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时间:2019-05-15 09:2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第一篇: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中国教育报2012石中英

■现在和将来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走出以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扩张和机会增长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文本中有多达51处提到“质量”,涵盖了从义务教育质量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从教材、教学质量到教师教育质量等广泛的领域。为实现这一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政策性要求,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表明我国现在和将来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走出以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扩张和机会增长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也充分说明提高质量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提高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弄清楚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的质量观?科学的质量观又是针对什么样的质量观而言的?如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深入地思考回答。

从现实来看,什么是政府部门、学校管理者或一般公众所认同的高质量的教育或高质量的学校呢?毋庸讳言,恐怕主要还是看升学率或就业率的高低,或者是看升入优质学校或高端就业比例的高低。在此质量观下,提升教育质量就是要提升升学或就业的质量,提高升入优质学校或高端就业的学生比例。

应当承认,提高升入优质学校或高端就业的学生比例,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追逐的,也是学生及其家长所期望的,甚至还是政府所乐见的。但是,当学校把升学或就业看成是质量的核心部分加以追求,并陷入到“应试主义”或“就业至上”窠臼中的时候,对升学率或就业率的盲目追求就不仅不能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会损害完整而丰富的教育过程,损害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与多样发展,并最终损害到总体的教育质量。在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连续十年扩招、高校就业率与国际比较起来保持较高水平的大背景下,社会舆论依然对于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表达了严重的忧虑。这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情结似乎可以说明,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期待有别于对工业产品质量的期待,即不能把“质量”定义为“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

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期待,不仅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升学和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良好的价值品格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的想象力等。没有这些目标的达成,教育就很难称得上是高质量的教育,甚至谈不上是有质量的教育。所以,教育领域中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从其结果的适用性方面加以定义,必须同时包含其过程和结果的人文性。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这两种教育质量内容或特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与单一的、片面的教育质量观相区别。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恰恰体现了教育质量适应性和人文性的双重要求,是判断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否遵循或体现科学教育质量观的根本尺度。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教育质量观致力于回答什么是有质量或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发展观则是对如何才能够实现有质量或高质量教育的系统认识。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或模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走教育科学发展之路的当务之急。

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在教育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发展道路或模式选择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坚持把适用性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那么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整体教育系统外部适应性不够的问题。在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上,则来源于外部的社会刺激或压力,教育发展只是对外部社会刺激或压力的一种回应,依赖性、被动性比较强,自主性、积极性比较弱。在教育发展的模式上,一般会选择外延式发展的道路,注重行政推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或某一类型教育机会总量的增加。在特殊背景下,教育决策者甚至会公开提出或赞赏跨越式教育发展的主张或口号。这种反应性、外延式和投入优先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确实有它独特的作用,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面貌,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教育供给不足或资源分配不均之类的问题,甚至得到百姓的肯定和赞赏。

但是,这种百姓的肯定和赞赏只是短时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强调适应性质量观的不足或有限性,会提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质量需求。这就是兼顾适应性和人文性的教育质量观。要有效地保障和提升以科学质量观为指导的教育质量观,就必须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教育发展的任务不仅在于适应性的增加,更在于实现教育的人文性,坚持把培养真正具有丰富人性的人或未来公民放在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外在的行政推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张、布局调整等政策刺激是不够的,必须拓宽思路,创造条件,推动直接教育过程的变革。而这种直接教育过程变革的领导者只能是校长或教师,不可能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整个社会必须赋予他们高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自主权,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和支持他们。这样,他们才能从外部教育改革指令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感知和选择真实教育问题并满怀责任推动这些问题解决的主动变革者,才能随时矫正教育行为和教育发展的方向,凸显教育的丰富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

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复杂因素和条件。在确立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转变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把提高质量作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根本导向。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两个内容,即外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外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转变宏观管理方式以及监督学校办学行为和质量的同时,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的自主权,激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办学活力,为内涵发展创造条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理顺学校内部关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弱化学校管理的行政性质,突出学校管理的专业性,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价值领导力、学术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和教学领导力。管理机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相信广大教职员工、依赖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学校和教育变革当中去,在平等、信任、协作中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在资源配置方面,要转变理念,多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视角来考虑资源的配置、使用和效益评价,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师的工作和发展条件,促进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和领导力提升。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要向那些教育质量薄弱的学校和地区倾斜,以矫正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带来的教育质量差距过大问题。坚决反对和禁止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豪华建设及资源浪费问题,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提高质量需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

