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灵活应用能力,据题干中关键信息“清朝”可逐一对选项作出判断。郑和在明成祖时下西洋,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康熙帝打败沙俄,并签订《尼布楚条约》,戚继光在明末抗击倭寇。故正确答案为C。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故正确答案为D。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要求是古代中医学成就,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名医,李时珍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宋应星是明朝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C。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考查对四大名著的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三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这正是《三国演义》的描绘范围。
1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及对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的掌握情况。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故答案为B。
1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官办对外贸易的机构,是清朝实施的闭关政策的具体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
1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及对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辉煌时代是康乾盛世。图片A是唐太宗,B是康熙帝,C是宋太祖,D是汉武帝。故正确答案为B。
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道光帝之所以出现题干中所描述的情景,是因为当 6
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不了解世界,处于闭塞、停滞、倒退的窘境。
2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表明封建制度已日趋衰落。距康乾盛世一百来年后,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所以选择“帝国的彷徨”较为适合。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读图片及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本题图片并不能直接提供关键的信息,只是引领问题的提示图片,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在每个问题的题干中。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倭寇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一些奸商组成,“倭寇”“明朝”可以判断与明朝的戚继光抗倭有关。第(2)题通过“台湾”“努力而收回的宝岛”可以知道此人是郑成功,他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回了台湾。第(3)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7世纪80年代”“入侵的沙俄”,由此可以得知图中的皇帝是康熙,应该与中俄的雅克萨之战有关。图片中的人物、事件都与反对外来侵略有关,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即可回答第(4)题。
答案:(1)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一些奸商,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事例:戚继光抗击倭寇。
(2)郑成功。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成功收复了祖国宝岛台湾。为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康熙皇帝。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主权。(4)都曾经为反抗外来侵略作出过重大的努力。学习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或甘愿牺牲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围绕明清小说相关内容展开,命题角度较新颖,符合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第(1)题属于组合列举题的形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易于学生接受,依据所给出的作品的特点,通过辨读图片和回归所学知识,能够很顺利地完成本题。第(2)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出此题。第(3)题属于总结性的问题,从小说创作的共同的背景来谈。第(4)题较灵活,只要选取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小说中的任意一部介绍即可。
答案:(1)①图四,《水浒传》。②图三,《西游记》。③图二,《红楼梦》。④图一,《三国演义》。(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3)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小说在明代繁荣起来。(4)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部小说介绍,言之有理即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及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第(1)题依据史料中信息“我朝罢相”可判断此朝代为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故此目的是维护明朝统治,此外,明朝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设立廷杖制度,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第(2)题依据题干信息因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处死这种现象,可判断为文字狱,清朝还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可以体现君主专制呈现上升趋势;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发扬民主,反对专制的角度回答。
答案:(1)明朝。措施:废除丞相制度。目的:加强君主集权,巩固明朝统治。其他措施:杀文臣武将;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设立廷杖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2)文字狱。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军机处。雍正帝。
特点:皇权高度膨胀,我国的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说明了我国的封建社会由强盛逐渐走向衰亡。
(3)专制、黑暗的社会制度不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要建设民主、法制、公正的国家。要发扬民主,反对专制。(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唐蕃会盟碑”结合所学的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加以概括总结。第(2)题联系所学的清朝加强对西藏管 7
辖的有关措施列举有关史实。第(3)题,民族交往存在两种方式——“战”与“和”,透过汉藏关系史联系汉族与匈奴、契丹等各民族交往的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友好交往是主流。第(4)题,抓住“唐蕃会盟碑”“民族团结宝鼎”两个汉藏友好见证信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二者共同点,言之有理即可。解答第(5)题应注意从材料中提炼答案;第(6)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可结合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解答,其他言之有理即可;第(7)题结合国际形势理解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因此从维护整个世界和平来看,必须予以打击。
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2)建立册封**、**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来确立**、**继承人。(任答两点即可)(3)战与和交织,但以和为主。
(4)促进了汉藏人民的交往和友谊,使汉藏人民关系日益密切等。(言之有理即可)(5)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6)提示一:郑和船队设备先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纪念郑和远航,能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发奋图强,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提示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中国人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其开放意识及其作用最值得我们纪念;提示三:郑和的开拓进取、敢于探险的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最值得我们纪念。(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7)打击海盗,维护世界和平。
第五篇: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课程标准】
1、归纳明清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归纳盛世隐藏的危机的主要表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阅读教材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对历史的敏感性。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直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难点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本课出现了“近代化”“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雇佣劳动方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四民”等一些高难度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应作为难点处理。
【教学过程】
导入:展出图片《南都繁会景物图(局部)》和《盛世滋生图》,让学生感受明清时期社会的繁荣 提问: 这两幅图画反映的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为什么?
这样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进行归纳。由此导入新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历史小提示: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1、农业:人口增加、劳动效率提高、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2、手工业:纺织品、陶瓷、茶叶远销国外
3、商业:出现商帮;城市繁荣 阅读材料,巩固练习:
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思考回答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和欧洲经济比重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大,欧洲国家增长幅度小,材料二:纵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技,就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陷入了停滞状态……
——《中西500年对比》
从材料中你可以提炼什么信息?
由科技的增长扩展到经济层面,可以得出:中国经济属于封建经济的增长,西方国家的经济则是近代经济的增长。
过渡:你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有没有近代化的因素呢?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势
1、什么是近代化
生产的机器工业化;政治的民主法制化; 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
——以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
2、近代化的表现
通过情景剧,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
请思考:
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新型劳动方式?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
1.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2.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3.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升到第二。并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问题解答:想一想: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P134 科学技术:
传统的科学技术取得一定突破,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著名科学家体现出献身科学的价值取向,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显示出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文学艺术:
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蓬勃兴起。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性,要求个性解放,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过渡:有人说,康乾盛世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为什么呢?
三、西方列强压迫下的危机
1、中西对比
阅读P135形势图分析:从明末到清朝前期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各呈现什么特点?
2、危机的表现:
(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
(2)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3)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4)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四、随堂练习【作业设计】
《历史金牌学案》1-10题 《历史填充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