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证法的要素》评析
《辩证法的要素》评析
写作背景
《辩证法的要素》选自列宁的《哲学笔记)》,是列宁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中辩证法问题的一个总结。
《哲学笔记》是列宁1895——1916年研究前人的哲学著作所写读书笔记的汇编。包括四十六篇读书摘要、札记、短文和读书批注。
1914年9月一11月,列宁写了《卡尔•马克思》之后,就集中时间和精力钻研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从这年秋天到1915年,列宁以惊人的毅力,阅读了数10种约8千多页的哲学著作,尤其认真研读了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包括《逻辑学》和《小逻辑》)和三卷哲学史以及历史哲学,写下了八个“哲学笔记本”。这些笔记实际上是列宁打算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撰写唯物辩证法等专著的预备材料和半成品。它凝结着列宁对时代重大课题的哲学深思和概括。在批判、改造和吸取前人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的基奠上。丰富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推j目I了一个新的阶段。
1914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使第二国际各国的党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第二国际大多数领导人先后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他们政治上的堕落,同他们在哲学上用折衷主义和诡辩论篡改唯物辩证法是分不开的。因此,列宁在这个时期集中研究辩证法,批判折衷主义和诡辩论,是适应当时的革命斗争的需要。
《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读到黑格尔《逻辑学))的最后一个范畴“绝对观念”时提出来的。这些要素列宁在前面写的笔记、择要和评语中都提出来过,最后才加以列举。因此,可以说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研究黑格尔(《逻辑学》辩证法的一个总结。
黑格尔在提到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辩证法的环节耐说;“这个概念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判断的环节,——由于它(环节),那最初的普遍性(一般概念)从自身中把自己规定为对自己的他者——应当叫做辩证法的环节。”列宁认为,黑格尔的这个辩证法的规定是不明确的。因为他陷于唯心主义的神秘的概念推演的迷雾中。于是,对这个规定进行了改造和引申,写下了辩证法的三条要素,概括了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和实质,指出了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l条: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从概念自身而来的概念的规定”,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所以,列宁把这一论断唯物主义地改造为:“应该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这就明确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出发点。
第2条:“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自己的他,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注:《列宁全集》第38卷238页.)238页)这是对黑格尔的概念“从自身把自己规定为对自己的他者”的进一步改造和发挥。“自己的他者”应理解为与该事物直接对立的东西。
第3条:“分析和综合的结合。”(注:《列宁全集》第38卷238页.)黑格尔把分析和综合的结合作为概念本身推演的根本方法。列宁在这里把它列为第三条,并改造成认识客观世界的逻辑方法。
这三条是列宁关于辩证法要素的一个最初的纲要。
接着列宁把这3条扩展为7条,作为辩证法要素“较详细”的“表述”,即16条的前7条。
列宁写了这7条后,经过进一步思考,得出了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学说的重要结论,后来,列宁对这七条内容加以丰富和发展,又补充了九条。从辩证法这些要素的内容及其形成和结构顺序看,初步体现了列宁关于辩证法基本内容的科学构思,是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一个轮廓勾画。
内容说明
一、辩证法的客观性(第1条)(1)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所谓“观察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中发现和认识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引出它们固有的规律性,而不是在人们的头脑里主观臆造出各种联系和规律性。概念的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列宁曾多次谈到过这一思想。列宁说:“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伸出来。”(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84、210页。)“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84、210页。)都是指辩证法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客观性的观点,说明辩证法不能离开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唯物辩证法,是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根本对立的。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过这种对立。“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恩格斯也指出:“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列宁在括号中还说,“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自在之物”这个概念出自康德哲学。它表示不可认识的客观事物。是与为我之物,即已经被我们认识的那些事物相对立的概念。这里列宁借用自在之物这个概念,是指客观事物。这就是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就必须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客观事物的主流和整体,而不能把“实例”当作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不能把“枝节之论”,当作主流和整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头头们,为了替自己反动的沙文主义立和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战争政策辩护,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纯粹”帝国主义战争。考茨基就诡称,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帝国主义性质之外还带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如塞尔维亚反对奥地利就是如此。并说这是用“辩证地”援引了“极为复杂的现象”材料而得出来的结论。列宁尖锐地指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最新的科学进化论,它正是不容许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歪曲的考察。塞奥战争的民族因素对全欧的战争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意义的。”(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642页.)绝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抹煞对主要战争参加者说来,是争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考茨基借口有那么一点民族因素,企图改变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这是彻头彻尾的诡辩论。世界上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纯粹”的现象,观察任何问题都应从整个历史时代、从决定事物本质的最主要之点着眼,才能抓住事物的全貌和根本。列宁指出:“能够证明战争的真实社会性质,确切些说,证明战争的真实阶级性质的,自然不是战争的外交史,而是对各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客观地位的分析。为了说明这种客观地位,不应当引用一些例子和个别材料(因为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种意见),而一定要引用关于各交战国和全世界的经济生活基础的综合的材料。”(注:《列宁全集》第船卷第182页.)
