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风萧萧看徐訏的浪漫主义情怀
从《风萧萧》看徐訏的浪漫主义情怀
摘要:曾一度极富盛名的一代鬼才徐訏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风萧萧》一书洋溢着的是传奇的浪漫色彩,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浪漫的人生态度深深铭刻在整本书的意识里,也凸显着徐訏的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浪漫徐訏风萧萧
初读《风萧萧》时以为它会是又一部普通的海派文学作品,书中的故事只是围绕着玩乐而展开。作为“我”这么一个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的饱受爱情伤痛摧残的独身主义者,与史蒂夫结交整日玩乐是不会被诟病的,其中的真实性让读者不会多加怀疑。白苹、梅瀛子舞女的身份和独身主义的“我”之间是不会产生爱情的,已婚的史蒂夫虽然爱玩爱闹但却深爱着他的妻子,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只不过是一群享乐主义者的浪漫小资生活。尽管“我”也对于哲学世界深深着迷想要得到纯洁的精神世界,有时也会想到国难当头而忧虑沉思,然而上海安乐的生活却是现实的矛盾。
然而后半部书却基调渐变,从小夜曲变成了奏鸣曲,白苹和梅瀛子的间谍身份渐渐显露,而“我”也接受史蒂夫夫人的邀请成为了一名为反法西斯同盟工作的间谍。表面上仍然是安乐祥和的生活,暗地里却是针锋相对的谍战,这样侠客般惊险离奇的浪漫生活却因白苹的牺牲而不得不结束,孤独的“我”只好奔赴正面战场继续浴血奋战,像侠客般渐行渐远。浪漫的故事笔触和抗日救亡的残酷现实结合,这本发表于1943年的小说在当年使得徐訏声名大噪。
徐訏是浪漫的,《风萧萧》其实取自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其说是荆柯刺秦,倒不如说是徐訏本身浪漫思绪的寄托。
一、凝聚在情节中的浪漫
小说的两个层面也正是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第一条情节线演示的是浪漫的情感生活,它在小说的进程中有一个由显而隐的过程,第二条则是现实的间谍生活,这条情节线则呈现为一个由隐而显的过程,两条情节线最终交织在一起。小说也给读者两种生活感受:上半部显示的是都市传奇生活浪漫抒情的一面,给人以感情上的向往和慰藉;后半部则给人以间谍斗法的想象和刺激,显示了作家浪漫心态的另外一面。小说自然地分为两个故事单元。第一至二十章主要叙写“我”由结识史蒂芬医生,进而认识白苹、梅瀛子、海伦三个女性,并从而开始富有传奇色彩的情感生活。一方面,小说着力渲染和描绘了“我”和舞女、交际花们在赌窟、舞场、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的浪漫生活,展示了都市生活中一种特殊阶层的生命形态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小说又注意平衡地编织和推进“我”和几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使人物关系处于一种复杂迷离的多角状态,加以人物的行踪诡谲神秘、聚散无定,情绪心态的变化无常,因而使小说情节变幻莫测,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家先验地设定了“我”的特殊的角色身份——独身主义者,这就使“我”从和白苹等女性交往的第一天起就陷入一种巨大的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我”与几个女性之间共时性的感情生活,与多角关系具有了可能性和可理解性,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据此获得某种程度的真实性。作品表层写“我”与几位女性的周旋及对她们有距离的欣赏,并无太大冲突,似乎平淡无奇,而在故事的深层,人物心灵矛盾和冲突仍是相当激烈动荡的。
“浪漫”与“爱”不仅仅在小说的意义层面上才显得重要,实际上它们在小说中更是一种结构要素。故事表层情节只是一种外在结构,而“爱”与“浪漫”才是一种更有力量的内在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使作家借助这种建构,成功地完成了对都市浪漫传奇的尝试和超越。
二、人物性格中的浪漫思绪
在这里“浪漫”主要指的是一种生存心态和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行为的内在根据,同时它也是阐释小说的一个崭新视界。这里所说的“浪漫”更多的是指超越故事的表层特征,而突入作品人物精神内核的一种抽象。“我”的独身主义生活准则以及与众多女性之间有“距离”的精神恋爱和情感交流,本质上正是一种浪漫心态的流露。而在其他主人公的性格中,“浪漫”也都是他们的主导特征。男女主人公的缠绵关系和传奇生活也都是以这种“浪漫”为基础的。尽管男主人公“我”时常想从“情感生活”里挣扎出来,进入自己理想的哲学王国,但这种挣扎仍然是如同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在别处”的浪漫。这就决定了“我”永远无法挣脱浪漫“情感生活”的诱惑,而真正安心于哲学研究。
可以说,小说的上半部所展示的正是人生和爱情的“浪漫”,主人公“我”对生活和爱情的哲理性思索其实也正是对“浪漫”的哲学解读,是浪漫的哲学化。而到了小说下半部,故事中的人物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境界,主人公们与国家民族一道生活在生死存亡境况中。这本来是血腥的现实问题,根本与浪漫无关,但贯穿于小说之中的“浪漫”之流到下半部并没有中断。你死我活,充满危险的间谍生活仍然呈现出一种诗意浪漫色彩。
一方面,主人公们浪漫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改变,只不过增加了新的意义,成为间谍工作的一种手段;主人公们的浪漫性格也没有变化,这也是作者对间谍生活进行浪漫化处理的内在依据。白苹的牺牲以及梅瀛子的报仇与隐匿都呈现出浪漫的意味。另一方面,作家对整个时代环境和敌我斗争的残酷形势也作了浪漫化处理。小说固然也渲染生活的危险性和残酷性,但小说并没有揭示人物的具体生活背景,主人公的具体间谍工作如偷文件的现实意义也很模糊,作者着墨的重心仍然是在于展示人物尤其是女主人公们的机智、聪明与热情。他把民族战争简化为几个女主人公与敌方的具有传奇性的争斗与较量,这其实正是作者对整个时代的一种浪漫想象。