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人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产品或服务的国家质量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正是这些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建立与执行,才使得整个国家的产品制造或服务行业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社会和公众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制定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以及建立完备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制定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这不仅因为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而且还因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教育质量”概念还存在不小的争议,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在其可度量的特性上确实迥异于其他的产品或社会服务。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主体来说,可能既要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有其他的教育利益相关者;既要有来自一线的实践工作者,也要有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主体资格来说,应该在广泛征求意见、严格选拔的基础上,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式任命,组成一个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委员会。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性质来说,应该是反映各级各类教育的独特性质、应该是所有学习者经过努力可以或应该达到的最低标准,应该反映学生终身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一些关键素质,也应该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与国际上流行的教育质量标准有一定的可比较性。从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程序和研制方法来说,应该做到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在收集大量客观科学数据的同时,进行公开的有关质量标准的概念辨析和价值讨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第二篇: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袁贵仁

《学习时报》2010.05.31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挑战、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许多国家政府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例如,欧盟将2009年定为“欧洲创造与革新年”,集中力量营造有利于创造和革新的环境氛围;德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提出到2015年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美国教育2011年预算议案包括5亿美元的“创新投资”。可以说,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正在成为各国谋划后金融危机时期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增加到2009年的2979万,毛入学率也从不到 10%增长到24.2%,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1999年不到100万到2009年突破600万。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的差距,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快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一批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等学校取得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如果不能建立高质量的、有效率的和富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无法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更无法通过创新赢得未来。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到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旺盛,并体现出高质量、多样化和终 身化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规模增长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创新型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还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还缺乏领军人才,这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也不足,社会支持高等教育的水平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都亟待提高。此外,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比较欠缺,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都促使我们要深入反思、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创新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08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决策,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进行全面部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1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00万增加到3550万,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更好地满足适龄青年和社会其他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提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为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更大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若干所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式上,要鼓励高校自主进行改革试验,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习者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法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职责,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即将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将同科技规划、人才规划一起,形成科技、人才、教育相互协调、共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我们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努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包括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潜质测评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宏观政策引导。要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要倡导高等学校参照社会用人需求信号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终身学习体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我们要继续强化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责任,鼓励社会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在继续加强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加强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指导,加大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权责。要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立交桥”。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工学交替制度、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相互兼职制度等。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逐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宏伟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的发展,靠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们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派遣留学生至今,我们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指导方针,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计139万多人,近几年每年出国留学和回国服务人数基本持平,形成了以国家重点资助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流的格局。与此同时,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在中国高等学校学习,2009年超过23万人。我们在世界 88个国家和地区创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近25万人,全球学习汉语约4000万人。开放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第三篇: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

胡锦涛: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核心任务

中新网4月24日电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胡锦涛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胡锦涛指出如下四个“必须”: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工作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教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设计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系统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系统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要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能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表示,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促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胡锦涛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胡锦涛指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第四篇: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周远清)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2-02-01 阅读次数:969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我曾经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概括为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个阶段。大改革阶段主要在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大的发展、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正经历着一个大提高的阶段。大提高阶段提高什么?提高质量、提高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看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成为高教战线崇高的历史使命。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而,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这一关键时刻的关键就是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认为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有三件事至关重要。

一、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是衡量大学办学方向是否正确的试金石和标准.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一)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

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这一点,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中央文件,都讲得很清楚。在2010年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温家宝强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o今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现在有不少学校丢失了这个根本,淡化了这个根本,甚至忘掉了这个根本。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的诱惑也太多.学校办学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端正办学方向,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实在是当前大学建设、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事,或者说是根本大事。

(二)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文化育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如何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呢?我认为途径之一是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努力提高两个自觉,即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和提高学校素质教育自觉。

大学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个功能。而这些功能的背后有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大学如何来发挥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呢?一方面,大学通过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来实现:更重要的一方面,大学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现她的这种功能。大学正因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满足了国家、社会和人们永恒的需要,大学才得以源远流长,大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传承、创造了文化。

大学培养人,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大学出现市场化、庸俗化、功利化等倾向,这与大学应该具有的高品格、高品位相去甚远。要让大学的文化熏陶力量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必须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建设一种追求真善美、有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文化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自觉地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人才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大学践行文化育人,还要努力提高素质教育自觉。我国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为突破口和切人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多年来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使用,应该说,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提出时还引起一些争论和质疑.但这个时间很短,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熏陶为内核,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引起轰动.同时又久盛不衰,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上。

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十五六年的实践,今天回过头来认识,不仅切中时弊、顺应潮流,而且还应加上四个字——“涉及根本”o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即如何培养人: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目前有一种倾向,即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特点也在“文化”二字。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与格调也正是源于文化,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于素质教育之中的,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三注”→“三提高”→“三结合”→“战略主题”的发展过程。1994年,针对时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三注”的提出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1998年以后,文化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推广和提高的阶段,我们提出“三提高”,即: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学校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三提高”把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