列宁还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注:《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只有这种本质的全局性的东西才是“自在之物本身“,才不是枝节,才不是单纯的实例.
实例的总合“本身只是个别加个别,并不等于一般,并不能揭示规律的普遍性,如果只是用个别事例来证明某一个辩证法原理,那么,同样也可以用个别事例来否定某一个辩证法原理,这样,就会把辩证法引入歧途。新实证主义就是最热衷于搞“实例的总合”,并以此来否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二、普遍联系原则(第2、8条)
(2)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8)每个事物(现象等等)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一般的、普遍的。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
这两条合在一起说明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普遍联系的原则。列宁曾明确指出辩证法有两个原则:“发展原则”和“统一原则”。统一原则就是普遍联系原则,它表明自然界、思维、物质、运动等等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统一的整体。
列宁在这条中所说明的普遍联系原则包含这样几点思想:一,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二,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关系中要区别出一般的普遍的关系,即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三、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而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作为一个整体总是以周围其他事物为条件,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机地联系并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当我们“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492页.)“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492页.)因此,只有掌握了这些关系的全部总和,注意它的普遍联系,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列宁提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企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
整个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向我们证明,在自然界中,从巨大的天体到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不处于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之中。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再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也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只有掌握了这些关系的全部总和,我们才能理解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列宁还指出。研究事物(现象)的时候,不只是要注意到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事物(现象)与其他事物(现象)的多种多样的特殊的联系,而且要注意普追的,一般的联系,要注意在每个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联系,也就是要考虑规律性的联系。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辩证法主要的就是要掌握这种联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事物同其他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总是有着间接的关系或间接而又间接的关系。整个宇宙中的事物就是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具体地揭露事物之间的一般的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恩格斯曾经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3页.)就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关于联系的科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曾多次阐发过普遍联系的原则“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只有从联系中才能掌握真理。因为,“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0页)
形而上学地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否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偶然堆积,或者只承认偶然的次要的联系而否认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因而,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个别事物的存在,而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个别的事物,而看不到它们的相互联系,而诡辩论则玩弄普遍联系原则,硬在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捏造出一些“联系”来,或者把主要联系说成次要联系,把次要联系说成主要联系。“如果一粒微尘被破坏了,整个宇宙就会崩溃”,黑格尔批评了这个观点,说它夸大一粒微尘同整个宇宙的联系,而实际上是把整个宇宙等同于一粒微尘了。黑格尔的批评是正确的,列宁曾摘录过黑格尔的批评。(第106页)这是玩弄普遍联系原则的一个例子.(3)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
三、运动发展的原则(第3条)
这一条阐述了辩证法的另一条基本原则,即发展原则。所谓“生命”,这里指的就是事物自身具有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能力.这一条说明:
一、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
二、事物的运动是自己的运动,即有着内在的源泉和动力。至于运动的源泉是什么,列宁在第四条里作了回答。
发展原则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6页.)这个发展过程是没有止境的,是无限的。因此,列宁又把辩证法规定为关于发展的学说。
事物不仅是运动的,而且事物的运动都是自己的运动,都有着自己的内在的原因,即使由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有着内在的原因,因此,事物的运动总是自己运动。当然,事物的运动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但其根本原因毕竟在内而不在外。
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或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否认事物的自身运动,把发展的原因说成是外力的推动。“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在欧洲,17、18世纪自然科学家在解释天体万物为什么能够运动时,由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他们总是从世界以外去找寻推动力。英国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就认为,地球是由神秘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后开始转动的。因而他从机械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给上帝的存在开了后门。
黑格尔深刻地批判了17、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宇宙观,恢复了辩证法的地位。关于“自己运动”的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合理因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黑格尔的“自己运动”的思想作了许多摘录和评论,认为它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
诡辩论不是像形而上学那样,直接地反对辩证法的发展原则,而是玩弄发展原则。把发展夸大到否认相对静止的地步.古希腊素朴辩证法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不可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连一次也不可能。”因为当整个身体浸到水里的时候,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其实,正是由于水的流动,才组成整个河流,如果说一次也不能踏入,实际上是否认了河流的存在。列宁说过:“辩证法曾不止一次地作过——在希腊哲学史上就有过这种情形——通向诡辩法的桥梁。”(注:《列宁全集》第22卷第302页.)克拉底鲁就是一例。
(4)这个事物中的内在矛盾的倾向(和方面)。(5)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
(9)不仅是对立面的统一,面且是每个规定、质、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6)这些对立面、矛盾的趋向等等的斗争或展开。这四条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其中包含着这样一些思想;一切事物中都存在着内在矛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矛盾的展开或发展。
