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从盛世到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提高学生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教学难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大帝国”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时期?文中说的“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指的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 2
探究点一 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师生共同探讨:
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
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
(一)》第33册
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
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探究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 2
第二篇: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
2、能力培养:①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②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③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3、思想认识:①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②通过文字狱的学习,了解封建专制的残酷性。③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明初谁七次下西洋?(郑和)首航带了多少人去?(27800人)远航以前的朝代有这样的规模吗?没有。这说明朝是否强盛?(强盛)
2、清朝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什么政策?闭关政策。虽是闭关中国是否有产品卖出去?有。这说明清朝的手工业发不发达?发达。
课前导入:
以上都说明了明清的综合国力比起历代皇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框题,思考明清经济的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进入新课:
一、明清经济发展(板书)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板书、提问)
从明中期到清前期(板书)清前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是?
2、康乾盛世(板书)
这个是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为什么说这一时期是一个盛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板书:农业、对外贸易、商业),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板书)
对外贸易: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板书)解释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贸易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
商业:形成商帮、农村变成市镇和市镇的发展。(板书)解释商帮,是某一地域某一产业的商人为了对付市场竞争而组成的商人组织。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中国就有六个。
以上都说明了中国明中期到清前期的强盛,中国在当时仍属头等的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近代化是指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板书)封建社会是以什么业为主?(农业)封建社会之后产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它又是以什么业为主?(工业)。近代化就是指农业向工业过渡的阶段。明清时期近代化萌发的那些方面呢?课本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社会方面、观念方面、思想方面)请学生回答问题。
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已有一部分不务农了。有的做佣人,有的在官府做事,有的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都说明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为什么会把这一现象作为一个近代化因素呢?封建社会人们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土地能随身带走吗?不能。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人们祖祖辈辈都只能在这块土地的住,不能离开。而工业社会,就象现在,你在公司做得不高兴了,你可不可以离开?当然可以。这就是工业社会人口流动性大。
观念: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分别解释士农工商,提出商人的地位已超过农工。
思想: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从课本的小字来分析。
这些方面的变化,都说明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从农业向工业演进的趋向。在前两框题中我们说了明清时期的强盛,那么在强盛的背后有没有危机呢?有。好,我们进入第三框题。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看录像,思考问题:19世纪的中国和19世纪的西方都在干些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总结:
西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同时向外扩张殖民地。
中国:紧闭国门、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鄙视科学技术,强化专制主义。
特别利用课本的“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来讲述说明英俄等国在我国附近的殖民扩张,也就说明了当时的清朝面临怎样的危机。
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是否就放弃打开中国的国门呢?没有。英国用什么来打开中国的国门呢?鸦片。
看一段清朝时英国走私鸦片入中国的纪实片,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史实,了解鸦片是一种什么东西。现在鸦片等同一类的东西统称为什么?毒品。毒品的主要种类有那些?吸毒品后当毒瘾上来时,会有什么症状?流眼泪,流口水。抱着头撞墙壁。全身的象蚂蚁咬一样,最后大小便失禁。让学生想象出的毒瘾上来时的恶心,从心中对毒品产生厌恶。同时强调正是由于这鸦片和清政府的各种政策,使中国从自古以来的世界上的头等强国沦落为挨打、受侮的国家。
小结:从三个框题,说明中国由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称为____。
2、明清前期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盛世时期,中国的贸易出口值超过进口值,称为__差。3、19世纪初,中国的商业及城镇建设也很迅速,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__个。此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变化,__的社会地位上升。但这些都遭到统治者的压制。
4、明清时期,___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的货币之一。
二、简要归纳明清时期的主要危机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文学作品中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的是()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分析 题目中的四部作品是明清时期的著名古典小说,要求归类,给的内容限制是“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解答时既可以从肯定入手,也可以从否定入手,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要以对这些作品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作为基础。A项《红楼梦》就是通过对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和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B项《水浒传》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反封建思想跃然纸上。C项《西游记》更是借一个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来反映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可见,只有D项《三国演义》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它主要是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答案 D
例2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都有丰富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B.都描绘人间的爱情故事
C.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D.都有反封建思想
答案:D。该题意在考查考生比较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共同点”,题项摆出类似点,经辨析可知:A、B、C三项不具备同点之意,“反封建思想”是共同点。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 ②()→康乾盛世
A.顺治帝
B.乾隆帝
C.光武帝
D.隋文帝
2.清朝前期,下列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高产作物是()
A.甘薯
B.棉花
C.玉米
D.双季稻
3.清朝前期,成为全国性的贸易市场的城市是()
A.南京
B.广州
C.北京
D.上海
4.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A.农民贫阻,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民族资本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控制
C.政府限制商品买卖
D.统治者控制专卖权,阻碍生产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康熙采取的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包括()
A.奖励垦荒屯田
B.严禁土地兼并
C.重视兴修水利
D.多次减免租税
2.清朝前期已经成为商品的经济作物是()
A.棉花
B.甘蔗
C.粟
D.烟草
3.清朝前期,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A.云南的采矿业
B.四川的制盐业
C.台湾的制糖业
D.北京的采煤业
三、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五、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个画面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经济现象?
