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与控制范文

时间:2019-05-15 09:3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污染与控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污染与控制范文》。

第一篇:工业污染与控制范文

纯碱工业及其污染与控制

(郑州大学 化工与能源学院 安全工程1班 林昂 2009035011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纯碱工业的行业概况、纯碱生产的环节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带来的危害,并提出控制措施,走纯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纯碱工业;联碱法;三废治理;清洁生产 一. 纯碱工业概况

纯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化工、轻工、冶金等行业。有人称纯碱是工业之母,其消费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其实并不过分。事实上,我国的民族工业也正是从范旭东先生创建永利碱厂起步的。目前,我国的纯碱产量在国内化工产品中仅次于合成氨、化肥、硫酸,而列第四位。在美国,尽管纯碱的产值在整个国民产值中比例很小,但由于其终端用户如汽车业、建筑业,对整个国民经济举足轻重,因此,联邦储备局将其月产量纳入工业生产经济指数,足见纯碱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合成法制碱产量居世界第1位,纯碱总产量居世界第2位,生产工艺齐全,有氨碱法、联碱法及少量天然碱法。但是我国的纯碱工业存在着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偏低、三废的末端处理投入大而收效小、三废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以及面临的国际挑战等问题。

氨碱法即比利时人索尔维发明的索尔维法。氨碱法采用的原料无毒无害、价廉易得、连续生产、氨气循环使用、产品无毒无害且质量高。但是长期以来氨碱法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方面,生产过程中原料氯化钠的总利用率偏低,根据Trost提出的原子经济性概念,氨碱法制碱过程理想的原子利用率为48.8%;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的废液和废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联碱法即我国研制成功的“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比较,联碱法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理想的原子利用率为100%),降低了成本,节省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物产生量相对较少。

天然碱法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但我国的天然碱资源较少,所以形成不了优势。

下面主要介绍联碱法

二. 联碱法生产纯碱环节

联合制碱法的特点是可以同时生产吨位基本相同的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工业上将过滤碳酸氢钠后的母液中氯化铵分离出来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热法(蒸发法)和冷法。热法是将过滤母液加热蒸馏脱除游离基和二氧化碳,再加热蒸发析出氯化钠,分离氯化钠结晶后的母液经冷却降温析出氯化铵。由于热法制取氯化铵是在高温、高浓度条件下进行操作的,所以设备的防腐蚀措施是热法生产氯化铵的关键。

联碱法制碱过程分为盐的精制——母液吸氨——氨母液Ⅱ碳酸化——重碱过滤——重碱煅烧。

(1)盐的精制:

盐是制碱的主要原料,原盐中含有钙、镁、泥砂等杂质,并且粒度较大,故需要精制。

原盐精制主要采用洗涤法,应用饱和氯化钠溶液作为洗涤液,将原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洗涤除去的方法。一般生产1t洗盐要排除脏卤水(洗涤液)0.3~1m3。洗涤液循环使用,由于脏卤水中可溶性杂质含量增加,所以需将脏卤水处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为石灰—碳酸铵法(又称石灰—塔气法)和石灰纯碱法。

(2)母液吸氨:

氨气是联碱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每生产1t纯碱和1t氯化铵产品氨用量为330Kg左右。母液吸氨(氨化)是指将定量的氨气溶于母液中,并除去母液中钙、镁杂质的过程。二次吸氨法的母液吸氨,则是母液Ⅰ和母液Ⅱ分别在吸氨器内吸收氨,制成符合要求的氨母液Ⅰ和氨母液Ⅱ,为碳酸化制碱和氯化铵结晶提供优惠条件。

(3)氨母液Ⅱ碳酸化:

氨母液Ⅱ碳酸化俗称碳化。在碳酸化塔中,氨母液Ⅱ吸收二氧化碳,使其中的氯化钠和氨转化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并使碳酸氢钠结晶析出。

碳酸化过程包括吸收、结晶及传热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通过提高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压力、降低温度等来提高产品产率。