列宁在第三条中指明事物运动是自己运动,有着内在的源泉。而第四条则指明运动的内在源泉就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关于内在矛盾的思想是黑格尔的一个合理思想,列宁在许多地方都摘录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并对它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存在,最为承认外部的对立。列宁曾经摘引黑格尔嘲笑形而上学取消矛盾的一段话:“通常对事物所抱的温情态度,只关心如何使事物不自相矛盾,却常常忘记,这种办法是解决不了矛盾的,„„”(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41页.)列宁在这一段话之后加上批语:“这种讽刺真妙!(庸俗之辈)对自然界和历史“抱温情态度”,就是企图从自然界和历史中清除矛盾和斗争„”(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41页.)。列宁所说的庸俗之辈就是指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他们竭力掩盖当时的社会矛盾,企图调合阶级矛盾。
第五条主要阐明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所谓“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说的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一种含义。也就是说,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彼此割裂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矛盾的一方假如没有和它对立的另一面,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世界上任何相互联系着的双方,都是又对立又联结,组成对立统一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互相对立,但又互相联系,双方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统一体中,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摘录了黑格尔一些话来说明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有许多极平凡的例子、如上和下、左和右、父亲和儿子等等以至无穷,其中每个规定都包含着对立面。上就是非下,上的规定在于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为有下,反过来也是一样;在每一个规定中包含着它的对立面。„„同时每一个规定所以存在只
是由于它同另方发生关系。它们的存在是统一的存在„„黑格 尔谈到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相互依存时说:“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9页。)列宁认为这是“真正的辩证法”。列宁用黑格尔的这些话说明,客观事物中相互对立、排斥的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互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的性质和特点由双方相互规定。列宁指出,并非任何两个事物或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存是有条件的。
简单的事物、现象只有一个矛盾,两个对立面。复杂的事物则有许多个矛盾,许多个对立面。各个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因此,列宁说:“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
第九条是对第五条的补充,说明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它告诉我们,对立面不仅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而且由于经过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进一步展开、激化,最后,必须实现矛盾的每个方面向每个他者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发展,就是向对立面转化,即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没有对立面的转化,就没有发展。在《哲学笔记》中,列宁经常谈到转化。他曾指出:“一般说来,辩证法就是在于否定第一个论点,用第二个论点去代替它(就在于前者转化为后者,在于指出前者和后者之间的联系等等)。”(注:《列恩全集》第38卷第244页.)在这里,第一个论点代表旧事物,第二个论点代表新事物,转化就是旧事物让位于新事物。同时,不仅事物整体在发展中向对立面转化,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而且存在着一个事物的某个特征、规定等向这个特征、规定的他者(即对立面)的转化。当然,旧事物向着新事物的转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特征、规定等向新的特征、规定的转化。然而某些特征、规定向新的特征、规定的转化却不一定意味着整个事物的转化。
列宁还指出,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当条件不具备时就不能实现转化。
形而上学否认对立面的同一性,否认矛盾转化的思想,而诡辩论则主观地应用同一性,玩弄和歪曲同一性。列宁指出:“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这种灵活性=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永恒发展的正确反缺。”(第112页)列宁这里所说的主观的运用就是不管客观条件而随意地主观主义地玩弄和歪曲对立面的同一性。
第5条和第9条合起来说明了矛盾同一性的两种意义。即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列宁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l页.)
第6条指明了矛盾的斗争性原理。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趋向。有矛盾就有斗争。因此,列宁在辩证法第6条要素中的“斗争”两字下面打了重点号。
这里说的“斗争”或“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范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等,都是斗争;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阳电和阴电,化合和分解,遗传和变异等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作用,也同样包含着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只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结,而无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就不会有矛盾的发展。
列宁说对立面的“斗争或展开”,就是说,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尖锐的斗争着的,而是有一个发展、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对立面的斗争展开的过程。
在第五条和第六条这两条中,列宁分别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
五、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第16条)
(16)从量到质和从质到量的转化(15和16是9的实例))这一条讲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量和质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质变或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
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引起的。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个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没有质的量和没有量的质都是不存在的。一事物的质指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的量是指事物的大小、多少、发展规模、运动速度等等数量特征。形而上学把量和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量和质无关,量的变化不影响质;质的变化不影响量。庸俗进化论则只承认量变,而不承认质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质和量的辩证统一的思想,指出质和量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质与量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质”都具有一定的“量”,任何“量”都具有一定的“质”,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的界限,而质又制约着量。在一定的界限内,事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但超过一定界限,量就转化为质,即量变引起质变。质也不是与量无关的,质变的结果是新质的产生,新质产生新的量、新的量变,于是质又转化为量。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旧质的消灭和新质的产生的过程,列宁在(《哲学笔记》的其他地方把事物的量变阶段称为“渐进性”、“进化”,把质变阶段称为“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革命”。列宁十分重视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曾指出。“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转化的区期在那里呢?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4页.)
