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新作文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
作者:何香平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年第03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个性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学生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真实表达。在学生思想的森林中,既有“乔木”,也有“灌木”,还有“蕨类”甚至“苔藓”。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努力拔高学生使他们成为“乔木”,而猎杀“蕨类”,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既然作文是“我手写我心”,只要学生是秉着真心,说着真话,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写出他们朦胧的、痛苦的、脆弱的内心感受。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如果学生写出了他们一些“不健康”的观点,教师可就同一件事,列举其他一些思想家、作家或者其他同学的观点供他参照,让他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者使观点更加丰富和更有思辨性,或者是改变自己的观点,接受另一种他认为正确的观点,从而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要解放学生的阅读
有人以为学生之所以写不好作文,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与贫乏了。其实,现时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永不休止的音乐、数不胜数的电视节目、鱼龙混杂的网络等等。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他们,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阅读的丰富,不仅指他必须达到足够的阅读量,而且还指他所读的书籍,应该包括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品。只有一种思想,是不可能教会学生思想的,只有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尤其是把各种既矛盾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思想放在一起,学生才可能学会自己思想。如果学生从小到大都读一样的书,那么想要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无异于缘木求鱼。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告诉我们,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十年中仅仅文学书籍就阅读了几百册之多。他说:“一个人要成为具有劳动者、斗争者、未来的战士、未来的丈夫(妻子)和父亲(母亲)的意识的真正的人,他(她)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她)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些书就是精神的启示。”
三、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布满问题的课堂飞翔
第二篇: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培养个性,创新思维
——语文课外阅读中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显然杯水车薪,并且遏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达成对学生个性鲜明的阅读思维培养的目的。【关 键 词】:
阅读思维
个性差异
个性化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对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在《中学语文教学法》里有一段鞭辟入里的阐述: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的听、说、读、写就是把感知到的语言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欣赏评论、遣词措句、谋篇布局以表现自己对生活静观默察的感悟,达到与人交流共享的目标。从这个意义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语文教育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的学科体系。
然而我们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语文能力和整体语文素质方面常常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漠视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蕴,往往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奉为圭臬。这种“被动阅读”很大程度上遏制学生 的阅读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同时通过加大的阅读量来加强阅读训练。而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显然杯水车薪,因此有必要给学生开辟一片洁净的阅读天地。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达成对学生个性鲜明的阅读思维培养的目的。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受到某类特殊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显然大大减少,这就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文化名著,它们凝结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更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它们无疑应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最好载体。对高中生而言,阅读名著是课堂学习之外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大手段。
然而,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无疑在解放人们思想,扩大拓宽读写思维方面也起到了推进作用;语文教学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普遍提高。网络、电视等媒体的飞速发展为阅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宽广的渠道,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增加了阅读的途径,学生的阅读环境受到的干扰与污染也日渐增加。
由于家庭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学校的教学差异,造成学生个体的阅读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阅读的书刊包括科幻、言情、名 著、武侠、读者、小说、漫画、杂志等。有些书刊能表现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现实,让我们了解社会。但更多的是一些缺乏思想内涵和文学素养的作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同学对阅读的兴趣较浓厚,不喜欢的几乎没有。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好学上进,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阅读选择趋于低俗化,阅读环境复杂化是当前学生阅读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调查中还暴露出课外阅读方面得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阅读方式失当: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阅读的书籍大多为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对书籍的阅读标准多为有趣、刺激。过度追求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和文学性。这就出现了学生阅读内容的杂乱和低俗现象。
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 8人,只占18%,随意性的37人,占82%之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固定的安排,看时间和心情而定,有空闲的时候就阅读,也没有具体的时间长短的限制。只有18%的学生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学生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二)阅读习惯不良: 这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 16人(占36%)和10人(22%)两项相加竟达26人,占58%!而细细读的仅15人,占42%。大家知道,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对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猎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
二是读过以后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特别是略读或跳读,造成阅读效率低下或阅读兴趣下降。并且因为他们大多只是追求阅读过程中的猎奇心理的满足,阅读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了解层面上,因此通过阅读后基本上没有评价的占将近70%。由此发现,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 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三)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数量不足:
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不固定,阅读量也得不到保证。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阅读的质和量,决定着一个人倾听的水准,说话时发挥的水平,写作笔下灵机应变的能力。
以上现象,如果是出现在重点中学则可能不正常,但对于三星级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出现这种群体差异的原因不外乎家庭督促的不到位,学校教育中课外阅读方面的不力和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阅读氛围的形成等。更多的学生个体关注的是一些情节 性较强,思想性较浅,文学性较低的通俗作品。即使是经典作品,范围也很狭隘,视野很局限。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教师在指导的时候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基础情况,适当引导:
(一)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他们阅读。坚持博览与渐进的结合,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要努力优化读书氛围,为学生的“大阅读”提供可靠的保证。可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发挥环境的正面引导作用。
(三)要积极争取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家长的理解,在保证各科充分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多多争取课外阅读的机会。
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需要全面、深入探索的课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妨多加尝试,比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根据名著编排话剧、参观作家故居等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优秀作品的巨大艺术感染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对知识占有量的大小已退居次要地位,而现有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在语言和思维结合上发展着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发展了,语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第三篇: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使人和素质提高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破戒解缚,创设氛围。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死,作文前读范文,讲技巧,定格式,提要求,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生机与个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便捡拾了举起,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更何谈创新。鉴于这种情况,我主动革规破戒,解放学生,作文前只做必要引导,便使其“轻装上阵”,自由发挥,在作文课上,我尽量营造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没有心理的环境中才思维活跃,敏捷,想象才更丰富。对学生作文之中的创新性想法要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写,敢于创新。
2加强交流,展现自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表现是关键。因此,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让学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更会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每次作文动笔之前,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先“说文”,主要从定题、选材、结构等方面谈自己的写作摘要重述。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交流,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表现自我,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3阅读观察,积累素材
学生在作文中常会遇到无话可写,无从下手的情况,这与习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知识储备少,作文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多渠道积累素材。
其一,多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下有神。”通过大量阅读,不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知识,从阅读中学习方法,所以发动学生多订阅《语文报》、《作文报》、《创作作文》、《作文与考试》等报刊,利用早晚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其二,多看。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素材的重要来源。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作文前,我们还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让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当学生把积累的素材和观察到的景象诉诸笔端写成一篇篇生动优美的文章时,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呢?