三、徐訏的浪漫主义情怀
徐訏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却家道中落,父母失和、初恋的失败也让他对爱情十分失望,由此浪漫主义情怀更加深邃于他的意识,留学巴黎大学主修哲学让他更多地以哲学的视角看待问题。
徐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他本人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中,对存在诗意的浪漫追求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许多作品也正是这种理想的外化。《风萧萧》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男主人公“我”的性格特征正是徐訏的自我写照,对理想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对理想女性在内心深处的爱慕与接近的畏惧,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的浪漫看待,都是徐訏本身经历在小说中的反映。
以毕生之力追寻人生与爱的真理,徐訏渴望寻找一种永恒,既是哲学上的,也是人类心灵世界中的。他往往怀着一颗悲悯的心沉入自己编织的梦境或浪漫氛围中去,设计一种可以透视却无法进入的结局。梦幻因而成为徐訏于切入传奇世界、沉入哲学思考的常用视角:他由此涉足“存在”的深渊,并用浪漫的笔触把这个深奥的哲学命题敞露在灵魂世界的言谈之中。爱情在徐訏于笔下总是有着浪漫、神秘、美丽、哀婉的传奇色彩。梦境中的奇情奇恋在梦醒的一瞬化成了烟云,兀然呈现眼前的是依旧平淡寂寞的现实人生。然而徐訏于在从未停止流浪的脚步声中,也从未停止编织他心中那个空灵奇妙的情感世界。在异国他乡,在繁华都市,在滚滚红尘里,他仍旧不断地用心上演着一幕幕浪迹天涯、寻根究底、与爱同行的传奇故事。传奇的人物、奇彩的故事背景,都为他的作品涂上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参考文献:
《风萧萧》徐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6 《海派文学》陈树萍、王鹏飞、杨扬文汇出版社2008,8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宾恩海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6 《论徐訏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葛俊侠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1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吴福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 《海派文化概览》张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 《四十年代风萧萧风靡原因探寻》冯唯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人生寻梦———论徐訏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冯奇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留学生涯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影响》王荣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第二篇:李贺诗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贺诗中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贺是中唐后期诗人,是韩愈、孟郊开创的奇崛诗派成员之一。作为一位极富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独特的诗风令他在奇崛诗派中独树异帜,倾倒后人。作为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诗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显得风格独标,别开生面。
李贺的诗题材广泛,既有借古讽今、直陈时事的一些诗,也有咏物或叙事诗,更有专门描写神仙鬼魅的诗作。但是,无论在哪种题材的诗中,李贺风格独具的浪漫主义都会充斥其中。李贺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贺诗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在诗中,他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而他刻意锤炼的语言,更是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天上谣》“银浦流云学水声”、《梦天》“玉轮轧露湿团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这些精妙的语言也充分的体现了他尚奇的艺术追求。与屈原和李白这两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代表一样,李贺也善于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并驰骋想象,在诗作中创造出恢奇诡谲,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他与屈原、李白诗臻妙各殊,同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屈原气势磅礴,李白飘逸清新,李贺凄清瑰丽。屈原、李白写梦境、仙境,李贺兼写“鬼魅”。李白的诗作,通常都充满了积极的情感,描写形象也更偏向于神仙一类。而李贺则不同,他的诗风一虚幻荒诞、幽峭冷艳为主,情感也多偏向于消极。所以,他的描写形象也更多的偏向于鬼神一类。即使是描写神仙仙子,如王母、嫦娥时,用语也十分奇诡,描摹出的神仙境界、银河、月宫等天国风光,也极尽绮丽谲幻之观,如《天上遥》和《梦天》等,而他描写鬼魅时,则更加令人生怖,如《南山田中行》“鬼灯如漆点松花”、《感讽五首》其三“鬼雨洒空草”、《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神弦曲》“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相比于一般诗人的避免直面描写鬼怪,李贺却十分热衷于描写他心目中的鬼魅世界,并执着地喜爱运用“鬼、泣、血、死”这些字,所以后世称他为“诗鬼”。