六、否定之否定(延缓13-14条)
(13)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14)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否定的否定)。
这两条主要讲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它表明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过程或循环往复中的前进过程。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即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而不是象形而上学的否定那样,对旧事物的简单消灭。黑格尔把辩证的否定叫做“扬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肯定黑格尔这一合理思想。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表述过同样的思想,“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且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注:《列宁选集》第38卷第244页.)“扬弃=结束=保持(同时保存)”。由此可见,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决定性环节。辩证的否定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了过去取得的积极成果。因此,这样的发展就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级。
否定的否定规律表明,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的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上升性和复归性的辩证统一。黑格尔采用了形式主义的三分法(正、反、合)来表述否定的否定,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批评了这种形式主义,并把否定的否定比做一串园圈、螺旋式曲线。列宁指出:“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584页.)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复旧是上升中的复归,上升是复旧中的上升.离开了曲折性来谈“前进性”,或者离开了复旧性来谈上升性,这就是“直线论”,离开了事物的前进性来谈曲折性,或离开了上升性来谈复旧性,这就是循环论。否定的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在其发展的周期中,虽然有某些特征、特性方面的重复出现,但与循环论根本不同。第一,它仅仅是在某些特征、特性方面的重复出现,仅仅是“仿佛向旧东西的回复”,第二,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是有质的差别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不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事物的发展既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在高级阶段上为什么又会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呢?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的。事物通过第一次否定,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易位,这时否定的方面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特性占据主导地位。通过第二次否定后,再一次向自己韵对立面转化,则与第一次否定时相反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外表上又重新出现。因此,事物在这一阶段表现为仿佛向旧东西韵回复。事物的发展由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必然出现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上的某些特征、特性,因此,就会出现“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的过程。在这里,“仿佛"两字说明这种回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实质上是上升和前进运动。这种仿佛向旧东西的回复就是否定的否定。所以列宁在括号里加以注明。列宁曾经指出否定的否定和对立统一规律的直接联系:“一般说来,运动和生成可以不重复,不回到出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运动就不是‘对立面的同一’。但是,无论天体运动,或机械运动(地球上的),或动植物和人的生命——他们都不仅把运动的概念,而且正是把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即辩证运动的观念灌输输到人类的头脑中。”
七、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第15条)
(15)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这一条是阐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形式和内容从一个侧面概括和反映了客观事物最普遍的本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个具体表现。
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就是指那些内在的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部结构的表现方式等等。例如,在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就是形式,只有把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才能进行社会物质生产。
内容和形式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事物的形式必须适合于事钉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但内容决定形式并不是说同一个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由于条件不同,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形式虽然是由内容决定的,但它决不是消极的,无所做为的,与内容的发展无关的。它对于内容基本上适合或者基本上不适合,对内容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合是生产力的时候,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时候,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当形式适合内容的时候,它就推动内容的发展,但这种“适合”只能是基本上适合,不会是绝对地适合,其中仍存在着矛盾,存在着斗争。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形式与内容只是在不适合时才产生矛盾,而当它们相互适合时就是没有矛盾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形式和内容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矛盾斗争就尖锐起来。
当事物进一步发展时,便会与形式不相适应,形式就落后于内容,成为事物发展的障碍。发展壮大了的新的内容要求改变旧形式,建立适合自身的新形式以代替旧形式。新形式的建立意味着矛盾的解决,意味着建立起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新形式将促进、推动新内容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所以列宁说;“抛弃形式、改造内容”。
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所引起的抛弃形式、改造内容的过程,也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一般说来,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当形式严重落后于内容,不抛弃形式,事物就不能发展的时侯,形式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内容就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样形式和内容的地位就发生了相互转化。这样抛弃旧形式、产生新形式,事物的内容就得到了根本改造。而在转化之后,新形式对新内容来说,形式又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内容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者的地位又一次发生转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就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力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就成为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时,旧的生产关系便被抛弃,代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合,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改造。这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过程,即“抛弃形式,改造内容”的过程.所以,列宁说第十五条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
(7)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
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是黑格尔《逻辑学))中一个重要的合理因素。黑格尔说:“分析的认识是全部推理的第一个前提„„综合的认识是推理的第二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中,差别的东西本身是相关联的。”(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5、257页.)又说:“哲学方法是综合的同时又是分析的,但这决不是说,有限认识的这两个方法并列于哲学方法中或简单地交替着,而是这样。它们二者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哲学方法中,而哲学方法在自己的每个运动中,同时既起分析的作用,又起综合的作用。”(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5、257页.)黑格尔对分析和综合的见解是辩证的,出发点都是唯心的。列宁把分析和综合二者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它当作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要素。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就是把事物分解为它的要素、部分和方面。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要素、部分和方面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指明矛盾的性质,提出解决的办法。正确的分析是正确的综合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综合则是正确的分析的提高和完成。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注:恩格斯:《反杜林论》第39页)只有经过分析和综合,只有象列宁所说的那样,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我们对一个事物才能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主要是对矛盾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每个矛盾的方面,在事物中都占有特定的地位,它与其它矛盾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为了认识这个事物,就要对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找出它们的特点,找出它们的本质的决定的方面。分析的过程就是使认识的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从现象进入到本质。综合就是把原先分解出来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它是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合、总计。综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把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的思维中再现出来,加以把握。它能够提供关于对象的整体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96页。)