4全程参与,分层评价。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批改――评讲。在这“五步曲”中,只有“习作”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参与意识差,只要交上就“万事大吉”了。作文批发是教师的一项繁重劳动,可是往往费力不讨好,收效低。究其原因,是习作与讲评之间时间相隔大长,学生作文热情已退,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程序分为六步:命题――预作――浏览――评改――改文――定评。缩小时间跨度,使环节变得紧凑,这样的做法,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作文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面对现实,面对学生,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如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那语文教学将如同断源之水,折木求花,教师要用自己生命之火烧火燎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灯和生命之光,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利用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个性
利用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个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也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数学教师,在时代的浪潮中,必须和时代同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担负起全面教育学生的重任。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改革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给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表现为现代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更主要的是人才的现代化素质。现代社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能,强健的体魄,较高的审美能力,而且更应该具有开拓、创新、探索、坚毅、勇敢和自主独立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本世纪中敢于创新和进取,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更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从对未来人才素质培养着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数学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代学习的基本方式看:“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为宗旨,以促进人
①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而新教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就是基于此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时,教师要抓住契机,通过各种渠道,把握好数学知识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功能,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素质。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人的个性是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的,12—16岁是人的个性初步发展形成的时期。这时期,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老师正确巧妙的引导对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很重要。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因人施教,发展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个性差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建立兴趣小组,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推荐不同解法,展现独特见解。定期组织讲座、竞赛等活动;既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活动,又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构成了数学学习的整体,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有施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数学教学也要注入时代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把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二、及时表扬,培养自信心
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在任何班级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及时表扬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红红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真聪明”、“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学生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时,喜悦的心情难于言表,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断增强。
在课堂评价时,我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尝试,有些稍微出众的一点点表现,就能获得我的赞赏和表扬的机会,即使水平偏下的,仍然给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另外,我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三、鼓励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与合作学习并不矛盾。创新需要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我在数学教学中,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分组学习,六人一组,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建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做,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才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正是学生个性、自主性形成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②的过程中,首先我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作业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其次,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求代数式的值。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常数项先结合,然后再合并计算,这时教师可引导探索,能否把代数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也合并呢?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可以吗?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怎样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4m+3m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7m。我又问,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答:4m+3m=(4+3)m=7m(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习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一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结构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作为结果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你学到了什么”一栏里,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 这些都是我事先没想到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探索,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四、克服困难,磨练意志
学生必须具有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学好数学单凭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一旦目标确立,就必须有坚持不懈做下去的意志,这是培养学生坚毅性及学好数学知识必备的个性品质。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恒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表明他有坚毅性:反之,学习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这就表明他缺乏有毅力的品质。“学贵有恒”,学习一定要有恒心。有的成功就自满,有的失败就灰心,有的出现“冷热病”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表现,教学中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认真分析各个条件以及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又如:一个单元的知识学习结束后,我认真组织学生复习总结,要求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己出数学基础知识题,每人编一份自己可以作答的试题,一个学习小组编一套典型习题,这样的安排因人而异,不“一刀切”,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训练要求符合个人实际,部分学生能坚持下来,对他们的意志锻炼,坚毅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
坚毅性的培养是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教师不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许多硬性规定,可让学生总结并写出每个章节的学习方法,在写作中自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有意识的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他们不畏困难,用坚强的意志去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提高学习质量,这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意志的有效途径。
四、形成习惯,培养责任感
现代数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说,强烈的责任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点,任何事都干不成,也干不好。
