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
从《烧马棚》看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
摘 要: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烧马棚》是一篇非常出色的短篇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面对父亲习惯用暴力发泄不满并解决生活中的一切矛盾时的心理挣扎和抉择。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篇看似充满了冲突与怒火的短篇小说其实深刻体现了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情怀。
关键词: 《烧马棚》 人道主义情怀 尊严 人性
福克纳被人称为美国南方文学领袖及“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与南方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才创造出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独一无二的小说王国,正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包容使得小说作品深刻而又不乏温情。表现小萨蒂在父亲纵火和正义之间做选择的《烧马棚》是福克纳最初发表于1939年6月号的《哈珀》杂志上的,之后合并进1940年出版的《村子》里,1950年再编进《短篇小说集》中,并于1980年被改编成电影。1939年一面世就以美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的身份获得首届“欧?亨利纪念奖”。
《烧马棚》讲述的是南方白人佃农阿伯纳带领一家人不断搬迁的窘迫生活。阿伯纳是一个缺乏教养,处事方式接近无赖的人。他的内心总是对雇主们充满仇恨,总是习惯搞破坏满足自己极端的心理不平衡。他还希望儿子们继承他的秉性,不时地故意在儿子面前展示他面对权贵依然我行我素的态度和行为。然而小说中的小儿子沙多里斯是一个天性单纯向善的孩子,他的内心始终在血浓于水和正直之间分裂和冲突。一开始他不情愿地作了伪证,后来他的内心在道义和父权的不断分裂下痛苦到了极点,终于无法按捺与生俱有的正义感,跑到少校家报信,再后来听到枪声后他的内心再次在血亲面前冲突,这种心理波动的描写曲折而又真实,正是这种一波三折而又符合人性的心理冲突的描写使得这篇作品深刻?p丰富而又不乏人道主义情怀。
福克纳为了坚定的信念而写作,正如他在诺贝尔奖的得奖感言中提到的,他一再重申“内心深处永恒的真理”,如爱、荣誉、怜悯、尊严、同情与牺牲,并认为将这样的元素融入作品,才能够打动读者。福克纳试图重塑那些被现代生活压抑得几乎要窒息的人的自然本性。他坚信,只要人们能够抵挡住现代生活的诱惑,就能够找回失去的美德及先天接受现实和忍耐的能力。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一、沙多里斯的反叛是对邪恶人性的摆脱
无论是第一次去德?斯班少校家还是后来去送洗过的地毯,父亲都专门带着男孩,且先后通过故意粘上马粪的脚踩脏地毯和刻意把肩上的地毯摔下去的行为让儿子耳濡目染。说明父亲觉察到这个小儿子和自己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因为在之前他与哈里斯先生对簿公堂时,自己的小儿子就没有斩钉截铁地维护自己。但他毕竟是自己的骨血,他也看到沙多里斯在听到别人骂自己是烧仓房的无赖时转身进行反击,而且在挨了一拳后依然再爬起来纵身反扑。为了防止落得六亲不认,他作为父亲要对这个儿子进行所谓的教育。他希望儿子在这些雇主和少校面前始终与自己一条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沙多里斯整日都在目睹父亲和别人作对,比如故意踩脏别人的地毯,又心存歹意地用碎石片儿将地毯洗坏,因为地毯的损坏,他们再次被索要20蒲式耳玉米的赔偿,这又使得父亲内心的火药桶爆发到极点,决定通过烧马棚进行报复。父亲并没有给儿子树立健全的男性作风和行为模式,而在小说中这种负能量的言传身教似乎只影响了他的哥哥,沙多里斯偏偏继承了妈妈的勤劳和善良,还有作为一个男儿想要维护社会公正的本能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多里斯是福克纳心中理想的英雄人物。在那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所有不可能却在这个孩子身上皆变成了可能。尽管受到父亲的压制,却依然追求正义,内心阳光。去德?斯班少校家一趟是沙多里斯不断摇摆的内心冲突的一个转折点。“他一见就把父亲忘了,也把心头的恐惧和绝望全忘了,后来虽然又想起了父亲,那恐怖和绝望的感觉却没有跟回来”。站在这座宅院前,他感到安心而欢喜,他觉得这样安宁而体面的世界是父亲畏惧于冒犯的,他的内心终于不用再煎熬,他可以摆脱言不由衷的撒谎了。房子在这里代表的是正义、教化和文明。“或许父亲也会感受到这股魔力呢。这个宅院没准能让他有所改变,哪怕他不愿意也得变。”在走进德?斯班少校家的宅院时,阿伯纳和沙多里斯这对父子的心理面貌有鲜明对比。沙多里斯虽然也很向往能住在这样的一座宅院里,但这种向往并没有转化成羡慕嫉妒恨,这个内心单纯而善良的孩子没有因为自己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感到眼红和伤心。对于大厅里的陈设和布局,无论是旋梯还是吊灯和画框,男孩看了后都是一种暖流奔涌的感觉,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一直是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而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却是妒火中烧,且这种妒忌很快就转化为憎恨。他心里憋着的恶气和贪欲在穿过门廊时已经压缩到了极致,于是怨气就顺理成章地发泄到了地毯上。当男孩牵着缰绳在地里干活时,他想到了玉米、地毯和火,这一系列冲突让他感到被撕裂般的恐怖和痛苦。于是当父亲再次准备放火烧少校家的马棚时,沙多里斯无法忍受了,他决定这次拼尽全力也要阻止父亲,因为他知道这种所谓蔑视权贵的行为只能是以卵击石,并最终给家庭带来灾难。他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他最终背叛了自己的血亲,勇敢地挑战了父亲的权威,反叛了代表旧社会和旧传统的封建家长对青年人的压制与摧残。在故事的结尾,由于他的通风报信导致父亲和哥哥遭到了枪杀,听到枪响后,他停下了奔跑的脚步,嘴里呼唤着父亲,内心又再次在正义与血浓于水之间撕裂和冲突,这样的逻辑是完全符合人性的。阶级矛盾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虽然他的反叛直接导致亲人受伤或丢了性命,但他最终还是摆脱了邪恶,选择了正义,他没有回头。