李贺不仅在描写神仙鬼魅的诗作中运用大量的浪漫主义意象,在一些有着浓重现实主义色彩的诗中,他也将这些意象融汇其中,使得诗中也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如《李凭箜篌引》,本来此诗是描写乐师技艺之高超,乐曲之美妙。可在李贺笔下,乐声直接将作者带入了幻境之中。此时,这乐曲仿佛已不是人间弹奏,而是仙山之上的瑶池仙乐。诗中的凤凰、紫皇、女娲,这些带着神话色彩的意象使得李贺诗歌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雁门太守行》更是将这种特色表现的十分明显。黑云、金鳞划过、夜紫、红旗、黄金台、玉龙。这些色彩明丽的意象将整首诗表现的气魄苍凉雄壮而又华美,十分具有艺术性。将这样的美丽的词语与歌颂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得不让人赞叹李贺对于浪漫主义意象的熟练运用和遣词造句的功力之深厚。
李贺诗中多仙境鬼蜮,这大概是对他的诗作最直观的感受。即使不极力描写出这样的画面,他的诗中也会透露着一种苍凉诡谲的氛围,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道中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河南府试,并附京拟应礼部试时,却因因避父讳(父名晋肃,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只做了三年奉礼郎,后来他又辞官回乡。终因体弱多病、仕途失意于二十七岁早逝。可以想象,生活孤独、性格冷僻的李贺在政治上无法得志,短短一生,时带感伤,这也就奠定了他的作品中低沈的情调。在他的作品里,很多诗句都表现了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写出了沧海桑田,时光易逝,生老病死,人生难料的感叹,如《天上谣》“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这固然是他对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但更多的则是他自己生活困窘,迷茫苦闷的沉淀。
李贺多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他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他一些借古寓今的诗中,或讽或叹,用语灵活多变,十分有新意。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中,借金铜仙人表现出自己离开京都的悲思,以及对当时唐宪宗沉湎迷信、追求长生的隐约的批判之情。同时,他在语句的运用和描写上十分出色,更有“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千古名句,体现出李贺的才思。李贺生活困窘,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淫奢恶行,有所见闻。他后来又京城羁旅,游历南北,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他的愤慨。他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多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如《昆仑使者》《神弦》《秦宫诗》《牡丹神曲》等,即使是《苦昼短》《老夫采玉歌》这些直陈时事的诗作也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整篇诗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李贺的诗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他的诗不仅构思奇特,想象奇特,且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并且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更加上他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等,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被后人称为“长吉体”,为后世所称道。陆游把李贺的诗比作“百家锦袖,五色眩曜,光夺眼目”,但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也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但是,不管怎样,李贺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独特的文风,独创的“长吉体”,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瑰美奇诡的诗篇,也影响了一批诗人的创作。他的诗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也不断被后人品赏、学习,成为不朽的经典。
第三篇:三篇演讲稿 看美丽情怀
三篇演讲稿 看美丽情怀
2012-05-16 04:24: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放飞师爱,在我青春年华
——张丽莉2009年演讲
教师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教师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音乐,或用画笔,或用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但师爱那无私深挚的感情却永恒不变。