责任感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在计算时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发现技巧,在计算中,不要抄错题,不要计算错。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同时整个过程要工工整整的写。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使每一个学生都逐渐养成自觉、主动、认真地学习习惯,这样,责任感和良好个性品质也在其中逐渐形成。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要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中学生虽然远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个性,但培养中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产生久远的影响,这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时期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大有可为的。
第五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如何使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改变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局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是很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个人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和心理特征(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个性,但个性需要培养,因为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本身就是教育的产物。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要舍弃与之相反的个性,所以个性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净化、培养。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更有其必要性。
一、是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培养和发展不同个性,才有利于培养出具备不同才能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是完善人的本质途径之一。教育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展人自身,使人的本质得到最自由、最和谐、最完美、最全面的体现。
那么,作文教学能否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前面说过,个性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对个性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培养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因为,一方面,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的个性必然会显露出来,这就为教师因势利“教”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会在长期作文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张扬个性。所以,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直接手段。当然,个性的全面塑造,仅仅靠作文教学是不够的,它只是手段之一,但又不是唯一手段。
二、是教学的需要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是无话可说或千人一调、万人一腔呢?诚然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面太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强,等等,但是与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个性有关。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意教写作技巧,而没有重视学生个性及个性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发挥;只注重教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而没看注意怎样指导学生按自己的个性特点观察生活。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能力培养,后者虽注重了能力培养,而无视个性,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其结果是势必按常规的写作技巧“套”学生的习作。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不是教技巧,教观察或教思考,而是教做人――独立人,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学生不是机器人,把技巧或观察方法输进去,用时就能输出来。倘若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自己的语言、技巧再好,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灵魂,就必然千人一面。《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的体现,包含个性因素。个性不同,认识就不同;认识不同,所反映的个性也会不同。许多老师为改变学生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现象,采取丰富学生生活、使命题由死变活、学生互译互改和教师“下水”等办法,这些无疑是好经验。但我觉得,如果能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写自己的“话”,是一种毫无拘束的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是一块感情倾泻的自由天地,那么,他就会感到写作并不难,这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传授”的。我还认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是性格和灵魂的塑造。学生在写文章的同时,也是在剖析自己,表白自己。在不断的作文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情操、思想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优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能言巧辩的罪犯或巧于辞令的伪君子。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着手,贯穿于审题、选材和立意、评价等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先谈谈审题。审题是关键,是选材立意的基础。在审题上,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写出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思考。以《记一次春游》为例,教师往往是这样教审题的:“记”说明了体裁,“春”点明了季节,“游”即游玩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是重点,是“题眼”。一般来说,这样审题并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习作都是写我们怎样出发,一路上感觉到了春风,看见了春芽,最后到了目的地,做了什么游戏,等等。其实,学生听到的,看见的,感觉最深的一定不同,但写出来如此雷同,无个性,无特色。探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的审题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在释题时往往从春游有趣快乐着手,没有从生活中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这样学生只会想到有趣、快乐,选材就离不开春游中搞的活动,文章的落脚点无非就是学到了何种知识,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等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春游时吃不饱,千叮咛,万嘱咐,孩子怎样想,最后又怎样;父母埋怨孩子不会煮饭,孩子在春游中炒的菜,却得了全班第一名;今年毕业了,明年和新同学的春游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包含这些内容的游记很少见到。这是教师在审题导向上抑制了学生思维,限定了思维方向造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生活不丰富。
其次说选材和立意。这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又要重视细节,同时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有的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要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要典型,这不是说不正确、不完善。写作既然是个体劳动,那么,在选材和立意上就要显示完全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般的选材方法,更应该教学生如何扩大选材空间和根据自己的个性“择优录用”。如《妈妈笑了》一题,有的学生写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名词排在了前列,或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学校嘉奖,于是妈妈笑了。有的教师很偏爱这类选材和立意,班主任更是如此。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写作中说空话、假话、套话。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可贵的是纯真,而不是崇高。孩子的习作、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只要习作有真情,就应该评为好文章。
再说作文评价中培养学生个性。首先在教范文时,教师介绍了写作背景后,还应把作家、作者的个性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使学生不至于盲目模仿或挑些句子东拼西凑。在评讲学生的优秀习作时,要提醒学生,这篇习作之所以要这样叙述,这样观察,这样表达,是由这个学生的个性决定的,学他用自己的话写,而不是学些漂亮的辞藻或其他什么东西。长期以来的培养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人格的塑造,影响到作文教学,就是太迷信技巧,把它摆在了不恰当的位置。在作文批改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是要熟悉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个性,那种不顾学生个性,标签式的评语应该废除。比如我们要考虑到,思路混乱,内容庞杂,常常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就应该在发展想象力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剪去繁枝败叶。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有可能是该生性格太文静、孤僻,缺乏激情所致。虎头蛇尾,前后不连贯,有可能是该生缺乏毅力。喜欢套作品虽然是懒的表现,但要肯定其模仿力和想进步的思想。其他如常写错别字,不认真,语言跳跃性大,是思路敏捷、活泼,等等。就是观点不正确或偏颇,也要实事求是讲道理,不能用观点错误,格调不高,立意不深以蔽之。教师只有结合学生个性,而不仅仅是从写作技巧和方法上找原因,才算真正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