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麓是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而且分析和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是反复地交错地进行的。只有经过不断反复,我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因此列宁在辩证法要素十六条中在谈到认识的辩证法时把分析和综合的结合放在重要的地位。怎样才能够正确的进行分析和综合呢?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抱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客观实际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响导。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割裂的一对范畴,正确的分析是正确的综合的基础和前提,而正确的综合是正确的分析的完成。如果不对各个部分作分别的研究,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综合;如果不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些片面的零散的认识。只有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既看到矛盾各个侧面的特殊性,又能从矛盾相互联系的总体上去把握事物,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向。所以列宁说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就是对“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
九、认识的辩证过程(第10、11、12条)(10)揭露新的方面、关系等等的无限过程。(11)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
(12)从并存到因果性以及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个形式到另一个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这3条从不同方面讲认识的辩证过程。1.认识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无限过程,这是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讲的。2.认识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无限过程,这是从认识的深度讲的。3.认识是辩证法范畴的发展、转化的无限过程,这是从认识的哲学总结方面讲的。这3条是有机联系着的。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新的方面,新的关系,认识就要从现象进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而认识要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就必须从并存到因果性以及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个形式到更一个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因此,如果不认识事物的因果性以及更深刻更一般的形式,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更深刻的本质。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在一个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出现许多新的方面和新的关系,而且在根本性质尚未变化的情况下,也会逐步出现新的方面和新的关系。因此,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新的事物、新的方面的揭露和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无限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必然是一个不断“揭露新的方面、关系等等的无限过程。”这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无限发展过程。
我们要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就应力求能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新的方面、新的关系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它们。只有这样,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才能取得主动权。
人们从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不仅如此,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一个贡献。
人类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人们的认识总是先从事物的现象开始,这是因为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直接呈现在感官面前的。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首先,直接接触事物的现象,产生感性认识。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感性认识材料积累多了,经过大脑思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工夫,就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入一步,因为它已经由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了,已经由认识外部形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矛盾中去了,抓住了现象中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列宁说;“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
客观事物、现象、过程的本质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分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以至无限。因此,人类的认识。不仅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而且也是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
第12条阐明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发晨.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无限深化的过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普遍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对并存、因果性等唯物辩证法范畴的研究和运用.有助于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作为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范畴的深化和发展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并存是客观世界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一个形式。并存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一种最简单的最表面的联系,也是比较容易察觉的一种联系。例如,太阳和地球,月亮和星星是同时并存的等等,都是并存关系。认识这类并存关系,是很表面的,很肤浅的。因为这还不能够很好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然而这是最起码的,因为如果不认识地球和太阳的这种并存关系,当然谈不到认识其间的任何其他关系了。为此,我们就必须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的因果性联系,即客观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后果之间的关系。