小时候,经常怀揣羡慕,偷偷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已被翻旧泛白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渐渐地,懂事了,家中总会充斥着从书房内传出的,爸爸与爱徒们谈至兴起时的喝彩声;后来,长大了,我将师范类院校的名字写入了报考志愿表中的第一栏;终于,要真正走上我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我急切地恳求他们赐予我一剂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灵丹妙药,然而,两人却只是言简意赅地告之——为师,别吝惜你的爱,将师爱放飞。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身为一位80后的青年教师,在学校面对的是一群90后的学生,你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他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儿——一次课后,一位男生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一张精美笑脸的小贴图。我莫名其妙,不知他因何事向我道歉。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下午上课你给我们讲课结束时,要求课代表明天早自习就收作业,我当时捏着嗓子说了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下课同学们都说我,‘看你把老师说得脸都红了!’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想到这里,我微笑答道——课堂内,我用知识孕育成长,用智慧开启心灵;课堂外,我用真诚呵护纯真,用信赖聆听稚嫩。亦师亦友的我们,携师爱同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来,我已渐渐明白,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因此,我时时刻刻都在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这爱中有耐心的倾听,有不懈的希冀,有真心的鼓励,有深厚的情意„„这种能超越一切的爱,如同剪不断的脐带,紧紧地牵系着我们;化作甘霖,洒落在学生的心田,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每一棵生命的幼苗。作为教师,如果孩子们期盼一缕春风,那么,我愿献上整个春天;如果渴求一滴海水,我愿倾其一片海洋;如果要撷取一片红叶,我愿给予整片枫林„„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在青春年华,放飞师爱,伴着我可爱的孩子们,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心怀师爱,温暖你我——张丽莉2010年演讲
时光如白驹过隙。似乎眨眼间,我便由三年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青涩学子,成长为如今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战线上的一分子。这三年中,我一直在用行动,阐释着自己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解;一直在用爱心,陪伴学生们的成长。
而那一次,更让我深深地感到,当你心怀师爱时,被温暖的不再仅仅是学生的心!
还记得,在去年结束新初三暑期课程后的短暂休整,正准备以最佳状态进入初三的备战阶段时,因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接到通知被调至新初一接手班主任工作,那时候的我,心中真可谓是百感交集,要当班主任了,这可是学校对我的信任啊,可我还什么都没有准备好,怎么办?另外,我又该如何与已经亲如一家相处了两年的孩子们解释?说好要一直陪伴他们走到最后的,他们会原谅我吗?心
中的问号堆成了山,不安之情也随之越加浓重。于是,我在自己的空间里为我可爱的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头脑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全都是你们,那一张张正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脸庞。脸孔上那无法掩饰的真实,记录了两年来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亲如一家,由开始的防备到现在的用心相处。其中间杂的小冲突,穿插的大幸福,无一不牵动着我内心的不舍。所以,谢谢我最爱的孩子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你们的存在,两年来,我才拥有真实的喜怒哀乐!祝福你们,独一无
二、青春无敌的你,你,你„„
本只是为了自我安慰一下,不想,很快在我日志发表后的当晚便收到了孩子们众多的回复,其中一条这样写到:“老师,我们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时光飞逝,竟没想到你没有陪我们走到最后,我们之间有太多的故事,可是这最后一年,你却走了,上课没有你的身影,不知道什么感觉,突然少了一大块,一块我们都习惯的部分,虽然我们舍不得你,但是,我们不能耽误你的事业,所以,我们都理解,希望你记得我们这群青春无敌的孩子,对不起,曾经那么不懂事,如果你累了,请回头看看,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还有我们!”
从那以后,我便怀揣着这颗被孩子们温暖的心,带着那份难舍的责任感,将教书育人列为自己“任重而道远”的理想,将“见贤思齐”作为自己身为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途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为青年教师,虽然在工作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我会继续用心工作——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用耐心期待学生的成长,用信心见证自己从事教育事业时最初的诺言——心怀师爱,温暖你我!