(4)重碱过滤:

重碱过滤是将碳酸化后碱液中的碳酸氢钠结晶(重碱)与母液分离的过程。在过滤的同时进行洗涤,把重碱中残留的母液洗去;并进行脱水,使重碱含水量降低。

重碱过滤主要采用机械分离方法,以回转真空过滤机为多。(5)重碱煅烧:

重碱煅烧是将过滤工序所得重碱,在煅烧炉加热分解制成纯碱。过滤后的重碱,含NaHCO3 70%~75%,NH4HCO3 3.0%~3.5%,Na2CO3 6%~8%,NaCl 0.3%~0.4%,H2O 14%~18%。煅烧过程中,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煅烧所得的炉气除CO2,H2O外,还有NH3,应进行回收。

重碱煅烧分解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煅烧炉的生产能力及其寿命,所以煅烧温度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在加料的入口处保持较高的温度(约270度),出口处应保持较低温度(约175~190度)。

三. 纯碱工业三废的危害

目前,虽然我国纯碱工业在产品总量、质量、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部分工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国纯碱工业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十分严重的,纯碱工业产生的大量环境污染物主要有废气、废液、废渣及粉尘,其中废液、废渣污染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纯碱工业废液、废渣主要包括:氨碱厂蒸馏废液、废渣,洗盐工序产生的盐泥;联碱厂废泥、含氯废水和氨氮废水。这些废液、废渣中含有大量的有用物质,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流失,而且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破坏地貌和植被,污染水体和大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

联碱法与氨碱法相比组没有那么大量的废液废渣排放.但也存在一定量的废水, 废渣和氨损失等三废。

联碱排放的三废中, 以废气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刁, 只有含少量氨的废气, 基本不含其它有毒气体成分。但联碱排放的废水及废渣的治理却颇费精力。

联碱产生的废渣数量与氨碱比要小得多, 但长年累积起来其数量也不可小看。在土地日见珍贵的地区, 堆积这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废渣也是一件麻烦事。联碱的废渣主要是氨l 泥。其来源是原盐中夹带的杂质如C a2+、Mg2+、SO42-、水不溶物等, 经过在生产体系内的各种平衡之后,在澄清装置中沉淀下来的物质。这些都很处理,放之不管更会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危害。四. 纯碱工业污染的控制措施

1.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

原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制碱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量和产品的质量。在技术、经济可行时,采用膜技术进行卤水精制可提高制碱原料的质量。氨碱法生产中采用优质原盐将直接削减洗盐过程废洗液、盐泥的产生;联碱法生产中采用钙镁含量低的原盐也会减少废泥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采用变换气作原料制碱能简化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2.改革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

采用绿色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物料和能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联碱法的主要方向是重碱结晶、过滤和洗涤工艺的革新。在降低纯碱盐分、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回收氨盐杂水和含氯碱液,建立母液平衡和水平衡,进一步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变换气加压碳化制碱工艺,推广不冷式碳化技术和离心机直接分离重碱晶浆技术,降低能耗;氯化铵结晶、分离过程采用逆料工艺流程、液氨致冷满液位操作和使用高效离心机,可降低能源消耗、节省投资并且提高产品质量。采用低温净化过滤技术、砂滤技术、混凝技术或膜技术净化母液Ⅱ可提高联碱产品质量。采用高效除尘系统可减少粉尘的污染,增加物料的利用率。

3.加强企业间合作,建立生产闭路循环,综合利用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 利用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原则来设计纯碱工业生产,建立生产的闭路循环,使原料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废物零排放。

在联碱法制碱过程中,综合利用产生的废泥的途径主要有:制造钙镁肥或复混肥;制造氨化普钙;利用干燥技术使NH3、CO2循环使用,废渣作填垫材料或土壤改良剂。

纯碱工业产生的氨氮废水采用化学沉淀法与离子交换法使NH3,回收利用,沉淀物可作复混肥添加剂、土壤改良剂,处理后的水作为杂用水返回系统。

4.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

我国纯碱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这是制约纯碱工业绿色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要调整碱厂系列产品外,还要大力开发纯碱行业深加工产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同时,纯碱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可为实现系统内闭路循环创造条件,使废物得到综合利用而实现零排放。

