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探讨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需要跟进改革步伐的还包括了音乐教育,其改革的实质意义不只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歌唱技巧、进行乐器的演奏、音乐理论的掌握等,还要培养审美观对学生进行,当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会使用审美观,懂得进行音乐的鉴赏,从而能够进行音乐的创造。本文将以当地的音乐教育作为讨论的对象,围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改革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改革
在新世纪,带来了新的一个开始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各个学科之间展开和实施了教育改革,无法避免的进行改革的还有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改革核心是以审美为中心。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在具备教育意义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不仅要传达理论的音乐和技能的音乐,还需要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的挑战对音乐教师而言。作为艺术中重要形式存在的音乐,与其关系紧密的就是审美,因此,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就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从当前的教育模式来看,较为缺失对于学生音乐的教育,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需要以审美为核心进行音乐的教学。
一、关于当地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特点
目前在音乐教育领域主要的特点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和体验性,支撑了整个音乐的教学工作。
(一)特点的分析关于审美教育
(1)随着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为了将更加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够对各种音乐的类型进行鉴赏,教师需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以便自身将音乐水平尽可能的提高。我们将为了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音乐技能进行培养,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体验在音乐的赏析和学习的过程称为音乐的审美教育。
(2)通常分为两部分对音乐的审美教育:一种是为了学会审美观的全方位使学生,教师用客观的角度,自身对音乐的欣赏理解,对学生进行音乐指导的过程称为理性的指导。一种是学生自身的审美观点对感情上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称为感性的体验。
(二)关于问题存在的分析
结合当地和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音乐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的学习成果,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厌其烦的进行单调枯燥的技能训练、基本知识学习,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忘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限度的制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不正确的教学重点在音乐上。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是为教学重点的是音乐的理论和知识,使得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方面受到忽视,在枯燥泛味的教学环境下对于学生音乐创造性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落后单一的音乐教育方法。对于学生音乐体验和情感的抒发不够重视,并没有突出在具体教学中的优势在审美教育方面。教学设施落后、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陈旧、音乐教学手段缺乏改革创新、音乐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音乐教学模式结构不合理、音乐实践平台少这几个显著的问题。
(3)无法全面的落实和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理念。没有充分的体现出审美教育的音乐理念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很多学校还存在过时落后的教学模式,观念的更新没有主动的进行,当做音乐教学重心的依然是音乐的基础技能和基础理论,一切都墨守成规。
二、加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学校的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思路和目标的定位准确
(1)关于主要目标的分析。为了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提高,必须对音乐的教学进行改进,以便发挥其重要和独特作用对于立德树人对艺术教育的发挥中,成立推进的机制将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三位一体,便于引导艺术教育的进行对学校的各级各类,审美观念的正确树立引领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民族情感的深厚,创新意识和想象力的激发,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注,进而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人文品格对样性的尊重。
(2)关于基本的思路分析。在各级学校之间建立体系框架对于音乐教育,加强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教学能力,不再是薄弱环节的代表。进行方式和途径的探索针对其他课程和音乐教育之间的渗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关于学生综合性的音乐素养和学校的音乐教育。关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于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音乐教学,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对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取得重要成果的学校进行推广。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切实推进
(1)关于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扮演着重要保障的角色存在于学校的音乐教学发展中的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机制,需要进行高校、科学和有序的推进。需要专门设置音乐分管的领导在各级的教育部门中,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考核体系的建立。
(2)关于课程计划的严格执行。音乐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法律文件,完善课程内容。中小学校必须保证每周至少一节或两节的音乐教学课程。需要保持五十四课时的音乐教学对高中生而言,并至少有三个以上可以供选择的音乐学习类型。
(3)关于优秀教师的选择。学生是否能提升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审美认识,这跟教学的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秀的老师的选择,利于接受新的事物,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会跟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改进。只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传统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方面并没有放入重点,导致传统教学的模式和现如今学生的需求无法融合,只有教师自身进行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进行方法的创新和改革,改革的目的才能实现。
三、结语
根据当地的教育特点,相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为了全方面的培养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审美作为音乐素养的体现,在音乐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是音乐的教学改革在各级学校全面的开展,使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尽快缩小,依据当地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后,有利于有序、科学的进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季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分析与实践[D].沈阳师范大学,2013.[2]宋薇.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时空,2014,17:121.[3]冯紫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探讨[J].当代音乐,2015,23:15-16+19.[4]马巧梅.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时空,2015,03:105.[5]陆超红.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1:118-119.