因果性联系是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一种普遍的联系,是指一种事物、现象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事物、现象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这种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就是结果。饲如,太阳光的照射是地球上的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原因。播种是收获的原因,但许多并存的事物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如慧星的出现、日蚀的发生与地球上其他的战争并无因果关系。因此,因果性比并存更为深刻,从而也更为本质,更为一般。从并存到因果性的联系是人类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的基础,这个观念是: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0页.)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许多原因,不能把这些原因等量齐观。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必然的原因和偶然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和次要的原因等等。人们的认识必须前进一步才能从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原因中把必然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内部的原因揭发出来,这时人们就揭示了事物的必然的内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的内部的联系,但并非任何因果联系都是必然的内部的联系,因此,必然的内部的联系比起因果联系来,则更为深刻,更为一般。科学的任务主要在于揭发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范畴是客观世界中一些最普遍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人类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并存现象,才产生了并存的范畴;人类进一步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具体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才产生了因果性的范畴,人类又进一步认识了客观事物许许多多的必然的内部的联系,才产生了必然性范畴,人类又进一步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许许多多规律性,才产生了规律性的范畴,如此等等。所以,每一个新的哲学范畴的产生就表示人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观念”)的各个环节,就是逻辑的范畴。”(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2、240页.)逻辑的范畴,也就是哲学的范畴、辩证法的范畴。哲学史、范畴发展史,基本上是同人类认识史、科学发展史相一致的。人类认识的发展要以范畴这种网上的纽结的形式固定下来,范畴的深化和发展的历史反映了认识深化和发展的历史。对辩证法范畴的研究和运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人类认识史、科学发展史、哲学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研究人类认识史、科学发展史、哲学史,进而研究范畴发展的规律,又是深入研究辩证法、认识论、辩证逻辑的一个途径。列宁在写了辩证法第七条要素之后,在一个十分醒目的大方框中强调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2、240页.)这是哲学史上第一次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命题的明确表述,它科学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同其他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和重大贡献。
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的思想,是在研读《逻辑学》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列宁在研究《逻辑学》的“导言”时,提出了“辩证的东西=‘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的思考。(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97、111、246页.)在研究《存在论)》部分时,进一步提出:“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97、111、246页.)在研究(《本质论》部分时,列宁十分重视黑格尔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认为黑格尔关于“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命题比其他命题较能表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的论述。最后在研究《概念论》部分时,列宁又提到对立统一的思想是“辩证法的灵魂”(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97、111、246页.),并在研究《逻辑学》最后一个范畴“绝对概念”时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列宁就这样一步步地达到了关于对立统一是辩证法核心的明确论断。黑格尔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是全部辩证法的核心,列宁却是十分明确的。黑格尔没有把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分开,列宁则把它们分开了,而且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表现和补充。
为什么列宁要把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核心呢?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客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列宁还进一步指明,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只有根据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揭示了运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乃是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第三,承认不承认对立面的统一是区别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分水岭。辩证法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形而上学发展观则否认对立面的统一,而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第四、对立统一规律乃是决定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也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如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十六条要素的一个总结。它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着十六条要素。在辩证法要素l6条中、除了第一条是讲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外,其余十五条都是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其中第4、5、6、9条是讲对立统一规律本身的。第2、8条讲普遍联系原月,而事物之间的任何联系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第3条讲发展原则,自己运动的原则,而自己运动、发展的源泉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两个原则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般前提,而对立统一规律是这两个基本原则的进一步深入。第13到16条,无论是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还是内容和形式等范畴,都是事物矛盾展开的表现和结果。第7、l0、11、12条讲认识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的矛盾运动。
列宁后来写的著名短论,《谈谈辩证法问题》可以看作是对这一著名论断的说明和发挥。
(梁映东)资料来源:《马列著作选读•哲学》释义 / 邢贲思 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辩证法论文
辩证为基,数学为楼
——浅论数学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数学这门学科是根据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发展起来的。按照古希腊数学哲学的观点, 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数的属性是正义,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性或机遇,其他事物也能用数来表示。无限是偶数,把偶数拿来用奇数限定,就会赋予事物以无限性。万物都是成双的, 任何对偶的事物皆可以平分。计算两部分的平分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因为这种两两平分可以无限进行。但是,如果增加到奇数,平分就成为有限,就会使无限的二分终结。数学源自实物的实性,而数学方法是进人哲学殿堂的阶梯,是认识理想世界的准备工具。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为解释宇宙生成而去研究数学,并从数学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数学研究抽象概念,一切对象均由整数组成,数乃宇宙的要素。古今中外,自然哲学流派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宇宙生成这一中心问题,力图在数学中寻求宇宙生成的圆满答案。
数学与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同是柏拉图学派的门徒,柏拉图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生,阿波罗尼斯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和欧几里德的门徒相处很久。这些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在思想上、学术研究中相互影响,在同一时期使得数学和哲学都发展到各自的高峰。从毕达哥拉斯的自然哲学、机械决定论到逻辑实证主义都表明,数学确实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方法和内容。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性精神,数学在今天已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传统、风俗所统治的领域,并且逐步取代它们而成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有些数学成果,如非欧几何、哥德里定理,对人类的真理观、时空观、伦理观乃至人生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无处不存在着对立统一,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要求人们全面地看问题,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具有其独特的内部规律,不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得出的观点必然是主观主义的。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
数学所反映的数目关系和空间形式同样也充满着矛盾,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内容。如:正数与负数,实数与虚数,乘法与除法,微分与积分,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是数学整体性的具体体现。事实上,数学整体性是一系列繁简不