200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我们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出“三结合”,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三结合”的提出把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2010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教育规划纲要》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主题”的高度。战略主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点:第一,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牵涉民族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也是体现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这些认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也为素质教育实施历程所证实。因而,要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提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这是育人的根本途径。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教学改革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是主体。没有教师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的素质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离大提高的要求还相去甚远;这支队伍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教学改革还没有完全兴奋起来。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键中的关键、根本中的根本、大事中的大事;教师队伍建设,可能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教学发展中的切人点和突破口。

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会有改革的动力,就会有高水平的改革;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会有高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有了高水平的科研,就有了高质量的保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 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途径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做方方面面的努力,我结合当前的师资队伍实际,谈以下几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今年教师节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谈到了这样两组数据:

第一,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比例从2000年的31.3%提高到现在的57.1%;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师达到了52.6万人,是1978年的64倍。

第二.高校集聚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国高校中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 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070和37%;全国高校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0人,占全国总数的5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当中有357位专家来自高校,占总数的67%。这是师资队伍建设令人欣喜的一面,说明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依然缺乏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教师.众多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依然缺乏鼓励教师醉心于教书育人的氛围和环境.依然缺乏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这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最核心的指标。要把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平时的调研中,很多教师反映,学校的评价导向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很多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也多以科研为中心,并不重视教学.以拿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得到多少项目经费为荣,对教学则应付而过;那些花了很多精力用于教学、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的教师在考核、评聘以及实际工作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鼓励。针对这些,教育部也出台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倾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灌输式教学、以教代学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师德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方向,教师身为人师要有高道德水准的道德规范。在社会各个群体中,教师是道德水平最为高尚的群体,因而师德是其灵魂。由于我们有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又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向,加上在改革进程中各种思想甚至各种道德观的侵入和影响,教师群体近年来在师德方面有所滑坡,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非常必要。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适时的。

三、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带动学校的管理和改革。抓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带动很多的东西。教学方法改革是可以抓住的牛鼻子,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要抓住这个牛鼻子。

我曾经把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投入不足”,即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专业设臵过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人才模式单

一、外语水平偏低、人文教育过弱。并且,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如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提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_类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等等,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2007财政部教育部推出“质量工程”,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把教学改革当作核心.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把教学工作看作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甚至,提出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o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一重要理念.激励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但回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教学方法改革依然相对滞后。我曾经说过,“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比较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一种经常说、经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o现在,我们是不是到了要来一次教育方法大改革的时候了?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2009年以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开展了“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并在5大可比指标上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做了比较。总体结论是,有一个指标高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有三个指标总体上持平,有一个指标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差距较大。这个差距较大的指标是师生互动指标,表现为清华学生较少的提问、被提问和口头报告,较少参与讨论。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讲解的是成熟的体系知识,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缺少对学生高级思维模式,如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还发现,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环节,比如课下学习、课外的拓展性学习,清华的得分都高于美国的大学.而在课程目标达成和课堂教学上则与美国大学存在较大差距。清华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和自我评价上与美国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学习更为刻苦、努力,更具备雄心大志。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过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单调,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用课下更多的付出弥补课堂内的学习不足,造成教育浪费。清华的优势是非课程的、很多可以归因于学生的特质,比如刻苦学习、对自我的高期待等;而美国的强项是课程的、可以归因于学科和教学的优势。调查结果非常说明问题,我们的学生素质很好,但是教育教学方面别人比我们好。

另有对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等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学情调查情况表明,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大学课堂依然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二是学校存在严重的“重教轻学”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开展得很不够,教学改革也主要是“教”的改革,很少有人关注“学”的改革:三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并没有带来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四是大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不太高.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有不少意见。还有学者从近年来大规模教学评估和教学工作实际中,感受到我国教学方法落后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说教式的教学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三是不少课程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扭曲,从“人灌”走人“机灌”误区,满堂放幻灯片,没启发学生思考,也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对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抓教学方法改革,为什么没有取得整体性的、突破性的进展,怎样才能取得这一进展?我认为,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为世界名牌大学,大多由于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因而创立了闻名于世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先导,同时又把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作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质量要做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今天主要强调“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的大改革”三个方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要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全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重点都是提高质量。这可以看作是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给我们在座的各位研究教育的学者们提出一个任务——能不能整体地、系统地、而不是单一地、片断地来研究一下如何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

(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北京100816)