产品的设计中,工业生产的规模直接影响到原料的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及经济效益。目前,制碱行业中大多数氨碱厂和联碱厂的生产能力已扩大到100 kt/a以上。扩大生产规模在投资、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污染预防和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5.加强科学管理

强化管理是实现清洁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削减污染物的产生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人为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降至最低。

五. 总结

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并回收利用,环保、节能、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应用等,是纯碱行业继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中国作为天然碱资源匮乏的合成碱大国,如何成为世界纯碱强国,是摆在我国纯碱行业面前的一大课题,纯碱工业科技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无论从满足国内市场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都必须把我国纯碱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就要求我国纯碱工业要不断实行技术进步,练好内功,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参考文献】

1.史金凯.赵东良.奎明海 《纯碱工业》2012(05)

2.任保增.李伟然.曾之平联碱废液的资源化[期刊论文]-化工环保2002,22(6)3.王诗瑜 纯碱工业的发展[期刊论文]-化学工程师2004,18(3)4.韩行治 《联合制碱工艺》 1989 5.王全 21世纪我国联碱科技发展新思路[期刊论文]-纯碱工业2000(02)6.吴志泉.涂晋林 《工业化学》 2003(11)

第二篇: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中国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环保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体系,但环境绩效仍不理想,工业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还一度陷入“违规排污一恶劣事故一整治一更大规模的违规排污”的怪圈。本文通过介绍污染源来治理和改善。

【关键词】工业污染、废水排放、废气污染、废渣污染

【引言】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工业污染愈加严重,我们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为了我们的后代保护环境,关爱生活是我们当下重要任务。

一、中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工业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污染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造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

工业污染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

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四、是有些工业污染后果严重,难以清除,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

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是废水污染。大量的工厂为了减少支出而偷排污水。这样处理不当,将影响水体的自净,因而使水质恶化。近年来,人们日益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现在污水必须通过处理才能排放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

1、水污染

目前,全世界都为洁净水危机的面临而烦恼,尽管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但仍然属于严重的缺水国之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成,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尽管如此,中国的江河湖泊却是工厂倾倒有毒废水的下水道,造成水污染事件不断在中国发生。

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规,同时严格执法,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力的手段。

目前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灌入农田,直接危害粮食质量,污染农田、污染地下水,危害人们的饮水卫生和粮食安全,这种做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利用污水发展农田灌溉,确保粮食增产;另一方面又要保证饮水和粮食安全。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加大监控力度,科学适度地开展污水利用。目前,污水灌溉问题牵涉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为此,要全面协调及时进行污水灌溉普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总体上保证污水灌区水土环境平衡,确保污水造福社会。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污水资源化。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是城市供水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逐步建立起激励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的价格形成机制。

所以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我们才能更加安心放心的饮用。

2、废气污染

我国是SO2、NOx等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大户。这些气体具有很强的毒性,不仅可以直接毒害人体,也可以通过形成酸雨或酸雾间接毒害人体,并大面积损害农作物、森林和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对露天工程的寿命也有严重影响。据报道,我国已有近一半的国土面积成了酸雨高发区。而高硫燃料的采用是SO2大量排放的根本原因,落后的生产工艺则是NOx大量产生的罪魁祸首。近年来,以及不少地区出现臭氧空洞,故大气的污染因为工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我们关注。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我们必须根据废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对国内外常用的各种处理工艺进行比较、筛选,尤其对于新开发的工艺应加以详细说明,指出其优缺点、先进性、适应性与可靠性,最后确定该工程选用的工艺流程。以此来确保不会使大气受到更严重的污染。

还有就是必须要工业合理布局,以方便于污染物的扩散和工厂之间互相利用废气,减少废气排放量以及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和绿化造林:茂密的丛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也可以改变燃料构成: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总之,废气在工业上的排放危害很大。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好好的保护自己,保护环境。