一、层次不同的具体数目和形体关系的内容,按一定逻辑和顺序组成的严密知识体系。强调数学的整体性,就是要使人们的头脑反映这种数学的整体性,使客观的东西逐步地变成主观的东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全面地看问题,对外界事物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用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发挥智力的独创性,形成思维的完整结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给我们以方法论的指导。认识论把科学研究奠定到了实证即实验的基础上,认为科学必须是经过对经验的排列和归纳才能获得。思辨与实证、想象与逻辑、直觉与知觉、抽象与具体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辩证法的主导思想,只有把彼此对立的概念、思想、方法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诸多全新的科学概念、思想和独特的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还认为,科学认识应奠定在实践基础之上,实践是创立理论、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基础与标准。要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联系和规律就必须在科学认识过程的实践基础上,把观察和假说、实践和理论、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统一起来。科学真理既不能按现存的理论来判断,也不能按人数的多寡来表决。
在人类构筑的庞大的精神财富宝库中,数学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傅立叶级数使人们对音频的把握更加清楚,为创造各种优美的乐曲提供了可能;几何学成为西方近代画家的必修基
础课;散文大师着力体会数学的简洁明快及数学风格;文艺创作从模糊数学、实变论吸取指导思想和方法,而这些仅仅是数学成功应用的一朵奇葩。科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应用数学的理论、概念、手段和技巧,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和量变的分析、描述、计算和推导,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形式以及发展变化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将理论模型付诸实际,检验其符合程度,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正和完善模型。这一切都建立在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七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 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才能获得促进人类进步和幸福的数学成果。
第三篇:《谈谈辩证法》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写作背景和意义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1915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替他们的沙文主义立场辩解,公然用诡辩论冒充辩证法,列宁为了批判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诡辩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革命所面对的新问题,潜心研究辩证法,做了大量的笔记,并在此基础上写了《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谈谈辩证法问题》和《辩证法的要素》是列宁专门论述辩证法学说的上下篇。上篇即《辩证法的要素》是讲构成辩证法本身的基本内容,列宁在概括十六要素的实质时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的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了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的”。作为下篇《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对这个核心的说明和发挥。该文即是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要求,也是当时俄国革命运动的实践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奠定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但是没有完成系统阐述辩证法理论的夙愿。列宁通过一系列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研读,准确的把握了古希腊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该文就是这一理论努力的成果之一。
(二)意义
在本文中,列宁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首次阐发了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和对立面统一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的关键,并提出阐发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的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这篇文章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是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纲要和精华,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内容简介 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里既包括统一物分解为对立面的客观法则,又包括反映这些矛盾的认识法则,强调客观意义的辩证法实质上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对立统一规律不是“实例的总和”,而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列宁认为为了通俗化而举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存在的普遍性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像普列汉诺夫那样举例来替代论证,甚至举例来代替对规律的揭示。
3、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具有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二者又统一又斗争构成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关键。
对立统一的内涵即统一的过程或现象具有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和斗争才导致事物的发展,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否承认矛盾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的发展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5、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列宁认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首先就在于辩证法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形而上学发展观则否定对立面的统一,而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由于这一根本对立导致了第二个对立。辩证法将发展看成是事物的“自己运动”,即认为事物运动发展的泉源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而形而上学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放到事物的外部,主张外因论,因为物质世界之外的原因只能到神或主体那里去寻找。由于这个队里又产生了第三个对立。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是死板的,贫乏的,认为是同类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实质上否认事物的发展,列宁在这里指出只有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出发才能理解事物的发展何以经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才能理解事物何以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或内在源泉,由于这一根本对立,便产生了其他方面的对立。
6、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辩证法认为相对的和绝对的区别也是相对的,诡辩论则只承认相对而排斥绝对。由此引申的理论问题是:辩证法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划界等问题。矛盾两方面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构成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列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斗争的关系式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辩证法和诡辩论在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上是根本对立的。列宁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
列宁系统的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并把此规律概括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列宁对辩证法理论的贡献,它不同于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法核心的思想。
(二)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法是客观世界发展的逻辑而是人类历史认识发展的逻辑,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
1、分析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列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说明马克思以商品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为核心,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构建的资本论的逻辑,既揭示了资本主义辩证转化的规律,也反映了人类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因而作为客观意义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所以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分析矛盾的方法。
2、任何事物、命题都有个别和一般的辩证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体,人们对客体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A.个别和一般是同一的。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个别也一定是与一般联系而存在,一般和个别相互连结,不可分割。
B.个别和一般是对立有差别的。个别和一般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关系,每个个别的特性并不完全的包含在一般之中,个别比一般要丰富。