二、阿伯纳的做法虽然偏执极端,但这个专制家长同样是旧制度的受害者
本文通常见到的译本翻译成《烧马棚》或《烧畜棚》,那么就需要先介绍barn这个词。《美国传统词典》给出“barn”的释义为:“A large farm building used for storing farm products and sheltering livestock.”意思是用以贮藏农产品或遮盖牲畜的大型农舍。它有马棚的意思,但最主要的,这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家庭物资,比如粮食、牲口等的储藏间,在其中纵火是要给这家人带来经济上毁灭性的打击的,但是仓房都远离住房,大多数情况下会建在田地的附近,所以一般不会烧到人。要理解这里虽然有较强的仇恨,但还没有到想要杀人的地步,也没有特别和动物过不去的意思。小说中的哈里斯先生也提到虽然仓房都烧光了,但牲口是救了出来。战后,奴隶制虽然被正式宣布废除,但实际上在南部的重建过程中,黑人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地位,《宅地法》并不适用于黑人?p印第安人和美国的亚洲移民。他们不是被迫给农场主耕种田地,就是给工厂主做工。南北战争后美国的农业迅速发展,随着向西部进行扩张和土地面积的增加,新发明的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采用,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地里劳作时却依然是靠双壁犁和骡子。小说中的德?斯班少校是典型的南方贵族,他在故事中扮演的就是保护旧南方和维护贵族利益的角色,南方农业的滞后发展和他们脱不了干系。沙多里斯好心去少校家报信,少校却让黑人管家抓住他;少校一句“你从来就不曾有过100块钱,你也永远不会有100块钱”刺激了阿伯纳的神经和他那本就偏执的仇富心态,从而使他失去理智地再一次要去烧马棚,可少校就直接升格到开枪杀人了。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某种程度上说,火对阿伯纳既是一种报复的手段,更是维护他尊严的途径。“父亲认为火的力量是保证自身完整的武器,不然就是有口气也不过是行尸走肉”。阿伯纳内心深处敬畏和崇拜火的力量,就像有人爱刀枪火药的力量一样,在他的眼中,火就是信仰,他既可以用火来对抗他所受到的轻蔑,抒发内心的嫉妒和愤懑,从而维护他的自尊,又可以把火当做强有力的武器。
三?p文中的父亲并非全然一无是处
作为一家之主,阿伯纳一直带着一家人到处干活维持生活,虽然颠沛流离地换了十二个地方,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他会时不时地掏出一片干乳酪和几把饼干分给孩子们吃,午间还偶尔有咖啡喝。他对孩子们,尤其是两个儿子也似乎尽着一个父亲的责任。作为曾经的职业马贩子,他带着两个儿子在马市上观看换马和买马,在带领他们观察马市的过程中,他也会时不时地对一些牲口评头品足。在四年的南北战争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战争的破坏性,作为一个不属于南北任何一方的马贩子,他整日在树林里东躲西藏地过活,遇到南军或北军都有丧命的危险,他还必须克服夜晚树林里的黑暗和阴冷的寒气,而他努力凭借心底深处的信仰,即一堆小家子气的火和自己的意志力度过了漫漫长夜。尽管文中的父亲行为有些无赖,但在福克纳看来依然不乏人性的可贵之处。小说的中心人物沙多里斯也对自己的父亲有些许称赞和欣赏,他认为只要事情的优势能有一半以上的把握,父亲干起事来就有狼一样的独断,甚至还颇有些魄力。作者并非在文中一味地批判这位专制的父亲。阿伯纳的言语透露出他的纵火之因,他望着富贵的宅第说道:“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汗水浇成的,黑佬的汗水浇成的。也许他还嫌白得不够,配不上他呢。也许他还想混上些白人的汗水呢。”对于他这样一个家境贫穷的人来说,当他看到贵族时,心理很容易产生仇富情绪,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对财富的眼红都是一种心态的存在,从人性的一般特点看,仇富的本质是爱富。从社会现实角度看,爱富是大多数人都有的很正常的心理。他用极端且不理性的行为反抗着上层白人对底层白人的压榨,他内心的阴暗其实反映了旧南方社会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福克纳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获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发言之一。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福克纳以其充满历史厚重感与创新性及反映人类内心冲突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关注。”《烧马棚》是吸引了学术界较多关注的几篇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看似充满了冲突,实则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朱振武.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福克纳短篇小说[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冯镔,仇云龙.一篇小说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变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5-77.[4]皮爱红.道义与血统的较量――解读福克纳《烧马棚》中的沙多里斯?斯诺普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103-104.[5]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篇:从革命角度看《九三年》中“人道主义”