3、废渣污染

废渣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是占有污染的很大一部分的。大多数的工厂的废渣无处排放。于是出现废渣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必须对废渣进行处理或综合利用,以及对其进行最终处置。

工业废渣会破坏环境卫生,污染水和空气等。同时“废渣”是一种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利用,以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凡是已经有综合利用经验的“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纷煤灰、硫铁灰、电石渣、赤泥、白泥、洗煤泥、硅锰渣、铬渣等,必须纳入工艺设计、基本建设与产品生产计划,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不得任意丢弃。

“废渣”堆放场所,要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要有防止扬散、流失等措施,以防止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这样,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十分经济的作法。

三、中国工业污染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收益情况

工业污染,一旦得到适当的处理就不会乱排放污水。农田、干净的水体等不会得到污染,我们对日后的水会更加放心的使用。同样,经过处理后的水也可以用于灌溉,经济而又生态的生活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废渣、废气的治理,会使我们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会产生较大的污染。

根据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经济增长是与污染物成正比。因此,企业的收益越高,污染物越多。为此,必须要有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污染,这样的企业才能安稳的运行。

四、中国工业污染的环境检测措施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环境管理能力的强弱。离开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就失去了奠基石。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任务日益繁重。一是国家对环境质量监测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监测范围、项目和频次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二是污染源的监测需求量也在大幅上升,特别是《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排污申报制度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

监测数据缺乏监督。由于环境监测站的垄断性,导致环境监测缺乏竞争,同时也使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监督乏力,特别是在服务性监测如排污申报监测中,企业希望通过监测“合法化”地少缴排污费,而监测站也可通过服务监测创收,其结果,往往是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权钱交易,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给环境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阻力。事实上,这一现象在目前的排污费核定工作中已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督促,以此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环境的监测一定要严格执行,不得有半点虚假。若是有虚假,便会出现违规排污一恶劣事故一整治一更大规模的违规排污的怪圈。新时代的我们应该督促监测人员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新世纪新阶段,环境监测仍然必须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工作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坚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市场服务职能”原则,推进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增强监测能力,完善监测体系,拓展监测领域,提高监测质量,强化监测效率,逐步推进“政府由被动变主动、减少行政干预”的环境监测工作局面,切实履行环境监测站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改善现今工业污染的状况,我们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篇:《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07年9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年9月26日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工业污染监督,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重点工业污染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煤炭、火电、冶金、化工、焦化、建材、制药等行业的工业污染。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领导,制定任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和实施计划,保证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治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其行政首长是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以及任期内的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实现情况。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设区的市、环保治理重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市、区)人民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公众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排污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应当研究处理,给予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检举人、控告人反映的情况,经查证属实后,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应当给予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有关规划,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划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组织开发建设。

第九条 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污染物减排计划,并逐级分解排污总量。排污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核定指标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第十条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禁止在城镇规划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污染环境的生产及流通设施。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超过3年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应当责成并监督建设单位采取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实行区域、流域限批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者对生态破坏严重、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流域区段,暂停对污染防治设施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十三条 排污企业已投产项目未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批其新增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对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有关内容尚未作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其评价结论负责。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要求,采取污染物减排措施,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

本条例所称的环境保护设施包括:

(一)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粉尘、烟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污染的防治设施;

(二)污染物排放计量仪器和监测采样装置;

(三)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

(四)各类环境保护标识;

(五)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环境保护装置、设备和设施。第十七条 重点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实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专业监理资质的机构,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施工进行现场监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确需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在受理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建设项目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后,主体工程方可带负荷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排放的污染物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要求。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环保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建设项目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满时生产负荷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经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先按实际生产负荷,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阶段性竣工验收。待建设项目生产达到规定负荷后,建设单位应当申请环境保护设施正式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当对建设项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不合格的,不予通过验收。

