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全文5篇)

时间:2019-05-15 09:2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

第一篇: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

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

————作文教学反思

辽宁省鞍山市钢都小学

赵静波

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

一堂课很快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停。从接到“旅游见闻”这一教学内容开始备课到上课,经历了太多关于作文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信息的反复碰撞,不断地被折磨,也不断的在反思,更多的是不断地在收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因此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从内容入手.而内容又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否则,学生的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抓好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而“旅游见闻”这个写作内容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反思:

一、作文教学理念的冲突

旅游见闻这一题材十分广泛,写人、记事、写景都可以。是从一种文体入手,指导学生,还是作中每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最终,我决定挑战后者。这样的选择无疑给顺利备课带来了阻碍。但是,经过反复的试讲教学思路清晰起来。就拿创设情境来说,通过创设一个编辑〈成长〉校刊的主题——旅游见闻的情境,使学生懂得见闻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很多不同的事物,从而产生和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新颖的写作题材。比如,旅游见闻,可以从美食、建筑、游乐园、场馆、民俗、异域风光、山山水水等角度还可以写其间看到的事,遇到的人,某一种现象等等。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感受到的不只是怎样写好这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得到一种观察的方法和创新的角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这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生充分交流了各自的旅游见闻之后,对这些见闻进行了分类。接着,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按照这个分类选择自己想写的见闻,自由组合成新的小组。这种开放的小组合作在形式上就显得与众不同而且完全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写作需求。在小组合作中,教师提出: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给予补充和建议,之后,整理自己的写作思路(作文提纲),并拟定文题。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同一角度观察的景物,说得更具体、更丰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即使是同一种景物,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来写。在小组合作中,只说说还是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在交流之后,把所的写下来,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教的方式的转变

整堂课的老师的指导始终在动态过程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写什么,想怎么写。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作文教学中,常听到有些老师问:怎样可以把作文写好呢?学生说: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描写具体生动等等,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有几人?这就说明,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写才能突出,才能具体生动。在这堂课里,老师通过对发言学生的有意指导,通过调动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的作文不仅有东西可写,也会喜爱写作文,从而写出充满个性的作文来。

有人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是啊,在这堂课中,学生的见闻的交流时间不够充分,导致分类时显得拖沓了很多,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我认为,这是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调动课堂的机智还不强造成的。而我通过这次上课的经过,更加坚信作文教学和写法训练不能等同,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经验,使孩子们能够写出充满个性的作文。

另外,通过这次作文教学,我想;作文教学可不可以进行2课时,或者,以60分钟为一堂课的时间?这样,是否更具有实效性?

第二篇:把备课『进行到底』

把备课『进行到底』

教师常常认为,备课的时间在课前,备课的对象是教材,备课的方式写流程。于是,备课的语气只有“一定”的预设,而缺少“如果”的生成。课前备课往往只是备课的准备,备课的完备还需要在课中与课后才能完成。所以,备课不是一次性行为,需要教师反复推敲、试验与完善。

备课,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师大多把它等同于“写教案”。后来,尽管其含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只是把它理解为教师“为上课做准备”而进行的教材钻研、教案设计、教具配置等以“教”为主的课前任务。

但我认为,备课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应该在教与学的碰撞、磨合与协调中不断生发、生长和生成: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案“行不行”;在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教学方案“通不通”;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化验”—这样的教学方案“棒不棒”。

由此可见,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一层意思是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每一点的点化工夫,使备课在教学的每一个时点、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难点上不断延伸着、变化着、完善着。另一层意思是备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识性与通用性教学方案,它常常会随时而变、因地而异、为人而动。

所以说,备课不是教师“一下子”或“一阵子”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情。

延长备好课的风景线

那么,如此广义上的备课到底应该怎么备和备什么?我们不妨将“备课”分解成“备”与“课”两个关键词来解读: 1.“备”

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准备”“完备”与“预备”,这能够解决“怎么备”的问题。

(1)“准备”—更好地为了上课

这也就是传统意义所说的备课,通过教材的选择、“人材”的分析和“境材”的利用,在知识、人员、材料等方面为上课作好必要的、充分的前期准备。(2)“完备”—能让课上得更好

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信息的交流、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结果的反思,全程关注教学的动态变化和质量监控,课前量体裁衣,课中随机应变,课后精益求精,以使课能在这一刻或在下一次上得更加完备。(3)“预备”—选用更好的课来上

通过一课多案、一课多试、一课多评等多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和多种可供参考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生成情况能有多种变通方案供预备,从而让教师能见机在各种教学方案中实施“置换反应”或“中和反应”,进而提取或提炼出一种更适合当时教学形势的教学方案。

2.“课”