从革命角度看《九三年》中“人道主义”
摘要:《九三年》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煞尾之作,是雨果创作生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的历史小说,它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风云变幻的风貌,写出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斗争的残酷性。作者在小说中对思索一生的人道主义做出一个总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九三年》;革命;人道主义
《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他以法国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实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生死大搏斗。小说中,一方面,作者正确评价了雅各宾党专政时期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另一方面作者要表现堪称人道主义范例的事迹。作者批判了只讲暴力,不讲人道,只知盲目执行,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从《九三年》的作品分析与历史、现实的思考可知,作者小说中的对于“革命”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或结论实际是一个深刻的、科学的、正确的、彻底的结论,但是,在当时社会环境:革命尚未取得最终胜利的紧要关头,不可能也不应该实施宽大无边的绝对的人道主义。在当今这个追究自由平等、讲究人性的社会,“人道主义”是更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实质是《九三年》的点睛之笔,它理所当然地为所有的评说者注意,但有意思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所有的论者的结论都是否定的,如有不同,也只是在表达上有尖锐、含蓄或委婉之分。小说中作者的确是以“人道主义”高于“革命”这一认识为基本尺度来设计或处理他小说的人物、情节、情境以及相应的“深思”与“议论”的。
在《九三年》中,雨果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旺代叛乱的反革命首领朗德纳克、共和军的领袖郭文以及受国民公会委任去监督郭文的救国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人物在雨果的笔下血肉丰满、形象鲜明,从第一次出场开始,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作者设置的特殊环境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切都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小说结尾的两次转变却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在逃生时,冒着生命危险回来营救三个快要葬身火海的小孩,自己却被革命军俘获;革命军领袖郭文被朗德纳克舍身救孩子的举动感化,擅自放走了朗德纳克,而自己被判处死刑。但实际上,如果把这两个人物放到现实生活中,他们还会经历这样的转变吗?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革命和人道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平面上去进行直接的比较,给它们扣上“绝对”的帽子。实际上,革命和人道主义是相对的,哪一种情况下革命是正确的,哪一种情况下人道主义是正确的,这都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认定、去考察。这“奇迹”无疑是作者的人道主义美好理想。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我们并不能因其中的理想化而否定它。在“真”、“善”、“美”思想的烛照下,我们才不至于对丑恶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才会在“圣人”之类形象的感动下为实现美好人性和人生去进行奋斗,才会同心协力去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仵从巨.“革命”与“人道”关系质疑——关于《九三年》评论中的一个问题[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2]何崇见.天平应该偏向哪一边?——从雨果《九三年》谈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关系[J].文学研究.[3]徐国权.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语文学刊,2010.04.