第二十条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作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等级的依据。第二十一条 排污企业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需要领取排污许可证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限期治理期间,领取临时排污许可证;试生产期满或者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后,换领排污许可证。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排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排污企业应当保证防治污染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故意不正常使用;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事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重点工业污染自动监控系统。排污企业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安装污染自动监测设施,并与全省统一的污染自动监控系统联网,确保正常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污染自动监控系统依法对排法企业采取监控措施。

第二十五条 排污企业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因不可抗力情形需要延长的,应当经原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六条 限期治理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治理计划,定期报送治理情况,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限制生产、限制排放、停止生产等措施,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限期治理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并闭,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应急方案进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事故报告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

第二十九条 重点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实行政府组织、环保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制度,建立环境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机制。

第三十条 排污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当纳入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应当定期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事环境保护执法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监察机关依法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人员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实施监察。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在建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令停止建设,恢复原貌;已投入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

逾期不停止建设、恢复原貌或者未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强制拆除的费用由排污企业承担。

上述区域划定前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停止建设或者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停止建设、不补办手续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依法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建设项目未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主体工程擅自带负荷运行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的规定,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颁发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列入淘汰名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生产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逾期不拆除,可能使当事人转移财物或者逃避法定义务的,采取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生产设施、设备、运输工具、物品等措施。

第三十九条 排污企业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业、关闭、停止建设、停止试生产、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等决定的,可以依法及时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审批、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的;

(三)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自治州加强工业污染整治措施

各县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川委发〔〕38号)精神,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的通知》(川府发〔〕9号)要求,确保省政府下达的7家限期治理企业全面达标、州县挂牌督办企业稳定达标的实现。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治理目标

年12月31日前,实现7家限期治理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州挂牌督察的15家企业稳定达标、40家污染企业完成治理任务。其中,日处理500吨以上的水污染企业要安装自动监测系统;对死灰复燃的“十五小”企业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排污企业一律取缔、关闭;对违反环保法规的新、扩、改建项目,已经投产的要责令停产整顿,正在建设中的要责令停止建设并依法处理。

二、治理步骤

(一)清理整顿。对全州范围内所有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全州工业排污的基本情况。州政府已成立由环保、计委、统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州工矿污染源综合治理达标领导小组,各县要建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污染源综合治理工作,具体调查工作办法由州环保局负责制定。对普查中发现的未达标企业要纳入整治范围,限期治理。

(三)考核验收按照严格标准、分级负责、完成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进行。省控污染企业的验收,按照省经委、省环保局《关于做好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工业污染源整治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川经资源〔〕253号)要求进行。大气污染企业的验收按照省环保局和省经委的另行通知要求进行。省政府挂牌督查企业的验收由省环保局和省经委组织实施,其余企业由州环保局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治理工作的领导

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工作和全面达标工程事关“还一江清水,让人民满意”目标的实现。各县政府、州级有关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搞好整治工作,加强全州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州政府已成立由环保、发计委、监察、国土、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污染源综合治理达标工作领导小组。治理任务重的县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如期实现治理目标。

(二)严格监督,促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制定方案,认真实施。工业污染源调查和限期治理工作由州政府负责并组织实施。各县政府要按照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制订本地的调查工作方案和限期治理计划及实施方案,认真查清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情况,将治理任务切实落实到基层、企业,确保全面达标。

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未依法开展环评或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要按规定处理。

3、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在整治工作中,要积极采用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及清洁生产方式,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逐步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产业结构。

(三)加强配合,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环保及相关部门要协助企业寻求科学治污技术和方案,制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环境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设立专项治理资金,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支持和鼓励企业搞好污染治理。

(四)搞好宣传,营造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综合治理涉及到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各县政府要加强对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让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各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完善和落实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各县政府要以整治工作为契机,按照对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推动我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山西省重点工业污染监督条例

(2007年9月26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重点工业污染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煤炭、火电、冶金、化工、焦化、建材、制药等行业的工业污染。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领导,制定任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和实施计划,保证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防治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完成。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其行政首长是重点工业污染监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以及任期内的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实现情况。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设区的市、环保治理重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县(市、区)人民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公众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排污企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应当研究处理,给予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重点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检举人、控告人。