第二篇:音乐教学“音乐审美为核心”
我理解的“感受与鉴赏”和“感受与欣赏”
今天看完专家们的讲解以后,对音乐欣赏课的要求有个小小的改动,以前本人也曾经也质疑过,和我的“兄弟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通过专家的讲座的内容,也证实了我以前的质疑是对的,我的这个“小小的虚荣心”哪就开始猛烈膨胀了,终于证明我的见解还有一定合理性。
这两者的区别我认为,首先还得从“鉴赏”和“欣赏”这两个词的定义来看:“欣赏”只要求个人对于艺术作品表示肯定、赞许,或者从个人的感情出发,能找到心灵上的共鸣。欣赏可能没有理由、个人无法说出喜欢这个作品的原因,只是从内心出发的喜爱;而“鉴赏”要求个人判断作品的好与坏,对于个人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所以说鉴赏与欣赏还是有所区别的,鉴赏的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些理性的参与、知识性的参与,用所学的知识对音乐进行自我判断与评价。
对于“感受与鉴赏”和“感受与欣赏”,我认为得具体事情具体对待。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运用“感受与欣赏”非常实用。而高中阶段就得采用“感受与鉴赏”,毕竟高中的课本就叫音乐鉴赏吗。因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而高中阶段是以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基础,它从中强调了个性的发展。所以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统一的“感受与欣赏”是再好不过了。特别是小学生根本就谈不上鉴赏了。专家老师说得非常好,鉴赏具有评价、对照、判断这种理性的学习,欣赏就是对这个特别美好的事物的一种感受,特别是专家老师强调的是感受在先,其实感受是我们学习音乐的共同基础。鉴赏与欣赏一字之差,程度有了要求,但是教学质量没有要求。因为在提出感受与欣赏以后,我们可以再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增加。因为在鉴赏来说,在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分析与理解,欣赏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与接触,虽然在程度上有差异,但它要求学生的浏览更多的音乐作品,记住更多的音乐主题,音乐资源和音乐经验的积累。改变以后,虽然程度有所降低,但在音乐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和音乐欣赏的内容会有所增加,这样老师和学生会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所以我觉得降低整个标准,是为了迎合学生年龄上和心理上的特点,但是对质和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且这样的改动,符合每一个学段孩子的能力和要求。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题专家讲座的一些认识与理解,不知道对不对,望各位指导老师和同行们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柳河一中何红英
新一轮教育改革必须以一线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处在教育的最前线、最基层,直接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甚至左右着教育活动的成败。教师既是教育改革的承受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方案的确立应以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调研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措施方略的实施依靠广大教师的坚决贯彻和不懈努力。因此,教育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中心。
中国的教育改革可谓大张旗鼓却收效甚微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改革没有围绕教师这个中心,无论是新教材的启用还是新课标的实施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启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代要求、适宜学生学习的新教材是一项好举措,然而一些省市地区今年用这套教材明年用那套教材,完全不顾一线教师教学的实际困难,致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有关部门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等要求,这对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十分有利,但教育改革只从某些理论家的想法出发,不从实际考虑;只从有关领导的要求出发,不从基层的现状考虑;只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从教师的情况考虑;只从革新教师的内在理念教育手段出发,不从改善教师教学的外部环境着力,怎么能够成功?
中国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见成效,是因为没有以教师为中心,尽快改变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改善教育机构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没有认真提升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都一面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培养学生个性与能力,一面仍要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尤其是中考、高考成绩优劣依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根本指标。学校实施校长负责制,若校长有道德有思想有能力,则学校万幸,一切可有序发展;若校长没能力无思想欠道德,则学校倒霉,一切颠倒错乱。有的学生将教师当成敌人,教师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尊重和爱戴,让其如何展开工作搞好教育教学呢?社会上,一面喊着“教师神圣”的口号,一面说教师是最没有尊严的职业;一面高薪养 “闲才”,一面紧缩开支拖欠教师工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理应得到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个劳动者,其个人权益、劳动成果理应得到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担负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应得到社会尊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以“人”为对象的劳动者,更应得到社会理解。且不论当前中小学在职教师鱼龙混杂,究其源头:一方面,师范教育存在种种问题既不能吸引知识全、能力强的考生报考,又在学校内部严重忽视对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教育界不能引进吸纳当代一流学者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当今中国的一流学者不屑入主中小学教育界。造成这一现状,有中小学教育界的原因,有当代学者们的原因,更有目前教育体制的原因和社会评价的原因,看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有多少著名学者如闻一多、朱自清、叶圣陶、陶行知等等曾到中小学教书!那时的中小学教育虽称不上繁荣,但实在有一抹令人称道的亮色!