第三篇:爱国作文:从端午看爱国情怀1200字作文
爱国作文:从端午看爱国情怀1200字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国作文:从端午看爱国情怀1200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不禁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的《离骚》等著名诗作,而是因为其诗作表达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且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崇尚爱国英雄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爱国主义精神浸透着整个神州大地,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到无数华夏儿女的心,追溯历史的长河,多少位爱国先贤的事迹流传千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那是何等的气魄;每当我回忆起这些英雄的往事时,便会周身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常在国人的耳边回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国人奋勇向前!
然而,随着当今物质生活的富裕,很多人开始不思进取,把享受作为生活的全部,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整天沉浸于网吧之中,迷恋于网络游戏,陶醉于虚幻的世界,令很多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朋友,也许你现在还在抱怨命运不好、社会不平和国家不公,但请你听一下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劝诫吧!“你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朋友请不要再怨天尤人,消极度日了,想一想,多少位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血染沙场,舍生取义。他们没有享受过一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子孙后代,无怨无悔!朋友当你还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时,想想那些为你今天创造美好生活的志士们吧!请不要再浪费大好时光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果你能够抽出点时间的话,请读一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你也许会受到一些启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句句是警世名言,发人深省;句句是殷切期望,充满期待。
朋友,当你在享受端午佳节,亲友团聚,开怀畅饮之时,请不要忘记为我们营造幸福生活的爱国志士们,让他们的爱国情怀,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净化我们心中的污垢。当代的国人更应该倍加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艾青先生的一句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时常含着泪水,那是因为我深沉的爱着这片土地”!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昌盛!
第四篇:三篇演讲稿 看美丽情怀
三篇演讲稿 看美丽情怀
2012-05-16 04:24:0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放飞师爱,在我青春年华
——张丽莉2009年演讲
教师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教师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音乐,或用画笔,或用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但师爱那无私深挚的感情却永恒不变。
小时候,经常怀揣羡慕,偷偷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已被翻旧泛白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渐渐地,懂事了,家中总会充斥着从书房内传出的,爸爸与爱徒们谈至兴起时的喝彩声;后来,长大了,我将师范类院校的名字写入了报考志愿表中的第一栏;终于,要真正走上我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我急切地恳求他们赐予我一剂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灵丹妙药,然而,两人却只是言简意赅地告之——为师,别吝惜你的爱,将师爱放飞。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身为一位80后的青年教师,在学校面对的是一群90后的学生,你们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呢?”他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儿——一次课后,一位男生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末尾还附了一张精美笑脸的小贴图。我莫名其妙,不知他因何事向我道歉。我笑着向他招手,他走到我面前带着歉意说:“下午上课你给我们讲课结束时,要求课代表明天早自习就收作业,我当时捏着嗓子说了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下课同学们都说我,‘看你把老师说得脸都红了!’我向你道歉。”一时间,一股暖融融的东西在我心中流淌„„想到这里,我微笑答道——课堂内,我用知识孕育成长,用智慧开启心灵;课堂外,我用真诚呵护纯真,用信赖聆听稚嫩。亦师亦友的我们,携师爱同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年来,我已渐渐明白,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学生,因此,我时时刻刻都在用心诠释“师爱”这两个字的真谛,用自己诚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这爱中有耐心的倾听,有不懈的希冀,有真心的鼓励,有深厚的情意„„这种能超越一切的爱,如同剪不断的脐带,紧紧地牵系着我们;化作甘霖,洒落在学生的心田,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每一棵生命的幼苗。作为教师,如果孩子们期盼一缕春风,那么,我愿献上整个春天;如果渴求一滴海水,我愿倾其一片海洋;如果要撷取一片红叶,我愿给予整片枫林„„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在青春年华,放飞师爱,伴着我可爱的孩子们,风雨兼程,一路同行!
心怀师爱,温暖你我——张丽莉2010年演讲
时光如白驹过隙。似乎眨眼间,我便由三年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青涩学子,成长为如今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战线上的一分子。这三年中,我一直在用行动,阐释着自己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解;一直在用爱心,陪伴学生们的成长。
而那一次,更让我深深地感到,当你心怀师爱时,被温暖的不再仅仅是学生的心!