用无私师爱,滋润学生稚嫩心田
——张丽莉2011年演讲
去年的寒冬,我还没有品尝到丝毫将为人母的喜悦,就因深夜中毫无预兆的阵阵腹痛被家人送入了医院,在第二天的早上,被医生毫不留情告知“因为怀孕初期身体超负荷,运动量过大导致流产,需在家静养„„”听不见医生常规般的嘱咐,看不见家人担心我的神情,我的大脑快速搜索着医生刚刚提到的流产原因——是那天我领着学生在冬日的操场上练习了一节课跑操吗?还是那个周四我连上了一下午的课?可是,这都是我作为班主任最常规的工作啊!难道就因为这些,家人期许已久的宝宝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想到这儿,我的眼泪顾不得家人的感受,冲出了早已充满血丝的眼睛„„
接下来的日子,虽然没有了之前的忐忑不安,却再也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希冀与期盼,剩下的,唯有身体恢复所需的一日多餐。内心的伤痛似乎就在那样的日子里被渐渐地淹没殆尽,也慢慢地因对学生的思念而又有了新的牵挂——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孩子们表现得怎么样呢?那几个活跃分子肯定会趁我不在的日子里尽情逍遥!班级卫生会不会依旧按时清理打扫?上课纪律会如何?这回的期末考试,班级的综合成绩还好吗?一大堆关于班级学生的问题催促着自己——快些养好身体,早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家人后,却遭到了一片斥责之声!“还要带班吗?你这身体不养好了,以后还怎么要孩子?”“你的那个班儿就只能你一个人带吗?别总心里不惦记自己成不啊?”„„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所以希望我能够稍微自私些,能够多一点点的为自己考虑。可是,班级中那65个孩子,是我从他们刚入学时候陪伴着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刻入了我的心里。况且,现在正值初二的重要阶段,如果半路因我个人的身体原因换了班主任,这些孩子要适应多久?孩子的父母们又该多担心呢?想着想着,我的头脑
中闪现出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正在思忖着,我多日以来刚开机的电话里蹦出了一条条孩子们发来的短信,其中一条最让我温暖: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又梦到您的身影,醒来才发现只是一场梦!每次走过办公室,见到空荡荡的座位,心里总是有一种酸楚。看到您在作业本上批的一个个‘好’字,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年多来最令我难忘的是您的微笑,照耀了我们每一个人。我落泪不仅是对您深深地思念,更有埋藏在心底的感恩!您永远是三班学生的妈妈,讲台上永远留有您的位置,因为您是最爱我们的丽莉老师!最后,愿我们爱着的您早日回家!”
那一刻,我的心坚定了下来。
当重新回到班级的第一天,我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学生这样的一张纸条,“丽莉老师,我真荣幸当您的学生!您的教导,每一次我都很受启发;您无私的奉献,必将成为我不竭的学习动力!因为有您,即使学习再苦再累我也会尽全力做到最好!由您当我的班主任,是我最大的幸福!谢谢您对我们的不离不弃!目前没有任何事情能比这更令人高兴!谢谢!”