第五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者:张杰 发布时间:2011-01-04

按照学院的安排,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面向全国基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活动,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按照培训的要求,认真完成了必修课和全部选修课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班级主题研讨活动。通过学习,觉得这次培训非常有必要,能够听到这么多专家、学者和领导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专家学者们站得高,看得远,体现了高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希望这种培训能够规范化、制度化,不定期的组织,使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

比较遗憾的是,学习期间正赶上期末,工作很忙。很多好的讲座想再进一步的学习,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希望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始于干部培训网,强烈建议这个平台学习结束后可以继续开放,方便我们在寒假学习。如果不能长期开放,也希望能延长学习时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但同期国家的教育投入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是以牺牲教育质量作为代价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纲要》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从我院的具体情况看,师德教育必须加强。我院有的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根据督导专家听课情况反馈,我院有的教师有能力讲好课,但是教学准备不充分,备课不认真。有的老师的讲课缺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基本是照本宣科,讲课差不多是自说自话。所举案例不能为观点服务,观点与案例之间缺乏必要的阐述。个别教师讲课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有的教师讲课没有主题,内容空洞。既不按教材讲,又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讲解蜻蜓点水,不深不透,个别教师的课讲得像意识流小说,思路飘忽,游疑不定。

加之有的教师职称晋升到一定职级后,没有进一步提高职称的要求,科研上没有建树,教学上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连钟也不撞。有的则把外面的兼职当主业,校内正常的教学工作当副业。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纲要》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根据我院的现状,建议学院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应该制度化,规范化。

首先,要加强对中年教师的培训。中年教师是目前我们学院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但是也有很多中年教师从大学毕业进入教师岗位之后,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教师专业知识老化现象严重。还有的教师教非所学,可是对新的专业又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培训,有的课程更是连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都没有及时到位,教师拿着一本教材就匆匆上了讲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我们学校近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比较多,这部分教师专业素质好,工作有热情,但是实践经验相对不足。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理论课讲起来头头是道,可实训课上起来则比较空洞。急需深入企业,补上实践这一课。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师范毕业生,对基本的教学方法掌握的不好。这些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一步培训。对青年教师既要放手使用,更要加强培养。第三,要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纲要》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目前我院“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培训力度亟待加强。我院《关于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意见》,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评选条件、评选办法、职责、待遇和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对通过什么有效的途径培训“双师型”教师则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学院对“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是在教师取得相应的技术职称后,认定其为“双师型”教师,而应为教师如何获得相应的技术职称提供有效的培养和培训途径。学院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办法,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四,对不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教师要重点培训。我院有的教师不具备做好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对这部分教师,要重点培训,如经过培训仍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应及时调离教师岗位,改做其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完善教师评价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从目前督导处的工作看,对教师的惩戒措施比较多,而对教师的奖励则不足。对教师迟到、早下课、旷工等都有较为详细的惩戒措施,但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办法则明显不足,比如对每年评出的优质课教师缺乏必要的奖励。两校合并前,原职业学院,每年评选优质课教师,连续三年获得优质课教师的则被评为优秀教师,学院每年对优秀教师予以隆重的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目前则只剩下一张优质课教师的证书。这种作法显然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完善教师评价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搞好课程建设。深入研讨什么是一门好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要加强教学管理,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进去。要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五、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以我们学院为例,相当一部分系,实验实训条件严重不足。必要的实验实习设备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大学生的顶岗实训比例,同时加大教学投入,建设急需的校内实训室,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的最大的体会是:宏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

《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教育经费4%”,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界和公众的一个情结。教育经费4%始提出于1993年。当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即20世纪末)达到4%”。然而,十七年过去了,教育投入一直不曾达标,成为政府与社会之痛。

作为国家,再次把4%写进《纲要》,说明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决心。教育的必要充分投入是办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诚然,有了必要充分的投入不一定就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但是没有必要充分的投入则一定办不出高质量的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我们国家教育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教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一一年一月

下载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

    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工作 卡杨公路工程将意味着我项目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我项目部将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把握形势,解放思想,打破陈规,......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围绕“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报告。袁贵仁从世情、国情、社情、教情四个方......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就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十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朝着......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桎梏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合集)

    ∨□∨□∨□∨□∨□∨各股室: 敞开路径畅行无阻从□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不得不佩服九零后孩子的才智: 中国式平衡 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我突然感觉很想笑,是的,没错我想笑。我仿......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5篇)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主讲人:袁贵仁 主讲人简介 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课程简介 9月2日上午,教育部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1 初为人师,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帮助自己更快地成为一名好教师。本人在自己不用上课的时候,时常去听其他教师讲课,现来说说自己听课的心得体会:在本人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纲要》指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