还记得,在去年结束新初三暑期课程后的短暂休整,正准备以最佳状态进入初三的备战阶段时,因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接到通知被调至新初一接手班主任工作,那时候的我,心中真可谓是百感交集,要当班主任了,这可是学校对我的信任啊,可我还什么都没有准备好,怎么办?另外,我又该如何与已经亲如一家相处了两年的孩子们解释?说好要一直陪伴他们走到最后的,他们会原谅我吗?心
中的问号堆成了山,不安之情也随之越加浓重。于是,我在自己的空间里为我可爱的孩子们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头脑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全都是你们,那一张张正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脸庞。脸孔上那无法掩饰的真实,记录了两年来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亲如一家,由开始的防备到现在的用心相处。其中间杂的小冲突,穿插的大幸福,无一不牵动着我内心的不舍。所以,谢谢我最爱的孩子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你们的存在,两年来,我才拥有真实的喜怒哀乐!祝福你们,独一无
二、青春无敌的你,你,你„„
本只是为了自我安慰一下,不想,很快在我日志发表后的当晚便收到了孩子们众多的回复,其中一条这样写到:“老师,我们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时光飞逝,竟没想到你没有陪我们走到最后,我们之间有太多的故事,可是这最后一年,你却走了,上课没有你的身影,不知道什么感觉,突然少了一大块,一块我们都习惯的部分,虽然我们舍不得你,但是,我们不能耽误你的事业,所以,我们都理解,希望你记得我们这群青春无敌的孩子,对不起,曾经那么不懂事,如果你累了,请回头看看,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还有我们!”
从那以后,我便怀揣着这颗被孩子们温暖的心,带着那份难舍的责任感,将教书育人列为自己“任重而道远”的理想,将“见贤思齐”作为自己身为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途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为青年教师,虽然在工作方面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我会继续用心工作——用爱心浇灌孩子的心灵,用耐心期待学生的成长,用信心见证自己从事教育事业时最初的诺言——心怀师爱,温暖你我!
用无私师爱,滋润学生稚嫩心田
——张丽莉2011年演讲
去年的寒冬,我还没有品尝到丝毫将为人母的喜悦,就因深夜中毫无预兆的阵阵腹痛被家人送入了医院,在第二天的早上,被医生毫不留情告知“因为怀孕初期身体超负荷,运动量过大导致流产,需在家静养„„”听不见医生常规般的嘱咐,看不见家人担心我的神情,我的大脑快速搜索着医生刚刚提到的流产原因——是那天我领着学生在冬日的操场上练习了一节课跑操吗?还是那个周四我连上了一下午的课?可是,这都是我作为班主任最常规的工作啊!难道就因为这些,家人期许已久的宝宝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也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想到这儿,我的眼泪顾不得家人的感受,冲出了早已充满血丝的眼睛„„
接下来的日子,虽然没有了之前的忐忑不安,却再也没有了一丝一毫的希冀与期盼,剩下的,唯有身体恢复所需的一日多餐。内心的伤痛似乎就在那样的日子里被渐渐地淹没殆尽,也慢慢地因对学生的思念而又有了新的牵挂——我不在的这段时间孩子们表现得怎么样呢?那几个活跃分子肯定会趁我不在的日子里尽情逍遥!班级卫生会不会依旧按时清理打扫?上课纪律会如何?这回的期末考试,班级的综合成绩还好吗?一大堆关于班级学生的问题催促着自己——快些养好身体,早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家人后,却遭到了一片斥责之声!“还要带班吗?你这身体不养好了,以后还怎么要孩子?”“你的那个班儿就只能你一个人带吗?别总心里不惦记自己成不啊?”„„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所以希望我能够稍微自私些,能够多一点点的为自己考虑。可是,班级中那65个孩子,是我从他们刚入学时候陪伴着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刻入了我的心里。况且,现在正值初二的重要阶段,如果半路因我个人的身体原因换了班主任,这些孩子要适应多久?孩子的父母们又该多担心呢?想着想着,我的头脑
中闪现出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正在思忖着,我多日以来刚开机的电话里蹦出了一条条孩子们发来的短信,其中一条最让我温暖: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又梦到您的身影,醒来才发现只是一场梦!每次走过办公室,见到空荡荡的座位,心里总是有一种酸楚。看到您在作业本上批的一个个‘好’字,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年多来最令我难忘的是您的微笑,照耀了我们每一个人。我落泪不仅是对您深深地思念,更有埋藏在心底的感恩!您永远是三班学生的妈妈,讲台上永远留有您的位置,因为您是最爱我们的丽莉老师!最后,愿我们爱着的您早日回家!”