这个词可以理解为“课本”“课堂”与“课题”,这能够解决“备什么”的问题。

(1)“课本”—备教学形态

这是指备课首先要备教材(主要指教学的物质材料),课前教师根据自我理解设计教学方案。据此,备课是一种预设性备课,是教师最容易把握的备课起点,它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

(2)“课堂”—备教学行态

这是指备课还应该备过程(主要指教学的生成过程),课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据此,备课也是一种生成性备课,是教师最容易烦心的备课难点,它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

(3)“课题”—备教学性态

这是指备课还可以备问题(主要指教学的困惑问题),课后教师根据实施经验完善教学方案。据此,备课还是一种反思性备课,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备课高点,它需要教师的科研意识。

由此可见,备课不仅需要备在课前(预设性备课),还应该备在课中(生成性备课)、备在课后(反思性备课);备课不仅需要备现在(如今的备课设计),还应该备过去(以前的备课资料)、备将来(以后的备课愿景)。这就是大备课所表现出来的“过去时”“现在时”与“将来时”的三种时态,但它永远没有“最好”教学方案的“完成时”,而只有“更好”教学方案的“进行时”。

编织备好课的关系网 由此可想,作为备课呈现的主要方式—教学方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考察与思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围绕教学方案而展开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促使教学方案能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教师的面前:

1.正确处理“详案”与“简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详案”可以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但容易导致做的人一成不变。所以,从执教者的角度看,教学方案未必需要备得那么详尽与细致,有时采用纲要式、框架式、板块式的“简案”反而会使教学方案更富有弹性与活性,减少对执教者的教学束缚,更容易让执教者灵活操作和开拓进取。所以说,教学方案不在于是“详”还是“简”,而关键在于是否“精”。

2.正确处理“形案”与“心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形案”是写在纸上(可以写在备课本上,也可以写在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案,“心案”是写在心里的教学方案。一种有形,一种无形,前者只不过是后者的外化。判断它们的有效性并不能用“有形”还是“无形”来衡量,而应该看它们有没有“用心”来写。用心写出来的教学方案不管是留在纸上还是存乎心间,都不会流于形式,因为它不是为了应付领导对教学方案的有形检查而进行的被动性备课,而是为了应对课堂对教学方案的有效检验而进行的主动性备课。3.正确处理“预案”与“议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预案”是指事先进行预设的教学方案,“议案”是指事后可作议论的教学方案。“预案”更多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体现着执教者的“先见之明”,在考虑教材特点、学生个性以及自身风格的基础上潜心谋划实施方案;“议案”更多地具有现实主义成分,体现着执教者的“自知之明”,在听课教师与上课学生的议论中虚心改进原有方案。可以说,“预案”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计划”的一种期望,是教学理论与教学理想相结合的产物;“议案”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计较”的一种回望,是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相磨合的产物。4.正确处理“教案”与“学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教案”,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眼于并方便于教师的教,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教授路线;“学案”,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力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线路。不同的参照标准导致教学方案的“主语”不同,“教案”只能被教师使用,而“学案”还可以为学生所用。因此,它们所呈现的行为动词、所选择的行进路标,以及所反映的行动责任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其实,教学方案的“语气”应该最终指向和落实在学生的学。5.正确处理“正案”与“反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正案”是指经过教学实践证实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案,“反案”则指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是一种尚存缺陷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无疑我们应该追求“正案”的教学质量。但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正案”与“反案”都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它们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吸取失败的教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从而能够胸有成竹地推广较好的教学方案,或不甘落后地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案。6.正确处理“名案”与“民案”之间的辫证关系

“名案”特指部分知名教师在公开场合中提供的教学方案,“民案”特指大量普通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教学方案。对“名案”,我们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而应该批判性学习,因为它可能存在着在平常教学中难以复制或移植的高难“动作”,让普通教师望“成”莫及、望“样”兴叹;而“民案”可能少了执教者想“一鸣惊人”的功利—激发听课教师的惊叹,也就少了来自外界不必要的一些“干扰”,可以让教师“静心”教学,但有时恰恰因为执教者关注的对象只有自己的学生,而致使执教者很容易把课上得“波澜不惊”—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所以,我们在设计“民案”时应该吸收“名案”的精髓,抛弃教学中讨好局外人(教师)观摩的“外景”,而不放弃教学中利好局内人(学生)学习的“内质”。这样面广量大的“民案”也就有可能被激活,成为普通教师教学的“名牌”优质教学方案。

7.正确处理“课案”与“说案”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案”是用做教师上课的教学方案,它以能让学生“好好学习”为价值取向;“说案”是用做教师教研的教学方案,它以能让教师“天天向上”为价值取向。“课案”中所依据的教学理念、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涉及教的层面上的隐性内容,教师没有必要给学生说明,只需要追求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学习而产生的良好反应;而“说案”不仅需要说清“教什么”,还需要向同行说清上述这些教学背后的内容,从而让他们明白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探讨你的教学方案是否可行或可否