②这种经济现象比前一朝代有什么不同,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A
二、1.ACD 2.ABD 3.ABCD
三、1.40% 3.6 2.顺治 云南 南京 广州
四、①闭关政策。
②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③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与世隔绝,也妨碍了同国外的科学技术交流,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五、①清朝初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和地区比明朝增多了;手工工场的规模也比明朝扩大了;大商人控制生产过程,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第三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课程标准〗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 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
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出示投影:课题)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
(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
二、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生自主学习)
师:中国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组织大家学习,同学们欢迎。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过渡:明中期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向近代文明演进,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却无视这种变化。正当西方列强发展之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之下摆上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致使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这样评说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出示投影)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附录二),试分析讨论这段话,之后说出讨论结果。讨论问题如下:
(出示投影)
(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
(让学生分析西方世界发展情况)
(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
(让学生分析明清危机: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伍于世界;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历史发展的政策;陷入鸦片贸易的危机)
(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多鼓励)
归纳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前夜尽管曾经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在迈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封建统治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终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殖民列强的挤压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近代化道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历史课中学习。
巩固练习
依学生情况设计(略)。
布置作业
“我来想、我来说、我来写”
假如你是一个历史老人(可能是几百岁),请你根据本课的有关内容,以历史老人的身份给大家讲述一个“近代前夜”的故事。
第四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04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目标:
识记: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教学过程:
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 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
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手工:兴盛。商业:发达.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表演情景剧)
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从而 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挤压下,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的发展毫无认识,还在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用马克思的一段话去体会。问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字狱。)
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引导学生体会清朝统治者睡在火山口上却高枕无忧,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的变化,在比较上得出结论:危机出现。
在中西方力量对比迅速逆转时,英国于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消弱,社会危机更加严重,终于陷入任列强宰割的境地。
课堂小结: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成为古代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伴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化因素开始在中国萌发,封建的社会秩序日益受到冲击,新的经济关系和思想观念初露端倪,预示着中国社会缓慢向近代文明推进。然而,明清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导致中国近代被侵略和奴役。课堂检测:
1.明清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A明朝到清朝前期B.明中期到清前期C.清朝的康熙道乾隆年间D.清朝的顺治到嘉庆年间 2.康乾盛世出现时在位皇帝不包括()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皇太极
3.19世纪初,全世界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占()A.5个
B.6个
C.7个
D.8个
4.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从何时开始发生变化()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明朝末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排在第一位的是()A.士
B.农
C.工
D.商
6.下列不属于近代因素萌发趋向的体现的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变化 B.商贾大于农耕,商人的地位升高 C.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D.大兴文字狱
7.材料题 136马克思的一段话:(1)材料中的“大帝国”指的是哪一帝国?(2)“人为隔绝于世界”指的是什么?(3)“自欺”表现在哪些方面?(4)为什么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特殊的决斗中被打跨”?
课堂反思:今天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今天你的课堂表现如何? 课后反思:
第五篇: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区别和联系?元朝行中书省向谁负责?
中书省是中央的宰相府,为了控制统治区(汉人聚居区),不使地方掌权生事,中书省便往各个区域分派中央官员,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此,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行省制度,不始于明代,这是从元代开始的。也可说金代先已有行省了。但正式成为制度的是元代。我们今天俗称江苏省、浙江省,省像是地域名。但历史上省字原始是衙门名,非地域名。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中书省是当时中央的宰相府,一般称为都省。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过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所以有行台。中书省是中央政府最高机关,怎样可以分一部分在江苏,又分一部分在广东呢?这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因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最先使用这一制度的还是“金”。不过无论是金或元,都是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此如英国过去在香港,在印度,都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在名义上,殖民地总督,由英国皇帝派,不由内阁派。此因内阁代表国会,国会代表民意。殖民地根本不许有民意。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等便不能有民主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总督来管理。可见任何一制度,其背后都有意义可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在元代,共计有如是的十个分张所,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为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再深一层言之。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寻。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参考资料: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有什么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朝设置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