当晚,我把那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文字发到了空间日志里,之后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无私的爱,不仅换来了学生那一句句真心的评价,更滋润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稚嫩的心。”
第四篇:艾青诗歌,看军垦人情怀
从艾青诗歌,看军垦人情怀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艾青是一个爱国诗人。从20世纪30至40年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让我们很容易感觉到这一点:因为爱这片曾经生长过的土地,他从国外归来;为了表达爱,他放下绘画,倾情于诗;他知道:只有诗歌才可以倾诉内心的情感。于是他用诗把爱献给抚育自己的大堰河,他用诗把爱献给生养自己的土地,他用诗把爱献给象征着希望的太阳;然而,艾青的满腔热情和爱并没有化解纠缠自身的厄运。十六年之后,艾青此前所说的话竟成了谶言。1957年艾青被划为右派分子,次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应王震将军的邀请到了新疆石河子,在石河子垦区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由于政治原因和“管制身份”的限制,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有过闲逸,也有过磨难。
二、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指导老师:***
三、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研究艾青的诗歌用词、风格、韵律和语句以及修辞来看军垦人当时的心怀,从而达到以激励后人更好更加迅速的发展创造我们的美好城市
四、活动主要过程和内容 以组为单位讨论所要研究课题
第一步:经过几番热烈讨论,先拟定这几个初步课题,根据自身的了解的情况。对所定课题的自行性进一步分析比较。通过“优胜劣汰”确定了研究主题《中学生户外娱乐的调查》,明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填写开题报告表格。
第二步:开展调查,经过分工分别到学校阅览室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获得部分资料。
第三步:设计问卷,进行分层调查,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问题卷调查。
第四步:整理、分析、总结、概括、撰写、得出结果。
五、研究措施和建议
研究分四个阶段:
4月26日~5月2日(第一阶段):
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讨论调查问卷的问题。
负责人:***
5月3日~5月9日(第二阶段):
打印调查问卷,并展开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负责人:全体组员
5月10日~ 5月16日(第三阶段):
整理调查问卷,并作数据统计,进行归纳,总结整个活动,撰写论文。
负责人:***
5月17日~6月10日(第四阶段):
通过电脑做出文字、图片、多媒体的结题报告,并进行展示。
负责人:***
六、研究总结
1957年艾青被划为右派分子,次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应王震将军的邀请到了新疆石河子,在石河子垦区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由于政治原因和“管制身份”的限制,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有过闲逸,也有过磨难。1959—1965年期间,艾青在石河子过的还是不错的,有住房、有工资,可以读书,也可以写诗。虽然创作的诗歌并不太多,算起来也有二十几首:《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地窝子》《戈字辈》《铺路》《槐树》《垦荒者之歌》《《烧荒》《泉水》《帐篷》《一个老兵》应该在1961—1963年之间创作,发表在《大跃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内部发行刊物)上的《毛主席发表谈话》(七言诗,1964年1月15日)、《欢迎你啊,新的一年》(1964年)、《槐树》(1964年)、《抓得好》(1964年)、《打得好》(1964年)、《是谁》(1964年)也是在1964年发表在《大跃进》上,《地窝子》《戈字辈》《铺路》等作品的创作时间或为同一时期。
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的诗歌创作,力图走近工农兵群众,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其诗歌就以工农兵群众为描写对象,去写出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面貌与战斗情怀。与此同时,诗人也是以同样的面貌与情怀面对在石河子的“改造”生活,此时的艾青更像一个军垦战士,把对新中国的热情与爱挥洒在尽情展现在千万军垦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之中。《垦荒者之歌》就是以一个军垦战士的口吻,抒发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我的家在钱塘江上,那儿是鱼米之乡; 同志,请你告诉我:哪儿是你的家乡?
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到处都可爱,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乡;/说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战友都在国营农场——有的来自南泥湾,有的来自北大荒; 我们走过天涯海角,我们到过穷乡僻壤——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黑龙江到新疆;/我们都是军垦战士,荒原就是我们的战场——改造自然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为祖国开辟粮仓。伊犁的苹果香又甜,鄯善的瓜儿甜又香,我们要把祖国大地 处处变成鱼米之乡; 田野啊多么辽阔,天空啊多么晴朗,骑着马儿轻轻地唱:“我们可爱的家乡„„”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的是民歌体,而擅长写自由诗的艾青,民歌体并不是他的爱好与追求,但正是这种看似“接地气”的创作倾向,呈现出诗人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某种心理。而这种倾向,究其艺术性则无可言说,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写《藏枪记》的失败一般。这首诗,只是一些时髦词汇的堆砌,看不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倾诉与表达。形式上杂乱无章,与30—40年代的诗相比,无论是诗情还是诗艺都相去甚远。然而,这首诗却在新疆兵团广为流传,无意中感染了老一代新疆兵团人。新疆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组织,亦农、亦工、亦军、亦商;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是真正的五湖四海,尽管如此,兵团的职责还是十分明确的:驻守边疆,屯垦戍边。第一代军垦人用青春、生命和汗水,在茫茫荒原上开辟了大量的良田,建设了工厂、学校、医院、城镇。他们在英勇付出的同时,也拥有无上的自豪感。艾青这首诗为第一代新疆兵团人的自豪感作了一个鲜明的时代注脚。
艾青在石河子期间的诗歌创作,并没有得到当时出版界应有的尊重与重视。他的这些诗寄给内地刊物后,不是原封退回,就是石沉大海。在王震将军的关怀下,艾青的这些诗相继发表在《大跃进》上,《帐篷》就是其中一首。