中国的教育体制得改,得以教师为中心动起来。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育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小学音乐教育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杜艳斐
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很难给孩子们开设音乐课程。孩子们的音乐世界,无外乎就是电视上那些流行歌曲,或者是大人们手机里一些摇头晃脑、震耳欲聋的手机铃声。这些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都是无益的。
我们该如何改进当前的音乐审美教育状况呢?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摆正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只重视知识的讲授,而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只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情感的体验的做法,努力做到让学生在音乐意境中尽情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课堂应贯穿审美于其中。
比如我们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时,不能简单的教授歌曲的音准,节奏等等。而是应该给孩子们播放全曲,让孩子们整体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情绪,让孩子们收到歌曲作者的感染。然后通过或分段或全曲欣赏的方法,借助适当的语言、图谱、实物等辅助理解,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听辨其中的演奏乐器,如锣、鼓、钹等,通过感受并模仿这些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从而感受其中热烈、欢腾的气氛,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聂耳这首表现人们舞龙、划舟、锣鼓喧天赛龙舟的欢乐场景的音乐思想实质: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
3、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教育除了音乐课堂教学,还应包括校园内外的所有音乐实践活动。我们应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并鼓励支持孩子们大胆参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如,我们可以利用元旦、六
一、国庆等节日或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或是不定期举行专题性的文艺演出等,使同学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第五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010----2010 学年中等职业教育教研部工作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 划(2010~2012)》的精神,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以教育与产业、学 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五个对接”为指 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有效教学活动”为抓手,不断巩固成果,开拓创新,抓住重点,强化内涵,提 高质量。
一、深化有效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效益 有效教学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在开展有效教学各项活动中,要正确处理教研工作头绪多的矛盾,要 充分调动学校和教研会的力量,突出重点和强调特色,促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形成,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展。1.职教教研员要在针对实际需要加强理论学习过程中,提高既能整体把握,又能有所侧重的能力,还要运用“整 体”、“系统”的理论审视教研工作与学校、专业或学科的多种联系,力争形成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科)有效教 学基本理念、内涵、特征、原则、策略、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采取教研员个人跟踪指导(分工见附一)与室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试点学校有效教学活动的深入 开展,并加大力度,分主题分类别进行深入指导,努力提高有效教学课题的研究水平。上学期,要做好课题研究 中期检查(10 月份交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材料)、总结、指导工作,下学期,启动研究成果提炼、推广工作。3.开展专题性的师资培训,特别是专业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新课程实施能力。上学期,以“课题研究”为主题,开展师资培训,并继续与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合作,开展物流、商务英语、酒店管理三个 专业的师资培训。同时,要做好第一期“结对培养”的总结工作,并通过此项工作逐步探索出中职教师成长的有 效途径,促进中职名教师的成长。4.以课例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加大特色课型的研究力度,总结提炼各类课型的教学规律、教学模 式,推广各类课型的教学范式。上学期,按《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第二期优秀课例征集通知》(待定)要求,完成,课例征集活动,下学期,除对征集的课例进行评审、交流外,还要发挥各教研会和试点学 校的作用,针对一些特色课型,进行再研究、实践、总结和推广,力争形成我市职业教育教学实施成果集。5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课程研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引领着我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 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学年,首先,要继续抓好课题研究工作,优化我市中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推动校 企合作、工学结合,并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对口招生”、“五年一贯、三二分段”的课程。其次,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我市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出建议,并积极创新课程体系,努力实现三个目
标,即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两个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职业资格和学历的两个证书;增强学校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两个能力。再次,要大力促进我市课程改革研究成果的转化,抓住正启动的新一 轮全国性教学教材改革创新机遇,积极参与到全国性的教材编写中去,在部分专业部分核心课程中争取主动,充 分展现我市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成果,对已开发的课程和教材,要认真做好师资培训、教学试验等工作,为课程评 价打下基础。
二、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认真做好全市性的教师技能竞赛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工作。(1)教师技能竞赛工作。教师技能竞赛包括教学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将赛,按原计划,2010 我市要举办 8 项教师教学技能竞赛,10 项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本学年上学期,各教研会要紧密配合教研室,继续组织各项教 师技能竞赛工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并选手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性的教师技能竞赛,展示我市 职业教育教师风采,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教研的影响力。(2)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既要实现竞赛的选拔性功能,更要实现竞赛的促进功能,推动学校层面的技能 竞赛,让学生广泛地参加到技能竞赛当中来,营造“学技能,赛技能”的职业教育氛围,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 能水平乃至职业能力。上学期,做好全市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包括新项目申报及项目调整工作,配合教育行政 部门做好竞赛的组织工作。下学期,协助做好全省和全国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备战工作,争取获得更好成绩。
三、继续做好全市检测工作,逐步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中职学校实现从重规模转为重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中职教育为经济建设和人才成长 服务的有力措施。首先,要总结我市历年来全市性质量检测的经验,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大对检测体系 构建、检测方式创新和检测工作优化等方面的探索,加强质量检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全市检测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