更好。“说案”的使用可以集中其他教师的智慧,在课前就为你的“课案”出谋划策,为教学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预测与技术支持。

总之,备课,在目标指向上无疑是备“好课”,在操作行为上表现为“备好”课;所以,要让“课备好”,教师就必须备好备课的“进行时态”—要显思想轨迹、留修改痕迹、化成长足迹,从而达到“好备课”的自觉状态。

第三篇: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

邱学强

2014年05月06日06:2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

原标题: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反腐败就是这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以深化改革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就要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真抓实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首先要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等。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牢固树立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理念,就要坚持“抓早抓小,有病马上治”;严格纪律约束,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反,坚决查办和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惩治腐败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如果只打“老虎”不打“苍蝇”,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产生的基础;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只能是养虎遗患,严重损害党和国家肌体健康。面对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情况,我们要牢牢把握现阶段反腐败的基本任务,坚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打好基础、做好准备、积累经验、赢得主动。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这一重要论述把从严治党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依法治国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具体体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就要坚持在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规范执纪执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完善惩治腐败的纪律、法律规范,夯实反腐败斗争的法纪基础。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

谋利益。这些重要论述从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高度,突出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提供了科学指引,使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向更加明确。

深刻领会反腐败斗争的履职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这些重要论述,对反腐败执纪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强化自身监督,旗帜鲜明地打好反腐败的攻坚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解决“灯下黑”问题。

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的思想武器

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就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夯实反腐败斗争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从“常抓不懈、长期作战”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及关于反腐败斗争要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的科学论断。作为职能部门,要以此为指导,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分析事物,正确地研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突出反腐败斗争的目的归宿。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本路径是紧紧依靠群众,根本标准是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根本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党的本质特征的体现。这就要求职能部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把反腐败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指明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方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现代法治的普遍性和统一性、稳定性和协调性、治理性和约束性、实效性和强制性等内涵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把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实现反腐败斗争的与时俱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对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对反腐败斗争基本任务、基本方式、基本方向、价值目标作出了科学概括,明确要求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决策和举措之中,统一谋划、整体推进,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反腐倡廉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通过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这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反腐败工作中的鲜明体现。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

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反腐败斗争作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坚持把反腐败斗争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依纪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坚持党对反腐败执纪执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完善要案党内请示报告制度,主动向党委汇报重大部署、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政治体制优势,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和政法委工作协调作用。

聚焦中心任务,以零容忍态度和高压态势惩治腐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做到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坚决克服和防止选择性执法。要调整办案思路,加强领导机关的领导责任,提倡上级检察院带头办案。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买官卖官、徇私枉法、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组织人事、司法执法和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案件;严肃查办侵害民生民利、与民争利夺利的案件。继续开展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突出查办基层干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和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败的工作成效。

坚持依法反腐,提高惩治腐败的法治化水平。一是坚持以程序正义为基础。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细化办案规程,落实执法责任,提高制度执行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二是坚持以实体公正为主导。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纪为准绳,客观公正地查办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区别对待,取得最佳办案效果;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三是以权力规制为关键。通过查办案件,找准引发案件的体制机制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四是以群众监督为保障。尊重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地位,健全民意收集、研究与转化机制,探索建立群众投诉及时受理与查究反馈机制;加强反腐官方网站建设,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积极主动应对和引导舆论。

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反腐败工作效能。加强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与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突破就反腐谈反腐、就法律谈法律的调查研究模式,把制约反腐败的体制机制问题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思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对策预案。面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推进,以及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改革措施的出台,检察机关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工作机制、办案模式和侦查方式,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把反贪机构建设成为富有战斗力、公信力、威慑力的战斗堡垒。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公正廉明的反腐铁军。对反腐执纪执法人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要有更高要求。要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把坚持和发展党和人民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坚持原则、意志坚定,管得住心中“老虎”,不受权力侵蚀,不被金钱收买,不

被美色打倒,真正做到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遇功谦让、遇责担当,工作忘我、乐于奉献;明辨是非、公道正派,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批评、纠正不良倾向,敢于为坚持原则的同志说公道话,弘扬正气;始终保持昂扬锐气、坚强韧劲,乐于学习、奋发向上,不惧风险、勇于创新。