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 荒原最早的住户,野地最早的人家,我们到了哪儿,就激起了喧哗; 探索大地的秘密,要把宝藏开发,架大桥、修铁路、盖起高楼大厦; 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敏锐,反映祖国的变化;
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从形式上看,《帐篷》更像是一首打油诗,诗句与当时媒体上充斥的语言似无二致,好像是媒体文章的剪辑与拼贴,其中口号式的表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军垦战士们投入到新中国边疆建设那股豪迈的情怀。如果说这首诗出自一个普通的兵团军垦战士之口,倒是蛮有意思的,然而这确实出自大诗人艾青笔下,这首诗带有几分政治表态的性质。限于时代的背景与当时诗人自身处境的艰难,艾青不得不考虑其政治生命及未来,这样的情形下,闪动在诗人灵魂深处的现代主义也就被蒙上了时代的雾霾,使之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光彩。但话又说回来,新疆兵团早期的军垦战士们确有这样一种豪迈的精神状态与现实的生活处境:艰苦辗转,居无定所,他们常常是开辟出一块土地,又去开辟另一块土地;建设好一座城镇,又去建设另一座城镇;建好一座工厂,又要去建设另一座工厂;勘探出一座矿藏,又去开发另一座矿藏。新疆的千里戈壁、万里荒原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诗人艾青在《帐篷》中的拼贴无意中展示了新疆兵团自身的历史特征,也宣泄了无数军垦战士们的无比情怀。然而,这对大诗人艾青来说,又将意味着什么?
艾青通过一个时期的思想改造,他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怀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也想以他的诗情来讴歌建设的成就,以《从南泥湾到莫索湾》为开端,随后就是《烧荒》《泉水》《槐树》《年轻的城》等等。这些诗无疑成为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的思想符号,它们的存在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印记,尤其是《年轻的城》。这首诗是描写绿洲新城石河子市的,至今仍为石河子人津津乐道,甚至电话、手机拿起来便是这首诗的朗诵。这首写于1963年,艾青刚来石河子不久,住在机关的别墅里,心情还比较舒畅,衣食无忧,无人打扰,常在傍晚,到街上散散步,也想为这座新城留点什么
艾青在新疆还是有不少新的感想,对自己的认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他的思想可想而知发生的深刻变化,有些诗作还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思绪,从《烧荒》《欢迎你啊——新的一年》我们可以窥见一番:
但他后来到新疆的诗作就再难建立起这种内在情感的丰富联系。例如,他的有些诗作就显得勉强、做作。如《是谁》这首诗何以要用这么多的明知故问的疑问句式?诗人无法抓住这个时代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激情,他的表现显得外在而勉强。前面提到的《打得好!》,那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痛恨,也仿佛是硬喊叫出来的。在革命的正义面前,艾青的自我似乎并未完全融入其中,他尚未找到内心自我与革命激情结合的诗歌语言。我们自己也参观了很多第一代军垦人艰苦创业的文物,聆听讲解员生动感人的讲解,看着老一辈军垦战士战斗时用过的武器,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生活中穿过的衣服,这些犹如历史画卷静静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是在诉说兵团儿女不休的传说。在常人无法理解、想象、体会的环境里,军垦人向白杨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茫茫戈壁上。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艰苦创业,用自己年轻的身躯造就了兵团的辉煌,他们没有抱怨,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他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热土。从而我深刻理解了兵团精神、内涵,切身体会到兵团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走进每个企业为,感觉是另一番天地,这里每一个人都在忙碌,却那么井井有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企业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的精神,这些精神值得我学习。
七、小组感想(一)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全班每个组都已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我们选择了似简单却又挺麻烦的课题—从艾青诗歌,看军垦人情怀。说它简单,其实也就是查资料而已。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的资料,还必须有针对性,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但是它也转变了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
其次,促进同学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们的组长,虽然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但是在犯了错误后敢于认错,并且接受组员的建议,有这样的组长是我们成功的一大因素。我想,组长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组员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二)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第五篇: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
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下的定义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套用二者概念可得《诗经》和屈原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表现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和“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而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难怪他会被后世人当做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了。再来说说比李白小十来岁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圣”——杜甫。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对当时百姓悲苦惨淡生活状况和社会动荡混乱局面的真实再现,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现和抒情,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