C.个别和一般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D.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中包含着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一致的。
认识离不开辩证法,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正是在辩证法这个本质的为题上,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这一方面,因为他不懂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懂对立统一规律也是认识的规律,不懂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
(三)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1、黑格尔和福尔克曼都把人类的认识看作是一串圆圈。
由于外部世界是无限广大的,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的进行。在圆圈的往复过程中,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确。
2、哲学思想的螺旋式上升运动。三个时期,四个圆圈,十三位代表性哲学家。
A. 第一个圆圈是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开始,经过柏拉图到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柏拉图:理念世界,否定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B. 第二个圆圈是文艺复兴是到的笛卡尔、伽桑迪和斯宾诺莎。C.近代,列宁认为有两个圆圈,一个是从霍尔巴赫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到黑格尔。第二个圆圈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3、列宁指出,由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获得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调到丰富的发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在于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四)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认识论根源。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的近似于一串圆圈,这就存在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是思想方法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直线性就会把无限曲折前进辩证发展的螺旋式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一小段抽取出来,就会人为的把曲线变为直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加以扩大使其脱离物质自然界,变成超然于客观世界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而陷入唯心主义。
2、阶级根源。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不仅依靠暴力镇压而且还从精神方面进行欺骗,他们是利用唯心主义和宗教作为精神武器,竭力支持它,吹捧它,雇佣和收买一批反动文人宣扬它。
列宁在这里说“唯心主义时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段话表明,第一,唯心主义时有根基的,有他产生的认识论和阶级根源,他不是偶然的产物,从人类社会产生那天起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心主义这朵无实花适合唯物主义这朵结果实的花生长在同样这棵人类认识之树上,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是想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第二,唯心主义这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欺人之谈,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不仅无益而且极端有害,它阻碍着人们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加以批判。
思考题:
1、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
2、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论述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的?
4、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是怎样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5、如何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简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区别?
7、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
8、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9、简述唯心主义产生根源?
第四篇:群众路线辩证法
群众路线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和价值观,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工作方法。部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把握和运用好群众路线本身所蕴含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抓深抓实抓出成效。
“来”与“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方法论层面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辩证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说:“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请他们做顾问、当裁判。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听真话、听实话、听掏心窝子的话,正确对待、虚心接受官兵的意见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注意听取群众意见,无论是查摆问题、剖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请官兵把脉、让官兵监督。
“大”与“小”——群众利益为大,个人利益为小。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大,以个人利益为小,通过个人一点一滴的工作为群众谋利益,做到“以小见大”;绝不能“因小失大”,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群众利益这个“关键点”上,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充分认清“当兵为了谁”“打赢依靠谁”,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原则,积极主动搞好帮困解难,高效务实地解决好官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积聚磅礴力量。
“远”与“近”——“四风”离我们越远,群众离我们越近。当前,“四风”问题在部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败坏部队风气,损害部队整体形象,而且销蚀部队凝聚力战斗力。要通过查找问题照镜子、端正行为正衣冠、从头到脚洗洗澡、对症下药治治病,切实解决“四风”问题,真正使各级党员干部来一次思想上的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立说立行、边整边改,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真正做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群众感受真真切切,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官兵、密切关系。
“上”与“下”——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上行下效。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参与者、示范者。要在强化责任上带好头,按照“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突出问题好一筹”的要求,切实以普通党员身份把自己摆进去,积极参与活动、接受教育。在剖析问题上带好头,既要勇于眼睛向内对自己动“刀子”,又要胸怀坦荡,虚心接纳别人指出的问题。特别是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注意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质量,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使自己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在落实规定上带好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影响部属、感召官兵。
第五篇:8课辩证法发展观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发展的趋势:
1、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②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
拟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符合历史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事物
是对旧事物“辩证”的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2、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全的地方。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我们既要对为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细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
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数量
不变,内部结构变化也是量变的一种)
2、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只有到一定的程度上才质变)
4、方法论:①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发展,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当不想促成“质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五、发展的原因:
外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据,对事物发展其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