(作者为中央纪委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

第四篇:培养学生写作个性

写作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养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下面结合学生考场作文,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人的艺术视角历来都是多样的,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而且因人而异。这种审美观可以把它看成是写作思维,它与数理思维不一样,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注重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99年高考作文,很多学生都谈记忆移植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但是多数表达平平,有一位位考生通过一个没赶上记忆移植却生活在“拥有着霍金、盖茨之类的大脑”的时代的失业者的醉眼,观察“记亿移植”谈了“酒后真言”;请看一看下面这段:“既来之,则安之……别开玩笑了,伙计。我不是不安心,只是为这个世界担忧呀!你想,我们周围都是巨人,上个世纪的巨人!我们永远只能生活在牛顿、爱因斯坦的影子下……你们想想当初,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又有霍金,新人辈出啊!有了新人才会有新思想,才会突破旧框框……要是当初爱因斯坦生活在满是牛顿的社会里,也许就没有什么相对论了……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严峻的社会问题……新人,这个时代需要新人……别管我,我没醉……”读完这段话,您是否觉得我们的学生写作思维个性是非常鲜明的呢?是否觉得这种写作思维个性是非常宝贵的呢?

二、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当代中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体现了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写作教学万万不能忽视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重要内容。在一篇99年高考优秀作文里,这位考生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已找不到自我了,一些人的生命中出现了空白,而另一些人的记忆中却又多出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悲哀吧!”思想个性是创造的重要内涵,在不少“移植名人记忆,享受生活”的想法中,这个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看法不可不谓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让阅卷老师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善美。因此,对于学生这些经过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思想,教师要时刻去发现,大胆去肯定,积极去引导。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人广面”,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的个性思想往往无法表现出来。

三、强调学生写作借鉴要有个性。高中学生的写作仍然是基础表达阶段,写作方法仍然是借鉴为主。此外,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写作中,对他人优秀内容还需要“拿来主义”。教师都能做到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一方面用好现有写作形式和材料。但是,无论是对写作内容还是对写作方法的借鉴,我们都应该强调“个性”,即别人的东西能够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带有我的特点。在一篇谈电脑对学生是否有影响的考场作文《取舍之间》里,作者把逻辑的“三段论”用到文章布局中,阐明观点之前先确定一个大前提,譬如“任何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舍弃,总是人们很难做出的选择”,“我们常常沉醉于取的乐趣,却难于割舍”等等。这种形式上的借鉴,使得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同时体现出了个性。至于学生在作文里常常正例反用,反例设用,化用喻例,那又是借鉴写作材料中个性的充分展现。

四、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人们常常批评的“学生腔”是指那些没有思想内涵、形形式单一的作文语言;实际上,那些“学生腔”主要是对生活缺乏深入地思考;阅读贫乏以及对语言没有科学训练所造成的。因此,除了要注意学生思维个性化、思想个性化和借鉴个性化以外,还要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等。请品味一下学生考场精妙的个性语言:“不满足的人们行色匆匆奔向他们心向往之的快乐,从不留意途径之处的风景;而知足的人们则在前行的路上轻轻点开每一处快乐之源,让快乐围绕身旁”;“取,一定要取之有道,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重要什么必要。”“电脑没有思想感情,人和电脑共处时间长了,大致还不至于把头弄成方的或者脑细胞变成了小芯片。”

最后要强调的是,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教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到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与勤奋密不可分的,作为创作主体,只有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才能在写作活动中体现出个性。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培养学生写作个性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努力创设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考生姓名:张秀芳准考证号: 090105101218

工作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小学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新质疑交流想象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已当用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已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已独特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有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到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国道就好了。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敢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经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

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只金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已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个体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课堂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现出积极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

维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15+15)-2/3×3.14×(20/2)2×15。还有一种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他的体积:3.14×(20/2)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人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创造力素质。(1)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学生在学习中显现每一点新意图、新想法、新见解、新做法,教师都应留心予以鼓励,爱护学生创新萌芽。(2)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孩子们的欲望是老师激发出来的。教学中要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创新。(3)善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源于动手动脑,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潜能得以培养和发挥。在课堂上就应多创设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品尝创新的快乐。有些抽象的概念,应用题的理解等教学,创造性地转化为富有动感的实际操作、演示,那学生理解越来越就会容易的多。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下载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培养学生个性作文进行到底(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如何来培养学生写作个性?写作教学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个性是培养他们审养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下面结合学生考场作文,谈......

    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方案

    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方案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

    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而德育即品德教育,是以提高品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个性心理品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的意......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如何使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改变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局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是很重要的方......

    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学区文峰小学 魏志琴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学生一旦具备......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进行到底

    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进行到底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讲话心得体会和党课材料"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

    五一出游 把防晒护肤进行到底

    五一出游 把防晒护肤进行到底 轻松愉悦的五一假期将至,每次遇上假期时,上班族总是按捺不住出游的热情,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欣赏沿途的好风景、洗净烦嚣的心灵,给自己换一种新的......

    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培养计划

    学生特长培养计划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