那一刻,我的心坚定了下来。
当重新回到班级的第一天,我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学生这样的一张纸条,“丽莉老师,我真荣幸当您的学生!您的教导,每一次我都很受启发;您无私的奉献,必将成为我不竭的学习动力!因为有您,即使学习再苦再累我也会尽全力做到最好!由您当我的班主任,是我最大的幸福!谢谢您对我们的不离不弃!目前没有任何事情能比这更令人高兴!谢谢!”
当晚,我把那一段段令人感动的文字发到了空间日志里,之后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无私的爱,不仅换来了学生那一句句真心的评价,更滋润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稚嫩的心。”
第五篇: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看福克纳作品中贵族的没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性格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美——人性、语言、意象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策略对杰克伦敦作品《海狼》男主角海狼拉森的人物分析《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中的理想国比较不屈的反抗,悲剧的结局——蓓基和嘉莉妹妹的命运对比浅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圆梦模式论《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毕业论文](英语系经贸英语)企业家个人品牌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成长主题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 —《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人生哲学研究从祥林嫂和苔丝比较中西悲剧女性形象论凯特•肖邦《觉醒》中艾德娜的觉醒过程哈代小说中的宗教观——以《苔丝》为研究中心艾米莉迪金森对宗教的矛盾态度阐释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原则—以汽车广告为例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和永生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语言学特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关于中英酒文化的解析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奥斯卡最佳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价值取向研究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象征手法《喜福会》中女性地位与形象的解读“立足文化兼顾考试导向”的词汇教学模式英汉空间隐喻对比分析——以英语“up-down”和汉语的“上-下”为例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与分析论《嘉莉妹妹》中美国梦的追寻与迷失《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洛曼之死的研究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双重性格分析
影视字幕英汉翻译分析
《呼啸山庄》人物形象解读
浅析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的象征艺术
《简•爱》中哥特写作手法的阐释
乡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中式英语研究
中英文动物习语的情感差异研究——以“狗”为例
从前景化欣赏《傲慢与偏见》
漂泊的灵魂——从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剖析玛格丽特·劳伦斯《潜水鸟》中边缘文化人的抗争与迷失
霍华德·雅各布森《芬克勒问题》的节奏研究
对联翻译策略-以《红楼梦》对联翻译为例
《绿野仙踪》和《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比较
隐忍 反抗 顺从 自立:《出狱》中女主人公的救赎之路 对《永别了,武器》的分析 浅析《纯真年代》中服饰的象征意义 《飘》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分析 中美电影中的跨文化现象分析 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人称指称对比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研究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失误及策略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狄更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从电影《饥饿游戏》看美国人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从美国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看全球化下中国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缺失 十二生肖的翻译及相关动物成语 商标翻译的重要性中西方葬礼文化的对比 酒神与日神的对话--哈姆雷特性格分析 话语理论在林纾《黑奴吁天录》中的运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转变分析 从需求层次理论解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生观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的破灭及原因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分析 西方吸血鬼文化与中国僵尸文化的异同比较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论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沟通技巧 “三美”理论视角下杨译《红楼梦》中金陵判词的翻译研究 中英餐桌礼仪的比较 《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恶棍形象分析 社会的讽刺--从奥斯卡•王尔德《认真的重要性》中阿尔杰农•芒克瑞福的眼看 诗歌翻译中不可译现象研究 《等待戈多》和《禁闭》的比较研究 《名利场》中语言偏离现象的语用分析 奥斯卡•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人物间的相互影响 政治与商业演讲中概念隐喻语言特色的比较分析 从美国医保改革浅析美国政治博弈 浅析《飘》中斯嘉丽爱情观的形成和发展 马丁伊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论商标翻译中的翻译原则 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色分析及其翻译 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朱生豪与梁实秋莎剧译本的对比分析
口译过程中信息缺失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雾都孤儿》的写作风格
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看福克纳作品中贵族的没落
从全球本土化理论的视角比较《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意识
交互阅读模式在中学英语中的应用
雅思考试与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比较研究
论《弗兰肯斯坦》的社会意义
英语in介词短语的功能和意义
论《好人难寻》中的暴力与死亡
从美国主流媒体话语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以批判性话语分析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