检举人、控告人反映的情况,经查证属实后,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应当给予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有关规划,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划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组织开发建设。

第九条

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污染物减排计划,并逐级分解排污总量。

排污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核定指标内。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和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禁止在城镇规划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污染环境的生产及流通设施。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者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超过3年方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应当责成并监督建设单位采取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实行区域、流域限批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者对生态破坏严重、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流域区段,暂停对污染防治设施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

第十三条

排污企业已投产项目未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审批其新增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对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有关内容尚未作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其评价结论负责。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要求,采取污染物减排措施,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

本条例所称的环境保护设施包括:

(一)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粉尘、烟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污染的防治设施;

(二)污染物排放计量仪器和监测采样装置;

(三)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

(四)各类环境保护标识;

(五)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设施;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环境保护装置、设备和设施。

第十七条

重点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实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专业监理资质的机构,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施工进行现场监理。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确需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在受理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建设项目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主体工程方可带负荷运行。

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排放的污染物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要求。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自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原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建设项目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满时生产负荷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经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先按实际生产负荷,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阶段性竣工验收。待建设项目生产达到规定负荷后,建设单位应当申请环境保护设施正式验收。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应当对建设项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不合格的,不予通过验收。

第二十条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排污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作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等级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排污企业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需要领取排污许可证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限期治理期间,领取临时排污许可证;试生产期满或者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后,换领排污许可证。

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排污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

排污企业应当保证防治污染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故意不正常使用;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事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重点工业污染自动监控系统;排污企业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安装污染自动监测设施,并与全省统一的污染自动监控系统联网,确保正常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污染自动监控系统依法对排污企业采取监控措施。

第二十五条

排污企业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人民政府作出限期治理决定。

限期治理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因不可抗力情形需要延长的,应当经原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二十六条

限期治理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治理计划,定期报送治理情况,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限期治理期间,应当采取限制生产、限制排放、停止生产等措施,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限期治理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

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排污企业,应当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应急方案进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接到事故报告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减轻或者消除污染。

第二十九条

重点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实行政府组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制度,建立环境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机制。

第三十条

排污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应当纳入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体系。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所属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情况,应当定期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监察机关依法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人员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实施监察。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在建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恢复原貌;已投入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逾期不停止建设、恢复原貌或者未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强制拆除的费用由排污企业承担。

上述区域划定前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停止建设或者搬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补偿。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或者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停止建设、不补办手续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依法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建设项目未经批准试生产或者试运行,主体工程擅自带负荷运行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或者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不符合试生产、试运行审批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停止试生产或者试运行,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的规定,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污染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由颁发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列入淘汰名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生产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逾期不拆除,可能使当事人转移财物或者逃避法定义务的,采取查封、扣押或者没收生产设施、设备、运输工具、物品等措施。

第三十九条

排污企业逾期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业、关闭、停止建设、停止试生产、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等决定的,可以依法及时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

(二)违法审批、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的;

(三)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工业污染与控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污染与控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公告 2012年 第18号 2012-03-07实施)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气态污染物产排放量核算研究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过程中气态污染物(主要为NOX和SO2、CO2)只是在生料在回转窑内烧成熟料的进程中所生成的,这是因为新型干......

    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粗放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模式并没......

    生产计划与控制(第二章)

    秋海棠叶咨询管理 生产计划与控制 (胡立涛重庆大学 2013.3.23学习笔记) 第二章生产预测 2.1 生产预测概述 1、生产预测的原因 生产计划制定要依据产品未来的需求资料。生产预......

    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交通管理与控制 总结

    交通管理与控制 交通管理与控制总结 1. 交通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内容:对人、车、路、环境四者的管理规划......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一、什么是内部审计1、概念u《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

    食品安全现状与控制

    食品安全现状与控制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长寿的追求,食用优质食品、绿色食品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愿望,食品......